咸口味心理学-左手职场达人,右手工作狂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揭密职场心理失衡现象

    就业焦虑症:毕业了,还一无所有

    小张今年24岁,刚刚大学毕业。在舍友们都纷纷出去找工作的时候,小张却一反常态,在宿舍里闭门不出。以前,小张也经常到各地的人才市场走走看看,希望找到一个理想的工作。但是临近毕业了,小张反而不敢出去了。对此,小张的同学们都觉得不可思议,他们都普遍认为小张平时非常活跃,对校内的各种活动都很热衷,在毕业前一年左右,小张就到全国各地的大型人才市场参观过,现今却表现如此,令人感到非常不可思议。小张自己也因为临近毕业而不敢出去,怕自己毕业后会像人们常说的毕业就是失业一样。为此,小张出现了彻夜失眠的现象,而且白天也表现得无精打采。原来十分活跃的小张变得忧郁起来。

    小张身上出现的这种现象在社会上很常见。心理学家称之为“就业焦虑症”。据有关部门的统计,全国大约有53.2%的就业者存在轻度或者中度就业焦虑症。

    所谓的“就业焦虑症”是指,由于在就业时的一系列不适造成的一种焦虑或担忧的情绪,这种状况可能会伴随出现若干身体症状。这些情绪和症状的存在令人感到长时间的压抑或严重干扰了他们正常的工作或生活。这种焦虑感不同于一般的害怕情绪,而是一种情绪障碍,它使人陷于一种预感将有什么不祥事件发生的模糊而不安的状态当中。一个人正常的害怕情绪是有特定的存在对象和具体原因的,但一个人的焦虑感却往往说不出焦虑的对象和原因。

    焦虑作为一种强烈的情绪反应,会引起一系列作为应激反应的生理变化。这种极度的焦虑状态会逐渐使人的理智活动产生障碍,表现出种种非理性行为,从而形成一种心理疾病。简而言之,如果你由于担心、害怕、紧张而引起的反应对你的伤害超过了对你的帮助,你就要考虑一下自己是不是患上了焦虑综合征。区分正常的焦虑和焦虑症,除了以上的几点以外,还要注意的是,引起焦虑的原因是否明确,焦虑程度与现实生存环境的严峻程度是否相符合。当然,我们还要防止将一些生理疾病的症状作为焦虑的症状。这些主要涉及像心跳加速、晕眩、胸口不适等症状。所以,在确定是否患上了焦虑症之前,一般需要通过医疗检查排除罹患疾病的可能。至于焦虑综合症发生的准确原因,目前心理学界还没有定论。但临床统计表明,家庭遗传因素、童年生活不幸和当前环境压力是焦虑综合征的三大主要诱因。像小张这样的状况,因为已经严重影响了他的日常生活,而且还对其性格造成了一些比较大的影响,所以可以认为他患上了就业焦虑症。

    心理诊所

    处方一、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

    作为刚刚大学毕业的学生,在择业时期望谋求到理想职业,这是可以理解的。但要使期望变为现实,必须认清形势,正确确定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当前,无论是国家还是学校,把毕业生推向市场已成为不争的事实。下岗分流人员不断增加,大学急剧扩招,使就业形势异常严峻。大学生在择业时,要认真考虑所学的专业和方向,了解社会对该专业的需求情况,要根据自己的职业兴趣、专业特长、实际能力、性格气质等一系列条件状况来确定自己的职业期望值。在择业时首先考虑自己的专长,选择社会所需,以实现职业理想。

    处方二、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成分,它与大学生的世界观、道德意识及心理认知水平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急功近利、求闲怕苦、虚荣攀比等心理误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们的职业发展,错误的择业观约束了大学生认知水平的提高。学校也要在大学生中加强择业观和思想教育,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需求有机结合起来,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发扬艰苦创业精神。通过正确的择业观指导,促进大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

    处方三、通过一些必要的心理矫正方法来疏导自己的压抑和紧张心理

    焦虑的情绪困扰并不一定由诱发事件直接引起,常常是由经历者对事件的非理性解释和评价引起。如果能改变非理性观念,调整对诱发事件的认识和评价,领悟到理性的观念,情绪困扰就可以消除了。例如有的学生在择业过程中受到挫折便消沉苦闷、怨天尤人,其原因在于他原本认为“择业应当是顺利和理想的”,正是因为这样的心理定势,才导致他们在遇到挫折时的情绪偏差,如果能够将这些想法加以纠正,不良情绪就会在相应程度上得到了克服。大学生在择业中处于消极情绪状态时,要善于从中分析、抽取非理性的观念,综合、概括出理性的看法,并对比两种观念下个人的内心感受,使自己走出非理性的误区。

    处方四、适当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处于焦虑、抑郁等消极情绪状态时,不能一味地把不良情绪藏在心底,而应进行适当的宣泄。比较好的办法是向知心朋友、老师倾诉,把心中的不快说出来,甚至可以大哭一场,使紧张的情绪得以缓解或消除。另外,也可以通过参加一些大运动量的户外活动,如打球、爬山等,宣泄不良情绪。当然在宣泄情绪时也要注意场合,宣泄要适度,注意不要侵害了别人的正当权益。在宣泄自己情绪的同时,还可以适当采取自我慰藉的方法。毕业生择业中遇到困难和挫折,在经过最大努力仍无法改变状况时,要说服自己,适当让步,将不成功归因于客观条件和客观现实,同时要勇于承认并接受现实。这样,就能缓解因心理矛盾而引起的悲观失望等不良情绪,重新找回自信,树立继续努力的信心。适当的自我慰藉并不是消极的逃避,而是在自己的能力实在不能够胜任一些特别困难的工作或者状况时采取的一种积极的自我保护方法。在适当自我慰藉的时候,大可不必担心会有人对自己不理解,一切以恢复自己的正常情绪为目标。在自己情绪好转以后,继续进行自己的求职活动,最终一定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

    处方五、做到经常自我激励

    毕业生在择业面试中常常出现胆怯、信心不足等现象,可以通过积极的自我暗示、自我激励等方式进行调节,增强自信心。例如,运用内部语言或书面语言来调节情绪,在心里默念“我会发挥得很好”“我一定能成功”等语句,或者写在纸上,或者找个空旷的地方大声喊出来。这些方式对走出自卑、消除怯懦有一定的作用。

    总之,在面对就业压力时,一定要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在良好的心态下进行自己的求职工作,以平常心正确面对社会的现实状况。

    正确认识到社会的就业压力,适当调整自己的就业期望值,同时适当调解自己的心理状态,培养一个良好的情绪,才能够在众多的求职者中脱颖而出,成就自己的理想。针对有小张这样的状况的学生,一方面要由专门组织心理辅导小组对他们进行心理辅导。大学生们自己也要对此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学校的帮助下,找到自己的理想工作,实现自己的人生目标。

    假期综合征:放飞的心难以收回来

    七天长假,对于一些平时在高度紧张状态下工作的人群而言,未必是件舒心的事。尤其是外企、私企的白领工作者,突然闲下来无事可做,反而容易出现抑郁、失落、焦躁不安等不良情绪反应。而七天长假闲惯了,上班反而也不适应。有些人在假期中暂时告别繁忙的工作,身心充分放松,然而假期过完,上班后却显得烦躁不安,无心工作,甚至失眠、胃口不佳;有些人外出旅游时,会出现失眠、胸闷、精神紧张等症状;有些人会因长时间乘坐飞机、火车、轮船而突然产生严重的精神障碍。江小姐无疑就是对此深有感触者之一。她在十一长假刚开始的两天里,显得憔悴、焦虑、无精打采。在朋友的拉拢下出去旅游了4天,旅游回来后,开始工作了,她却又对工作显得没有精神。

    长假一结束,上班族纷纷回到单位,重新投入工作中。可不少人此时却感到精神萎靡不振、面黄肌瘦、心情烦躁、精力不集中、睡不好、吃不香,没有上班的激情,并伴有头疼、疲劳、瞌睡等种种不适,但身体并没有器质性病变。专家称,这就是常困扰上班族的“假期综合征”。还有的人在长假尚未结束时,想到又要回到繁杂的工作中,就感到头疼、心烦乃至恐惧,这也是一种“假期综合征”。

    职业人士的假期综合征,由于上班族在长假期间,打乱了正常的作息时间,破坏了饮食规律,人体各器官都超负荷运转,引起心理、生理功能紊乱。患上这种病会感觉浑身乏力、嗜睡、精力不集中、厌食、恐惧、孤独和出现头晕、口干舌燥、烦躁、腹痛腹泻等症状。

    假期综合征最容易出现的症状有:疲惫、神经性厌食、工作恐慌症、孤独综合征和旅游遐想症。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 身心疲劳症。患者会出现抑郁、记忆力减退、失眠、倦怠、精神萎缩、头痛、腰痛、胃部不适、食欲减退等一系列症状。

    2. 假日消化不良症。身体摄入过多的高脂肪或热量高的食物,加重了肠胃的负担,引起消化不良。表现:肠胃不适,并伴有厌食倾向。

    3. 上班恐慌症。与平时的快节奏生活相比,节日期间一旦彻底放松,生活规律就被打破,于是造成心理和生理的种种不适。表现:身心俱疲、精神涣散。

    4. 孤独综合征。无法同最亲近的人共度假日,孤独感随着假日的临近而加剧,看到周围的人都欢聚一堂时,情形会变得更糟。另一种情况是不希望与亲朋好友在一起,只想一个人待在家里,对于亲朋好友的来访感到烦闷。

    5. 旅游后遗症。旅途劳顿和饮食不规律,打破了身体的酸碱平衡,外加环境改变、水土不服,人体的免疫力降低是导致以上症状的病因所在。表现为感冒发烧、角膜发炎、牙痛、口腔溃疡。

    尽管在我们的想象中,假日,尤其是“五一”“十一”这一类的长假应该是一年中最为快乐和休闲的时光,人们可以借此同家人和朋友团聚,调整一下长时间的紧张神经和心情,但事实上,仍然有相当一部分人在假日,尤其是在长假里会感到忧郁、沮丧和孤独,他们甚至在假期结束之后的一段时间内仍为这类情感所控制。

    造成假日忧郁的因素有很多,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的压力和疲劳,不切实际的期望,社交活动过多,无法和最亲的人团聚等都是其中的原因。专家建议,如果你经常遭遇或现在正处于假日带给你的消极情绪当中,不妨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调整,相信它们不仅能帮你走出目前的情绪低谷,而且还能让你在下一次假日到来之前就能早早地预防假日忧郁。

    心理诊所

    处方一、心理上的原因

    没有或无法同最亲近的人共度假日所带来的孤独感最容易让人在假日里感到伤感,当你看到周围的人都欢聚一堂时,情形就会变得更糟。另一种情况则正好相反,即家庭成员之间愿望上的冲突使你对假日失望,比如说,你希望和朋友外出旅游,而你的父母却坚持要你守在他们身边,你只好在百般无奈的情况下看着一年中难得的假日白白溜走。

    对此类情况,专家建议:首先要承认并发泄自己的消极感受。如果你最近刚刚失恋或家庭成员中刚刚失去了一位亲人,假日里怀旧和悲观的情绪就会比往常更强烈。你应该对此有足够的心理准备,不要压抑自己的这类感受。如果你想哭,你就痛痛快快地哭出来,如果你想独自去酒吧,那就独自去好了。不要害怕在大家都欢笑的日子里你痛哭会显得很不合时宜,或在别人都成双成对的地方你孤身一人会显得有些异类,压抑自己的某种情感只会让这类情感持续的时间更长,正确的办法是释放自己的压抑情绪。其次,不要对假日期望过高。再隆重的假日也是生活中的一天或几天,这也就是说,你在平常日子里能碰上的不顺心,能遇到的不如意,在假日里同样也会遇到。将假日看得“非同一般”是很多人在假日里感到失望和不如意的主要原因。学会降低自己对假日的期望,比如,不要指望家里的所有成员都有着和你一样的假日计划,不要盲目地认为在你想聚会的时候朋友们都恰好有时间,更不要幻想假日里将只有美酒佳肴、欢声笑语,电视电影里那些完美无缺的度假方式对绝大多数人来说都是不现实的。

    处方二、经济上的原因

    假日会给所有的人带来额外的经济负担。外出旅游、互赠礼品、聚会聚餐、购物热潮……没有哪一样不会让人们花比平常多得多的钱。假日当中的入不敷出和假日之后的捉襟见肘也是令许多人感到烦恼和沮丧的原因之一。

    针对此类情况,专家建议:首先,最好在假日之前就做好预算,请记住,量入为出永远是快乐的根本所在。为了防止你在假日里一改平日的节制,几天尽情享乐之后便陷入钱的烦恼中,你应该在假日之前对各项支出做出大致的预算。为了让假日过得与平日不同,你可以留出一定的“休闲资金”,但预算一旦制定,假日里就应该尽可能地照章执行。其次,假日之后学会释然。如果你已经在假日里花出了大量的钱,假日之后就不要再为之后悔不已了。假日之后你要应付的烦恼还会有很多,不要让自己在好不容易轻松几天之后又轻易地陷入金钱烦恼当中。

    处方三、生理上的原因

    长时间逛街购物、频繁参加社交聚会和作息不规律造成的疲劳,会让你在假日后的数天内感到情绪低落、精力不济。假日里烟酒无度、暴饮暴食造成的肠胃和体重负担也会让你对紧张的工作一时间难以重新胜任。这两方面的原因都会加重你的假日忧郁。

    对于此类情况,专家建议:首先,假日里坚持健康的生活习惯。如果你正在实施节食或减肥计划,如果你平常坚持每天活动一刻钟,在假日里就一定不要放弃这些良好的习惯。在假日里打破这些习惯之后不仅恢复起来不容易,而且某种秩序被破坏之后的“混乱感”也会让你在毫无意识的情况下加重烦闷情绪。其次,要保证自己有充足的睡眠。最好是假日里每天都能保证足够但不是过剩的睡眠。即使做不到这点,你也应该在假日结束前的一两天内恢复充足的睡眠,这对你的心情会大有好处。

    总之,每个人都应该及时调整自己在节假日的心态,度过一个舒心的假日,暂时忘掉工作上的烦心事。

    上班恐惧症:一想到上班就焦虑

    姚某,女,26岁,某地娱乐圈知名人士,风情万种,妖娆多姿。无奈,刚到新单位不久周遭就狼烟四起,不但在同性中频频树敌,在异性中也因为不断卷入办公室多角恋情而屡遭排挤。随着姚某心中的怨愤与日俱增,她的处境也日趋艰难。她到处抱怨“枪打出头鸟”“别人干吗都行,可是我只要有一个风吹草动就马上闹得周遭乌烟瘴气、满城风雨”,并把这种消极的情绪带到工作中来,表现得更加孤傲、不屑、不信任和尖酸刻薄,最后彻底掉进了恶性循环的漩涡不可自拔。她曾经两次度假,企图调整心态,无奈只要一回到单位,她立马又回到了那个“可怕的状态”。最近她感到自己已经接近“崩溃”的边缘。

    随着现代社会竞争压力的增大,总有人在休假后上班的第一天觉得哪里不对劲,工作仍然是那份工作,却觉得哪里都不对劲,看着一个个假期积攒下来的工作,心情似乎特别烦躁。身体上也跟着闹起了别扭,瞌睡连连,永远也睡不醒。如果偶尔的对上班产生恐惧的心理,是正常的。但长期的一提到“上班”就充满了恐惧,甚至严重影响了工作和生活,那么你必须考虑是否患了“上班恐惧症”。

    上班恐惧症也称为“星期一恐惧症”,是对上班或工作情境感到畏惧,而且越临近上班时间,这种畏惧情绪越强烈,心理紧张程度越高,忧虑越多。上班时会出现焦虑、恐惧的情绪,并伴有头痛腹痛、食欲不佳、全身无力等症状,不能马上进入正常的工作状态,许多人在心理上会本能地对工作产生恐惧和焦虑情绪。

    “上班恐惧症”的表现概括有两点:一是上班前不想上班,焦虑;二是一上班就萎靡不振、烦躁。具体来说分以下几种情况:

    1. 工作反差适应症。上班前一天不想上班,焦虑不安、拖拉、不想上班、心情沮丧。到岗第一天表现得萎靡不振,不爱说话。还会有疲劳、头痛、注意力不集中等现象出现。

    2. 人际关系恐慌症。心情烦躁、焦虑,产生恐慌、逃避等心理。不愿与人接触或交往。

    3. 过度放松疲劳症。无精打采、静不下心工作、打瞌睡等。

    4. 身体疲劳症。头痛腹痛、食欲不佳、全身无力、焦虑不安。

    上班恐惧症是一种情绪障碍,虽然表现各异,但对上班产生恐惧这一特点是相同的,都有头痛、腹痛或食欲不佳、全身无力等症状。之所以有些人在心理和生理上有不舒服的感觉,除了工作压力外,在于个人自我心态的调节。当然诱因也有很多,比如分离性焦虑,或改换工作单位重新适应新环境,以及人际交往困难等,或在工作或在其他活动上失利、遇到挫折或有遭到委屈、羞辱的经历。

    对于普通人来说,经历了短暂的周末休息后,无论生理还是心理都有所放松,从休息状态再次恢复到上班状态,本能上来说是有所排斥的,需要一定时间适应和恢复工作状态。因此,星期一的焦虑状态有其必然性。再者几乎每周周一会是最忙碌的时间,一周之内的日程大多会在周一排出计划,而工作安排铺天盖地的周一则必然是最繁忙和身不由己的,这一天的压力也是最大的。周一的恐惧和焦虑其本质还是处于对工作造成的各种压力的恐惧。周末短暂的休息仍不足以化解职场人群的压力。工作压力的增加强化了现代人逃离岗位进行休息的渴望,深层次里透视着他们的焦虑感。

    从个性来讲,该病症的患者多是性格比较内向、平时与社会接触较少、心理素质存在缺陷、在人际交往上存在一定问题的人。同时,他们考虑问题又比较多,放假后思想松弛使他们可以胡思乱想,从而影响了心理健康,如不及时疏导、治疗,必将对日后的工作表现产生不良影响,有的甚至可能会导致他们丧失很多好的工作机会。

    压力大的上班族属该症高发人群,“上班恐惧症”主要存在于工作压力比较大并且对现有工作不是很满意的人群当中。一方面,平时工作压力太大,使得不少上班族感到身心疲惫,几天的假期好不容易放松下来,调整到比较舒适的生活状态,初来上班,自然会对工作产生逃避、厌倦心理。另一方面,他们对现有工作有诸多不满,经过长假的一番考虑,有了换个地方的想法。

    心理诊所

    处方一、要抓紧时间“收心”,从生活到作息都要调整,将心态调整回工作上去

    调节生物钟。假期间玩乐过度,甚至通宵打牌娱乐,打乱了人体正常的生物钟。因此,要努力调节生物钟,早睡早起,保证有足够的睡眠时间。同时,加强锻炼,多做运动,使身体能够适应快节奏的工作。

    处方二、自然处理法

    如果暂时找不到工作的感觉,上班族们也不必焦虑。上班后多做开心的事,打电话找朋友聊聊天,尽量不去想烦心的事。多留意一下自己的精神状况,多让自己开心,中午去空气清新的地方走走换换环境。可以散散步、听听音乐,或者喝杯咖啡,不要强迫自己马上投入较复杂的工作。症状较重者可在医生的指导下采用药物治疗,服用百忧解等,以改善情绪,消除恐惧。

    处方三、调整自己的认知,学会进行积极的自我调适

    尽量松弛自己平时那种高度紧张的思维运作模式,真正给自己的精神和心情放个假。对于节日放不下工作的情况,主要是由于平时生活节奏快,工作紧张,再加上自身性格过于追求工作完美等因素积蓄而成。

    处方四、转移注意力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有“上班恐惧症”的人,往往把自己的注意力过分集中在对上班问题的担忧上,所以才会产生恐惧情绪。转移注意力是使自己不去想这些事情的有效方式,常用的方法是让自己忙于一些自己感兴趣的事,如可以参加一些休闲活动,包括旅游、参加武术训练等。

    下岗综合征:失业让人压力山大

    虹是某外贸公司的翻译,年轻靓丽,会一口流利的俄语,深得上司及客户的好评。虹也喜欢这份工作,舒适高雅,又有丰厚的薪水。外贸公司的工作使她如鱼得水,工作得轻松而惬意。

    天有不测风云,一向令人羡慕的外贸公司经营变得举步维艰,虹也由此下岗。下岗后的虹悲伤、愤闷,最初几天整日发脾气,看什么也不顺眼,甚至乱摔家里的东西,以后则郁郁寡欢。她把一切都看成是灰暗的,对什么也不感兴趣,她感到生活非常寂寞、孤独和无趣。虽然丈夫的收入足以使她衣食无忧,但工作的失去,社会地位的丧失,脱离集体的孤独感及在家无所事事、精神无所寄托的空虚感,使她精神压抑。

    丈夫劝她去找份工作散散心,虹就大声喊叫:“我能干什么,我会干什么?”虹觉得自己很无能,很没有用。无论丈夫怎么劝她,她都听不进去,终日沉浸在下岗的痛苦中不能自拔。她觉得丈夫劝她去工作是嫌弃她不能挣钱,让丈夫养活了她,又和丈夫闹起了矛盾。

    虹常常感到胸闷、头晕、没食欲、全身乏力,而且入睡困难,即使睡着了也会噩梦不断,半夜惊醒。虹去了医院,中医、西医治疗了近两个月,仍无好转。在朋友的建议下,虹接受了心理治疗。

    拥有一份满意的工作,是人们所向往的。即使拥有一份不满意的工作,对某些人来说也是一种幸事,因为工作是必须的。人为什么要工作?有些人认为工作是为了挣钱,养家糊口。另一些人则认为工作不仅是为了挣钱,更是个人价值感的体现,工作使他们达到自我实现。如果失去了工作,面临的不仅是经济危机,更重要的是心理上的失衡,个人价值感的丧失,自尊心的损伤。这些都会使人产生比遇到经济危机还重的精神压力。因此,工作与我们的心理健康密切相关。

    在我国的经济改革中,有许多人下岗了。多少年来吃大锅饭,拥有铁饭碗,稳定安全的固有模式被打破了。一些人无法接受这一现实,下岗后处于沮丧、焦虑、紧张、抑郁的心理状态,此时,如果没有得到社会和家庭的积极引导,很容易产生一种新的疾病——下岗综合征。

    下岗失业综合征主要表现在对过去的依恋和失落感、胸闷、失眠、自闭、学习不能专心、生活无规律、食欲不振、学习无计划、逆反心理异常、想发脾气、不想运动……

    经过专家调查,下岗人员因年龄、性格、工种、工龄、人际关系、经济状况、文化程度的不同可能会出现以下心理问题:

    1. 自卑心理。不少下岗人员,尤其是性格内向的人,会因下岗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感觉自己无能,是个失败者。还有人感到自己被社会淘汰了。有些人甚至不愿被人知道自己下岗的现实,害怕被人耻笑,在亲朋好友面前抬不起头。有自卑心理的下岗人员往往把自己关在家里,不愿与人交往。这样,长期处于失败的体验之中,势必会影响身心健康。

    2. 内疚心理。下岗待业意味着经济收入锐减,使家庭经济紧张,甚至陷入经济困境。当面对日益高涨的社会消费水平而无力购买时,许多下岗人员会因此深感内疚不安,觉得愧对家人和子女,从而陷入深深的自责之中,更加重了自卑心理。

    3. 失落心理。离开了原来的工作岗位、原来的社会群体,离开了奋斗多年的事业,失去了奋斗的目标后,整天闷在家里无所事事,就会产生失落感与被遗弃之感,内心深感苦闷。即使再就业以后,如果不能重新树立奋斗目标,或者不能适应新的环境,也会存在一种寄人篱下的失落感。由失落感还会产生怀旧感,怀念过去的好时光,从而更增加对现状的不满,引起更严重的心理失衡。

    4. 焦虑心理。焦虑是对危险或威胁的预料所引起的无方向的唤醒状态。下岗人员,在感到怨恨、苦闷之余,更多的是感到焦虑不安,为家庭的生活担心,为自己和家人的前途担心,久而久之,变得脾气暴躁,容易发火。

    莎士比亚说:“聪明人永远不会坐在那里为他们的损失而哀叹,却用情感去寻找办法来弥补他们的损失。”想发挥自己的潜能,取得事业的成功,必须勇于忘却过去的不幸,重新开始新的生活。

    心理诊所

    处方一、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

    心理学家说:性格决定人的命运,一个人能力再强,但性格有问题,就会影响他能力的发挥。同样,只要一个人具备坚韧的性格和不被困难所压倒的精神,那么任何打击、任何磨难都不会使他放弃自己的信念和追求。就像外国一句古老的名言所说,“不要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句话包含了丰富深刻的哲理。过去的已经过去,历史就如“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不管从前多么辉煌,都已经成为历史。重要的是要接受现在的事实,让一切从头再来。分析成功的下岗职工再创业的经历,不难看出,他们的成功与其坚强的性格、豁达乐观的处世哲学有着密切的联系。

    在一般情况下,下岗会令人产生诸如没面子、抱怨“命运不佳”、消极、刚愎自用、自暴自弃、异想天开等心理,表现为沮丧、抑郁、不能面对现实,怨天尤人,但却没有从行动上来改变自己,从而陷于巨大的心理落差之中不能自拔。而成功者则善于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不回避或歪曲下岗现实,抛弃怨天尤人或自暴自弃的心理,乐观生活,积极调整自己的不良情绪。他们充满自信,相信自己的智力、自己的才能、自己的判断。因为如果事情没开始就先打退堂鼓,如果自己都信不过自己,又怎能奢望别人高看自己?只有战胜自卑,才能实现超越。拥有了自信,便拥有了成功的一半。

    处方二、客观公正地评价自己

    对于做事的期望值,既不要高不可攀,也不要因为太低而一事无成。必须正视自己的优缺点,同时正视眼前的现实。但最重要的是能想到,下岗的不是自己一人,有人能坦然面对,自己又何必戴上精神枷锁而不能解脱呢?虽失去了原来的岗位,但又为选择新岗位提供了机遇,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有了这种积极的心态,就能摆脱不良心理的束缚,把注意力引导到通过自己的努力实现再就业这方面来,从而发掘出很多以前自己也没有认识到的潜力,找到一条成功的再就业之路。

    处方三、能够吃苦耐劳

    只要老老实实做人,踏踏实实干事,就没有过不去的火焰山。下岗只不过是让生活轻轻撞了一下腰,它永远不会压垮人,只会使人变得更坚强。因此无论是从零开始的创业者,还是重新找到工作的再上岗者,他们都十分珍惜来之不易的工作机会,对工作尽职尽责,做出了自己最大的努力,从而也找回了自尊,实现了自我价值。

    下岗不灰心,人人当自强。与其等待,不如从现在做起,依据自身条件到市场的海洋中去拼搏,寻求新发展。不要被面子和条件所困扰,没有文凭同样可以再就业,没大本钱也能做合法生意。只要你肯付出诚实的劳动,就一定会得到社会的回报。记住,不管路有多远,只要我们的心没有下岗,我们就能到达成功的终点。

    工作狂的巅峰状态

    小王今年30岁,在一家外企工作。小王工作很努力,上班来的最早,走的最晚,还经常把工作带回家里去做,但是,小王经常唉声叹气地说有做不完的工作。这种状况让他吃饭没有固定时间,睡觉也很少,而且平常和同事们的谈话内容就是以工作为中心。另外,小王在工作的时候,也很难把注意力放在成果上,而是把大量精力放在了自己工作的时间上。他已经把工作当作了自己生活中最重要的活动,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可能超过50~60小时,对他来说从来没有周末和节假日的概念。即使偶尔陪女友逛街散心,也是心不在焉,脑子中想的依然是工作。大家都戏称小王的家为“有床的工作间”,戏称他的办公室为“随时可以躺倒睡觉的家”。而小王自己的身体也出现了诸多毛病,如高血压、失眠、长期头痛、腰酸背痛等。

    小王的状态在心理学上称为工作狂。提到工作狂,我们总会联想到:早上班,迟下班,整日整夜地工作,连星期天、节假日也不放过。他们对办公桌或客户神气十足,有冲劲、有活力,可一旦停止了工作,就会精神颓萎,毫无生气。因为这样,很多人年纪轻轻就已经严重损毁自身健康,甚至还会发生猝死,这种情况在许多国家尤其是日本常被称为“过劳死”。

    现代社会中,工作狂在人群中比例日渐增高。他们不但热衷于工作,也似乎唯有在工作中才能找到人生的乐趣。但是,如此狂热地投身于工作并不是他们的真正意愿。在他们心底,多半都有很多苦恼,或是对某些事持有强烈的不满,或是自身有很强烈的自卑意识,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这些人的家庭生活往往存在着各种各样的重大矛盾,为了逃避或者忘却这些令人伤神的事,他们只好疯狂地投入工作,以减轻内心的痛苦。这种逃避现实的心态不断持续着,久而久之就会演化成一种习惯性逃避,在不需要逃避的时候也逃避,这就是所谓工作狂的真面目和真正原因。

    心理学家指出,工作狂实际上属于一种心理变态,在各种企业的中低级管理人员中较为常见。工作狂与对工作有热情者常常被人们混为一谈。但是这二者实际上有着本质上的差别:所谓工作狂,往往并不是真心热爱自己的工作,而且他们也很难从工作中得到快乐,只是拼命地工作以寻求某种心理上的解脱。此外,他们在工作中常常强迫自己做到尽善尽美,一旦出现问题或差错便羞愧难当、焦虑万分,同时却又拒绝他人的善意援助。而对工作热情者,则是出自内心热爱自己的工作,并且能够从工作中获得巨大乐趣,在工作出现失误时既不会怨天尤人,也不会懊恼不已,相反,却会有计划地修正目标或改正错误,同时也注意与同事和上司协调、配合,因而人际关系相对融洽。总括而言,尽管前者的工作量看起来要比后者大得多,但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都明显不如后者。

    工作狂会给患者自身健康带来严重损害,可能导致患者对工作单位产生消极情绪或者身体与心理的疲劳和情绪紧张,以致工作能力下降、创造力下降、注意力不集中,从而严重地影响他们的工作效率和工作业绩,对其单位产生极其不利的影响。因此,它值得我们认真对待,并加以消除。

    人类在激流勇进的文明化进程中所付出的重大代价,就是对自身的压榨。所谓“过犹不及”,我们需要找到一份自己喜欢的工作,在工作的过程中体会快乐和价值,但也并不应该鼓励工作狂。毕竟,生活的概念要比工作大得多,生命的意义,也不能仅仅依靠工作上的成功来证明。过分依赖职场竞争带来的成就感与充实感,忽视对个人生活和家庭生活必要的经营与维护,不但不能逃避寂寞空虚,结果往往是吞咽更深的失望和孤独。

    心理诊所

    处方一、调整心态

    金钱、权力、荣誉等等,这一类的成功永远没有止境,而你的时间、精力、健康、生命,却都是有限的。事业的成功无法替代家庭生活对人的价值。多与家人、朋友、同事交流,必要时还可以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工作中,多加强自身时间管理能力、项目管理能力的培养,组建高效的团队,通过合理的分工和授权,提高整个团队的工作效率,让自己能从工作中逐步“解套”。

    处方二、有意识地减轻自己的工作压力并强迫自己减少工作量

    患者不妨为自己制定一份工作日程表,将自己现时的所有工作项目和工作时间一一写明,然后考虑哪些可以完全放弃,或至少暂时放弃,哪些可交由他人或与他人合作完成,并由此进行自己的工作分配,同时注重提高工作效率。

    处方三、请家人监督

    在制定的工作日程表达到一定作用之后,可以制定一份新的日程表,并请家人或同事予以监督,尽力予以执行。

    处方四、培养业余爱好

    不妨培养一些与工作不搭界的业余嗜好,丰富自己的业余生活,使自己的注意力在非工作时间转移到其他事情上。在心情不快、痛苦不解时,可以到环境优美的公园或视野开阔的地带漫步散心,如果条件许可,还可以作短途旅游,寄情于山水,这样也能够忘却烦忧,放松心情。

    总之,在治疗过程中,患者应该一步一步地进行,并尽量放松自己的心情。如果感到力不从心,周围家人或同事也不能给予相当的帮助,可以接受心理医生的科学治疗,效果会更好。

    职场倦怠症:做什么都提不起精神

    老林跳槽到了一家新的单位,他很庆幸自己能够找到一份合适的工作,专业对口、收入颇丰还很稳定。这可是很多人梦寐以求的啊。工作伊始,老林尚能满怀信心地投入工作,可是一年过去了,老林发现工作永远是那样井然有序,所有的行为都和计划的没有什么差别,没有任何新鲜感,自己再也不像刚来的时候那样为了某个项目的完成而沾沾自喜了。这个工作不能再带给他快乐和满足,尤其是当他看到办公室内的种种争斗时,更感到厌倦万分。他的情绪开始低落,行为变得古怪,经常发牢骚、发火……究竟自己是怎么了?老林不能解释这些。老林周围也有很多朋友有类似的情况。

    其实,老林是产生了工作倦怠感。所谓工作倦怠感,是指人们在紧张与忙碌的日常生活及工作过程中,生活上的以及工作中的情绪感受会随着大环境的变动,而呈现出一种身心紧张或调试不当的负面行为。

    染上工作倦怠的人犹如失去水的鱼,备受窒息的痛苦。据调查,现代人产生工作倦怠的时间越来越短,有的甚至工作几个月就开始对工作厌倦,而工作1年以上的白领人士有超过40%的人想跳槽。针对上海白领的一项调查显示:在同一岗位工作满2年的人群中有33.3%的人出现了工作倦怠现象,有2.6%的人患上了工作倦怠症。产生工作倦怠的白领会出现失眠、焦虑、烦躁等生理上的疾病、心理上的不适以及行为上的障碍,若不及时处理将会给职场中的他们带来不可预期的伤害。

    心理学家多德拉认为,如果一个环境给你带来了不良症状和障碍,那么你在这个环境中就会遇到许多心理上的冲突。要解决这些症状和障碍就得去认识你身上存在的心理冲突。

    一般白领心理上的冲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渴望成就与惧怕改变的冲突

    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在一切基本需求都得到满足的时候,实现自我价值就成了一个人的最终目标。职业顾问说,没有变化的例行工作,最容易导致上班族工作倦怠。在变化中求生存,任何单调的东西只能给人带来厌恶,这是很多人都明白的道理。但是许多白领阶层尽管已经对现状感到厌恶,还是惧怕改变自己。多年养成的工作生活习惯已经定性,程式化的思维和工作方法已经固定,工作的辛苦和劳累、缺乏创新的刺激,已经使他们的大脑越来越懒惰,他们不愿去想、不敢去想已经在危害着他们身心健康的种种因素。因此,一方面缺乏成就感需要改变,一方面又惧怕改变,二者的冲突自然就给本来就繁重的工作增加了不少危险。

    2. 做优秀职员与做合格家人的冲突

    步入成熟的白领通常担当着不同的社会角色:公司职员、慈爱父母和孝顺儿女等。特别是男性,家庭中的琐事经常会占据生活中的一大部分,更容易陷入焦虑状态中。众多角色集于一身,难免会给人造成很大的压力,既想工作上有所成就,又想顾及家庭的幸福,使许多职场中的人因为身不由己而陷入深深的苦恼中。

    3. 需要关怀与维护自尊的冲突

    从某种意义上说,社会的进步和飞速发展使人产生了异化。为了使人力资源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企业使用了先进的管理措施和高级的技术设备,使人处于不停的忙碌状态,进而减少了相互交流的时间和空间。人是有感情的动物,人本身对交往的需求永远都是存在的,尤其是在工作压力大的时候更需要情感上的抚慰。但是现代社会又给人提供了感情冷漠的土壤,特别是有了一定地位的白领阶层,更是不愿意放下自己的自尊心,不愿意主动和人交流。尽管他们很渴望得到别人的关心,希望和别人交流自己的想法,但是他们还是龟缩在维护自己自尊心的安全地带。

    心理诊所

    处方一、打破心理的界限,做自己的主人

    在公司里,很多人抱怨工作任务太繁重,没有时间想自己该想的,做自己该做的。其实,这是惰性形成了内心的界限,把你限制在一定的活动范围内。很多你认为无法改变的事物其实只是自己心理的界限把它封闭了,勇敢地去想象、去突破、去改变,这样你才会在职场潇洒地遨游。

    处方二、转移情绪,消除怨气

    良好的心态是生活快乐的秘诀,心理学家告诫我们:先处理心情再处理事情,不要带着怒气去工作和生活。再聪明的人也会因为情绪不良而失败。做一个情商高的人不是什么难事,只要你每天注意那么一点点就行。回到家前先告诉自己笑一笑;周末放下所有负担,和家人一起逛逛公园;生气的时候伸个懒腰,站起来走走;经常换不同的衣服穿……有心做到的人永远会快乐。要知道,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惩罚自己。

    处方三、和和睦睦万事兴

    在公司里活得最不开心、工作做得最差的往往是那些人缘不好的员工。新员工学历傲人,唯我独尊;老员工资历不浅,心中不服……事业一筹莫展的人总想和别人比个上下高低,但是这样只会伤害了同事之间的关系。古人云:退一步海阔天空。何不聪明一点搞好同事关系呢?给自己创造良好的人际环境就是为自己积累财富。著名心理咨询专家唐汶告诫大家做人要把握以下“五不”原则:倚老不卖老、弹性不固执、幽默不伤人、关心不冷漠、真诚不矫情。所以放下架子吧,这样你就奠定了成功的基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