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人“出人头地”一定要有的心眼与“手腕”-人在矮檐下,一定要低头——能屈能伸是成大事男人必备的素质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个人都每个人都想挺直腰板,堂堂正正做人,但很多时候外界的环境并不允许我们这样做,否则就会碰得头破血流。所谓“矮檐”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当你处在这种境况的时候,还一味的要面子,不肯低头,势必会引起主人的不满,就有可能将你赶出屋檐,承受狂风暴雨的袭击。正所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失意时的低头正是为了得意后的昂首挺胸。男人要学会韬光养晦,要懂得“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的道理,才能在复杂险恶的社会中保全自己,并为日后争得出头的机会。

    1.能忍耐者方能成大事

    俗话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意思是人们在某种特殊情形下,不能一味地莽撞行事,而应冷静思考,纵观全局,适时忍耐,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

    忍耐是大智者所为,是一种生存智慧。在中国历史上大凡有智慧的人在面临危险时,都能从大局考虑,以忍耐化解险情,保破实力,然后再伺机而动,取得胜利。其中,越王勾践忍辱负重,最终报仇雪耻就是典型的一例。

    吴王夫差为替父报仇,在大将伍子胥的帮助下,向越发起猛烈的进攻,一举打败了越国。越王勾践走投无路,只好投降。对自己目前的状况非常清楚,要想日后东山再起,就必须把自己的心思隐藏起来,在吴国忍辱负重。否则,不要说东山再起,恐怕连命都保不住。因此,他通过关系与夫差达成了和议,夫差同意不兼并越国,但条件是要他和他的妻子到吴国做奴仆。不久,勾践夫妇就到了吴国,大夫范蠡随行。

    到了吴国,夫差对勾践等人百般羞辱,从此主仆三人便过上了忍辱负重的日子,他们吃的是粗茶淡饭,穿的是粗布单衣,住的是一座冬天如冰窟、夏天似蒸笼的破烂石屋,每天都是一身土、两手粪,这样的生活一过就是三年。

    夫差出门坐车时,为了羞辱勾践,他总是要求勾践在车前为他领马。每当勾践从人群中走过时,就会遭到旁人的讥笑:“看,堂堂一个国王现在沦落成马夫,这样还活着,要是我啊,早就死了算了。”勾践每每听到这样的讥笑时,心在滴血,但他脸上仍然表现得笑容可掬,装作不在意的样子。他知道,一旦不能将自己的情绪伪装好,自己东山再起的心思就会被夫差识破,到时候要忍受的就不只是这些了。

    有一次夫差病了,勾践前去探望,正好赶上夫差大便,待吴王出恭后,勾践尝了尝吴王的粪便后,便恭喜吴王说他的病即将痊愈,请夫差放宽心。

    正是因为这件事,改变了夫差对勾践的看法,因而也转变了勾践的命运。或许勾践真的精通医道,或许勾践是在奉承吴王,或许是上天给勾践东山再起的机会。总之,夫差在勾践探望过后,病情真的好转了,而且很快就痊愈了。夫差见勾践对自己忠心耿耿,又经过了三年的磨难,已经放弃了复兴越国的想法,于是便将他放了。

    现实生活中,人们所遇到的困难或挫折,有哪些能与勾践遭遇到的相比呢?又有谁能像勾践一样,在近乎残忍的羞辱上忍辱负重呢?这是一般人无法做到的事情。同时,这也是成大事的男人和失败男人之间的差别所在。

    忍耐与“宁为玉碎,不为瓦全”、“士可杀不可辱”这种做人态度似乎有些背道而驰。人们在内心深处早已经给英雄下了一个定义:大丈夫就应该具备“士可杀不可辱”、“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气节,而且只有这样才不愧人们那句英雄的赞语。但是,从勾践忍辱负重这个故事来看,人们的这种思想似乎有些偏激。

    与勾践形成鲜明对比的,也正是人们一直称之为英雄的西楚霸王项羽,他的结局难道不能给人们一个深刻的启示吗?

    乌江岸边,乌江亭长劝慰项羽说:“江东虽小,足够大王称王称霸,请大王速速过江。”而项羽却对乌江亭长的劝说怎么能听得进去?最后自刎于乌江岸边,只留下了后人的一声叹息。

    宁折不弯虽然是做人的一个原则,但是,忍辱负重却是为人处世的一种智谋,结果都是为了达到某种目的。回头看勾践灭吴这件事,勾践的成功,很大一部分原因要取决于他的忍。当然,忍也要有一定的度,一味地忍耐并不是具备大智慧的表现,而是懦弱的象征。

    清人傅山说过:愤怒正到沸腾时,就很难克制住,除非“天下大勇者”。中国古语讲:“小不忍则乱大谋。”如果与别人一同陷入愤怒中,就应想想这种愤怒后会发生什么后果。如果认识到发怒会损害身心健康和利益,那么就应该约束、克制自己。

    用忍耐应对不利的局面是高明的办法。当人们遇到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时,以忍耐应对当前的屈辱与刁难是最理想的方法。很多人都无法体会到忍耐的好处,取而代之的是冲动、过激的行为,其实,适时地忍耐一下,以退为进,可以改变局势,转败为胜。

    林肯说得好:“与其为争路而让狗咬,不如给狗让路。被狗咬伤后,即使将狗杀死,也不能治好受伤的伤口。”明人吕坤对忍耐理解得很透彻,早在四百多年前就说过:“忍、激二字是福祸关。”所谓忍是忍耐,激是激动。二者不同之处在于能不能克制,能忍住就是福,忍不住就是祸。所以,要认真把好这一关。

    中国古代作战时,一方守城,一方攻城。守城的将护城河的吊桥高高吊起,紧闭城门,那攻城的便无可奈何。实在不行,攻城的便在城下百般辱骂,非要惹得那守城的怒火中烧,杀出城来——攻城的就可以乘机获胜。在兵法上这叫“激将法”。但如果守城的能克制忍耐,对方也就无计可施了。

    不仅敌我作战需要有克制忍耐的大将风度,日常生活中待人处事也须有克制忍耐的涵养。生活中因不能克制自己的情绪,为一些小事而争吵、谩骂、动手打架的情况时有发生。一句不恰当的话,一个无意识的举动都可能成为引爆一场口舌大战或拳脚演练的导火索。在社会治安案件中,相当多的案件都是由于当事人不能冷静地处理事情而发生的。

    所以,遇到过激事件时,要退让,不要和对方“针尖对麦芒”。不然,就会更加激怒对方,使矛盾尖锐化,造成严重的后果。

    2.低头因在屋檐下

    一个人暂时处于劣势,靠着别人生活,还要飞扬跋扈,岂不贻笑大方?所以,一个成大事的男人,当还在屋檐下的时候,一定要学会低头,否则就会碰头。

    老百姓有一句俗语,叫做“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意思是说,人在权势、机会不如别人的时候,不能不低头退让。但是,对于这种情况,不同的人可能会采取不同的态度。有志进取者,将此当作磨炼自己的机会,借此取得休生养息的时间,以图将来东山再起;而那些经不起困难和挫折的人,往往将此看作是事业的尽头,或是畏缩不前,不愿想法克服眼前的困难,只是一味地怨天尤人。

    所谓的“屋檐”,说明白些,就是别人的势力范围,换句话说,只要你人在个这势力范围之中,并且靠这势力生存,那么你就在别人的屋檐下了。这屋檐有的很高,任何人都可抬头站着,但这种屋檐不多,以人类容易排斥“非我族群”的天性来看,大部分的屋檐都是非常低的!也就是说,进入别人的势力范围时,你会受到很多有意无意地排斥和限制。除非你有自己的一片天空,是个强人,不用靠别人来过日子。可是你能保证自己一辈子都可以如此自由自在,不用在人屋檐下避避风雨吗?所以,无论什么时候都要有在屋檐下低头的心理准备。

    如果你已经站在了别人的屋檐下,就“一定”要厚起脸皮低头,不用别人来提醒,也不用撞到屋檐了才低头。这是一种对客观环境的理性认知,一种圆滑处世的智慧,所以根本不要有什么不好意思和抹不开面子。与生存相比,脸面又值多少钱?在生存与脸面相矛盾时,还是生存第一!这是成大事男人必须要懂的一个道理。

    “一定要低头”,有非常多的好处:首先不会因为不情愿低头而碰破了头,因为你很自然地就低下了头,而不致成为被打击的目标。其次,不会因为沉不住气而想把“屋檐”拆了。要知道,不管拆得掉拆不掉,你总要受伤的,因为老祖宗早就有“伤敌一千,自损八百”的古训。第三,不会因为脖子太酸,忍受不了而离开能够躲风避雨的“屋檐”。离开不是不可以,但要去那里?这是必须考虑的。

    在中国历史上,政治斗争、军事斗争极其复杂,有时更是瞬息万变,忍受暂时的屈辱,厚脸低头磨炼自己的意志,寻找合适的机会,也就成了一个成功男人所必不可少的心理素质。所谓“尺蠖之曲,以求伸也,龙蛇之蛰,以求存也。”正是这个意思。

    隋朝的时候,隋炀帝十分残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隋朝的许多官员也纷纷倒戈,转向农民起义军。因此,隋炀帝的疑心很重,对朝中大臣,尤其是外藩重臣,更是易起疑心。唐国公李渊曾多次担任中央和地方官,所到之处,悉心结纳当地的英雄豪杰,多方树立恩德,因而声望很高,许多人都来归附。这样,大家都替他担心,怕遭到隋炀帝的猜忌。

    正在这时,隋炀帝下诏让李渊到他的行宫去晋见。李渊因病未能前往,隋炀帝很不高兴,多少有点猜疑之心。当时,李渊的外甥女王氏是隋炀帝的妃子,隋炀帝向她问起李渊未来朝见的原因,王氏回答说是因为病了,隋炀帝又问道:“会死吗?”

    王氏把这消息传给了李渊,于是李渊更加谨慎起来,他知道迟早更为隋炀帝所不容,但过早起事又力量不足,只好缩头隐忍,等待时机。于是,他故意广纳贿赂,败坏自己的名声,整天沉湎于声色犬马之中,而且大肆张扬。隋炀帝听到这些,果然放松了对他的警惕。

    试想,如果当初李渊不低头,或者头低得稍微有点勉强,很可能就被正猜疑他的隋炀帝送上了断头台,哪里还会有后来的太原起兵和大唐帝国的建立。

    所以,做人“一定要低头”的目的,是为了让自己与现实环境有和谐的关系,把二者的摩擦降至最低,是为了保存自己的能量,好走更长远的路,更为了把不利的环境转化成对你有利的力量,这是做人的一种权变,更是最高明的生存智慧。

    3.人生能上还要能下

    人生在世,总不会一帆风顺,所以保持一个能上能下的心态是非常关键的。得意之时不张扬,失意之时不所馁、不放弃,如此才能一步步走向人生的辉煌。

    有一位科员,工作非常努力,人也很有才干,大家都知道他很想当科长,同时也都认为他有当科长的能力。后来,他真的被提升了,看他每天办公、开会,忙进忙出,兴奋中难掩骄傲的神色。大家都替他高兴,也希望他能更上一层楼。

    可是,过了一年,他“下台”了,被调到别的部门当专员。据说,得知消息那天,他锁上办公室的门,一整天没有出来。当了专员后,大概难忍失去舞台的落寞,他日渐消沉,后来变为一个愤世嫉俗的人,再也没有升迁过……

    事实上,人生就像在演一场戏,上台下台本就平常,如果你的条件适合当时的需要,当机缘一来,你就上台了。如果你演得好演得妙,你可以在台上久一点;如果唱走了音,演走了样,老板不叫你下台,观众也会把你轰下台。另外,如果你演的戏不合潮流,或是老板有意要让新人上台,你也会下台了。

    上台当然自在,可是下台呢?难免神伤,这是人之常情,但是真正成大事的男人必须要“上台下台都自在”。所谓“自在”指的是心情,能放宽心最好,不能放宽心也不能把这种心情流露出来,免得让人以为你承受不住打击。你应“平心静气”,做你该做的事,并且想尽办法精练你的“演技”,随时准备再度上台。

    另外,还有一种情形也很令人难堪,就是由主角变成配角。如果你看看电影、电视的男女主角受到欢迎、崇拜的情况,你就可以理解由主角变成配角的那种落魄心情。

    由主角变成配角也有好几种情形,第一种是去当别的主角的配角,第二种情形是与配角对调。这两种情形以第二种最令人难以释怀。真正演戏的人可以拒绝当配角,甚至可以从此退出那个圈子,可是在人生的舞台上,要退出并不容易,因为你需要生活。

    所以,由主角变成配角的时候不必悲叹时运不济,也不必怀疑有人暗中搞鬼,你要做的就是“平心静气”,好好扮演你“配角”的角色,向别人证明你主角配角都能演。这一点很重要,因为如果你连配角都演不好,那怎么能让人相信你还能演主角呢?如果自暴自弃,到最后就算不下台,也必将沦落到跑龙套的角色,人到如此就很悲哀了。相反,如果能把配角扮演好,一样会获得掌声,如果你仍然有演主角时能力,自然会有再度独挑大梁的一天。

    人生的际遇是变化多端,难以预测的,起伏难免,有时是逃不过去的,碰到这种时候,就应有“上台下台都自在,主角配角都能演”的心情,这种心情不只会为你的人生找到安顿,也会为你寻找到再放光芒的机会。同时,你的这种弹性也必将赢得别人对你的尊重,因为没有人会欣赏一个自怨自艾又自暴自弃的男人。

    “文革”期间,面对狂风暴雨和造反派的淫威,现代文学大师、服饰研究专家沈从文先生表现得十分从容和洒脱。当军管会的一位军代表要把他放在工作室的图书资料全部烧掉,问他有什么不服时,沈从文的回答是:“没有什么不服,要烧就烧。”就这样,那些珍贵的资料在大火中化为灰烬。而沈从文十分镇定和漠然,他不想抗争,不想申辩,不想愤懑,因为在那个非常年代,一切反抗都是无济于事,与其徒劳,不如顺其自然。

    由于历史的误解,解放后沈从文被分配到历史博物馆工作,从此告别了文坛。在以后的几十年里,他从一名享誉文坛的文学家成为一位驰名中外的文物专家。在博物馆,沈从文被分配的工作是给文物分类写标签,这是一种极度机械性的劳作,但沈从文却能自得其乐。他把这当做一项崭新的事业,全身心地投入其中,忘我地工作。在那个非凡岁月,毗邻博物馆的天安门广场,经常有数万、数十万的群众集会,人潮汹涌不息,口号响彻云霄,沈从文却是十分平静,默默地认真地做好自己的本职工作。也正是有这种顺其自然的性格,沈从文对拔草、打扫厕所、陪斗、审查等都能自如应付。

    研究沈从文的专家认为,沈从文的个性决定了他从事任何一种工作都会有成就。不难看出,顺其自然是一种成功的性格模式,它不仅能使一个人适应各种环境,在无法改变客观条件的前提下,通过改变自己的主观状态来求得人生的发展。

    保持个性固然是正确的,因为没有个性便没有创造力,没有主见,没有独立的人格,也就不会有深邃的思想,但成大事的男人往往能在保持个性的同时,学会适当的顺应,否则容易导致“出师未捷身先死”的悲凉。而唯有能上能下,方能有效地保存实力,寻找机会,再展宏图。

    4.从忍耐中崛起

    忍耐并不是逆来顺受,也不是消极颓废,而是把难熬的寂寞、忧忿、艰辛强压在心底,不让它倾斜自身的理智。忍耐只是一种形式,重要的是在忍耐中学会思考,在忍耐中坚持对事业的执著,这样的忍耐才会有实际意义,否则,不忍也罢。

    1987年的“火烧武陵门”事件之后,“温州鞋”的名誉扫地。康奈集团总裁郑秀康决心创自己的品牌,取名“康奈”,即“健康发展,其奈我何”的意思。与此同时,他狠抓产品质量,注重研发提升产品档次逐渐在同行业中取得了一定的地位。

    1993年,全国一批知名鞋业企业在上海开会评十大鞋王,康奈集团一副总带着新研制的欧版鞋赴会,不料却遭到与会59个鞋厂老总的整体排斥,大会组织者告诉康奈副总,只能在会议室门外听,一点也不顾及副总的面子。好在该副总能忍耐他人的白眼,就站在会议室门外开会,以此来争取参加评选的资格。到参评的时候,“康奈”的产品质量得到了评委们的一致认可,因而评上了“十大鞋王”。试想,如果那位副总忍受不了这样的“胯下之辱”而一走了之,“康奈”纵然有实力,也没机会评上了“十大鞋王”。可见,忍耐在有些时候,是制胜的关键。

    忍耐有时是对自己心性的忍耐,即耐得住寂寞。是“十年面壁”,是“十年磨一剑”,是“十年寒窗”,欲成大事者,耐得寂寞是其基本功。同时,值得注意的是,耐得寂寞并不只是消极的淡泊名利,而是在别人不知晓的情况下,始终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努力进取,奋发图强。

    黄宏生当年随着上山下乡的大潮,来到海南的黎母山区当了知青。黎母山区是黎族和苗族聚居的地方,丛林密布,气候潮湿,环境极其恶劣,但是,恶劣的生活环境、日复一日的劳作,并没有让黄宏生失去斗志。为了保持学习精神,他坚持写日记,也尽可能地找书来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青春之歌》成了那个时代,最好的精神食粮。

    由于没有放弃学习,恢复高考后,黄宏生顺利的考取了华南理工大学。在学校期间,他广泛的阅读,增加自己的知识面,为将来的事业打基础。

    毕业后,黄宏生进入华南电子进出口公司工作。3年后,28岁的黄宏生被破格提拔为常务副总经理,副厅级待遇。人生和事业都进入春风得意的阶段,但大学毕业时的理想却使他难以平静。他决定放弃已有的一切,去香港打天下。

    1987年春,在同事惊讶与叹息声中,黄宏生辞掉了令人羡慕的职位,只身“下海”。

    第二年,一个叫“创维”的小公司在香港诞生,但由于不熟悉香港的环境,且环节又太多,进了货卖不出去,造成亏损。眼看着自己的努力付诸东流,黄宏生大病一场,入院躺了一个月。

    第一次打击刚过,第二个打击又接踵而至。刚积累点资金后就办了家遥控器厂,恰逢香港流行丽音广播,黄宏生认为机会来了,就与菲利浦公司的工程师合作开发丽音解码器,做成机顶盒接收丽音信号。当时黄宏生野心很大,一下子做了2万台,只等石破天惊。没想到最后震惊的是他自己,电视台感到丽音广播成本太高,说停就停了,黄宏生又一次尝到了失败的滋味。

    第三次打击是发展彩电,黄宏生学的是无线电工程,看到当时东欧彩电供不应求,前景一片大好。经过慎重考虑,从银行贷款500万港元,聘请了国内知名厂家的工程人员40多位开发彩电产品。经过一年多的开发,产品总算出来了,但由于技术落后,与世界先进水平相去甚远,而且不符合国际规格,参加国际展览无人问津,结果又亏损了近500万港元。至此,黄宏生已经债台高筑,陷入绝境。

    当黄宏生山穷水尽的时候,他的老领导到香港去看他,那时的他已经瘦成皮包骨头了。老领导表示,还是欢迎他回到内地,还劝他“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但是,黄宏生并没有当逃兵,他在忍耐、在坚持、在等待。黄宏生想,大家对他有这么高的期望,还是应该卧薪尝胆,再忍耐一段时间。

    在忍耐与等待中,黄宏生终于抓住了机会。1991年,香港爆发了一场收购大战,香港迅科集团由于高层内讧,决定将公司拍卖,从而引来各路富商大竞标,而迅科集团一批彩电专家则受到排斥。

    表面看起来,黄宏生根本不具备实力参与收购战,但他却成了这场大战中真正的赢家。他把目光瞄准迅科彩电开发部的技术骨干,出让公司15%的股份将他们纳入旗下,使企业获得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9个月后,创维开发出国际领先的第三代彩电,在德国的电子展上获得了一笔2万台的大订单,创维靠技术征服了欧洲市场,从绝境中走了出来。

    作为民营企业的老板,黄宏生工作上非常认真辛苦,生活中也对自己要求很苛刻,出差办事,经常吃大排档。这是不是他自己悟出的一种痛苦精神呢?他对人解释:“说大一些,人要在为社会做贡献中寻找和实现自我。讲得通俗一点儿,你必须有吃苦和痛苦的准备。只有这样你才能在错综复杂的形势和不断的打击下保持平常心。”

    没有忍辱负重的精神,黄宏生不会从下乡知青到大学高材生,更不会从副厅级干部到只身香港创业,最终荣登福布斯富豪排行榜的传奇人物。他所有的一切成功,都源于他具备从忍耐中崛起的实力。

    5.“忍”在一时,赢得一世

    人生在世,当“老子”固然好,可以指手画脚,可以高高在上,但不是什么时候都能当“老子”的,很多时候人难免会失意,这就要有点“心眼”,先当“孙子”,以求日后卷土重来,东山再起。

    什么是真正的强者?人们对此众说纷纭,但大多人还是认为,世上并无永恒的强者,强弱是相对的,一个人在某方面的强大或许正掩盖了其他方面的弱点。正因为如此,很少有人能在第一把交椅上永远坐下去。

    强者不会永远强大,弱者也不会一辈子永远弱小,强弱在一定条件下是可以相互转化的,当你还不是强者时应该示弱,该当“孙子”时就当当“孙子”,千万不要强出头当“老子”,否则你就永远当不了真正的“老子”。

    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就是一位很会当“孙子”的人物,但这并不影响他最后成为汉朝的创立者。相反,项羽英雄盖世,处处逞强,却最后成为了垓下之鬼。这两种不同处世方法所带来的不同命运,很值得后人深思。

    楚汉相争之前,项羽与刘邦说好了,先入关者为王,但项羽遇上秦军主力,战争异常激烈;而刘邦却一路顺畅,只遇上秦兵的些许抵抗,所以先入了关。

    可是,项羽哪里肯受这种窝囊气,明明是自己破釜沉舟歼灭了秦军主力,到头来却被一个无赖做了王者,岂不叫天下人耻笑,加上项羽的谋士范增又火上浇油,说:“刘邦在山东时,贪财好色,如今进了关中,却变成了另一个人。既不收取财物,又不亲近女色,由此可见,他的野心不小啊!”为了巩固项羽灭刘邦的决心,范增又添油加醋挑起项羽的怒火:“我仔细观望了云气,只见刘邦头顶上五彩缤纷,显现出盘龙卧虎的形势,这可是天子的征兆。”这一说,把项羽气得火冒三丈,终于下定决心要将刘邦除掉。

    当时,项羽的兵马四十万,驻扎在鸿门;刘邦的兵马只有十万,驻扎在灞上。双方相隔只有四十里地,兵力悬殊,力斗的话,刘邦肯定不是项羽的对手。

    这时,刘邦的谋士张良献计说:“项羽是一个吃软不吃硬的人,你要向项羽道歉,并装作很服从他的样子,这样才能平息他的怒火,平息了他的怒火,他就不会杀你。”

    刘邦想了一想,没有其他的办法,只能如此。于是就挑个日子,带了一百多个随从,到了鸿门去拜见项羽。刘邦一见项羽,满脸堆着谄媚的笑说:“我跟将军同心协力攻打秦国,将军在河北,我在河南。我自己也没有想到能够先入关。今天在这儿和将军相见,真是件令人高兴的事。哪儿知道有人在您面前挑拨,叫您生了气,这实在太不幸了。”

    项羽看着刘邦低声下气的“孙子”样儿,满肚子气也消了不少,逐渐打消了杀他的念头。刘邦见项羽心软了,才大松一口气,随后便巧妙地逃离了这个是非之地。

    刘邦的这一示弱当“孙子”,他的日后东山再起奠定了基础。公元前206年,在诸强一起推翻秦朝以后,项羽分封天下诸侯,自立为西楚霸王,封刘邦为汉王,属地为巴蜀。

    刘邦并没有因为被项羽分封在这路途遥远的穷山恶水而意志消沉,在其谋士的辅佐之下,刘邦“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在汉中励精图治,积蓄力量,等到有了与项羽相抗衡的军事实力后,突然杀出汉中,将项羽打得大败,逼得一代楚霸王在乌江边拔剑自刎,为后人留下了无尽的遗憾和思索。

    楚汉之争这段恢宏的历史虽然成了过眼烟云,但它留给后人的意义和教训却发人深省。刘邦遇强则避,适时示弱装“孙子”,最终开创了四百年的汉朝基业。而楚霸王项羽虽然英勇盖世,却放不下自己的架子,不肯过江东以图东山再起,为后人所惋惜和感叹。

    从楚汉相争看来,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强者,也没有绝对的弱者。那些所谓的“弱者”是在不该当“老子”时绝对不逞英雄气概,但一旦得势就抓住机遇、把握方向,一举获得成功。

    6.忍字当头,装疯卖傻寻常事

    很多时候,环境险恶到容不下你的性命,这就需要你装疯卖傻,装狂发颠。因为“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要想日后成大事,就要留得性命在。

    俗话说: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在近于绝境的情况下,唯有“忍”字才是其独一无二的出路,孙膑对庞涓的复仇,就是装疯卖傻忍辱负重换来的胜利。

    孙膑是孙武的后代,也是一位大军事家,他著的《孙膑兵法》,至今仍然是十分重要的军事经典。在他被庞涓迫害后,不得不装疯避祸,其艰难程度,令后人毛骨悚然。

    孙膑与庞涓同是鬼谷子的学生,但庞涓功利心重,学习几年就下山到魏国做了大将军,并且大施拳脚,训练好兵马之后向卫、宋、鲁等国进攻,打得三国齐来拜服。东方的大国齐国派兵来攻,也被庞涓打了回去。从此,庞涓深得魏王的信任。

    孙膑,是个少见的人才,尤其是从老师鬼谷子那里得了先祖孙子的十三篇兵法,更是智谋非凡。一次,墨子的门生禽滑厘来拜访鬼谷子,见到了孙膑,为他的才德所感动,就想让他下山,帮助各国国君守卫城池,以减少战争。孙膑说:“我的同学庞涓已经下山去了,他当初说,一旦有了出路,就来告诉我的。”禽滑厘说:“听说庞涓已在魏国做了大官,不知为什么没写信给你,等我到了魏国,替你打听一下。”

    等禽滑厘到了魏国,他就对魏王说了孙膑和庞涓的事,魏王一听,立即找来庞涓,问他何以不邀孙膑同来。庞涓说:“孙膑是齐国人,我们如今正与齐国为敌,他若来了,也要先为齐国打算,所以没有写信让他来。”魏王说:“如此说来,外国人就都不能用了吗?”庞涓无奈,只好写信让孙膑前来。

    孙膑来到魏国,一谈之下,魏王就知道孙膑才能极大,想拜他做副军师,协助军师庞涓行事。庞涓听了忙说:“孙膑是我的兄长,才能又比我强,岂可在我的手下。不如先让他做个客卿,等他立了大功,我再让位于他。”在当时,客卿没有实权,却比臣下的地位高,孙膑还以为庞涓一片好心,对他十分感激。

    其实孙膑一来,魏王召见庞涓的次数少了,他很不是滋味。没多久,孙膑收到一个齐国人捎来的家书,大意是哥哥让他回去,齐国也想重振国威,希望孙家的人能在齐国团聚。孙膑对来人说:“我已在魏国做了客卿,不能随便就走。”并写了一封回信,让他带回去交给哥哥。

    不料,孙膑的回信竟被魏国人搜出来交给了魏王,魏王便找来庞涓说:“孙膑想念齐国,怎么办呢?”庞涓见机会来了,就对魏王说:“孙膑是个大有才能之人,如果回到了齐国,对魏国十分不利。我先去劝劝他,如果他愿意留在魏国,那就罢了。如果不愿意,他是我举荐来的,那就交给我处理罢。”魏王答应了。

    庞涓不仅没有劝孙膑留在魏国,反而劝他向魏王请假回齐国去。第二天,孙膑就向魏王请两个月的假,魏王一听他要回去,就说他私通齐国,立刻把他押到庞涓那里审问,庞涓故作惊讶,先放了孙膑,再跑去向魏王求情。过了许久,才又神色慌张地跑回来说:“大王发怒,一定要杀了你,经我再三恳求,大王总算给了点面子,保住了你的性命,但必须处以黥刑(在脸上刻字,使之留下永久标记)和膑刑(剔掉膝盖骨使之不能走路逃跑)。孙膑听了,虽然非常愤怒,但觉得庞涓为自己出力,还是十分感激他。

    孙膑脸上被刺了字又被剔去了膝盖骨,从此只能爬着走路,成了终身残废。庞涓对孙膑的生活倒是照顾很周到,这使孙膑觉得靠庞涓生活,就得报答他。

    有一天,孙膑主动提出要替庞涓做点什么,庞涓说:“你那祖传的十三篇兵法,能不能写下来,咱们共同琢磨,也好流传后世。”孙膑想了想,只好答应了。当时,孙膑只能躺在那里,用刀往竹简上一个字一个字地刻,他虽背得滚瓜烂熟,但若想写下来,却不容易,再加上孙膑对受刑极为愤慨,所以每天只能刻十几个字。

    这样一来,庞涓就沉不住气了,他让手下一个叫诚儿的小厮催孙膑快写。诚儿见孙膑可怜,便不解地问服侍孙膑的人说:“庞军师为什么死命地催孙先生快写兵法呢?”那人说:“这还不明白,庞军师留下孙先生的一条命,就是为了让他写兵法,等写完兵法,孙先生也就没命了。”

    孙膑听到了这话,大吃一惊,前后一想,恍然大悟,霎时间大叫一声,昏了过去。等别人把他弄醒时,他已经疯了。只见孙膑捶胸披发,两眼呆滞,一忽儿把东西推倒,一忽儿又把写好的兵法扔到火里,还把地下的脏东西往嘴里塞。从人连忙奔告庞涓说:孙先生疯了!

    庞涓急忙来看,只见孙膑一会伏地大笑,一会又仰面大哭,庞涓叫他,他就冲庞涓一个劲地叩头。庞涓虽见他神志不清,但仍怀疑他是装疯,就把他关在猪圈里。孙膑依然哭笑无常,累了就爬在猪圈中呼呼大睡,醒来时还随手抓起一把猪粪,塞进嘴里。

    庞涓心想,孙膑受刑之后气恼不过,可能是真的疯了。从此,他只是派人监视孙膑,不再过问。

    孙膑白天躺在街上,晚上就又爬回猪圈,有时街上的人给他点吃的,他就哈哈大笑,既而又嘟嘟囔囔,也听不清他说些什么。这样久了,魏国的都城内外都知道有个孙疯子,没有人再怀疑他了。庞涓每天都听人汇报,觉得孙膑再也无法同自己竞争了,就没再动杀他的念头。孙膑就这样活了下来。

    一天,齐国淳于髡来魏国做使者,打探到孙膑的下落,把他藏在自己的车里带回了齐国。都过了两天,躺在街上的孙疯子忽然不见了,庞涓让人查找,井里河里找遍了,也未见踪影,庞涓又怕魏王追问,就撒个谎说孙膑淹死了。

    孙膑回到了齐国,齐威王一见之下,如获至宝,当即想拜他为军师,孙膑说:“庞涓如知道我在齐国,定会嫉妒,不如等有用得着我的时候再出面吧。”齐王同意了。后来,孙膑陆续打听到了自己的几位堂哥都已无音讯,才知道原来送信的人也是庞涓派人扮的。前前后后,这一场冤屈全是由庞涓一人策划的。

    后来,齐王派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打得庞涓连连败北。最后,孙膑用“减灶法”引诱庞涓来追,暗设伏兵,将庞涓射死在马陵道上。魏国从此衰败,并向齐国进贡朝贺。在杀死庞涓后,孙膑便辞官归隐,专门研究起兵法来。

    孙膑的装疯避祸,使他最终有报仇机会,得以除掉庞涓,也为中国后来的历史增添了一部名扬四海的《孙膑兵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