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诚的人生哲学-关于眼光——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成功源自目光长远

    好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好,坏的时候不要看得太坏。最重要的是要有远见,杀鸡取卵的方式是短视的行为。

    ——李嘉诚

    许多人往往只为眼前的利益所吸引,或被时下的困难所阻吓,却始终不让自己登上更高的地方,不把眼光放在更远的地方。

    我们要知道,如果一个人站高一点,眼界放宽一点,那么他就可能做出更成熟、更着眼于长远的决定,而对解决当前面临的问题也会有更清醒的认识。

    对于年轻人来说,富有远见并整体地看待事情尤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当面临一个不容易作决定的选择——诸如选行业、找工作,必须从长远的角度来考虑自己的未来。如果斤斤计较于当前的利益,或是囿于眼前的困难而踯躅不前,是不会作出最明智的决定的。

    不过,目光长远并不等于空谈海市蜃楼,意识到这一点是很重要的。缺乏经验的年轻人必须注意,要脚踏实地塑造和追求自己的理想并为之而奋斗。用长远的眼光看待眼前的需要和问题,用全面的眼光对待现在和未来,这才是最好的。

    如果你想成为比别人看得更远的人,你必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毫无疑问,假如你站在山脚下,你会被群山包围而障目塞听。当你抬头仰望,你只能看到一小片天空,就像一只井底之蛙。如果这只青蛙想看到外面的世界,它必须从井底跳出来开阔自己的视野。

    和黄本是一家老牌英资企业,20世纪80年代初被李嘉诚的长江实业收购。

    在素有“超人”之称的李嘉诚领导之下,和黄本着多元化及国际化的发展原则,已发展成为迄今一家包括港口、电讯、地产、零售、制造、能源及基建等核心业务在内的综合型跨国企业。

    和黄又于1994年投资84亿港元成立了Orange,推出了个人通讯网络,起初不被业界看好,不料后来却渐渐被消费者接受,手提电话的销售一路攀升。

    1996年4月,Orange在英国上市,随即成为了金融时报指数一百的成分股,打破了最短日期成为成分股的纪录,同时也为和黄带来了41亿港元的特殊赢利。该股份至今虽未有赢利,但股价却比上市时提高了六成多,其市值也由当时的200多亿港元增加到2000多亿港元。

    到了1997年,Orange的英国客户突破了100万,成为英国第三大移动电话商。

    1998年2月,和黄出售4.3﹪的Orange股份,套现了53亿港元,加上其余并购交易所得的220亿港元现金,200亿港元票据以及650亿港元的德国电讯公司股票,估计和黄在这棵“橙”树上的回报已经超过了10倍以上。

    植物换了水土不易成活,但李嘉诚亲手种的“橙子”在海外的土地上结果了。大家都想知道和黄集团主席李嘉诚经商的“秘诀”。在卖“橙”的记者会上,李嘉诚说:“电讯业务是未来集团发展的重点。”说明他已知道五年后和黄要做什么了。同时,李嘉诚之子、和黄集团副主席李泽钜也谈到,做生意的时间周期是5年、10年。可以说,着眼于未来、善于把握趋势是和黄成功的主要原因之一。

    这种有长远眼光的策略,使李嘉诚在竞争激烈的商场上屡次取得令人瞩目的成功。

    1999年,李嘉诚一次性将Orange全部股权出售给德国最大的电讯公司Mannesmann,获利1130亿港元,创下香港有史以来获利最高的交易纪录。除现金外,Orange的股权还换来市值700亿港元的MMN10.2﹪股权,其在欧洲的电讯业务将通过该公司发展及经营。

    李嘉诚之所以能够成功,离不开他作为一个商人所拥有的敏感的眼光。

    有一种人,他知道自己最终想要什么,要达到目标需要经过哪些过程,要具备哪些长远眼光,拥有哪些战略意识;而另一种人,就是没有任何长远计划与目标的人,这样的人着眼点的也就是当前这两三年,往往第一考虑如何保住现有的饭碗,自然不会想到太远。

    雄鹰忍受折翅之痛,于是翱翔蓝天;种子忍受黑暗之苦,于是破土而出。当下安逸,以后却痛苦;以后幸福,当下却艰难。太多的人眼界狭隘,总是觉得与其追逐无法预知的今后,不如选择当下的安逸,犯了目光短浅的错误。要将眼光放长远,是生存之必备,是智者之选择。

    欲大成不图小利

    当生意更上一层楼的时候,绝不可有贪心,更不能贪得无厌。

    ——李嘉诚

    有这样一种人,他们在小事上表现得特别聪明,一点亏都不吃,但是在大事上却糊里糊涂。我们常用“因小失大”“贪小便宜吃大亏”或者“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来形容这种人。英语里也有对应的谚语,即“penny wise,pound foolish”。

    在这个短语里,“penny”是“便士,小钱”的意思,代表小事;而“pound”是“英镑,大钱”,代表大事。在花小钱的时候精明,花大钱的时候糊涂,也就是“小事聪明、大事糊涂”的意思。有这种毛病的人可要改一改,我们追求的应该是“欲求大成,不图小利”。

    就像李嘉诚说的那样:“有时候你看似一件很吃亏的事情,往往会变成非常有利的事情。”可见在李嘉诚看来,小利舍掉并不意味着失去,这也是他待人处世的原则之一。

    就像他曾经说过:“小利不舍掉,大利不来。”

    李嘉诚出任10余家公司的董事长或董事,但他把所有的袍金都归入长实公司账上,自己全年只拿5000港元。

    这5000港元还不及公司一名清洁工在20世纪80年代初的年薪。以20世纪80年代中的水平,像长实系这样赢利状况甚佳的大公司主席袍金,一间公司就该有数百万港元,进入20世纪90年代,便递增到1000万港元上下。

    李嘉诚20多年维持不变,只拿5000港元。李嘉诚的经商天才在这里表露无遗。

    李嘉诚其实是小利不取,大利不放。李嘉诚每年放弃数千万元袍金,却获得公司众股东的一致好感。众股东爱屋及乌,自然也信任长实系股票。甚至李嘉诚购入其他公司股票,投资者莫不步其后尘,纷纷购入。

    李嘉诚是大股东和大户,得大利的当然是李嘉诚。有公众股东扶持,长实系股票被抬高,长实系股值大增。就这样,李嘉诚每欲想办大事,总会很容易得到股东大会的通过。

    对李嘉诚这样的超级富豪来说,袍金算不得大数。大数是他所持股份的股息的价值。

    1994年4月至1995年4月,李嘉诚所持长实、生啤、新工股份,所得年息就共计有12.4亿港元——尚未计他的非经常性收入以及海外股票的价值。

    正如李嘉诚说的:“小利不舍,大利不来,这是定则。”

    不只做生意如此,我们做人也是这样。

    做人要肯吃亏,只有在成人之后才会深深地感悟。让别人占一点便宜,别人会心存感激,与自己会产生一种亲近和善之意。若是自己占尽别人的便宜,别人会心存不快之情,从此疏远自己。占小便宜容易背负恶名,让自己臭名远扬,最后身陷困境,寸步难行。贪小便宜之人最被人瞧不起,往往会陷入孤独无助的绝境,因为众人既藐视他,又不信任他。

    曹操平定汉中,直逼刘备刚刚占领的西川。刘备急请诸葛亮商议对策。

    孔明说:“曹操分兵屯合肥,惧孙权也。我们如果把江夏、长沙、桂阳三群还吴,遗舌辩之士陈说利害,令吴起兵袭合肥,牵动其势,曹操必退兵回救其南方,如此,西川可安。”

    后来的情势果然如军师孔明所言,吴国兴兵,曹操只得放弃攻蜀而回师授合肥,刘备得以喘息,安定了西川根据地,并由此立国建业。

    《三国演义》的一大看点,就是荆襄之地的争夺。江夏、长沙、桂阳三郡是荆州之拱卫。刘备一世枭雄,在曹操大军压境之际乱了方寸。无退兵之策,不是不智,而是舍不得将三郡割给孙吴。可见贪欲乱智,英雄刘备亦难幸免。

    孔明之智无非是把事想明白。刘备集团欲三分天下,必须联吴抗曹。荆襄之地是当时中国的腹地,是兵家必争的战略要地。孔明借荆州之后,一直以此为诱饵,假许还吴,其实是以此为王牌,牵动东吴踏上自己的战车,共同抗曹。

    凡事须从大局着眼,为整体利益暂时放弃一些局部利益。兵家、商家、职场人士无不知晓其中的道理。在事业、人生的困难时期,若只知进、不知退,只知得、不知舍,试图处处得利,会处处被动、整体失利,最终受其大害。

    会舍才能得,“舍得”两字在今天已被固化为一词,其中的玄妙着实令人思索。舍子取势,弃子得势,这是棋局博弈常用的技法。孔明诱使孙吴围魏救赵,自骗不过孙权集团。只是刘备集团占有荆州之初,就一直以“借”为名,答应日后要还孙吴,如今主动把荆州的拱卫三郡还孙吴,孙吴得三郡而复望荆州,能不出兵击曹吗?

    鹰的眼光是锐利的,因而能迅速捕获食物;壁虎的眼光是长远的,因而敢于自断其尾;人的眼光是智慧的,因而才能在人生的征途上收获果实。在现实生活中,生活看似无形,然而具备眼光的人会发现它就在自己的掌握之中,自己便是生活的船长。

    擦亮双眼,明确自己所需

    凡事欲速则不达,我做的任何一件事情都不会过于求成,而是尽最大的努力,稳妥地去追求成功。

    ——李嘉诚

    或许你现在从事的正是一项你不喜欢的工作,“又辛苦,又挣不了多少钱”,你每天只是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或许你明白现在的工作只是为将来积累经验;不管怎样,你都要对工作充满兴趣并认真对待它。不要计较当前的回报,你认为你做得太多,得到太少,其实,这种“失”是为了更多的“得”。

    抛开急功近利的想法,不要盲目地为追求高薪或其他的眼前利益而心浮于事,抑或不断地跳槽,要学会吃苦耐劳,更要戒骄戒躁,并适时盘算自己的未来。千万不要看轻你现在所做的每一份工作,珍惜眼前,即使它看起来很卑微、看起来似乎跟你的理想没有任何联系。

    在工作中不要在乎付出了什么,而应该在乎你实际得到了什么,当然,这里的“得到”并不单单是指金钱上的收益。

    我们一定要抛开急功近利的心理,培养自己的核心能力。你的学历不高,会做的事情也不多,也没有什么工作经验,这些或许让你感到一丝的自卑。其实,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做事的能力。在这个社会,能争取到别人注意的是你的能力。

    在这个人才济济、生存压力与日俱增的时代,要在一个领域站稳脚跟,就要把自己变成一个“强”人,一个让别人可以依赖的人。在众多的竞争者中,你靠什么胜出一筹?当然是你的核心能力。

    那么,你就得扎扎实实地去行动,让自己的眼光更亮,明白需要什么,不需要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抛开所有急功近利的想法,建立自己的个人品牌,就像李嘉诚一样。

    股市风云变幻,对于涉足其中者来说既是天堂也是地狱,能全身而退者属凤毛麟角。究其根源,还是人们为欲望所驱使,在暴利面前失去理性的结果。

    李嘉诚则不同,从其纵横股市的经历看,他堪称股市绝代高手。他说,作为投资者,应该确定自己开拓发展的原则方略,坚持独行,而不应只顾眼前利益,为暴利所动,持投机心态而偏离目标。

    1972年,低迷多年的香港股市终于大牛出世,一派兴旺。李嘉诚于7月31日将长江地产改为长江实业(集团)有限公司。随即,委托财务顾问拟定上市申请书,准备公司章程、招股章程,公司实绩各项目等附件,同年10月,向香港会、远东会、金银会申请股票上市,11月1日获准挂牌。

    长实注册股本为2亿港元,实收资本为8400万港元,分为4200万股,面额每股2港元,溢价1港元。上市后24小时不到,股票就升值1倍多,认购竟超过发行额的65.4倍。眼看僧多粥少,包销方宝源财务公司和获多利财务公司不得已采取抽签的办法,来决定谁是长实的公众股东。

    股票升值一倍多,意味着带动公司市值增幅一倍多。长实上市,是李嘉诚事业的一次大飞跃。上市之后,他稳扎稳打,步步为营。他不过分追求过高的利润,不因利润高而偏离了原先的方向;精心策划好每一步,追求稳健发展之路,终于使长实在股市中扎住根基,平稳前行。

    1973年初,长实在伦敦股市挂牌上市。香港注册的公司在伦敦上市并不稀奇,令人瞩目的是长江实业首开香港股票在加拿大挂牌买卖之先河。

    1974年6月,在加拿大帝国商业银行的促成下,加拿大政府正式批准长江实业的上市申请,长实股票开始在温哥华证券交易所发售。

    李嘉诚全方位地在香港和海外股市集资,为长江的拓展提供了厚实的资金基础。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李嘉诚找到了发挥其专长的最佳舞台。后来的事实证明,李嘉诚在股市比他办实业更具天赋。

    在李嘉诚看来,股市只是他的手段,而非他的阶段性目标,更不是他的最终目标,他自始至终保持着难得的清醒。刚入股市的李嘉诚在“炒风刮得港人醉”的疯狂时期,丝毫不为炒股的暴利所动,稳健地走他认准的正途——房地产业。

    所以我们要明白,我们所做的一切都应该是为了充实自己,而不是为了迎合别人的意旨,或随时因潮流而盲动,否则目的不能达成事小,白白糟蹋了一生的光阴才最可惜。

    总之,凡事都不可以急功近利,把眼睛擦得更亮,看到自己需要的,做自己需要做的事情,然后才能实现自己的理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