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2位世界著名将帅生活写真-假作真时真亦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纳粹德国头号战犯希特勒与其七个女人

    全名:阿道夫·希特勒

    生卒:1889.4.20~1945.4.30

    出身:平民

    学历:中学

    党派:纳粹党

    职务:总统、总理、武装部队最高统帅

    夫人:爱娃·布劳恩

    子女:无

    主要劣迹:1936年3月指挥出兵莱茵兰非军事区,7月伙同墨索里尼武装干涉西班牙内战。1938年3月,指挥吞并奥地利。1938年10月,派兵占领捷克苏台德区。1939年3月派兵侵占捷克斯洛伐克全境;同年9月1日,发动德波战争,攻陷波兰挑起第二次世界大战。1940年4月出兵入侵丹麦和挪威,5月,入侵荷兰、利比时、卢森堡和法国。1941年3月,派兵进驻保加利亚,4月出兵侵占南斯拉夫和希腊;同年6月22日,发动侵苏战争,连续数年发动攻势,接连失利,遭到重创。1945年4月30日苏军攻克柏林前夕,在总理府花园地下掩蔽部自杀。

    和外甥女的不伦之恋

    为希特勒而自杀的女人不止一个:玛格达·戈培尔与其丈夫——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约瑟夫·戈培尔,第三帝国崩溃之际,戈培尔毒死六个儿女之后,自杀而死;自杀次数最多的当数希特勒的情人爱娃·布劳恩,最后一次她与希特勒同归于尽。

    其实,还有一个女人早在她们之前十四年就已自杀身亡,同样是为了希特勒。这就是希特勒的外甥女格莉·劳巴尔。

    1931年9月18日,格莉在希特勒的寓所,用他的手枪击中自己的肺部,结束了二十三岁年轻的生命。

    格莉死后,希特勒一度萎靡不振、食不知味,甚至声称格莉是他最理想、最钟爱的女人,他曾多么想和她结婚,而且自己再也无法像爱她那样去爱别人了。

    希特勒和自己外甥女的恋情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呢?

    格莉母亲安格莉卡·劳巴尔是希特勒同父异母的姐姐,在格莉两岁的时候,她的父亲便离开了人世。早年丧偶的安格莉卡拖儿带女,日子颇为艰难,但是,她还是设法让女儿格莉继续求学。

    格莉记事以后,她和舅舅希特勒的见面正是在他处于极度贫困潦倒时,那时,他由于策划慕尼黑啤酒馆暴动失败而沦为阶下囚。1924年一个炎热的夏日,安格莉卡带着长子和长女去监狱探视,年方十六的格莉这才对舅舅有了一个初步的印象。格莉和希特勒再次相遇时,她即将完成中学学业,而希特勒此时也早已走出监狱,正在慕尼黑为纳粹党夺权作准备。

    1927年夏天,格莉中学毕业,面临着升学地点的选择问题,她决定到慕尼黑求学。但是,她的母亲在半年前住进了希特勒在慕尼黑附近贝希特斯加登的山庄别墅,为他料理家务,格莉在慕尼黑求学,可以经常见到母亲。另外,希特勒在慕尼黑也可以为格莉提供一定的帮助。只是格莉不知道,从她作出这一选择之时起,她就再也逃脱不了希特勒的魔掌了。

    在慕尼黑,无论是住宿还是上大学,费用都相当昂贵,希特勒仗着一些富商的支持,颇有钱财,担负起了外甥女一切费用的责任。到慕尼黑以后,格莉定期与希特勒见面,她很快就忘记了自己此行的主要目的,对学业失去了兴趣和热情,以至于不到半年就辍学了。希特勒对此并没有责怪格莉,但他坚持要格莉去学点东西,充实自己的生活,于是格莉开始学习声乐,她憧憬着有朝一日能成为有名的演员。

    格莉自从来到慕尼黑以后,成了相伴希特勒左右的女人。希特勒从来不拒绝格莉的任何要求,他甚至还带着格莉出席他的崇拜者和追随者为他举办的集会,风光无限。在日益亲密的相处中,希特勒爱上了格莉。

    格莉长着一张圆圆的脸、身材丰满,在当时算得上是个美女。她活泼可爱,性格开朗,热情奔放,无拘无束,见过她的纳粹党徒都赞不绝口。这么受欢迎的女孩,对她心怀爱慕的人,当然不止希特勒一人,希特勒的司机埃米尔·毛里斯就是其中的一个。

    毛里斯二十年代初就为希特勒出生入死,1923年希特勒发动政变失败后,他们一起被投入监狱。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格莉与毛里斯之间产生了恋情,为此他差点丢了小命。

    有关事情的经过,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种说法是毛里斯与格莉私订终身后,请求一直关心自己婚姻大事的上司同意两人结婚,希特勒听后暴跳如雷。另一种说法则是,有一天毛里斯到格莉的公寓去玩,两人正在卿卿我我的时候,恰巧希特勒来到,被他撞了个正着。希特勒非常生气,从此以后,他规定他们在两年内不许单独见面,并对格莉实行更严密的监视。毛里斯对此实在无法理解,后来,他猜测希特勒自己爱上了外甥女,自己和格莉的爱情实际上对希特勒来说是横刀夺爱。而格莉呢,她虽然思念情人,但对舅舅并没有太多的责怪,反而觉得希特勒这样做是为自己好。

    不过,对毛里斯和格莉来说,这种分离的痛苦并没有持续多久。希特勒很快就辞退了毛里斯,毛里斯也担心希特勒会作出对自己不利的举措,他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自己心爱的女人。于是,在希特勒的阻拦下,毛里斯和格莉分开了。没过多久,格莉从失去爱人的痛苦中恢复了,她很快就把恋人抛到了脑后,尽情地享受舅舅为她安排的“快乐”生活,继续和他一起上馆子、听歌剧、看电影。

    这时的格莉虽然定期和舅舅见面,外出有人监视,但是,她有自己的住处,仍然有独立行事的机会。到了1929年,情形就大不相同了。希特勒在慕尼黑的富人区租了一处宽敞的住宅,他让外甥女搬进去,这样,希特勒和格莉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多,除了经常一起吃饭、看戏,还陪她出入时装商店。在希特勒众多的情人中,他对格莉的情感是最真挚的、对她的付出也是最多的。

    希特勒对格莉非常慷慨,但是,他的慷慨也不是没有条件的。在希特勒的监视下,格莉变得一点自由都没有:她的信件都要经过希特勒的检查,为的是禁止她和男人交往;她不能像同龄的青年男女那样单独外出参加晚会、结交朋友,不能像他们那样结伴旅游,夜间不能太晚回家。出门的时候,她的身边不是希特勒,就是他派的中老年“保镖”,名为保护,实则监视,以防她和青年男子接近。尽管格莉的内心非常痛苦,但是她对希特勒经济上的依赖决定了她无法摆脱他。

    尽管希特勒对格莉进行了严密的控制和约束,他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

    格莉从1927年来到慕尼黑,直至1931年自杀的四年间,虽然大部分时间生活在慕尼黑,但是,她有时也独自返回奥地利,去维也纳或家乡林茨过上几个星期。很可能就是在那时,她遇到了自己喜欢的男子。至于这个男人究竟是谁,对此众说纷纭。有人说,格莉爱上的是一个身无分文的维也纳人;还有人说,此人是一个犹太艺术家,格莉还怀着他的孩子;格莉的母亲在战后接受美军审讯时,声称格莉的男友是林茨的一个小提琴手,女儿想和他结婚,她和希特勒则坚决反对,并禁止格莉与他继续交往;希特勒的女秘书克里丝塔·施罗德在回忆录中说此人是林茨的一个画家。

    格莉对控制和约束最终忍无可忍,于是她决定摆脱希特勒。

    1931年9月18日,希特勒和他的摄影师霍夫曼从寓所出发,驱车前往纽伦堡,准备开始新的一轮竞选宣传活动。希特勒与格莉告别,他已经走到楼下了,却又转身上楼,对格莉说了些什么,这才下楼上了车。第二天上午,希特勒正准备离开纽伦堡,慕尼黑打来的急电叫回旅馆——格莉自杀了。

    对于格莉之死的解释,历史学家普遍认为格莉是在不堪忍受希特勒长期的变态的管束和监视的情况下自杀的,她唯一的目的就是摆脱他的控制,获得自由。

    格莉之死,希特勒受到了很大的打击,他一度对任何事务都丧失了兴趣,在格莉死后的几年,他还保留着她的房间的原有摆设。

    葬礼中的婚礼

    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德国无条件投降,纳粹战犯希特勒在建立“第三帝国”的梦想破灭后自杀,在他身边躺着一个女人,这就是他的新婚妻子——爱娃·布劳恩。

    当时,很少有人知道爱娃,她不仅很少在公众场合露面,甚至是希特勒也从来不在任何人面前提起她,她是希特勒从来没有公开的情妇。

    至于爱娃是如何和希特勒结下不解的情缘的?她为什么会心甘情愿地陪希特勒一起走向死亡?这其中的原因纷繁复杂,我们从他们相识的那天说起。

    爱娃出生在慕尼黑一个小康之家,她的父亲是个教师,信奉基督教;母亲是个家庭主妇,是个虔诚的天主教徒。他们一家的生活在当时的德国来说,是相当不错的,他们不仅有宽敞的住房,勤劳的保姆,还买了当时极为罕见的宝马汽车。

    虽然家庭环境很优越,爱娃的父亲对孩子的教育非常严格,有时候还会打骂做错事的孩子。在家里,爱娃是最受父母喜欢的孩子,不仅相貌好,而且头脑灵活,父母对她怜爱有加。

    到了上学的年龄,爱娃的父亲把爱娃送进了一所天主教会学校念书。爱娃天生就对学习不感兴趣,在吃力的情况下,她总算是中学毕业。毕业后,十七岁的爱娃在父亲的安排下到慕尼黑的一家照相馆当学徒。从此,爱娃的人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爱娃当学徒的照相馆的老板是一个叫霍夫曼的摄影师,是纳粹党的老党员,也是希特勒的老朋友。希特勒经常去霍夫曼的照相馆,有时候会给雇员们一些小礼物,或者是给他们几张戏票。在这里,希特勒经常能看见美丽、年轻的姑娘爱娃,一开始就产生了奇妙的感觉。后来,希特勒单独邀请爱娃出去吃饭或者看戏,他们开始交往的头一年仅此而已。这时候的希特勒还有格莉陪伴在身边,而爱娃也正在和一个还在上学的犹太青年热恋着。

    一年后,希特勒和爱娃的交往有了进一步的发展:爱娃和交往中的男友分手了,格莉也离开了希特勒。希特勒常常向爱娃倾诉心中的痛苦,希望得到安慰。在这段时间里,两个人相互安慰,逐渐成了对方心灵的慰藉。

    但是,有一点始终不明白,那就是注重外表,向往明星般的生活的爱娃怎么会爱上比自己大二十几岁、貌不惊人的希特勒呢?可能是希特勒的名声和富贵满足了爱娃的虚荣。

    爱娃是个单纯的女孩,她对希特勒的政治上的事情没有兴趣。当时,活跃在希特勒身边的一些女人不仅给了希特勒女性的温柔,还在他的政治生涯中给予了他很大的帮助,是他的支持者和维护者。但是,在这些女人中,爱娃最得希特勒的欢心,她以简单的、独特的魅力战胜了希特勒身边的其他女人,专享希特勒的宠爱。当然了,希特勒选择爱娃自有他的理由,他认为在他的私生活中不需要“女强人”,他需要的是为他驱散工作的疲劳和事业中的烦心事的温柔女子,而爱娃符合他的要求。

    最初,希特勒只把爱娃当成是他的又一个情人,从来就没有打算要和她结婚,心思单纯的爱娃却天真地认为希特勒一旦喜欢上自己就会和自己结婚,她时常在朋友们面前炫耀,并称自己很快就会成为希特勒太太了。

    爱娃和希特勒也发生争吵。期间,纳粹党的势力已经非常强大,希特勒为了拉选票奔走于全国各地,为第二年的争取政权作最后的冲刺。希特勒在忙于正事的情况下,冷落了爱娃,爱娃为此感到极度不安。一连好几个月,希特勒都没有和爱娃联系,爱娃决定自杀,以死来表达自己对希特勒的爱。这是爱娃为希特勒的第一次自杀,所幸并没有酿成悲剧,她最终活了过来。希特勒得知爱娃自杀的消息后,匆匆赶到医院安抚她。

    经历了这次自杀未遂事件后,希特勒改变了对爱娃的态度,因为他看清了这个女人对自己的一片深情。但是好景不长,希特勒很快又把爱娃置之脑后,爱娃对此深感不满。

    在工作中,希特勒经常会遇到愿意为自己付出的女性,这让爱娃嫉妒。1935年,在希特勒再次冷落她的期间,她无意间了解到希特勒身边出现了一个漂亮的英国女人。爱娃给希特勒写了一封信,希望得到希特勒的重视,但是目的没有达到。她再一次想到了自杀。

    死神又一次与爱娃擦身而过。

    希特勒再也不敢怠慢这个动不动就拿自己的生命当赌注的情人,从此以后,他每天都给爱娃打电话,并通过摄影师霍夫曼给爱娃和她的妹妹在慕尼黑找了一套宽敞的住房,让她们搬出了父母的家。一年以后,希特勒又给爱娃买了一幢小楼,让姐妹俩住了进去。

    除了住处外,希特勒竭尽全力满足爱娃的要求,在希特勒的帮助下,爱娃过着女王一般的生活。第二次世界大战开始后,希特勒身边的女人一个个离开了,爱娃成了希特勒身边最重要的女人。战争接近尾声时,也就是1944年,希特勒和爱娃的情人关系更加稳定,爱娃不必为了别的女人而吃醋,对希特勒更是忠心耿耿。

    但是,希特勒的处境已经越来越困难了,爱娃决定和他同归于尽。在临死前的两天,希特勒和这个一直陪伴在自己身边的女人结婚。爱娃高兴极了,她一直盼望着这一刻,已经十几年了。现在这个愿望实现了,虽然有点晚,爱娃还是觉得很满足。做了不到四十八小时新娘的爱娃,死在了自己的丈夫的身边。

    爱娃终于当上了希特勒太太,成为了举世瞩目“中心人物”,由于希特勒的缘故成为了被世界唾弃的女人。

    为爱痴迷的英国女子

    1939年9月1日,纳粹德国入侵波兰,两天后英国和法国对德宣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当时,在德国的英国人都已撤回英国,就连英国驻德的使、领馆也空无一人。然而,有一个名叫尤妮蒂·米特福德的年轻英国女人却留在了慕尼黑。此人在德的身份是大学生,六年前注册入学,但已有好几年没有踏进学校的大门了。

    听到战争爆发的消息,尤妮蒂来到慕尼黑纳粹党总部,将一个硕大的信封交给了她认识的党总部头目,请他把信转交给希特勒。随后,她神情恍惚地走向此时已无人光顾的英国公园,在一张长凳上坐下,慢慢地掏出早已准备好的小手枪,闭上双眼,对准了自己的太阳穴。

    子弹并没有打中要害部位,尤妮蒂被人送进了医院。住院期间,希特勒给医院打电话以示关心,并让人送去鲜花,还亲自到医院去看她。

    尤妮蒂出身名门望族,她的亲友中不乏贵族和著名人物,如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出任英国首相的丘吉尔是尤妮蒂的姑父;1950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集哲学家、数学家、逻辑学家、教育家于一身的罗素则是尤妮蒂的远房表兄;另一位也姓罗素的表兄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审判纳粹分子的纽伦堡国际军事法庭担任检察官,五十年代撰写和出版了不少著作。这些人因他们在特定的领域为人类作出的贡献而名垂青史,尤妮蒂却声名狼藉。

    这个英国女人究竟和希特勒有什么关系?她缘何在二战伊始开枪自杀?

    尤妮蒂·米特福德的祖父伯悌·米特福德是英国十九世纪出色的外交官和日本问题专家,常年在圣彼得堡、东京、罗马等地任职。1901年,英国维多利亚女王寿终正寝,她的儿子爱德华在等待长达四十年之后,终于继承了王位,成为爱德华七世。伯悌是爱德华青少年时期的朋友,过从甚密。继承王位不久,爱德华七世念及旧情,授予年届六十五岁的伯悌贵族爵位,封为“里兹代尔男爵”,伯悌也因此当上了参议院议员。

    其实,伯悌虽然年近古稀才得到爵位,但是由于职业的关系,他交游甚广,结识了不少国内外名流,瓦格纳家族就是其中之一。理查德·瓦格纳是德国十九世纪名闻遐迩的音乐家,一年一度的拜罗伊特瓦格纳音乐节更是举世瞩目,瓦格纳的儿子西格弗里德几乎每年都邀请伯悌参加。

    伯悌去世后,尤妮蒂的父亲戴维继承了伯悌的爵位,成了英国参议院的议员。同时,戴维还继承了父亲的豪宅和大量的地产。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戴维的家庭越来越困难,尤妮蒂也常常遭到父亲的毒打。就这样,尤妮蒂在父亲的鞭打和母亲的白眼下度过了十八岁生日。英国贵族女子年满十八岁时,就可以名正言顺地享受自由的生活,正式进入上层社交场合。同时,她们可以开始选择男友,结婚成家、生儿育女。

    尤妮蒂对自己面前的道路有不同的看法,她频繁地参加舞会,结识不同的人,这时,她的三姐黛安娜给了她一个机会。

    1932年,黛安娜带着年幼的孩子离开了自己的丈夫,来到了有妇之夫莫利斯的身边。莫利斯是个投机政客,他凭借自己的财力跻身于英国上层社会,后来,他逐渐迷上了纳粹战犯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就连做梦都想见到他们。

    1933年,尤妮蒂在黛安娜家正式加入了英国法西斯党,入党介绍人是她的准姐夫、该党头目莫利斯,尤妮蒂兴奋异常。尤妮蒂其实并不了解法西斯究竟是怎么回事,她只知道自从自己穿上了法西斯党的衣服招摇过市后,父母对此觉到无比恐慌,她的内心涌上了巨大的兴奋感和强烈的满足感。

    这时候,希特勒成了尤妮蒂心目中的“天神”,她为了见到自己的偶像,决定到德国。很快,尤妮蒂就找到了机会,她终于得到了希特勒的关注。而此时的希特勒正在为寻找牵制英国不干涉第二次世界大战的人忙得焦头烂额,尤妮蒂得出现让他眼前一亮,她正是他所需要的人。

    后来,尤妮蒂和希特勒的来往越来越亲密,逐渐地,她开始陪伴希特勒出现在公共场合。到了1939年5月,纳粹德国攻打捷克,希特勒统治欧洲继而霸占全球的野心渐渐显露于世,英国和德国之间的战争已经到了在所难免的地步。

    尤妮蒂最害怕的一天还是来到了。1939年9月1日,德国攻打波兰,9月3日,英国正式向德国宣战,尤妮蒂从英国驻慕尼黑总领事那里证实了这一消息。尤妮蒂绝望了,她唯一的出路就是自杀。经过抢救,尤妮蒂从死神的手中逃脱了,但是,子弹并没有从她的脑袋中取出来。

    不久,尤妮蒂回到了英国,留在脑部的子弹日夜折磨着她,侵蚀着她的精神和肉体,八年后,尤妮蒂去世,时年三十三岁。

    愚忠的红粉知己

    约瑟夫·戈培尔是纳粹德国的宣传部长,1945年希特勒政权即将崩溃之际,戈培尔举家共赴黄泉。

    戈培尔的妻子玛格达是一个聪明、漂亮,又受过良好教育的女人,她在戈培尔纳粹仕途蒸蒸日上的时候嫁给了他。在经历了几次失败的婚姻后,玛格达遇到了现在的丈夫,并且更为重要的是她从此找到了陪伴在希特勒身边的机会。

    当时,希特勒还沉浸在失去外甥女的痛苦之中,就在这时,希特勒和玛格达相识了,而此时的玛格达还是单身一人,因此他们的交往越来越频繁。后来,玛格达和戈培尔结婚了,希特勒就成了戈培尔夫妇家的常客,他们的关系更为密切。

    希特勒当上帝国总理后,一开始,他并没有包揽大权,而劳苦功高的戈培尔没有得到一官半职,这让他委屈,同时,玛格达也非常伤心,因为丈夫的机遇牵连着她的命运,戈培尔的失宠同时也意味着她被剥夺了抛头露面的机会,和自己成为“第三帝国第一夫人”的目标越来越远了,对此,她难以接受。但是不久,希特勒就掌握了政权,第三帝国成为了纳粹的天地。希特勒意识到了戈培尔过去的劳苦功高,也深知自己今后少不了戈培尔,于是任命他为宣传部长,这样,玛格达当上了期盼已久的部长太太。此后,在希特勒常年的社会生活中,玛格达一直陪伴在他的身边,向身边的人宣扬希特勒的“第三帝国”的理论,为希特勒的“千秋大业”贡献了自己全部的心思。

    希特勒没有妻子,并且他从来没有公开过身边的情人爱娃,玛格达理所当然地成为了“第三帝国第一夫人”,出尽风头。同时,希特勒也十分信任玛格达,经常和她一起讨论问题,他愿意向玛格达吐露心声,也愿意玛格达向他吐露心中的苦闷。

    1945年4月,纳粹帝国的末日即将来临,玛格达决定和自己的六个孩子一起陪同希特勒自杀。

    临死之前,希特勒把自己长年佩戴在军服上的金质勋章送给了玛格达,玛格达是第三帝国唯一得到此勋章的女人,为此她热泪盈眶。

    希特勒死后的第二天,戈培尔夫妇在毒死了年幼的孩子后,也自杀了。

    志同道合的女知音

    威尼弗雷德·瓦格纳是希特勒至死不渝的知音,她一生都是坚定的纳粹分子。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她依然强调希特勒的魅力,完全与其站在一起,承认其是自己最好的朋友。

    威尼弗雷德·瓦格纳到底是何许人?她和希特勒之间到底是什么关系?

    威尼弗雷德对希特勒的崇拜可以追溯到1923年希特勒还是个无名小辈的时候,在那时候她就把他当成了德国的“救星”,并把自己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他身上。1930年,威尼弗雷德的丈夫去世后,威尼弗雷德和希特勒甚至还萌生过结婚的念头。虽然后来他们并没有结合,但是,希特勒和威尼弗雷德及其子女的亲密关系却一直延续到了德国战败、希特勒自杀身亡的1945年。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希特勒残酷迫害犹太人的暴行陆续被披露,但是威尼弗雷德却并不感到震惊,并且顽固地拒绝事实,对希特勒表示出了绝对的忠贞。

    威尼弗雷德是英国人,在她两岁的时候,父母就相继去世了,从此孤苦无依,最后被送到了孤儿院。由于孤儿院恶劣的住宿环境,威尼弗雷德患上了严重的皮肤病,后来,在英国亲戚的张罗下,院方送她到英国呆几个星期治病。就这样,威尼弗雷德改变了自己的命运。

    去火车站接威尼弗雷德的是她母亲的远亲卡尔·克林特沃特,他们夫妻膝下没有孩子,所以在几个星期的相处后,他们逐渐喜欢上了这个活泼可爱的女孩,决定把她留在自己的身边。在养父母的身边,威尼弗雷德受到熏陶,她喜欢上了瓦格纳的音乐。

    由于养父和瓦格纳家族的关系,威尼弗雷德见到了她后来的丈夫,并和他一见钟情。在威尼弗雷德嫁到瓦格纳家族之际,正是德国政治局势极其严峻的时候。1918年,历时四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德国的失败告终,德国的经济一落千丈,人民苦不堪言。战争结束后,威尼弗雷德的丈夫,这个有名的音乐家也不得不为谋生而不断地作曲、指挥,以养家糊口,因此,瓦格纳家族把他们的悲惨生活归咎于犹太人和共和党人。

    在这样的背景下,希特勒出现在德国人的视野中,并走进了威尼弗雷德的生活。在威尼弗雷德看来,希特勒有着无穷的魅力,是唯一有能力改变德国目前的状况的人,而希特勒对瓦格纳的音乐也非常崇拜,把它看成是自己反对和迫害犹太人的知音,于是,威尼弗雷德和希特勒之间的桥梁搭建成了。

    威尼弗雷德把这种默契落实到了实际行动中,她继续为纳粹党和希特勒的亲信捐款,甚至在家庭和音乐节经济拮据的时候,还挖空心思给希特勒购买礼物。希特勒在往返于慕尼黑和柏林的途中,也会在威尼弗雷德所在的城市停留一下,为的是和威尼弗雷德见上一面,聊上一会儿。在希特勒的支持下,威尼弗雷德于1926年加入了纳粹党,并终身为纳粹党服务。

    从此,在希特勒四处演讲的任何地方,人们都可以发现威尼弗雷德的身影,她总是坐在离希特勒最近的地方,以便自己看清他的一举一动,同时也让他知道自己的存在。她兴奋地聆听希特勒对犹太人的攻击和对大众的许诺,并且对此深信不疑。在这样的公众场合,他们虽然表面上形同陌路,但用威尼弗雷德的话来说,他们彼此都有“一种心灵的默契”,他们都知道对方是自己忠实的知音。

    作为一名狂热的纳粹分子,威尼弗雷德却对被迫害的犹太人表现出了一定的同情,给她们提供了一些帮助,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她看清了希特勒罪恶的本质。相反,她总是为希特勒开脱,并始终把希特勒当成是自己的知心朋友。1980年,威尼弗雷德走完了人生之路,同时也将她的忠诚带进了坟墓,她因此也成为最有争议的纳粹分子。

    狂热的女导演

    莱妮·里芬施塔尔是德国有名的女导演,她为纳粹党拍摄的记录片却让她名噪一时,也是她一生中最风光的阶段。

    纳粹倒台后,莱妮最后被定性为“追随者”而免予追究刑事责任。然而,新闻界对她却紧追不舍,有关这位纳粹女导演的文章络绎问世。人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半个多世纪后仍然指责莱妮的主要原因,恐怕已不是她和纳粹政权合作以及她和希特勒个人之间的交往,而是在于她对自己那段历史的态度。人们指责她从不承认有错,从不承认自己的影片事实上起到了为纳粹政权歌功颂德的作用,从未反思过艺术家的良心和责任。

    对于这些指责,莱妮的解释是:她献身的是艺术,而“纯艺术……是没有责任的”。她一口咬定自己对政治毫无兴趣,并且一再强调自己为希特勒工作的时间很短。2000年,她在一次回答记者的提问时说:“你们看,我九十八岁了,但是,在整个一生中,我只为希特勒工作了七个月。”这就是莱妮对待自己那段纳粹经历的态度。

    那么,莱妮究竟是怎样一个人呢?是什么理由促使她成为狂热的纳粹党的追随者呢?

    莱妮出生在一个庞大的家族中,兄弟姐妹众多,从小调皮捣蛋的她从来就没有享受过父母的疼爱。中学毕业后,莱妮热爱上了舞蹈,经常参加各式各样的舞会。之后,天资聪颖的她还开始了舞蹈训练,花了大量的时间提高自己的舞蹈水平。

    莱妮的舞蹈天赋得到了很好的发挥,她的水平日益精湛,但是正当莱妮的演出事业如日中天的时候,她却发生了意外事故,她在演出时摔伤了腿,从此她不得不满怀惆怅告别心爱的舞台。

    随着舞蹈梦的破灭,莱妮把目光转向了电影艺术。在她的努力下,莱妮同样也获得了电影事业上的巨大成功,成为了德国著名的女导演。就在莱妮带着自己拍摄的影片在各大城市巡回放映时,希特勒也正穿梭在德国各地,他在茫茫人海中发现了这个可以利用的女人。

    莱妮和希特勒就这样认识了。从莱妮参加希特勒的第一次政治集会开始,饱受感情挫折的她就被希特勒深深地吸引住了,她觉得希特勒就是自己想认识的人,也是值得自己崇拜的人,并一头扎进了纳粹党而无法自拔。

    莱妮很快就投入到了为纳粹党拍摄影片的工作中,在这个纪录片中,她用尽美妙的词语为自己崇拜的人辩解,努力向世人展示了自己理想中的情人的形象,但这确实和希特勒在现实生活的中的形象相差甚远。

    事情有可能像是莱妮说的那样,她其实并不是真正的纳粹份子,她只是一个单纯的艺术爱好者,但是,不管怎么说,她作为艺术家的良心和责任很值得反省,她充其量也不过是一个纳粹党的悲剧人物。

    最后的贴身秘书

    纳粹政权即将覆亡之际,年仅25岁的特劳德尔·容格作为希特勒身边最年轻,也是最后一个秘书,在他身边工作两年半,直到纳粹政权的最后一刻。

    希特勒自杀身亡后,特劳德尔·容格被关进了监狱,受到了严厉的审讯,两年后,她被宣布无罪释放。后来,特劳德尔出版了回忆录,在这本书中,她描述了自己在希特勒身边的故事和感受,并诚心地做了忏悔。

    关于特劳德尔是怎么成为希特勒的秘书,她在希特勒身边的感受如何呢?

    特劳德尔出生在慕尼黑一个酿酒工人家庭,在她十几岁的时候,父亲和母亲就离婚了,之后,她和母亲一起生活。

    1933年,特劳德尔已经是13岁的小姑娘了,此时,希特勒成为了德国总理,得知这一消息的特劳德尔的父亲异常欣喜。特劳德尔的父亲早先就为希特勒出生入死,他凭着自己和希特勒的一点关系在慕尼黑的纳粹党总部找到了工作,期间,他把自己的女儿特劳德尔经常带到他的办公室去玩。这样,特劳德尔就能够经常看见希特勒。

    这一年,特劳德尔自己的生活也发生了变化——在妹妹的影响下,她喜欢上了舞蹈,并梦想成为一个出名的舞蹈家。妹妹的女友是个有钱的犹太人,在发现妹妹在舞蹈上的天赋后,她的女友的父亲也为她报名,参加了舞蹈训练班。每当妹妹和女友在上课的时候,特劳德尔便在窗户外看着她们跳,回家后便刻苦地训练。三年后,妹妹的女友一家人流亡美国,这时姐妹俩才知道,她们的朋友一家原来是犹太人。

    这时,年轻的特劳德尔并没有因此对纳粹政权产生任何的怀疑。1936年,中学毕业的特劳德尔为了养家户口,不得不找了份工作,在工作之余,她依然做着成为知名舞蹈家的美梦。幸运的是,机会来到了她的身边,她顺利通过了严厉的舞蹈考试,不过,她所在的公司因为人手不够,坚决不准她辞职,最后,她还是借助了希特勒的“威名”才得以“脱离”。

    特劳德尔到柏林后,阴差阳错地来到了希特勒的身边,成为了她的贴身秘书。最开始,特劳德尔被安排在“领袖办公室”从事一般性的事务,不久,希特勒需要一位秘书,特劳德尔凭借自身的能力过关斩将,成为了希特勒的秘书。

    希特勒并没有交给特劳德尔什么特别的工作,她每天有足够的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过着奢侈的生活,享尽了荣华富贵,这在无形中改变了她对生活的态度,她变得不再同情穷人,也不再想通过努力的工作而过上幸福的生活。

    1945年,纳粹德国战败后,特劳德尔离开了希特勒,重新回到了自己的生活轨道。上个世纪60年代中期,在了解到纳粹和希特勒本人越来越多的暴行后,特劳德尔患上了严重的忧郁症,她后悔自己当初的选择,尤其是把残酷的事实和自己当时愉悦的心境一对比,更觉得惭愧无比。特劳德尔顿悟了,而人们也以她年幼无知为由宽容了她,关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做一个理性、公平的评判。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