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编好陈毅的诗选,她费尽了心血,对陈毅诗稿写作的历史背景,准确的时间地点,都要花很多时间和精力去核实。她曾带着重病,在医院里走访了许多身经百战的老同志,查阅了新四军和华东野战军的战史;为了弄清诗稿中所引用的一些历史事件、人物和典故,她曾十分艰辛地翻阅了古代史籍的有关部分,如《二十四史》、《资治通鉴》、《史记》等。对于诗词格律,如像《唐宋诗举要》、万树《词律》等,她都曾做过仔细的研究。凡是在陈毅诗词中涉及到的《楚词集注》、《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白香词谱》、《东坡乐府》、《稼秆长短句》,以及《鲁迅全集》、《沫若文集》、《柳亚子诗词选》等,她都颇有兴味地找来翻阅。她除了翻阅一些和陈毅诗词有关的文集之外,还翻阅了其他方面的很多文集,这是由于张茜酷爱文学的缘故。她读书很广,陈毅在世时,他们就曾共读过很多古诗词和古文选集。此时重温他们一起读过的诗文,更觉其意味深长无比。
301医院的医生看到她如此辛勤读书,不停地进行着脑力劳动,有些担心地对她说:
“张茜同志,你现在的健康状况,不允许你过分劳累,希望你多多保重!”
“非常感谢,在你们的精心医治和关怀下,我的身体恢复得很好。我觉得现在有点儿精力了,虽然有时也想休息一下,但我的这个(她风趣地指着自己的脑袋)不听我的指挥。”医生无可奈何地笑了一笑,不知说什么才好。
手术一个多月以后,张茜感觉自己已经可以自由行动了,便经常进出于家门和医院大门之间,回家的目的是邀请赵朴初到家中来商量定稿的事情。
有一次,赵老看到张茜疲倦不堪的样子,便关切地问道:
“你现在身体感觉如何?”
“目前感觉还好,但患了这种病,是有不测风云的,我还是要和病魔抢时间,才能完成我的夙愿呢!”
赵老听了这话,鼻子顿觉一酸,默默地坐了一会儿,好久没能说出话来。
1972年仲春,医院和同志们都感到张苛手术后身体恢复得还好,但就是不肯休息,因此,建议让她到外地去疗养,换换环境,对她的健康也许会更好一些。
仲夏期间。张茜在长子昊苏的陪同下,随身带着陈毅的几箱子遗作到达了北戴河,在那里,她也是触景生情,不时地回忆着她和陈毅同在北戴河时的情景。有时她独自坐在海边的大石头上,眺望着那白浪滔滔的大海,低吟着陈毅的诗词,她觉得这样,也是乐在其中。在此期间,她比较注意努力锻炼身体,除了翻阅陈毅的诗稿之外,就和昊苏一起到海边散步。她是在力争延长自己的生命,以便多做一些工作。
由北戴河回北京后,她又是奋不顾身地工作起来。在赵朴初的热心相助下,终于在1972年冬编成了一部包含100篇作品的《陈毅诗词选集》的手抄本。这使她感受到一种无限的欣慰。遗憾的是,这时候中国还处在江青一伙横行霸道的时期,所以《陈毅诗词选集》虽然编成,却难以得到出版的机会。但张茜对出版《陈毅诗词选集》抱有坚定的信心,她满怀悲愤地对孩子们说:“诗词选集总有一天会出版的,如果我等不到,就由你们去完成它。”
张茜在完成《陈毅诗词选集》手抄本的编写后,于1972年12月15日带孩子们到碧云寺,重访陈毅50年前在中法大学读书的故址。
这一天早晨,她好像有什么事要办理似的,大清早就起床,早饭后就急着要走。孩子们看到天气不好,正刮着西北风,昊苏说:妈妈,今天的天气这么冷,还是等暖和一些再去吧!
丹淮说:
“是啊,人家都是在秋天看红叶的时候才到西山碧云寺去,哪有在这种天寒地冻的时候到那儿去的?”
“不!人家是去看红叶,我不是,我是去看望你们父亲几十年前读书的故址,那儿有他青少年时代的足迹,也有他在解放后的足迹。所以,尽管是寒冬腊月,我也很想去走一走。”
她嘴里这样说着,心里却简直像是要去与陈毅聚会般的,急于立刻动身。
孩子们看她执意要去,而且是那样的心切,便安排车辆陪她一同前往。
碧云寺院落六层,层层设殿堂,依山叠起,松柏参天,即使在叶落枝枯的隆冬,有的地方也还是浓荫蔽日。
张茜进到院内,便直往金刚宝座塔院,那里耸立着华丽的、高34米以上的汉白玉石塔。
张茜和孩子们冒着呼啸的寒风,向石塔顶攀登,她坚毅地一直登上了石塔的顶部。
她在石塔顶上,极目远眺,只见碧云寺一带山水清幽,林木苍翠。此时此景,使她回忆起1959年8月,她和陈毅一起在此的情况,嘴里低吟着陈毅那时留下的诗句:
碧云云树两依然,
不觉人近六十年。
愿祝冬青春常在,
大同世界乐如磐。
她心情凄切地想着:陈毅的愿望未能实现即离开了人间,如今中国的混乱局面尚未了结,最近又听说到处打着“江青指示”的旗号的王洪文之流,正要挤进党中央的领导核心中来,历史的车轮仍在向后移……
“妈妈,天气太冷,你不能在这儿待得太久啊!”昊苏担心地在一旁轻声提醒着。
“啊,我不冷!”她坚毅地说着。
“这么大的风,你要着凉的!”丹淮着急地说。
“不!我不怕风,也不怕冷,我要在这儿多待一会儿!”此时在她内心燃烧着愤恨的烈火,足以抵挡这刺骨的西北风和严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