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是各种形式知识的总称。认知包括内容,也包括过程。认知的内容是指你所知道的——概念、事实、命题、规则和记忆,如“猫是哺乳动物”,“绿灯意味着通行”。认知过程是指你如何以一种让你能解释周围世界,并且为生活中的窘境找到创造性解决办法的方式,操纵这些心理内容。
概念认知和问题解决是如何完成认知过程的?
认知过程中的逻辑——概念认知与问题解决,认知过程首先涉及的问题是概念,概念是对事物最基本的认识。
概念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必须经过后天学习而获得。有些概念是在人们言语交流中通过明确的定义而获得,例如,化学老师告诉你“分子”的定义,社会学教师明确告诉你什么是“社会运动”。教师给学生们上一节课,其中要讲到多个概念。上述概念是通过正规的学习从别人那里学到的概念。然而我们头脑中的许多概念是通过对一个又一个具体实例进行认知而学习形成的。当大人对小孩讲“拿一些面包屑去喂喂小鸟”,小孩就学到那只在草地上蹦跳的物体是关于“鸟”这个概念的一个例子。以后当他(她)把面包屑同样拿去扔给猫吃的时候,就会被大人们说“真笨”,这样他(她)就认识到不是所有在地上蹦蹦跳跳的物体都是鸟。心理学家把符合某一概念的事物实例称为正性实例。画眉鸟、麻雀、鹰和鸡都是“鸟”这一概念的正性实例;而猫、狗、虫子、树则是负性实例,因为它们不符合“鸟”这一概念所概括的特征。小孩们在其成长过程中会不断经历许多正性实例和负性实例,然后他们就会越来越精确地知道被叫做“鸟”的动物应该具有哪些特征。于是他(她)就学会了这么一个概念。
我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一般期望它们更能符合自己头脑中已有的概念,也就是说,那些属于某一概念的最佳例子容易得到我们认可。例如,让你去买水果,你买来的很可能是苹果或橘子,难得有人会买无花果或猕猴桃回来。
我们对事物有了最基本的概念把握后,下面紧接着就是用概念来判断事物从而进一步解决问题。解决问题是认知过程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
当一个人需要某样东西(也就是对需要什么有了一个概念),但他(她)不能马上知道应该怎么去做,也不知道应该通过什么样的一系列操作或举措以达到目的,这时他(她)就面临了一个问题。有问题了就需要解决。
解决问题的第一步是尽可能清楚地界定问题。一个人在解决问题时首先必须对有关问题的已知条件形成一种清晰的心理表征,也就是尽可能将已知条件通过信息编码转译成另一种形式的信息,以便能够贮存和表达。这种心理表征有时可以是一些字句、一些想法,有时还可以是一些想像和图画。写一张词单或者画一张图表来概括问题的已知条件常常是很有效的办法。当问题已被明确化以后,紧接着必须设计解决问题的计划和策略,然后让计划和策略付诸实施,在实施过程中还必须评判是否正朝着解决问题的目标前进,或者是否正在不断接近目标。在理想的情况下,解决问题的步骤是直线前行的,每走一步就向目标接近一步,然而在现实情形中,人们解决问题的过程很可能是曲折的,所走的每一步不一定都是接近目标的,在前进的过程中有时也会倒退。因此一个人在探索可能解决问题的策略时,也许会发觉目前采用的策略会将其引入死胡同,这时他(她)就会退回到解决问题的起点,重新采用新的策略。
问题在不断地反复、尝试中解决,每一次策略的选择都是一次新的认知,当问题得到解决的时候,对此问题的认知过程也就结束了。当然也可能同一件问题在不同人或一个人的不同年龄阶段都会有新的不同变化。因为人的认知与人心理的成熟度是有一定关系的,下面我们讲述人的认知与年龄的关系。
认知心理要经历几个发展阶段?
一般来说,认知发展是随着我们的年龄发展的,有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是在0~2岁的时候,这个阶段叫做感觉运动阶段。这个时候的心理运动特点主要是,婴儿通过自身的动作及与动作相联系的感知来认识外部世界,没有表象和言语,所以只能认识在眼前的物体。这个阶段的孩子,只能认识父母,并用最简单的符号来表示自己的需要。
第二个阶段是在2~6岁的时候,这个阶段的心理运动我们叫做前运算时期的阶段。这个时候的心理运动特点是儿童产生了象征性的功能,开始摆脱对具体动作的依赖,可以凭借头脑中对事物表征与语言来进行思维。儿童已经开始认识到事物的存在不依赖于自己对事物的动作和感知觉。儿童对事物的认识容易受事物的现象所左右;这一阶段的思维是一种象征性思维,他一方面使儿童的思维摆脱了对动作的依赖,另一方面也使儿童的思维局限于现象的世界,从而缺乏逻辑性。
第三个阶段是在6~12岁的时候,这个时期的儿童,认识事物的特点已经和上两个阶段显著不同了,他们已经认识到一个事物的认知特征是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生变化的,它们的量也永远不会发生变化。这个时候,不仅能从别人的角度来看问题,而且对事物的本质性和类属关系都有了一定的认识。
第四个阶段就是形式运算的阶段。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儿童的发展过程是一个去自我中心的过程。
个性心理和性别心理各是什么?
随着年龄的继续增大,认知心理的发展也会不断成长,个性心理与性别心理就会凸现出来。个性心理是随着自己心理的成熟逐渐体现出来的东西,也是在自己的生活中逐渐体会出来的东西。
小华的工作一直不顺利,先是毕业档案投到某大城市后被打回学校,后是毕业分配到县城工作。一次偶然的机会,他在某大城市市报招聘中顺利入了围,不幸的是县有关部门以他是“人才”为由,坚决不予放行。从那时起,他的心态开始变得扭曲,看什么都不顺眼。他忌恨命运在不停地捉弄他,他个人情绪极为糟糕。
有一次,他看到窗外有一群云雀艰难地向远处飞,这些鸟儿大概也是无家可归了。小华想想自己,也是一样可怜,这个时候他突然转念一想“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何必把鸟儿想得那儿凄惨,也许到处都是鸟儿的家。他忽然领悟到,其实是自己给自己设了羁绊,世界之大,何处不是自己可驰骋的天地。
从此以后他不再怨天尤人,而是以积极的心态去处理,尽自己所能,力求做事完美。
小华在生活中悟出了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工作的道理,这就是他个性心理的体现。随着自己的成熟,自己的心态不断调整,认识逐步提高,个性心理也在不断丰富,个性心理的发展与一个人的成熟度有关,一个人越成熟,心理就越独立,个性心理也就越丰富。
性别心理是人到青少年必然发生的心理特征,一般在青春期时,性别心理的特点表现得最为明显,一般而言,男性的青春期到来得比女性要晚两年,女孩子一般是看到自己的月经来潮和体态的发育,才感觉自己不再是一个天真的孩子了,而男性则在性格、心理、行为和举止等方面开始和女性有了不同。
由于男性性发育晚于同龄女性,故性意识的产生也较女性晚。当首次遗精及反映在体态方面的两性特征出现时,在其心理上产生一系列复杂而微妙的变化。一般说来,男性对这种变化缺乏足够的准备。他们很少从父母处获得性知识,这与青春期男性内心闭锁倾向有关。
女性由于自身的发育对一些性知识的书籍比较关注,女性在对性知识方面的追求较男性开放性强些。她们所学到的性知识多数是从课堂上得来的,她们常与朋友和母亲谈论有关性的问题。在刚进入青春期时,对母亲的依赖性较大,随着年龄的增大,她们更愿意自己去阅读有关书刊,以便了解性知识。
男性在青春期到来时,很注视与同伴的友谊。只有进入异性接近期后才对异性有好感。他们对女性普遍好奇,希望了解她们,包括生理和心理。对漂亮的女生更是喜欢,学习成绩突出者也具吸引力。他们要在女性面前展示自己的才能,以吸引对方注意自己。特别是在自己喜欢的女性面前,做事特别卖劲儿。希望自己在异性心目中成为英雄、崇拜对象。男性在异性面前的情感是外露和热烈的。但有时对自己的表现希望值很高,自信心不足,常常在异性面前心理紧张。有的男性虽钟情某一女性,但却不敢表露出来,单相思。
如何认识认知心理发展过程中的早恋和恋爱恐惧危机? 认知心理在发展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遭遇到一些危机,最具有普遍意义的是早恋危机及恋爱恐惧危机。
早恋危机
上面我们讲了人随着年龄的增长,认知也在逐渐地成熟,个性认知和性别认知会越来越明显,到了青春期,这两种心理的发展便会形成早恋的心理。
有一次,王女士看到自己的女儿,在家里居然与男孩子亲热,她的女儿才13岁,她气的冲上去把女儿打了一顿,然后,又苦口婆心地劝女儿不要早恋。可女儿只是一味沉默,女儿开始恨自己的母亲,并开始有意与母亲顶着做事,王女士很头疼,不知女儿为什么会过早恋爱,也不知该如何处理这些问题!
女孩子到了13~14岁以后,被称为“问题年龄”。事实上,女孩子长到这个阶段,从生理上讲,应该说比较成熟了,性的意识和性的冲动都比较强烈,对异性的渴望也与日俱增,但是,从心理上讲,还是不够成熟,最起码缺乏人格上的独立,对父母还有一定依赖。
这种生理上与心理上的矛盾,就很容易出现问题。所谓的“问题”,当然主要是与性有关,如同居、怀孕、人流等出现这些问题以后,孩子本人很紧张不说,做父母的更觉得“丢人”、揪心。
中学生尽管生理成熟提前,但心理成熟却相对滞后,自我控制能力不强,对异性的好奇心、神秘感常常驱使他们不顾后果地追求异性,过早地涉足爱河。
在学习生活中,往往有这种情形——男女一方在学习上、生活上给对方以一定关照和帮助。这是一种纯真的友情。而对方往往把这种纯真的友情误解为爱情,产生心理错觉,于是暗地里滋生了一种爱慕。有的甚至直接向对方求爱,发展为早恋。
早恋是缺乏理智控制的一种感情冲动。属于心理发展过程中必然出现的心理危机的一种,出现早恋现象后,不能仅仅说教,应加以正确引导,使早恋的孩子正确处理好双方关系。
恋爱恐惧危机
恋爱恐惧心理一般发生在大龄青年身上,他们错过了恋爱的最佳时机,可由于择偶条件偏高、心理素质差,往往对恋爱比较恐惧。
已是大龄青年的李先生一连交了几位女友都告吹了。李先生本科毕业,就职于某外企,收入不菲,事业也小有成就。这些条件,使他的心很高,李先生执意要找美丽的女孩,他在婚介所求偶条件一栏中只填上两个字:“漂亮”。
第一个姑娘见面,李先生非常紧张,冷场好久,只说了一句话:“我去解个手!”姑娘大失所望,脸色难看,结果不欢而散。李先生说:“我当时真的想解手。不瞒你说,可能是紧张的缘故。我一紧张就小腹憋胀。”
见第二位姑娘时,李先生是有备而来。选了一家幽雅的咖啡屋,萨克斯吹奏的音乐使气氛非常温馨。李先生的紧张稍有缓释。但是姑娘一到,李先生又无端地心虚气短,心跳加快。那姑娘漂亮得让他眼睛不敢直视。李先生把目光转向别处,将事先准备好的一段话背书一般背出。对方不知所云,眼睛越睁越大,最终一怒离去。
与第三位姑娘见面,李先生煞费苦心。鉴于上次见面的环境太刻意,角色意识太强,这次特选择了一处茶馆,人语断续,茶烟袅袅。李先生不似前番紧张,目光较为专注,自我介绍也顺利完成。他正在暗自庆幸,却发现对方目光有几分怪异。李先生顺着她的目光一看,原来是自己的腿在发抖。这一发现导致自己更加紧张,李先生觉得对方的目光如两道X射线,急忙将那不争气的腿往里一放,猛然屈起的膝头撞着了茶桌。他心里一声“完了”来不及叫出,桌上的两杯茶已经打翻。李先生尴尬得不知所措,心里反复念叨着两个字“完了”。
生活中,要对自己的自我心理有准确的认识,每一个成长阶段,人都有不同的心理认知,早恋与恋爱恐惧都是不太正常的,但也是最经常发生的。我们要在每个阶段纠正心理的错误认知。
影响认知的因素有哪些?心态如何影响我们的认知?
当人们去认知的过程中固然受不同的年龄、阶段的客观情况限制,不同的认知事物、不同的心态、不同的经验所得出的认知结果也是不一样的。
心态的因素。世界著名指挥家小泽征尔在一次欧洲指挥大赛的决赛中,按照评委会给他的乐谱指挥乐队演奏的时候,发觉有不和谐的地方。起初他以为可能是乐队演奏错了,就停下来重新演奏,但仍然有个地方不和谐、不如意。
小泽征尔向评委提出意见时,评委却说是他的问题。要他找出原因,演奏完整。当时小泽还不是世界级的指挥家,而只是一个参赛者,但他稍加考虑,面对一批音乐大师和权威人士大吼一声:“不,一定是乐谱错了。”话音刚落,评判台上立刻报以热烈的掌声。
原来这是评委们精心设计的圈套,以此来检验参赛的指挥家们是否能发现乐谱的错误,并且在遭到权威人士的“否定”的情况下,能否坚持自己的正确判断。
类似的现象在现实生活中并不鲜见。有些人在做出选择和决定后,一遇到领导、专家甚至是同事、朋友提出不同意见,就发生动摇,怀疑自己的主意不对头,并放弃原来的选择与追求,甚至明明发现权威的指示与实际不符,也不敢坚持自己的观点,以致将错就错,随风摇摆。这就是影响认知的心态因素。主观上早以认定权威是正确的,非权威是错误的。带着这样的心态去判断事物必然会影响认知的结果。而面对权威我们自己有着自信的心态就会坚持我们自己的认知是正确的。
带着自信心去认识事物,我们可以坚持己见。但如果我们的心态悲观,对认知也是有很大影响的。
林黛玉天生是一个悲观的人,她看什么事物都带着悲观的色彩,她看到花落了,觉得花真可怜,所以亲自用香囊埋葬,并发出“侬今葬花人笑痴,他日葬侬知是谁”的感慨,自己便又平添了许多泪水。有一次,林黛玉去找贾宝玉,但大门紧锁,她敲敲门,无人应答。再一敲,听到了贾宝玉说:“谁呀,早睡了!”结果林黛玉以为贾宝玉不愿见她,自己又回去独自啜泣到天亮。
其实,贾宝玉是以为哪个丫鬟呢?若知道是她巴不得开门呢?但就这样一场误会产生了,主要就是由于林黛玉的悲观判断造成的。
我们要学会客观的认知,不能让心态影响了自己的判断,这样对自己处理社会关系是十分不利的。
经验如何影响我们认知?
宋朝元祐年间,黄山谷、秦少游等人闲暇无事,聚在一处评赏图画。当看到李龙眠所画的一幅画时,大家都交口称赞。
这幅画画的是六七个人围着盆掷骰子,盆中的五颗骰子都是“六”,还有一个骰子在旋转,盆旁边一个人张口大声疾呼,其余的几个人都目不转睛地注视着,神情很紧张。
苏东坡认为这画的是学闽人说话的样子。
大家都不相信,问他怎么知道,苏东坡解释说:
“天下的语言,说‘六’都合口,只有闽音才张口。如今盆中五颗子都已定,再一个‘六’,就能胜全局。掷者必是呼‘六’,而他张着口,不是学闽人说话是什么?”
当时,画的作者坐在旁边,听了苏东坡的这一评论,连连点头,认为他说的对。
人的认识过程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人的经验、知识积累越丰富,就越能透过表面现象看到本质。知识和经验能促进人们思维的记忆性和流畅性,容易对事物做出正确判断,人的经验越丰富对认知也就越有利。
当然,经验也不是完全对认知有利,有时候也是有害的。
诸葛亮大摆空城计,司马懿兵临城下,见诸葛亮面不改色,谈笑风生,颇为怀疑。司马昭等皆劝司马懿大举进攻,拿下诸葛亮,但司马懿觉得自己经验丰富,对战争的认识比司马昭等要深刻,他依据经验做出判断,认为诸葛亮为人一生稳重,绝不做冒险的事。此刻,如此大开城门,必然其中有诈。司马昭等皆认为此不过是一座空城,乃诸葛亮故弄玄虚,纯属惑敌之计。
司马懿在城前停留半晌,诸葛亮依然颜色不改,看不出有半点心虚,司马懿最终判定,城内必然有埋伏,然后率军绝尘而去。从而失去了一次抓获诸葛亮的机会。
空城计里面的司马懿就是受了经验的影响从而判断失误。
晕轮效应有哪些危害?
所谓晕轮效应,就是在人际交往中,人身上表现出的某一方面的特征,掩盖了其他特征,从而造成人际认知的障碍。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戴克于20世纪20年代提出的。在日常生活中,“晕轮效应”往往在悄悄地影响着我们对别人的认知和评价。
一位青年男子十分迷恋一位少女,以致认为她脸上的雀斑也好像是天空中闪烁的星斗,楚楚动人,这是我们生活中很普遍的一种特定的社会心理现象——情人眼里出西施。其产生的前提是已经在心中把对方当成自己的热恋情人,沉醉于爱河中的男男女女都执著于自己的恋爱对象,并对一些美的方面特别关注、迷恋和欣赏。光环效应给爱增添了美丽,给爱增添了诗意,使爱披上了玄妙的幻想轻纱!这种现象就属于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是一种以偏概全的主观心理臆测,其错误在于:
第一,它容易抓住事物个别特征,习惯以个别推及一般,就像盲人摸象一样,以点带面。
第二,它把并无内在联系的一些个性或外貌特征联系在一起,断言有这种特征必然会有另一种特征。
第三,它说好就全部肯定,说坏就全部否定,这是一种受主观偏见支配的绝对化倾向。
俄国著名的大文豪普希金曾因晕轮效应的作用吃了大苦头。他狂热地爱上了被称为“莫斯科第一美人”的娜坦丽,并且和她结了婚。娜坦丽容貌惊人,但与普希金志不同道不合。当普希金每次把写好的诗读给她听时,她总是捂着耳朵说:“不要听!不要听!”相反,她总是要普希金陪她游乐,出席一些豪华的晚会、舞会,普希金为此丢下创作,弄得债台高筑,最后还为她决斗而死,使一颗文学巨星过早地陨落。在普希金看来,一个漂亮的女人也必然有非凡的智慧和高贵的品格,然而事实并非如此。
总之,晕轮效应是人际交往中对人的心理影响很大的认知障碍,我们在交往中要尽量地避免和克服晕轮效应的副作用
如何做到正确认知?
上面讲了影响认知的因素,那么我们在认知过程中,怎样做,才能达到正确的认知呢?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智是显意识,形成于后天,来源于外部世界,是对表面现象的理解和认识,具有局限性和主观片面性;明,是对世界本质的认识,具有无限性和客观全面性。欲求真知灼见,必返求于道。只有自知之人,才是真正的觉悟者。
我们如何做到自知者明呢?培养全面、正确的自我认知我们一般要从如下方面着手:
1客观全面地认识自我
这是消除自我认知障碍的基础。如果一个人对自己的智力、人格及社会地位、经济地位有一个比较全面、客观的认识和评价,明确自己的优缺点,就能取长补短,扬长避短,发展自己,完善自己。人无完人,人各有所长,也各有所短。在自我认识过程中不能只看到自身的优点,而忽视或故意掩饰自身的缺点;也不能只看到自身的弱点,回避或拒绝发现自身的长处。只有客观地、正确地认识自己,经常反省自己,敢于批评自己、肯定自己,这样才不至于自以为是或自暴自弃,才能以人之长补己之短。
2要有恰当的自我态度
这是正确对待自我的基础。自傲的人常常自我炫耀,以居人之上而压倒别人,很容易使人反感,成为“众矢之的”。自卑的人常常怀疑自我,不敢积极主动地面向别人,容易使人感到懦弱,成为“被遗忘的角落”。恰当的自我态度应是谦虚,谦虚是一种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性格特征,谦虚者在评价自身时,虽不炫耀自己,但因有较强的自信心支持,也不怀疑自己。有了自信,大学生才不至于一会儿“天生我材必有用”、“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一会儿又“我是一只小鸟,想要飞怎么也飞不高”。
3要积极地悦纳自我
在正确认识自己的基础上要积极地悦纳自我,即满意地接受自己。首先,要无条件地承认自己、接受自己的一切。好的、坏的、成功的、失败的都要敢于面对和接受。在美国一间黑人教堂的墙上,刻着这样一句话:“在这世界上你是独一无二的一个,生下来你是什么这是上帝给你的礼物,你将成为什么这是你给上帝的礼物。上帝给你的礼物你无法选择,但你给上帝的礼物你却可以选择。”我们的出身、相貌虽然不能选择,但我们完全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状态。要积极地悦纳自我。
如何通过观察使认知深化?
我们仅仅认识客观事物对我们判断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认知的进一步深化,认识到事物的本质,而这是由观察得到的。
像伽利略一样注意。从心理学角度来说,观察是有意识有计划持久的知觉活动,是人们认识客观世界的基础,它作为一种认识方法,在人的一切实践活动中,有着广泛的适用性,特别是对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天,伽利略坐在教学里,看到一盏灯悬挂在长绳子上,来回摆动,而且左右摆动一样长时间,这其实是很普通的事情,千百年来都是这样:悬挂在绳子上的物体是经常要摆动的。但伽利略却感到好奇:“真奇怪!怎么每次摆动的时间都一样?”他走上去故意推一下灯,再仔细观察。开始灯摆动的幅度很大,后来逐渐变小,但摆动的幅度不论大小,所需要的时间都相同。为了肯定自己的观察,伽利略一面数着自己的脉搏,一面观察灯的摆动。真的,每次摆动所需的时间完全相同!回家后,伽利略用铅块仿照灯的样子做了个铅摆。再手拿两个铅摆,将其中一个拉到四手掌宽的位置,另一个拉到两手掌宽的位置,同时松手。他和他的教父分别数了两根绳索的来回次数,然后加以比较。结果发现,两根绳索的起点大不相同,但在同样的时间内摆动的次数却是一样的。就这样,伽利略终于发现了自然的节奏原则——“等时性原理”。今天这个原理已经广泛应用于时钟计时、计算日食和推算星辰的运动等方面。
这样的例子还可以举出很多。可见,敏锐的观察力是导致科学发现的重要前程。所以,凡是有成就的科学工作者都十分重视培养自己观察事物的能力。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曾经说过:“我既没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没有过人的机智。只是在觉察那些稍纵即逝的事物,并且对其进行精细观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众人之上。”苏联著名心理学家巴甫洛夫把“观察,观察、再观察”作为他的座右铭,并且把这几个字刻在实验室的门墙上。他认为“不会观察,就永远当不了科学家”。
当然,不仅是从事科研工作,从事任何一项人类活动都需要良好的观察力。比如,当教师、医生、侦察员、运动员、裁判员等,没有良好的观察力都是不行的。世界球王贝利在总结自己的足球生涯时说:“我踢球的最大特点是善于观察。”可见观察对工作、学习、生活意义是十分重大的,我们要善于观察、学会观察,才会让我们不断进步。
影响观察力的因素有哪些?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观察能力是有很大差别的。比如,同样去参观,有的人收获比较大,有的人收获比较小。即使是同一个人,在不同的时间和场合,观察能力也是有差别的。这是因为,观察是一种复杂的心理活动,它受到很多心理因素的影响。
首先,人的观察力受到兴趣的影响。人们总是根据自己的兴趣去注意观察各种不同的事物。比如,在西双版纳,植物学家注意观察那里的植物生态,动物学家关心各种动物生态,文学家注意观察了解那里的风土人情,而普通游客则主要对那里的风景感兴趣。即使是同一职业的人,观察的角度也有所不同。一般来说,人们只是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认真观察,对没兴趣的事物也不会去观察留不下深刻印象。
其次,观察的时候,注意力是不是集中对观察的结果也有很大的影响。一个人只有稳定、持久地注意一种事物,才能观察得仔细、全面。如果在观察的时候,被其他的刺激吸引了,那么,注意力就会分散,观察的效果就会受影响。英国著名生物学家达尔文常常连续几个昼夜不停地观察小动物的行为,有时甚至连两只蚂蚁打架,他也会蹲下去看上几个钟头。这说明他能够在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上长时间地倾注高度的注意。
人的观察力还受思维的影响。观察,是一种复杂的智力活动,在观察的过程中,只有不断地思考,努力探索事物之间的内部联系,才能有所收获。比如,苹果落地,是人们司空见惯、不以为然的自然现象,可是,牛顿却从这一普通的自然现象中悟出万有引力定律。这说明,观察只有伴随着思考,才能有所收获。
人的观察力跟心境也有很大关系,所谓心境,是指人在观察事物时的情绪倾向。比如,高兴、悲伤、平静、焦虑,紧张、不安等。研究表明,人的情绪对观察的效果有很大的影响。有这样一个例子:一个银行职员在持枪抢劫的罪犯面前惊恐万状。事后,当警方向她了解情况的时候,她说不出罪犯的任何特征来。而一个在银行大门口玩耍,没有受到任何威胁的孩子,却记得罪犯的左脸上有块明显的伤疤。这是因为,那个银行职员当时太紧张了,所以什么也没有看清楚。所以只有在平和的心态下,才会有良好的观察效果,心态不稳观察任何东西都不会有深刻的印象。
如何培养自己的观察力?
那么怎样培养精确的观察能力呢?我们下面给出培养观察力的几种方法,以供读者参考:
1回忆法
这是达·芬奇常用的一种方法。他曾让学生先注意某个物体,然后闭目回想它的所有细节,之后重新看这个物体,检查一下头脑中的表象有多少和原物符合,有多少不符合。做这种练习,可以自我检索,简便易行。如果有几个人一起互相问答,切磋琢磨,效果更好。
2程序法
指的是按一定顺序观察。有人做过一个试验,让小学四年级学生,分两组观察一只小乌龟。甲组不做任何提示,然后让他们描述,结果只能说出4条腿、一个硬壳、脖子能伸缩等最粗略的特征,很不细致,也不准确。乙组让他们按头、躯干、四脚、正反面的顺序进行观察,结果大不相同,单是头部就能按顺序说出:头呈三角形、眼睛黑亮像一粒米大小、鼻孔细小像两个小针眼、嘴紧闭着像一条线一样……这种顺序,可按空间部位的不同,排出观察者或被观察物体的观察顺序,也可以按时间来说,排出时间先后或情况变化的顺序。
3做记录
记录有利于收集和整理,也能促进观察的细致和准确,同时表达能力也受到训练。具体方法很多可以灵活掌握,如做卡片、写摘要、记日记、整理分析材料等。
观察的成功要依赖一定的知识、经验和技能,更需要思考。因此,还必须开阔思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