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0题让你精通心理学4-行为分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哪些行为让我们痴迷?心理学上的行为是什么样的?

    行为是学习概念的一部分。学习是基于经验而导致行为能发生相对一致的变化的过程。而人一旦学会了某种行为,行为的变化就必须在不同场合表现出相对一致性。比如,你一旦学会了游泳,你将总能会游。在本章,我们将追随心理学家们了解行为如何习得以及行为与动机关系等方面的内容。

    所谓行为就是有机体用以适应环境变化的各种身体反应的组合。这些反应不外是肌肉收缩和腺体分泌,它们有的表现在身体外部,有的隐藏在身体内部,强度有大有小。

    本能行为和习惯行为各是如何形成?又有哪些形成因素? 行为分为本能行为(自发行为)和习惯行为(自觉行为)。

    本能行为是先天的,主要有生存本能、防御本能、性本能三大本能。

    一种行为必须符合四条准则,才能算作本能行为,这四条准则是:

    1行为方向必须明确要干什么,求偶还是觅食。

    2出现在同物种的所有个体上,也就是最一般最普遍的共同特征。

    3把人或动物单独隔离也会产生的行为。

    4即使先前该行为被压制,过后还是会发生的行为。

    一个完整的本能行为有三个阶段:首先是由本能引起的不定向的欲求行为的发生,在本能理论里面这种行为被解释为对某种特定的刺激的追求。该种行为具有前提,就是个体具有选择性,对特定刺激敏感的环境知觉被激活相应的动机。

    其次,在感应到所追求的刺激后,同时又具有相应的动机,接着就会发生定向的欲求行为(定向运动),一种对某种物体的趋向行为。

    最后,这种运动触发新的刺激,直至最后引起了终极行动。

    习惯行为是后天的,是人们在生活、学习、工作中逐步养成的。

    一个人想干什么,怎样做,每一个动作都有着习惯的烙印,比如,周总理走路总是匆匆忙忙的,这是长久的工作习惯形成的;毛泽东走路就比较慢悠悠的,因为他长期养成了一个思考的习惯。人不管是做大事还是鸡毛蒜皮的小事,其表现出的行为特性都与他的习惯有关,都是因为长期养成的,有的人做事风格雷厉风行,有的人缓慢稳重,这都是一些行为习惯,固然性格在其中起着一些作用,但长期的行为塑造更为重要,行为塑造是一种行为的强化。

    环境会改变人的习惯行为。在坏习惯环境里出来的人,如果进入一个好习惯环境里去生活,由于新环境的长期的心理暗示和提醒,也会慢慢适应新的环境,而逐渐改掉过去的坏习惯。

    另外,行为习惯也是自我调节的结果。班图拉的自我调节论认为,人的行为不仅要受外在因素的影响,人们也可以通过自我生成的因素,自己调节自己的行为。他指出:“如果行为仅仅由外部报酬或惩罚所决定,人就会像风向标一样,不断地改变方向,以适应作用于他们的各种短暂影响……事实上,除了在某种强迫压力下,当面临各种冲突时,人们具有自我指导的能力,使得人们可通过自我的结果为自己的思想感情和行为施加某种影响。”因此,良好的行为习惯形成的过程是一个人将外在的要求内化为自身需要的过程。

    行为塑造如何经过强化形成的?有哪些现实应用意义? 行为的塑造是一个行为经多次强化后就变成了一种习惯的过程。行为塑造的概念最初是由动物训练引申出的。从事训练动物工作的人非常懂得如何通过有选择地奖赏动物的行为,以达到教会动物完成某种复杂行为或动作的目的。

    行为塑造的原理不仅被应用于训练动物,还可用来训练人。也就是有目的地通过控制环境因素而去改变人的某种行为,这就是临床心理学家所说的“行为矫正”。人的诸多行为(包括正常的和异常的行为)都是由于行为塑造而形成的。

    小王有一个护身符——发卡,每当他去参加什么重要活动,他必须将它带在身上,因为他坚信这个护身符会保佑他,给他带来好运。每次小王都这样,反复多次,就是一种行为的塑造了,所以每次小王必须得带发卡,不带就感觉不舒服,小王在这里就有了一种对“带发卡”这种行为的迷信。

    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发现,各种各样的琐碎动作(他人看来毫无意义)对许多人来说都变得非常重要,犹如救命稻草。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斯金纳和他的同事就已证明,动物也能产生“迷信”行为。饥饿的鸽子被关在笼子里,通过不同的喂食物方式,可以让它们产生各种各样的怪动作,例如,逆时针转两圈、不断点头、啄地板等,食物是导致这些动作产生的强化物。

    心理学认为,人的迷信行为如同鸽子的各种各样怪动作,也是因强化而形成的。哪怕是你随意的偶然的一个动作也会有行为塑造所留下的烙印。

    行为塑造非常容易产生行为的迷信。如果行为是有益的,行为的迷信有益无害,可如果行为是有害的,行为的迷信则是可怕的。行为的塑造是把双刃剑,我们要学会用它为我们的积极活动作贡献。

    行为是条件反射形成的吗?巴甫洛夫的最早的条件反射实验是如何进行的? 条件反射是行为研究的主要问题。行为主义的代表人物巴甫洛夫和华生对条件反射都有深刻的研究,自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研究形成经典后,华生对此又进行了进一步的拓展。他做了“恐惧实验”以证明,所有行为都是条件反射形成的。

    巴甫洛夫是最早提出条件反射的人,他做过一个关于狗的唾液分泌的实验。

    他的实验方法是,把食物显示给狗,并测量其唾液分泌。在这个过程中,他发现如果随同食物反复给一个中性刺激,即一个并不自动引起唾液分泌的刺激,如铃响,这狗就会逐渐“学会”在只有铃响但没有食物的情况下分泌唾液。一个原是中性的刺激与一个原来就能引起某种反应的刺激相结合,而使动物学会对那个中性刺激做出反应,这就是经典性条件反射的基本内容。

    经典条件反射的情境涉及四个事项。第一个是中性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并不引起预期的反应。这是条件刺激,在巴甫洛夫的实验中就是铃响。

    第二个刺激是无条件刺激。它在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就能引起预期的反应:条件反射形成之前,出现了肉,就引起唾液分泌。

    对于无条件刺激的唾液分泌的反应叫做无条件反应,这是在形成任何程度的条件反射之前就会发生的反应。由于条件反射的结果而开始发生的反应叫做条件反应,即没有肉,只有铃响的唾液分泌反应。

    当两个刺激紧接着(在空间和时间上相近)反复地出现,就形成条件反射。通常,无条件刺激紧跟着条件刺激出现。条件刺激和无条件刺激相随出现数次后,条件刺激就逐渐引起唾液分泌。这时,动物就有了条件反应。条件刺激(铃响)现在单独出现即可引起唾液分泌。

    巴甫洛夫所做工作的重要性是不可估量的。在俄国以经典性条件反射为基础的理论在心理学界在相当长的时间内曾占统治地位。无论如何,人们一致认为,相当一部分的行为,用经典性条件反射的观点可以作出很好的解释。

    华生如何通过恐惧实验证明行为与条件反射关系的?

    行为主义的代表华生认为人的情绪反应是习得的,甚至所有人类行为都是学习和条件反射的产物。华生的学说是受到置疑的,很多心理学家都不愿接受这样的观点。华生试图用实验来证明情绪可以通过条件反射而产生。

    华生提出,假设一种刺激自动地导致你产生某种特定的情绪反应(如恐惧),倘若这种体验每次重复时都伴随着其他事物,如一只白鼠。那么,白鼠在你的大脑中与恐惧建立起联系。换句话说,你最终会条件反射地害怕白鼠。他认为我们天生并不害怕白鼠,这种害怕是通过条件反射习得的。这就是他最著名的实验的理论基础,该实验的被试者名叫“小艾尔伯特·B”。

    被试者艾尔伯特·B是出生在医院一名8个月大的孤儿。试验人员都认为他在心理和生理上都很健康。为了了解艾尔伯特是否害怕某种特定刺激,实验者给他呈现白鼠、猴子、狗、有头发和没头发的面具以及白色羊绒棉。研究者密切观察艾尔伯特对这些刺激的反应。艾尔伯特对许多动物和物体都感兴趣,愿意接近它们,并不时触摸它们,从没表现出丝毫的恐惧。

    实验的下一步是要确定艾尔伯特对巨大的声音是否会产生恐惧反应。所有人都会对突然发出的巨大声音产生恐惧反应。因为这种反应是无须学习就会发生的,所以巨大的声音被看做是“无条件刺激”。在本实验室中,声音是用锤子敲一根1.2米长的铁棒而发出的。这种声音的突然出现,使他受到惊吓而哭泣。

    真正的条件反射检验是在艾尔伯特11个月大时进行的。因为研究者曾对通过实验引起儿童恐惧反应的做法感到犹豫,但最后他们决定继续进行。

    实验开始时,研究者向艾尔伯特同时呈现白鼠和令人恐惧的声音。一开始,艾尔伯特对白鼠很感兴趣并试图触摸它。在他正要伸手时,突然敲响铁棒,突如其来的响声使艾尔伯特十分惊恐,这一过程重复了3次。一周以后,重复同样的过程。在白鼠与声音的配对呈现7次后,不出现声音,单独向艾尔伯特呈现白鼠时,你可能已经猜到,艾尔伯特对白鼠产生了极度恐惧。他开始号啕大哭,转身背对白鼠,向远离它的方向移动,他爬得飞快,以致研究者不得不冲过去抓住他,以免他从桌子的边缘掉下来。对于一种物体从没有恐惧到产生恐惧只有短短的一周时间。

    研究者随后想要探讨这种习得的恐惧是否会迁移到其他物体上。在心理学术语中,这种迁移叫“泛化”。如果艾尔伯特对其他刺激物产生恐惧,那么这种习得的行为就已经泛化了。一周后,对艾尔伯特的再次测试发现,他仍旧对白鼠产生恐惧。随后研究者欲测试这种恐惧是否泛化,他们呈现给艾尔伯特一种与白鼠相似的动物(白兔)。用研究者的话来说:“消极反应立即出现,艾尔伯特尽可能地远离动物,低声抽泣,然后大哭起来。我们让他触摸兔子时,他却把脸埋在垫子里,然后用四肢将自己支撑起来,边哭便爬走了。”这里要提醒读者的是,在这种条件反射建立之前,艾尔伯特并不害怕兔子,并且没有让他将兔子与恐惧建立特定的条件反射。

    同一天,研究者依次给小艾尔伯特呈现狗、白色皮毛大衣、一袋棉花和华生头上的灰白头发。他对所有这些东西都感到恐惧。在这项最著名的泛化测验中,华生把一个圣诞老人的面具呈现给艾尔伯特,猜猜他的反应会是什么?对圣诞老人的面具感到害怕!

    华生和他的同事还计划对艾尔伯特建立新的条件反射,以消除他的这些恐惧反应。然而,小艾尔伯特在做完最后一个实验后不久就离开了医院,正如大家所知道的,矫正实验没能进行。

    如何看待行为与动机的关系?心理学家如何分析取得成就的行为动机的? 任何行为都脱离不开动机,也是由动机决定的,行为是动机的目的。任何行为的背后都蕴含着动机的指导作用,不管是取得成就还是亲和的行为动机。

    所谓成就动机,简单言之,指个人追求成就的内在驱动力。

    在心理学上,采用科学方法研究成就动机,是从20世纪30年代开始的。此后的三十多年间,心理学家们一直认为,一般人的成就动机,可按其高低分为两类:高成就动机和低成就动机。

    以后,心理学家艾特肯逊对成就动机进一步提出了更科学的、更具体的两类分法:一是希望成功,一是恐惧失败。这两种心理彼此作用形成个人成就动机。

    他认为,一个人成就动机高,就是因为希望成功的动机大于恐惧的动机。

    根据上述成就动机二分法的说法,即可从个人在其所选工作的困难度上,去推测他成就动机的高低。因为,成就动机高的人,其所怀对成功之希望大于对失败之恐惧,故而敢于选择比较困难的工作,以期获得成功后的快乐,因此,一般相信,凡是乐于接受艰巨情况挑战的人,其成就动机必然很强。反之,成就动机低的人,其所怀对失败之恐惧大于成功之希望,故而只能选择轻而易举的工作,以避免事后失败的痛苦,如此说来,一个人选择挑战性的工作还是稳定性的工作与他的成就动机高低有关。但很快新近的认知心理学就对此成就动机的解释提出了修正。

    他们认为,单是从个人所选择工作的难度来看,并不能据以推估个人成就动机的高低。原因是在追求成功时,每个人在心理上所设定的目标与取向不同,不能以同一标准来衡量其动机的高低。

    从追求成功的观点言,一般人所设定的追求目标不外两种:一是学习目标,另一是表现目标。

    惯于设定学习目标的人,事实上他的追求目标有两个层面:一是追求工作的成功,二是追求自我成长,从工作经验中学习到知识与能力。在面临成败未卜的工作情境时,此种人倾向于选择较难的工作。困难的工作成功了,自然会有成就感;即使结果失败,仍然由之学到知识与能力。通常以“失败为成功之母”自励者,正是此意。

    惯于设定表现目标的人,在心理上他所追求的并非真正是工作的成功,而是意在借工作表现博取别人的好评。在面临成败未卜的工作情境时,此种人倾向于选择最容易或最困难两极性的工作。原因是最容易的工作保证成功后获得别人赞许;最困难的工作成功率极少,个人成功了将成为英雄,即使失败了也会获得别人的原谅。所以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行为,是挑战还是保守不能仅以成就动机高低判断,而是与成就动机的取向关系很大。

    本能和刺激是产生亲和的行为动机的原因吗?

    亲和行为是指人都有归属、关爱的需要而产生的在与他人交往过程中一种主动的亲近行为,此行为产生的亲和动机是指个体与他人结群、交往并希望有人陪伴的内在力量与需要,是一种社会性动机。之所以称其为社会性动机是因为亲和行为只有在社会中才会发生,在鲁滨孙荒岛上即使发生了亲和动机也是没有意义的。

    在产生亲和动机的原因分析上有一种本能论,讲的是人之所以产生亲和行为完全是由于人的本性使然,类似于“人之初,性本善”。认为人天生有一种与他人交往并需要互相关爱的驱动力。除此外,还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的亲和行为的发生与刺激有关,每个人接受刺激程度也是不一样的,比如,有人需要清静,而有人喜欢热闹,在同样的场合下,喜欢清静的人觉得舒服的状况也许就是喜欢热闹的人觉得孤独的状况。有的人天生度量狭小,有的人宽宏大量,度量狭小的人亲和力要比宽宏大量的人差远了,在同样的刺激条件下面对度量狭小的人很可能宽宏大量的人更加亲和。

    歌德是德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诗人,他的许多诗歌在当时就广为人们所传颂。但在他生活的那个时代,也有人对他和他的作品怀有成见。一天,他在魏玛公园里散步,在一条人行道上,迎面遇见一位对他的作品提过尖锐的、带有挖苦性批评的批评家。两人面对面地停住,那位批评家蛮横地喊道:“我从来不给蠢货让路。”歌德则说:“而我正相反!”说着满面笑容地让在一旁。那位批评家走过去以后更加气急败坏了,可他半天也没有说出一句话。等歌德走后那位批评家赶紧追上歌德并给歌德道歉,并请求歌德的原谅。

    显然,批评家是度量狭小的,而歌德是宽宏大量的。这位批评家由于歌德的大度,把对歌德的成见全部抛除了,并主动上前去与歌德和解。这显然是人的一种本能,我们每个人都有这种体验,当别人以低姿态的形式出现时,我们经常为自己的自大而感到惭愧。但在批评家与歌德见面之初,歌德所表现的亲和行为却是可以用亲和行为刺激论来解释的,在一个桥上,只能让一个人让步的时候,在这种外界刺激出现的情况下,歌德的表现明显比批评家更具亲和力。这证明两个人接受刺激的程度是不一样的。当然,不管是本能论还是亲和行为刺激的说法都不足以彻底解决亲和动机的产生,很多时候往往是两种解释的综合。

    什么是争取权力的行为动机?它有哪两个类型?各自的表现类型是什么? 所谓权力行为动机是指个体在行为上的所作所为的背后隐藏着一种内在力量,而这种内在力量是起于个人所怀的一种强烈地影响别人或支配别人的欲望。

    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凡是对社会事务有浓厚兴趣,而且极愿作为影响大众的人,其行为背后均存有强烈的权力动机。唯从个人的外在行为去观察分析,可能会发现权力动机分为两种:一种是个人化权力动机,另一种是社会化权力动机;前者之动因为己,后者之动因为人。

    个人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表现上多显示两种类型:

    1热衷追求权位,唯在追求权位过程中,以手段当作目的,甚至不惜以卑劣手段达成目的。这种人多热衷政治活动,只想当官,却不想为民做事。在现今民主自由人人都有出头机会的社会里,优秀青年才俊中,不乏怀有此种个人化权力动机的人。

    2视物质条件为最高价值,不仅尽情享受物质生活,而且也竭尽所能去聚积物质,喜欢炫耀自己从而达到影响别人甚至社会的目的。在外表上,这种人最明显的特征是,开进口汽车,住华丽洋房,穿名牌服装,戴高贵首饰,而且喜欢借社会活动的机会,展示其所拥有的一切。

    在现在商业发达的社会里,怀有这种动机的人为数不少。其中,很多有钱之人,吃喝嫖赌,甚至吸毒就是这个原因。他们有钱后不一定获得心理上的满足,还要尽可能地去显示自己。

    社会化权力动机强的人,在行为表现上也显示两种类型:

    1关心社会,但不实际参与社会事务,只就在个人专长与专业范围内,以传播知识观念的方式,企图影响别人、助益社会。这种人在社会上相当多,教师、作者、编者、记者、画家、音乐家之中都不乏其人;这些人的正义感与对社会的关怀,多靠他们作品的流传以影响社会。

    2关心社会也走入社会,他们以自己的专长做出实际行动对人群服务;或是解除别人的痛苦,或是维护社会安全,从而达到影响别人与助益社会的目的。社会上凡是不专以营利为目的的服务人员,诸如,医师、律师、牧师、传教士等均属这类人。

    动机与行为如何相互作用的?

    前面我们分析了一个人追求成就、权力的行为,完全是由于各自的成就动机和权力动机决定的,所以我们得出结论:动机决定行为的性质,也决定了行为本身。

    动机决定行为的同时,行为又反过来影响动机,行为和动机相互作用,在前面我们所提的条件反射和行为的迷信都是行为强化动机的表现,在社会生活里,很多事就是利用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比如下面讲的驴子拉磨和传销。 在拉磨的驴前面吊一个胡萝卜,它会一直拼命地走下去,因为它觉得那胡萝卜就在前面,马上就能够吃到它。而驴子越吃不到胡萝卜,自己付出的成本就越多,于是就越难以回头,鼓励着自己一直向前去吃胡萝卜,往返循环。这个例子就是人们利用驴子的心理动机来进行精神控制的一个经典!同时也运用了动机与行为相互作用的机制。

    对于那些传销活动而言,为了达到使人对自己绝对忠诚的邪恶目的,传销骗子无一不以谎言、骗术、心理暗示、诱导等手法和喋喋不休地灌输歪理邪说对教徒实行洗脑。传销最大的危害不是行动上的,而是心理上的,传销迎合了某种浮躁的商业文化与暴富心态,它创造的唯一需求是对于传销公司所鼓吹的成功的需求。这种需求就是驴子的胡萝卜,而参与传销的人就仿佛是驴子一样,在动机的鼓励下不断地投入并鼓吹这种模式,在行为与动机的相互作用下,越陷越深欲罢不能。处在金字塔底层的人们往往都是社会的弱势群体,单纯的他们由于受到来自上层的精神控制认定这种无论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是无法兑现的成功,是他们生活的希望所在!一旦希望破灭,洗过脑的他们是无法承受这种后果的!

    所以控制了一个人的心理动机,就能控制一个人的行为,而一个人的行为又可以强化这种动机,从而使动机和行为相互作用,循环往复,驴子拉磨和传销控制都是利用了动机与行为的这种相互作用的机制。尤其是参与传销活动的人,他们的动机是致富,于是通过这种动机支持着他们骗人和洗脑,而通过他们的这种鼓舞人心的活动,又强化了他们的致富动机,从而让他们更加疯狂!

    态度对行为有什么影响

    态度是指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的观念,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一个心理倾向。态度与其他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

    除了动机对行为的决定作用,一个人选择一种行为,还与个人态度有着很大关系。一般来说,态度和行为有一致性,有什么样的态度就有什么样的行为。

    一个人的态度影响着他的行为,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或事情有较好的认知,或怀有善意的情感,那么他表现的行为倾向就会显得积极。

    古代有一位国王,定了两种处决犯人的方法:绞刑和杀头。行刑前,国王允许犯人说一句话,并根据这句话的真伪选择施刑的方式——如果犯人说的话是正确的,他将被送上断头台;如果他的话是错误的,他将被送上绞刑架。

    自此后,不断地有犯人被绞死,因为无论犯人说什么,国王都说他是错的。可有一天,一个死囚在行刑前对刽子手叹道:“我一定会被绞死的。”这一句话倒使国王犯了大难——如果把囚犯送上绞刑架,那么囚犯的话就是正确的,按国王的原则倒应该送断头台。但如果把他送断头台,囚犯的话就是错误的,按国王的原则又该将他送绞刑架。国王觉得这个犯人很聪明,不但赦免了他,还让他做了自己的大臣。

    国王让囚犯做了大臣,这一行为,就是由于个人态度发生了变化,囚犯本来是让人恨的,应该杀头的,这是一般的认知,但国王觉得囚犯很聪明,对囚犯的认知和感情都发生了变化,所以国王把犯人直接提做大臣,行为倾向发生了明显的善意的变化。

    可如果一个人对某事物或事情有较坏的认知,或怀有不良的情感,那么他所表现的行为倾向就会非常消极。

    俄国19世纪著名文学评论家赫尔岑非常不喜欢通俗音乐,他认为那些东西招人厌烦,有一次他应邀出席一位朋友的酒宴。席间,朋友居然放的是他最厌恶的音乐,他不得不用手捂住耳朵。主人一见赫尔岑这个样子,连忙解释道:“今晚宴会上演奏的全是俄国流行的歌曲,你怎么会感到厌烦呢?”赫尔岑反问道:“流行的乐曲就一定高尚吗?”主人听了疑惑地说:“不高尚的东西怎么能够流行呢?”赫尔岑听后,微微一笑,说道:“那么,流行性感冒也是高尚的了?”主人哑口无言了,赫尔岑说罢,便起身告辞了。

    赫尔岑参加朋友的宴会,本来是一件高兴的事,但由于所放音乐是他不喜欢的,他对流行音乐的态度非常厌恶。所以流行音乐播放后,赫尔岑对宴会的态度也由积极转为消极,从而导致他的行为出现了对朋友不敬的倾向,结果不欢而散。

    态度与行为是如何相互影响的

    态度影响行为,行为同样影响态度。就像许多农村孩子希冀考上大学这一行为源于他们对高质量生活水平渴望的一种态度。但经过分析就会发现,其实不然。从另一层面上看,行为也在影响着人的处世态度, 孩子们上大学这一行为,也体现并进一步决定了他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

    小山是个农村的穷孩子,他发誓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所以他的学习很积极,学习成绩也总是排在第一位,经过几年的刻苦学习,他终于如愿以偿,考上了大学。在大学里小山经常参加实践活动,为毕业做准备,一毕业,小山找工作就非常积极,总是提前准备好面试所需的一切,终于小山找了份供电局的工作,并在三年后买了车和房,过上了幸福的日子。

    小山首先要改变自己的命运,这就是他的生活态度,他需要美好的生活,再也不想过穷日子了,这种态度决定着他的学习非常的积极,成绩总是很好,这是态度对行为的影响。但小山在学校非常积极的学习,毕业后积极找工作,终于找了份令人羡慕的工作,这些行为体现了小山想过上好日子的个人态度,在工作后,小山在短短时间内又买车又买房的行为决定了他进一步追求美好生活的态度。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