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感觉的研究是心理学研究中最古老的部分,长期以来它的许多现象和理论,引起了艺术家、生理学家、物理学家和心理学家的浓厚兴趣。
感觉的存在给人们带来了愉快、带来了好处,但同时也给人们带来了痛苦、带来了烦恼。感觉使我们发现世界上美好的事物,使我们去探究世界万物。比如,眼睛能告诉我们生动的画面和鲜明的色彩;香水能使我们产生愉快的嗅觉。但是当刺激过于强烈的时候,我们必须把眼睛闭上或把耳朵堵住。过于浓烈的气味常使我们惊慌,而痛觉则好像使我们周围的世界紧缩。
我们的生活就是处在愉快的感觉和痛苦的经验之间的。
我们是如何认识事物的?
人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常常是从认识事物的一些简单属性开始的。例如,当我们面对一个苹果,我们是怎样认识它的呢?我们用眼睛去看,知道它有红红的颜色,圆圆的形状;用嘴一咬,知道它是甜的;拿在手上一掂,知道它有一定的重量。这里的红、圆、重、甜就是苹果的一些个别属性。红是由苹果表面反射的一定波长的光波引起的;甜是苹果内部的某些化学物质作用于舌头引起的;重是由苹果压迫皮肤表面引起的;圆是由苹果的外围轮廓线条作用于眼睛引起的。我们的头脑接受和加工了这些属性,进而认识了这些属性,由此可以得出,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刺激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从生理学角度分析,感觉是神经系统对外界刺激的反应。它只对客观刺激的个别属性做出反映,因而,也是最简单的心理活动。
感觉是如何形成的?
感觉的形成要依赖于感觉系统。
感觉系统由感受器、感觉通络及大脑感觉皮层组成;各部分各司其职,共同完成整个感觉过程。感觉系统工作的第一步就是将外界各种能量形成的刺激(加、光、声波)转变成能量在神经系统中传导的生物电信号,完成这种转变的装置就是感觉系统的感受器。
不同形式的能量由不同的感受器进行换能作用。例如,耳朵内的耳蜗听毛细胞就是负责对声波刺激的换能作用。根据感受器分布位置不同,可将感受器分为内、外感受器两类。外感受器分布在体表,感受外部刺激,例如,视网膜中的光感受细胞;内感受器分布在体内,感受身体内部来自内脏的刺激,例如,肌肉扩张感受器等。
每种感受器对神经形成的刺激特别敏感,该刺激就是说感受器的适宜刺激。例如,人眼的适宜刺激是400~700m的光波,不同的适宜刺激引起感受器的反应,感受器把刺激转化成能量,引起神经的冲动,从而形成感觉。感觉形成后,感觉的作用也就开始发挥了。
感觉剥夺后,我们将承受什么样的后果?
感觉的作用对人非常重要,人类一旦失去感觉,后果将不堪设想。对于一个正常人来说,没有感觉的生活是不可忍受的。没有刺激、没有感觉,人不仅不会产生新的认识,而且也不能维持正常的心理生活。
但感觉是我们关于客观世界一切知识的最初源泉。如果一个人丧失了全部感觉能力,那他就不可能产生认识,更不可能产生情感和意志。感觉的发展在人的智力培养中也起着重要作用。从某种意义上说,没有感觉器官的充分训练和经常运用,就不会有学习和教育,不会有认识能力的发展。
加拿大麦吉尔大学的心理学家赫布和贝克斯顿在1954年进行了一次感觉剥夺试验,在试验过程中,给被试者吃饭的时间、上厕所的时间,但除此之外,严格的控制被试者的任何感觉输入,为此试验者给每一位被试者戴上了半透明的塑料眼罩,可以透进散射光,但图形视觉被阻止了,被试者的手和胳膊被套上了纸板做的袖套和手套,以限制他们的触觉;同时,小房间里一直充斥着单调的空调嗡嗡声,以限制他们的听觉,但被试者过不了几天就要求离开,因为他们的思维开始变得杂乱无章,情绪紧张忧郁,记忆力减退,最后难以忍受。
在以后的多次研究中发现,感觉剥夺后,都会出现不正常的心理情绪,可见,丰富的感觉刺激对维持我们正常的心理状态是必需的,因此人们非常需要在日常生活中漫不经心地接受刺激以及由此产生相应的感觉。
感觉有哪两个基本特征?
首先是感觉性。感觉是由某种刺激物作用于感觉器官而引起的,但并非任何刺激物都能引起感觉。例如,人们无法看到落在皮肤上的灰尘,也无法感觉到它的重量。只有当刺激物的作用达到一定强度时,才可能引起感受器的反应,发放神经冲动引起感觉。感觉器官这种对适宜刺激的感受能力称为感受性(sensitivity)。
从前,印度有个国王,国王有个小公主,最受国王喜爱。国王总嫌小公主长得太慢。这天,他派人找来了一个医生,命令医生:“你给公主一种药,让她吃了马上长大。办到了,我重重赏赐;办不到,我就杀了你。”医生寻思了一阵,说:“这种药我从前有过,只是年深日久,早已用完。不过,我可以立即去找。只是用这种药,必须遵守一个条件:在我去找药期间,你必须同公主分开,相互不能见面。不然,公主就是吃了这种药,也不见效。”
国王虽不愿和女儿分开,可他巴望着公主快快长大,也就答应了。医生到远方去找药,一去就是12年。医生把带回的药给公主服了,然后领着她去见国王。大殿里,一个长得高高大大又十分美丽的姑娘站在国王面前。国王拉着公主的手,从头看到脚,乐得合不拢嘴。国王连声夸奖医生有本事,还赏给他很多珍珠宝贝呢。
我们故事中的那位印度国王,因为每天都和心爱的小女儿在一起,因此对小公主的成长变化的差别感受性就很小。那位医生改变了刺激国王视觉的时间和空间模式,使国王的感受性发生了变化。12年后进行对比,虽是同一个刺激物,作用于同一感受器官,但国王的差别感受性却提高了。
其次是感觉阈限。感受性有绝对感受性与差别感受性之分。感受性的强度以感觉阈限的大小来衡量。感觉阈限(sensory threshold)是指能引起感觉并持续一定时间的刺激量,可分为绝对感觉阈限和差别感觉阈限。
1.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
绝对感觉阈限(absolute sensory threshold)是指刚刚能引起感觉的最小刺激量。对绝对感觉阈限的感觉能力称为绝对感受性(absolute sensitivity)(即对最小刺激量的感觉能力)。绝对感觉阈限和绝对感受性成反比关系,绝对感觉阈限越小,绝对感受性越强,反之则绝对感受性越弱。
绝对感觉阈限可因刺激的性质和有机体的状况而有所不同。
2.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
差别感觉阈限是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的最小差别量,也称最小可觉差。对差别感觉阈限的感觉能力称为差别感受性(即对同类刺激最小差别量的感觉能力)。差别感觉阈限和差别感受性之间也成反比关系。
朱元璋对讨饭婆子的汤过目不忘,体现了感受性的什么特征? 感觉的适应,即在同一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感受性变化的现象。感觉的适应可以使感受性降低,任何感觉都会有适应性变化。
这在现实生活中的实例很多,我们人类的嗅觉比较容易发生感觉适应的状况,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行,而入鲍鱼之肆则久而不觉其臭。
在我国民间广泛流传着一个珍珠翡翠白玉汤的故事,说的是明代的开国皇帝朱元璋成为皇帝后,每天山珍海味、美酒佳肴,总觉无和尚云游时,病倒在破庙,肚饥口干,一位讨饭婆子做他给的珍珠翡翠白玉汤好吃。于是,皇后马娘娘传旨找来当年做汤的讨饭婆子,剩菜、黑锅巴、白菜帮煮了一碗汤。朱元璋一看,正要发作,认出讨饭婆子,只得舀了一匙倒进嘴里,咸、煳、馊、臭样样味道都有,就是没有香和鲜。但为了顾面子喝了下去,然后,堆着笑脸说:“真是珍珠翡翠白玉汤”。朱元璋当年沦落他乡,饥渴交加,对一顿残羹剩饭终生不忘;当了皇帝以后,天天吃山珍海味,却总觉着当年的白玉汤好喝。
朱元璋的想法就体现了感觉的适应性,感觉的适应性在日常生活中无处不在,但感觉适应性却是一把“双刃剑”。有利的机能意义在于,它使我们面对刺激的敏感度降低而对其不加注意,有助于减轻心理负荷,避免不必要的分心。例如,在声音很嘈杂的场所,有的人之所以能排除声音干扰,专心致志做事,是由于其对声音刺激产生了某种程度的适应,然而感觉适应也可能有其害处,它既然能使机体对刺激的敏锐度降低,就可能使人对潜在的危险丧失必要的警觉性。
感觉是人类不可少的,有感觉就会有感觉性和适应性,我们了解了感觉的两个特性,特别是适应性对生活是把双刃剑,我们应该学会利用它,取其之利,避其之害。
感觉适应表现在所有的感觉中,但在各种感觉中适应的表现和速度是不同的。现仅列一简表如下:
各种感觉适应
感觉对比是一种怎样奇妙的现象?
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的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这是同一感受器中不同刺激效应相互影响的表现。对比分两类:同时对比和先后对比。
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同时对比现象。这在视觉中表现得很明显。例如,把一个灰色小方块放在白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暗些;把相同的一个灰色小方块放在黑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就显得明亮些,同时在相互连接的边界附近,对比更加明显。如果把一个灰色的小方块放在绿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红色;把相同的灰色小方块放在红色的背景上,看起来小方块显得带绿色。彩色对比在背景的影响下,向着背景色的补色方面变化,同时在两色的交界附近,对比也特别明显。
感觉对比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会产生先后对比现象。例如,吃了糖之后,紧接着就吃广柑,觉得广柑很酸;吃了苦药之后,接着喝口白开水也觉得有点甜味;凝视红色物体之后,再看白色物体,就会出现青绿色的现象等。
感觉如何相互作用?
感觉的相互作用是指不同感觉在一定条件下发生相互作用,从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人接受环境中的信息常常是多通道同时进行的,因此不同感觉的相互作用经常发生。例如,微光刺激可提高听觉的感受性,而强光刺激则会降低听觉的感受性。感觉相互作用的一般规律是弱刺激能提高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强刺激则会使另一种感觉的感受性降低。
联觉是感觉相互作用的典型表现,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现象。联觉的形式很多,其中以颜色感觉的联觉最为突出。色觉可以引起温度觉,如红、橙、黄等有温暖感(称暖色),蓝、青、紫等有寒冷感(称冷色)。色觉还可以引起轻重感,如室内家具如果使用浅色系的颜色就会给人轻巧的感觉。
视觉如何帮助人们看到外界?
视觉(Vision)是人类最重要的一种感觉。它主要由光刺激作用于人眼所产生。在人类获得的外界信息中,80%来自视觉。
在人类生命的早期,视觉就开始被用来探索世界的种种特征和变化了。1975年怀特(White)就报告说,8个月到3岁的婴幼儿在清醒的时候,用20%的时间注视他们面前的物体。的确,在人类对环境的探索中,视觉执行着重要的任务,而且这一任务持续在人的整个一生。因此,在人类的感觉系统中,视觉无疑是占主导地位的。
视觉看到的是可见光,而可见光是一种电磁波。我们的双眼能接受的电磁光波仅仅是整个电磁光谱的一小部分,不到七十分之一,波长范围大约为380~760纳米。用380~760纳米的光依次照射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双眼将依次产生紫、蓝、绿、黄、橙、红各色的感觉;将不同波长的可见光混合照射我们的眼睛,我们的双眼就可以产生各种不同颜色的经验;而将所有可见光的波长混合起来,则会产生白色视觉。
清晰的视觉取决于眼睛各部分共同协调的工作。眼睛是由许多细小部分组成的复杂器官,而每部分对于正常的视觉都是至关重要的。人能看到一个具体的物体如树木,是通过光把树木反映到人的眼睛,从角膜进入眼,再通过虹膜(眼前部含色素的薄膜),虹膜通过收缩瞳孔控制光的进入量。例如,光强的时候,瞳孔就收缩到大头针头大小,以控制过多的光进入。光弱的时候,瞳孔就放大以便进入更多的光。然后,光到达晶状体,晶状体把光投射到视网膜上。
健康的眼睛,根据物体的远近自动调节,能清晰地观看。物体近时,眼睛的睫状肌收缩,晶状体凸度增加。看远物时,睫状肌松弛,晶状体凸度减小。
晶状体后面和视网膜前是玻璃体,它含有一种透明的胶状物质,叫玻璃状液。光通过玻璃体进入视网膜。视网膜覆盖眼睛的三分之二,控制视觉宽度。视觉清晰时,光能直接聚焦在视网膜上。如光线聚焦在视网膜前或后,视觉就会模糊不清。
视网膜由几百万个专门从事接受光的细胞组成的,叫视网膜杆锥体,它把光变成电流信号,通过视神经传送到脑部。视网膜杆锥体有在黑暗中观察和识别各种颜色的功能。位于视网膜中部的黄斑是锥体最多的部分。黄斑中部的小凹状体是锥体最集中的地方。黄斑负责中心视觉,能识别颜色和物体的细节。
视网膜周围主要是杆体,能在黑暗中观看,能识别运动和两侧的物体。视神经位于视网膜后面负责将接受光细胞的信号传送到脑部。每只眼睛传送的形象信号略有差别,图像是倒置的。到达脑部,图像就矫正过来,形成一个图像。
我们的眼睛如何感受物体的亮度存在的?
自然界中,光线的基本特征有:强度、空间分布、波长和持续时间。人类的视觉系统在反应光的这些特性时,便产生了一系列视觉现象。
明度是眼睛对光源和物体表面的明暗程度的感觉,是由光线强弱所决定的一种视觉经验。光线越强,看上去越亮;光线越弱,看上去越暗。由于我们看到的大多数光线,都是经由物体表面反射后进入眼睛的,而不是直接从光源来的,因此,明度不仅决定于物体照明的强度,而且决定于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光源的照度越高,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越大,看上去就越明亮。但是,光强与明度并不完全对应,如一个手电筒的亮光,白天显暗,夜晚显亮。可见,光源的强度相同,而引起人们的明暗感觉则是不一样的。
视亮度是指从白色表面到黑色表面的感觉连续体。它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系数决定的,而与物体的照度无关。物体表面的反射率高,显得白;反射率低,显得黑。一张白纸比一件灰色衣服白些,而灰色衣服又比一块黑煤白些。不论在强烈日光下还是在昏暗灯光下,黑煤看上去总是黑的,这是由物体表面的反射率决定的。
在正常情况下,人的视觉系统能够对多大范围的光强做出反应,经测定,这个范围大约从10-6烛光/m2到107烛光/m2。根据光强对视觉的不同影响,这个范围又划分成暗视觉范围(10-6烛光/m2~10-1烛光/m2)、中间视觉范围(100烛光/m2)和明视觉范围(101烛光/m2~107烛光/m2)。超过107烛光/m2的光强,对人眼有破坏作用;低于10-6烛光/m2,人眼就不能觉察了。后者成为视觉系统对光强的绝对阈限。
在可见光谱范围内,眼睛对不同波长的光线的感受性是不同的。在可见光的光谱中,人眼对波长处于中央部分最敏感、明度更强。
视觉系统如何助我们获得颜色体验?
我们的视觉系统通过怎样的机能运作以使我们获得丰富多彩的颜色体验?引起视觉的适宜刺激是波长范围大约为400纳米至700纳米的光波(包括直射光和反射光),它们被称为可见光。可见光的物理属性包括波长、振幅和纯度,与之相对应的心理属性分别为色彩、亮度和饱和度。
1色彩
我们对物体色彩的感觉决定于物体表面反射光的波长。虽然我们一般只能说出几十种色彩,但实际上我们的视觉可以区分大约200多种色彩。
2饱和度
指色彩的纯洁性。各种单色光是最饱和的色彩,物体的色饱和度与物体表面反射光谱的选择性程度有关,越窄波段的光反射率越高,也就越饱和。对于人的视觉,每种色彩的饱和度可分为20个可分辨等级。
3亮度
物体对光的反射率越高,我们就越感到明亮;吸收光越多,则越暗。我们的视觉大约可以分辨500个不同等级的亮度。
200个色彩×20个饱和度× 500个亮度=2百万个颜色视觉。
仅靠我们的眼睛,就可用两百万种的形式来感受外部世界,那真是叫五颜六色、多姿多彩了。
关于色觉的理论有哪些?
关于色觉产生的机制,早在19世纪初就有两位学者(ThomasYoung和Helmholtz)提出了著名的Young—Helm—holtz三色说。Young根据红、绿、蓝三原色可以产生各种色调的颜色混合规律提出假设:视网膜上有三种神经纤维,每种纤维的兴奋都可以引起一种原色的感觉。Helmholtz对此作了补充,提出光谱的不同成分引起三种纤维不同比例的兴奋,它们有不同的兴奋曲线。混合色是三种纤维按一定比例同时兴奋的结果。对光谱上的每一种波长的光,三种纤维都有其特有的兴奋水平,三种纤维不同程度地同时兴奋就产生了相应的色觉。
三原色学说能很好地解释各种色觉构成的原因,但不能解释色盲。三原色理论认为色盲是由于缺乏一种或两种或三种纤维所导致,照此推理应有红、绿、蓝色盲和全色盲四种色盲,但实际生活中常见的都是红—绿色盲,而蓝色盲和全色盲很少,即使是全色盲的,发现仍有白色感觉,显然是该理论所无法解释的。
黑林提出了四色说,这是对立过程理论的前身。黑林认为,视网膜存在着三对视素:黑—白视素,红—绿视素,黄—蓝视素。它们在光刺激的作用下表现为对抗的过程,黑林称之为同化作用和异化作用。例如,在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异化,产生白色经验;在没有光刺激时,黑—白视素同化,产生黑色经验。按同样的道理,在红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异化,产生红色经验;在绿光刺激下,红—绿视素同化,产生绿色经验。在黄光作用下,黄—蓝视素异化,产生黄色经验;在蓝光作用下,黄—蓝视素同化,产生蓝色经验。
这一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色盲现象。根据该理论,色盲的存在是由于视网膜上缺少一对或两对感光视素引起的,如果缺少的是红—绿视素,就会导致红—绿色盲;如果缺少的是黄—蓝视素,就会导致黄—蓝色盲。但该学说不能解释为什么三原色可以产生光谱上的一切颜色视觉。
我们生活中一些有趣的现象体现了什么视觉原理?
如果我们从亮处突然进入黑暗的房间,或在亮着灯自习时,突然断电,起初我们一下子什么也看不见了,一小会儿后,我们才渐渐地看到房间里相对较明显的事物,最后终于也能慢慢看清房间里大部分事物了。这种身处黑暗中,双眼对暗照明逐渐适应的过程,就是暗适应的过程。
暗适应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而光适应的过程则比较迅速。如果我们从黑暗的房间里突然走到阳光灿烂的外面,或半夜醒来时突然灯光通明,这时我们的双眼一下子承受不了,不得不把眼睛眯起来,甚至闭上几秒钟,造成暂时失明状态,慢慢地我们才能再睁开双眼,恢复正常视觉。这种从暗处突然进入亮处,双眼逐渐对亮光的适应过程,就是光适应的过程。
当你在晚间看书时,你可以在夜晚熄灯前做这样的实验,将房间的灯快速开关一次,在熄灯的短暂时间里,你的视觉仍然留存着灯亮时的形象。这种视觉刺激虽然消失了,但感觉仍然暂时留存的现象,就称为视觉后像。
当两种不同颜色或不同明度的物体并列或相继出现时,我们的视觉感觉会与物体以单一颜色或单一亮度独立出现时不同,即五色彩时的视觉对比会引起明度感觉的变化;有彩色的视觉对比则会引起颜色感觉上的变化,使颜色感觉向背景颜色的互补色变化,这就是视觉对比。比如,在绿包背景上放一灰色方块,双眼注视这一方块时会觉得方块带上了红色调。
听觉是如何形成的?
听觉是人们接受外界刺激的第二个最主要通道。人类生活在充满声音的物质世界里,我们几乎每时每刻都在接受外界声音刺激。听觉使我们能够享受到美妙的音乐和小鸟的歌唱。它使我们能与家人和朋友们交谈。电话铃声、敲门声和汽车的喇叭声能对我们进行提醒告诫,火车轮子的吱吱声和心脏的杂音能使我们做出质量的评价和临床诊断。所以,通过听觉人们可获得声音所传递的各式各样的信息,得以通往来,欣赏音乐,传授知识,交流思想。听觉影响到人们实际生活的许多面,是认识外界的仅次于视觉的重要信息源。
和感觉与视觉一样,听觉也需要听觉刺激。它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例如,悠扬的琴声是由琴弦的振动产生的,婉转的鸟鸣是由鸟儿声带的振动产生的。物体振动时对周围的空气产生压力,使空气分子作疏密相间的运动,就形成了声波。声波再通过空气传递到人耳,使在耳中产生了听觉。
我们可以想像一下,当一个练习游泳的人用脚拍打水面的时候,水波一圈又一圈从他的脚部扩散开去,到达游泳池的边缘又被反弹回来。类似的情况是,任何物体在受到敲击后会产生振动,它周围的空气分子因此被推动也发生振动,这样的空气分子振动就是声波。如果我们要感受到声波,就必须具有一种能够进行精巧机械传动的特殊装置,这种装置就是耳。如同眼睛那样,耳的结构也十分精妙,它由外耳、中耳和内耳构成,内耳具有能够将外部环境的声音刺激转变为神经冲动的听觉感受器(声波刺激的换能器),听觉信息由听神经传入中枢神经系统,经过复杂的听觉传导通路,最终到达大脑皮层的听觉区,该区域位于大脑颞叶的颞上回。
一个声音传来,我们一般能听出声音来自哪里,这种现象就是听觉的空间定位,听觉对我们进行空间定位是很重要的。盲人判断事物,主要靠听觉,但就听觉而言,单靠一只耳朵进行空间定位时,不能十分有效地判断声源的方位,但却可以有效地判断声源的远近。
如果我们要准确地判断声源的方位,我们必须用两只耳朵协同作用。由于我们的双耳位于头部左右不同的位置上,因而当声音从左右不同的方向传过来,到达我们双耳时就会有一个先后的时间差,这一短暂的时间差就成为我们对声源左或右定位的重要线索;而当声波同时到达我们双耳时,我们就会对声源进行前或后定位。
另外,声音到达我们双耳时不仅有先后的时间差,而且还会有强弱的不同,这也是我们对声源进行空间定位的重要线索。比如,当声音来自左方时,由于头部的阻挡,左耳接受到的声波要比右耳接受到的声波强一些,由此我们也可对声源进行有效的定位。
心理学如何界定听觉的基本现象的?
萧瑟的风声、潺潺的流水、悠悠的琴声、啾啾的鸟鸣、优美的歌声……我们通过听觉,可以听到一个优美动听、充满生机的世界。听觉是人类感知世界的一个重要途径。那么,心理学上到底如何分析界定听觉的基本现象的呢?在心理学理论中,听觉基本现象包括音调、音响、声音的隐蔽。
音调
为什么世界上的声音千差万别呢?这是由音调决定的。音调主要是由声波频率决定的听觉特性。声波的频率不同,人耳听到的音调高低也不同。音乐的音调一般在50~5000hz之间,言语的音调一般在300hz~5000hz之间,人的听觉频率范围为16hz~20000hz。其中1000~~4000hz是人耳最敏感的区域。
音响
轰隆的飞机、呼啸而过的火车、刺耳的电锯声,人耳在听到这些声音的时候,会感觉非常难受,这其实和声音的音响有关。音响是由声音强度决定的一种听觉特性。强度大,听起来响度就高,反之则响度低。测量音响的单位为贝尔或分贝尔。
快要高考了,小芸在紧张的复习功课,可是她怎么也静不下心来。原来她家附近的一座楼房正在搞装修,发出的噪音太大,对小芸的心理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人耳的音响阈限为0~130分贝。一旦声音的分贝太高,人的身体健康就会受到影响,生活中,消除噪音污染是当务之急。
音响和声音的频率也有关系。在相同的声压水平上,不同频率的声音响度是不同的。而不同的声压水平却可产生同样的音响。
声音的掩蔽
在一间安静的房间内,我们可以听到钟表的“嘀嗒”声、暖气管中的水流声、窗外的流水声,但是如果室内人声嘈杂,那上面的那些声音马上就会听不到了。这种现象被称为声音的掩蔽。下面的这则故事中的小孩就充分利用了声音掩蔽的现象。
一位富有的农夫在巡视谷仓时,不慎将一只名贵的手表遗失在谷仓里,他在偌大的谷仓内遍寻不到,便定下赏金,要农场上的小孩到谷仓帮忙,谁能找到手表,便给他50美元。小孩们在重赏之下,马上都卖力地四处翻找。只有一个贫穷的小孩,在众人都忙着寻找手表的时候,坐在那里不为所动。但是谷仓内满坑尽是成堆的谷粒,以及散置的大批稻草,要在这当中找寻小小的一只手表,实在是大海捞针。
小孩们忙到太阳下山仍无所获,一个接着一个放弃了50美元的诱惑,一起回家吃饭去了。那个贫穷的小孩在众人都离开之后,才开始努力寻找那只手表,原来他早就有了主意,手表在谷粒中肯定会发出声音,那么多人一起寻找,吵吵嚷嚷,手表发出的声音肯定听不到,若天色晚了,没人的时候,就一定可以听到手表的“嘀嗒”声,这样就能找到手表了。谷仓中慢慢变得漆黑,小孩虽然害怕,但他仍然凝声屏气,默默寻找。突然他发现在人声静下来之后,出现了一个奇特的声音。那声音“嘀嗒、嘀嗒”不停地响着,小孩立刻停下所有动作,谷仓内更安静了,“嘀嗒”声也响得十分清晰。小孩循着声音,终于在偌大漆黑的谷仓中找到了那只名贵的手表。
生活中,触觉给我们什么样的奇妙体验
触觉是皮肤感觉中的一种,是轻微的机械刺激使皮肤浅层感受器兴奋而引起的感觉。触觉感受器在头、面、嘴唇、舌和手指等部位的分布都极为丰富,尤其是手指尖。
人们自身的触觉对机体是有益的,如经常伸一伸懒腰、半躺在摇椅上前后摇摆,可以松弛神经系统;经常进行桑拿浴、淋浴、擦身和按摩,可以使痉挛的肌肉放松下来。
触觉还有着更为神奇而崇高的作用,即用来表示亲密、善意、温柔与体贴之情,是启迪人们心灵的一个窗口。如医生用温暖的手触摸在病人的面额部,看其是否还在发烧,病人会为此感到欣慰;如果医生悉心照料一位卧床不起的病人,为之翻身、按摩和擦身,病人会对此难以忘怀。如果你将一只友爱温暖的手搭在处于困境的朋友肩上,可以使他振奋,给他以勇气;如果搭在处于紧张和焦虑不安的朋友肩上,可以使他肩部的肌肉放松而感到轻松;当朋友之间满怀热情地紧紧握手时,人会觉得更亲切;当人们哭泣时,为他们擦去眼泪,会令人感到无比安慰。
恋人与夫妻之间除了需要经常进行思想和情感交流,还需要出于忠实、真诚和爱情而产生的恋人间的相互拥抱和夫妻间的相互亲热,这使人体验的不是色情,而是一种颤动心灵的冲击,它会使爱情的暖流默默地注入双方的心田,使人感受到爱情的力量和婚姻的幸福,使生命永具吸引力,使生活永远甜蜜、纯净。
当一个孩子因受到惊吓而畏怯、恐惧时,解决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将他抱起来,紧紧地拥抱着他,并且亲切地亲吻他的面孔,孩子便会意识到人们在保护他。
有人认为,“没有触觉”的社会是一种病态的社会,因为它忽视了人的肉体和感情系统的需要。但这并不是说人们可以毫无禁忌地到处触摸所有的人,而应在修养、内涵、气质以及自尊自爱的基础上,遵循社会道德规范,把握好距离度。
人体哪个部位触觉最敏感? 正常皮肤内分布有感觉神经及运动神经,它们的神经末梢和特殊感受器广泛地分布在表皮、真皮及皮下组织内,以感知体内外的各种刺激,引起相应的神经反射,维持机体的健康。因此皮肤有六种基本感觉,即触觉、痛觉、冷觉、温觉、压觉及痒觉。
皮肤表面散布触点,触点的大小是不同的,有的直径可以大到05mm,其分布也不规则,一般指腹处最多,其次是头部,而小腿及背部最少。所以指腹的触觉最为敏感,而小腿及背部最为迟钝。用线头接触手指腹会有明显的触觉,而接触小腿则完全无知觉。这也是为什么人们在打麻将时不用看牌也可以通过手指触摸知道是不是自己所需要的牌,而用两个相距05cm的钝针触压背部皮肤却误认为是一个物体的原因所在。
人们如何感受冷热?
温度觉由冷觉与热觉两种感受不同温度范围的感受器感受外界环境中的温度变化所引起的感觉。对热刺激敏感的叫热感受器,对冷刺激敏感的叫冷感受器。两种感受器在皮肤表层中,均呈点状分布,叫做热点和冷点。温度感受器在面部、手背、前臂掌侧面、足背、胸部、腹部以及生殖器官的皮肤比较密集。冷点多于热点,在面部的皮肤每平方厘米约有16~19个冷点,热点的数目比冷点少4~10倍。在一定范围的温度内,两种感觉表现有一定程度的适应能力,在发生适应时,对温度刺激的敏感度明显降低。热感受器的适应只需几秒钟,但热觉的适应则需几分钟以上,可见人对热的适应并非完全决定于热感受器,而必须有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应功能参与。在热天澡盆内水温为28℃时,初进入时觉得冷,过一段时间后,也会发生适应,这种现象决定于人皮肤温度与环境温度的差别。所以,对于冷、热的感觉是相对的。
恒温动物的温度感受器有一定的感受范围,如人的皮肤温度保持在36℃。热感受器的接受范围为36℃~45℃时是单独起作用的,冷感受器在31℃以下也是单独起作用的,在31℃~36℃时两种感受器同时起作用,人既有热觉又有冷觉。
温度觉对恒温动物极为重要,是调节体温的重要环节。在外界温度或体内温度(如血液的温度)发生变动时,通过温度感受器接受刺激,传入性冲动到达大脑的同时,也传向下丘脑的体温调节中枢,从这里发出传出性冲动,调节产热器官(如骨骼肌等)或散热结构(如皮下血管等)以维持体温的恒定。对于兽类和鸟类,感受温热与寒冷常为指示迁徙的感受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如候鸟的南飞北还,马、鹿的按季节北去南归。对于变温动物除生活在水内的以外,常难于度过严寒。有些动物因适应环境的温度变化而发展成冬眠动物,冬季减少活动,降低体温,深藏在洞穴中,以便度过寒季。这些动物通过感受温热和寒冷而改变其生理功能的活动程序。
疼痛是一种什么样的主观体验?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主观体验,它包括痛感觉的痛反应。痛觉常常伴有强烈的情绪反应,而且情绪反应总是单向的,即总是伴有不愉快感,具体表现为忧虑、恐惧、害怕,表情多有痛苦状。
任何刺激过度都会引起痛觉,这就是痛刺激的非特异性。比如,把手放在温水中十分舒服,但随着水温的不断升高,你的手就会由舒服变为烫得生痛了;在吃辣食品时,吃的过多也会感到“烧”得慌,这些也是一种痛觉。
痛觉体验虽然不为人们所喜欢,但它却是人体进行自我保护的一个重要手段。痛,可以说是我们身体的一种警示信号,它告诉我们身体某部位受到了伤害,这样我们就会及时对受伤处进行处理和诊治。
游离神经末梢是痛觉的感受器,如果在引起痛觉的刺激发生时,例如,刀割、针扎等,一般会使机体组织胞破裂,组织系统释放出某些化学物质,这些物质接着便会刺激神经末梢,从而痛觉就产生了。
人们如何感受到美妙或苦恼的气味世界的?
嗅觉是由有气味的气体物质引起的。种种气体物质作用于鼻腔上部黏膜中的嗅细胞,产生神经兴奋,经嗅束传至嗅觉的皮层部位——海马回、沟内,产生嗅觉。
很多紧急事故,例如,厨房的烤肉烧焦、电线走火、瓦斯漏气等,在还未酿成灾难之前,如能事先利用嗅觉闻出“烟味”、“瓦斯味”等来解读警讯的话,必可避免一场重大灾难发生。这就是为什么天然瓦斯中添加甲基硫醇等物,让人闻到味道而察觉。
其次,在高科技医学时代以前,医师依据所有感观,来诊断疾病,其中包括嗅觉。一位杰出的诊断学家,来到病房,闻到病房的气味就知道病人中,一定有伤寒病人。伤寒闻起来像烘烤面包味。其他有些疾病或特殊细菌,都有特殊的味道。虽科技发达的今日,仍作为辅助之用。
人类的嗅觉末梢神经细胞,虽分布在鼻“内”的嗅觉上皮,却直接暴露在空气中。不像耳朵或眼睛的神经细胞。耳朵的听觉神经细胞,有淋巴液、卵圆窗及耳膜,与外界分开。眼睛的视神经细胞,有玻璃状液、水晶体及角膜,隔离外界。而且嗅觉神经细胞能持续替换它们自己,称为“复制现象。”但是视网膜或内耳神经细胞,几手无法修补它们的损伤。这是嗅觉神经与其他两者,最大的差别。
一位美丽女郎,擦身而过。姿色吸引了视觉,芳香却迷惑了嗅觉。人类为什么会闻到葱、蒜味?又为什么会闻到散发出的芬芳?葱、蒜或香水的挥发性气味分子,释放并飘浮在空中,被我们吸进鼻内,而溶于嗅觉上皮的黏液中,嗅觉神经细胞接受到气味分子而兴奋,经由这些细胞所得的信息,传送颅内嗅觉神经球,再传送到大脑。经由大脑皮质解析,我们才知道闻到的是什么味道。这些气味,在大脑引发很多相关的复杂反应。例如,闻到农药的臭味,我们都会马上走避。闻到厨房的油香味,会流口水,也会觉得肚子饿。有人闻到特定臭味,会想呕吐。有位男士因为吃到芋泥圆,引起上吐下泻后,从此不敢再吃芋类或有芋味的菜肴。
嗅觉上皮的嗅腺,不断分泌黏液,一方面溶解气味分子,一方面防范嗅觉神经细胞长期接受刺激而失去作用。唯有如此,才能确保其灵敏度,闻便天下美味。
什么是运动觉和平衡觉?
在看NBA球赛时,我们看到一个球员打出好球时,会感觉赏心悦目。其实,运动员打出一个好球,和其自身内部的运动觉和平衡觉有极大的关系。
运动觉是关于肌肉以及关节运动状况和动态位置的感觉,其感受器位于身体骨骼肌及其与关节相连接的肌腱之中。平衡觉是关于身体平衡状况的感觉,在正常情况下,平衡觉与运动觉协同工作,为我们提供关于身体运动(加速、减速或旋转等)以及身体位置(与重力作用的关系)的信息。重力作用引起头上脚下的身体位置感觉,但是在失重状况下,如果给你的脚部施加压力,就会使你产生站立的感觉,而如果给头顶一个压力,则会使你产生倒立的感觉。
产生平衡觉的感受器是位于前庭器官中的毛细胞。前庭器官的一个显著特征是与耳蜗相邻的三个半规管。如果身体运动对平衡觉感受器的刺激过强,就会引起眩晕的感觉。此外,视觉对于平衡感觉也会产生作用。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