岳飞-千古奇冤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可耻的绍兴和议

    靖康年间,金兵长驱直入,夺取了中原,但对防守这辽阔的中原总是力不从心,因此才先有伪楚张邦昌,后有伪齐刘豫,希望能以中原制中原。

    等到刘豫被金朝皇帝废掉,解散了伪齐,两河的志士多有乘机复兴之意,岳飞认为这是天赐良机,就奏请皇帝,乘废立之际,攻其不备,长驱直入,恢复中原。这奏章到了枢密使秦桧手中,秦桧本来就是金朝的奸细,怎么能让岳飞有机可乘呢?就压着奏章不报。

    这时岳飞驻守襄汉,张浚驻淮西,韩世忠屯镇江,全都严阵以待,待命挥师北上。挞懒建议金朝皇帝,此时应以和议为上策,否则宋军进兵中原,很难防守。金朝皇帝询问金兀术,金兀术一向是主张战争万能。军师哈迷蚩倒是赞同挞懒现阶段的和谈主张,因为目前求战无必胜把握,谈和则可得到战场上所难以达到的战果,却又不需动一兵一卒,正可休养生息。经哈迷蚩一番解析,金兀术才勉强同意。于是挞懒将去年二月赴金迎奉徽宗的梓官王伦,遣送回宋朝,说明金方谈和的条件。

    王伦还没回国,秦桧就已经得到消息,暗地里高兴地想:“我可算有出头之日了。”秦桧了解高宗昏庸软弱,只求一时的安定,惧怕战争,但在赵鼎、张浚、韩世忠、岳飞等坚决主战的将相压力下,又不能不表现出恢复国土的态度。只要有了确切的和谈条件,便可突破高宗的这一心障。于是秦桧到高宗的寝宫求见。

    高宗召见秦桧说:“卿家来得正好,可曾听到金朝有意谈和的消息?”

    泰桧说:“我正是为此事而报告给陛下。”

    高宗叹道:“如果真能休兵,就可以养民生息了。只怕其他大将阻拦。”

    秦桧道:“他们之所以要过河收复失地,只在他们沽名钓誉,哗众取宠,却没有为陛下设想,试想,如果之前皇帝返朝,那么将把陛下放在哪里呢?”

    高宗顿时心里仿佛想通了一件事似的,立刻有了决定。

    这一年的冬天,王伦从金朝返回建康,高宗立刻召见,看看和谈的可行性。

    王伦奏称,金人答允送还太后与上皇梓宫,并有意将所占领之河南州郡归还。挞懒送别时,曾殷勤嘱咐说道:“还回你们河南的州郡,从今而后道路已无阻拦,和议可成。”

    高宗欣喜说道:“如果金人真能做到这些,其余一切就不计较。”就又派王伦去金朝迎接使者。

    绍兴八年三月初六,朝廷突起用秦桧为尚书右仆射,同平章事,兼枢密使。从此以后,秦桧霸踞相位达十七年七个月之久,一直到他病死为止。

    五月末,王伦携同金朝使者乌鲁思谋及石庆回到建康,说明了金朝除送还韦太后及徽宗梓宫,还将废齐所有的陕西、河南州郡送还给宋朝。

    金使马上就到,朝廷命令吏部侍郎魏豇代表接待。魏豇面见秦桧,说尽了和议的不是和敌人的不可信赖。

    秦桧不肯听劝,但是魏豇还是劝阻,秦桧很生气,就换别人去接待使者。秦桧虽然知道高宗迫切求和,但是怕遭到其他大臣的劝阻而改变初衷,使他全功尽弃,因此,要达成和议,必须坚定高宗对和议的决心。所以当王伦初同金朝使者带来和议消息声,高宗便与赵鼎、秦桧商讨利弊。赵鼎坚持不可讲和,认为敌人志不在讲和,志在缓兵。高宗不以为然,秦桧也不以为然。等赵鼎退朝以后,秦桧单独留下,反复表明和议有百利无一害,认为现在和议是由敌人首先提出,更是千载难逢的机会,何况不仅送还梓宫与太后,而且主动归还失地,这实在是即使动员百万大军,也不能达成目的的机会。高宗更觉得他说的话很有道理了。

    秦桧出去后,高宗确实反复思考过,认为议和可有三项大利:一可迎还母后与父皇梓宫;二可收复河南失地;第三,虽不足为外人道,却事关切身利害。金人废除刘豫后,见汴京人心惶惶不安。如果不允和议,金人送还钦宗在汴京复位,这样他的江南半壁江山,恐怕不好收揽人心。

    三天之后,群臣退朝后秦桧又独自留下。高宗说道:“和议的事就如你所说把!朕意已决。”

    秦桧取出已经拟好的文字,请高宗决断,并不准群臣干预,高宗看完和议的文字,欣然采纳。

    左相赵鼎坚持异议,斥责和议的坏处,高宗就罢了他的相职,让他去守备绍兴府。这是绍兴八年七月二十一的事,秦桧终于运用权术,排除了他大权独揽的最后阻障。

    岳飞见朝廷紧锣密鼓地进行和议,内心感到十分失望。他收复失地、劝还二圣的抱负越来越渺茫。他觉得与其不能实现理想与抱负,倒不如退隐,过一些清闲日子。因此,他连上四章,请求免除现职,卸甲归田。

    高宗降诏不准,让他与韩世忠、张浚等前来建康议事。

    这个月的下旬,岳飞抵达临安觐见高宗。高宗详尽说了和议的好处。岳飞却痛陈和议的害处,不但打击民心士气,而且强调敌人的和议只是一时之计,难以持久。高宗听后沉默不语。

    八月二十四,金朝派张通古、萧哲为江南诏谕使来到临安。金朝使者趾高气扬,要所过州郡用臣子礼出来迎接。

    高宗虽然想要议和,但受到这种屈辱,也十分不悦,就诏令侍从让大臣开始进谏。

    于是朝中大臣中的数十人都进谏说,这种受屈辱的事情,实在不能接受。枢密院偏修胡铨上疏,要求斩了秦桧、孙近、王伦,文辞慷慨,气势磅礴,掷地有声。

    “愿断三人头,竿之藁街。然后羁留虏使,责以无礼,徐兴问罪之师,则三军之士,不战而气自倍。不然,臣有赴东海而死尔,宁能处小朝廷求活邪!”

    金人听到后都变了脸色,出千金打算贿赂这位大义凛然的大臣。

    秦桧怎么能让胡铨这么样指责谩骂呢?就以“狂妄凶悖,鼓众劫持”的罪名,下诏书将他除名,去管理边远州郡去了。

    尽管满朝文武大部分都反对,但这难以改变高宗与秦桧和议的决心,于是让王伦拿着议定的文书带着张通古等使者返回金朝。

    这一年的年底,张通古再次来宋朝,要与高宗分庭抗礼,并要高宗向北拜受金朝皇帝的诏命。这种事情并不是高宗所能忍受的,最后议定由秦桧以宰相身份代受国书。

    绍兴九年正月初五,高宗与金朝的和议达成,只要金人还回河南伪齐的土地,宋朝就下诏大赦天下。

    被授予特殊权力

    和议已经达成,虽然高宗对金朝皇帝表面称臣,是一件受尽屈辱的事,但还是颁令大赦天下。三大帅(张浚、韩世忠、岳飞)也各官升一级。于是这一年的正月十一,特授岳飞开府仪同三司。这是汉朝旧制,官至三公,便可开建府署,自置官属。

    所谓三公,周时为太师、太傅、太保;西汉为大司马、大司徒、大司空;东汉为太尉、司徒、司空。东汉末,大将军、骠骑将军、车骑将军等,也可开府,一如三公制。丑时就有开府仪同三司(三公也称三司)之名。

    这是朝廷给予大臣的最高荣誉。此时岳飞的官职是太尉,武胜定国军节度使、充湖北京西路宣抚使兼营田大使、武昌郡开国公,食邑3500户,实食封1400户。现在又加食邑500户,实食封300户,实际食封为1700户。

    岳飞连上四章想辞去“开府”,认为“虏情奸诈……今日之事,可危而不可安,可忧而不可贺,可以训兵饬士,谨备不虞,不可以行赏论功,取笑夷狄。”朝廷还是不准,并下诏再次奖励其他的,岳飞不得已,只能领命。

    这一年的三月,江州传来家报,五公子岳霭诞生(孝宗更名为霆),这时候岳飞刚过了37岁的生日不久。岳飞生平不二色,终生不曾蓄姬妾。

    四川宣抚吴阶,虽比岳飞大12岁,却衷心佩服岳飞的用兵如神,只是苦无机会亲近。适巧他最近得了一名少女,称得上是天姿国色,自是“我见犹怜”,想想岳飞正在壮年,又屯兵在外,身边别无侍妾,如果拿她赐给岳飞,必定能比以前关系更进一步。所以吴阶让她带着金珠宝玉,又陪送了丰厚的嫁妆,派人护送到鄂州岳飞节帅府。

    抵达汉阳后,家将拿出书信求见岳飞,岳飞读完来信,面露怒色,但仍回信给吴阶,打伤来使,让他带着这个女子返回。当时很多人都认为这是吴宣抚的一番好意,以为岳飞能留下这个女子,也可使关系更为密切。现在把人和物全部返回,如果宣抚误会,岂不是枉付了人家的一番美意吗?

    岳飞说:“吴宣抚对我实在不薄,但国家尚未安定,皇上也在日夜不宁,这并不是我们贪图享乐的时候!”

    吴阶接到岳飞恳切的回信之后,并不因为岳飞将女子送还不高兴,反而更认为自己各方面比不过岳飞。因此他对岳飞更加敬佩了。

    三月中旬,朝廷派王伦为割地使兼东京留守。金兀术奉命交割了地界,割还了东京、西京、南京、寿春府、宿州、亳州、曹州、单州,以及陕西、京西诺州之地。他渡河北归,暂时在河北大名府设行台。

    岳飞总觉得金人之主动许和,其中必有阴谋,虽然割还了河南州郡,如果没有重兵防守,则敌人随时毁约,就可以再度将其夺取。齐安郡王赵士优和兵部侍张焘前去拜望先帝的陵墓,因此,岳飞奏请朝廷准许他随同拜见陵寝使,实际上是想了解敌人的阴谋所在。

    秦桧借着和议的台阶现在独揽大权,不可能随意让岳飞去破坏。于是秦桧就以河南新复,各州郡正等待整顿为由奏请高宗,不允许岳飞的行动。

    此时的高宗心理极为矛盾,对于向金朝皇帝称臣虽然感到屈辱,但他更怕和议受到破坏,为此,他亲手诏告岳飞要整顿边防,观察一切细小的细节,这也说明高宗对于这件事实在是兢兢业业,谨慎小心,用心良苦,连对三省(中书、门下、尚书)、枢密院都不敢相信。

    高宗之所以一再严加叮咛,像以前收复襄、邓六郡之时,告诫岳飞不得越过李横所守的旧界一样,是心理戒惧的表露。这就像宋太祖“杯酒释兵权”,实行中央集权,是为了需要,军权又由中央分散到地方。既要用众将当做自己的爪牙,用来巩固政权,又怕他们不听约束,脱缰而去。偏偏岳飞随时随地都表示,要收疆复土,迎还二圣,高宗没有办法直接告诉他这里面的是非,就只有严予约束他不得任意作为,必须听命诏谕再行事。

    其实,高宗怕的是自己龙位不保,只是不便跟岳飞直说。

    其实,岳飞不但忠于宋廷,对高宗也是忠心不二,高宗对他的不断提拔,更使他感激涕零。岳飞此时觉得这并不是论功行赏,分所应得,而认为这是皇帝的恩赐。如何报答高宗的知遇,这便是岳飞时刻难以忘怀的。

    宋高宗即位后,仅仅生了一个儿子,立为太子,却于建炎三年病死,死时才三岁,时年高宗22岁。当时有一个仙井监的乡贡进士李时雨,曾上书奏请朝廷选立宗子继位太子,安定人心。高宗十分震怒,立刻将他查办革除。建炎四年,宰相范宗尹也进谏请求建立储位,第二年(绍兴元年)范宗尹就被免去相职。赵鼎再度为相之时,见储位长久空着,也曾请高宗建立国皇子,而秦桧却乘机谗陷他说:“赵丞相想要立太子,意思是说陛下没有后代。”赵鼎后来也被判罪。而最让高宗永远不忘的是建炎三年,苗傅、刘正彦叛乱,逼迫高宗让位给三岁的太子,虽然不久被平乱,高宗复位,但只要是武将干预政事,尤其是干预皇室的内政,便无时无刻不让高宗有杯弓蛇影的恐惧。

    郾城的胜利

    金兀术无奈地从汴京撤退到大名,对于割地议和一事非常不满。因此趁着北归议事的时候,密奏金朝皇帝说:“此次的议和,虽然让宋帝被迫称臣,但是损失了河南数十州郡,这实在不是良策。这件事是由挞懒与蒲卢虎二人共同完成的,虽然有和议的势头,但是没有割地的道理,两人必定与宋国私自勾结,将有所不利于我朝。现在宋国使者已经到了汴京,千万不要让他过界。”

    金朝皇帝说割地议和的事情很突然,但是说的确实言之有理,所以没有阻拦,现在经过金兀术的奏明,不由得非常气愤,就让金兀术查明并处理。

    金兀术便以谋叛为理由,先后诛杀了蒲卢虎与挞懒,从此独揽大权,完全废除挞懒与宋朝的息民政策,厉兵秣马,准备南侵。

    两国相安无事,维持到绍兴十年四月。岳飞突然接到高宗的手信,说根据近来之情报显示,敌人似有南侵的征兆,特别让岳飞严加戒备,以免敌人趁虚而入。

    到了五月,金兀术果然与大将撒离喝分路大举南侵,金兀术自黎阳(今河南浚县东南)进攻河南,撒离喝自河中(今山西永济)直逼陕西。一时间势如破竹,所过的州郡纷纷投降。河南的州郡,宋朝还没接收,又全部沦陷到敌人手里。而撒离喝一路进攻,也抵达凤翔(今陕西凤翔县)。

    金人背叛盟约,被岳飞说中,高宗才知道岳飞料敌如神,所以再以诏告岳飞,因为金人不守诺言,这正是将领竭忠尽智、力图大计的好时候,无论是阵前对敌或是结约招降,都可随机而行,如果有重要的事宜,再向朝廷奏请。

    岳飞接到诰命,内心无比振奋,由于敌人撕毁和约,高宗似乎从和议迷的梦中惊醒,这正是他杀敌报国、施展抱负的大好良机。

    这时刘锜守顺吕(今安徽阜阳),金兵南下,首当其冲,虽然打了几场胜仗,朝廷却总认为刘锜孤军应战,难以支持,就命令岳飞派兵前去策应。岳飞立刻派张宪及姚政前去接应。又调派水师顺流而下,在江州停当,如果京师有警报,也可以迅速救援。

    正在岳飞积极策划,筹谋北进的时候,于六月初一突然又接到诏命,升任岳飞为少保衔,授河南府路兼陕西河东北招讨使,寻复改授河南北诸路招讨使。岳飞认为少保的这个任命十分突然,正所谓无功受禄,他寝食难安,连上五章,奏请辞去少保一职。辞章十分恳切,特别强调:(一)爵禄名器是人主驭天下豪杰的利器,予取必有原则,君不应轻予,臣不可妄受;(二)敌人现正大兵入寇,既未拒敌,更无建功,主帅却先受上赏,这将不足以为将士表率,尤不足以激励士气。然而朝廷却以二三大帅同时拜命,均已受命,岳飞独辞,实属不宜,并诏令不得再有所陈请。岳飞方始拜受。

    到了六月下旬,岳飞谋划部署妥当,分派王贵、董先、杨再兴、孟邦杰、李宝等人,分别进攻西京、郑州、颖昌、陈、曹、光、蔡等州郡;又派梁兴渡河绕到敌人后方,号召各地忠义之士响应会合。

    众将领临行之前,岳飞慷慨激昂地对他们说,国家能否中兴,个人能否名垂千史,全在这次战役,并要他们回家与妻子道别,约定好河北平定后渡河相见,用来表明此行的决心。随后大军就进行大誓师,进兵蔡州,一鼓作气攻破州城。

    闰六月十九,张宪前进颖昌(今河南许昌)大败金将韩常,收复颖昌;后又转攻陈州(今河南淮阳),擒俘守将王太保,陈州也告光复。

    不久,杨成收复郑州,刘政收复中牟(今河南中牟县)。

    七月初一,郝最等将领收复西京(今河南洛阳)、杨遇收复南城军。岳家军已由西路直逼汴京。

    而河南兵马钤辖李兴也集结了地方的武力,先后收复了伊阳(今河南伊阳县)等八县和东边的汝州(今河南临汝)。

    捷报频频传到临安,朝臣都喜笑颜开,唯独秦桧为此担忧。后来,韩世忠又收复了海州(今江苏东海)、张浚部将王德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县)、亳州(今安徽亳县),金朝上下都大为震动。金兀术派人拿着蜡书,秘密送交秦桧,责备他忘恩负义。秦桧此时正为金人背叛盟约的事情内心不安,生怕高宗责怪他,也曾派大臣冯楫探听。

    冯楫上奏,金人长驱进犯,国家危难,不如起用张浚,交给他兵权,让他统军迎敌。

    高宗说道:“宁可国家亡了,我也不再用他。”

    秦桧听到后暗自欣喜,又唆使中丞王次翁诬陷弹劾赵鼎罪状,赵鼎再度被贬为清远军节度副使,安置在潮州(今广东潮州县)。秦桧认为王次翁这人可以成为自己人,就把他纳为参知政事。

    秦桧为了表示对金人有所报效,就重新提倡和议,并派人示意岳飞不可轻进。但岳飞曾在金人叛变盟约侵犯之时,接到高宗的手信,信中说:“其设施之方,则委任卿,朕不可以遥度也。”所以秦桧的命令没有作用,岳飞更不会坐失良机。他一路冲杀,后来大军屯扎在颖昌,命令各个将领各自为战,自己率领轻骑兵进驻郾城(今河南郾城县),兵势十分强盛,锐不可当。金兀术从汴京南下,一路没有遇到阻碍,没想到却被岳飞一军杀得无以招架,不由惧恨交集,召集部属,准备动员精锐拼死一战,只要杀退了岳飞,他再没有什么可以畏惧的了。

    这时正好高宗派特使送来诰命,告诉岳飞,据情报称,金兀术与龙虎大王等议定,准备在汴京附近引诱宋朝军队,拼死一战。让岳飞扎稳阵脚,不要因为引诱而掉入敌人诡计之中。等一有可乘之机,再约定其他部队合力进攻。

    岳飞告诉特使说道:“金兀术现在黔驴技穷,我一定能够消灭敌人,请特使回奏皇上,保他安然无恙。”

    送走特使,岳飞每天都令游骑骂阵挑战。金兀术没有受过这样的侮辱,非常气愤,就会集了龙虎大王、盖天大王及伪昭武大将韩常等军队,直逼郾城。

    绍兴十年的七月初八,岳飞命岳云率领背嵬及游奕军(背嵬军是亲兵,游奕军为巡逻兵)出战,并告诉他们说:“你们定要取得胜利再回来,如果没有胜利,先斩了你示众!”

    岳云自13岁从军,重要的战役都参加了,每次都是奋不顾身,勇冠三军,即使身体被伤到了,也不轻易退回来。十年来,岳云在战争中磨炼战技,也在战斗中成长,他的骁勇更是无人能比。

    岳云接到父亲的命令,就带了背嵬精骑兵开城出战,一马当先,直闯敌阵,而背嵬军也人人鼓勇,个个争先,往来驰逐在敌人的阵地内,枪挑锤击,鏖战了数十回合,杀得敌人尸横遍野。

    金兀术听到消息,有一小将很是勇猛,势不可当,就亲自骑马持了大斧,要来与岳云交战,却不知哪里杀出了杨再兴,与金兀术碰个正着,上来并不答话,刷刷刷一连数枪,杀得金兀术毫无还手之力,就虚晃一斧,回马便走。金兀术回到帐内,气喘吁吁,越想越气,就下令放出拐子马来。

    这拐子马是金兀术最精锐的部队,又号称铁浮屠,三马相联,马上骑士都身披重甲,头用铁皮罩上,只露一双眼睛,别人刺不到,却能手持利器,任意杀敌。拐子马部队一向横行中原,无人敢挡,只是在顺昌之战,曾被刘锜杀败,只因为那时拐子马只有数千骑,骑士也未戴面罩。金兀术从实战所得,重加整补,严于训练,而骑士也都戴上了面罩,人数增加到15000人。

    拐子马像一堵铁墙一样,把岳云和背嵬军围困在阵内,岳云不顾生死,抖擞精神厮杀,往返突围了近一小时,身上已受几处创伤,还在用力支撑。金兀术见岳云已被拐子马困住,很是欣喜。

    忽然城内一声炮响,放出一队藤牌军来,每人左手持着藤牌护身,右手执着麻札刀,专砍马腿,一马倒下,另外两匹马也不能走,不一会儿工夫,15000骑拐子马被砍得人仰马翻,鞍上骑士跌下马来,重甲在身也行动不便,只有坐以待毙。岳云乘势杀出,岳飞又领兵阻击,金兵被杀得大败,向北逃去。

    金兀术逃了一程,见岳飞收军不追,才停下来喘息,检点军马,死伤大半,15000骑拐子马没了九成,不禁痛苦地说道:“我从海上起兵,都靠我的拐子马取胜,现在却被岳飞击溃,拐子马从此不复存在了!”

    金兀术悲痛不已,经韩常等人不住劝解,才止住悲痛,又调集人马,再攻郾城,在城北五里店与岳家军背嵬军将王刚相遇,双方展开厮杀。岳飞又亲自率领40骑背嵬军突击敌阵,军队士气倍增,都以一当百,金兵招架不住,又被杀得大败。

    金兀术寻思连一个岳飞都赢不了,怎么能进军江南呢?就命韩常又调动了12万骑兵和步兵军,转攻临颍(今河南临颍县),这时碰着杨再兴正率着三百骑游奕兵巡逻到这个地方,见金兵浩浩荡荡杀奔而来,他也顾不得敌众我寡,奋起神威,迎头杀入。金兵虽然人多,却因措手不及,而金将又远非杨再兴的敌手,只能让他往来突围、枪挑剑砍的。

    金兀术曾领受过杨再兴的枪法,于是下令军马迅速退回,引诱杨再兴到了小商桥畔。没想到杨再兴的马陷入泥泞之中,那边金兀术立刻命人乱箭射来,杨再兴空有一身本事,却终被射死在小商桥畔。张宪虽然赶来相救,却已回天乏术。但杨再兴和他所率的300名游奕兵,共杀死敌人万户撒八孛堇一名,千户及长毛可可一百多人,敌兵两千多人,也足以让金兵胆寒。

    当郾城再告捷,岳飞认为敌人必然回军攻击颖昌,就命令岳云率背嵬军去支援王贵。不久,金兀术果然统带着步兵十万、骑兵三万蜂拥而来,从舞阳桥以南,环绕十多里,金鼓震天地杀到了颖昌。

    岳云与王贵分别率领着背嵬与游奕军,居中突击,步兵左右夹击包抄。金兀术女婿统军上将夏金吾,自恃武艺高强,见岳云很瘦弱,就骑马赶过来要生擒他。两人打不到十个回合,就被岳云一锤打下马来。金兵见主将被打死,士气大减,回身就逃,自相践踏,死伤无数。后面的军队以为是前面已被杀败,也纷纷奔逃,金兀术制止不住,也只有随大家狼狈逃回。王贵、岳云追赶了一程才收兵。

    这时,岳飞之前过河招纳的统制梁兴,已与两河忠义豪杰取得联系,连续夺州取县,掩杀地方伪官,使敌后的金人时刻都处于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紧张恐惧状态。而敌首乌陵思谋也觉得事态严重,只好通知部下和百姓,让他们不要轻举妄动,等岳家军到来,就率众投降。

    岳飞知道敌人的气势已经被耗光,就统率着部队主力,从颖昌北上,到达朱仙镇,距汴京不过45里,部队将士个个摩拳擦掌,跃跃欲试,准备杀敌过河。金兀术被逼无奈,只有带着京师全部的十万人马出城迎敌。岳飞不等金兵稳住阵脚,就命令岳云率500背嵬军,长驱直入。金兵见来的将领又是那个锤杀大将夏金吾的小将,气势大减,还没开战,就已经溃逃了。而岳云与500背嵬军,恰似虎入羊群,锤击刀砍,十万金兵,死伤无数。金兀术也为了保住自个儿的性命,骑着快马,逃回了汴京。岳飞立刻快马加鞭奏请趁朱仙镇大胜之机,过河杀贼,收复疆土。

    高宗看着不断的捷报,心中十分欢喜,一再褒奖岳飞。

    金兀术败回汴京,内心十分懊恼,准备再整顿军备迎敌,可是手下将士乡被岳飞杀得怕了,一个个气沮神丧,无人敢再战。金兀术在河北传出檄文,想调集各路人马,但也是如石沉大海。这时中原一带,诸如磁(今河北磁)、开(今河北濮阳)、晋(今河北晋县)、德(今山东德县)、相(今河南安阳)、汾(今山西汾阳)、隰(今山西隰县)、绛(今山西新绛)、泽(今山西晋城)等州的豪杰之士纷纷出示“岳”字旗,以示响应。两河的百万忠义之士,也都观望着,打算趁机发难;父老百姓更是踊跃向义军送粮食送马,等待宋朝军队,地方守备也没人敢拦阻。自燕(河北)以南,金人的号令已经无法施行。就是金朝首领的腹心禁卫龙虎大王属下仡查、千户高勇等人,也都秘密接受岳飞的旗帜书状,甚至连韩常也由于颖昌之败,金兀术婿夏金吾被杀,恐受怪罪,也派人与岳飞秘密联系,愿率五万人马投降。现在只要挥军渡河,就可一鼓作气向北追击,横扫燕云等地,收复国土。

    眼见壮志得酬,岳飞一时豪情大发,对王贵、牛皋、张宪等人说道:“这回如果直捣黄龙府,到时候就和你们痛快喝一回!”岳飞过去很喜欢喝酒,饮酒数斗不醉。高宗闻知此语,要他将来到了河朔才可以饮酒。从此,岳飞滴酒不沾。这是流传至今的“黄龙痛饮”的由来。

    金兀术已经明白自己的处境十分危急,如果不及时撤退,一旦归路被断,更无路可走了,不禁长叹一声,带了亲信和近卫,预备弃了汴京,当夜渡河北归。这时,他忽然见到一个太学生走到马前,说道:“您这是要去哪里?”

    金兀术意兴阑姗地说:“我打算渡河归国。”

    太学生又说:“太子不要着急回去,岳飞用不了多久就会退走,京城可安然无恙。”

    金兀术冷笑着说:“岳飞用五百骑兵破我精兵十万,这里的百姓也都日夜盼他到来,你怎么能保我安然无恙?”

    这个太学生又说:“自古以来,怎么会有权臣在内,而大将能立功于外的呢!以我观察,岳飞就要大祸临头了。您何不留下来试着等等呢!”

    金兀术明白了他说的是什么,就留在汴京没走。

    秦桧在临安刚刚庆幸金人的背叛盟约没受牵累,却不料岳飞竟以两月不到的时间,连克河南州郡,进逼汴京,朝廷上下震动,只要过河,就能够收复失地。他为这事日夜忧思,既不愿见金兵南下,也不愿见岳飞功成,只有划界议和,彼此休兵,才是他进身立业的好台阶。如今圣上对岳飞褒誉有加,如何能制止岳飞过河,能让他班师回朝呢?他心生一计,就派遣朝廷的一个特使传岳飞班师。

    岳飞正在谋划过河事宜,忽然有朝廷使到来,催促他停战班师回朝。岳飞不禁大为惊诧,说道:“这是为什么?”

    朝廷特使说道:“秦丞相与金朝的议和已有眉目,所以请您班师还朝。”

    岳飞愤怒地说道:“现在恢复中原已经近在眼前,怎么能中道班师回朝呢?请您稍等片刻,容我上疏,请您将这奏折带回。”这奏折上写道:“金人屡战屡败,锐气沮丧,且欲尽弃辎重,疾走过河。而今豪杰向心,士卒用命,天时人事,强弱已见,功及垂成,时不再来,机难轻失。”

    高宗看完奏折之后,不知道秦桧派使者这一回事,只认为岳飞听到什么风吹草动,所以才上疏,就对他宽慰一番,让他不要轻进,可与杨沂中、刘锜共同商议,如有机会可乘,就约定日期一起进攻。

    秦桧自然是坐卧不安,他急得团团转,心想,怎么才能说动高宗,让他给岳飞下诏班师呢?他忽生一念,就匆匆进朝。

    高宗对秦桧说:“你怎么这么匆忙?”

    秦桧说:“为了陛下的江山。”

    高宗又说:“朕的江山很好。”

    秦桧说道:“听说岳少保逼近汴城,过河收复失地指日可待。”

    秦桧又近前一步,郑重地说:“臣为陛下着想,这事只能忧不能喜。”

    高宗不明白他要说什么。

    秦桧继续说道:“岳少保大兵渡河,恢复国土固然是没问题。但是如果金人抵挡不过,愿意拿前任皇帝求和,陛下该怎么办呢?”

    高宗听了之后沉默了很久。

    秦桧看高宗沉默,马上抢着又说:“陛下如果不同意,可是天下人都知道金人愿意送归前任皇帝求和,这必然陷陛下于不义。如果陛下答应了这个请求,那么一旦先帝回朝,陛下还怎么作为一国之君,怎么面对满朝文武大臣呢?”

    高宗越听越觉得冷汗直流,他慌忙问秦桧:“那你说该怎么办呢?”

    秦桧立刻说道:“以孤军深入不当为理由,让岳飞马上班师回朝。那金兀术也已经遭到重创,绝对不敢再轻易侵犯了。这样的话,难道不是一举两得吗!”

    高宗其实挺器重岳飞的,听到这样的话,也想了很久,叹了口气,才勉强答应,让秦桧一手操办去了。

    于是秦桧先用釜底抽薪的计谋,命令韩世忠、张浚、杨沂中、刘锜各自把军队驻扎在以前的地方,韩世忠回到楚州(今江苏淮安)、张浚回到建康(今南京)、杨沂中回到泗州(今安徽泗县)、刘锜回到太平(今安徽当涂);又命令四川的众将领胡世将、吴鳞、杨政、郭浩等如果没有得到诏令,不要轻举妄动。

    这一年的七月二十,秦桧一天连下了12道金字牌,命令岳飞班师回朝。岳飞悲愤交加,于是哭着向临安奏请:“臣十年的劳苦将在今天被瓦解了!权臣误国啊!”

    岳飞得到消息,韩、张、杨、刘各军都已经接到命令撤退了,而自己的军队也已经深入敌境,又怕金兀术察觉阻断岳家军的归路,所以岳飞放出风声说:“大军明天渡河杀敌。”

    金兀术后悔自己听了那太学生的话,又怕汴京城内的老百姓对自己不利,就连夜弃城逃跑,向北跑了100多里才停下。

    岳飞忍着悲愤,下令班师回朝。父老百姓都牵着马挽留岳飞,哭着说:“我们为咱们军队运粮草,迎接宋朝大军,金人早已经知道,岳将军您要是走了,我们就没一个人能活命啊!”

    岳飞也无可奈何,忍着泪水,出示了金字牌,说道:“我不是不愿意留下,只是朝廷有诏书,让我立刻班师回朝,我不敢违背诏书擅自留下啊!”老百姓也知道事情已经难以挽回,一时间哭声震天。

    岳飞回到蔡州,又有好几百个进士以及老百姓一起挽留军队。岳飞只能把金字牌放在案几上,让他们观看。大家一见事情已经这样,哭声四起,说道:“这可怎么办啊?”

    岳飞于心不忍,只能说到道:“你们如果愿意迁徙,我会划出汉上六郡的闲田,让你们耕作谋生。”

    等到军队离开的时候,百姓也开始迁徙,万人空巷,老幼相携,不绝于途。

    难和奸臣相容

    岳飞带领着岳家军挥军北伐,占据了绝对优势,打得金兵连连败退。眼看收复失地、迎还二帝的壮志将要得酬之时,却突然被迫班师回朝。这实在是功败垂成,让岳飞沮丧不已。他已经心灰意冷,失望透顶,就上奏章请求朝廷解除自己的兵权。高宗当然是不肯这么做,他想尽办法去安抚岳飞。

    九月初一,岳飞到达临安,高宗为了对岳飞表示嘉奖,颁发了没有填姓名的补官文凭481道,由他委派正任承宣使以下的官吏。

    这时候,金兵又开始四处侵扰,入侵淮宁、攻打颖昌、侵犯河南、进军川陕,并且有意进犯唐、邓州郡。岳飞又奉命分头救援。

    绍兴十一年正月,金兀术看到宋军都被召回去了,就聚集了十万大军,进犯淮西,一举攻下了寿春(今安徽寿县),又渡过淮河,攻陷了庐州(今安徽合肥)。负责防卫淮西的张浚、杨沂中、刘锜,合力抵抗来犯的敌人。高宗又命令岳飞从黄(今湖北黄冈)、蕲(今湖北蕲春)两地绕到敌人身后,支援淮西守军,致使敌人腹背受敌。

    岳飞接到诏告,此时他正身体不适,感染风寒,咳嗽不停,但是他仍旧不顾疾病缠身,亲自率领背嵬精骑兵,连夜赶往庐州。金兀术一听岳飞来救援,郾城的伤痛记忆犹新,就连夜带领部队逃回淮北,他的部下韩常见到这种情景,也就渡过淮河向北逃走了。庐州之围被化解,岳飞暂时屯兵舒州(今安徽安庆)待命。

    金兀术听到岳飞由庐州回师舒州,又转军进袭濠州(今安徽凤阳),高宗又命令岳飞率兵与韩、张、杨、刘会师援救。岳飞奉命立刻赶往救援,抵达定远(今安徽定远县),离濠州不远,金兀术得到消息后又逃跑了。

    通过这些情况观察,金兀术入侵淮西,并不是非要攻城拔寨,而是要困扰宋军,让他们疲于奔命。这正如三月十七高宗写给岳飞救援韩世忠的手谕上说的:“累得卿奏,往来庐舒间,想极劳勚,一行将士,日夜暴露之苦,道路登涉之勤,朕心念之不忘。”

    秦桧占据相位,高高在上,但是心中念念不忘的是众将领手握兵权,难以控制,他最怕朱仙镇的一幕重演。范同向他献计说,请将三大帅同时调到枢密院,自然解除兵权了。秦桧听了之后很高兴,当即密奏高宗,以柘皋(今安徽巢县西北之重要市镇)之捷为理由,召韩世忠、张浚、岳飞一起赶赴临安,论功行赏。

    高宗召见范同,范同奏明高宗说,祖宗定制的规矩向来如此,军权统归朝廷,地方不得拥有军权。现在三大帅都拥有很大的兵权,开府设官,这好像建立另一个朝廷一样。如果他们任意一个有了异心,恐怕不好控制住。高宗觉得他说得很有道理,立刻命令范同与给是中林待聘,连夜在学士院中草拟诏命。为了不泄露机密,当夜就封锁了学士院。

    第二天,高宗就派韩世忠与张浚为枢密使,岳飞为枢密副使。四月二十七又罢除韩、张、岳三个宣抚司的职位。高宗此时只听信秦桧、范同的意见,满足于他们口中所谓的中央集权。他们从不曾想过,一旦有了警报,该怎么御敌呢?

    一天,黄机密从鄂州赶来向岳飞辞去官职,说自己将要回乡务农,对仕途这方面心恢意冷了。岳飞听后十分悲痛,更是十分悲愤。

    送走了黄机密,岳飞每天都是抑郁寡欢。心想,自己哪天也能像黄机密一样当一个闲云野鹤呢?可是眼前最紧要的还是如何避嫌释疑,于是立刻奏请朝廷请求交出背嵬亲兵,并请求将家眷由江州迁来临安居住。

    五月十一,有诏令说让韩世忠留在枢密院办事,让张浚与岳飞一起前往楚州,检阅军马,安排战略防御,并以同以枢密行府的名义抚定韩世忠军马。

    于是,岳飞与张浚一起去相府拜见秦桧。

    秦桧说:“你们这次去,要防着韩世忠的亲信!”

    岳飞冷笑一声说:“现在韩太保(韩世忠)已经调到职枢府,楚州的军队就是朝廷的军队,韩太保怎么能控制得了呢!”这句话让秦桧没有任何理由辩驳,秦桧脸色变得很难看。

    而张浚却恭维地说道:“太师您考虑得对。”

    岳飞暗自想到,我很难与秦桧、张浚等人苟同,与其以后受到牵制,不如现在急流勇退,就上奏朝廷请求辞去枢密副使一职,朝廷不准。岳飞无奈,只有与张浚一起去楚州。

    张浚很清楚秦桧对韩世忠很不满,所以对岳飞说:“朝廷之所以留下韩世忠,让我们来楚州检阅军马,无非是要我俩乘机把军队平分,控制住局面而已。”

    岳飞不以为然地说道:“国家抵御外敌,恢复中原,就只有咱们三四个人。万一皇上又让韩太保领军,你我二人还有什么脸面与他相见呢?”

    张浚听后十分不快。后来两个人巡视楚州城,张浚说:“这城太过单薄,不能御敌,应该修缮。”

    岳飞针锋相对地说道:“修缮城府,只是为了保命,而我们所应做的是该如何杀敌,恢复疆土。”

    张浚很恼怒,却又没法发作。张浚以前本来十分器重岳飞,后来因为岳飞受朝廷不断提拔,与他平起平坐,要与他对立了,就心生嫉妒。虽然岳飞对他处处恭谨小心,但张浚还是无法释怀。所以张浚回到朝廷,就散播流言中伤岳飞,说他打算放弃山阳(即楚州),退保长江。

    楚州军吏耿着曾私下对总领胡纺说道:“两个枢密这次前来,一定是要瓜分军队。本来军队挺好的,他们一来事情就不好了!”

    胡纺将这话上告朝廷,秦桧立刻将耿着抓捕,将他投放到大理狱,严刑拷打,想要诛连韩世忠。

    岳飞不忍心看韩世忠被无辜牵连,就写信给他,告诉他事情的经过。韩世忠惊恐万分,亲自拜见高宗。

    高宗也很惊诧,安慰他说道:“怎么会有这种事情,朕会为你做主的。”

    第二天,高宗向秦桧查问这件事,秦桧一看事情要败露,只能说:“韩世忠是国家栋梁,忠心无二,怎么能任意受到株连呢!”秦桧不得已,只有借着诋毁罪的罪名将耿着发配了事。

    秦桧为了这件事情每天都愁眉不展,恰巧一次张浚过来拜见,秦桧恨恨地说:“不知道是什么人将这件事露泄给韩世忠,让他抢得先机有自己澄清的机会!”

    张浚想也没想就说:“不会有别人,一定是岳飞。临去楚州前他不是也曾为韩世忠辩解?”

    秦桧咬牙切齿地说道:“岳飞!我不杀你,誓不为人!”

    秦桧说完,知道自己失言了,心想必须拉拢张浚,才能不会让岳飞知道,便对张浚说道:“我原本想奏报皇上由你一个人执掌枢府,不想皇上却又委任韩世忠与岳飞。如果能去了韩世忠和岳飞,全国兵权就由你一个人执掌了!”

    张浚拜倒说:“这都要靠太师您提携了。”

    于是秦桧与张浚便合谋排挤岳飞,首先让监察御史万俟卨向朝廷奏请弹劾岳飞的三个罪状:

    (一)爵高禄厚,志满意得,日益颓惰;

    (二)淮西之役,逗留不前;

    (三)公然对将佐倡言,山阳不可守,沮丧士气,动摇民心。

    原来有个叫万俟卨的人在岳飞坐镇鄂州的时候,为了讨好岳飞,曾经当面提出“足兵”、“足财”、“树威”、“树人”四个策略。

    所谓“足兵”,就是建议岳飞要不顾朝廷的命令,扩充军旅;所谓“足财”,建议岳飞设法充裕财源,这样就可以雄踞襄汉,举足轻重;所谓“树威”,建议岳飞借着理由诛杀在朝的大臣,在朝廷示威;所谓“树人”,建议岳飞在管辖范围之内,遍布亲信,朝中也应有密切的同僚可以通信,这样不会孤立无援,遭人暗算。

    岳飞听完很不高兴,斥责他说:“我岳飞这一生,只知道有朝廷,不知道有个人。你竟劝我拥兵自重,割据称雄!你说这种话,我本该将你查办,但是见你千里迢迢赶过来,我今天就放过你,今后别再来找我!”

    万俟卨乘兴而来,败兴而归,一腔怨气无处使,到了建康,他就曾经上疏弹劾过岳飞,秦桧把他收为心腹,举荐他为监察御史,万俟卨也就死心塌地投靠在秦桧的门下。

    继万俟卨之后,又有御史中丞何铸与殿中侍御史罗汝楫也上疏弹劾岳飞。岳飞知道自己与秦桧和他的亲党很难相容,一再奏请朝廷辞去枢密副使的职位,然而高宗一再不准。最后,高宗了解岳飞去意已决,到了八月初九,才同意他的请求,但高宗仍然授予他武胜定国军节度使的官职,追加少保一职。

    虽然岳飞辞去了枢密院的官职,高宗也确实很眷念他,但岳飞更知道跟秦桧和他的亲党们很难容他。因此,他每夜都是辗转反侧,无法入睡。

    这时已经到了深秋,岳飞追忆往事,十分感慨。张所、宗泽、李纲、张浚、赵鼎,这些知遇过他的长官,虽然有时难免在思想、看法上有所不同,但他们都是君子,忠于朝廷,一心一意恢复中原,消灭敌人,最后却又都遭到相同的命运,这真是天妒英才!岳飞一时百感交集,就提笔写下《小重山》这首词:

    昨夜寒蛩不住鸣。惊回千里梦,已三更。起来独自绕阶行。人悄悄,帘外月胧明。

    白首为功名。旧山松竹老,阻归程。欲将心事付瑶琴。知音少,弦断有谁听?

    忠义冤逝大理寺

    岳飞被削去了兵权,并且辞去了枢密院副使的职位,秦桧本来应该感觉很高兴才是,但是他见高宗对岳飞仍旧是恩宠有加,又赐给他房屋,担心时间一长,岳飞再度被起用,岂不是功亏一篑了?于是秦桧找来张浚商议,怎么才能将岳飞置之死地。

    张浚自信地说:“这事情很好办,请太师放心!”于是他派人秘密引诱岳飞的部将,只要能出头状告岳飞的,就给以重赏。但是岳飞深得军心,竟没有一个人理睬他。后得知王贵曾在颖昌之战害怕受到岳云的责罚,而且他的帐下一个士兵偷东西被岳飞撞见,将王贵打了一百杖。他们就派心腹想挑拨王贵与岳飞之间的关系。王贵却觉得岳飞赏罚分明,而且深得人心。但是王贵的一个可致人死罪的机密不幸被张浚知道。张浚就以这个作为要挟,王贵十分害怕,只有服从了。张浚要王贵诬陷岳飞谋叛,王贵跟随岳飞戎马生涯,对岳飞也是敬爱有加,不想污蔑他,就替他找了另一个人——张宪的前军副统制王俊。

    张浚派人找到王俊,王俊很痛快地就答应了。张浚又拟了一份文状,叫亲信悄悄给了王俊,让他向都统制王贵告发岳飞。这么一来,就是岳飞的手下自主揭发岳飞的罪状,牵涉出岳飞父子,高宗也不会怀疑了。

    王俊本来就对张宪不满,现在有这么好的机会,当然是迫不及待地拿着文状到王贵的地方告发。文状中主要是说,岳飞曾派人秘密向张宪求救。张宪于是和王俊商议,打算把军马移往襄阳,迫使朝廷起用岳飞前去控制,这样就救了岳飞。如果朝廷不肯让岳飞去,张宪就在襄阳拥兵自重。朝廷如果要攻打,他就与金人联系,让金人出兵相助。

    九月初七,王贵接到王俊的诬状,虽然知道状中说的没有一个是事实,但为了自保,不得不把文状秘密转交给枢密行府。

    九月初八,张浚收捕了张宪,让张宪把岳飞供出来。张宪坚决不承认有过这种事。

    张浚就用严刑酷法对张宪逼供,张宪曾经昏死过去好几次,但是还是坚定地咬牙否认。

    张浚得不到张宪的口供,而且张宪被打得体无完肤,奄奄一息。没有张宪的口供,怎能抓捕岳飞父子呢?他想了半天,最终还是把心一横,替张宪拟了一份供招,代他画了押,就说张宪已经招供认罪。

    十月初,张宪被送到临安大理寺拘押起来。

    十月十三,秦桧奏请朝廷召回岳飞父子,拿张宪谋叛的事对质。

    高宗本来没有答应。秦桧退出大殿后,却撒谎说高宗已经同意这件事了。

    后来,有人把秦桧要陷害岳飞的事告诉了他,提醒岳飞来见高宗的时候要带上辩书。岳飞十分愤怒地说:“如果苍天有眼,绝不会陷忠良于不义;如果遇到不幸的话,还逃避什么呢!”

    第二天,秦桧让手下带了一大队禁兵,联合临安知府俞侠围困岳飞的临安居所,进去告诉岳飞说:“皇上有旨要召见你,请你入宫听旨。”

    岳飞看了大笑说道:“我的忠心,日月可鉴!”说完就大踏步走了出去。岳亨见这个情景,绝不是进宫听旨的状况,急忙紧紧跟着岳飞。原来自从岳飞解除了兵权之后,岳亨也辞去官职,后又随岳飞到了临安。岳飞劝他另找出路,他却说:“大哥您一生忠君爱国,出生入死,尚且这样,我当官又有什么乐趣呢?”

    到了大理寺,岳亨被拦在外边,不能进去,又打听不到消息,只能回府报告。祸从天降,李氏夫人不禁泣不成声,府中的老小也是哭成一片。

    岳飞的次女银瓶,年才十三,却十分镇定,写了血书,从墙上取下宝剑,刚要出门,被岳亨看到,于是二人决定一起出府门,为岳飞申冤。刚一出门,就为禁兵阻住,二人与禁兵交战。

    岳亨保护着银瓶一路冲杀,最终还是寡不敌众,岳亨被乱刀砍杀,银瓶也投井而死。

    岳飞被人带到了大理寺,才知道岳云已经先被逮到。

    御史中丞何铸上个月也曾经弹劾过岳飞,本来他以为岳飞有罪。经提审后才发现岳飞并没有造反的意思,而且背上刺有“尽忠报国”四个大字,才知道是受张浚的愚弄,就将实情禀报了上去。秦桧知道何铸已经不能为自己所用了,立刻免去了他的御史中丞一职,改由万俟卨继任,指派周三畏与大理丞李若朴、何彦猷去审岳飞。

    万俟卨为出鄂州抚司那口恶气,首先提审岳飞。万俟卨只匆匆问了两句,便挥手带下,严刑拷打张宪和岳云,要他们供出岳飞谋叛朝廷的罪状,但都徒劳无功。

    秦桧天天催他们赶快将岳飞的供状拿出来,早日审判,以免夜长梦多。临安城内现在已经是呼声四起,都说岳飞冤枉。韩世忠当面斥责秦桧,要他说出岳飞被捕的实情,秦桧以“莫须有”的理由想搪塞过去。

    韩世忠愤怒地说道:“好一个莫须有!莫须有这三字,怎么能让天下心服口服!”

    秦桧他们见很多人都为岳飞鸣冤,就抓捕两个代表,把他们严刑拷打,扔进大狱。尽管如此,还是难以堵住人们的嘴。秦桧十分烦恼,如果取不到岳飞谋叛的口供,一旦高宗查问起来,该怎么回答呢?

    万俟卨更是焦急,用尽心机,终难入岳飞于罪。忽然有人提醒说:“淮西之战,他奉旨逗留,这难道不是一项大不赦的罪名吗?”

    万俟卨如梦初醒,马上让人去岳飞的宅院搜出当时的诰命,私藏起来,销毁证据,又逼迫岳飞原来的部下孙革、于鹏等人证实岳飞确实曾经逗留过。只是书信中往来的日期都很明确,没办法对上。秦桧就让亲信把这些日期弄乱,并企图拿这些质问岳飞,录取口供。

    绍兴十年与金兀术的淮西之战,高宗曾经发了十五封手信,催促岳飞出兵援助。而岳飞在接到高宗手信之前,先后于元月中旬与二月初四连上三章,请朝廷同意让他出兵蕲黄,绕到敌人背后两面夹攻。岳飞既然曾经主动上疏请求出兵救援,怎么还会有逗留的事情呢?万俟卨不管那些,因为在信上做了手脚,就什么也不怕,只是一口咬定岳飞当时漠视皇命,故意逗留。

    岳飞嗤笑说:“你们这些纯属一派胡言,都不值得我去辩驳。”

    万俟卨拍案而起,愤怒地说:“岳飞,你不要逞一时的口快,这里可不是你鄂州的宣抚司,我也不是当年的提点刑狱。”

    岳飞说道:“不是又怎么样?”

    万俟卨也厉声说道:“我要你从实招来!”

    岳飞明白就算他怎么辩驳都无济于事,只能受到小人的侮辱,于是说道:“好吧,拿纸笔来。”

    书吏赶忙拿来纸墨笔砚。岳飞奋笔疾书,在上面写下“天日昭昭!天日昭昭!”八个大字,写完之后就闭着眼不说话了。

    秦桧见了岳飞所写的八个字,却笑道:“只此八字就够了。”万俟卨也撰了岳飞的自白书,并作成状文,送给秦桧。

    当众人在审后定罪之时,李若朴、何彦猷都说岳飞罪不至死,但由于是万俟卨主审,他一意孤行,在状文中写下了一个“斩”字。

    秦桧看了万俟卨送来的刑部大理寺判决状文,摇着头叹了口气说:“这恐怕瞒不过皇上。”正在犯愁的时候,忽接到金兀术秘密派人送来的蜡书,上面说:如果想议和的话,就杀了岳飞作为条件。原来,金兀术已经知道了岳飞被捕下狱的事。

    秦桧得到这个蜡书,心里有了底,就把岳飞在淮西之战故意逗留的“状书”呈给高宗,高宗不信,后秦桧说金人要以杀了岳飞作为和议的条件。

    高宗生气地说:“不和议就算了,我不会下令杀岳飞的!”

    秦桧道:“太后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不知道是不是希望自己能过上安定的日子呢?”高宗听了之后沉默不语。

    秦桧见高宗动了心,又抢着说:“如果金人的和议没有达成,再把先帝送到汴都复位,又该怎么办呢?”

    高宗叹了口气,说道:“岳飞是无辜的,朕不忍心。”

    秦桧又上前一步,说:“陛下,小不忍则乱大谋。陛下难道忍心眼睁睁把自己的江山拱手让给别人吗?”

    高宗皱着眉头,想了半天,才缓缓说道:“你先把刑部大理寺的状书留下,容朕想想。”

    高宗看着岳飞和岳云还有张宪等人的判决状文,百感交集,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才好了。其实他心里也清楚,这些人明明都是冤枉的,可是……突然,他脑海中闪现了秦桧刚才所说的“小不忍则乱大谋”的话,于是高宗果断地做了决定,他提起笔来写道:“特赐岳飞死罪。张宪、岳云依照军法当斩,将杨沂中监斩……”

    于是,绍兴十一年十二月二十九日的除夕,大理寺按照高宗的旨意执行,岳飞享年才39岁,岳云也不过23岁,张宪比岳云稍微大一点而已。

    岳飞已经冤死,秦桧令人抄他的家,他的手下在岳飞家搜索了半天,就光找到了高宗所赐金玉犀带数条,还有高宗赐给他的一些物品,查抄其他的大将如张浚、杨沂中等人的时候,都能抄到豪宅和无数家产,珍贵的宝物更是数不胜数,唯独岳飞没有什么资产。高宗好几次要为岳飞在临安建几个住宅,但是岳飞却说:“金人未减,何以家为?”

    岳飞的死,实在是千古奇冤。岳飞去世21年后,绍兴三十二年,宋孝宗即位,准备北伐,就下诏为岳飞平反,追谥武穆,改葬在西湖栖霞岭,就是现在的杭州西湖畔“宋岳鄂王墓”。

    抗金英雄岳飞虽然被秦桧诬陷杀害了,但他的精忠报国的精神是不可磨灭的。他坚持崇高的民族气节,大义凛然,忠心可鉴。岳飞不愧是我国历史上一位杰出的民族英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