聆听心的选择:巴菲特给年轻人的24堂财富人生课-快乐,源自于内心的富足(1)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我曾经想过,如果突然我一无所有,不会弃我而去的会是什么呢?我想是我的快乐。——巴菲特

    懂得舍弃也是一种生活

    人生,就是一步一步地走,一点一点地扔,走出来的是路,扔掉的是包袱,这样,路就会越走越长,心就会越走越静。

    人生是否快乐,重要的是看我们是否知足。

    那些总认为别人的东西都是好的人,是永远没有快乐的。一个人在生活中能不过分地注意缺憾,能不过分地追求金钱,能清楚地了解世界上没有十全十美的事物,一定会过得很快乐。

    生活中,由于我们年轻人总是试图抓住一些无法挽回的不幸的事情。这些东西对我们来说,都是沉重的包袱,它会让我们在人生的旅途中感到十分的疲倦。因此对于生活,我们要学会发现和欣赏,对于那些无形中的包袱,我们要懂得舍弃。

    “在人生的旅途中,丢掉人生中不必要携带的行李,对自己微笑,也对别人微笑。”这是巴菲特告诉他的小儿子彼得·巴菲特的话。

    巴菲特知道,钱并不能从真正意义上解决孩子们的教育问题,如果一旦忽略了这点,他会损失很多珍贵的感情,这比他在投资竞技场上损失的钱财要多得多,而且无法重新得到。巴菲特是一个很懂得舍弃的投资人。彼得对父亲巴菲特的这点十分佩服,彼得认为,父亲巴菲特并非那种只知道赚钱的守财奴,他是一个感情丰富的父亲,彼得一直都很感谢自己的父亲为他们姐弟三人所作的努力,他们也一直努力按照最快乐的方式活着。

    彼得说,与其他有钱人家的孩子相比,他自己幸福多了,虽然他没有那些孩子有钱,因为他的父亲巴菲特从来没想过给予他多少钱。彼得说自己之所以明白,是借助一个在任教的朋友的眼睛看到的。

    我有一个朋友,在曼哈顿私立学校当了一段时间的老师,他对我说:“你知道吗,彼得,这里出现很多问题,和我在儿童援助协会时看到的一样。”

    我朋友任教的学校有一项特殊的托管项目,专门针对那些“成绩差的富学生”。

    我朋友回忆说:“这个项目专门针对那些出现问题的富家子弟。这些孩子已经被其他学校开除了,他们的父母为了给他们争取到入学的机会,向学校交了3万美元。”

    如此一来,这些孩子的竞争环境发生了怎样的偏差?从经济角度来讲,他们很明显处于有利的位置。但为什么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

    “富孩子,穷孩子。”我的朋友说,“我不再看他们的差异,而是开始关注他们的共同点。子女在贵族学校就读的,这样的家长往往更热衷于社会生活和事业,少数人还是社会名流。他们的孩子很多都像是儿童援助中心里那些没有父亲的孩子——脆弱、依赖性强、总是需要更多的关注与安慰。即使我连一句话都没说,那些被父母虐待或轻视的孩子,也常常发怒并且对我缺乏信任。有的孩子挑战底线,总是处于被开除的边缘,那样的话他们的父母就又要为他们奔波了。”

    彼得时常跟朋友说:“作为巴菲特的儿子,我觉得很幸福,虽然他没有给我多少钱,也没有给我和其他孩子一样舒适的环境,但他给了我爱,给了我世界上最珍贵的情感。”

    对于财富,巴菲特一直都怀着很淡定的心,他懂得在舍弃中拥有自己的快乐,他并不觉得,钱能解决世界上所有的问题,恰恰相反,钱无法解决这个世界上许多问题,而这些问题都来自家庭,来自他最在乎的亲人。因此巴菲特一直致力于自己的慈善,并且从中享受着快乐。

    巴菲特在2001年致股东函中写道:

    关于慈善捐赠,伯克希尔所采取的做法与其他企业有显著的不同,但这却是查理和我认为对股东们最公平且合理的做法。

    首先,我们让旗下个别的子公司依其个别状况决定各自的捐赠,只要求先前经营该企业的老板与经理人在捐赠给私人的基金会时,必须改用私人的钱,而非公款。当他们运用公司的资金进行捐赠时,我们则相信他们这么做,可以为所经营的事业增加有形或无形的收益。去年,伯克希尔的子公司捐赠金额高达1920万美元。

    至于在母公司方面,除非股东指定,否则我们不进行任何其他形式的捐赠。我们不会依照董事或其他任何员工的意愿进行捐赠,同时我们也不会特别独厚巴菲特家族或查理家族相关的基金会。虽然在买下公司之前,部分公司就存在有员工指定的捐赠计划,但我们仍支持他们继续维持下去。干扰经营良好公司的运作并不是我们的作风。

    靠着自己的聪明智慧和努力,巴菲特抒写了自己最完美的、最快乐的财富人生,与此同时,他又用了人生的大智慧创造了绝无仅有的慈善神话。巴菲特在向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捐赠了370亿美元后说:“我不是财富的热衷者,特别是当世界60亿人还比我们穷得多的时候,从社会获得的巨大财富,我必将重新归还给社会。”

    生活有时会逼迫你,不得不交出权力,不得不放走机遇,甚至不得不抛下爱情,你不可能什么都得到,生活中应该学会放弃,就像清理电脑中的文件一样。

    要懂得回馈社会

    回馈的方式有千千万万,它可以是最宏大的行动,也可以是最微小的善意,教导和指导他人的行为是一种回馈,与付出时间和捐献金钱同等的重要。

    当有人以巨资方式进行回馈时,我们似乎倾向于使用一个更伟大华丽的词语来对其进行描述,即慈善。但事实上呢,如果这么生硬地去给这种巨资行为贴上“慈善”标签的话,就会偏离了慈善本身的意义。因为这样一来,慈善似乎只是与大额捐款相关,似乎只有富人和显赫人士才有进行回馈的特权。这是一个错误的认识。

    巴菲特自己也曾说过:“我所做的事情,与那些大学生去当志愿者所做的事情一样,并没有谁做得多,或者谁做得少的分别,我们都在回馈社会。”

    慈善与金钱和地位是没有任何关系的。金钱固然很重要,但它不是慈善的本质,其本质是一种回馈精神,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支持这种回馈精神。

    很多人认为回馈是“锦上添花”,其实不然,最真诚、最自然的回馈能够证实我们的价值观,能够体现我们的信仰。作为年轻人,一定要学会去回馈自己所存在的社会,我们要有适当的自我奉献精神。

    自我奉献是一种极富挑战性的事情,也是一种冒险,一种自我的探索。在自我奉献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了自己的本真,看清了我们可以给予的东西。没有人可以保证给予的过程会很顺利,并且事事如意。但有一点是可以肯定的,那就是我们在自我奉献的过程中,需要扩展、跨出我们的舒适空间,并打破我们的日常生活习惯。

    在彼得看来,他父亲教育他最多就是回馈社会。

    “在我们巴菲特家族,赚钱和囤积财富之间有着明显的区分。

    “当然,我父亲已经用他非凡的能力证明了他很擅长赚钱,但这只是因为他很热爱自己的工作,而非受金钱的驱使。我父亲的赚钱能力充分证明了他所做的预测很正确、分析很精准,同时,他也履行了自己对股东负有的信托责任,他干得相当不错!

    “如果其他投资者想用自己的收益购买游艇或豪宅之类的东西,那是他们的权利,但我父亲从来没有那样计划过。我父亲常告诉我们:既然财富来源于社会,就一定要让它们再回归社会。

    “在十几年前,我们兄弟姐妹就应征加入到这个计划当中。1999年圣诞节,我的父母首次捐资为我们创建了基金会。每个基金会的捐助额为1000万美元,这确实是一笔巨资,但也不难管理。和其他行业一样,慈善事业的运作也需要一个学习过程,犯错是不可避免的。

    “在接下来的几年中,我和妻子詹妮弗越发适应并参与到了基金会的工作当中,我父母不断增加捐赠金额。2004年我母亲去世时,我们需要管理的金额已经超过了1亿美元。”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