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时,我又不能不想起我的一位本家女科学家王承书同志。她不是文学家,但是一位了不起的女科学家,她的精神和事迹是超过一切领域的。她无名地耕耘了一辈子,去世后报上才登载她那石破天惊的事迹,人们方知她是我国铀同位素分离事业理论的奠基人。她一贯谦虚,生前总是谢绝记者采访,由她参加或主持过的科研获奖项目有几十项,她都谢绝署名,贡献非常大,她自己却未得什么奖,临终遗言说:“虚度80春秋,回国已36年了,虽做了一些工作,但是由于主客观原因,未能完全实现回国前的初衷,深感愧对党,愧对人民。”想到她我就不禁肃然起敬!像王承书这样的大写的人,当前在我国并不太少,在各条战线都有,因此,感谢之余,我清醒地认识到:应当谦虚,应当继续努力创作和学习,不应当停步不前。我想,这对于一切的获奖者都是可以取得共识的。
因此,我虽然已经年迈,仍旧要深刻地认识这一点,说出这一点,要用诚实的劳动继续努力实践这一点!并要借此机会,向出版社,向广大读者,向报纸、杂志社,向那么多评介过作品的评论家、作家、记者、编辑们,向书的编辑和终审,向一切关心过作品的人深深地致谢。
文学创作是一项高尚、严肃而艰难的事业。文学创作是我们为国家、为人民献出光和热的一条途径。文学是这样的迷人,我对它有执着不变的爱!我觉得我们的文学创作者应当义不容辞地站在自己岗位上,有责任感、有使命感地用笔来为我们改革开放中的祖国和人民尽一份我们应尽的力量!
我希望而且相信,我们这样一个伟大的国家,有它了不起的人民,了不起的庞大作家队伍,必然会不断有更好更出色的长篇作品问世。这些作品会具有辽阔的视野、大气的格调、丰富的内涵,真实而不虚假,富于发现,富于创造,新颖,独特,能反映时代精神,塑造出典型人物,以毫不妥协的深刻性写出人生,写出矛盾,有助于生活的美好,有助于社会的发展,总而言之,有助于历史的前进!中国的优秀作品将不仅属于中国,同时也会属于东方,属于世界!
我就说这些,谢谢大家!
以上这个讲话是我当时的真实感受。关于这次评奖,《文艺报》曾有较长报道,现摘录前半部分于后,作为纪念:
〔本报讯〕我国具有最高荣誉的长篇小说文学大奖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选12月19日在京揭晓。4位作家的4部长篇小说获此殊荣:王火的《战争和人》(一、二、三部)、陈忠实的《白鹿原》(修订本)、刘斯奋的《白门柳》(一、二部)、刘玉民的《骚动之秋》。
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的茅盾文学奖是根据茅盾生前遗愿于1981年设立的,意在推出和褒奖长篇小说作家和作品。本届评选范围为1989年到1994年间发表的长篇小说。1995年10月中国作协组成了以著名作家、评论家为主体的评奖委员会,经过初评审读,从各地推荐的112部作品中遴选出30部供评奖委员会评议研究。评委会注重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按照思想精深、艺术精湛的要求和宁缺毋滥、少而精的原则,在充分发扬民主,认真分析讨论的基础上,经过预选、决选两轮无记名投票正式评定了当选作品。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奖委员会成员聘请在文学界有影响的人士担任。巴金任主任,刘白羽、陈昌本、朱寨、邓友梅任副主任。委员为丁宁、刘玉山、江晓天、陈涌、李希凡、陈建功、郑伯农、袁鹰、顾骧、唐达成、郭运德、谢永旺、韩瑞亭、曾镇南、雷达、雍文华、蔡葵、魏巍(以姓氏笔画为序)。
评奖工作启动后,中国作协向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及单列市的作协、各行业文协、全国各有关出版单位的大型文艺杂志社广泛征集参评作品,共征集到111部作品(后经评委3人以上推荐补充进1部作品,共计112部作品)。
由23名年富力强、熟悉长篇小说创作的青年评论家、作家组成的审读小组(读书班)完成了初步筛选工作,从100多部作品中筛选30部作品,又从30部作品中筛选出20部作品,将两个篇目一起提供给评委会参考。
第四届茅盾文学奖评奖指导原则是: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为指针,坚持四项基本原则,遵循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落实江泽民总书记关于抓好长篇小说、影视文学、儿童文学的指示精神,本着“以高尚的思想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原则,弘扬主旋律,提倡多样化,鼓励贴近现实生活、体现时代精神的创作,坚持导向性、权威性、公正性,推出具有深刻思想内容和丰厚审美意蕴的长篇小说作品。为纪念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战争和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50周年,本届评奖适当关注抗日战争题材的优秀作品。
评委会主任巴金对此次评奖提出了“宁缺毋滥”、“不照顾”、“不凑合”的意见获得了评委们的一致赞同。
本着对社会主义文学事业负责、对广大作家负责的精神,全体评委,包括一些年事已高的评委在长达一年多的时间里认真阅读了数千万字的作品。在审读小组提供的书目以外,由3名以上评委推荐的3部增补作品也进入阅读范围。评委会经过充分的讨论协商后进行两轮无记名投票表决。第一轮表决产生以获得半数以上票数的5部作品组成的候选篇目。第二轮表决产生以获得三分之二以上的票数的4部作品组成的正式获奖篇目。
评委会认为,这4部作品基本上反映了1989年至1994年这一时期长篇小说创作的收获。
……
从写《一去不复返的时代》到重写《战争和人》,作品在创作上有了很大的变化。《战争和人》三部曲从西安事变写到抗战胜利后内战爆发,就打上了一个句号。但在1996年到1998年,我又写了50万字的长篇《霹雳三年》。这部长篇小说写的是解放战争时期,写它同当初写《战争和人》时的构思和酝酿有关,但并非《战争和人》的第四部或续篇,因为人物变了,写法变了,结构和叙事风格也变了,此书曾由《当代》选载,北京人民广播电台连播,并由何启治、刘海虹、于砚章同志做责编,由人民文学出版社1999年出书。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回顾《战争和人》三部曲的创作、出版历程,我不能不万分感慨。一部书绵延将近半个世纪,在成败得失间回旋,太不正常。真正写这部作品,十来年也就足够了,可是我却经历了那么多曲折坎坷,风霜雨雪,说是喜剧也好,说是悲剧也行,要不然,我该写多少作品啊!
1997年10月率团访欧在贝尔格莱德出席第34届国际作家会议时,结识了一位瑞典诗人约翰·米洛斯(Jon Milos),他比我年轻得多,却已出版过六十七部诗集。这真使我嗟叹。他们没有政治运动,没有“文化大革命”,没有下放劳动,没有阶级斗争的干扰和压力,有的是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我被浪费掉的光阴太多了,而今,白发满头,垂垂老矣,还有什么心绪和资格以“成就”来安慰自己?幸喜今天人民的作家、爱国的作家,不必随着压力或戴着“枷锁”创作,不必冒着被胡乱扣上政治帽子的危险创作,看到老作家们仍在奋笔图强,那么多中青年作家正在文坛大显身手,对我们文学的繁荣,我不但乐观而且信心百倍!中国的作家优秀杰出的太多了,只要给他们条件,他们不但在数量上,而且在质量上是会不断拿出扛鼎之作、传世之作、有世界影响之作的。
愿我全力以赴写出的《战争和人》三部曲里的希望、信念、理想、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历史必由之路……能可信地给人以感染,使人看到苦难中国过去了的一段长长的悲惨历史,懂得现在,知道未来,明白自己的责任!
访问宝岛散记
1999年4月28日星期三阴
率大陆作家访台湾代表团一行十六人今日由北京飞经香港去台湾高雄。另十五位同事名单如下:内蒙古作协主席扎拉嘎胡,《诗刊》副主编叶延滨,中国当代文学研究会副会长顾骧,《文艺报》副总编李兴叶,陕西省西安市作协副主席叶广芩,《小说选刊》副主编傅棠活(傅活),上海《文学报》总编辑郦国义,辽宁省作协副主席范长钰(晓凡),江苏省作协副主席兼《钟山》主编赵本福(赵本夫),浙江省作协副主席兼杭州市作协主席薛家柱,湖北省作协副主席汪芳(方方),北京广播学院文学系教授曾庆瑞,北京女作家毕淑敏、徐小斌,中国作协外联部副主任钮保国。
晨六时离开宾馆赴机场。七时半起飞,十一时许抵香港。从宽广漂亮的新国际机场出来,预约好的国际旅行社大巴载着我们经海底隧道去香港至金钟道89号力宝中心四楼中华旅行社驻香港办事处换取台湾地区旅行证以便入台。手续需两个半小时,遂离开到楼下附近餐馆进餐。因去台飞机晚上七点半起飞,时间充足。两点半钟取得入台证后集体乘车游览香港,导游是一穿西装的瘦子,一路讲解一些路过的景点。六十多年前,抗战爆发后,我在香港住过一段时期,旧印象未忘,但同眼前的香港九龙对不上号,当年的港九没有这么多高耸的楼厦,没有这样现代的繁华,人口不这么拥挤,汽车没有这么多。原有的双层电车、过海轮渡都见不到了!海水也没有当年那么蓝净了!……
在新机场吃了快餐。晚上七时半飞机起飞,在茫茫大海上向东飞往台湾高雄。心里不禁想:如果“三通”了,哪需这样折腾费事呢!?九时许抵高雄。领取箱子向外走时,在接客处看到高雄市文艺协会已打着欢迎的大横幅在外伫候热情迎接了,来欢迎的有理事长周啸虹,常务理事杨涛、萧超群、张忠进、裴源,常务监事李书铮,理事沈立、曾人口、蓝善仁、陈丽卿等,监事李玉等,候补理事洪丽玉等近三十人。名誉理事长萧飒也来了!大家十分高兴,纷纷握手。周理事长(萧鸿),江苏江都人,1932年出生,在新闻界服务并从事写作四十余年。他致辞欢迎,我简单答词感谢。他拿出活动手册给我们,上面写的是每日各项活动,极为详细,并将台湾八家报纸刊登我们访台新闻的复印件送我们每人一份。这八张报纸为《联合报》(报道两次)、《台湾新闻报》《台湾日报》《中央日报》《自由时报》《民众日报》《民生报》及《台湾时报》。
抵达我们住的白金汉饭店后,周理事长介绍我认识了阮百灵。阮先生爱好文学,住在屏东,经营生意也种植当地名产水果莲雾。他得知我们来,特地开车载来两箱莲雾给访问团吃。原来以前蒋子龙等访台时,他也这么热情的送过莲雾。子龙在一篇散文中曾写到过他,我谢了他。他黑夜还得开车赶回屏东有事!他走了,那两箱红色美丽的莲雾却将一种浓浓的亲情留了下来!莲雾我是有生以来第一次吃,形状有点像小的高脚苹果,红色夹着些青绿,有清香,味甜脆,很好吃的水果。
出乎意料,睡前忽接台北《联合报》副董事长及复旦校友会理事长刘昌平兄来电话,说:“我一直关注着你们来访的消息,先前打过几次电话给你,想不到你们到得这么晚。”昌平待人诚恳热情,为人真切仗义,过去在复旦新闻系学习时成绩极好,人也正派,给我的印象就是如此。我在台湾出版的《王惕吾传》一书中看到过一些他在台湾新闻界创业的情况。几年前,他率团到重庆出席复旦大学校友会世界联谊会,特意到成都看望过我,当时的四川省长肖秧及副省长李蒙曾宴请过他。这次我要来,消息传出,他就关注了,在电话中说:“希望到了台北就能见面。”我告诉他:我们访台作家中还有两位复旦同学,即《文艺报》副总编李兴叶和《文学报》总编辑郦国义。他说:“好极了!5月5日复旦校庆,台北要开大会,欢迎并希望你们参加!”
1999年4月30日星期五阴雨
上午至出名的佛光山游览。陪同的除周理事长外,有常务监事李书铮。高雄朋友年长的叫她“大姐”,年轻的都叫她“阿姨”,看得出颇受人尊重。陪同的还有杨涛(即诗人海歌)、李冰(《新文坛》杂志社社长兼主编、《高县青年》杂志主编),陈丽卿、王蜀桂(她名片上写着“写报道、传记,教作文”,很别致)、王心华、李玉等。
佛光山位于高雄大树乡,是台湾最大的佛教寺院和圣地,揭橥的宗旨是“以文化弘扬佛法,以教育培养人才,以慈善福利社会,以共修净化人心”。本来打算不来,但高雄文协竭力推荐,恰又逢佛光山封山时节,对外不开放,却欢迎我们去参访,遂决定前去。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