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丛书:贝多芬-天才的生活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第二故乡——维也纳

    为了忘却这段爱情,贝多芬更努力工作。恋爱中的贝多芬,穿着很讲究,待人接物也很小心。现在爱情没有了,贝多芬又变成孤独的人,开始热衷工作,并且恢复从前那种不修边幅的样子;举止越来越放肆,粗犷的性情表露无遗。

    工作很顺利,乐谱也接连不断地出版,贝多芬的名声越来越响亮。维也纳的人们早就很敬重贝多芬。1808年,有法国大臣礼聘贝多芬到宫廷乐团作指挥,被贝多芬拒绝了。

    第二年,法军再度攻打奥地利,维也纳又落入法军手里。物价飞涨,维也纳市民生活都很苦。鲁道夫大公依照约定将年薪给贝多芬,可是物价不断上升,他的生活仍然很清苦。也由于战争,无法将作品拿到英国卖钱,贝多芬只好以出版社给他的乐谱出版费,以及开小音乐会的收入来维持生活。

    “不能服输,要忍耐目前的困境。写好曲子是自己当前的要务,如此奋斗下去前途一定光明。”贝多芬这样想,这些痛苦是神赐给自己的磨炼吧。要克服难关,自己的心要超越一切。贝多芬拼命工作而生活艰苦,为了小事常和朋友吵架,因此更加孤独。他曾有一段时期心情平静,与大家相处也很好,但不久又恢复到从前的样子。

    几年前,贝多芬就与里希诺夫斯基公爵和公爵夫人很熟,常光顾他们的宅邸。夫人有很优异的音乐才华,对贝多芬的工作影响很大。在贝多芬与朱丽叶塔分手时,她像亲人一般关怀他、安慰他受创的心灵。可是他对这么好的朋友,竟为了小事就争吵,还写了封让夫人生气的信。他又再次对不起好友,想想悲从中来,后来又写了封道歉的信。

    “我错了!请宽恕我吧。请将我的信还给我吧!倘若你不如此,那我将要忍受长期的痛苦。我等待您的宽恕。”他是想爱人、想亲近人的,却总惹人生气又后悔。

    “依赖,唯有依赖自己才行,任何事都不能依赖别人,尤其是因感情、友情受创伤的人。可怜的贝多芬呀!这样对也许最好吧。自己的幸福不是别人赐给的,只有自己创造吧!”

    1810年5月,贝多芬写了一封信给韦格勒:

    这两年来我没有和平与宁静,为了生活不得不让自己走进世间的漩涡里,在那里只有损失而没有收获。没受到这动乱影响的人有几个呢?如果恶魔没有在我耳朵里捣鬼的话,我是多么的幸福,也许还是世界上最最幸福的人呢。

    如果一个人在完成善行之后,就该结束生命的话,那我早已不在人世了。而且,还是由我自己来处决自己。……

    贝多芬只有很少的收入,他很困扰,维也纳已不能待下去了,可是何处是家呢?前途茫然,在动乱之都维也纳,贝多芬就像大海中的一叶扁舟。后来想想,如果维也纳的生活真不能维持时,就到弗朗兹的庄园去住些时日。

    困境中只有音乐能帮助他。1810年到1812年间,《雅典的废墟》《史蒂芬王》《第七交响曲》《第八交响曲》《小提琴奏鸣曲》等作品一一问世。由于工作过于辛苦,贝多芬的健康状况一天不如一天。

    有一天,贝多芬接到一封信和一小包裹。那小包裹里有个可爱的钱包。“是谁寄来的?”贝多芬奇怪地打开信来看,原来是一个八九岁正在学钢琴的小女孩伊米丽寄来的。

    伊米丽常听贝多芬的曲子,她想把如何敬仰贝多芬的心情让他知道,于是与她的家庭教师商量。家庭教师告诉她:“送些东西……噢,做一个小钱包送他吧。听说贝多芬先生的脾气很古怪,你亲手做的东西贝多芬先生一定会很喜欢的。”

    伊米丽听从了老师的话,就和老师做了这个钱包寄给他。贝多芬看了这封充满稚气的爱和尊敬的信,心里很高兴。自从贝多芬生病后,早已心灰意冷,这封信对他可真是很大的安慰。心里想马上回复,但一直抽不出时间来。

    贝多芬回信给伊米丽,那是到了贝美亚的特普利斯的温泉地静养时写的。

    可爱的伊米丽,真对不起,这么久才回信。最近因为身体不舒服,事情又多,你应当不会见怪吧。我来普律兹是为了静养,可见我是没有骗你的。

    我并没有得到亨德尔、海顿、莫扎特他们那些荣誉的花冠,那些桂冠永远不是我的,而是属于他们的。你送我的钱包,在此郑重地向你道谢,我会永远地留着作纪念。

    艺术带引人们到一个非凡的境地。我亲爱的伊米丽,如果你需要我帮助,就尽管写信给我。一个真诚的艺术家,是绝不骄傲的;一个真正的艺术家,已经看清楚艺术的边际。虽然他离目的地尚远,却可能早已受到许多人的赞美和敬仰,这么一来会更茫然的。我还不曾达到艺术尽善尽美的境地,完美的艺术有如遥远的太阳,是很难追寻的。

    伊米丽,有机会到你的家乡,我一定会去看你。我相信你的故乡,也和我的故乡一样令人迷恋。

    贝多芬从未以这么轻松的心情写过信,也许是绿林与无涯的天空,使他有重回故乡波恩的感觉吧。这个小女孩,有如小天使一般安慰了他的心灵。信寄出去后,贝多芬感觉身上的重担轻了许多。

    两个伟大的艺术家

    歌德是德国人引以为荣的伟大诗人。他的诗使贝多芬感动,贝多芬用歌德的诗作了几首曲子。

    贝多芬很佩服歌德的才华,虽然未曾见过面,但贝多芬根据他的诗作出来的曲子写成后,他就连同感谢函一起送给歌德。

    歌德回信说,如果贝多芬到魏玛时务必去他家玩一玩。贝多芬与歌德就是这样结识的。而裴蒂娜·勃朗太诺是增强他们两人感情的桥梁。

    1810年,贝多芬又将歌德的一部描写十六世纪荷兰人民反抗西班牙统治的英勇斗争史的悲剧《埃格蒙特》谱上音乐。在那时他认识了裴蒂娜。她是位女作家,也是个意志坚强、个性明朗的女性,她的性格深深地吸引着贝多芬。她的母亲是歌德年轻时的爱人,所以她与歌德很熟。

    歌德的长篇小说《威廉·麦斯特》里的美丽少女米尼恩,描写的就是裴蒂娜。她对贝多芬极具尊敬与善意。

    “裴蒂娜,我真高兴与你谈天,你使我对生命感到喜悦。”

    听了贝多芬的话后,裴蒂娜睁大那双美丽的眼睛说:“是我尊敬你啊!”

    “你尊敬我?”

    “是啊,没有一个人对于自己的才能,有这般坚强的意志。”贝多芬听了这位小姐的话,呆立着说不出话来。

    从那时起,他们之间充满了真诚与爱。有一天,裴蒂娜问贝多芬:“你觉得歌德的诗如何?”

    “噢,是绝佳的诗,可洗净我们的心灵。不久前我才用他的诗谱了曲子。”说后贝多芬唱给她听。

    她静静地听我唱完后,说道:“想不想和歌德见一面?歌德一定很高兴。前天我写了封信给歌德,说你是多么伟大的人。”

    “伟大的人是歌德,我哪能与他相比?”

    “不,你太谦虚了。我的信是这么写的:‘当我初次见到他时,整个世界在我眼前消失了,贝多芬使我忘记了世界,甚至忘记了你。我敢断言,他是远远地走在现代文明的前端,我相信自己的看法不会错的。’”裴蒂娜涨红了脸,又直视着贝多芬说:“我的话不会错的,不管人们怎么说。”

    后来裴蒂娜结婚了,并改名为裴蒂娜·冯·阿宁。有关贝多芬的消息可能是经由她传给了歌德。到了特普利斯后,偶然听到歌德也在这里,很想见见他。大约10天后,意外地是歌德来访问。时间是1812年7月19日。当年歌德63岁,贝多芬42岁。

    当时的惊喜与激动,贝多芬一辈子都不会忘记。歌德端正的脸上挂着微笑,并握着他的双手;贝多芬则兴奋地满脸通红。

    贝多芬在君王、贵族面前,一点都不笨拙,但一见到歌德,就像小学生见着伟人般地紧张。他不记得当时说了些什么,只记得歌德离开时说:

    “裴蒂娜常在信中提到你。真的,她没有说错,你是纯金的酒杯,努力地、深深地发掘自己,写出别人无法写出的音乐。像你这样的天才,我还没见到过,你会令世人惊异的。我会写信给我的妻子,告诉她有关你的事。”

    后来,由于某些原因贝多芬与歌德的关系产生了隔阂。歌德认为贝多芬极强烈的性格与行为,是由于耳聋所致,似乎他如果不是聋子就不能被原谅。人们原谅贝多芬,那是因为他是极好的音乐家呀。难道说,贝多芬与歌德之间的交往已无望了吗?他们永远无法接纳对方吗?贝多芬到现在还爱着、尊敬着他的诗,就像他爱荷马、莎士比亚、席勒等人的诗一样。可是歌德永远不能理解贝多芬的音乐!

    歌德满足他眼前的生活,对扰乱他平静生活的音乐有些反感。歌德一生无法理解贝多芬的音乐。歌德自从见过贝多芬后,就不曾听过他的音乐,甚至连有关贝多芬的话题都尽量避免。

    1830年,贝多芬死后,年轻的德国作曲家、钢琴家门德尔松,经过魏玛时去拜访年过八旬的歌德。门德尔松对贝多芬的伟大是极尊崇的。他知道年迈的歌德对贝多芬不了解,那是歌德自己的不幸。门德尔松特别拿贝多芬当做话题,也不管歌德是否高兴。

    “您为什么不听听贝多芬的音乐?”

    “没有啊!”歌德有一点不高兴。

    “那怎么行?如果不抽时间听听,可能一辈子都没办法听到了!”

    “那也无所谓,为什么一定要听?”

    “因为贝多芬很伟大,像神一般的伟大。”

    歌德很明显地表示不快,他额头浮现深深的皱纹。

    门德尔松不理他,继续说道:“伟大的音乐家是自己寻求的。真正的音乐不会在剧院里,认为听得顺耳的音乐才是伟大的音乐那就错了。听了又听后能深深地渗透灵魂,产生崇高的精神、道德、情感,那才是真正的音乐。贝多芬的作品就是这样的。”

    歌德默默地站起来,神情不悦。可是门德尔松视若无睹,又说:“我现在弹贝多芬的作品请您欣赏,听完后您对贝多芬的评价会重新考虑的。”

    歌德不耐烦地坐在沙发上。门德尔松走到钢琴前开始弹奏。那是贝多芬《命运交响曲》的第一乐章。门德尔松全神贯注地弹奏。歌德静静地倾听,其间他神思恍惚、若有所思。

    “歌德终于发现贝多芬真正的价值了吧!”门德尔松心里这么想。

    演奏完后,门德尔松站起时,歌德说:“惊天动地的音乐,但是毫不动人,只不过令人惊异而已。”

    门德尔松的眼神流露出怜悯,他的眼光避开了歌德。

    歌德嘴里还喃喃地说:“这是巨大的、狂妄的音乐,好像房屋快塌下来一般。假如用管弦乐演奏不知如何?”晚餐过后,歌德再三地问起贝多芬的音乐。门德尔松发觉贝多芬的音乐已经产生效果了,可是歌德直至临终,都不曾说过贝多芬的音乐是伟大的。

    “违心”的作品

    肠胃疾、耳病和从前一样,未见好转。贝多芬遵照医师指示到卡罗维发利(捷克斯洛伐克西部的一个城市,以硫磺温泉著名)去洗温泉浴,喝矿泉水,但是病情仍然没有起色。

    在这段期间,贝多芬对任何事情充满兴趣,他一边写小曲,一边拟定下一首曲子的腹稿。此时,欧洲的局势已有很大的改变。

    远征俄国的拿破仑军队,浩浩荡荡地攻进了莫斯科,俄军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将住屋捣毁、粮食烧光,饥饿与寒冷严重地打击着法军的士气。1822年的冬天,俄军趁其虚弱之际,大举反攻,法军大败,狼狈而逃。

    以前被法军铁蹄蹂躏的国家,自然不会错失良机,纷纷联合起来对抗法国,“打倒拿破仑”的口号响彻全欧洲。

    1813年10月,普鲁士、俄罗斯、奥地利的联军在莱比锡击溃法军。另一由威灵顿将军所率领,在伊比利亚半岛(位于欧洲大陆西南端)防御法军进攻的英军,6月底在维多利亚获得辉煌的胜利。最后,拿破仑被赶下帝位,放逐到厄尔巴岛。战胜的消息传来时,维也纳的市民雀跃不已。

    贝多芬一直深信艺术是以至真至善为本质的,但是在此时他却写下一些与本质相违的作品。1813年所写的《威灵顿的胜利》被人称为《战争交响曲》。这首曲子是受梅尔泽斯的劝说而写的,很适合机械技师梅尔泽斯所设计的自动管弦乐器来演奏。贝多芬本想将此曲献给威灵顿将军,赞颂他,但是后来由于某种原因而作罢。

    后来,他又写了几首富有战斗气息的合唱曲《日耳曼的复活》《爱国大合唱》及《充满光荣的瞬间》等,并由自己担任乐团指挥。陶醉在胜利的气氛里,贝多芬感觉自己是最兴奋的人了。

    曾经被誉为伟大的英雄、人民救主的拿破仑,当其野心暴露被洞悉之后,贝多芬倍于常人地憎恶他。他经常想,如果自己的战争知识如同自己的音乐知识一样,那么一定可以打败拿破仑。

    贝多芬以由许多的管弦乐器及打击乐器所编成的大管弦乐曲《威灵顿的胜利》,举办了几场慰问伤员官兵的演奏会。有次演奏会演奏《第七交响曲》,维也纳当地有名的音乐家均参加演出,由一流的音乐家打鼓、吹号,非常精彩。

    这次的演奏会颇获好评,贝多芬像维多利亚的胜利者般被赞扬着,他被邀往各国的宫廷,接受上宾的款待,但是,时日一久,这种兴奋感逐渐减弱,他心想,这样下去行吗?

    贝多芬想,自己所得到的赞赏和光荣并不是因为倾注全力于音乐的创作上,只是因为歌咏战争的胜利。人们不明就理地鼓掌,仅是为了战胜的亢奋而鼓掌,这是空洞的光荣!贝多芬的心情沉重下来。他想到久违了的自然,他所爱好的自然,在宁静、和平的自然当中,他可以捕捉到作曲的灵感,获得心灵上的安慰。

    偶尔,贝多芬会回想起童年的情景。有一天,他好不容易摆脱父亲布置的功课,逃到原野上,看见一位小女孩正要捕捉一只停在花朵上的蝴蝶,她那可爱的小手逐渐接近,将要抓到蝴蝶的翅膀时,贝多芬一边挥动手帕,一边跑进花丛,蝴蝶受到惊吓后,展翅飞走。贝多芬并不是故意的,只是不忍心见到可爱的蝴蝶失去自由。

    正当贝多芬沉浸在这样的回忆时,忽然想起昨天来访的朋友安东·克拉夫特。他是贝多芬在里希诺夫斯基四重奏乐团时的同事,他担任中提琴手与大提琴手。后来转任罗伯克维兹公爵的四重奏乐团之一员。由于拿破仑战争之影响,公爵破产,乐团解散,他的生活发生了困难。

    贝多芬对自己感到生气,他沉醉在空洞的光荣中,却忘了遭受困难的昔日好友。

    贝多芬立即提起笔来,写信给鲁道夫大公:

    我的朋友克拉夫特愿意为殿下演奏。

    他在罗伯克维兹公爵家已有二十多年,由于近来战祸,生活潦倒,如果我不能代他请求殿下,那么我就是一个无情无义的人了,为了减轻他的不幸,我请求殿下,并请殿下原谅我的唐突。

    贝多芬希望这封信能对这一位老友有点帮助。

    小卡尔的“闯入”

    1815年拿破仑逃出厄尔巴岛,企图再度称霸欧洲,遂又整顿军队。但在滑铁卢一役中,拿破仑被英国、普鲁士联军所败,再度被流放到圣赫勒那岛,此后,他不再对欧洲大陆构成威胁了。

    拿破仑逃出厄尔巴岛的消息传来时,使一些人的脸色大变。如今,人们总算放下一颗不安的心,维也纳的春天又复苏了。

    一阵兴奋过后,贝多芬的生活又陷入困境。他再度追求自我,不再作一些迎合大众、为胜利鼓掌的歌曲,全心全意创作真正的音乐,追求真、善、美的艺术境界。贝多芬一边写几首大合唱曲及其他乐曲,一边构思《庄严弥撒曲》及《第九交响曲》。

    维也纳的人们,尤其是贵族们所追求的音乐,贝多芬已经不屑为之,因此也得不到他们的喝彩。资助他的人几乎一个也没有了,有的走了,有的死了。在1812年到1816年间,里希诺夫斯基和罗伯克维兹等人相继死了。1815年,贝多芬在拉祖莫夫斯基家里举行最后一次四重奏晚会。

    在不得已的情况下,贝多芬只好忍痛将歌剧《费黛里奥》《小提琴大合唱》等几首曲子的出版权廉价地卖给出版社。昔日的老友,死的死、走的走,能够经常碰面的也所剩无几,而贝多芬竟与好友修第凡·勃罗宁失和,失和是由于弟弟卡斯帕。

    贝多芬不大喜欢弟弟约翰。约翰有点小聪明,他稍有积蓄,但生性贪得无厌,为了金钱,即使是对贝多芬这个做哥哥的,也什么手段都使得出来。

    贝多芬向约翰借了一点钱,他就像放高利贷的人一样催逼得很紧。另一个弟弟卡斯帕性格温和,与约翰大不相同。

    贝多芬卖作品时,都是卡斯帕向出版社交涉的,因为他非常不喜欢与出版社谈买卖。有次好不容易谈成功一笔买卖,卡斯帕却偷偷地拿走出版社给贝多芬的钱。他会这么做是由于他的太太约翰娜。

    卡斯帕在1805年与家具商的女儿——约翰娜结婚,第二年生下一个男孩,约翰娜不是位好妻子,也不是位好母亲,她是集所有恶行于一身的女人——虚荣心强、奢侈浪费,品行不良,举止轻佻,即使当着贝多芬的面,她也对丈夫呼来喝去。

    卡斯帕十分可怜,他经常提心吊胆,唯妻子脸色是瞻,后来又得了肺病,他的妻子却弃他不顾,仍然我行我素,到处闲荡。卡斯帕的生活越来凄惨,终至非向别人告贷不可的地步。

    修第凡·勃罗宁很担心,因此提醒贝多芬多加注意。贝多芬将卡斯帕叫来,转达修第凡的话,并且谆谆告诫他。哪知,有次贝多芬带他到修第凡家时,他竟破口大骂修第凡空穴来风,毫无根据地污篾他。

    贝多芬实在无法分辨哪一方说的是实话。可是,从约翰娜的日常生活来判断,他相信修第凡的话比较可靠。但是,卡斯帕已在病中,加上恶妻与幼小的孩子,实在令贝多芬不忍再对他多责,只得替他辩解,为此,令修第凡很不高兴。

    “卡斯帕无法偿还借款,你还替他辩护,这简直是诈欺嘛!”

    贝多芬生气了,失去了耐性。

    “诈欺?修第凡,你说我弟弟是诈欺?”

    “没错,你如果要听,我可以告诉你。”

    “你相信毫无根据的话,说我弟弟是诈欺,即使我们是要好的朋友,我也无法原谅你。”

    贝多芬说话声越来越大。

    “像你这样的人,不如绝交算了!”

    “好!就和你这种不明是非的人绝交。”

    两人互相责骂,吵吵闹闹地分手了。即使回到家后,贝多芬仍愤愤不已,直到几天之后才逐渐平息,这时候一股无法忍受的寂寞却涌上心头。

    “由于我的冲动而失去了一位好友。”

    想到这里,贝多芬忍不住为自己的性格而深深埋怨自己。贝多芬的听觉越来越差,别人的话以及自己弹的钢琴声都无法听清楚了。他一直隐瞒着,当彻底听不到别人说话的声音时,无法隐瞒了,只好经常在口袋中带一本谈话册以便笔谈。这种生活实在痛苦。

    他的耳朵虽然已听不见,可是他的心灵仍如以前一样。不论拂过原野的风声、林中树木的低吟、星星的耳语他都十分清楚。1815年11月,贝多芬的弟弟卡斯帕病逝了。卡斯帕正值壮年,却与世长辞了。贝多芬想,如果他继续写些迎合上流社会的曲子,也许弟弟不会去世!

    但是,艺术是他的生命,他不允许自己写出那样的曲子,即使是在更恶劣的环境下,他仍然追求真正的艺术。

    秉持这个原则的结果是,全世界的人都遗弃了他,他们说:“贝多芬与莫扎特都已过时了”。

    卡斯帕死前留下遗书,他要求贝多芬与约翰娜在他死后,抚养他唯一的儿子,贝多芬无论如何都无法与那种女人和睦相处,但为了弟弟,他愿依其遗嘱。如果让贝多芬一个人来养育他,他可以做得很好,但是,如果要与约翰娜共同抚养,则又另当别论了。贝多芬无法与这种女人共同抚育小卡尔,但假如他撒手不管,小卡尔的将来不知道会变成怎样什么样呢。

    虽然约翰娜可能会反对,但是,贝多芬仍决定独力抚养小卡尔。这样一来,首先得撤销约翰娜的监护人权力,这可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法院开了好几次庭,最后才判决贝多芬胜诉,约翰娜需经过他的同意方得探访小卡尔,不可任意带他外出。

    这个判决下来后,约翰娜跑到贝多芬这里来,用下流话骂他,但他全不理会,他终于把那可爱的孩子从那品性不良的母亲手中接来,负起养育、保护的责任。贝多芬想竭尽所能,给小卡尔最好的照顾与教育,但是,他没有能力为他请适当的教师。

    幸好以前的一位学生费迪南·利斯是伦敦音乐爱好者协会的重要一员,他为贝多芬向出版商交涉好《第七交响曲》、《战争交响曲》等几部作品的契约,根据此契约,贝多芬获得一笔收入。尽管钱并不多,但也足够他请两个佣人来照顾他们的生活起居。

    贝多芬写信告诉公爵夫人有关小卡尔的事:

    弟弟的死是一件十分不幸的事,我必须拯救可爱的侄儿,免其在母亲手中受苦。所幸我的经济情况仍能维持起码的饮食起居,并将他送入私人学校。我可以身兼父职经常陪伴他,留意他的生活起居。

    这些日子是怎么熬过的,我也想不通,不过,对我而言实在是一个难题。我的身体近6周来越来越不行了,常有濒于死亡的感觉。我并不怕死,只是想到,我如果现在就死了的话,小卡尔就太可怜了。

    从上回您给我的信中可知,您也面临烦恼。人类天生是要受苦的,这时也是考验一个人耐力的最好时刻。

    贝多芬担忧小卡尔的事,加上生活的艰苦及耳朵的失聪,真令他难以忍受。贝多芬一生为耳疾所苦,看遍了医生,用尽了所有的办法,可是耳疾仍无法痊愈,患病的原因有多种说法,但是没有人能确诊。有人说是,当他年轻时曾得伤寒,耳朵受损伤之故;另有人说是,某一年夏天他全身湿透地回家后,患病引起耳病。

    在波恩的贝多芬纪念馆内有他所用过的助听器,是利用钟摆原理,计量乐曲的速度,这个助听器是梅尔泽斯为贝多芬做的。梅尔泽斯本是位钢琴教师,他很喜欢制作机械,因此发明了自动管弦乐器等机械乐器装备,自动管弦乐器不但可以自动操作且具有喇叭的功能。

    贝多芬为自动管弦乐器而写成的《战争交响曲》颇受欢迎。贝多芬还留下百余册的谈话册,纸页上乱七八糟的铅笔字很难看清楚——但这些是研究贝多芬的重要资料。

    争夺“小卡尔”的战争

    将小卡尔送入李奥学堂之后,贝多芬几乎无法定下心来做任何事,他一直在担心小卡尔,他每天到学堂去看小卡尔,并叫佣人送便当及日用品给他。

    有一天,校长冷不防地告诉贝多芬:“贝多芬先生,有关小卡尔母亲的事,实在很棘手。”

    贝多芬听了吓一跳。“她做了什么坏事?”

    “说来,也不是做了什么坏事,只是不可否认的,约翰娜毕竟是小卡尔的母亲。”

    “她来这里找小卡尔,每次……”

    贝多芬很生气地对校长说:“把她赶走。法院判决——非经我的允许,她不准会见小卡尔。”

    “这么说,固然没错,但是他们母子相会,我实在不忍心把她赶走。”

    校长很为难,继续说:“或许你会感到不满,可是在我的立场,实不知应如何处理才好,我尽可能回避与他们会面,可是你也应劝劝约翰娜。”

    但是要约翰娜听从贝多芬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他只得一边请求校长,一边增加前往学校的次数,假日则把小卡尔带回家。贝多芬对小卡尔说明约翰娜是个怎样的女人,小卡尔听后默默不语。

    “这么做或许可以使小卡尔的心远离其母亲,如果以后约翰娜以任何美好的借口去探望他时,他一定不会见她吧。”贝多芬这么想。

    为了使小卡尔尽量不离开自己所能看到的视线,贝多芬拜托自己的一位学生,教他弹钢琴。小卡尔不但不讨厌音乐,而且似乎颇具有音乐细胞呢。因此,小卡尔比以前更常和贝多芬接近,他也认为不用再担心约翰娜了。

    但是天不从人愿,约翰娜仍像以前一样,常去学校探望小卡尔,而小卡尔仍很高兴地欢迎他的母亲。贝多芬不但对他们两人生气,也对校长颇不谅解,认为他身为教育家,明知道她对孩子不利,却仍漠视而不管。

    有天,小卡尔无精打采地回来。

    “怎么了,小卡尔。为什么这么沮丧?”贝多芬问他。

    “我不想去上学了。”

    “为什么?被老师骂了吗?”

    “不,不是这样。”

    “那么,和朋友吵架了?”贝多芬不明白地问他。

    “不是那些事,而是有关吃的东西。”

    “吃的东西?”

    “实在太难吃了。”

    贝多芬吓了一跳。

    “到底吃的是些什么?”

    小卡尔说了一大堆对食物不满的话。听完之后,贝多芬觉得小卡尔说得也很合理。对正在发育的孩子而言,吃得不好,就会营养不良。

    “不只是这样呢!学校也不教音乐!”

    “真的吗?小卡尔。”

    “我不会说谎的。”

    身为音乐家的贝多芬,也是小卡尔的监护人,怎么能不让小卡尔学音乐呢?在这种情形下,怎能把小卡尔托付给他们呢?于是办了手续,就把小卡尔带回家。到后来才知道,这一切都是小卡尔说的谎话。所有的谎言都是小卡尔为了逃学而编造的。

    小卡尔若无其事地说谎时,贝多芬一点也没察觉。回到家后,小卡尔很听贝多芬的话,而且用功读书。于是贝多芬很放心,尽全力于创作《庄严弥撒曲》及《第九交响曲》。

    事实上,小卡尔仍背着贝多芬偷偷与约翰娜相会,佣人竟也一起瞒骗贝多芬,为何佣人也吃里扒外呢?原来他们向来就对这个主人十分不满,他们明知主人费尽心力要使小卡尔远离母亲,却故意与他作对。贝多芬脾气不好,常不耐烦地发脾气,佣人常遭池鱼之殃,因此他们对他心生怨恨。

    贝多芬知道真相后,辞退了佣人,加强对小卡尔的监督,但是,无论他怎么做,都无法拉回小卡尔的心。最后他竟待在他母亲家里不肯回来。

    贝多芬好像挨了闷棍似的,又悲伤又愤怒,他的心乱得很,约翰娜又向法院提出控告。

    贝多芬的名字是路德维希·凡·贝多芬,他的祖先来自弗朗特,由于弗朗特省的波恩是他的出生地,与德国贵族出生地的地名十分相似,因此贝多芬被误认为贵族。因此审判小卡尔的事件被判为贵族事件处理,而送往高等法院审判。约翰娜控诉说,把平民的诉件送往最高法院是错误的,应由地方法院受理才对。

    约翰娜的控诉被采纳,整个案件移转到地方法院审理。约翰娜对贝多芬百般辱骂:“路德维希·凡·贝多芬是个骗子,他故意以贵族的姿态出现,而使整个案件移往高等法院审理。

    “他是我亡夫的哥哥,我不认为他是人,而是个恶魔,否则他为何要把小卡尔从他亲生母亲手中夺走?他把我儿从我手中夺走,而将他关在家中,不给他好东西吃,叫他做过重的功课。

    “他的脾气很坏,常为了一点小事打骂佣人,像他那种男人,怎么可以教养孩子呢?他没有资格。

    “他……”

    约翰娜滔滔不绝地数落贝多芬。贝多芬简直像在看一场闹剧,可是法官却把她的话当真。

    在约翰娜破口大骂后,贝多芬回答说:“我不仅是因为与小卡尔有血缘关系才带他回来,如果他的母亲是个好女人,我决不会带他走。

    “我领养他是为了他的前途着想,我希望他能在社会上做个有用的人。

    “的确,我的脾气不好,可是社会上的人都知道我的心地是善良的。如果各位读过作家拜圣巴赫的作品,就可知道我所说的不假。”

    可是无论贝多芬怎么辩解,将约翰娜的话当真的法官,似乎不接受贝多芬的说法。最后贝多芬输了这场官司,约翰娜夺回原已丧失的小卡尔监护人的身份。贝多芬突然觉得十分空虚。

    在空虚的日子里,贝多芬翻开平常所写的笔记本,细心地阅读,他想,这么做多多少少可以使自己逃避这种空虚吧。

    “弟弟,看看我,我正为你哭泣。”

    “我已没有心思去作歌剧或任何其他作品,只为了小卡尔。”

    “我为艺术而生,我的耳朵聋了,或许正因如此,这才适合我的生存之道。”

    “杰出的人必能在不幸与痛苦中忍受而生存。”

    即使贝多芬翻遍所有的笔记,也无法消除他对小卡尔的思念,更无法减轻他的病痛。在痛苦与贫穷中,贝多芬仍然抱着追求艺术的真谛。罗马哲学家辛尼卡曾说:“艺术久远,生命短暂。”这句话不适合贝多芬,他希望自己的生命也可以长久些。

    可怕的绝望感紧紧地逼近。可是不久之后,贝多芬再度振作起来,从绝望之中挣扎出来。当贝多芬想到离开自己而被约翰娜监护的小卡尔,他就会对判决之不公感到愤慨。

    即使贝多芬不是贵族,最高法庭应该判决贝多芬是小卡尔的适当监护人。可是地方法院却坚持约翰娜的供词,取消贝多芬的监护人资格。对于这种不当的判决,贝多芬实在无法遵从。因此他对地方法院提出异议,然而他的异议未被接受。

    贝多芬再度提出异议,这次仍被驳回。贝多芬十分震怒,于是他想:“好!既然如此,我也不理会。”决定采取其他途径。

    1819年11月,贝多芬向高等法院提出控诉,同时也到处写信请愿,只要对裁决有利的人,他都写了许多封长信给他们。

    信的内容不外乎说自己是个毕生致力于追求真与善的人,像约翰娜那样的女人一旦成为小卡尔的监护人,小卡尔的灵魂必然受到伤害,同时地方法院不当地拒绝最高法院的判决,这对贝多芬而言,是一种很大的打击,等等。

    贝多芬既愤怒又感不安,空虚地奋笔疾书。尤其是对鲁道夫大公,贝多芬不知给他写了几封信。

    1820年1月,法院接受贝多芬的控诉,因此判决贝多芬为小卡尔的监护人。

    小卡尔再度回到贝多芬的身边。此时他将小卡尔送到布莱林路的宿舍。判定约翰娜为小卡尔之监护人的地方法院可能也知道约翰娜的为人,因此特别指定一名代理监护人。贝多芬就依照这位监护人的主张,将小卡尔送到布莱林格宿舍。

    裁决之后贝多芬终于可以放下一颗沉重的心,身心顿感轻快,更不可思议的是,长久以来的肠胃病竟然不知不觉痊愈了,于是他又涌出无限的希望。

    灵魂深处的乐章

    贝多芬的音乐灵感如同天使的翅膀般轻松地伸展开来了,他又开始长久以来已经遗忘的散步。虽然说是散步,对他而言并非是指漫无目的地闲逛。他在心中追寻一个接一个的音乐灵感,浑然忘我地走着,不管刮风下雨,全不在意,鞋子里积满了水也依然若无其事。

    《庄严弥撒曲》早在几年前就已经有了构想,只是一直未完成。贝多芬想在鲁道夫大公就任奥洛穆茨大主教典礼之前完成,以便献给他。贝多芬打算以和平、安详作为这首乐曲的主题,使它能够引起每个人由衷地共鸣。于是他专注地谱这首乐曲,几乎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

    有一天,贝多芬走出房间。一个朋友以见了魔鬼似的表情,呆立在门口。

    “贝多芬,你到底在干什么?”

    贝多芬感到茫然地看着朋友的脸。

    “刚才在家中乱嚷乱吼的……”

    他以为贝多芬发疯了。贝多芬一点也记不起来,自己曾经大嚷大叫,他只是在构思《庄严弥撒曲》的其中一部分。他的朋友仍然以一副担心的样子盯着贝多芬。看了他的表情使贝多芬想起了以前在波恩的事。贝多芬一面教学生弹琴,不知不觉自己进入了精神恍惚的状态。

    每当贝多芬热衷于作曲时,经常会进入忘我的恍惚状态,什么事都忘得一干二净,自己不知不觉地大声嚷叫起来。这种精神恍惚大概是昨天就开始了吧?

    没错,的确是昨天开始的。因为叫佣人准备用餐,可是他们并没有准备,于是贝多芬气得大喊大叫。可能朋友听到的就是这件事。

    朋友安慰贝多芬说:“你有没有对佣人动粗?”

    “动粗?”

    “啊,是的。为了吃饭的事而打了他们?”

    “好像有的。”

    “佣人很生气地走了,是不是?”

    朋友说的话一点也不错。佣人一气之下辞职不干了,贝多芬从昨天开始就没吃东西,肚子实在饿坏了。但是这件事贝多芬并没有放在心上。

    贝多芬由于专心致志地作《庄严弥撒曲》而一直处在精神恍惚的状态下,为了对佣人动粗的事而深感不安。

    他想如果再这样下去的话,是写不出和平的弥撒曲的,当前急务应是先要求内心的平和。因此贝多芬在笔记本上写着:“但愿求得内心的平和。”

    然而,并不是这样就可以平息自己的恍惚状态。这件事过后不久,又发生了一场引起轩然大波的事情。

    那一天早上,贝多芬比以往更沉湎于作曲,陷入恍惚状态。贝多芬离开家门,徘徊在维也纳的街道,毫无目的地逛着,到了晚上,已经到了离市区很远的郊外。贝多芬两眼发呆,嘴巴念念有词,边走边念,被人误认为流浪汉。最后遇到一位警官,把他带回警察局。

    即使如此,贝多芬并没有改变自己的恍惚状态。他的脑海中充满了信仰、神、真、善、平和等念头,且再三地轮流浮现,使他不停地思考。每当他想到某一段时,就会情不自禁地又叫又唱,脚不住地在地上打拍子。

    无论警察局长怎么问贝多芬,他总是答非所问。′

    局长无奈,对部下说:“可能是个流浪汉,正沉浸在音乐中,头脑也可能有些问题。”

    但其中的一位部下说:“他可能是叫做路德维希·凡·贝多芬的音乐家。”

    “贝多芬?”局长歪着头左想右想。

    “好像听过这名字,是个怎样的人?”

    “他是有名的音乐家,经常出入宫廷,也似乎曾经教过鲁道夫大公。”

    “这样说来事情可大了,叫一个人来问问看。”

    不久之后,请来一位音乐家。他一看到贝多芬就说:“他就是贝多芬先生,在演奏会上见过几次。”

    局长吓了一跳,立即命令部下去通知市长。三更半夜,市长乘着马车赶来,送贝多芬回家。

    虽然贝多芬极力加快作曲的速度,可是《庄严弥撒曲》仍然无法在鲁道夫大公就任枢机主教典礼之前完成。

    完成的时间是在三年后的1823年。曲子与普通的弥撒曲一样,分为五个乐章,但是全部演奏时间却长达一小时二十分,因此不适合做礼拜用。由于具有高度的艺术性,后来也被用于仪式上。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