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年世女宗
芷江县的熊公馆,三十年前街名作青云街,门牌二号,是座三进三院的旧式一颗印老房子。进大门二门后,到了第一个院落,天井并不怎么大,石板地整整齐齐。门廊上有一顶绿呢官轿,大约是为熊老太太预备的,老太太一去北京,这轿子似乎就毫无用处,只间或亲友办婚丧大事时,偶尔借去接送内眷用用了。第二进除过厅外前后四间正房,有三间空着,原是在日本学兽医秉三[19]先生的四弟住房。四老爷口中虽期期艾艾,心胸却俊迈不群。生平欢喜骑怒马,喝烈酒,用钱如水而尚气任侠。不幸壮年早逝。四太太是凤凰军人世家田军门独生女儿,湘西镇守使田应诏的妹妹,性情也潇洒利落,兼有父兄夫三者风味。既不必侍奉姑嫜,就回凤凰县办女学校作四姑太去了。所以住处就空着。走进那个房间时,还可看到一个新式马鞍和一双长统马靴。四老爷摹拟拿破仑骑马姿式的大相,和四太太作约瑟芬装扮的大相,也一同还挂在墙壁上。第二个天井宽一点,有四五盆兰花和梅花搁在绿髹漆架子上。两侧长廊檐楹下,挂有无数腊鱼风鸡咸肉。当地规矩,佃户每年照例都要按收成送给地主一点田中附产物,此外野鸡、鹌鹑、时新瓜果,也会按时令送到,有三五百租的地主人家,吃来吃去可吃大半年的。老太太心慈,照老辈礼尚往来方式,凡遇佃户来时,必回送一点糖食,一些旧衣旧料,以及一点应用药茶,总不亏人。老太太离开家乡上北京后,七太太管家,还是凡事照例。所以这种礼物已转成一种担负,还常得写信到北京去买药。第三进房子算正屋,敬神祭祖亲友庆吊礼节全在这里。除堂屋外有大房五间,偏房四间,归秉三先生幼弟七老爷[20]住。七老爷为人忠恕淳厚,乐天知命,为侍奉老太太不肯离开身边,竟辞去了第一届国会议员。可是熊老太太和几个孙儿女亲戚,随后都接过北京去了,七老爷就和体弱吃素的七太太,及两个小儿女,在家中纳福。在当地绅士中作领袖,专为同乡大小地主抵抗过路军队的额外摊派。(这个地方原来从民三以后,就成为内战部队移动来往必经之路,直到抗战时期才变一变地位,人民是在摊派捐款中活下来的。)遇年成饥荒时,即用老太太名分,捐出大量谷米拯饥。加之勤俭治生,自奉极薄,待下复忠厚宽和,所以人缘甚好。凡事用老太太名分,守老太太作风,尤为地方称道。第三院在后边,空地相当大,是土地,有几间堆柴炭用房屋,还有一个中等仓库。仓库分成两部分:一储粮食,一贮杂物;杂物部分顶有趣味,其中关于外来礼物,似乎应有尽有,记得有一次参加清理时,曾发现过金华的火腿,广东的鸭肝香肠,美国牛奶,山西汾酒,日本小泥人,云南冬虫草,……一共约百十种均不相同。还有毛毛胡胡的熊掌,干不牢焦的什么玩意儿。芷江县地主都欢喜酬酢,地当由湘入黔滇川西南孔道,且是掉换船只轿马一大站,来往官亲必多,上下行过路人带土仪上熊府送礼事自然也就格外多。七太太管家事,守老太太家风,本为老太太许愿吃长素,本地出产笋子菌子已够一生吃用,要这些有什么用?因此礼物推来送去勉强收下后,多原封不动,搁在那里,另外一时却用来回馈客人,因此坏掉的自然也不少。后院中有一株柚子树,结实如安江品种,不知为什么总有点煤油味,一见我们吃它时,七太太就皱眉,扮着难于下咽神情,还说过去七老爷弟兄等吃它时,老太太可不怕酸。
正屋大厅中,除了挂幅沈南蘋[21]画的仙猿蟠桃大幅,和四条墨竹,一堵壁上还高挂了一排二十枝鸟羽铜镞的长箭,箭中有一枝还带着个多孔骨垛的<骨孝>箭头。这东西虽高悬壁上不动,却让人想起划空而过时那种呼啸声。很显然,这是熊老太爷作游击参将多年,熊府上遗留下来的唯一象征了。
这是老屋大略情形,秉三先生的童年,就是在这么一个家中,三进院落和大小十余个房间范围里消磨的。
老房子左侧还有所三进两院新房子,不另立门户,门院相通。新屋房间已减少,且把前后二院并成一个大院,所以显得格外敞朗。平整整方石板大空院,养了约三十盆素心兰和鱼子兰,二十来盆茉莉。两个固定花台还栽有些山茶同月季。有一口大金鱼缸,缸中搁了座二尺来高透瘦石山,上面长了株小小黄杨树,一点秋海棠,一点虎耳草。七老爷有时在鱼缸边站站,一定也可得到点林泉之乐。(若真的要下乡去享受享受田野林泉,就恐得用三十名保安队护围方能成行。照当时市价,若绑到七老爷的票,大约总得五十枝枪才可望赎票的。)正面是大花厅,请客时可摆六桌酒席。壁上挂有明朝人画的四幅墨龙,龙睛凸出,从云中露爪作攫拿状,墨气淋漓,像带着风雨湿人衣襟神气。另一边又挂有赵秉钧[22]书写的大八尺屏条六幅,写唐人诗,作黄涪翁[23]体,相当挺拔潇洒。院子另一端,临街是一列半西式楼房,上下两层,各三大间。上层分隔开用作书房和卧室,还留下几大箱杂书。下面是客厅,三间打通合而为一,有硬木炕榻,嵌大理石太师椅,半新式醉翁躺椅。空中既挂着蚀花玻璃的旧式宫灯,又悬着一个斗篷罩大煤油灯。一切如中等旧式人家,加上一点维新事物,所以既不摩登刺目,也不式微萧索。炕后长条案上,还有一架二尺阔瓷器插屏,上面作寿比南山戏文。一对三尺高彩瓷花瓶,瓶中插了几支孔雀长尾,翎眼仿佛睁得圆圆的,看着这室中一片寂寞一片灰,并预测着将来变化。对着迎面那八扇带彩色的玻璃门,担心到另一时会有人偷去。还有一个衣帽架,是京式样子,在北京熊府大客厅中时,或许曾有过督军巡阅使之类要人的紫貂海龙裘帽搁在上面过。但一搬到这小地方来,显然就和人才一样,无事可作并装点性也不多了。照当地风气,十冬腊月老绅士多戴大风帽,罩着全个肩部,并不随时脱下。普通壮年中年地主绅士,多戴青缎乌绒瓜皮小帽,到人家作客时,除非九九消寒遣有涯之生,要用它来拈阄射覆赌小酒食,也并不随便脱下的。
这个客厅中也挂了些字画,大多是秉三先生为老太太在北京办寿时收下的颂祝礼物。有章太炎[24]和谭组庵[25]的寿诗,还有其他几个时下名人的绘画。当时做寿大有全国性意味,象征各方面对于这个人伦领袖的期许和钦崇,礼物一定极隆重。但带回家来的多时贤手笔,可知必经过秉三先生的选择。示乡梓以富不如示乡梓以德。给我印象极深刻的,是一幅署名黎元洪[26]的五言寿联。这是当时大总统的手笔,字大如斗,气派豪放,措词也极得体。联语仅十个字:
有子今人杰
宜年世女宗
将近三十年了,中国或世界都有了几次大变,无数伟人功名德业也都随时间成尘成土,这十个字在我印象中还很鲜明。当时最觉得惬意的,还是上联“今人杰”三个字,似乎比我正读过的《水浒传》小说全部英雄豪杰还伟大动人。因为这个称呼我相信不会是像普通意思,用杀人方法作成,却必然由于另外一种努力,见出人格的素朴和单纯,悲悯与博大,远见和深思,方足当这个称呼而无愧的。这种人杰是国家进步永远不可少,然而并世异代却并不多的。但本地人看来,却恐并无多大兴味。
这院中两进新屋,大约是秉三先生回乡省亲扫墓时前一年方建造。本人一离开,老太太和儿孙三四人都过了北方,府中房多人口少,那房子就闲下来了。客厅平时就常常关锁着,只一年终始或其他过节做寿,七老爷要请酒时,才收拾出来待客。这院子平日也异常清静,金鱼缸边随时可发现不知名小雀鸟低头饮水。夏天素心兰茉莉盛开,全院子香气清馥,沁人心脾。花虽盛开却无人赏鉴,只间或有小丫头来剪一二枝,作观音像前供瓶中物。或自己悄悄摘一把鱼子兰和茉莉,放入胸前围裙小口袋中。这种花照例一沾人身上热气就特别香,小丫头到七太太身边时,七太太把鼻子皱皱,只笑笑:“翠柳,你不要自己尽摘,多摘点送给胡四姑太和龙家唐家去!”小丫头于是也笑笑,因为一到下半天,就可带了半篮子鲜花各处去玩玩了。胡家龙家唐家,都是芷江县地主绅士大户。
这所现代相府,我曾经勾留过一年半左右。还在那个院子中享受了一个夏天的清寂和芳馥,并且从楼上那两个大书箱中,发现了一大套林译小说[27],迭更司[28]的《贼史》、《冰雪因缘》、《滑稽外史》、《块肉余生述》等等,就都是在那个大院中花架边台阶上看完的。这些小说对我仿佛是良师而兼益友,给了我充分教育也给了我许多鼓励,因为故事上半部所叙人事一切艰难挣扎,和我自己生活情况就极相似,至于下半部是否如书中顺利发展,就全看我自己如何了。书箱中还有十来本白棉纸印谱,且引诱了我认识了许多汉印古玺的款识。后来才听黄大舅说,这些印谱都还是作游击参将熊老前辈的遗物,至于这是他自己治印的成就,还是他的收藏,已不能够知道了。老前辈还会画,在那时称当行。这让我想起书房中那幅洗马图,大约也是熊老太爷画的。秉三先生年过五十后,也偶然画点墨梅水仙,风味极好。上海余庆路二号家中客厅里正中悬挂的那个罗汉屏墨梅,落英繁蕊,清逸中有富贵气象,看过的都十分称赏,或者和庭训多少有点关系。
那房子离沅州府文庙只一条小甬道,两堵高墙。事很凑巧,凤凰县的熊府老宅,离文庙也不多远。旧式作传记的或将引孟母三迁故事,以为必系老太太觉得居邻学宫,可使儿子习儒礼,因而也就影响到后来一生功名事业。但就我所知道的秉三先生一生行事说来,人格中实蕴蓄了儒墨各三分,加上四分民主维新思想,综合而成。可以说是新时代一个伟大政治家,其一生政治活动,实作成了晚清渡过民初政治经济的桥梁,然并非纯儒。在政治上老太太影响似不如当时朱夫人来得大。所以朱夫人过世后,行为性情转变得也特别大。老太太身经甘苦,家常素朴,和易亲人,恰恰如中国其他地方老辈典型贤母一样,寓伟大于平凡中。八十大寿时,虽在北平府宅中,高居安处,儿孙环侍,大总统以次伟人悍帅,云集一室,骈立献寿,极一时人间豪华富贵。事实上以老太太自择,恐仍不如乡居之时,与二三戚里家人,于家里那所空院中晒黄酱,制腌菜,作菌油豆腐乳,谈家常旧话,易得有生真乐。秉三先生五十以后的生活,自奉俭薄到不必要程度。牺牲一切于平民教育,甚至尽捐家产于慈幼院,每月反向董事会领取二三百元薪水,若用世俗眼光看去,自然便不免觉得突兀奇异,有不易索解处。若检讨及环境背景,会发现原来老太太八十年都如此过日子,庭训所及,到时反朴近真,亦极自然合理也。
熊公馆右隔壁有个中级学校,名“务实学堂”。似从清末长沙那个时务书院取来。梁任公[29]先生二十余岁入湘至时务书院主讲新学,与当时新党人物谭嗣同、唐才常诸人主变法重新知活动,实一动人听闻有历史性故事。蔡松坡、范静生时称二优秀学生,到后来一主军事,推翻帝制,功在民国为不朽;一长教育,于国内大学制度、留学政策、科学研究、对全国学术思想发展贡献更极远大。任公先生之入湘,秉三先生实始赞其成,随后出事,亦因分谤而受看官处分。这个学校虽为纪念熊老太太设立,实尚隐寓旧事。校舍是两层楼房若干所,照民初元时代新学堂共通式样,约可容留到二百五十人寄宿。但当我到那里时,学校早已停顿,只养蚕部分因有桑园十余亩,还用了一个技师、六个学生、几十个工人照料,进行采桑育蚕。学校烘茧设备完全,用的蚕种还是日本改良种,结茧作粉红色,瀹丝时共有十二部机车可用。诸事统由熊府一亲戚胡四老爷管理。学校还有一房子化学药品,一房子标本仪器,一房子图书,一房子织布木机,都搁在那里无从使用。(正如象征着创办者的政治经济理想,失去了合宜环境,便只合搁置下去。)秉三先生家中所有旧书也捐给了学校。学校停办或和经费有关,一切产业都由熊府捐赠,当初办时,或尚以为可由学校职业科生产物资,自给自足,后来始发现势不可能。这学校抗战后改成为香山慈幼院芷江分院女子初级中学,由慈幼院主持,前后相去已二十八年,学校中的树木,大致都已高过屋檐头,长大到快要合抱了。我还记住右侧第二列楼房前面草地上,有几株花木枝桠间还悬有小小木牌,写明是秉三先生某某年手植。如至今犹幸而存在,召伯甘棠,毋翦毋伐,如何来好好护持,就全看后来者用心了。
我从这个学校的图书室中,曾翻阅过《史记》、《汉书》,和一些其他杂书。记得还有一套印刷得极讲究的《大陆月报》,用白道林纸印,封面印了个灰色云龙,里面有某先生译的《天方夜谭》连载。渔人入洞钓鱼见化石王子坐在那里垂泪故事,把鱼钓回鱼在锅中说故事的故事,至今犹清清楚楚。但是事实上说来,我这个小文,所涉及的地方人事,风俗习惯,从较年轻一辈看来,也快要成为天方夜谭了。
我到芷江县,正是五四运动发生的民国八年,在团防局作个小小办事员,主要职务是征收四城屠宰捐。太史公《史记》叙游侠刺客,职业多隐于屠酤之间,且说这些人照例慷慨而负气,轻生而行义,拯人于患难之际而不求报施,比士大夫犹高一筹。我当时的职业,倒容易去和那些专诸、要离[30]后人厮混。如欢喜喝一杯,差不多每一张屠桌边都可蹲下去,受他们欢迎。不过若想从这些屠户中发现一个专诸或要离,可不会成功!想不到的是有一次,我正在那些脸上生有连鬓胡子,手持明晃晃尖刀,作庖丁解牛工作的壮士身边看街景时,忽然看到几个在假期中回家,新剪过发辫的桃源女师学生,正从街头并肩走过。这都是芷江县大小地主的女儿。这些地主女儿的行为,从小市民看来其不切现实派头,自然易成笑料;记得面前那位专诸后人,一看到她们,联想起许多对于女学生传说,竟放下屠刀哈哈大笑,我也就参加了一份。不意十年后,这些书读不多热情充沛的女孩子,却大都很单纯的接受了一个信念,很勇敢的投身入革命的漩涡中,领受了各自命运中混有血泪的苦乐。我却用熊府那几十本林译小说作桥梁,走入一崭新的世界,伟人烈士的功名,乡村儿女的恩怨,都将从我笔下重现,得到更新的生命。这也就是历史,是人生。使人温习到这种似断实续的历史,似可把握实不易把握的人生时,真不免感慨系之!
北平石驸马大街熊府,和香山慈幼院几个院落中,各处都有秉三先生手种的树木,二十五年来或经移植,或留原地,一定有许多已长得高大坚实,足当急风猛雨,可以荫蔽数亩。又或不免遭受意外摧残;凋落萎悴,难以自存。诵召伯甘棠之诗,怀恭敬桑梓之义,必有人和我同样感觉;还有些事未作,还有些责任待尽。
三十六年十二月十九日
(原载1948年1月3日天津《大公报》,为纪念熊希龄逝世十周年而作。)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