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诱惑的海底寻宝-赤城山黄金之谜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今日本藏金规模之最当数赤城山,据说它的黄金埋藏量高达400万两。一个多世纪以来,有不少想一夜之间成为富翁的人纷纷来到赤城山探宝。

    二休跟着妮娜走到了一座破旧的院子。听妮娜说,当她离家的时候,父亲就住这里,这里的房子以前是一个忠实的臣子的,后来国家灭亡,那臣子便把自己的院子让给了他的主子。二休看到这样子,心里也不禁感慨万千,曾经的一代帝王,如今竟落魄到如此地步,世事的变化也真叫人难以承受。但他除了感慨以外,伤感的情绪也不便表达出来,反而频频安慰妮娜。

    “父亲,”刚走进院子,妮娜就高声叫了起来。一个不太矫健的年近50岁的男人从里屋走了出来,随着“妮娜”一声叫唤,便将妮娜紧紧地抱在了怀里,眼里流下了两行浊泪。

    “父亲,这是我朋友二休,一路上多靠他的照顾,女儿才得以回来和你相聚。”妮娜指着二休给她父亲介绍说;说完紧接着又说:“二休,这是我父亲艾利玛。”“您好,伯父,”二休很礼貌的向老人问好。“你好,辛苦了,谢谢你对妮娜的照顾,谢谢。”艾利玛果然不愧为做过皇帝,很懂礼节。

    “父亲,你看起来比以前瘦了,”妮娜仔细地端详着艾利玛说。

    “是的,你走的第二天晚上我做了一个梦,梦见一个老人给我讲了一个故事,故事是这样的:当今日本藏金规模之最当数赤城山,据说它的黄金埋藏量高达400万两,相当于现在的100兆日元(兆在古代指1万亿),而1987年日本的国家预算也不过54兆日元。赤城山珍藏黄金,是1860年的事。当时正值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末期,世界的金银兑换率为1∶15,而日本仅1∶3,国内存在黄金大量外流的现象。为了阻止这种消极现象,也为了贮备财产以利于军备,‘大老’(是‘老中’的首席代表,是非常设的幕府最高执政官)井伊便以贮存军费为名,高度秘密地制定了埋藏黄金计划。赤城山被选为藏金之地。因为赤城山是德川幕府为数不多的直辖领地之一,它属德川家族世代聚居地,易于保守机密,而且地处利根川与片品川两河之间,有连绵起伏的高山作屏障,是易守难攻的军事安全地带。它也是德川幕府不得已全线溃退后的最后防御之地。当时强藩的中下级武士出身的改革派立意打倒幕府实行革新。正当井伊秘密藏金之时,1890年3月3日,他被倒幕派武士刺死在江户(今东京)的樱田门外。他死后,属下林大学头和小栗上野介继续执行埋金计划。17世纪50年代末,德川幕府终于被倒幕派推翻,江户时代结束。1868年7月新政府改江户为东京,明治政府上台,赤城山藏金也就成了一个世纪之谜了。

    这批作为军费而埋藏的黄金总数到底有多少?据知情者披露,当时从江户运出了360万两黄金;小栗上野介的仆人中岛藏人,在遗言中又说从甲府的御金藏中还运出几万两黄金,加之其他金制品,估计埋藏总数达400万两。

    一个多世纪以来,有不少想一夜之间成为富翁的人纷纷来到赤城山探宝。1905年,岛追老夫妇曾在此寻找到几个装有黄金的木樽;后来在修路过程中也曾有人寻到过日本古时纯金薄片椭圆形的金币57枚。对发掘赤城山藏金最热衷的,莫过于水野一家祖宗三代了。第一代水野智又是中岛藏人的义子,中岛藏人临终前曾告诉他,赤城山藏有德川幕府的黄金,藏宝点与古水井有关。于是,水野智义便萌发了寻找赤城黄金的信念。他变卖家产筹款16万日元,开始调查藏宝内幕,得知1866年1月14日,有30名武士雇了七八十人在津久回原突然出现,运来极其沉重的油樽22个,重物30捆,在此处逗留近1年。他们秘密地分工行动,不少当事人是幕府的死囚,完工后即被杀以灭口。后来,水野智义在1867年5月从一口水井北面30米的地下挖出了德川家康的纯金像,推测金像是作为400万两黄金的守护神下葬的。不久,又在一座寺庙地基下挖出了水野智义认为是埋宝地指示图的3枚铜板,但它们所含之谜却无人读懂。昭和八年四月,水野智义又发现一只巨型人造龟。这就是第一代水野为之奋斗一生的收获。

    第二代水野爱三郎子承父业,在人造龟龟头下发现一空洞,洞内有五色岩层,不知是自然层还是人为造成。第三代水野智子进一步在全国了解有关赤城山黄金的传说,他与人合作利用所谓特异功能来寻宝,但收获甚微。水野家三代在赤城山的发掘坑道总计长22公里,却仍没有寻到藏金点。向水野三代这种半盲目的脑力与体力劳动提出挑战的是高技术的运用。有人用最新金属探测机在水野家挖的坑道内发现有金属反应,经分析此处地层内又极难存在天然金属,有可能是德川的藏金所在,但由于地质松软,要挖掘需要有强力支撑物,只能暂时作罢。

    巨大花费,仅现在维修消耗原料费即达500多万元。”讲完故事,艾利玛仍然沉浸在那天的晚上……

    【二休的感悟】

    人生就像海洋,总会有起有落,处于人生低潮的时候就看我们如何驾驭。

    韩国海底基地的宝藏

    据说,日本第122特攻部队司令曾遗留下来4张秘密基地的地图,在这些地图中提到,这里匿藏着几十吨金块、150吨白银,还有1600颗钻石。

    “父亲,您怎么了”,妮娜看着父亲一时迷茫一时兴奋的眼神担心地急问道:“哦,没什么,妮娜,你再给二休倒杯热茶,我呆会儿再给你们讲下面发生的事。”艾利玛很平静的跟妮娜说。“好,那您先休息会儿,身体要紧。”妮娜关切地说着,然后给二休倒茶去了。

    妮娜端来了两杯茶,一杯递给了父亲,一杯给了二休。艾利玛品了口茶,接着又说道:“那一晚,我醒来后,脑子里特别清醒,复国之心似乎更加坚强起来,但我却不太相信梦里的故事,也就没怎么放在心上。只是时刻想着复国的办法”。艾利玛说完又喝了口茶。

    “没想到晚上我又梦到了前一晚的那位老人。”艾利玛有点情绪激动地说:“老人在梦里告诉我说,‘你想复国不是不可以,你只需要找到足够的宝藏就行,前晚的故事希望你不要忘记,今晚我还将给你讲一个关于韩国海底基地的宝藏的故事”’。艾利玛接着说道:“老人所讲述的故事是这样的。”

    据说,日本第122特攻部队司令曾遗留下来4张秘密基地的地图,在这些地图中提到,这里匿藏着几十吨金块、150吨白银,还有1600颗钻石。

    有消息披露,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曾在侵略战争中从中国、朝鲜等处掠夺了大量的金、银、珠宝等作为军费,并在韩国的釜山市“赤峙湾”的海底建立了一个秘密的潜水艇基地,把它所掠来的财宝都藏在了这个基地中。据说,这批财宝按币值计算,要值现在的韩国币好几兆。这件事曾在韩国引起了广泛的兴趣。

    消息一传开,1982年1月,韩国的主要大报用“釜山有日本秘密潜水基地”“去寻找通往一攫千金仓库的通道”等大标题,对此大肆渲染,更是在民间掀起寻宝热潮。据说,日本第122特攻部队司令曾遗留下来4张秘密基地的地图,在这些地图中提到,这里匿藏着几十吨金块、150吨白银,还有1600颗钻石。

    因为通往基地的入口处在韩国部队的兵营内,百姓是无法进入的。1982年7月,韩国军方在强大的社会舆论压力下,决定向民间发放发掘埋藏物许可证。当时公众对发掘这批金银财宝持乐观态度,可是发掘了1年却一无所获。韩国陆军本部曾与发掘业者围绕着发掘许可证问题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现在经营中小企业的郑灿泳声称,他在第一次发掘许可证有效期过后一个星期,在军营某地下10米深处曾发现了秘密基地的入口处,但军方不允许他再挖了。他只好于1990年3月10日又向“青瓦台”军部提出申办发掘许可证的申请,但无人答复。看来这些财宝即便是有,也不知要等待何时重见天日,落入何人之手了。

    艾利玛模仿老人的语调讲完了这个故事,那个梦惟妙惟肖,看来已深深地刻在了他的脑海。

    【二休的感悟】

    古人云: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是真也好,是假也好,不过千万别做白日梦。

    张献忠窖金之谜

    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战败之前,将其亿万金银采取窖藏办法埋于四川,以备东山再起。清朝文人的笔记、野史中说:只要找到锦江下的石牛和石鼓,就能找到张献忠窖藏的万万两银子。

    “做梦很平常,可是同样的话题连着出现在两晚就有点不正常,更何况接二连三呢,”艾利玛谈性正浓,一点也不觉得累。

    “当我第二天一大早醒来的时候,我觉得全身都是力量,那种复国的欲望在极速地膨胀。我当天就收拾好远行的物品,决定第二天就走,然而更让人意想不到的是,那晚,当我迷迷糊糊的进入梦乡的时候,前两晚出现的老人又来到了我梦里,老人这回则什么也没说,张口就说张献忠窖金之谜的故事,我仔细的听着,只听见他说:中国古代信用制度不健全,人们习惯于用窖藏的方式贮存财富。”

    为了窖藏的安全,窖藏者都力求不使人知道,甚至对亲人都要隐瞒。如果由于某种原因,他没有机会重新挖掘这笔财富,而又来不及将窖藏地点告诉他人就突然死去,窖藏的秘密就一直保持下去,除非有朝一日这秘密偶然地被人发现。古往今来,发现窖藏的事不知有多少。

    明末农民军领袖张献忠东征西战,据蜀建立大西政权。可是不久即被清王朝所灭。据传张献忠战败之前,将其亿万金银采取窖藏办法埋于四川,以备东山再起。但随着张献忠的战死,这个秘密也就一直没有揭开。

    清朝文人的笔记、野史中也曾提到此事。成都一带还流传着“石牛和石鼓,银子万万五”的民谣。意思是说:只要找到锦江下的石牛和石鼓,就能找到张献忠窖藏的万万两银子。

    记载张献忠窖藏的书有多种。吴伟业(梅村)在《鹿樵纪闻·献忠屠蜀》中说顺治二年(1645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涸其流,穿数仞,实以精金及他珍宝累万万,下土石筑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铜金”’。彭孙贻《平定志》卷十二引查继佐的话,也说张献忠“用法移锦江而涸其流,下穿数仞,实以黄金宝玉累亿万,杀人夫,下土石填之,然后决堤放水,名曰‘水藏”’。两书中,一称“铜金”,一称“水藏”,当属于传闻异词。彭遵泅《蜀碧》卷三也记有此事,作“锢金”,但没有提及窖藏的数量。

    以上三书都是私家著作,而清朝官修《明史》的编撰者对这条史料也持肯定态度。《明史·张献忠传》说:“又用法移锦江,涸而阙之,深数丈,埋金宝亿万计,然后决堤放流,名‘水藏’,曰:‘无为后人有也’。”经这样一记载,就更加被人们视为信史了。后来陈克家继他祖父陈鹤完成的《明纪》,也一字不易地抄录了这条史料。

    垂涎这笔巨额财富自然大有人在,连清朝政府也动过一番脑筋。《清文宗实录》卷八十九记载:道光十八年(1838年),清政府曾派某道员到锦江实地勘察,因找不到窖藏的确切地点而中止。咸丰三年(1853年),翰林院编修陈泰初又旧事重提,由吏部尚书等代奏,呈请寻找这笔财宝。他说亲眼看到彭山、眉山居民捞到张献忠遗弃的银子,“其色黑暗”,听说“曾经查出归官,尚存藩库,有案可核”,以此来证明张献忠窖藏之事并非子虚乌有。当时正值太平天国革命高潮,清政府财政困难,咸丰皇帝于是动了心,命成都将军裕瑞“按照所呈各情形,悉心访察,是否能知其处,设法捞掘,博采舆论,酌量筹办”。但费尽心机,没能找到。几百年来尽管不少人垂涎这笔巨宝,但都劳而无功。

    “讲完故事,那老人就失踪了,而我再也睡不着,爬起来,等天一亮,我就登上了寻宝的路,然而,当我走遍了那些所谓的藏宝之地,徒手而归的时候,我才突然领悟到故事的真正含义,我的力量太单薄,根本改变不了什冬国家灭亡,那是历史的潮流,没有人能逆潮流而为”艾利玛一口气说完一大串。

    妮娜见艾利玛也找到了与自己历经千辛万苦方参悟透的相同的答案,望着日渐衰老的父亲,妮娜和艾利玛紧紧地抱在了一起……

    【二休的感悟】

    何谓宝藏,真正的宝藏就是自己。应大力挖潜,发掘出自身所蕴藏的巨大宝藏。

    世界上最大的沉船宝库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沉船宝库。据推测,长眠于地中海的海底文物,即使仅限于古希腊时期的文物,从东面的爱琴海罗得斯岛附近的海域,到西面的意大利半岛海面,南面直到非洲北部沿岸附近均有分布。古代沉船上的遗物中在文化史上价值最高的,除了货物和掠夺来的东西之外,就是各类艺术品,特别是古代雕像。地中海发现的第一个古代雕像是1832年在意大利西部海岸皮昂比诺和厄尔巴岛之间的海底由拖网渔船打捞上来的。这是现存罗浮宫美术馆的最负盛名的陈列品之一。

    在艾利玛和妮娜的一再挽留下,二休在艾利玛家呆了将近两周的时间。这一天,二休提出了要回家的要求,艾利玛见二休执意要走也不再强留,于是答应第二天就让二休回国。

    身在异国他乡,那种思乡的恋情也逐渐加浓,现在的二休只盼望着能早点回国。好不容易等到天黑下来,想起明天将启程回国,二休不禁激动万分。

    艾利玛为二休明天的离去准备了丰盛的晚餐,准备一醉方休。晚餐的气氛并没有欢声笑语,艾利玛和妮娜为这个如同家人般的中国人即将离去而恋恋不舍,二休也为即将告别妮娜和艾利玛而略显惆怅。

    用完晚餐,二休借故要早点休息而回了房,因为他怕自己还真有点舍不得离开他们而动摇了决心。回到房,为了不去想别的事情,二休拿出了巴基斯坦老人送的书,翻到了第三个故事,逐字逐句地读将起来。

    古代沉船上的遗物包括货币、各种商品、船员的生活用品及其他物品。其中在文化史上价值最高的,除了货物和掠夺来的东西之外,就是各类艺术品,特别是古代雕像。虽然最早在19世纪30年代就有人在打捞雕像,但最近40年来在海底发现的两座雕像才最引起轰动。

    在地中海海域,自公元前就盛行在海底采集海绵。1953年,在土耳其勃得鲁姆海的海底采集海绵的工人打捞出一尊古希腊的青铜雕像,即女神“苔曼台尔”铜像。另外一尊是考古学家在考古调查中,于1964年在意大利那波里湾的加布里岛附近的海底发现的罗马时代的大理石海神像。这里主要介绍这尊大理石海神像。

    在包括发现海神像的那波里湾在内的意大利沿岸,罗马时代之后,由于海水的上升,使马格那·古拉埃基亚时代之后的城市均被海水吞没。特别是那波里湾一带在海中至今仍然可以看到这些遗迹。著名的波次奥里神庙建于公元3世纪,15世纪时这座圆柱形建筑完全沉没于海中,据说现在每当退潮时,还可看到神庙的基址。

    加布里岛的旅游名胜点“蓝色洞穴”,是一处面向海洋的地下湖,入口大小只有1米多,因流动的湖水的蓝光倒映着高30多米的碧石洞口而闻名遐迩。罗马帝国第二代皇帝提拜里乌斯在公元27年搬到加布里岛的离宫来安度晚年,从这以后,离宫被奉为圣地。在这一带海域,意大利考古工作者发现了大理石雕像。这尊雕像由于被海水严重侵蚀,表面覆盖着一层贝壳,专家研究结果表明,这是2000年前罗马时代制作的雕像。可是它究竟是“海神内布丘”还是“海王得莱顿”,学术界产生了分歧。虽然存在这种争议,但肯定这是装饰离宫壁面的雕像群中的一尊雕像。这是了解罗马时代圣地宗教性质的宝贵资料,因而受到学术界的普遍重视。

    地中海发现的第一个古代雕像是1832年在意大利西部海岸皮昂比诺和厄尔巴岛之间的海底由拖网渔船打捞上来的。这是公元前5世纪制作的“皮昂比诺的阿波罗”青铜像。这尊雕像现存罗浮宫美术馆,是最负盛名的陈列品之一。从风格上看,它是马格那·古拉埃基亚地区的作品。也许,这尊雕像某一时期从南意大利的一个古希腊殖民城市交流到这里的。其线条洗练的造型,极为清楚地表现了人体的各部结构,具有典型的古希腊艺术风格。特别是其准确造型与青铜材料的完美统一,作为现存蜡模铸造最为原始的一例,在古代艺术史上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遗憾的是现在却无从寻找这一雕像发现的确切地点。

    进入20世纪后,1925年从爱琴海深处的马拉东海湾的海底由渔网打捞出一尊青铜像——“马拉东青年像”。推测是由希腊开往意大利的商船的货物之一。这个比真人略小的雕像是非常优秀的作品,其典雅安详的神态使部分专家认为这是希腊大雕刻家普拉克西泰莱斯的作品,现存于雅典国立博物馆。

    1928年,在希腊埃维厄岛的阿尔泰米希奥海角的海底,发现了一尊“婆塞冬”青铜像。据说,是雅典的艺术品收藏家安德尼斯·拜那基斯雇佣海绵潜水夫打捞上来的。海神婆塞冬,相当于希腊神话中的主神宙斯。这尊雕像,是公元前5世纪前后制作的三尊早期青铜像中仅存的两尊之一,是十分珍贵的遗物。传说这尊雕像最初放置在科林索斯的伊斯特毛斯,后来在运往君士坦丁的途中,因遇难而沉没海中。在这个海域,还曾发现被认为是古希腊时期(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0年古代历史时期)的“少年骑手像”(青铜像,高85.2厘米)。这尊巧妙捕捉住黑人少年骑手激烈运动姿态的作品,被认为是公元前150年左右制成的。要说起希腊雕刻,即使从遗物的数量上说,也不能不想起普通的大理石像。但是,在古希腊的雕刻作品中,更多的是青铜像,其质量毫不逊于大理石像。公元前7世纪,在希腊的圣地,只要一建造石结构神殿,就要同时用石材和青铜为材料,精心雕刻完成被祭祀的主神像和装饰建筑的纪念性雕像。当然,最早用做雕像的材料是木材,接着是青铜,然后才是大理石。虽然最早使用青铜造像的年代在文献上还不清楚,但像我们能见到的被推定为宙斯头部的“男人头像”,是公元前6世纪末的作品,被认为是最早的青铜雕像。学界认为此像是用砂型铸造成的,但此后,与大理石一样,用青铜铸造真人大小甚至更大的青铜像以装饰神殿和其他建筑的做法就普遍起来,这一点在当时的金石文和文献中均有明确的记载。再进一步则以大理石像为范模,将原像翻制成青铜雕像。

    自古以来在地中海,特别是爱琴海域发现的古代文物,大多是由希腊的海绵打捞工人和拖网渔船的渔夫们打捞上来的,关于这方面流传有许多轶闻趣事。他们也自诩具有在海底发现为数众多的古典期的优秀雕像的经验。他们不仅熟知爱琴海的古代海底图,而且有使用空气呼吸器采集海绵的技术传统。他们熟练地运用这些技术,能够把纯属偶然发现的沉睡于海底的优秀艺术作品及双耳陶瓶等打捞上来。这些极偶然的发现事实上不断地在推动地中海地区海底调查工作。在地中海所进行的水下考古学调查,是以1900年在希腊的伯罗奔尼撒半岛南端的安提基西拉岛水湾偶然发现的沉船为开端的。在北非近海完成打捞海绵作业的小船在回程途中,为躲避风暴偶尔到安提基西拉岛避难。当时,海绵打捞潜水工人埃利阿斯·斯塔代阿提斯发现了沉在海底的大理石像和青铜像,并以打捞上来的青铜像的一只手腕为证据。船长德麦道利奥斯昆道斯将这一情况悄悄地报告了希腊政府。其结果是引发了世界上第一次由国家参与的海底考古学调查。调查是由雅典博物馆研究人员、希腊海军士兵、潜水员等共同参与进行的。

    这一海域的水深约50米,而且气候恶劣,时有雷暴天气,给调查和水下作业带来了极大困难。但此次海底调查,仍然自1900年始到1901年动员了大批潜水员进行工作。在提升水下文物时由于钢索断裂使文物掉到更深的海底的事时有发生,祸不单行,还发生了潜水员不幸牺牲的事故。考古学家虽然也参加了调查工作,却由于没人能潜水,实际上在调查中一筹莫展。虽然在只有潜水员工作的情况下,无法科学地记录海底遗物的保存状态,然而调查却始终极为严肃认真地进行。这次调查了解到海底遗物主要是船上的货物,发现了大理石像的碎片,建筑材料及青铜像胸部的一部分。以此为线索继续进行了更为认真的探查,结果采集到青铜像其、他部位的大量碎片。其后将这些碎片成功地进行了复原,成果之一即为现陈列于雅典国立考古博物馆的“安提基西拉青年”像(高194厘米,制作于公元前三四世纪)。发现的遗物有双耳陶瓶。据推测,这可能是公元前1世纪罗马占领希腊后掠夺并打算运回国内的船上的部分货物,也可能是将作为商品的艺术品或其仿制品运往罗马途中沉没的贸易船的部分货物。同时在这一海域还发现了青铜的“哲学家的头像”。1953年,法国的库斯特和迪玛使用空气压缩装置对这只沉船重新进行了调查。调查报告说,海水深54米,海底遗物是船沉没时扔到海里的,海底还堆积着完整无损的艺术品。同时,还从多方面搞清了沉船的构造。船的构件用铜钉加以固定,好像先组装外部,然后再铺设甲板。推测船的重量在300吨以上。根据对部分船板所做的放射性碳元素年代测定,知其为公元前260年至前180年左右的船,其沉没时代当在公元前50年至前5年之间。

    以此为发端的第一次古代沉船调查,在考古学和历史学上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在这次发现的文物中,有的从发现后直到现在一直在进行研究。同时,安提基西拉所发现的文物,不仅对古代艺术专家,就是对科学家们来说,也是十分有价值的古代研究资料。

    打捞上来的遗物中混有若干用途不明的青铜和木质碎片,对于这部分文物,直到今天仍有很多学者在继续进行研究。有人根据自己的研究结果,仅因为其似车轮,竟认为这个装配有20多个齿轮和可以转动的刻度盘的结构非常复杂的装置是小孩的玩具1但是,随着木质部分的干燥,搞清了这是一个装配有齿轮的装置,并发现了注明使用方法的刻文。

    在对其进行x光透视和结构复原后,才知道这是一架利用齿轮的转动来计算日历的精巧的天体观测仪。这是比华美的雕像更为惊人的发现。如果它真的具有小型天象仪的性能,那就应是现在天象仪及机械钟表的原型。1959年,美国的普林斯顿研究所的英国专家塔莱克·上道里拉·布兰伊斯博士提出了新说,认为这是现代电子计算机原型的计算器,可以计算出太阳和月亮,甚至行星的运行轨道。无须讳言,这是了解古代希腊的科学技术成就的极为珍贵的遗物,同时也给中世纪以前科学史的研究提供了一把钥匙。

    19世纪初期,土耳其军政陷雅典,希腊独立义勇军决心奋起夺回雅典。由于担心决战之时会使巴特依神殿毁坏,英国驻土耳其大使艾尔金将神殿的柱头从墙上剥下来运到了英国。从雅典的外港皮赖乌斯港出发的运送文物的帆船“麦塔”号于1802年9月16日沉没于安提基西拉海底。第二年将其打捞上来,然而未放回希腊,却是引渡到了英国。

    地中海是世界上最大的沉船宝库。据推测,长眠于地中海的海底文物,即使仅限于古希腊时期的文物,从东面的爱琴海罗得斯岛附近的海域,到西面的意大利半岛海面,南面直到非洲北部沿岸附近均有分布。这一情况表明在地中海活动的各民族自古以来就在海上的航行,经常遭遇到各种各样的海难事故,目前仍然流传着许多有关与此的传说。沉没在深海中的船只好像回到了自然的船坞,大都避开了波涛的破坏未受到较大的损伤。

    根据考古权威人士的概算,在地中海的海底,从青铜时代到近代的遇难船只肯定有10万艘左右。可以确定无疑地说,地中海是希腊、罗马古代文明的发祥地,因为自古代以来地中海一直是在文化交流上起着枢纽作用的重要海上交运线。

    自安提基西拉的发现以后,潜水员们接连在各个海域发现了各类遗物和沉船,特别是发现了许多雕像及双耳陶瓶。由于工作缺乏计划性,对遗迹随意处置,以致使这些遗物的确切地点大多不清楚。这种类似滥掘的行为是十分令人遗憾的。

    抑或是心情不好吧,那故事似乎特别长。读完故事,二休熄灭了灯……

    【二休的感悟】

    天下没有不散的宴席,但何时又是相聚的时候?好好把握现在吧。

    勾践剑

    20世纪70年代,湖北望山沙家墓出土了一件青铜铸成的宝剑,剑身一面有两行鸟篆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越王勾践青铜剑,不仅铸造精工、花纹秀美,而且深埋于地下2400多年而不锈,仍保持着耀眼的光泽,其中原因确实耐人寻味。

    似乎月还是自己家乡的圆,二休行走在那熟悉的小胡同里,古老的四合院里依然存在于这个国际化的大都市的某些地方,只是更多的是被高楼大厦所代替,二休似乎突然有所感触,是否五年、十年后,老北京的胡同文化又将在中国的历史上销声匿迹呢?

    月光下的四合院显得更是幽静,二休在胡同里随意地走着,在那样幽静的夜里突然传来了优美的二胡声,二休寻声找了过去,声音是从张大家传来的。二休平常就很喜欢张大爷,最近又很长时间没有见面,所以……张大爷亲切的抚摸着二休的头说:“孩子,怎么这么长时间不来看爷爷呀!”二休把实情告诉了张大爷,没想到平日里只知拉二胡的张大爷听了格外兴奋。主动地给二休讲起故事来。

    中国有个成语,叫做“卧薪尝胆”。说的是公元前493年,吴王夫差为报父仇,领兵攻打越国,越王勾践兵败投降。后来勾践表示顺从吴王,得到信任,3年后得到释放回国。

    勾践回国后,立志报仇雪恨。为了锻炼自己的意志,他睡觉不用被褥,躺在草中。又在自己起居处悬挂一个苦胆,坐卧时都能看到;每次吃饭前,都要去尝一尝苦味。后来,他采取各种措施,努力发展生产,并亲自扶犁种田,让妻子纺织;同时奖励生育,增加人口,加强国力,经过“十年生聚,十年教训”,终于使越国强大起来,打败了吴国。接着,勾践挥师北进中原,在徐州大会诸侯,成为春秋末期的霸主。

    后来,人们根据越王勾践的这段经历,概括出“卧薪尝胆”的成语,用来比喻刻苦自励,不敢安逸。

    越王勾践还有一个嗜好,铸制名剑。据古书《拾遗记》记载:“越王勾践,使工人以白马白牛祖昆吾之神,采金铸之以成八剑之精,一名掩日,二名断水,三名转魄,四名悬翦,五名惊鲵,六名灭魄,七名却邪,八名真刚。”他还广泛地搜集、珍藏了许多名剑。

    20世纪70年代,湖北望山沙家墓出土了一件青铜铸成的宝剑,该剑出土时,置于棺内人骨架的左侧,并插入涂墨漆的木鞘里,拔剑出鞘,寒光耀目,毫无锈蚀,刀薄锋利,试之以纸,20余层一划而破。剑全长55.6厘米,剑身长45.6厘米,剑格宽5厘米,剑身满饰黑色菱形几何暗花纹,剑格正面和反面还分别用蓝色琉璃和绿松石镶嵌成美丽的纹饰,剑柄以丝线缠缚,剑首向外翻卷作圆箍形,内铸有极其精细的11道同心圆圈。剑身一面近格处有两行鸟篆铭文,经专家考证,铭文为“越王勾践,自作用剑”。

    地处长江下游的越国国君之剑,何以出在地处长江中游的楚国墓葬之中?有人认为是越女嫁给楚国时的陪嫁品,因为史载越王勾践的女儿是楚昭王的宠姬;亦有人认为此剑系楚国缴获的战利品,因为越国后来是被楚国灭掉的。

    关于楚越之间的关系,据《史记》、《左传》、《吴越春秋》等书记载,在楚威王以前是很密切的,尔后才渐渐疏远,并且相互攻伐,最后楚灭越。据考证,该墓人葬的年代为楚威王或楚怀王前期,所以说越王勾践青铜剑是因赠送而自越传人楚地,是很有可能的。既然越王勾践剑是赠送的礼品,那么它又是怎样流入楚国的呢?据史书记载,楚昭王娶越王勾践之女为妃,而勾践将他珍贵的青铜剑作为女儿的陪嫁品而流入楚国,也并非不合情理。

    目前考古发现传世的越王剑,虽然有些是赠送而传人楚地的,但有些却是楚灭越时的战利品而流入楚国的。出土的该剑到底是怎样流入楚国,没有一个确切的答案。越王勾践青铜剑,不仅铸造精工、花纹秀美,而且深埋于地下2400多年而不锈,仍保持着耀眼的光泽,其中成因确实耐人寻味。

    从史书记载可知,春秋末年,我国的青铜铸造,已经掌握了将器身与附件分别铸造,再用合金焊接的冶金工艺。当时的炼炉,已采用皮囊鼓风加温的新技术。那么,这些名贵的青铜剑,又是如何制造与防锈的呢?

    1977年及1978年湖北省博物馆与有关单位协作,在复旦大学的静电加速器上,利用原子核研究所提供的检测设备,对越王勾践剑进行了无损伤的测定与研究,终于解开了千年之谜,从测定的结果可知,勾践剑刃及剑身的成分表明含锡为16%17%,这是铸造锡青铜强度最高的成分,并保持有一定延伸率;含锡再高,强度虽有提高,但抗张强度及延伸性迅速下降,作直刺用的兵器,要保证其强度以免弯折,而不需要砍击器的硬度或韧性,越王勾践剑和同墓出土的菱纹剑都使用了合理的含锡成分,反映了吴越铸剑的高超水平。勾践剑剑身含铅、铁较低,它们应是锡和铜的杂质元素,在熔铸时或者选料精良,或者通过精炼去除了铅、铁杂质。剑格使用了含铅较高的合金制作,这种材料流动性较好,容易制作表面的装饰。剑格表面经过了人工氧化处理,花纹处含硫高,硫化铜可以防止锈蚀,以保持花纹的艳丽。勾践剑上镂有八字铭文,刻槽刀痕清晰可辨,可以肯定铭文系铸后镂刻。铭文笔画圆润,宽度只有0.3~0.4毫米,刻字水平之高可见一斑。

    越王勾践剑因剑的各个部位的作用不同,铜和锡的比例也不一样。剑脊含铜较多,能使剑韧性好,不易折断;而刃部含锡高,硬度大,使剑非常锋利。但不同成分的配比在同一剑上又是怎样铸成的呢?专家们考证后认为是采用了复合金属工艺,即两次浇铸使之复合成一体。这种复合金属工艺,世界上其他国家是到近代才开始使用的,而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2000多年前就采用了。

    张大爷用那很浓重的北京味带点评书的气息给二休讲完了故事,二休见张大爷年岁已高,也不想打扰太久,跟老爷子告辞一声就往外走出。

    【二休的感悟】

    礼貌就像一部多功能的人际电器产品,它会发挥超强吸力为你收集人气。

    北京西山灵光寺的佛牙

    佛牙,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牙齿。据佛教史籍记载,释迦牟尼圆寂(逝世)火化后,全身都变成细颗粒状舍利。近年在北京石景山雷音洞发现的两颗佛骨舍利,状如黍米,呈白色,经考证,确认为释迦牟尼遗骨。

    “娃娃,别走呀,爷爷还想给你讲关于咱们北京的故事呢!来,先坐回来再说。”张大爷招呼要走的二休。

    “您不拉二胡了,我这样不太好吧!”二休有点手足无措地对张大爷说。

    “呵,你这孩子,几日不见跟爷爷客套起来了,快过来,别站在那里像个姑娘,咱们是大老爷们。”张大爷拿二休开涮。二休走回去又重新坐在张大爷身边,张大爷把手搭在二休肩膀上,目光望着前方说道:在北京西山八大处灵光寺佛牙舍利塔里,供奉着一颗为世界佛教界尊崇的圣物——佛牙,它装盛在一座重153公斤、镶有861颗珍珠和宝石的金质宝塔里。

    佛牙,是佛教创始人释迦牟尼的牙齿。据佛教史籍记载,释迦牟尼圆寂(逝世)火化后,全身都变成细颗粒状舍利。近年在北京石景山雷音洞发现的两颗佛骨舍利,状如黍米,呈白色,经考证,确认为释迦牟尼遗骨。不久前,又在陕西扶风县法门寺发现释迦牟尼佛指舍利。这两个发现,在中国和世界佛教史上都具有重要意义,引起中外学术界的注目。

    说起灵光寺的佛牙,传说是佛陀人灭茶毗后遗留人间的4颗牙齿之一。自传人中国后,却经历了种种曲折和惊险。话说南北朝时,建康(今南京市)有一个僧人名叫法献(424—498年),他受了东晋高僧法显、智猛西游圣地天竺(今印度)礼佛求法的影响,从小就立志要舍身西行观圣迹。刘宋元徽三年(475年),法献从建康出发,一路上风餐露宿,忍饥挨冻,越过荒原,横穿沙漠,好不容易走到了于阗(今新疆于田县),由于道路受阻,不得不停止西行。在返回途经芮芮(古国名,即柔然,在今鄂尔浑河和土拉河流域一带)时,竟意外地得到了一颗佛牙。据说这颗牙原在乌缠国(古国名,今印度奥里萨邦北部一带),后传到芮芮。法献手捧佛牙,如获至宝,心想这次西行虽未能到达圣地,但能得佛祖的佛牙,也算不虚此行了。他将佛牙带回建康,密不示人达15年之久,法献临死前,才将佛牙献出,置于上定林寺佛牙阁,广受四方佛徒朝拜。

    不久,这颗佛牙竟遭浩劫。梁武帝普通三年(522年)正月的一个夜晚,忽有一伙穷凶极恶的强人,明火执仗,以搜寻家奴为借口,强行敲开上定林寺门,闯人佛牙阁,将佛牙抢掠而去,佛牙一时下落不明。

    过了35年,即陈武帝永定元年(557年),陈霸先宣布找到这颗佛牙,并隆重举行无遮大会(佛教布施僧俗的大斋会),陈霸先亲自出阈向佛牙朝拜。原来这颗佛牙不知何时落入摄山庆云寺沙门慧兴手中,慧兴死前,将佛牙交其弟子慧志保存,慧志遂将佛牙献给了陈霸先。

    在隋灭陈后,佛牙又从建康经扬州转到长安(今西安市),置于禅定寺。到了唐朝,佛教在统治阶级的大力提倡下更加盛行,佛牙受到了空前的尊崇。唐德宗贞元十年(794年),特地新修大庄严寺释迦牟尼佛牙宝塔,将佛牙供奉其中,一时香火隆重,各地佛徒无不前来顶礼膜拜,佛牙更加声名大振。大中七年(853年),唐宣宗李忱亲自到庄严寺朝拜这颗佛牙,成为轰动一时的盛事。

    广明元年(880年),黄巢起义爆发,唐僖宗仓皇逃出长安时,舍不得丢这颗佛牙,又将它带到了四川。后唐时落入成都尹孟知祥(即后蜀的创建者)手里。

    当后唐明宗生日时,孟知祥特派5位僧人将佛牙献上,佛牙又从四川转到洛阳。后晋天福三年(938年),洛阳左右街僧录可肇等人又将佛牙携至汴京(今河南开封)。后晋开运三年(946年),契丹攻入汴京,又将佛牙劫至真定(今河北正定)。后落入北汉僧人善慧手中,当时北汉和辽交好而与后周、北宋为敌。北汉天会七年(963年),在北宋多次讨伐北汉的情况下,善慧将此佛牙又携至辽京城燕京(今北京)。

    辽道宗咸雍七年(1071年),辽宰相耶律仁先的母亲燕国太夫人郑氏特地在北京西山翠微寺建造了一座13层高的八棱塔——招仙塔,将这颗佛牙供奉其中。

    这颗佛牙在招仙塔里安然度过了830多年,不料又险些遭毁灭之灾。1900年,帝国主义“八国联军”侵犯北京时,炮火将这座古塔轰毁。邻近的灵光寺僧人在整理宝塔瓦砾时,从塔基下挖出一石函,函中有沉香木匣,匣的内外有善慧手题的“释迦佛灵牙舍利”、“天会7年4月23日”等字样和梵文经咒,匣内有佛牙一颗,原来当初建塔时,将佛牙深藏在塔基之下,故得以安然无恙。此后,佛牙一直供养在灵光寺佛牙舍利塔里。

    这颗佛牙自传入中国后,历经十余朝,辗转了大半个中国,其间或隐或现,历遭厄运,度尽劫波。解放后,这颗佛牙受到了政府的保护和妥善安置。1955年,中国佛教协会将佛牙迎到广济寺舍利阁供奉,1957年在西山原招仙塔旧址重新建起13层佛牙塔,将佛牙供奉其中。

    1955年,缅甸佛教代表团专程来中国迎奉佛牙,受到周恩来总理的热情接待和大力支持。周总理在欢迎宴会上说:“缅甸联邦佛教代表团这次到中国来的使命是迎奉佛牙到缅甸去,供缅甸人民瞻仰,中国政府和中国人民十分愿意我们的缅甸朋友完成迎奉佛牙到缅甸去的使命。”

    佛牙迎到缅甸后,安置在仰光和平塔旁吉祥石窟内,7个多月的时间里,有100万人从缅甸全国各地来到仰光朝拜佛牙。

    必须说明,在我国古代史籍记载的佛牙故事,除了这一颗外,还有其他来历的十来起,或真或假,或隐或现,都不可考了。佛牙实物,除了这一颗外,也还有几颗。如我国佛教四大名山的山西五台山和四川峨眉山,均供奉有“佛牙”。五台山的“佛牙”,长5厘米,呈一圆锥形,安置在一个1尺来高的银质佛牙塔里,据说它是民国年间果迦师朝谒印度时,当地僧人送的。但经专家鉴定,发现这颗佛牙原是用牛的下第三口齿琢磨而成的,齿质毫无石化性质,纯粹是现代的牛牙;而峨眉山万年寺砖殿供奉的那颗“大佛牙”,长约30厘米,宽约12厘米,据我国古脊椎动物学家杨钟建教授的考察,认为那不过是几十万年前中国南方各地广布的哺乳动物剑齿象的一块牙化石;至于山西应县木塔供奉的“佛牙”,据查原来是一块马牙化石。

    “怎么样,好玩吧。”讲完故事,张大爷又拍了拍二休的肩膀说,等爷爷歇会儿,我给你讲一个故事,说完捧起杯喝起茶来……

    【二休的感悟】

    有人说浪费别人的时间就是在谋财害命,浪费自己的时间是慢性自杀,可要是既浪费别人的时间又浪费自己的时间呢?

    重逾万两的黄金编钟

    为给弘历皇帝八十岁寿辰祝寿而铸造了这十六只金钟,算是“万寿节”的贡品,用以炫耀盛世豪富。平时,这一组金钟置于太庙中,遇有朝会、宴享、祭祀大典,才拿出来配合玉磐奏乐。编钟用黄金铸成,共重一万三千六百四十七两二钱,是我国的稀世珍宝。

    张大爷喝了几口茶,抚摸着那把因天长地久的摸拉而变得锃亮的二胡,好像就在追抚那段逝去的岁月,老人最大的感叹莫过于是时光易逝,一转眼就是匆匆数载。

    看到年少的二休,张大爷感触颇多,在一声叹息中慢慢的开始说起来。

    十六只编钟,放在两个大玻璃柜里,在首都故宫博物院珍宝馆陈列着。每天,有成千上万的中外人士来观赏它。编钟用黄金铸成,共重一万三千六百四十七两二钱,是我国的稀世珍宝。

    编钟,是我国古代乐器,历来都是用铜铸造。清乾隆55年(1790),各省总督聚敛黄金,为给弘历皇帝八十岁寿辰祝寿而铸造了这十六只金钟,算是“万寿节”的贡品,用以炫耀盛世豪富。平时,这一组金钟置于太庙中,遇有朝会、宴享、祭祀大典,才拿出来配合玉磐奏乐。这十六只编钟的造型与历代编钟没有很大的差异,外观大小一样而厚薄不同。用黄金铸造并能打击出不同的音色,因而成为精美的乐器,则是世间罕有。工艺和文物价值,远远超过黄金本身的价值。

    1940年4月初,胡仲文由上海四行储蓄会调到天津来,任天津四行储蓄会经理。有一天,天津盐班锅行经理兼天津银行公会会长陈亦侯来找他密商一件要事。胡仲文是江苏淮安人,在五岁时来到天津,后来毕业于南开大学商科。他与陈亦侯交谊很深。这一天,陈亦侯向他提起了关于金编钟的事。

    金编钟是清官里的珍宝。辛亥革命推倒清廷之后,清皇室继续居于紫禁城内,一大帮皇族仍然过着与世隔绝的奢靡生活,每年要支付庞大的费用。1924年,逊帝溥仪的岳父荣源与“内务大臣”绍英、耆龄等,同北京盐业银行经理岳乾斋。副经理朱虞生秘密接洽,以宫内所藏文物作抵押,向银行借款80万元(其中金编钟抵40万,其余抵40万),月息一分,期限一年。定期一年,是因为清室曾估计可能在一年内复辟。没想到当年11月冯玉样的国民军就把他们驱逐出宫。梦想破灭,合同到期,他们无力赎还。盐业银行趁机又补给了一笔现款,这批珍宝就归盐业银行所有了。作为账外物资,盐业银行把它存于设在东交民巷的外库。

    宫廷内幕,是当年报纸揭露的题材。这桩秘密交易就曾被《京报》戳破。盐业银行获得官内大量珍宝,不仅北洋政府的军阀有意染指,就是银行同业也莫不觊觎。珍宝中最惹人注意的是十六只金钟。尽管盐业银行矢口否认,但风声日紧,放在北京看来已是凶多吉少,于是他们决定将金钟转移到天津珍藏。

    1932年的一个深夜、一辆卡车载着包括十六只金钟在内的一批珍宝,从北京运抵天津法租界中街盐业银行(现天津人民银行营业部)。天津盐业银行经理陈亦侯把金钟和其他玉器、瓷器分别存放在一个库房内刚砌好的夹层两边。他当时还以为这一来外人是无法知道的。不料,七七事变后,擅长搞情报的日本特务机关便探知了金钟的下落。陈亦侯一时成为日本特务进攻的对象。日本驻天津的一个副领事亲自出面,要与陈亦侯“交朋友”。他派了自己的女儿,带着名酒、瓷器、盆景和当时流行的名贵的电镀口花瓶,到陈亦侯家拜望,纠缠着要认干爹、干妈,其实是在探听金钟的消息。陈亦侯坚决否认见过什么金钟。诡计多端的日本人还以“丈量”为名,查看了盐业银行库房,也没有任何发现。那个副领事见动软的无效,就威逼陈亦侯交出,否则要进行搜查。

    身在大后方任贵州省主席的吴鼎昌,是盐业银行的总经理。陈亦侯便向吴鼎昌请示金钟的处理办法。为了避人耳目,他派专人从天津到西安,在西安用银行密码发电报给上海转香港,再由香港转重庆找吴鼎昌。吴鼎昌循着同样路线发了回电,往返一个半月,得到的电文只有一个字:“毁”!盐业银行曾经有规定:凡处理账外物资,所得60%归责任经理所有,其余40%由国人分享。如果把金钟送到设在北马路的炉房,陈亦侯自己就可以得到几千两黄金。

    陈亦候说:全世界还没有能把金子敲响的。毁了这宗国宝,怎么对得起祖宗!陈亦侯找到了胡仲文,他一方面知道胡仲文办事老练,另一方面他也知道胡仲文是北京盐业银行副经理朱虞生的女婿,为人可靠。胡仲文知道这是件冒极大风险的事情:一旦败露,金钟将从自己的手里殒灭,还会招来杀身之祸。然而,日本侵略者咄咄逼人,事急矣,挚友陈亦侯既然如此信任自己,他便当机立断:事不宜迟,立即动手转移金钟。

    1940年4月的一个夜晚,12点钟以后,英租界中街67号的四行储蓄会(现人民银行分理处)静悄悄的,职员和工友都早已散去,陈亦侯带着自己的汽车司机杨兰波,将金钟装入8个小木箱,先后四次从盐业银行运到这里。接应陈亦候的胡仲文,事先指定一名亲信工友徐祥帮忙搬运。因为这两处距离较近,汽车很快便运完。两位挚友把金钟藏入库内,然后四只手紧握在一起说:“天知地知,你知我知!”像盟过誓一样,两人心中的一块石头落了地。后来的严峻考验证明,两位生死之交的老友,都信守了自己的誓言。胡仲文选择珍藏金钟的地方,是四行储蓄会大楼地下室一个不起眼的小库,不远处,是正式的保管库。这座小库门很小。藏宝之后,他把钥匙带在自己身上,又吩咐总务人员买了八吨烟煤末堆在库门口,还关照人们不许动用这些煤末。金钟在暗室中安然沉睡了。然而,敌寇的追查并未结束,就在金钟转移的第三天,日本侵略者派了军警20多人冲入盐业银行。他们当然一无所获。

    日本投降了,金钟依然在沉睡着。不久,国民党派孔祥熙在来津“视察”之前,派了要员为他做准备,同时也打听金钟的下落。来人找到陈亦侯,这个人恰是陈亦侯早年在京师译学馆读书时的同学,陈亦侯便以抱怨、责难的口气,向他大发雷霆:“你们把金钟扔下不管,跑走了。日本人要杀我的头,你们要我毁掉它。今天又来找我!要找,你们去找吴鼎昌!”国民党派系之间厉害斗争是尖锐的,孔祥熙知道不能公然侵夺吴鼎昌的利益。于是,事情便不了了之。未几,国民党特务头子戴笠也来追问金钟,由天津市警察局长出面查办,案由是陈亦侯在日伪时有附逆行为,金钟用“敌伪产业”,照“法”,应予没收,而陈本人则应以汉奸治罪。这是查无实据的事,警察局长与陈亦侯本来有旧,由于他的担保,总算躲过了军统特务的毒手。

    没有受到追问的胡仲文,心中也一样忐忑不安。蒋介石在它的统治行将垮台时,企图用强迫收兑金银的手段,挽救经济的崩溃。在天津,马路上到处张贴布告,规定凡检举隐匿金银者,奖给所值70%,被检举者课罚两倍。这种优厚奖励、对某些知情人具有很大的诱惑力。胡仲文今天回忆这一段经历时,不胜感慨,他说:“与我们共同秘藏金钟的两位普通劳动者——我的工友徐祥和陈亦侯的汽车司机杨兰波,才是真正不为金钱所动的好汉!要知道,他们只要打个电话,写封信,就可以成为百万富翁!”

    1949年2月15日,天津解放了。天津私营金融业奉命停业3天。3月18日,胡仲文上班之后,立即函呈天津市军管会,代表盐业银行献出了由他秘密守护了9年的金钟。当时陈亦侯远在上海。献钟后,胡仲文有一次见到陈亦侯,两位爱国老人旧事重提,胡仲文说:“我太性急了。”陈亦侯激动地回答,“亏你帮忙,我真感谢你啊!”

    “孩子,你应该去看看,去了解一下我们国家的历史文化。”张大爷讲完故事不无感叹地说。

    “行,我一定听您的。”二休答应着张大爷。看时间也不早,就告别张大爷踏着夜色往回走……

    【二休的感悟】

    弹指间,樯橹灰飞烟灭。珍惜时间吧,因为时间就是生命。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