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
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
《六祖坛经》不但是佛教禅学的一部宝典,而且被中国历史学家钱穆推荐为研究中华文化的必读之书。《六祖坛经》全文皆以禅学为主。禅的思想,为东西方文化所共同接受,因为禅不是什么神奇玄妙之理,禅只是一种生活,是大、是尊、是真善美的境界,是常乐我净的领域。
禅,是人间的一朵花,是人生的一道光明;禅,是智慧,是幽默,是真心,是我们的本来面目,是人类共有的宝藏。
禅,虽然是古老的遗产,但更是现代人美满生活的泉源,因为禅的功用可以扩大心胸、坚定毅力、增加健康、启发智慧、调和精神、防护疾病、净化陋习、强化耐力、改善习惯、磨练心志、理解提起、记忆清晰。
尤其禅能令我们认识自己,所谓明心见性,悟道归源,兹以“禅与现代人的生活”为题,分为四点来说明:
一、禅的人间社会性
禅,不是什么神奇玄妙的现象;禅,也不是佛教所专有的。可以说人间充满了禅机,大自然无一不是禅的妙用。禅像太阳的热能一样,只要有心,到处都有自己的热能。
禅不是少数人的,禅有社会性,是人间的、大众的。佛陀在灵山会上,把禅法传给了大迦叶尊者,但把禅心交给了每一个众生。
禅的光明照耀着人间;禅,沟通了人我的关系,沟通了心物的关系。禅者与禅者之间的接心、印心,处处都说明了禅的人间社会性,禅门一千多则传灯故事,不但玄奥,而且美妙。那些禅话里,处处都说明了禅者从矛盾中,如何统一见解;从差别中,如何融合思想;从分离中,如何相依精神;从人我中,如何相通两心!
学僧问洞山禅师:“寒暑来时,如何躲避?”
洞山禅师答道:“何不向无寒暑处去?”
学僧再问:“如何是无寒暑处?”
洞山禅师道:“寒时寒杀阁黎,热时热杀阇黎。”
学僧反驳道:“你不是说到一个既不寒又不热的地方,为什么又寒杀热杀呢?”
洞山禅师终于明白地说道:“寒冷时用寒冷来锻炼你自己,热恼时用热恼来锻炼你自己。”所以禅者不逃避人间,永远活跃在社会每一阶层,在寒暑冷暖、荣辱苦乐、贫富得失、是非人我中不动心。“犹如木人看花鸟,何妨万物假围绕”,这就是禅者人间的社会性格。
“春城无处不飞花”,同样,“人间到处有禅机”。从禅的名称,可以看出禅的社会性,如禅食、禅衣、禅床、禅座、禅灯、禅味、禅话、禅行、禅悦、禅喜、禅友、禅眷、禅用、禅心……人间社会里,哪里没有禅呢?
真正的禅者,山林水边,陋巷闹市,不分僧俗,不计男女,人人可参禅,人人可问道,所谓“一钵千家饭,孤僧万里游”。禅者的云游行脚,就是那么人间化、社会化。禅者的社会,亦即是禅者所住的禅林,他们对工作和合分工,同道间参访互助,修持上严格精勤,处众时上下平等,生活里朴素无华,心地中统一归真。
今日人间社会上,流行着不少的病态,如紧张、功利、自私、狭隘、执着、暴力,急需禅者安详、放下、大公、宽广、空无、慈悲的良方来对治,这就有赖于大家共同推动。
二、禅的时空普遍性
所谓禅,如“万古长空,一朝风月”。在禅里,没有时间的长短,没有空间的远近,没有人我的是非,刹那之中有永恒,一念之中有三千。心中有事虚空小,心中无事一床宽;禅者对时空有着普遍性的悟入。
禅者的修定,不重成佛,只重开悟,只要一悟,何愁大道不办?所以禅者修定悟道以后,你挂念他年老,他说没有时间老;你要他旅行游览,他说法界皆在他的心中。因为禅者一悟之后,就能泯灭时空内外、自他对立,其实内外、对立,实皆一如也。
有数则诗偈,可明禅定皆一:
1.吾有正法眼藏,涅槃妙心(内定);
拈花微笑,付嘱摩诃迦叶(外禅)。
2.应无所住(内定),而生其心(外禅)。
3.溪声尽是广长舌,山色无非清净身(内定);
夜来八万四千偈,他日如何举似人(外禅)。
4.犹如木人看花鸟(内定),何妨万物假围绕(外禅)。
5.稽首天中天,毫光照大千(外禅);
八风吹不动,端坐紫金莲(内定)。
6.尽日寻春不见春,芒鞋踏破岭头云(内定);
归来偶把梅花嗅,春在枝头已十分(外禅)。
说到悟,那不是语言文字所能形容的,但是,悟透过禅定必然可以体验的,可以说悟才是参禅入定的真正目的。因为悟,可以领略到时间的永恒,可以体会出空间的无边。悟,在人我里完全生佛平等,在时空里完全法界一如。
智通禅师半夜忽然起床大叫:“我悟了!我悟了!”
一寺大众都被他吵醒,归宗禅师严肃地问他:“你悟到什么?”
智通毫不迟疑地回答道:“我悟到师姑原来是女人做的!”
这样的回答,实在太妙了!师姑是女人,是多平常的事,但真正的懂,是证悟诸法普遍平等,才真正了然。
石头希迁的“未到曹溪也不失”,惟宽禅师的“道在目前”,都是说明禅的时空是普遍性的。
沩山禅师告诫石霜禅师:“莫轻一粒,因为百千万粒皆从此一粒生!”
三、禅的自我规范性
禅,是绝对的超越,绝对的自尊,在禅者的口中“魔来魔斩,佛来佛斩”;“佛之一字,吾不喜闻”,丝毫不留一点情面;黄檗禅师的“不着佛求,不着法求,不着僧求”,以及临济的“既不礼佛,又不礼祖”,好像佛祖和他有什么仇恨。其实有这种“虽千万人吾往矣”的自尊精神,才能和大觉世尊的禅道相应。
禅者虽重视师承,但六祖大师的“迷时师度,悟时自度”,更为所有禅者效法。盖禅者当下承担,以表示对自我的尊重。诗云:“赵州八十犹行脚,只为心头未悄然;及至归来无一事,始知空费草鞋钱。”由此可见一个参禅者,为了求真的精神,虽然80岁的高龄,也要靠自己去找到他要的答案。
大凡一个禅人,他的修行,应该注意下列四点:
1.自我观照,反求诸己。
2.自我更新,不断净化。
3.自我实践,不向外求。
4.自我离相,不计内外。
我们这个时代,大多数人好像迷失了自己,乞求于别人的帮助;如果失去指引,自己就好像不能独立担当。对“自家宝藏不顾,抛家散走的人”,禅者的自我尊重,应是现代人的一帖良方。
禅者也非常重视自我的约束,自我的规范。自从六祖大师的行化大开以后,马祖禅师创建了丛林,百丈禅师立了清规。千余年以来,没有一个禅者不守清规的。下列原则,是他们最重视的规范:
1.自食其力维持生活,不可伤害修道禅人。
2.不坏团体家风信誉,不自宣说自我成就。
3.每日必有发心劳作,修福修慧感恩知足。
4.物质生活越淡越好,重视师承树立家风。
因为禅者重视生活规范,从不到处惹是生非,今日这个脱序的时代,实应该学习禅者的风范。
四、禅的生活实践性
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就是一个从生活中修行成功的人。
惠能大师八月舂碓,亲自劳作,实为他进入悟道的不二法门。离开了生活,固然没有禅;离开了劳作,更无法深入禅心。自古以来,像百丈的务农、雪峰的饭头、杨岐的司库、洞山的香灯、圆通的知众、百灵的知浴、道元的种菜、临济的栽松、沩山的粉墙……处处都说明禅者非常重视生活。
有人问赵州禅师:“什么是禅法?”
赵州禅师指示他去洗碗,再有人问什么是禅法?赵州禅师告诉他去扫地。因此,学者不满,责问赵州禅师:“难道洗碗、扫地以外没有禅了吗?”
赵州禅师不客气地说道:“除了洗碗、扫地,我不知道另外还有什么禅法。”
有源律师请教大珠慧海禅师道:“如何秘密用功?”
大珠禅师道:“饥时吃饭,困时睡觉。”
有源律师不解地说道:“那么每一个人每天都在修行?”
大珠道:“不同!别人吃饭,挑肥拣瘦,不肯吃饱;别人睡觉,胡思乱想,万般计较。”
现代人的生活,普遍追求感官的刺激,以为快乐,其实闭起眼睛来的观照禅心,那才是快乐的泉源。
今日社会,不少人都想升官发财、娶妻生子,但升了官,发了财,他过的生活并不快乐,有夫妻儿女,烦恼更大。还有不欢喜别人的拥有,不喜见别人的快乐,成为最大的生活上的苦恼。如能实践禅者自我淡泊的生活,实践禅者服务喜悦的生活,则当下就是一位真正的禅人了。
1989年1月讲于佛光山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