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以为自己没有“说错话”
留心对方的忌讳,看起来虽是芝麻小事,实际上却是影响彼此关系的大事,如果因此而与人结怨而不自知,就真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俄国讽刺小说家克雷洛夫在提及说话办事的技巧时,曾经幽默地说过:“语言就像是一把剃刀,最锋利的剃刀会帮你把脸刮得最干净,不过,你必须做到灵活地运用这把剃刀。”
各地风俗不同,待人接物的礼仪不同,习惯性的用语也不尽相同,因此,与新认识的人交往的时候,说话可要留心,否则一不小心脱口而出,犯了别人的忌讳,即使你表现得再有礼貌,在别人眼中也会成为无礼之人。
语言产生的误会是很伤脑筋的,不可不留神。
在交际活动中,与你交谈的对象或许有个人特殊的忌讳,那么,你就要小心探听明白,说话时不要触及他的痛处。
譬如说,对方的亲朋好友有过流言蜚语,如果你不知情,当他的面搬出张三李四的风流韵事任意闲谈,在对方听来,很可能以为你是在嘲讽他,虽然不便当场发作,但心里必然对你忿恨不已,那以后还有什么友谊可言?
例如,你交谈的对象曾经做过贩卖走私货品、囤积居奇哄抬物价之类的坏事,现在虽然已经洗手不干,但是倘使你不明底细,当着他的面大骂其他奸商,对方必然会窘迫得恨不得咬你一口。
因此,留心对方的忌讳,在交际活动中看起来虽是芝麻小事,实际上却是影响彼此关系的大事。
因为,说话犯了忌,就会使别人把你当成不懂礼貌的莽撞之徒,如果因此与人结怨而不自知,就真要吃不了兜着走了。
相对的,学会用赞美的语言去温暖别人的心,让别人喜欢你,这本身就是交际活动中的礼仪。
当然,赞美要选择适当的话题,否则,不合时宜地瞎吹乱捧,即使有“理”,也会变得“无礼”了。
掌握说话应有的分寸。
说话的艺术不但是要会说,还得要善听。所以,除了说话要有分寸外,专心倾听是沟通时的重点。
俗话说“言多必失”,这是因为说话之时必须要掌握应有的分寸,话说多了难免出现意想不到的负面作用。
此外,古代的哲人也奉劝我们“逢人只说三分话,不可全抛一条心”,对于不能推心置腹的人,最好只说三分话,另外的七分话放在心里就好。
大多数人或许都会这么认为:“自己做事坦坦荡荡,哪有什么是说不出口的呢?更何况,对待朋友更应该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如果有所保留,那不是显得自己心机太深沉了吗?”
你认为这是心机太深吗?还是因为你根本就忽略了言词上尊重的距离呢?试想,如果对方不是能与你互相了解的知己,话说得太多,反而更容易造成彼此的误会与困扰啊!
而且,如果你一味地只顾着表达自己的想法,对方很快会失去了对你的神秘感,因为太容易了解你而感到厌烦,甚至以为你根本没有什么潜力可以挖掘,而失去了深入交往的兴趣。
或者,当你毫无心防,大剌剌地把心事跟对方倾诉时,对方却因此产生戒心,担心你们今天的话题,明天就会成为流传在别人之间的耳语,朋友之间如果没办法守住秘密,关系也很难维系长久。
所以,说话的艺术不但是要会说,还得要善于掌握应有的尺度;除了说话要小心分寸之外,倾听时也要专心。
多数人遇到郁闷的事情,总会想寻找朋友倾吐苦水,发泄一下。
此时,我们如果能够善于倾听,以安静、理智且流露同情的态度,让对方感到你也正在为他的事情烦恼,感觉你对他的关心和重视,无形之中就会让彼此的感情愈来愈深厚。
古人有云:“听人言毋须评审,亦勿恍惚而思别事。”
倾听的关键在于专心,有时候也不一定要急着帮人出主意、提建议,只需安静地倾听就好,如此更能让你的朋友愿意与你接近。
交浅言深会成为你的致命伤。
尽量不要与穷极无聊的长舌同事议论别人的是非,更不可尽挑些上司、同事之间的八卦新闻东谈西扯,破坏了办公室里和谐的气氛。
英国作家托·卡莱尔曾经这么提醒我们:“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礼仪越是周到就越保险,运气也会越好。”
谨慎而恰当地与周遭的人应对进退,正是职场应该注意的礼仪,尤其是面对异性同事,更要拿捏好应有的尺度。
和办公室里的异性交谈,应该注意彼此性别不同,采取不同的谈话方式。
同性别的同事交谈,有时会随便些,但若是和异性谈话,就应特别当心。当然,要注意的是男女有别,而并非处处设防、步步为营。
譬如,办公室新来一位女同事,女性之间就自然会问起年龄、婚姻状况,若是男同事一开始就问这些问题,恐怕不仅是她,其他人也要怀疑这个人心术不正了。
女同事与男同事谈话时,应该态度庄重、温和大方,千万不要言词轻佻,搔首弄姿,为自己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男同事在女性面前往往喜欢夸大其词,显示自己有多大的本事,并爱发表自以为超人出众的思想,目的自然是引起对方的好感。这些话语,女性都只能姑且听之,不要过于相信。
如果对方是个长舌的家伙,唠唠叨叨说个没完,实在令人难以忍受,那么大可借机打断他的话。
同一办公室里,倘若对方不是交情深厚的同事,千万不可肆无忌惮地畅所欲言。彼此关系浅薄,交情普通,你却硬要和他深谈,是件相当危险的事,有时会替自己招惹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因此,在同一个办公室内,要和周遭的同事搞好关系,谈话时要考虑到亲疏关系,一般程度的,大可只谈天气、政治局势,少谈自己的私事,也不要批评公司内部的重大决策;当然,这并不是要你与同事只保持表面上的客气,平时在工作上还是应该互相帮助。
要注意的是,尽量不要与穷极无聊的长舌同事议论别人的是非,更不可尽挑些上司、同事之间的八卦新闻东谈西扯,这不但影响同事间的团结,同时也破坏了办公室里和谐的气氛。
如何让自己的语言动听。
与人谈话的时候,脸上最好带一抹微笑,因为微笑是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桥梁。万一真的笑不出来的时候,只要以诚挚的态度交谈就行。
平时,我们与人交谈、交往的时候,大都希望自己能在对方心目中留下一个良好的印象,因此,莫不讲究语言方面的技巧和修辞。
语言的技巧,着重在“巧”字上。掌握了一定的语言技巧,对于日常的交际活动肯定大有助益,但是光讲究技巧,本身却欠缺美感就会充满匠气,反而俗不可耐。
要使对方与你交谈之后心情舒畅愉快,除了注意舌头的说话技巧外,还得从两个方面来考虑,第一是要给人优雅的视觉形象,第二是要给人悦耳的听觉形象。
俗话说“佛要金装,人要衣装”,说明了得体的打扮能使对方留下赏心悦目的印象。服饰的搭配要与交谈的场景、氛围相和谐,穿着打扮则必须符合本人的年龄、职业和性格。
另外,与人交谈、接洽事情时,还应该注意交谈的姿态,即使是在非正式场合,也不能忽视自己的举止风度。
请记住,站有站相,坐有坐相,千万不要表现出一副懒散的模样。
再者,要懂得尊重交谈对象,不要在交谈时满不在乎地翘脚摇腿,或摆出一副好像很了不起的架式,那是一种很没有修养的表现。
精神面貌也是视觉形象的一个重点。面色灰暗的人应当适度补妆,上了夜班,眼圈发黑的人应该睡一觉以后再与人交谈。试想,谁愿意和一个无精打采、说话总是哈欠不断的人交谈?
大家都知道,若要语言动听,让听者产生愉快的感觉,就要把握抑扬顿挫,注意气氛,适度把对方当成谈话的中心,使对方在心理上获得一种被尊重或宠爱的感觉。对方明白自己在他人心目中的位置,当然心花怒放。
因此,语言要说得动听,要使对方感动,应该时时把对方放在谈话的主角位置。
即使对方出了差错,你万不得已必须批评对方之时,也仍然要把对方放在主要位置上,不要牵址其他人物。
如此一来,对方会觉得人格受到尊重,即使你没有严厉地批评他,他自己也会深刻地反省,把以后的工作做得更好。
说话是一门重要的必修课。
语言是一门艺术,话说得合适,不仅能体现出自身修养的高雅,也能够很舒服地让别人接受你的观点或意见。
在现今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比以前更为频繁,这个频繁的交往更难脱离语言,语言的重要性不必细说,便可得知。
或许有人会不屑地说,说话有什么困难的,只要不是哑巴或是刚出生的孩子,谁不会说话啊?
的确,人人都会说话,然而,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把话说得十分切题,而且还要能说到重点,让人心有戚戚焉。越是熟悉的东西就越容易被人们忽视,也因为每个人天天都在说话,所以才觉得会说话不是多么困难的大事。
其实,说话是一门艺术,其中大有学问,俗语不是说“良言一句三冬暖,恶语伤人六月寒”吗?
这正是说明了言语的力量,话说得恰如其分,才能如雪中送炭直暖心底;话说得不得体,则令人心寒情伤,如履寒冰。简单的事情当中,总是蕴含着大道理,所以,说话的艺术正是人人必修的课题!
也许有人会认为,与一般人说话自然是要注意,对于朋友则不必那么注意,想说什么,不用刻意讲究。如果你也这么认为,那就错了。
因为,朋友也是人,他们与普通人无异,对于朋友,我们反而更要知道一件事:“真正的朋友是你我最重要的人,然后才是其他的普通朋友。如果,我们对一般人说话时便懂得小心注意,对自己的朋友则更要注意才是啊!”
一个善于驾驭语言的人,会用语言来交换自己所需的东西,现代人也越来越懂得其中的重要性。
其实,话说合宜,不仅能表现出自身修养的高雅,也能轻易地让人们接受你的意见或观点,使人愿意接近你,提升自己的沟通、办事效率。毕竟,没有人会喜欢那种经常口出恶言的人吧!
懂得说话,便是成功了一半。
没有人会认为,一个穿着整洁却言语粗俗无礼的人,会是个有风度的人;即使一个人没有西装革履,如果谈吐不俗,也必定会让人刮目相看。
由于生长环境和所受的教育程度不同,每个人说话的方式也不尽相同。
交际时说话应当注意察颜观色,对不同的人应当采取不同的说话方式,并且时时注意变换谈话的内容,选择适合对方的话题,拉近彼此的距离。
有很多人都反对“见什么人,说什么话”的做法,认为那是表里不一的人才会做的事,是两面三刀、华而不实的表现。
事实上,只要不是心存恶念,见什么人还真要说不同的话。
试想,如果说话不分对象,待什么人都用同一种方式或同一种话,那么势必会使差异悬殊的人,无法好好地沟通。
有的人性格开朗、豪爽,直言其过或许他也不会在意,如果你说话的时候闪闪躲躲、犹豫不定,必定会引起他的反感,怀疑你为人不实。
如果,对方性格内向,也较为敏感,你的话如果直戳痛处,恐怕又会刺伤他的自尊心。对于这样的人,则宜采含蓄曲折的表达方式,凡事点到为止,由他亲自去体会言中之意,会比较恰当些。
因此,说话是一门学问,是交友时应当注意的事,切不可盲目地以为,朋友只要心诚,说什么话无所谓。
其实,“言为心声”,往往你不经意的一句话都会使朋友产生误会。
此外,言语既然是一种交流的工具,便有它的长处,也有它的缺点,正如一池水可以养活鱼虾,也可以淹死活人一样。
再者,因为语言具有模糊性和意义不确定的特征,有时候很容易引起误会。
一句话可以这么理解,也可以那么理解,如果我们说话不注意,很可能会被人们误解,警觉性不够的人,还可能直以为自己说得很好,忘了解开当中的误会,让友情不断地出现裂痕。
所以,语言不仅是人际交流的最重要的工具,也是沟通办事的时候最不能忽略的工作艺术之一。
话说得好,不仅是一个人修养水平高的表现,也是一个人增强自己仪表与风度必不可少的因素。
话题选得好,沟通没烦恼。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题禁区,不容他人擅自闯入。不然的话,后果轻则损害交谈,重则伤害感情,甚至导致对立或关系破裂。
谈话是一种心理沟通,也是思想与感情的交流,应当有利于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增进了解、发展友谊,从而令人心情愉快。
每个人都需要别人的关怀和帮助,所以,关心对方也是一个永远受欢迎的话题。
有一位女记者,曾与伊莉莎白女王在鸡尾酒会上做过简短交谈。一开始她就问女王,昨天是否在风雨中视察过铁矿,这使女王十分惊讶。
原来,女王外衣染有红褐色的矿屑,经女记者提醒才发觉。
由于女记者的交谈从关心女王的话题开始,自然引起女王的好感,使得这次交谈十分融洽、成功。
在生活中,同病人谈治病强身,同家长谈培养子女,同青年谈发展方向,同主妇谈家庭生活,同学生谈如何提高成绩……这些话题无疑都是比较轻松愉快的。
精选话题时除了注意对方的需求外,还要小心避开“地雷区”,尽量选择那些“安全系数大”的话题。
所谓“安全系数大”,可以从两个方面谈起:
首先,不要交浅言深,误入禁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话题禁区,不容他人擅自闯入。譬如个人隐私、癖好,或残疾人士的生理缺陷等等,这一类内容应当加以避讳。不然的话,后果轻则损害交谈,重则伤害感情,甚至导致对立或关系破裂。
其次,避开可能引起对方伤感或误解的敏感话题。
交谈的话题除了有若干“禁区”之外,还存在着许多“敏感地带”,因此会话中也应当小心避开。
比如,同失恋者忌谈爱情与婚姻问题;同不幸者忌谈他遭受不幸的往事,甚至旁人的不幸,也会引起不幸者同病相怜的痛楚;同残疾人士的亲属交谈,最好不要提起他家庭中那一位残疾人等等。
会话中,有益于双方的共同语言和话题,应当多多益善。一般来说,这些最易于为双方接受。
这种共同的语言和话题往往具有地域相似、经历相似、职业相似、年龄相似、处境相似、志趣相似、文化相似、习惯相似等特点。初次相见的人,特别宜于从中寻觅话题。
谈谈“自己”的前提是假设对方与自己经历相似,有了解自己的意愿。若不是这样,那就有必要转换话题了。
总之,选择话题的奥妙很多,话题选择得好,对你的社交活动将会大大有益。
如何听出别人在想什么。
巧妙地分析对方谈话的口气、速度、声调,探究对方的内心正在想些什么,这是增进人际关系的要点。
和别人交往过程中,其实仅仅从谈吐、遣词用字方面,就可以窥视对方的内心状况,明了自己应该如何应对。
因为,谈吐的方式会反映出一个人当时的心理状态,越是深入交谈,愈会暴露出他的原本面目。因此,谈吐方式、遣词用字,无疑是探知一个人真正性格和心理状态的重要依据。
当话题进行至核心部分时,说话的速度、口气,就是我们探知对方深层心理意识的关键。当然,说话的声调也是不可忽视的要点。
不同身份的人有不同的说话语言。
有的人说话粗俗下流,有人说话谦恭有礼、有条不紊,有的人说话内容丰富真实,当然也有人一派胡言,或内容空洞、不知所云。总之,人说话的时候,就反映出他究竟拥有什么内涵。
高贵优雅、气度非凡的人说话温和流畅,表示他们常用文雅的应酬用语。然而,这类人应分为两种,一种是表里如一,一种是口是心非。
后者很多是外表高尚而内心丑恶的人,他们不愿被对方察觉自己极力掩饰着的目的,所以才使用文雅的口气说话。
相反的,谈吐粗俗的人显得比较单纯。
这种类型的人,无论对上司或部下,对同性或异性,都不改其谈吐方式,喜欢就喜欢到底,讨厌也讨厌到底。
此外,在初次见面的情况下,这种人的好恶表现也相当明显,不是表现得很不耐烦,就是亲热若多年挚友。
除此之外,说话说到伤心处,往往就哭哭啼啼、一把鼻涕一把眼泪的人,说明他的依赖性非常强烈。
这种人尽管平常表现得和蔼可亲,善于交际奉承,但实际上非常自私、任性,大多属于不受欢迎的角色。
好掉泪的人有一个屡试不爽的看家本领,就是以半哭半泣声调,打动别人的恻隐之心,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种模式是一辈子都改不了的。
不听对方说话,只顾自己滔滔不绝、口沫横飞的人,则属于强硬类型,这种人只要在说话的时候,别人肯“嗯、嗯”地静静听他说,就可以得到好感。这种人的最大弱点就是自尊太强,经常喜欢抢先别人一步。
另外,还有的不善言辞,说起话来支支吾吾,这一类型的人,有时是因为缺乏表现力,无法巧妙地表达自己想要说的话,有时则是个性阴柔、思考深沉、度量狭窄。更有的是欠缺智慧,或者精神上有某种缺陷。
见什么样的人,就说什么样的话吗。
语言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想要评价、认识一个人,应该重在行动,而不要被他表面的夸大言谈所迷惑。
语言往往具有很大的欺骗性,所以单凭语言来取人识人是不可行的。只有听其言,又察其行,洞其心,才能真正认识一个人。
因为即使对最狡诈的人,只要仔细观察其言行,并加以分析,就会发现他的漏洞。思想指导人的行动,心里所想必然会在行动上体现出来。但要识人,就必须掌握他的全部行动情况,这是以行察人的基本条件,如果仅仅依据他的一言一行而对他作出结论,必然失之偏颇。
自古以来,就有“言为心声”的说法,也就是说:什么样的人说什么样的话,一个人如何,可以从他的“语言”得知。
一般来说,正直的人,嘴里说出来的话句句实在,“良药苦口利于病”,正直的良言是忠诚人的心声,使人能够到达成功的彼岸。邪恶的人说话苛刻,恶语伤人,笑里藏刀,搬弄是非。
一般而言,我们都是透过与人说话来了解对方的性情。但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心里想什么,行动上要干什么,并不体现在他的言语当中,一味听信他的言谈,就会上当受骗。
狡诈的人,所想的是一回事,所说的又是另一回事,常常以冠冕堂皇的言辞掩盖其罪恶的用心,以获得人们的支持,达到不可告人的目的。
古人曾说:“以言取人,人饰其言,以行取人,人竭其行。”
意思是说,以谈话去评估一个人,人就会去装饰自己的言谈,而根据行为去评估一个人,人就会在行动上尽量去做好。
想要评价、认识一个人,应该重在行动,而不要被他表面的夸大言谈所迷惑。
用舌头塑造自己的形象。
你可以透过外在的语言去欺瞒、误导对方,也可以透过行为塑造出自己想要的形象!这形象既可以是真相,也可以是假相。
心理学家都认为,人与人交谈过程中,无论是谈论商务还是谈情说爱,四目交投的最主要目的,在于探索、揣测对方的反应。
通常,我们只能根据谈话对象不经意流露的眼神和细微的行为反应,来判断对方的心理状态。
观察对方的肢体动作和所说的言语,揣摩对方的想法,洽谈生意的人可以选择最适当的时机,提出对自己有利的条件,谈情说爱的人也可以顺水推舟,借机让彼此的关系更加亲密。
但有趣的是,不管对方的眼神流转或肢体语言是否表现出“鼓励作用”,其实,我们看到的只是对方的外在表情,无法确切知道对方的心里究竟打什么如意算盘。也就是说,和别人“交手过招”,你只能明确知道自己在想什么,至于对方,只能凭一些细微表情去判断他的意向。
尽管我们可以“假设”对方的表情已真实反映了他的内心世界,也可以认为自己的“假设”非常正确,可是,事实往往会与自己所虚拟的情境有所出入。
现代禅学大师南怀瑾曾说:“人心与学术一样,都是诡怪得难以理喻,古今中外均是如此。”
譬如,当你慷慨激昂地发表演说,或是与朋友侃侃而谈时,别人或许可以从你的言谈和肢体语言,隐约猜测出你的心理状态,但是,绝对无法全盘了解你纵横交错的心思,只有你才能确切知道自己心里正在想什么,至于旁人只是根据你的言谈和表情加以揣摩。
对旁观者来说,“你”这个人完全由“你的行为”来代表,他们只能根据你的谈话和行为来判断你大约是属于哪类人,而难以深入你的内心世界,透彻了解你到底在想什么。
莎士比亚曾经说:“世上还没有一种方法,可以从一个人的脸上探查出他的居心。”这番话告诉我们,人绝对可以透过刻意整饬过的行为,虚拟一个对自己有利的形象,赢得别人的好感,减少许多无谓的摩擦和阻碍。
所谓“知人知面不知心”,强调的就是,我们对一个人的了解,常常只是冰山裸露的一角。因此,你可以透过外在的语言去欺瞒、误导对方,也可以透过行为塑造出自己想要的形象!
这形象既可以是真相,也可以是假相。
不信的话,从现在起,你就可以试试。
注意办事谈话的十点忌讳。
不要当别人对某话题兴致勃勃之时,你却表现得不耐烦,并将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
谈话的艺术或是得体的交往,常常考验着我们的应对进退能力,其中的要诀是视实际状况,时而抓住某些议题,时而避开某些议题。总之,就是要使谈话的过程保持愉快,如此才对自己最有益处。
要使自己和别人同时拥有愉快的心情,我们除了要注意自己的仪表、礼节、举止以外,还应该注意自己的谈吐。必须记住,任何令对方不愉快的谈话形式,都是不礼貌的表现。
因此,为了使自己在交际活动中能够左右逢源,应该提醒自己注意以下与人交谈的十点忌讳。
(1)不要打断他人的谈话,或是抢接别人的话题。
(2)不要使用只有自己才知道的简略说法,使对方一时难以领会你的意思。
(3)不要分散注意力,使别人再次重复已经谈过的话题。
(4)不要连续发问好几个问题,让对方觉得你的态度过分尖锐或要求太高,很难应付。
(5)不要对别人的提问漫不经心,使他感到你不愿倾听他的叙述或助他一臂之力。
(6)不要随便解释某种你不很清楚的现象,也不要对别人的谈话内容轻率妄下断语,借以表现自己内行。
(7)不要虚虚实实,或顾左右而言他,令人迷惑不解。
(8)不要一再强调某些与主题风马牛不相及的细枝末节,使人感到厌倦、窘迫。
(9)不要当别人对某话题兴致勃勃之时,你却表现得不耐烦,并将话题转移到自己感兴趣的方面去。
(10)不要将正确的观点、中肯的劝告佯称为是错误和不适当的,使对方怀疑你话中有戏弄之意。
办事就要提防高谈阔论的小人。
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完成了什么事,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话。只会使用华丽的词藻高谈阔论,根本毫无用处,只会惹来别人的阵阵讪笑。
在生活周遭或者工作场合,我们常常会碰到善于吹牛并且强词夺理的人。千万不要和这种专逞口舌之能的人做朋友,应该尽快和他们疏远,即使因为种种因素无法摆脱他们,也应该设法保持一定距离,防止他们走进自己的生活圈,否则最后受害的将是自己。
在现实生活中,也有许多喜欢动口不动手的人。有的人则胸无点墨,只会仗着一张嘴大说歪理,试图以花言巧语蒙骗对方。
有的人本身成事不足败事有余,从未干过像样的事情,却口若悬河把自己说得如何杰出。
有的人明明是混不出名堂的穷光蛋,却老是幻想自己是亿万富翁,开口闭口都是巨额的投资计划;有的人连自己都无法驾驭了,却可以大言不惭地谈论领导秘诀。
目前社会中,这种不学无术的人到处可见,我们应该小心地加以防范,千万不要被夸大不实的谎言所蒙骗。
相对的,我们也应该时时提醒自己,要脚踏实地去实践自己的计划和理想,不要沦为满脑子想法,只会用嘴巴建造空中楼阁的人。
必须记住,一个人的价值在于他完成了什么事,不在于他说了什么话。
没有内涵,却善于耍弄诡辩自欺欺人的人,永远也成不了大事。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多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少耍嘴皮子玩弄诡辩的花招。同时,对于那种光会耍嘴皮子说大话的人,也要敬而远之,千万别把他们当作好朋友去交往。
说话的时候,要看紧自己的舌头。
粗心大意的话可能招致想象不到的危险,殊不见,在这个光怪陆离的社会,发展成犯罪行为的,也可能是异想天开的几句话。
美国作家霍姆斯曾经说:“谈话有如弹竖琴,如何让它停止发出声响和如何让它奏出乐音,两者同样重要。”这番话无疑告诉我们,不管在什么场合,小心谨慎永远比卖弄口舌来得重要。
有的人往往因为多话,一时口快而引起不必要的困扰,事后懊悔不已。
少说话会降低出错的频率,不过相对的也会失去自己受到别人肯定的机会,这无疑是两难的抉择。折衷的方法是,只在必要的时刻说出必要的事情,并且以正确适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才是明智之举。
常常在背后谈论是非或说别人坏话,是要不得的行为。所谓“隔墙有耳”,在背后议论别人,最终难免会传至当事人的耳内,导致彼此心中滋生怨恨、憎恶。
一个非常注意身体健康,日常生活规律,且每天慢跑锻炼体魄的人,倘使由于粗心大意闯了红灯,以至于被车撞伤,最终成了植物人,那么,他以往的努力就会瞬间化作泡影。
说话又何尝不是这样?因此,说话的时候要看紧自己的舌头,注意随时谨言慎语,避免因一时的出错而惹来终身的遗憾。
粗心大意的话可能招致想象不到的危险,这不是危言耸听。殊不见,造成离婚的导火线,也许只是几句不中听的只言片语,发展成犯罪行为的,也可能是异想天开的几句话。
这类意想不到的事情其实并不少见。由此可知,只言片语酿成大错的危害性,是不能轻率地加以忽视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