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吉思汗子孙秘传-爱恨情仇(13)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郭洪霖在与林玉凤定亲之前,曾娶过一房夫人,但这房夫人没有生育就去世了。郭洪霖牺牲后,林永昌派人去安徽送信。清朝之前,只要定了亲,女方就是男方家的人,即便女方没过门男人就死了,女方也不得另嫁他人,甚至要终生守寡。没过门就守寡,称望门寡。

    现在林玉凤就成了望门寡,在郭家人没有来包头之前,她是郭家财产唯一的继承人。樊恩庆杀了郭洪霖,又要拍卖郭家财产,林永昌义愤填膺。可是,樊恩庆主政包头,有兵有枪,林永昌虽是包镇公行的文牍,但毕竟只是一介商人,胳膊拧不过大腿。

    林永昌问:“占魁兄,你有什么好办法?”

    伊占魁道:“大清朝马上就要完了,现在谁有枪谁就是爷,没枪只能任人宰割。”

    林永昌眼中闪出复仇的烈焰:“占魁兄能弄到枪吗?”

    伊占魁想了想:“我可以试试。”

    伊占魁办事从不把话说满,上次天津租界地法庭不开庭,伊占魁帮助林永昌时就是这样。

    林永昌激动起来:“占魁兄能不能给我搞一支……不,十支……不不不,一百支怎么样?”

    伊占魁沉思一下:“朝廷对枪支控制得非常严,如果要是三十支五十支,还可以想想办法。一百支,恐怕不行。”

    林永昌说:“占魁兄,那就五十支,你给我弄五十支。”

    伊占魁说:“现在枪可是很贵的。”

    林永昌一咬牙:“我给占魁兄一万两银子,占魁兄给我五十支枪,怎么样?”

    伊占魁道:“我可以试试。”

    林永昌望着樊恩庆官宅的方向骂道:“樊屠夫,我就是倾家荡产也要砸烂你的狗头!”

    自从英国洋行撤到天津,包头的皮毛业就进入了萧条期,尤其是这段时间,革命军起义,土匪也趁机作乱,一些商号的皮毛堆积如山,无法出手。幸亏林永昌还有煤矿,包头虽然背倚大青山,但是大青山木柴很少,包头城做饭取暖都以煤为主。现在是隆冬时节,煤的销售进入了旺季,林家的收入还算不错。林永昌把家中积蓄的一万两银子都交给了伊占魁。

    巴文栋得知郭洪霖牺牲的消息已经是十天之后了。当天晚上,巴文雅破窗而入,救出哥哥文栋等几名同盟会革命党骨干。乡勇发现有人从窗户跳出,立刻追击。巴文雅隐蔽在包头召前门的拐角处,她打死了三个乡勇,剩下那几个人干咋呼,不敢上前,云恒等人趁机逃走。

    此时,巴文雅身边只剩了哥哥文栋,她想杀回包镇公行宴会厅救其他人出来。巴文雅俯身往前没走几步,包头召大门出来一男一女两个人,女人“嘭”地抱住了巴文雅的后腰。

    巴文雅双臂一挣,那个女人就摔倒了,一旁的男人要搀女人,巴文雅一回身,枪口顶在男人头上。

    巴文栋抓住文雅的枪:“住手!这是乌恩其伯伯。”

    巴文雅也发现了乌恩其,她怔住了。

    管家乌恩其扶起地上的女人,急道:“小姐,你把夫人摔倒了!”

    文栋和文雅借着雪光一看,倒在地上的果然是母亲。兄妹二人一左一右扶起云氏夫人。

    “额吉,你怎么来了?”文栋惊道。

    “额吉,你没事吧?我不知道是你。”文雅又悔又恨。

    文栋和文雅一边说,一边给云氏夫人拍打身上的雪。

    云氏夫人泪眼婆娑:“你们两个冤家气死我了,还不跟我走!”

    文雅没说话,文栋道:“额吉,你老人家别生气,我就是要把妹妹领回家的。”

    文雅拆茅房天窗逃走,文栋以找妹妹为由和郭洪霖去了包镇公行。云氏夫人在家里一个劲儿地捻着佛珠,嘴里不停地念着:“神佛保佑,宗喀巴大师保佑,列祖列宗保佑……”

    突然,马号巷包镇公行方向枪声响起。云氏夫人再也坐不住了,她穿上鞋,非要去找文栋和文雅不可,无论奥云和乌恩其怎么劝,云氏夫人都听不进去。没办法,奥云留下看家,管家乌恩其陪云氏夫人出来了。

    包镇公行枪声很紧,乌恩其不敢把云氏夫人往那边领,一主一仆踏着雪,敲开了包头召的门,巴喜喇嘛和云氏夫人、乌恩其三个人躲门里往街上看。巴喜喇嘛见云氏夫人浑身颤抖,穿的衣服比较单薄,他想给云氏夫人取件袍子,于是,返回禅房。

    街上枪声不断,几个人在前面跑,有两个人躲在包头召门前,其中一个人不停地向后面追来的人开枪。云氏夫人认出了自己的女儿和儿子,见女儿文雅猫腰向西返,她推开包头召大门,张开双臂,搂住了文雅。事出突然,文雅把母亲摔倒。

    云氏夫人一手一个,把女儿文雅和儿子文栋拽进门内。

    巴喜喇嘛拿来棉袍披在云氏夫人身上,他插上门闩,几人进了禅房。

    这一夜,谁也没睡,好不容易熬到天亮,可是,四周雾气蒙蒙,茫茫一片。街上枪声一会儿缓,一会儿急。

    清晨,云氏夫人带着文雅、文栋来到包头召正殿,在宗喀巴佛像前,云氏夫人点上三炷香,然后跪倒,文栋和文雅分别跪在母亲左右。云氏夫人叨叨念念,除了感谢就是感恩。

    中午,枪声听不见了,街上平静下来,云氏夫人这才把文雅、文栋带回家。

    这回云氏夫人不但收走了文栋、文雅兄妹的鞋,还把他们的外衣也收走了,兄妹二人只穿睡衣睡裤。云氏夫人让管家乌恩其把上房烧得暖暖的,又让奥云给巴文栋拿几本书,给巴文雅拿个绣花的笸箩,说什么也不让两个人出门。

    十天之后,巴祯回来了。

    这次鸿门宴樊恩庆损失很大,他向绥远将军堃岫要人要枪,以加强包头守备。然而,大清的天下到处暴动,到处都有革命党,堃岫手下的人枪也很紧张。为了鼓励樊恩庆,堃岫命归化城副都统派一支队伍到包头协助樊恩庆。在樊恩庆上报的同盟会名单中,巴文栋的名字赫然在上,归化城副都统想到了巴祯,如果巴祯能把巴文栋拉到朝廷一边,那对瓦解同盟会革命党将起到重要作用。

    巴祯带着七八十人进驻包头,他把军兵安顿之后,回到自己家门前。巴祯敲了半天门,管家乌恩其才出来。巴祯来到上房,上房的门反锁着,巴祯又敲了半天,云氏夫人才带着使女开门。

    一见丈夫,云氏夫人放声大哭:“老爷,你可回来了,这两个冤家,都要把我吓死了……”

    文栋放下书,讪讪地说:“阿爸,你回来了。”

    巴祯沉着脸,“嗯”了一声。

    文雅扔下绣花针,搂过巴祯的脖子:“阿爸,我都想死你了。”

    樊恩庆上报的名单中没有巴文雅。当天夜里,文雅闯进宴会厅前首先打灭了屋里的灯,到现在樊恩庆也不知道踹开窗户的人是巴文雅。

    巴祯拍了拍文雅的后背:“告诉阿爸,为什么惹额吉生气?”

    文雅撒着娇:“阿爸,女儿这么乖,怎么可能惹额吉生气呢?额吉,你说是不是?”

    云氏夫人嗔道:“少跟我耍贫嘴!你们两个冤家就差把天捅个窟窿了,还说我不生气?”

    云氏夫人把以往的经过详细地说了一遍,巴祯大惊,文栋在太原就坐过大牢,现在又在包头闹事,幸亏樊恩庆只杀乱党会头子郭四少,余者不予追究,否则,文栋必然性命难保!还有文雅,她竟然向乡勇开枪,这不是造反嘛!巴祯知道这两个孩子不安分,可没想到他们如此忤逆!

    巴祯心中惊恐,但他还是安慰云氏夫人:“现在好了,郭四少已被正法,我奉命回来协助樊恩庆镇守包头。”

    巴文栋听说郭洪霖死了,脑袋“嗡”的一声,虽然屋里很热,但还是感到全身发冷。

    儿子女儿都已经长大成人,不可能总把他们关在房中不出去。怎么才能让文栋和文雅再也不跟乱党往来呢?

    巴祯带着巴文栋、巴文雅到家庙包头召。巴喜喇嘛和管家乌恩其在宗喀巴佛像前换上新的供品。

    巴祯点上三炷香,然后跪下,文栋和文雅随父亲跪倒,巴祯对文栋和文雅说:“你们兄妹两人向宗喀巴大师发个誓。”

    文栋和文雅都转过头看着阿爸:“发什么誓?”

    巴祯道:“就说你们从今天开始,洗心革面,忠于皇上,忠于朝廷,永不与朝廷作对。”

    “为什么?”两个人极不情愿。

    巴祯尽可能口气和缓:“巴氏家族忠厚继世,包容传家。忠就是忠于朝廷,厚就是对朋友宽厚,包就是要有广阔的胸怀,容就是容别人所不能容。大清国是有一些问题,可是大清国太大了,治理这么大的国家怎么可能没有问题?如果国家一出问题,我们就背叛这个国家,那国家能不大乱吗?看看我们吃的、穿的、住的,哪个不是朝廷给的?没有朝廷哪有我们的今天?听阿爸的话,无论朝廷怎么腐败,我们都是皇帝的子民,都不能背叛朝廷。”

    文雅站了起来:“阿爸,自从庚子赔款以来,朝廷对洋人卑躬屈膝,视老百姓如草芥,恨不能榨出骨髓。土地加税,盐加税,煤加税,土产加税,卖羊毛加税,买羊毛加税,就差吃饭睡觉不加税了。这样的国家让我们怎么忠于它?”

    巴祯循循诱导:“国家也不想打败仗,可是国家有难,老百姓就应该与朝廷同甘共苦。”

    巴文雅说:“同甘?共苦?朝廷何时与我们同甘了?何时与我们共苦了?明治天皇发誓要打败大清国。明治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他把从牙缝里抠出的钱全部用于建设海军。天皇以身作则,日本国内人人捐款。几年后,日本海军强大了,双方交手,北洋舰队全军覆没。人家明治天皇那才叫与老百姓同甘共苦。如果朝廷像明治天皇那样,谁还能反朝廷?可现在的朝廷从上到下穷奢极欲,根本不管老百姓死活,这样的朝廷难道不应该推翻它吗?”

    Chapter 13

    历代帝王都把他们的朝廷和祖国混为一谈,他们的朝廷亡了,就说祖国亡了。这是统治者的障眼法,是诱骗老百姓愚忠的手段。有永远的祖国,没有永远的朝廷。

    两次鸦片战争,洋人都是从海面攻上陆地,因此,清政府对海洋有切肤之痛。于是,不惜重金,建立了一支强大的海军,这就是北洋舰队。北洋舰队在水师提督丁汝昌、总教习英国人琅威理率领下,于1886年访问日本长崎。访日期间,清兵与日本警察发生冲突,各有死伤。

    事件发生后,北洋水师定远、镇远、济远、威远四舰将炮口对准了长崎市区,总教习琅威理主张对日开战。当时日本海军刚刚起步,无法与清朝海军抗衡。但丁汝昌没有同意琅威理的意见,他将此事上报朝廷。李鸿章约见日本驻天津领事波多野说:“我兵船泊于贵国,舰体、枪炮坚不可摧,随时可以投入战斗。”定远、镇远排水量7000吨,在当时的亚洲各国中无一可比。

    在清朝的重压之下,1887年2月,中日双方签订协议,就各自的死伤者互给抚恤,日本赔偿清朝52500日元,清朝赔偿日本15500日元,长崎医院的医疗救护费2700日元由日方支付。

    日本民众对此极为愤慨,日本政府也觉得很屈辱。然而,日本政府化屈辱为动力,大力发展海军,“一定要打败定远、镇远”成为日本海军的目标和口号。

    当时的日本很穷,财力严重不足。明治天皇率先垂范,他从自己的私房钱中拿出30万日元作为海防费,他的行为收到了极佳效果,仅一个月,日本各地捐款就达到一百多万日元。

    1891年6月26日,丁汝昌率定远、镇远、致远、靖远、经远、来远6舰编队再次访问日本。日本方面想窥视清朝水师的实力,表面上非常热情,甚至天皇还接见了丁汝昌和北洋各舰的管带。丁汝昌为震慑日本,邀请日本官员到舰上参观,重点给日本官员看了4门直径1尺、长25尺的巨炮。

    目睹清军的巨炮,日本政府深受刺激,花了那么多钱,居然跟北洋舰队还有如此差距。据说,明治天皇痛心疾首,他把自己餐桌上的四碟八碗全部撤掉,笙管笛箫全部停止,明治天皇由每日三餐减为一餐,甚至连肉也不吃,从牙缝里一分一文地往外抠钱。日本军兵得知天皇每天只吃一顿饭,涕泪横流,哀号痛哭,化悲愤为力量,从士兵到高级将领,无不苦练军事技能。然而,这件事传到清廷,却被大清的高官当成笑柄,挖苦嘲讽日本。

    北洋舰队的军官注意到了日本海军的快速发展,他们感到了压力。丁汝昌发现北洋舰队一些舰艇老化,机器运转不良,请求朝廷增加拨款,购置新的战舰。可是,得到的答复是两年内禁止采购军事装备,原因是朝廷要给慈禧太后办六十大寿。

    此消彼长,清朝水师一天天弱化,日本海军一天天增强。中日海军在东海一场恶战,北洋舰队全军覆没,连一颗螺丝钉都没剩下。战后,中日双方签订了《马关条约》,清朝割让辽东半岛、台湾及其附属岛屿给日本,赔偿日本白银2亿两。当时日本人口大约4000万,清朝这笔赔款,相当于给每个日本人发5两银子。而同期清朝年人均收入仅2钱银子!如果每户按5人口计算,一家人5年的收入不吃不喝都赔给了日本。

    这是甲午战争清朝失败的深层次原因,清政府一直讳莫如深,普通民众知之者甚少。

    文雅这番话巴祯闻所未闻,他头上如同响了个炸雷,惊呆了,半晌才问:“你听谁说的?”

    文栋缓缓而起:“阿爸,是我说的。”

    巴祯的目光转向文栋:“你从哪里知道的?”

    文栋郑重地说:“从国外留学回来的人都这么说。”

    巴祯不敢相信,也不肯相信,他“噌”地站了起来:“不可能,不可能!这是道听途说!是别有用心者的煽动!是造谣!是抹黑!是诽谤!是诬陷!是攻击!”巴祯声音都变了,“忠良千载流芳,逆臣万古骂名。我们巴家代代忠于朝廷,难道到了你们这代就要遗臭万年吗?”

    相对于巴祯的激动,文栋却很镇定:“阿爸,陈胜、吴广遗臭万年了吗?瓦岗寨的程咬金、秦琼遗臭万年了吗?水泊梁山的宋江、卢俊义遗臭万年了吗?”

    巴祯吼了起来:“忠厚济世,包容传家,这是家法,不能违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