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丛书:海伦·凯勒-黑暗之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意外之喜

    过完40岁生日后不久,发生了一件令海伦高兴的事,那就是美国盲人事业家协会的创立。纽约的麦格尔先生是美国盲人事业家协会的首任会长。一开始,他们完全是靠朋友们的资助而经营此协会。1924年起,协会改变方针,决定向社会大众募资,并邀请海伦和莎莉文老师一起加入。

    募集这笔资金的目的是帮助盲人学得一技之长,另外,也帮助那些家境贫寒却有天赋的盲人,例如有音乐天赋,却因家贫买不起钢琴、小提琴等昂贵乐器的人,使他们的才能得以发挥。事实上,这类被埋没的天才还不少呢。

    从那时候开始,前后大约三年时间,海伦几乎跑遍了全国各地进行演讲。此外,她还动员了各种团体,如报纸、教会、学校、犹太教会堂、妇女会、少年团体、少女团体、服务社团及狮子会等。募捐活动非常成功,得到许多人的大力支持,成果辉煌。

    美国盲人事业家协会成立后统一了盲文。不久,第一座盲人图书馆成立了,政府还拨出一大笔经费来出版盲文书籍。紧接着,各州的红十字会也成立附属盲文机构,专门负责把普通图书翻译成盲文。其后,他们又开始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不幸失明的战士发起争取福利的运动。

    1926年冬天,海伦去华盛顿旅行演讲,当时正赶上国会通过了拨款筹建国立盲人图书馆及出版盲文书籍的提案,听到这个消息,海伦信心大增,对未来充满了希望。

    12月的一个下午,海伦与莎莉文老师前往白宫拜会柯立芝总统。总统非常热心地听取海伦报告有关盲人协会的各种事情,最后,总统把海伦的手放在他的嘴唇上,他告诉海伦:“我觉得你们做的工作非常了不起,只要是我能力所及,我一定全力相助。”

    总统说到做到,他后来担任了盲人协会的名誉主席,并捐了不少钱给协会。柯立芝夫人对盲哑事业也非常支持,并替盲哑者争取了不少福利。

    在这次旅行中,海伦和莎莉文老师还走访了圣罗拉的农业试验场。那里的负责人鲁沙·巴本克先生是一位了不起的农艺家,他把过去无法在本地生长的许多种水果、花草、树木等都栽植成功了。巴本克先生不但慷慨解囊,而且非常热心地引导她们参观农场。巴本克先生栽培出了一种特殊的仙人掌,这种仙人掌没有刺,摸起来光滑平顺,而且水分饱满。他要海伦去摸他所培植的仙人掌,海伦心想,这种东西吃起来一定很美味。

    海伦的朋友

    1928年,海伦48岁,她写出了自传体著作《中流》。帮助她出版这本书的是她在大学时代的同窗好友佛兰克·克勃特。克勃特曾出版过海伦的第一部自传《我的生涯》。1930年,他又出版了她的《中流》。

    海伦在《中流》这部书中讲到自己的广泛交游,介绍了她与印度诗人泰戈尔、发明大王爱迪生、汽车大王福特等人的相识。

    海伦住在伦萨姆的时候,印度诗人泰戈尔先生曾专门来拜访她。泰戈尔身材高大,蓬松的头发呈灰色,还有一脸的络腮胡,看起来就像《圣经》上记载的先知。

    海伦很喜欢泰戈尔的诗,并阅读过不少他的作品。从他的作品中,可以鲜明地感受到泰戈尔先生对人类深沉博大的爱。当海伦把这些告诉他的时候,他高兴地说:“我很高兴你从我的作品中读到了爱。你知道吗?这个世界需要的就是一位爱神与世人更甚于爱自己的人!”

    泰戈尔先生谈到时局时忧心忡忡,他以哀伤的口吻提到印度、中国等国家的现状:“欧洲各国强迫中国人吸鸦片,如果中国人不肯,就有亡国的危险。在这种情况下,亚洲民族只有发愤图强以求自保。亚洲各国中,只有日本已经觉醒,而且能够站稳脚跟。可是,中国大概要等到城门被攻破,盗贼闯进家门时才会惊醒吧……英国就像一只秃鹰,已经把战火带到太平洋沿岸,并在那儿建立了许多军事基地。你要记住,一个太爱自己的人,往往就是灭亡自己的人,能解救世人的,大概只有神的爱了。”

    泰戈尔的话令海伦想到了甘地,因为甘地先生正是一个不仅在嘴上谈“爱”,而且以行动来实践“爱”的人。

    海伦还见过发明家汤姆斯·爱迪生先生。有一次,海伦前往新泽西州时,收到了爱迪生先生的邀请。海伦接受邀请,前往爱迪生先生家里做客。第一次见到爱迪生的人都觉得他非常严肃,海伦也不例外。爱迪生夫人告诉海伦,爱迪生常常把自己关在实验室内通宵工作,当他进行试验的时候,可以不吃不喝,也很讨厌别人打扰。

    爱迪生先生要海伦把手放在唱机上,然后热切地问海伦听懂没有。虽然海伦实在听不懂,但是为了不使爱迪生先生失望,她试着把头靠近唱机。海伦头上戴着草帽,声音在草帽上可以更集中,但她还是无法了解。

    吃饭的时候,爱迪生先生对海伦说:“听不见声音也有好处,这样你就不会受到外界的干扰,可以专心致志地做自己的事,生活在自己的世界里,这样不是也很好吗?”

    海伦回答说:“如果我像你一样,是个伟大的发明家,我希望能够发明一种使聋人听到声音的机器。”

    爱迪生先生有点诧异地说:“哦,你是这么想的?不过我可不做这种无聊的事,反正人类说的话多半是废话,不听也无妨。”

    海伦也见过汽车大王福特先生,那是在内布拉斯加演讲的时候。福特先生亲自领海伦和莎莉文老师到他的汽车工厂去参观。福特先生跟她们讲起了他制造汽车的初衷:“刚开始时,我主要是想生产一种便宜的汽车,最好连农夫都买得起。后来经过研究试验,我对汽车越来越熟悉……其实,有好想法的人很多,但是知道如何去运用的人却不多,因此光有想法也没用。”

    福特先生的工厂管理井然有序,每个工人每天只高效率地工作几个小时,便可以拿到很好的薪水。如果每个工厂都像福特工厂这样有效率,工人的生活一定会更幸福。

    10年之后,福特先生为盲人协会捐了一大笔钱,他告诉海伦,他的工厂里雇用了73个盲人,他之所以雇用他们,不是出于怜悯,而是因为他们的工作表现相当优异。

    最后的贡献

    1928年,海伦完成了自传《中流》原稿。这年她刚好48岁,她立刻又动身到各地去演讲募捐,为的是达成盲人事业家协会所订100万美元的基金目标。

    同年6月,当海伦在波士顿演讲时,莎莉文老师住进医院接受眼睛手术。为了能好好休养,10月,海伦与莎莉文老师以及汤姆斯小姐一行三人前往英国,在伊斯卡租下一栋小房子,度过两个月的悠闲日子。

    海伦非常眷恋这种悠闲的生活方式,可是她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她觉得自己肩上有一份未了的责任,所以在同一年的冬天又再度回到美国。

    返回美国不久,她接到费城的邓普大学的来信,表示要颁发人文荣誉博士的学位给海伦与莎莉文老师。邓普大学是一座颇有盛名的学府,也是许多年轻人向往的大学,得到他们颁发的荣誉博士衔,这是件非常令人兴奋的事。这虽是一项个人的荣誉,但更重要的,这件事本身可以给所有的残缺者莫大的鼓舞。

    可是莎莉文老师却婉拒了,她说:“只要颁给海伦一个人就够了。”

    莎莉文老师虽然拒绝了两次,可是最终拗不过邓普大学的一再邀请及友人们的苦苦相劝,而后也接受了同样的荣誉学位。

    1931年4月,第一届世界盲人大会在纽约举行,海伦代表主办单位对来自世界各国的盲人代表致欢迎词,同时负责主办盲人招待会,她还抽空去参加了分科会议,并对会议作出了重要贡献。

    就在这年夏天,又掀起了募集海伦·凯勒基金的运动,海伦与莎莉文老师因此同赴欧洲各国访问,向各国政府陈情,请他们重视盲人问题,解除盲人的痛苦。英国的乔治五世、南斯拉夫的亚历山大皇帝都十分亲切地接见了海伦。

    1932年春天,师生二人再度前往英国,遍访各学校、医院,有时一天之内要演讲五场。在这次往访期间,她们还应邀参加王室所举办的园游会,与玛莉皇后亲热地握手交谈。后来海伦回忆说:“玛莉皇后的手充满了慈爱,就像母亲的手一样。”

    在英国,她们还与著名戏剧家萧伯纳先生见了面。当别人向萧伯纳介绍说:“这位女士既看不见也听不见。”这位以幽默闻名的戏剧家先生不失本色地立刻回答:“噢,原来如此,不过反正美国人都是又盲又聋的,不是吗?”

    莎莉文老师担心海伦听到这句话会不高兴,但犹豫片刻后,仍然把萧伯纳的话翻译成手语字母。谁知海伦不但不生气,反而觉得这句话很有趣。事实上,海伦通常都不太在意自己是一个残疾人这个事实。

    当时,英国的格拉斯哥大学以法学博士的最高荣誉赠与海伦,苏格兰的教育学协会也郑重邀请海伦与莎莉文老师加入,成为他们的名誉会员,这原本是苏格兰当地的学者才能享有的最高荣耀。

    这年冬天,海伦、莎莉文老师以及汤姆斯小姐都在弗拉斯特的家中度过。这时莎莉文老师已经62岁了,之后的演讲多数由汤姆斯小姐代替。

    4年之后,也就是1936年10月20日,莎莉文老师在苏格兰旅途中因病去世。

    与海伦形影不离,共同度过50年岁月的莎莉文老师遽然离去,对海伦而言自然是一个极为严酷的打击。听到这个消息后,她简直不敢相信这是真的,莎莉文老师怎么能抛下她先走了呢?海伦整个人几乎崩溃。

    直到一年后,海伦才猛然醒悟:“老师期望于我的,是希望我能继承她的遗志,继续为所有不幸的人尽我的心力。”

    至此,海伦下了更大的决心,全心全意为世界1200万盲人贡献自己。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海伦立刻赴欧洲各国访问,旨在调查战后盲人们的生活状况。可想而知,其实不仅是盲人,当时各国人民都生活在痛苦中。由于经济的普遍不景气,一般人的生活都很苦,更不会有人去注意社会工作了。海伦穿梭于世界各地,发现有许多因战争受伤而失明的军人急待援助。

    海伦当然不会袖手不管,她马上进行游说,呼吁对这些人展开救济工作。

    1947年,为了替这些战争中的受害者募集基金,海伦再度奔赴欧洲。1948年,她又为了同样的目的前往亚洲,在日本,海伦也发起了对失明军人的救济活动。

    1951年,她前往叙利亚、黎巴嫩、土耳其、南非共和国、罗得西亚及非洲其他国家,为盲人的福利事业大力呼吁。

    1955年,她又到巴基斯坦、印度、缅甸,回程中顺道再访日本。

    此时海伦已经是75岁的高龄了,但是站在演讲台上的她依然充满了热情与活力,听她演讲的人莫不为之感动。

    1956年11月15日,海伦和汤姆斯小姐回到了柏金斯盲校。她走进校园,在一个熟悉的物体面前停住。她摸到一个圆球,她认出那是地球仪。

    海伦告诉汤姆斯小姐,这是莎莉文老师带她来这里时教给她的第一样东西。她回忆着她的大胡子校长阿纳格诺斯先生,他对她一直很慈爱;还有慈母般的霍普金斯太太,还有一批批老师和朋友……

    70年前,20岁的莎莉文老师也是在这里毕业的。

    重返学校,她不只是为了童年的回忆。她是被邀请来参加凯勒—麦西宿舍的竣工揭幕仪式的。

    在校长演说完后,汤姆斯领着海伦向前。海伦的手突然颤抖起来。她拉了一下绳子,幕布落下了。一块放在新建筑入口处的匾额露出来。海伦亲切地抚摸着上面凸起的字: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麦西。

    海伦宣读着:“我们有三个目的:1.教育聋盲男女儿童;2.培养教育聋盲儿童的教师;3.探讨教育聋盲青年的方法。”这是对新建筑物的献词。

    莎莉文从没当过正式教师,但她是优秀的老师。海伦也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她德高望重,获得了许多荣誉学位,凯勒—麦西宿舍的竣工就是她最大的荣誉。

    历史将永远记住这一天:1956年11月15日,竖立在美国麻省波士顿柏金斯盲童学校入口处的匾额揭幕了。那上面写着:纪念海伦·凯勒和安妮·莎莉文·麦西。

    1959年,联合国大厦有一个表彰海伦·凯勒功劳的隆重仪式,各国都派了代表参加,并且一一起立发言,盛赞海伦·凯勒对人类的贡献,推崇她无私的爱心,向她深致谢意。令海伦感到更高兴的,是为了纪念她次年生日而组成的“海伦·凯勒80岁纪念财团”,他们募集了125万美元,创立了海伦·凯勒国际奖。

    海伦·凯勒国际奖每年颁发一笔奖金给全球各地对盲哑教育有卓越功绩的个人或团体。“海伦·凯勒80岁纪念财团”的主要宗旨在帮助那些贫穷国家的盲人。

    1860年的6月27日,为了庆祝海伦·凯勒80岁生日,美国海外盲人联盟主办了一项盛大的庆祝仪式。当天,纽约的华克纳市长公开宣称:以后将以每年的这一天作为“海伦·凯勒纪念日”,让人永远都记得她。

    这些事情都令海伦感到高兴,可是她唯一觉得遗憾的,是无法让汤姆斯小姐分享这些荣耀。汤姆斯小姐也已经陪伴海伦45年之久,她献出了生命中最灿烂的岁月。

    汤姆斯小姐在四个月前去世了。

    莎莉文老师走了,现在连汤姆斯小姐也不在了,海伦身心俱疲。

    尽管这样,她还是勤奋工作着。每天早晨起床后,她先到庭院中散步一会儿,然后收拾自己的房间,接着就到书房,从早上工作到晚上,并且每个月至少到纽约的盲人协会去一次。曾经有许多亲友都劝她:“你该退休享享清福了!”

    可是海伦每次都摇摇头说:“不!我必须不停地工作。在未完成上帝派给我的任务之前,我是不会休息的。何况这也是莎莉文老师对我的期望。”

    就这样,海伦一直不肯放下她的工作。可是岁月不饶人,到了1967年,也就是她87岁那年,她已经无法下床,只能躺在乡间的房间里静养了。继汤姆斯小姐之后,来陪伴海伦的是艾玛琳·赛特夫人。

    1968年6月1日,这位终生在黑暗中为人类奋斗的伟大女性,平静地离去了,但是她留给世人的光和热是永不消逝的。

    马克·吐温说:“19世纪出了两个了不起的人物,一个是拿破仑,一个是海伦·凯勒。”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