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秀水之间-桂林:山水背后的历史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桂林:山水背后的历史

    导读:

    很多人都知道桂林山水甲天下,却不知道桂林的山水背后还有着丰厚的历史积淀。历史使这方山水更富神韵,山水使这里的历史更具活力。

    “哒哒、哒哒”的摩崖刻石声,在桂林山水中已经响彻了上千年。上千年的琢磨没有中断,它刻下了一个城市悲欢离合的记忆,也带着我们走进了桂林山水的背后。山水向人们诉说着帝王将相的丰功伟业,也记录着平民百姓生活的点点滴滴。

    甑皮岩人的时代

    公元1965年的一天,几个年轻的考古队员在进行文物普查工作时,路过位于桂林市南郊的独山。在独山西南麓的甑皮岩,他们无意中发现了一个岩洞,洞口有一些吃剩的螺丝壳,看起来年代非常久远。他们猜想这里可能是古代先民的一处生活遗址,但他们没有想到的是,在这个普通的清晨发现的一切,却震惊了中外考古界——这处遗址是12000年前桂林先民的家!如今,已在这里建成了甑皮岩遗址博物馆,而四十多年前发现遗址的几个年轻人中如今只有赵平先生还健在。

    赵平先生说,据考古工作者的发掘和考证,甑皮岩洞穴遗址洞高约8米,面积约三百余平方米,洞深22米。洞内发掘出土了数以千计的石器、骨器、蚌器、陶器以及食后抛弃的螺壳和各种兽类残骨,经过考古专家多种标本碳14年代测定,甑皮岩人是距今7500年至12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早期先民中的穴居氏族。

    甑皮岩洞内分为生活区和墓葬区。在墓葬区,从地表到墓葬最底层约有3米厚,这3米厚的墓葬被称为文化层,并且可以进一步分为多个层次。最上面是一层钙化板, 它的覆盖使得厚厚的文化层得以保留。在钙化板层掩埋着先民的尸骨,但它并不是唯一的掩埋先民尸骨的地层。在距钙化板层更深的地层中也掩埋着尸骨。从最底层到最上面的钙化板层,地深 3米之内每一个地层都有先民的尸骨。

    甑皮岩先后发掘出35具保存完好的先民遗骸。这些出土的先民遗骸,多数都是蹲坐着入葬,考古学家称之为“屈肢蹲葬”,那么先民为何要采取这种丧葬形式呢?

    人在怀胎过程中,就一直处于曲肢蹲坐的姿势,所以这一地域的远古先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了这一姿势,歇息、吃饭,甚至睡觉也是蹲坐着。最后到了死亡的时候,先民就要将死者恢复常态,把死者处理成曲肢蹲坐姿势才能入葬。这实际上是一种回归母腹、回归自然的做法。

    另外,墓葬中的先民,大多在头骨上留有一个三角形的穿孔,这又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有人说是疾病,也有人说是争斗,而考古界对此神秘现象的解释至今没有定论。

    穿越时光的隧道,我们沿着先民的遗迹去追踪万年前的桂林人,他们曾经是怎样生活的呢?

    从甑皮岩出土的大量兽骨来看,原始时代的桂林,还是亚热带气候,森林中栖息着各种各样的动物,甑皮岩人主要就是靠捕猎这些动物为生的。当然,他们捕猎用的工具是一些简陋的石器,所以捉到动物很不容易,为了生存,他们还在河流湖泊里捕捉鱼虾来吃。

    从人类社会的发展进程来看,甑皮岩人生活的时代属于母系氏族社会时期,那时,善于生育的年长女人受到特别的尊敬,并可能成为掌权的族长。从出土的文物推断,她们会用骨针、葛麻和兽皮缝制衣物,用兽牙、蚌壳做装饰物,甚至还用赤铁矿石进行文身。在万年前的蛮荒时代,甑皮岩人就像是一群充满野性之美的精灵。

    甑皮岩遗址经过两次大规模考古发掘,出土最多的就是螺壳。可见螺蚌是桂林先民们的主要食物,而且那时候先民吃田螺就已有讲究,为了容易嘬出螺肉,他们大都敲去田螺顶部。有趣的是,这“喝螺”的吃法,从远古一直沿袭到今天,田螺成为有地方特色的桂林小吃,来桂林游玩的人,大都品尝过这种美食。

    猎捕到野兽可以用火直接烤着吃,但田螺是必须用水煮着吃的。为了吃田螺,桂林先民们用黏土烧炼出了划时代的发明——陶器,制陶工艺随之诞生。从甑皮岩遗址出土了上万件捏制和贴筑的陶器残片。从原始的夹沙粗陶,一直到新石器时代晚期的细夹沙加刻花纹的陶器,它们无不反映出在新石器时代,在远离中原的桂林地区,原始文明已发展到很高水平。据考古专家说,甑皮岩人可能是中国最早发明和使用陶器的人。

    说到陶器,我们看到在一块陶片上,甑皮岩人刻绘的房屋图案的花纹,居然很像壮族现在还在居住的干栏房屋。不过,甑皮岩人是生活于原始洞穴

    为食田螺而发明了陶器时代的,他们为什么能画出房屋的图案呢?有专家说,甑皮岩人就是从这一时期开始走出洞穴住进房屋的,也有专家持不同意见。但无论如何,最终甑皮岩人走出了洞穴,桂林也开始了它更加辉煌的历史。

    靖江王府与岭南第一陵

    据史料记载,西汉元鼎六年,即公元前111年,始安县建立,这就是桂林城的前身。到唐代,桂林城已经呈现出“殿若长城,南北行旅皆集于此”的兴旺发达景象。公元1133年,桂林被南宋朝廷升为靖江府,成为“南控岭南,西抑滇黔”的西南都府,这种战略地位一直延续到近代。

    公元1368年,放牛娃出身的朱元璋君临天下,成为中国历史上继汉高祖之后又一位布衣出身的开国皇帝。他踌躇满志,希望江山永属朱明王朝,将二十四个儿子和一个侄孙分封到全国重要州府,建藩封王。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封其侄孙朱守谦为靖江王,驻藩桂林,统辖西南。洪武九年,朱守谦正式驻藩桂林。

    “百僚已睡朕未睡,百僚未起朕先起。”当朱元璋日理万机,吃饭走路都想着政务时,朱守谦这个扶不起来的阿斗,却骄奢淫逸,“好比群小,粤人怨咨”。为了维护统治、稳固政权,朱元璋只得将其废为庶人,调离广西。建文二年(1400年),朱守谦的嫡长子朱赞仪承袭王位,永乐元年(1403年)到桂林复藩。自此世代相袭,靖江王在桂林统治共历时280年,王位共传14人,是明藩中延续时间最长的一个藩王。

    靖江王府自洪武五年起在独秀峰下营建,历时20年建成,所耗人力、财力难以统计。王府占地18万平方米,王府建筑以独秀峰为中心,山南为宫殿,山北为“御园”,规模宏伟,堂皇富丽。

    公元1650年,明朝灭亡后,定南王孔有德改靖江王府为定南王府。1652年,农民军围攻桂林时,孔有德力战不敌,举火自焚,王府也付之一炬。从王府的大火中逃出了一个小姑娘,她叫孔四贞,是孔有德的小女儿。小姑娘逃到了北京,得到了皇室的庇护,慢慢地长大了。为了笼络汉族将领,也为了巩固清王朝在西南地区的统治,深谋远虑的孝庄皇太后将在宫中生活了几年的孔四贞收为义女,并赐予“和硕格格”的封号,又把她下嫁给广西军事首脑孙延龄。但是,和硕格格的丈夫在西南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中早逝,她只能重返京城,度过孤独的后半生。后来,和硕格格郁郁而终,她的陵墓所在地至今仍被称为“公主坟”;再后来,这位汉族格格的传奇故事被一位叫琼瑶的作家演绎成了一部小说,这部小说又被改编成了清宫电视剧,曾经红遍大江南北,这就是大家熟知的《还珠格格》。

    昔日的靖江王府走过了数百年的风雨沧桑,当年几乎焚烧殆尽,如今只有保存下来的宫殿基址、勾栏望柱、云阶玉陛、青石甬道及出土的琉璃瓦当,依稀可见王府当年的恢弘气势。清代,靖江王府改为“贡院”,民国时期成为广西省政府所在地,现在这里是广西师范大学的校园了。早已不见了龙子龙孙,只剩下院子里的龙爪树,仿佛还在述说着遥远的往事,渐渐变成若有若无的传说弥漫在校园的空气中,飘向它的归处——靖江王陵。

    刚刚下过雨的清晨,天地有些迷朦,再加上草深林密,连向导也会一不小心走错了路。寻寻觅觅,直到发现地上的明代瓦片,才知道已经进入靖江王陵的地界。

    在靖江王陵,随便捡起地上的一块砖瓦仔细观看,都能感受到那些绿色琉璃瓦的釉面上静静散发着的明朝的气息。

    靖江王陵背倚桂林城东最高峰尧山,气势雄伟,占地105平方公里,共有明代王亲藩戚墓葬三百多座,其中王、妃合墓11座,现存石刻三百多件。数量之多、范围之广、保存之完好为我国藩王陵寝中仅有,被称为“岭南第一陵”。

    根据当时的墓葬规制,第八代靖江王朱邦宁的陵墓正面建有神道,神道两侧陈列着两米多高的石人、石兽组成的仪仗。石人有文臣、武将、侍者,石兽中,站兽有神兽麒麟、獬豸,蹲兽有猛兽老虎和狮子,跪兽有驯兽大象和羊,各种雕刻栩栩如生。这些石像用于王陵前,显示着靖江王族的高贵、权威和尊严。

    松软的黄土之上却树立了这些坚硬的冷石刻,每一座陵园都像举起了一面面神圣的旗帜。石刻雕像是王陵的盔甲,为陵园抵抗侵犯;是陵园的衣裳,为王陵遮盖历史。

    仪仗的最前面是华表,在王陵中称为“望柱”。立“望柱”寄兴旺家族之意,可叹的是靖江王府早已衰败,王陵前一侧的望柱也只剩下了莲花底座,徒然地面对着苍天。

    在文臣石像的身后立有一块碑,以前一直以为是一块无字碑,后来有专家考证说,碑上应该是有字的。那么字的内容又是什么,它讲述了怎样的历史?现在已无人确知。我们知道的是,昔日森然的王家陵墓,如今也会有牧人在这里放牛。平民和贵族最后都归于一 黄土,一切绚丽和辉煌,都在漫漫岁月中,被黄土掩埋成了一团迷蒙。

    著名的北京十三陵也是明代的帝陵,陵前有一条总神道,这也是明代帝陵的一大特征;而靖江王陵中每一座陵墓前都有自己的一条神道。北京的十三陵里只有一套石座仪仗,但是靖江王陵里每一个陵寝都有一套完整的石座仪仗。目前已经发现的靖江石座仪仗大概有三百多件,在数量上大大超过了北京十三陵。从靖江王陵的规模上,专家推断出,明代的桂林是一座非常富庶的南方城市,而靖江王虽然只能称得上是南方的一个小王,但他所拥有的财富依然是非常可观的。

    靖江庄简王陵刚刚完成修复工作,它分为地表建筑和地下墓室两部分,从地宫的入口看过去墓气森森。当年考古队进驻的时候,大部分的墓葬品都被盗走了,只剩下一些造型精美的梅瓶。与被盗的大量宝物相比,这些梅瓶虽然微不足道,却也是世所罕见、极为珍贵的物品。

    靖江王陵共出土梅瓶二百多件,现在保存在桂林市博物馆。这些梅瓶口小、肩宽、体瘦,被当代学者誉为“桂林梅瓶”,其中一件“岁寒三友”美人肩青花梅瓶,是中国目前独一无二之作,堪称国宝。在桂林梅瓶的花纹中,还有大量龙的图案。作为中国文化的象征,从汉代起,龙就是皇帝的化身和皇权的象征,而作为皇室亲族的靖江王爷们,自然也可以使用尊贵的龙图案。桂林梅瓶以青花为主,花纹图案还包括婴嬉图、仕女图、连年有鱼、缠枝等等,几乎件件价值连城。

    桂林石刻甲天下

    桂林的历史不仅仅在帝王的陵寝中,还在文人骚客的诗文中,在山水之间的遗迹中。桂林月牙山下,有着著名的龙隐洞。龙隐洞顶的石槽有如龙迹,似乎真有巨龙隐伏其中。洞里有很多摩崖石刻,大多是唐宋时期的作品,由于年代久远,洞顶滴水使溶岩渐渐生长侵袭,可能还覆盖了一些石刻。

    专家说有些溶岩已经生长了至少八百年,或许比这更为久远,不知道这些溶岩下面覆盖的,是不是一块块珍贵的石刻作品。

    龙隐洞的一壁插入小东江,江水流贯洞中,在古代,是必须乘船才能进来的。要在这里摩崖刻石,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也正因为交通不便,才使大量石刻作品得以保存下来。

    桂林石刻的特点第一是数量多,第二是石刻传统从未中断,一直延续到现在,第三是唐宋时期的石刻题名特别多。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在其著作《语石》里评价桂林石刻说:“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认为桂林的题名石刻堪称天下之首。第四,桂林石刻和桂林的山水是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的,桂林石刻两千件并不是集中在某一处,而是分布在桂林的二十多座名山中。古代官员、游人游览之余,在所到之处,都会留下石刻,记载下历史上发生的一些重大事件,而这些事件也都会在史书中找到对照,可以说这种用摩崖刻石来记录历史的方式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之一。

    龙隐岩中最受史学家重视的石刻为“元 党籍碑”,碑文记载了北宋末年

    清代金石学家叶昌炽评价桂林石刻:“唐宋题名之渊薮,以桂林为甲。”围绕王安石变法而展开的一场震惊朝野的党派斗争:奸臣蔡京利用徽宗皇帝的信任,以手中的权利,排除异己,打击忠良,将司马光、文彦博、苏轼、秦观等309人列为奸党,并下令在全国州县刻石公诸于众。现在,元 党籍碑在全国仅存两块,而桂林这一块是保存最完整的。元 党籍碑周围的很多石刻,是历代的人们慕名来看这块碑,有感而发衍生出的石刻作品。

    龙隐岩和龙隐洞现在归属于桂海碑林博物馆,这里令人惊叹的不仅有字数最多的石刻,更令人惊叹的是还有两块刻在岩顶的石刻作品,人们称其为天碑。这两件天碑在几百年前的古代是怎么刻上去的呢?

    原来,石工要刻这么高的天碑需要搭起高架,搭起的架子离上面的岩顶只有50厘米,所以石工要躺着进行刻字。但是,这样躺着刻字,石粉会飞落到石工的眼鼻口中,所以,石工自制了一种绢纱帽蒙住面孔。石粉挡住了,又有了新的问题,由于绢纱厚重,石工只能看到刻字的影子,只好拿掉纱帽,记住下锤的位置闭着眼睛刻下去,然后再睁眼查看,依此反复,困难而又费工。

    石工这个行当,在桂林是世代相传的,几千年来,出了一辈又一辈的石工。他们中的很多人也许并不懂得历史,但他们却在有意无意之中,把桂林的历史刻在了山水之间。

    几百年来,人们提起桂林,总是要说“桂林山水甲天下”这句话,可是这句话是从何而来呢?

    故事要从独秀峰说起,独秀峰地处桂林古城中心,它拔地而起,巍然独立,气势超群,有“南天一柱”之称。登上峰顶,纵目四望,全城秀色尽收眼底,使人心旷神怡。因此,古往今来的游客有感而发,在这里留下了很多的诗句并将其刻在独秀峰上。有一些石刻具有很高的历史和书法价值,像唐代郑叔齐的《独秀山新开石室记》、唐代张固的《独秀峰诗》、元朝丁方钟的孔子像及黎载的《孔子造像记》、清代黄国材的“南天一柱”及张祥河的“紫袍金带”等,都是桂林石刻中不可多得的精品,吸引着南来北往的过客,但却没有人想过,那句“桂林山水甲天下”跟这里又有什么关系。

    1983年,一位普通的拓片文物工作者来到独秀峰,无意中破解了人们长期以来的疑问。

    当时,这位拓片员正在拓吕愿忠的《独秀峰诗》,休息的时候看到溶岩边缘有一块露出的地方很像石碑的边缘,便拿起凿子,慢慢从那个边缘开始凿,当碎石后露出“嘉泰”两个字的时候,拓片员立刻就知道了:这是一块宋代的石碑啊!

    拓片员发现的这块碑,就是宋代桂林地方官员王正功的《鹿鸣宴劝驾诗》,他于公元1201年将此诗刻在独秀峰的读书岩口,后来被钟乳石遮盖,而正是这首诗第一次吟出了“桂林山水甲天下”这一千古传诵的诗句。说到宋代,那时候的桂林城已经很有规模了,今天我们从幸存的宋代城墙和城门遗址上,依稀可以看到宋代桂林古城的雄姿,正如宋代词人张孝祥所赞叹的那样:因此它又是世界上篇幅最大的古代石刻地图。它非常详细地描述了宋代桂林的城市规模,反映了当时的文明程度。

    踏着这些厚厚实实的宋代城砖,我们继续向桂林山水的深处探寻。

    五岭皆炎热,宜人独桂林。江南驿使未到,梅蕊破春心。繁会九衢三市,飘渺层楼杰观,雪片一冬深。江山好,青罗带,碧玉簪。平沙细浪欲尽,陡起忽千寻。家种黄柑丹荔,户拾明珠翠羽,萧鼓夜沉沉。莫问骖鸾事,有酒且频斟。

    龙脊上的月亮

    刻在桂林市中山北路西侧的鹦鹉山石壁上的宋代《靖江府城池图》,距今已有七百年的历史,是世界上年代最早的石刻地图之一。图高3.2米,宽3米,

    桂林的北部山区,相传在古代就是藏龙卧虎之地,为了争夺这块宝地,龙虎相斗,最后龙胜了,这里也就被人称为“龙胜”。六百多年前,一群壮族人来到了这巨龙沉睡的山川,在龙的脊梁上开出了一片片稻田,人们称之为龙脊梯田。山坡上这块圆型的梯田,恰似一只龙眼,灌满水之后又像一轮明月落在山间,因此得名“月亮田”。

    山上的村寨居住着七百多位壮族村民,木板房屋高低错落,极具民族特色。几百年来,他们在这个世外桃源里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平静安详的生活,山寨的名字就叫平安寨。

    在平安壮寨最著名的景观就是七星望月。月亮田的周边有七座小山包,像众星捧月一样构成了一幅美妙的图案。而那美丽的月亮田,就像十五的月亮落在了人间。

    突然有一天,一支照相机镜头伸进了龙脊梯田,于是,一幅美丽无比的照片出现在世人眼前。

    20世纪80年代初,龙脊梯田路还很不好走,都是一些乡间小路,艰苦异常。已故的摄影家陈亚江首次发现了这块美丽的土地,把这里的龙脊梯田拍成了摄影作品,对外进行了宣传。

    一张照片引来了无数的人爬上“龙的脊梁”,要亲眼看一看藏在深山中的美丽奇观。羊肠小道变成了柏油路,汽车一直开到山巅。古老的山寨向外面的世界敞开了寨门,百年梯田迎来了四面八方的客人。

    壮家姑娘带领游客走进寨子,壮家小伙抬着客人爬上山坡。沉睡多年的龙醒了,山寨里的人发现,祖先开垦的梯田,不仅为他们提供了生存的条件,也

    是他们致富的源泉。古老的风雨桥,功能也在转变,除了遮风避雨,它已经成了一个销售量极好的商店。

    随着外来客人的不断增多,山寨的面貌也在不断变化,许多人家建起了家庭旅店,开起了壮家饭馆,还有专业对口的影视之家和时尚的咖啡馆,寨民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了。

    月亮田有一家酒楼叫“月亮湾”,招牌上用了一幅“七星望月”的照片。单从种粮食来说,月亮田由于不易灌溉,不算是一块好田。但是在游客的眼中,月亮田是一块宝地。月亮不亮,山上的游人就不兴旺,“月亮湾”的客房也就经常空空荡荡,只有梯田上升起十五的月亮,平安寨的酒店里才能住得满满当当,人人都盼望着十五的月亮。

    当一轮明月升起在夜空,人们就会联想,龙脊上的月亮何时才能亮起来?举杯畅饮之时,往往也会发出这样的感慨:青天常在,月落人间在何年?

    龙脊平安寨虽然已经开发旅游多年,但寨子里的壮族百姓,仍旧保留着许多传统的生活习俗。外面的客人来到这里,既可以观赏美丽如画的龙脊梯田,也可以体验传统的民族风情。

    龙脊十三寨,寨寨十三家,家家十三人,人人两公婆。

    这首古老的民谣已经传唱了几百年,十三个寨子中最古老的一个就叫做龙脊古寨。走进古寨可以看到日夜喷涌的龙泉古井、百年前的消防水池、太平清缸等历史遗迹。

    龙脊梯田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初。六百多年前,壮族人用火烧热山石,浇上水使巨石碎裂,把竹子劈开,灌满水当作水平尺,开垦出这一块块梯田。他们自己也没有想到,这片过去赖以生存的土地,成为今天的“世界梯田之冠”,劳动创造了美,在这里得到了最好的诠释。

    龙眼成双。多少年来,人们一直在寻找巨龙的另一只眼,从古至今,人们从来没有见过月亮的背面。20世纪80年代初,摄影家文绍军等人在龙脊平安梯田摄影的时候,听当地人说金坑还有一大片梯田,于是他们不辞劳苦,步行五个小时来到了金坑,只见一片梯田水源充沛、银光闪闪,一年四季明月高悬,并且也有七星相伴。

    金坑梯田四面环山,中间像是一个天然的大坑,因为过去在坑里挖出过黄金而得名金坑。金坑梯田山高路远,多年来不为外人所知。有关专家认为,金坑梯田开垦的时间,与平安梯田是同一年代——始建于元朝,完工于清朝。两

    处梯田各有特色:平安梯田潇洒柔畅,金坑梯田大气磅礴。两地最大的不同是平安梯田居住着壮族人,金坑梯田生活着瑶族人。金坑的发现为龙脊梯田增添了又一处绝佳的景观,人们也终于找到了巨龙的另一只眼!

    月亮田旁的故事

    要想看到“七星望月”,需要等梯田中的水从山下一层一层往上灌溉。由于月亮田的地势比较高,所以水上来不容易。月亮还没到亮起来的时候,月亮田的主人正在田间苦干,等待着天公降雨,水满月圆。而且,田间耕种也要等到别人耙好田以后剩下的水流过来才能继续,如果连别人田里都没有水用,月亮田也就亮不起来了。天旱,水小,游客们便不停追问月亮田主:月亮田怎么不亮?田主耐心地一遍又一遍地解释,只希望上天下雨,田间水流,让游客高兴。

    在龙脊梯田的山脚下有一片茂密的竹林,林中时常长出金色的竹子,这里就是被联合国专家称为“壮寨楷模”的金竹寨。金竹寨的一些古树已经有五百多年的历史了,其中一棵古树上挂着的神像,是壮族最先进寨的人,村民称他为莫一大王。莫一大王眼睛上有两个铜鼓,一个保佑五谷丰登,一个则保佑平安吉祥。保存完好的古老的铜鼓,至今仍是寨民们祭祀和集会时使用的器物,几百年前祖先们栽种的大树下,是人们喜爱的集会纳凉之处。

    金竹寨中安放着一块石板,像是三条鱼,有鱼眼,有鱼尾。这三条鱼共有一个头,因此叫做“三鱼共首”,是村中的廖姓祖先三兄弟六百年前来到金竹寨后,为了让子孙后代记住祖先兄弟三人而立,其实是一块古碑。

    山间忽然来了一阵急雨,被雨水冲洗后的吊脚楼和石板路更显得古朴雅致。寨子里的人说,这样的雨如果下七天七夜,月亮田的水就会灌满。云雾缭绕的月亮田,更令人产生了一种神秘感,传说中的月下老人就藏在那白雾的后边。

    自古以来月亮田就是壮族青年男女约会的地方。1996年6月的一天,互不相识的英国姑娘莎娃德和加拿大小伙陆科伦相遇在月亮田边,谁知月亮田中的月下老人,早已悄悄将红线系在二人的身上。突然天降大雨,两人挤进了同一把雨伞,一见钟情,由此结缘。三年之后,两人再次携手来到月亮田边,按照当地壮家的婚俗方式,举行了一场浪漫的国际婚礼。

    在另一处的龙眼上生活的是龙脊山区的瑶族人,因为这里的瑶族女性喜欢身穿富有民族特色的红色衣服而被称为红瑶。红瑶妇女的服装面料是用传统的手工方法纺织的,图案复杂,工艺精湛。过去这种用原始的手工方式生产出来的漂亮衣服,只是红瑶妇女自己穿用,如今游客们走进深山,作为红瑶标志的服装,又具有了商业价值,成为人们喜爱的珍贵手工艺品。

    龙脊金坑梯田是红瑶人民世世代代用汗水浇灌出来的美丽家园,男耕女织的生产方式,从古至今在中国农村延续了几千年,但是在金坑梯田,红瑶妇女却令人刮目相看。她们平时在家绣花织布,农忙时节和男人一起耕地下田。

    男女双方和谐的步调恰似天然舞台上的一场表演,龙脊梯田壮丽的线条和红瑶女性柔美的曲线相互交织盘绕,天人合一的绝佳美景令人赞叹。

    金坑梯田高山流水,流到山脚下汇集成一条叫金江的小河,河边有一个著名的黄洛瑶寨,号称“天下第一长发村”,是中国长发女性最多的村庄。

    村民说,长发在瑶家象征长命富贵。每个女子头上都盘有三把长发,一把是长在自己头上的,一把是16到18岁的时候剪下来的,还有另外一把是平时梳妆时候掉在地上捡起来的——因为在瑶家长发不可以丢掉,一生的长发要全部盘在头上。至今在村庄里还传唱着《长发谣》:

    一梳长发黑又亮,

    梳妆打扮会情郎。

    二梳长发浓又亮,

    夫妻恩爱情义长。

    三梳长发长又亮,

    父母恩情永不忘。

    乌龙盘发亮堂堂,

    幸福生活久久长长。

    站在龙脊金坑的山顶向下看,朦胧细雨中的月亮田里,瑶族山民赶着水牛正在辛勤地耕作。那情景,就像是一幅活动的中国山水画长卷,又仿佛一首古朴的田园诗篇。

    行走视点

    到桂林,“游山如读史,看山如观画”。作为我国著名的风景游览城市,桂林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使之被誉为国际旅游明珠,享有“山水甲天下”之美誉。众山平地拔起,神姿仙态。洞中奇石,琳琅满目,鬼斧神工,地布暗河,神秘莫测。其中最著名的景点有漓江、龙脊梯田、阳朔。

    桂林美,最美是漓江,漓江风景区是世界上规模最大、风景最美的岩溶山水游览区。既有“山青、水秀、洞奇、石美”四绝,又有“洲绿、滩险、潭深、瀑飞”之胜。

    龙脊梯田是桂林一大奇观。当年开山造田的祖先们并没有想到,他们用血汗和生命开垦出来的梯田,竟变成了如此妩媚潇洒的曲线世界。他们建设家园的智慧和力量,从龙脊梯田上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桂林山水甲天下,阳朔山水甲桂林”。阳朔,百里山川,处处奇山秀水,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被誉为“天上人间旅游乡”。名胜古迹、人文景观,构成了阳朔独特的风光、风貌、风俗和风物,成为驰名中外的风景旅游胜地。

    桂林是一座发展成熟的旅游城市,昂贵的珠宝、物美价廉的工艺品、民族饰品和独具特色的土特产品都可以在这里搜罗到。

    桂林著名的土特产很多,有沙田柚、夏橙、罗汉果、白果等,饰品以民族特色为主,主要有桂绣、梳篦、纸伞、手绘式屏风等,工艺品多以玉石、竹木雕刻为主,还有瓷刻、芒编工艺品等。

    此外,到了桂林,无论如何也要记得买些“桂林三宝”( 三花酒、辣椒酱、豆腐乳)带回去,它们都是桂林有名的特产。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