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山秀水之间-寻找香格里拉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寻找香格里拉

    导读:

    香格里拉,宁静和谐的化身,是现实社会中“伊甸园、理想国、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香格里拉,这个语义不详的词汇到底有着何种令整个世界都为之疯狂的魅力,恐怕也只有她自己才知道。

    一本《消失的地平线》创造了“香格里拉”的神话。现在,真正的香格里拉正在吸引着世界各地的人们前来朝圣,来探寻这片神秘与未知的土地。因为人人希望知道,这华美圣洁的香格里拉究竟有着怎样的魅力。

    “香格里拉”——源自西方的故事

    1933年,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在他的长篇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记述了康韦等四位西方人士在战时从南亚次大陆一个叫巴司库(作者虚构的某国城市名字)的地方乘机转移去白沙瓦时,被一个神秘的劫机者劫持,从而极其偶然地到达了一个位于东方的神秘的蓝月亮山谷——香格里拉的神奇经历。

    小说刻画了一个谜一样的秘境:人们在芬芳四溢的山谷里过着与世无争的优雅生活,皑皑雪山阻隔着外面的滚滚红尘,潺潺流水送来阵阵鸟语花香。各种信仰和平共存,四处遍布着基督教堂、佛教寺庙、道观和儒教祠堂。人们奉行适度的原则,对任何事情都保持着适度的态度,即使对待欢乐也不例外。香格里拉是一个自然景色——雪山、冰川、峡谷、森林、草甸、湖泊——和财富(那里富含金矿)的汇集地,是美丽、明朗、安然、闲逸、知足、宁静、和谐等一切人类美好理想的集合体。

    书中描述的宁静、平和、自由、幸福——这一人神共处、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人与人和平相处的圣地,就是被称为“香格里拉”的神奇土地。1934年4月英国伦敦麦克米伦出版公司出版该小说后,令出版商和作家始料不及地在欧洲引起了轰动,小说很快畅销到美、日等国。小说出版后,立刻被独具慧眼的好莱坞制片公司摄制成电影,风靡世界,主题歌《这美丽的香格里拉》也随之唱遍全球。后来,“香格里拉”一词被香港企业家郭氏家族买断,成为酒店的商号,进而走遍世界,成为世界酒店品牌的至高象征之一,这从侧面印证了《消失的地平线》在人类文化中的伟大意义。

    《消失的地平线》成了西方人的《桃花源记》,它的伟大意义在于,为西方的文化价值观念植入了“人间乐土”的意境。《不列颠文学家辞典》称此书的功绩之一是为英语词汇创造了“世外桃源”一词。从此,这片想象中的人间乐土就成了“伊甸园”、“世外桃源”、“乌托邦”的代名词,并且立即成了当时处于经济危机和战争阴影下的人们精神上的安慰剂,一时间在西方兴起了一股回归自然、寻找香格里拉的文化浪潮。二战期间,有人问罗斯福总统美军轰炸日本的飞机从哪里起飞,罗斯福说:“从‘香格里拉’。”这大概就是“无可奉告”、“不得而知” 的意思。由此可见“香格里拉”一词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詹姆斯·希尔顿在小说中, 用瑰丽的文字向世人描绘了一个充满诗意和梦幻、飘荡着田园牧歌的理想国度。半个多世纪以来,许许多多的香格里拉信仰者,漂洋过海,万里迢迢地来到中国的大西南,热切寻找他们心中的香格里拉圣境。

    而在“香格里拉”的所在地——中国,早在《消失的地平线》出版的3年前,一位名叫刘曼卿的女探险家在她的游记中就如此描绘了云南迪庆州的中甸:

    自丽江西行,路皆岩峻坂, 如登天梯,老桧交柯,终岁云雾封山,行者不见马首,几疑此去必至一混沌世界矣。讵三日后忽见广坝无垠,风清月朗,连天芳草,满缀黄花,牛羊成群,帷幕四撑,再行则城市俨然,炊烟如缕,恍若武陵渔父,误入桃源仙境。此何地欤?耐滇康交界之中甸县城也。

    走出了中甸城后,刘曼卿女士又有一段描写:

    出中甸城北门,为一广约十余里之草原,四面环山,如居盘底,有小溪一道,曲折流于其中,分草原为若干份,牛羊三五垂首以刍其草。沿溪设水磨数所,终日粼粼,研青稞为糌粑之所也。草原之上,多野鹜,低飞盘旋,鸣声咿哑,与磨之声相和答,在此寂静之广场中,遂亦如小儿女之喁喁私语,益显其悠闲况味。草原尽头,刚见一片巍峨建筑,横亘于山麓之下,则著名之归化寺也。寺为清廷所敕建,外墙尽染赭色,正中大殿,屋顶为赤金镀成,灿烂夺目。中有喇嘛千余人……

    “寺为清廷所敕建,外墙尽染赭色,正中大殿,屋顶为赤金镀成,灿烂夺目。”

    在刘曼卿女士的这两段描述中,中甸的很多自然特征,与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的景致有着惊人的相似。如无垠的广坝、连天的草甸、遍地的黄花、成群的牛羊、环绕的群山、山坡上巍峨的建筑、赭色的外墙、赤金镀成的屋顶,这些正是小说中交代的蓝月亮山谷的景致。 而1933年前写作《消失的地平线》的希尔顿,是不可能看到这篇探险游记的。因此有人说,西方的香格里拉和东方的世外桃源的概念在那个相同的时代背景之下,在迪庆的蓝天碧水之下不谋而合了。

    这段景致的描写及对这一地区的概述,出现在1995年春北京优秀导游评测的考试中。孙炯是云南旅游集团公司的职员,在这次考试中,他发现了一道试题里有这样一段话:“香格里拉”这个为世人熟知的词汇,最早出现在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而它的真正源头,却出自云南藏族的某地方言中……这道试题,激起了孙炯的无限遐想。于是他开始在书本中寻找真正的“香格里拉”。他先找到了《消失的地平线》这本小说,然后按图索骥扩大搜索面。功夫不负有心人,最终,他发现小说中描绘的香格里拉就在云南迪庆。

    “香格里拉”就在这里!

    之后,云南的学者及考古专家又经过九个多月的考证,为香格里拉真身所在地就在迪庆提供了另外一条重要的证据:从语言学的角度看,香格里拉,用迪庆的藏语翻译过来的意思就是“心中的日月”。迪庆州的中甸县正处于高原上的盆地,而迪庆的先民就在这块盆地中建起了两座城镇,分别叫日光城与月光城(在小说《消失的地平线》中名为“蓝月亮山谷”)。终于,专家确定:迪庆,就是香格里拉!

    1997年9月14日21时30分,云南省中甸召开新闻发布会,向世界正式宣布:“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跨越了半个多世纪的“寻找香格里拉”之旅终于尘埃落定!藏经中的香巴拉王国,以及詹姆斯·希尔顿描绘的香格里拉,就在迪庆!这条爆炸性的新闻,立刻震动了整个世界。

    在新闻发布的当天夜里,英国广播公司(BBC)就向世界播报了这条消息。然后,国内各大媒体,以及英国《泰晤士报》、《卫报》、《金融时报》,美国的《纽约时报》、《华尔街日报》、《西雅图邮报》、《基督教科学箴言报》、《时代周刊》,日本的《朝日新闻》、《读卖新闻》,香港的《南华早报》、《亚洲周刊》,新加坡的《联合早报》、《海峡时报》,马来西亚的《星洲日报》、《南洋商报》等各大媒体,都用大幅版面迅速作出了报道。

    之后的2002年1月7日,经中央政府批准,原迪庆州中甸县正式更名为香格里拉县。5年间,关于香格里拉的两道新闻冲击波传遍了世界各地。于是,一股香格里拉旋风席卷中国,世界各地的香格里拉信仰者及游客也纷至沓来,竟相目睹香格里拉这一人间仙境。

    迪庆,藏语意为“吉祥如意的地方”,位于云南省西北部,滇、川、藏三省交界处,地处金沙江、澜沧江、怒江三江并流的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的核心。这里,怒山山脉、云岭山脉、贡嘎

    寻找香格里拉山脉纵贯南北,平行并列,梅里雪山、白茫雪山、哈巴雪山三山鼎立于群峰之上。特殊的地理位置与复杂的地形使得迪庆天然地成为中原与藏区的过渡地带,也由此决定了它的历史命运。迪庆地处神奇美丽的青藏高原,东南部是横断山脉腹地,地势大起大落,既有巍峨雄奇、峰峦连绵数百里不绝的冰峰和大雪山群;又有众多深险神秘的峡谷,如虎跳峡、澜沧江大峡谷、梅里大峡谷。在雪山群中又分布着辽阔的草原,被小中甸河、属都江河、纳赤河、奶子河等多条大江分割成迪吉草甸、纳帕海草甸、属都谷草甸等大、小中甸草甸共八块,有如八瓣莲花铺地。

    特殊的地理构造造就了迪庆奇妙的自然景观,从颇具江南特色的金沙江畔到白雪皑皑的雪山峡谷,能使人在一天之内“走”完世界各类气候风景带:“雪飘六月瓜果熟,冰冻三春看杏花”的“迪庆现象”;“一线中分天作堑,两山夹斗石为门”的虎跳峡;“天下第一奇观”的长江第一湾;号称“仙人田”的白水台;人称“高原明珠”的碧塔海;“黑颈鹤的乐园”纳帕海……都令游人叹为观止。

    滇西北青藏高原南延的横断山脉纵谷地区是滇藏界山,它与太子雪山紧紧相连,后来当地人把这两座相连的雪山称作梅里雪山,当地藏民将之视为“神山”。梅里雪山北连西藏阿冬格尼山,南与碧罗雪山相接,纵长30公里,平均海拔4 000米以上。峰顶终年积雪,海拔4 000米以下是茫茫的原始森林。平均海拔在6 000米以上的有13座山峰,称为“太子十三峰”,各显其姿,又紧紧相连。梅里主峰卡瓦博格是康巴藏族人民心中的圣山,海拔6 740米,为云南省的第一高峰。

    梅里雪山以其巍峨壮丽、神秘莫测而闻名于世,早在20世纪30年代,美国学者就称赞卡瓦博格是“世界最美之山”:

    真是世上最可爱的山峰,几乎就是一座美妙绝伦的金字塔。轮廓简单,像是一个孩童两笔钩画出来的,然而它的高度、宽度和立体感却又不可同日而语。它是那么辉煌,那么安详!

    这是《消失的地平线》中对雪山的一段描述。许多人认为,这正是迪庆的卡瓦博格雪山。也因此,梅里雪山以其独特的魅力久久地吸引着世人的目光,也为它脚下的土地笼罩上了一种神秘的色彩。

    “卡瓦博格”,藏语意为“雪山之神”,传说是宁玛派(又称红教,藏传佛教各派中历史最久的一派)分支伽居巴的保护神,位居藏区的八大神山之首。在藏民的心中,它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天气晴朗时,清远谧净的蓝色天幕映衬着高洁雄奇的雪峰,卡瓦博格峰白色的锋芒直指苍穹。在云蒸霞蔚、薄烟缭绕的晨光暮景中,雾是它神秘朦胧的面纱,云是它飘渺轻柔的腰带。雪比云白,比云亮,而那云、那雾,分明只是雪峰含蓄婉约的一种符号。

    迪庆的藏民几乎全民信奉藏传佛教,一些其他的少数民族也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在藏民的心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当你走到藏区,便到处都能见到金碧辉煌的寺院、众多的僧人、嘛呢经堆及白塔、山顶上的经幡。从藏民的家庭布置、衣着打扮、每天的劳作、每年的节日、婚丧嫁娶、生儿育女等等,都可以看到藏传佛教对藏民的深远影响。 迪庆有众多的藏传佛教寺院,最有名的有被称为“小布达拉宫”的噶丹松赞林寺、德钦的噶丹东竹林寺,小一些的寺院更是遍布全境。

    迪庆境内有众多纳西族人,居住在香格里拉三坝等金沙江沿线和维西、德钦县澜沧江沿线。历史上,境内纳西族普遍信奉东巴教。该教祭司被称作“东巴”,故该教名“东巴教”。香格里拉县三坝乡白地是东巴教的圣地,东巴经师遵守这样一个规则:“没有到过白地的东巴,不算真东巴。”因此,迄今为止的250年间,不断有周边各地的东巴教徒前来白地朝圣、学经、练艺。《东巴经》记载东巴第一圣祖丁巴什罗到白地后创造东巴经文(即东巴象形文字)及东巴教。另外,被誉为另一位东巴教圣祖的阿明什罗是土生土长的白地人,其后人至今仍居住在白地。

    基督教、天主教很早以前就在迪庆传播,在迪庆的腹地澜沧江边,修建有一座法式天主教堂。教堂周围林木葱茏,果树参天,结果时节,果实累累;教堂还种有正宗的法国葡萄。这就是远近闻名的天主教法国巴黎外方传教会云南驿区主教堂——茨中教堂。

    卡瓦博格被当地的藏族人视为心目中的神山,虽然科考探险者和登山健儿无不为它的神秘所倾倒,但文化与宗教信仰的差异,也使得登山活动在当地藏

    民中备受争议。中日登山队曾连续三次攀登,均未能达峰顶。梅里雪山的海拔虽然不是很高,但从明永村(海拔2 200米)至峰顶高差达4 540米,加之梅里山区降水较频繁、土质疏松;山底垂直气候突出,天气变化多端;周围分布的冰川又具有较强的流动性,雪崩、冰崩时常发生,因此,卡瓦博格峰至今无人登顶。在1991年的最后几天,中日登山队想要再次征服这座雪山,不料却酿成了人类登山史上第二大山难:一支由6名中国人和11名日本人组成的中日联合登山队在攀登卡瓦博格峰时不幸全部遇难,这就是著名的“梅里山难”,也是人类在梅里雪山进行的最后一次登山活动。他们的遗骸直到1998年才被上山采药的当地藏民发现,得到妥善安置。

    卡瓦博格使征服者或抱憾而归,或魂归雪山,于是,在当地藏民的申请之下,中国国家有关部门作出了暂缓攀登卡瓦博格雪山的决定,当地政府也明令禁止攀登卡瓦博格雪山。卡瓦博格成为迄今为止唯一一座没有被人类征服的山峰。

    “香格里拉”的神山卡瓦博格

    雨崩村是距离卡瓦博格最近的村落。自从那次山难事件过后,保护神山便成了雨崩村村民的职责。很多人为了寻找心目中的香格里拉来到了迪庆,他们为生活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的生活多多少少带来了变化,一些雨崩村民还将自己的住房改成了家庭旅馆,但是几千年来形成的生活理念却不是轻易能够改变的。

    2004年秋日里的一天,雨崩村村民发现了一个神秘的人物,有人怀疑,这个神秘人物可能企图擅自攀登卡瓦博格。

    未被征服的卡瓦博格被很多人视为人类最后的一片净土,村民们阻止登山者便也有了一份神圣的使命感。首要的问题是,他们要先找到那个神秘人物。为了寻找登山者,村民们再次出发。这一次,雨崩村的32户人家每家派了一个壮劳力,他们决定将这件事情追查到底。迪庆州电视台的导演阿福,当时正在雨崩村制作节目,职业的敏感促使他跟着村民们踏上了寻找登山者的路程,并忠实地记录下了村民们保护雪山的全过程。

    远远山梁上的两个人影让村民们发现了神秘人物的踪迹,在村民们看来,谁侵犯了神山,谁就会受到它的惩罚。阻止登山者,是保护神山也是让企图登山的人避免受到神山惩罚的唯一方法。

    村民们在山上往返跋涉了数个来回,终于在尼色龙农场找到了那个神秘人物。村民们发现,这个神秘人物对于他们来说其实并不陌生,神秘人曾经多次到过雨崩村,和村里的阿那主以老朋友相称,村民们也都认识他,他叫王天汉。但是,王天汉并不承认自己有登山的企图,于是村民们决定要检查他的装备。登山绳、登山镐、冰爪……在全套的登山装备面前,尽管王天汉依然矢口否认,村民们还是将他带下了山,并扣留了他的登山装备。不过,这个王天汉的身份却依然是个谜。

    在将王天汉带下雪山之后不久,通过一次偶然的机会,阿福终于了解到这个神秘人物的真实身份。一次,阿福到他常光顾的户外用品店买装备,闲暇时跟熟络的老板谈起了这个名叫王天汉的神秘人物。老板听到“王天汉”这个名字后大吃一惊,还卖起了关子让阿福自己上网搜索。阿福回家后,立刻上网搜寻王天汉,虽然已有心理准备,但搜索结果仍然大大出乎阿福的预料——

    “2002年5月19日,王天汉曾只身一人成功登上珠穆朗玛峰。”

    “他是中国唯一一位不借助任何外援登上珠峰的非职业登山家。”

    阻止了登山者,卡瓦博格依然向世人展现着它独有的神秘。围绕神山转上一圈,被称为转经,是藏民们朝圣雪山的方式。转山朝圣有两条路线,内转经和外转经。外转经几乎要围绕神山的辖区转一圈,藏民们大多会用13天的时间走完,因为13在藏传佛教中是个吉祥的数字。

    转经的路途充满艰辛,多数人都是自带食物。路上,他们会遇到来自青海、西藏、四川的藏民,大家常常结伴而行,互赠食品,即使是身无分文的人也可以借助别人的帮助走完朝圣之路。共有的信仰之下,人与人之间似乎没有了隔阂。如果在转经的路上遇到同样在转经的活佛,那就是意外的收获。他们不会错过让活佛摸顶给予祝福的机会。摸顶的那一刻,藏民们脸上的幸福是外人所无法体会的。

    藏民们说,如果你有一颗虔诚的心,你就会感受到这神山的一草一木所能够赐予你的力量。于是我们看到,在零度以下的低温天气,虔诚的信徒走入寒冷的瀑布湖水。他们相信,这神山落下的水可以洗掉他们身上的罪恶。万物有灵——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此对待身边事物,一种宗教化了的对自然的崇拜主宰着这里的人们对待每一片山水的态度。

    2002年,在中甸更名为香格里拉的时候,香格里拉人建起了一座巨大的圣经幢,并在旁边的一块石碑上刻下了自己的美好愿望。这之后,这里的每一声祷告,圣经幢的每一圈转动,都被赋予了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对这个世界的美好祝福。

    “香格里拉”,人类精神世界的世外桃源,它虚幻迷离地在人们的现实生活与精神世界之间的地平线上游荡了半个多世纪。时至今日,人们不敢说一定找到了它,但它的精神实质却在迪庆这片土地上彰显得益发清晰。

    发生在这座雪山上的故事仍在继续,而且远没有结束,这必将是一个贯穿人类始终的关于如何与自然相处的永恒的命题。这总是让人们想起当地藏民时常会向人讲起的另外一件发人深省的事情。

    据说冷战时期,美国情报部门通过卫星探测到在我国中甸地区竟然竖着无数的导弹发射架,无数枚“弹头”冲天而立,蓄势待发。其实,他们所说的导弹发射架是中甸的那帕海草原上随处可见的、藏民们用来晾晒青稞的架子。这个故事的真实性已经无从考证,但如果是真实的,相信知道了真相的美国军方一定会露出自嘲的微笑。

    一种复杂的国际社会的斗争和一个地区的民众真实质朴的生活就这样被联系了起来,两种不同的世界观在这个故事中展露无疑。故事中,人们了解了迪庆的民族与宗教文化,也就明白了有些学者所说的,真正的香格里拉并不在迪庆的自然景观之中,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才是“香格里拉”的真正含义。

    行走视点

    迪庆,藏语义为“吉祥如意的地方”,位于云南省西北部,青藏高原南缘,地处滇、川、藏三省(区)交界处,迪庆藏族自治州辖香格里拉、德钦、维西傈僳族自治县三县。

    迪庆州境属青藏高原南延部分,又属横断山脉西南腹地,地势北高南低,境内三山挟两江:即梅里雪山山脉、云岭雪山山脉、中旬雪山山脉,其间有澜沧江、金沙江自北而南贯穿全境。境内有白茫雪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有哈巴雪山、碧塔海、纳帕海三个省级自然保护区,有金沙江、澜沧江并流奇观,有迄今仍然无人登顶的“处女峰”梅里雪山卡瓦博格峰(当地人称之为太子雪山),有低纬度低海拔(2 700米)的现代冰川明永恰,有拥有“仙人遗田”美称的白水台,有松赞林寺、东竹林寺、达摩祖师洞等众多的藏传佛教文化名胜。

    迪庆州内的民族和睦相处,有着各自的宗教信仰、民族风情、民族文化。藏族农历五月的赛马会,藏历年的格冬节,纳西族二月初八的朝白水,彝族的火把节,傈僳族的阔时节等,已成为当地的传统节日。如果游览时正好赶上这些民族节日,那么就可以更深入地体会到当地的风俗民情了。在藏区旅行,借住藏民家中是首选。藏民十分好客,会拿出地道的糌粑热情款待远来的客人。不过,有一点要事先做好准备,那就是高原地区海拔高,易产生高原反应,请提前准备好药物。

    这里,气势磅礴的雪山冰川,蔚为奇观的大江峡谷,风景迷人的高原湖泊,绚丽多彩的雪山草甸,丰富多样的珍稀动植物,神秘深邃的宗教文化,美不胜收的歌舞节庆,风格迥异的旅游景点融为一体,正是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在苦苦寻找的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消失的地平线》中的世外桃源“香格里拉”的原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