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爱迪生的故事-照亮世界的“阿拉丁神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不下决心培养思考的人,便失去了生活中的最大乐趣。

    ——爱迪生

    (一)

    1879年11月1日,爱迪生为他的以碳化物为原材料的碳丝电灯申请了专利。当然,爱迪生并没有因此而陶醉在暂时的胜利之中,随后的几周内,他和所有助手们都鼓足干劲,投入到制造灯泡的工作当中,不断改变灯泡的尺寸和形状,不断变换引入灯丝和密封灯丝的方法等。

    直到12月底,爱迪生才公开宣布他的灯泡实验大获成功的消息。为了利用媒体对灯泡进行详细的介绍与宣传,他请来了《纽约先驱报》的记者马歇尔·福克斯,允许他随意参观自己的实验室,并随意提出问题。

    12月21日,福克斯发表了他的关于爱迪生发明电灯的报道,震撼了世界。整个文章占据了一个整版,还在次版占了一栏,大小标题共有11个,详细地介绍了爱迪生研制白炽灯的曲折过程,并对白炽灯进行了充满感情的描绘,形容灯光“就像意大利秋天温和的落日”,灯泡则是“一个能发出阳光的小球,一盏令人肃然起敬的阿拉丁神灯”,等等。

    同时,爱迪生也让助手们小批量地制作了一批灯泡,悬挂在实验室和门罗公园的道路两旁,还在自己和巴特勒的家中,以及附近的旅馆中安装上了电灯。然后,他让工人竖起电线杆,将这些电灯都连接在一起。

    夜幕降临后,爱迪生一声令下,发电机开始工作,所有的电灯同时点亮了。门罗公园瞬间就变得灯光璀璨。附近的居民都被这幕奇特的情景惊呆了,纷纷涌来观看。不一会儿,门罗公园就聚集了一大群人,大家睁大眼睛,惊奇地仰望着明亮的灯泡,啧啧称奇。整个门罗公园就像迎来了一场盛大的节日盛典。

    1880年的新年除夕,门罗公园就是用这种神奇的新光源来照明的。从圣诞节到新年的这一周时间里,人们成群结队地前往门罗公园,去观赏爱迪生发明的“奇迹之光”。

    这注定是个不平凡的除夕,在1879年最后一个寒冷的、大学纷飞的晚上,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的火车载了3000多人来到门罗公园。这些来自纽约和费城的参观者有银行家、资本家、游客,还有急于做生意的代理人,甚至还有很多是农民、工人以及各种体力劳动者。

    火车到站后,爱迪生开动发电机,将40盏白炽灯全部点亮,一个个灯泡就像金色的花朵一般,将黑夜的雪地照得晶莹透亮。

    从火车上下来的人,一个个被眼前的情景惊得目瞪口呆。使他们惊讶的不仅仅是这些灯本身,更多的是这些竟然能随时开关。这是他们从未见过的最神奇的东西,是爱迪生再一次给他们带来的惊喜,他们都为历史上的这一伟大发明而赞叹不已!

    一位当地的老人给这些灯丝取了一个有趣的绰号——“烧红了的发夹”。他喃喃地说:

    “看起来真是漂亮,可我就是死也弄不清楚,那些烧红了的发夹是怎样装入那个玻璃瓶子里面去的。”

    伽利略曾说过:“光是唯一来自其他星球的信使。”

    而现在,1880年新年这个不平凡的夜晚,爱迪生却用他所发明的一种神奇的发光体照亮了整个门罗公园,也第一次照亮了人类的生活。在以后的几天当中,各种报纸都纷纷刊载爱迪生的这一伟大的发明。

    (二)

    《纽约先驱报》的报道就像把一块巨石投入到平静的湖水中一样,整个世界都为之震动了。刚刚过完新年,几个有头有脸的人就不请自来,出现在门罗公园。他们是《泰晤士报》驻纽约的记者、《费城大众记事报》副主编和费城地方电报公司的总裁。这几个人对爱迪生发明的灯泡一直都持怀疑态度。

    虽然来者不善,但爱迪生还是以礼相待。他不动声色地带领几位来访者到他们的实验室参观,并详细地讲解了实验过程。对来客们提出的种种刁钻问题,他也都一一地耐心给予解答。

    天色渐渐暗了下来,爱迪生心中暗想:好戏马上就要开场了。

    果然,当他招呼几位客人到门罗公园的小饭店坐下来后,餐桌上方忽然亮起的电灯让客人目瞪口呆。在明亮的灯光下,几个人心情复杂地吃完了晚饭。

    随后,《泰晤士报》的记者便迫不及待地借用了爱迪生的办公室,他要马上给报社撰写一篇报道。他在文是这样写的:

    有一位“大言不惭”的专家,曾在报纸上自信满满地声称:“不论爱迪生有多少电灯,只要有一只寿命超过20分钟,我就愿意付100美元。而且,有多少,我就买多少。”我永远忘不了当爱迪生看到这段话时脸上浮现出来的得意的笑容。因为后来这个专家来到门罗公园,被告知他所看到的灯泡已经连续工作了3天。而他,只待了20分钟就匆匆地离开了。

    事实胜于雄辩。一向对爱迪生不以为然的反对者们在面对事实时,不得不改变自己的态度。

    在1880年的新年伊始,还有一位不同凡俗的人物来到了爱迪生的实验室。这个人的身份可非同一般,他就是俄勒冈铁路和航海公司的总裁亨利·威拉德。他向爱迪生说出了自己的想法,就是想请爱迪生为自己在纽约港口的新船哥伦比亚号上安装一个照明系统。

    爱迪生设想了一下,一艘灯火通明的巨轮进出于各大港口,所到之处必然会引起轰动,因此这将是一个效果极佳的宣传方法。因此,他欣然答应,安排厄普顿亲自负责这个项目。

    几个月后,4台“长腿玛丽”发电机和150多盏灯安装完毕。1880年5月9日,哥伦比亚号启程远航。船每到一个港口,都会在当地引起轰动,人们纷纷赶来,欣赏这艘灯光闪烁的大船,发出阵阵赞叹和惊呼。

    哥伦比亚号的成功,让爱迪生看到了电灯广阔的前景。因此,他对组建大规模城市照明系统的设想更加有信心了,而且立即开始付诸实施。他将工作的队伍人数扩大到了60多人,还收购了附近的一家旧工厂。

    为了让灯泡适应大批量的生产和使用要求,爱迪生仍然坚持不懈地对灯泡、真空泵和灯座等各个部件进行了改进。而对灯泡的改进,则是爱迪生主要的攻关内容。在1879年年末,灯泡还是带有长颈的圆形,灯丝直伸到最里端,铂制的穿入线被封在里端的顶部,灯泡的顶点是尖的。

    几个月后,爱迪生通过加大灯泡的尺寸来提高灯泡的亮度。后来,他又在灯泡连接处使用了一种德国玻璃,以便灯泡可以得到更好的密封。不久,他又放弃了这种做法,灯泡的形状也再次发生了改变。

    这年夏天,爱迪生在无意中发现,妻子玛丽用的竹柄扇子上的竹丝进行碳化后,放入灯泡内,灯泡的发光效果比以前任何用过的材料都要好。

    爱迪生万分欣喜。他决定,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竹子来做电灯的灯丝。

    于是,爱迪生详细地调查了有关竹子的材料,目前已知的竹子有1200多种,他准备把1200多种竹子全部拿来实验。由此可见爱迪生的毅力和魄力的确不同凡响。

    爱迪生从研究所的人员中选出了20人组成了调查队,并准备了10万美元的费用,让他们前往世界各地的国家和地区,去详细了解竹子的有关情况。而爱迪生本人也前往西印度群岛的牙买加岛,拿回各种竹子进行实验。

    爱迪生与研究人员历尽千辛万苦,从世界各地采集来了6000多种竹子,最后选定了一种最合适的日本竹子,并与日本农户签订了购销合同。原材料得到了有效保证,竹制灯丝也立即进行了投产。用这种材料制成的灯丝,可以持续1000多个小时,真正延长了灯泡的寿命。

    但是,爱迪生的追求是永无止境的,他对竹子做的灯芯依然不满意。于是,爱迪生又发明了一种化学纤维代替竹灯芯,将灯泡质量又提高了一步。再后来,爱迪生又将实验工作重新转向耐热的金属方面,最后才改用钨来做灯丝。

    从此,电灯的发光效率比以前增加了3倍,使用范围也空前扩大,逐渐遍及了全世界。

    (三)

    灯丝的问题解决后,接下来就是给照明系统供电的问题了。在门罗公园小范围内进行照明时,爱迪生使用的是高架电线,但这种电线不能满足大范围的通电照明。因此,爱迪生便提出了铺设地下电缆的方法。但这样做的前提,是需要找到一种保护电线防止漏电的绝缘材料。

    这时,门罗实验室的优势再次得到了发挥,爱迪生调动手下的所有助手,再一次查遍了几乎所有关于绝缘材料的资料,然后充分利用各种设备,将每种可能适用的材料都进行了试验。

    最终,研究人员发现,最好的绝缘“配方”是在氧化亚麻籽油中渗入石蜡,再加入一点蜂蜡,然后放入沥青中煮沸,直至成为胶状液态。

    技术上已经做好了充分的准备,爱迪生接下来要做的,就是在城市中推广他的照明系统了。

    1880年10月1日,世界上第一座生产白炽灯的工厂在门罗公园开始生产了。但人们对白炽灯的需求日益增长,让爱迪生不得不考虑将工厂迁到其他地区,以扩大生产规模。

    于是,1881年,爱迪生在新泽西州的哈里森城建立了一座新的大型工厂,名为“爱迪生灯泡厂”。这个工厂主要生产的类型是16支烛光的灯泡,也小量生产8支烛光的灯泡,而光度超过16支烛光(甚至达到150支烛光)的灯泡也有少量生产。

    不顾,哈里森工厂生产灯泡的技术最初是相当原始的,其工序都是很繁重的手工操作是,所以灯泡的产量较少,而且成本较高。当时第一批生产出来的灯泡,每只成本约为1.25美元。随着工艺的改进,每只成本又降到1.10美元。

    然而,爱迪生却规定每只灯泡售价为40美分,以便广大用户都买得起。这就意味着,每卖出一只灯泡,工厂就要亏损70美分。第一年工厂共卖出2万多只灯泡,这可不是小数目,亏损的自然也不少。难道爱迪生愿意做亏本的买卖?

    当然不是,爱迪生可不是傻子,他头脑精明、有远见、有魄力。他是这样想的:灯泡的售价开始要低于成本,而且这个价格要保持多年不变,但以后随着工艺的改进,灯泡的成本定会大大降低,这时仍以当初的价格出售,自然会获得利润,而这些利润足以抵偿以前的亏损。

    而事实也的确如爱迪生所预测的这样。1882年,工厂制造了约10万只灯泡,此时每只灯泡的成本已经降到70美分,而售价还是40美分未变,但生产规模扩大了,所以爱迪生在这一年的亏损更多。

    第三年,许多手工工序都被机器所替代,工艺大大改进,生产成本降到了每只灯泡50美分,但制造和出售的灯泡数量迅速只增多,于是工厂的年亏损额又增加了。

    但到了第四年,每只灯泡的生产成本降到了37美分,此时的出售价格还是40美分,每卖一只灯泡可以赚到3美分了。所以在这一年,爱迪生工厂的收入完全弥补了前三年的亏损。

    此后的第五年,成本降到22美分,而灯泡的年产量超过了100万只,在出售价格依然是40美分的情况下,爱迪生的工厂就能从出售灯泡中获得一年比一年多的利润。

    在美国的灯泡生产开始发展的同时,爱迪生的思想开始向欧洲各国传播。在未弄清爱迪生灯泡及其照明系统的本质和优点以前,许多欧洲电工学家对他的研究工作抱着怀疑的态度。然而在1881年的博览会上,爱迪生成功地演示了自己的灯泡。自此,在欧洲成立电站的建议也迅速发展起来。

    此后,爱迪生又马上建议德国柏林的西门子-哈尔斯公司向他购买许可证,以便能按照他的专利许可证生产灯泡。但西门子谢绝了爱迪生的建议。

    1882年,爱迪生又在巴黎附近的伊夫里开办了一座制造电机、照明器材和白炽灯的工厂,灯泡日产量最初为500只。

    由于西门子拒绝购买爱迪生的灯泡专利许可证,爱迪生就将整个西欧使用灯泡的权利让给了“巴黎爱迪生欧洲大陆公司”。埃米利·拉杰恩从该公司购买了在德国使用爱迪生灯泡专利特许证的权利,并于1883年组织成立了“德国爱迪生通用电气公司”。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