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诉你一个爱迪生的故事-走上发明之路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每一个人都会开列出一张长长的清单,要求他的朋友应具备哪些美德与良好品格,但却很少有人愿照着自己的清单去培养自己的品德。

    ——爱迪生

    (一)

    1867年秋,在离开家乡4年后,爱迪生返回家乡休伦港看望父母。可这次回家很不幸,因为地方当局借口军用,强迫爱迪生一家迁离瓦尔华斯住宅。父亲塞穆尔和母亲南希只好连夜将各种杂物搬到一个友人家中,并暂时留居下来,另外又在郊外建筑新的住所。

    失去舒适的旧住所和地方当局的粗暴态度,让母亲南希的精神受到了很大刺激。即使久别的小儿子回来,也丝毫没有让她振作起来。

    爱迪生在家住了几个月,看到休伦的情况不如往昔,便决定继续外出找事情做。他写信给波士顿的亚当斯,托他帮忙谋求一个职业。亚当斯便将爱迪生的信交给了西方联合电报公司的经理米利肯。

    米利肯看到爱迪生印刷体一般的书法,赞赏地说:

    “他平时抄写电报时也能写得这样整齐吗?如果能的话,那就叫他来,我现在就准备雇用他。”

    1868年3月,爱迪生在接到亚当斯的信后,决定动身去波士顿。

    一周后,爱迪生才出现在亚当斯的面前。

    虽然是多年不见,但由于是老朋友,所以彼此也用不着说什么客套话。

    “你怎么这么晚才来?发生了什么事情吗?”亚当斯迫不及待地问爱迪生。

    “老实告诉你吧,因为我没有路费。后来我同铁路公司交涉,弄了一张乘车证才上了车。倒霉的是,途中还遇到了大风雪,列车被困了几天,所以就耽搁了。”爱迪生无奈地回答。

    “既然到了波士顿,我们就赶快出发吧。”亚当斯性急地说。

    “去哪里?”

    “到西南联合公司,那是你将要服务的公司。”亚当斯说。

    爱迪生跟着亚当斯来到米利肯经理这里,米利肯一眼就看中了爱迪生。见面还不到5分钟,米利肯就让爱迪生马上过来上班。

    爱迪生真是一位天才。他在发送电报时,还是那么熟练,没有一位同事能够比他办事更敏捷快速而准确。但是,电报局的同事们却并不喜欢他,认为他是个土包子。因为爱迪生在第一天上班时,只穿了一件破旧的帆布风衣,里面是一件领口油黑的农民穿的衬衫,皱巴巴的棉布裤,裤脚还塞在满是泥巴的皮鞋里。他的头发看上去大概很久没洗了,随便扣着一顶宽边的破帽子。

    这幅土里土气的样子,引来同事们的一阵嘲笑。

    “这个怪人,一看就是从西部来的,非得给他点颜色看看才行!”

    经过一番交头接耳后,大家都一致决定要“收拾”爱迪生一下。不过,爱迪生对此却毫不在意。

    当时,纽约有一个特别能干的电报员,发电报的速度非常快,波士顿电报局的这些同事们根本招架不住,于是就商定让爱迪生这个新手来接那个人的电报。

    那天晚上,他们给爱迪生一支铅笔,让他掌管纽约第一号电线,收接拍给《波士顿先驱报》的电报。

    后来,爱迪生是这样描述测试的:

    “我等候了一个小时,纽约那边发来了电讯。当然,预谋者已经约定由纽约一个最快的发报生来发报,想把我这个外省人难倒。我当然毫无疑心地坐在桌旁等候。那个纽约人开始时拍得很慢,但不久就加快了速度,但我很容易地跟上了。这可能令那个人生气了,他开始努力地加快速度,但仍叫我追上了。

    “我无意间举望一眼,看到同事们都在注视着我,脸上表现出滑稽和兴奋的神奇。我这时才知道,他们在捉弄我,但我仍然假装什么都不知道。

    “纽约的‘能手’开始用缩略语发报,我仍然能用全称写出来;他甚至故意把字含糊地滑过,有意混淆符号,但我也练习过这种收报方法,所以一点也不觉得困难。最后,我觉得这样的戏弄也该够了,并且冗长的电报也接近拍完,我拿过按钮,给纽约的电报员拍了一段话:‘来吧,老兄,你可别睡着了!’”

    爱迪生最终赢得了这场“战斗”的胜利,而且还获得了“最佳报务员”的称号,同事们再也不敢轻视他了。

    不过,在这里他依然无视上司。有一次,爱迪生写了1500字的电文。由于间距太密,上司让他重新抄一遍再送交报社排字间。他收到斥责后,就改为写大字,每张纸上只抄写一个字母。结果,爱迪生被调离了抄写通讯稿的岗位,只是由于他能力出众,才最终免于被解雇。

    (二)

    波士顿是美国大西洋海岸麻省州的中心城市,拥有笔直的街道、奇特的建筑及浓厚的学术氛围。著名的哈佛大学和麻省理工学院就坐落在这座古老的港口城市的郊外。尤其是在波士顿的公立图书馆里有着极其丰富的藏书。

    爱迪生青年时代最愉快的一段生活,就是在波士顿度过的。可以说,波士顿也是爱迪生踏上发明家征途的起点。

    像以往一样,爱迪生在西南联合公司上班时也是上夜班,这样他白天就能在自己租住的小屋里学习研究或者做实验。

    电报局设在过去的一个饭馆里,饭馆为电报局留下了一大群蟑螂。深夜,夜班职员吃夜宵时,墙上、地上都满是蟑螂。

    为了消灭这些恼人的不速之客,爱迪生在桌子前面的墙上钉了两块金属板,把电池的两极分别接在两块板上,这样在墙上乱爬的蟑螂一接触到两块金属板上,就会发生短路现象。于是,这些不速之客也就“化作一缕青烟”了。

    有个记者看到这一发明后,在当地的报纸上发表了这个消息。但电信局夜班主人担心此事被宣扬出去,因此禁止对蟑螂施行电刑。

    一天,爱迪生在书店里买了一本《法拉第电学研究》。迈克尔·法拉第(1791-1867)是英国著名物理学家,电磁学说的创始人,被称为“电学之父”。与爱迪生一样,他几乎没上过学,但却有着顽强的自学精神,最终创建了磁力线和磁力场概念。而他的最大发明,则是现代电学的科学基础。

    法拉第的这本《法拉第电学研究》内容浅显易懂,没有高深的数学推导,关于电的知识比爱迪生读过的其他书籍都详实。他清晰而又准确地叙述了自己的思想和观点,让爱迪生十分佩服。爱迪生喜欢这位天才的科学家、电子奠基人的著作,为买到这本书而骄傲,并开始仔细研读。后来他曾说:

    “一生中对我帮助最大的书,就是《法拉第电学研究》了。”

    《法拉第电学研究》成了爱迪生最要好的朋友,他随时都将它带在身边,常常一觉醒来想到什么问题,就立即翻开书看看。为了验证书中的内容,爱迪生每看完一章,就立刻动手做实验,从而获得了更加丰富的电学知识。这为他后来很多电工方面的创作和发明打下了牢固的基础。

    18世纪80年代到19世纪最初的几十年,是资本主义生产中的工业改革时代。在这一时期,机器代替了手工业劳动,资本主义工厂代替了资本主义手工工场。

    随着蒸汽机的出现,第二次技术革命爆发了,蒸汽机也成为19世纪工业发展的动力基础。资本主义生产的大规模集中化成了19世纪工业发展的动力基础。资本主义生产的大规模集中化,也要求新的通讯工具随之出现,而新出现的大城市也要求新的照明方法和新的交通工具。

    在19世纪与20世纪交接的时期,工业生产的动力和工艺方面也越来越广泛地采用电力,产生了第三次技术革命。爱迪生有幸生活在这个时代,并成为这次技术革命的重要英雄人物之一。

    不过,在19世纪上半叶时,电工技术还是占统治地位的机械技术与蒸汽技术的补充。电工技术的初级阶段是电报,在这之前,电化学和电镀电铸术是电能的来源,但远距离传输电能首先还是通过电报线来实现。

    1820年时,法国电动力学的奠基人安培建议用电流传递信息。此后,俄罗斯科学家西林格制成了第一台适于操作、只用一台线拍发信号的电报机。1837年,美国人莫尔斯又发明了可以打印的电报机。1855年,英国的休斯发明了可以打出字母的电报机。

    电报技术在莫尔斯和休斯的发明后迅速得到了发展,直到贝尔发明电话前,电报一直都是电信通讯的唯一手段。

    美国在南北战争结束后,电报网及技术也得到了迅速发展。1864年,西方联合公司已经拥有了3000多个电报局,8万多条电报线。

    虽然那时的电报技术还只是处于发端时期,但那些生产与修理电报设备的人们始终坚信:这种新技术应该可以继续发展、改进,并逐渐扩大使用范围。

    而爱迪生的发明家生涯,也正是从这日渐兴起和广泛的电报方面开始的。

    (三)

    在波士顿西南联合电报公司,爱迪生继续搞他的发明研究。那时候,波士顿已经涌现出一批电学方面的工作者,其中除了报务员外,还有为学校制作仪器模型的工匠们。爱迪生经常与这些人仪器讨论问题。他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后来成为电话发明家贝尔的助手、著名工程师查尔斯·威廉斯的电工实验室。

    这期间,爱迪生的脑子里又在憧憬着一个新的理想,他打算辞去报务员的工作,专心致志地进行研究发明。

    威廉斯允许爱迪生在自己的实验室中进行各种实验。1868年,爱迪生在这里完成了他的第一个获得专利的发明:投票计数机。

    爱迪生发明这种机器实属偶然。作为一名报务员,爱迪生在用新闻电报专线报道国会表决情况时注意到,登记议员们口头表决票数很浪费时间。每次投票时,都要经过繁琐的程序:需要将每位代表的名字分别呼唤一次。每呼唤一名代表,就要将对他的“赞成”或“反对”记在他的名字后面。

    而有了爱迪生发明的这种计数机,每个议员只需按一下他座位前面两个电钮中的其中一个,就会发出“赞成”或“反对”的信号。而议员的表决也会立即在议长的办公桌上记录下来,并自动进行表决计数。

    爱迪生相信,这一发明可以加快国会的工作,节约宝贵的时间,一定会被国会所采纳。然而发明并不等于拥有,只有申请了专利才能属于自己。因此,机器发明出来后,爱迪生便提出了投票机的专利申请。

    可当他将这种机器拿到麻省的官员们面前时,官员们却并不感兴趣。而后,22岁的发明家爱迪生又将机器送到华盛顿国会特别委员会进行实地演习,并热心地介绍它的优点,可委员会的主席看到机器迅速地完成工作后感叹道:

    “年轻人,如果世界上有什么发明我们根本不需要的话,恰恰说明那不是我们需要的东西。”

    国会的拖拉作风,对少数在野党派来说,通常是延期通过某个不受欢迎的法案的绝好手段,而拖来表决的战术也是这种拖拉作风的最好办法。至于多数党,他们清楚,如果有一天也能成为少数党,同样与少数党一样,不会有所改进。

    爱迪生的第一个申请专利的发明就这样被否决了,这也让爱迪生悟出了一个道理:自己今后的发明方向应该集中在社会需要的课题上,而不是为少数人的需要服务。没有使用价值,再完美的发明也是个“废物”。

    投票计数机虽然没有产生广泛的社会效益,但从技术上说还是成功的。报上的报道让爱迪生出了名,波士顿人都知道有这样一个发明家。波士顿女子中学还邀请他去作有关电报技术的演讲。不善言辞的爱迪生面对那么多的女学生,竟然紧张得出了一身冷汗。

    投票计数机虽然能让国会议员节省很多时间,但时间对他们来说并不珍贵,爱迪生想,如果把这项发明用于时间就是金钱的地方,比如股票交易所,那结果也许就不一样了。

    那时,金融活动日益活跃,证券市场的交易量激增。而交易所现有的股价指示器是用打字转轮代替指针,将股价变化打印在一张长纸条上。这种设备使用起来经常出错,股民们对此大为不满。

    爱迪生根据电报的原理对自己的机器进行了改良,研制出了一种可以迅速、便利地记录交易所行情的证券报价机,其工作原理和工作性能都有了很大的改进,

    发明完成后,爱迪生立即申请了专利,并决定在波士顿建立起通讯网。他在波士顿向各个办公室兜售,征得了三四十家订户后,爱迪生为他们安装了这种装置,并用电线与交易所连接起来。

    这是一项很有发展前途的事业,但无奈收入太少,爱迪生便转而去发展各业商家都可以应用的通讯机械。他设计了一种字母盘,转动这个盘就可以拼出整个文字,同时传送到另一个房间的字盘上去,那边便可以从盘上按字母抄下来,再拼成电文。然后爱迪生又着手开设工厂,雇用几名职员,专门从事这种通讯机械的制造。

    (四)

    由于通讯机械的应用范围逐渐扩大,爱迪生又想到了他的电报印刷机。这个试验在波士顿没有获得成功,他想在纽约也许能成功,便动身前往纽约去发展事业。

    不幸的是,他的新机器在纽约也到处碰壁。无奈之下,爱迪生再次返回波士顿,开始继续研制他的二重发报机。

    自从拍发电报的距离延长、电报网扩大之后,便出现了提高线路使用率的问题,即用各种强度和方向的直流电在一条导线上多次、同时拍发电报。

    爱迪生早就想发明一种可以同时在一条导线上发送两份以上电文的机器了,他将其称为二重发报机。早年在印第安纳的波利斯和孟菲斯,他都做过这方面的实验,但都因此而被上司赶出了电报局。

    不过,爱迪生的想法却得到了好友亚当斯的理解和支持,他对爱迪生说:

    “你的这个发明很重要,如果能够成功,等于在铁路线上铺设了双轨,一条线就变成了两条线。”

    得到好友的支持后,爱迪生开始集中精力进行实验研究。他每天将自己反锁在房间中,夜以继日地实验,甚至一星期都不出门。饿了,就啃几口干面包,喝点清水充饥。

    有一天,亚当斯来看望爱迪生。爱迪生打开房门后,亚当斯见满屋子乱得就像一个鸡窝一样,不过实验好像并不顺利。

    “有成功的希望吗?”亚当斯关切地问爱迪生。

    “暂时还没有。”爱迪生苦笑了一下说。

    接着,他又执拗地说:

    “如果不能成功,我就不出这间房门!”

    1869年初,爱迪生申请在西方联合电报公司的线路中进行试验,但西南联合电报公司对爱迪生的试验方案并不敢兴趣,拒绝了他。

    爱迪生转而又像大西洋-太平洋电报公司提出申请。该公司对爱迪生的方案很感兴趣,并借给他800美元,让他完善设备的最后部分。

    1869年4月,爱迪生兴致勃勃地带着他的机器来到了大西洋-太平洋电报公司设在罗切斯特的机房。不仅爱迪生自信满怀,就连《电报人》杂志也极为看好爱迪生和他的新发明,居然想当然地在杂志上抢先报道说,爱迪生的二重发报机“在纽约到罗切斯特400英里的一段路上进行的试验大获成功”。

    然而,这台新设备在实验室里虽然运行良好,可在进行长途线路的测试时却彻底失败了。爱迪生无比沮丧地返回了波士顿。

    由于已经辞掉了电报局的工作,没有生活来源,而爱迪生又一向没有储蓄的习惯,赚来的钱几乎都用来搞实验了,此时的爱迪生身无分文,一无所有。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他的证券报价机此时也出了故障,不能良好地运行。爱迪生的事业陷入了难以为继的地步。

    借来的钱也全都花光了,不但没钱去专利局登记他的发明,就连吃饭都成了问题,而且随时都可能有被债权人控告的危险。

    山穷水尽的爱迪生决定另谋生路,离开波士顿,去纽约重新开辟一片新天地。

    1869年深秋,爱迪生用借来的钱买了一张船票,悄悄地离开波士顿前往纽约。为他送行的,只有他忠诚的朋友亚当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