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路人甲-第82章 番外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冬秀很快就收到了报社给她整理过来的读者来信,挑了几个与小说背景关联紧密的问题出来,想了想,决定把这些问题写成一个个的小剧场,就当做番外了,这些问题倒是给冬秀提供了不少灵感呢。

    于是不久之后,读者们在日常追连载时,发现看完正文后,下面还额外多了一个新章节,分隔处还写着标黑放大的“番外”两字,也不知是何意。

    不过,因为它与小说在同一版面,紧跟在正文后面,很多人都下意识的看了下去。

    这一看,简直犹如发现了宝藏一般叫人惊喜,那番外的精彩程度比之正文绝对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啊,特别是那一种调侃幽默的调调,真是叫人捧腹不已。

    譬如这第一篇番外,写的就是林与文父母的故事,以他们的视角来看林与文这个儿子,那真是相当的搞笑,原来自认为老成持重、天资聪颖的林与文,在父母眼中是那样的可爱幼稚,他挺着短肥的小身子,一本正经坐在小板凳上看新闻联播的样子、他骑着自己的童车与小伙伴们赛车时兴奋较真的样子、他每晚被迫听睡前童话故事时露出的那种鄙夷的小眼神都成为了父母日常的笑料。

    让那些已然为人父母的读者们看了不由想到自家孩子小时候的种种憨态,常会会心一笑,而那些未婚的青年们,则只想组团偷孩子去,原来小孩子是这般的可爱呀,可他们以前一直觉得那就是爱哭鬼、皮猴子的代名词呢,一会儿他们就要玩玩自家小妹妹、小弟弟去!

    这其中父母与孩子的相处方式也十分叫人赞叹,林与文不过三岁,父母却把他当做大人一般尊重,平等的与他交流,做对了便夸奖,做错了也不是一味打骂、粗暴否决,而是耐心的讲道理,这样温馨有□□氛围叫这些棍棒底下长大的读者们唏嘘不已,忆起自己的童年,仿佛也觉得失色了几分。

    看完这篇番外,读者便瞬间明了这两个字的意思。

    “嗨,这不就是咱们常说的篇外篇、姐妹篇的意思嘛,就是对正文的一个补充和发散,说白了就是题外话的意思嘛,这么一看,那金瓶梅也可以叫做水浒传的番外啊!”

    “是极是极,这番外可是妙得很哇,写得好了,也不比正文差什么呢!”

    总之,这篇番外试水算是大获成功了,读者反应十分热烈,特别是看见报纸上说,宝先生之所以写这篇番外,是因为某某读者来信中提到的一个什么问题,为了解答他的这个问题,所以才衍生了这篇番外。

    读者们纷纷捧心呼喊,作者不仅为了他的一个问题写了一个小故事,还要奖励他五元钱呢,这简直就是“后宫万千佳丽,作者却独宠他一人”的即视感哪,天哪,这个读者也太幸福了吧。

    宝先生真是太宠爱他们读者了!

    从来他们都是看文的,哪想到有一天还有机会参与到作者的小说创造中呀,这也太叫人兴奋了,而且他们的名字还能这样堂而皇之的出现在小说里,对一个书粉来说,这种被翻牌的感觉简直太幸福了呀!

    是的,这个时代,读者与作者讨论小说剧情,从而影响小说情节的事还从未发生过呢。

    很多时候,作者能亲自回个信便很是了不起了,毕竟通讯不便,除非你就住在作者隔壁,可以随时与他交流,否则这书信一来一回之间,只怕小说的情节早已不知走到哪一步了。

    而且这个时代的作者大多都有几分读书人的清高傲慢,轻易也不会因为别人的几句质疑辩驳就改写自己的小说的,似冬秀这般,不仅认真回答读者提问,还能巧妙的将其变成小说的一部分,以小故事的方式娓娓道来,叫人在愉悦阅读中轻易便能明了作者的解答,这是多么尊重读者,多么奇思有才啊。

    一时间,书粉们纷纷给报社寄来了信件,希望自己也能成为那位被翻牌的幸运儿。

    “先生,咱们报社最近都快被读者来信给堙没啦,您知道吗,那邮局都专派了一个邮递员专管给我们报社送信呢,每天都有一大包裹,简直太夸张了,一个人根本就来不及拆看,主编又招了两个编辑专管处理读者来信呢!”王稚萍兴奋得简直不知如何是好,她还从来没经过这样的事呢,多么荣光呀,全国上下,有哪家报社有这样的盛况,受到如此多读者的拥堵,每天看着邮递员送来的包裹她就激动快乐得无法自抑,这都是宝先生一力带来的荣耀哇。

    冬秀见了她带过来的那一堆信件,也是大受鼓舞,十分感动,这些信件来自五湖四海,出自社会各个阶层的人之手,内容也是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有单纯与她探讨小说情节的,有对她表达崇拜或贬损的,还有叙述自己心事的,每每看来,她都十分受感动,这是个内敛的时代,不像现代,随便在微信上捡个漂流瓶便能跟人谈天说地,这时候的人们轻易可不会对人推心置腹,何况是对她这么个陌生人,看着信件内那些诚信挚意的倾述,她便十分心安。

    其实这个时代,批判性文学才是主流,在这样国危民卑的时候,需要的是像鲁迅先生那样以笔为刀,为了国家复兴而战斗的勇士,是在报纸上、在课堂上为了人民教化和开智不断痛心疾首的呼和呐喊的名儒大师们,她这样写娱乐性小说,偏还获得如此大成功的人,不免有些自卑又心虚,觉得自己大不合时宜,有一次她还在报纸上看到过一篇社会名人点名批评她的文章,名士的文章自然写得是花团锦簇、辞藻华丽,洋洋洒洒一大篇,读来只叫人拍案叫绝,可冬秀却看得浑身发冷,读完那篇文章,她几乎要以为自己成了个误国误民的汉奸了,自我怀疑了好长一段时间才缓过来。

    她也曾想过,她写小说有什么高深的立意么,能给读者传达什么伟光正的观念么,对社会有什么好的影响么,能起到什么振聋发聩的作用么?

    好像都没有,她就只是想给读者传达一些正确的三观和很多的快乐而已。

    她写《提刑官宋慈》是为了给世人传达善恶观和一些法检常识,《才子变身记》和《三寸金莲》是为了替女人叫屈,反对裹脚、支持读书,这倒是出乎意料取得了成功,借着社会变革的东风,造成了不小的轰动和影响,至今都还有人来信感谢她,说是因为她的小说逃过了裹脚的厄运,还得以进了新式学堂读书,才完结的《上错花轿嫁对郎》是为了向人们传达一种全新的婚姻相处模式,希望可以让那些婚恋观混乱的人们能认清婚姻的本质。

    这本来是没错的,不过娱乐之作而已,怎么也犯不上挨骂啊。

    可坏就坏在她的小说实在太成功了,她一个名不见经传的“毛头小子”,而且还是个区区写白话小说的,又不是写得什么警示醒民的惊人之作,凭什么引得人如痴如醉的大肆追捧呢,简直哗众取宠、巧言令色、沽名钓誉……

    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枪打出头鸟、柿子捡软的捏,最后可不就被嘲得狗血喷头了么。

    也是她宅在安逸平和的世界里太久了,经不起丁点的挫折和打击,还很是郁闷了一段时间,后来回过神来想想,这算什么事啊,她是经过现代网络骂战的人哪,那些躲在暗处随意指戳辱骂她的人她曾经都可以一笑了之,现在却如此不淡定了,真是快被养成娇小姐了。

    而正是这些读者的来信,让她找回了信心,不论这些信的内容是什么,都是对她的一种肯定和认可。

    也许她的小说没有什么大的意义和作用,可最少,她能使他们快乐,能丰富他们贫瘠的精神世界,这就是最大的成功,不是么!

    据报社统计的读者反馈,这“作者有话说”环节也颇是受欢迎,好些人都盼着作者能多写些、写长些哪。

    冬秀到很能理解他们的这种要求,或者说爱好。

    以她现在的名气和神秘程度,在那些读者眼中估计跟现代的偶像明星也差不多了,人都是有窥私欲的,看文的同时,还能看些作者本人的生活片段或内心私语,也是能大大满足他们的。

    冬秀自己到真是十分乐意的,这一年下来,她还真写了不少的随笔,有散文、有故事、有议论,或者漫无边际的猜想,这还是受了胡竞之的写日记的影响呢,她也跟着养成了每日动笔写点东西的习惯。

    这些随笔里有她对某一后世已经消失了的风俗的描绘和惊叹,有对哪家小摊子上的点心的赞美,有北京城四季美景和气候变幻的描写,有在六国饭店吃饭经历的总结,还有去年自己动手做腊八粥的过程记录,总之是生活中的柴米油盐、吃喝玩乐的方方面面。

    这些本来很平常的事物,在她这个未来人的眼中却是别有风味和情趣的,总是显出一种情怀和神秘来,加之她擅长幽默调侃的写作方式,这些事物在她笔下倒绽放出别样的惊喜和生命来。

    她把里面涉及隐私和忌讳的篇章拿出来,将那些剩下的交给王稚萍,叫她看着往报上登载,最好是与她的番外篇错开,毕竟那个番外她也不会每天都写,一个月顶多出三篇就差不多了,这些随笔正好可以补充进去。

    王稚萍拿着那本已经装订好的册子,一开始还以为是宝先生写的新书呢,翻开一看才知道原来是先生自己的日记。

    这,这样私密的东西能登到报上去么,她都不好意思翻看,否则总有种自己在窥探别人隐私的罪恶感。

    “没事儿,我既然能把它交给你,那就是不怕人看的,那些不好亮出来的内容我一早就剔除啦!”

    既然宝先生这么说,王稚萍只得答应下来,又与她商定好了刊载周期,便回去了。

    回去后第一件事便是开始翻看宝先生的日记本,里面第一篇便是“坐火车记”。

    讲述了宝先生第一次出远门、入京乘车的全部经历,里面有赶路时几次换乘交通工具的艰辛、买火车票时的惊恐、对一等座车厢之豪奢的惊叹、火车上吃西餐的趣事、坐火车的后遗症等等,语言十分的诙谐幽默,即便是在描写那些让人反感的事情时也显出一种调侃打趣的意味,叫人读来捧腹不已。

    王稚萍一气读完,真觉酣畅淋漓,以往只知道宝先生的小说写得好,原来便是这样的日记随笔也能作的如此精彩,她读完这篇坐火车记,仿佛自己也跟着走了一朝,长了一路的见闻,看了一路的风景。

    文人的心肠果然较之她们这样的寻常人更加感性和敏锐,一般人第一次坐了火车,你若是问她有什么感想,恐怕她只能回答:兴奋、疲累、稀奇、好快之类贫乏的形容词,哪里就能如先生一般这样洋洋洒洒的写出一大篇日记呢。

    她对途中见到的一棵树、一片云、一个村落、一个牧童都能写得那样趣味盎然,引人遐思,对吃西餐的各种小窍门和讲究,以及其中的典故、来源都能一一娓娓道来,看了这个,估计今后人人都可从容的出入西餐厅而不必怯场了,根据小饭馆里店小二提供的信息,她还能编出一段“乡下人进城防骗顺口溜”,语言流畅直白,读来朗朗上口,叫人看了即觉得好笑又颇觉有理,王稚萍不自觉的念过两遍后,居然就背下来了,颇觉这顺口溜有种叫人着魔似的入迷。

    这样的好文章,附在小说后面实在是可惜了。

    现今社会正是推崇白话文写作的时候,报纸上一下子涌现出了大量的白话文作品,白话文从上不得台面,到与文言文分庭抗礼、各据半壁江山,再到如今的大势所趋、风靡全国,也不过短短三两年的时间而已,哪里有许多人能把这白话文一下子练好的,她看那报纸上刊载的各种白话文的小诗、杂文,很多都极其的粗浅没水平,就连语言也是颠三倒四、啰啰嗦嗦的不知所云,读来拗口得,写得内容也很没章法,根本没法与宝先生的文章相比。

    迄今为止,她还没见过有比宝先生更会作白话文文章的呢。

    那种流畅自然、行云流水般的语言表达能力,就足以叫那些人羞愧自退了,而这也正是宝先生深受读者推崇的一大原因啊。

    王稚萍建议将它单独作为一篇游记发表在报刊上,甚至投稿到更加高端的报社去,可冬秀没有同意。

    也不看看现今那些报纸上的文章都是什么类型的,五四运动余韵犹在,到处都是提倡科学民主、反对□□、抵抗侵略、还我河山、号召革命等高大上类型的命题作文啊,她一个欢天喜地上北京、喜游祖国大好河山、津津有味吃西餐的调侃式游记随笔混在其中算怎么回事,那不是在凤凰群里搁了一只鸡么,是要叫那群凤凰把她嘲讽死,还是要叫她自己自卑死啊。

    何况是个人都知道宁为鸡头不为凤尾的道理啊,这《自由谈》就是她的根据地,简直可以说是为她量身打造的,说一句横着走、笑傲群雄也不为过啊,她何苦到别处去找虐啊,做个窝里横不是挺快乐么,反正她又不想着出风头。

    再有,她这随笔本就是放出来给书粉们看的,无所谓去与别人争高下呀。

    于是这篇“坐火车记”,依然当做一篇番外,放在了“作者有话说”一栏里,报社编辑十分精明,为此还搞了一个关于“出行的那些事儿”的征文竞赛活动,广邀全国读者把自己在出行途中那些或快乐或糟心,或惊奇或温馨的旅途见闻写下来发给报社,只要是真实有趣,有槽点有看点的,不拘长短、不论文采,一经采用便能获得不菲报酬,而且还有可能得到宝先生的亲自操刀润色哦亲!

    大家都知道宝先生不久前才点名给一个读者专门写了番外小故事,可把他们羡慕得不行,都期盼着自己也能被抽中,得到宝先生的回应,可全国来信那么多,听说报社要专门腾出一间办公室来整理呢,这,什么时候才能轮到他们啊。

    这个征文的几率看起来还大些呢,毕竟,这年头也不是谁都有出门长见识的机会的,即便出门了,也不是谁都有那个机会遇见奇人奇事的,投到报社的稿件肯定多不了啊,被选中的几率可不就大了么,哎呀,这要是被选中了,不仅得利,还能得名呢,到时候得多少人在报纸上看到他的名字啊,想想就兴奋!

    有这样想法的人还真不少,一时间那征文便如雪花般纷至沓来,真是不少呢。

    看着这些来稿,报社总编是笑得脸都要抽筋了,呵,真是痛快啊,曾几何时,他们报社出征文稿时,那冷清的来稿回应是何等寒酸啊,好些来稿还是冲着稿酬来的,写得那叫一个敷衍,搞得各大报社不得不花高价大量圈养作者专门为报社写稿,免得征文不成以致报纸无法准时发刊,好些小报社便是因为这个原因倒闭了。

    再看看现在,那真是征文令一出,应者云集啊,可真叫人扬眉吐气。

    这些来稿自然先得报社审核一遍,剔除其中那些虚假不实的、夸大其词的、不知所云的,就这样,送到冬秀手里时还有好厚一摞哪。

    她写完每日的章节后,便开始阅览这些稿件,还真别说,很值得一看。

    虽然大多数平铺直叙,甚至云山雾罩,使原本曲折离奇的故事魅力大打折扣,但那些故事胜在真实,只这份真实便足以引人入胜,叫人心驰神往了。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但是高于生活,小说里的故事也是如此,往往为了吸引眼球,便要臆造出许多的巧合、意外和惊心动魄,使故事一波三折,增加刺激和娱乐性。

    可实际上,真实的故事远比小说来得离奇、沉重,甚至更有戏剧性,足以打动人心。

    冬秀看着那些稿件,真是津津有味,觉得长了不少见识,况且这都是多好的素材啊,她都有拿来改编成小说的冲动了。

    这些稿件是来自各行各业和五湖四海的人,涉及到这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别说对冬秀这样的后世人,就是对这个时代里绝大多数只能一辈子做家里蹲的人也是极有吸引力的,毕竟原汁原味,就是身边可能发生的奇闻异事,而不是杜撰谣传,看着多新鲜,多稀奇哪。

    她从中挑了两篇自己特别感兴趣的出来,打算进行改编。

    “这两篇稿件最有意思了,一篇是夜遇鬼火,一篇是麦加朝圣,一个惊悚离奇、怪诞诡谲,一个波折坎坷、千难万险,本身就是噱头十足的题材,如果能给适当的加工一下,那可就精彩极了,我想你们先给作者去信,询问他们的意见,看同不同意被改编,如果同意,那到时候登报所得的稿费也全是他们的,署名也是他们的。”

    王稚萍心想:这还用问吗,这样天上掉馅饼的好事,谁会不同意啊!

    冬秀见她不以为意,解释道:“那篇讲鬼火的也就罢了,我不过是想要科普一下而已,那篇讲朝圣的可就不行了,事涉宗教,总是需要特别的注意和顾忌的,特别是人家□□教,有许多讲究和规矩是我们外人都不清楚的,一个不小心冒犯到人家就不好了,何况还要见报,那更应该考究了,万一出现什么错误,那也太不尊重人家了。”

    王稚萍想想也是这么个理,便没再多说,只是心里有些可惜:“那稿酬给他们也就罢了,作者名也署他们的啊?那您不是白做工了么,给他人做嫁衣裳啊!”

    “那本来也是人家的稿件,我不过就是帮着稍加润色一点而已,署名当然得归人家啊,你们编辑有时不也要做这样的事嘛,难道你们帮着作者修改了文章后,就能把文章变成自己的了?”

    她可没这么大的脸,明晃晃的偷盗别人的文章,原本她写的小说就是借鉴后世各大影视剧得来的灵感,往好了说也顶多算个艺术再加工,说白了,也有抄袭的嫌疑啊,每每想起,还有些心虚呢,只是不用担心被人抖搂出来而已。

    不过这也是她的底线了,直接把别人的文章占为己有是万万做不出来的。

    但这时候的确是有这样一种坏风气,不出名的作者往往会受到各种压榨和欺侮,辛苦写的文章,好的被人低价收购,不好的则直接被冒名顶替或强行昧下,在这样的强权社会里,小作者也没处伸冤去,只得认了。

    何况那两篇来稿写得确实不怎么样,只能说给冬秀提供了个素材和灵感罢了,能被她这样大有名气的作者进行改编本身就是一件叫他们欣喜的事,哪里还有立场在意作者署名的问题啊。

    不过既然宝先生决定了,她自然也就不再多说了,果然,名人是自有高风亮节处的,不似她们一般蝇营狗苟。

    这两位作者也真是走了大运了!王稚萍不无羡慕嫉妒的想着。

    这两位作者显然也是一样的想法!

    自接到报社来信,他们便惊喜得傻掉了,原本能被选中已然十分幸运了,现在居然可以得到宝先生的改编,这改编后的故事还能直接署他们自己的名字,一概收益也归他们所有,这不就是天降馅饼么,这世上竞然还有这样的好事,这样的好人哪。

    他们几乎是不假思索的立即回信,同意了宝先生对故事的改编。

    冬秀早料到是这样的结果,一早便开始改编了。

    因为这□□教不似佛教、道教的,对于她们普通人来说的确是既神秘又陌生的,北京倒是有不少□□,清真教堂也有几座,可他们有自己的圈子,普通人进不去,他们也不愿出来,真有几分在闹市里隐居的味道,一般人对他们的印象恐怕就是小白帽和羊肉锅子了吧。

    况且朝圣是个十分冷僻的题材,她的了解十分有限,这个题材又比较敏感,在动笔前,就必须多方考证,不仅要到处找相关方面的书籍查看,最好还要做一些实际的考察,毕竟书里也不乏杜撰、夸张的部分,不可尽信。

    光是这些准备工作就要花费不少时间,因此冬秀先着笔对鬼火篇进行了改编。

    .倒V结束走近科学在现代大力度的科普教育之下,几乎人人都知道这鬼火到底是个什么东西,不过这时候的人却十九□□是不知道的,鬼火一向被视为阎王爷出巡时的鬼灯笼啥的,总之遇到鬼火,那就等于是见鬼了,冬秀前些年还在报纸上看到过一则新闻,说是某地接连有村人遇到鬼火,一路被追,慌不择路之下有人摔下山坡,有人掉进河流,好几人都因此而不幸丧命,那村里厉鬼索命的传言甚嚣尘上,越传越离谱,直到后来被当做奇闻异事登载在了报纸上。

    其实早在南宋时期就有人明白了鬼火和磷质的关系,陆游就曾在自己的笔记里提到“郊野间鬼火众多……盖去岁兵乱未久,所谓人血为磷者”,老祖宗的智慧总是叫人难以相信,那时候西方可是连磷元素都还没发现呢,先祖们便知道鬼火的本质是磷火了,只可惜,这样的学问往往只掌握在极其少数的高尖精人士手中,普通大众哪里知道呢,就算纪晓岚在书里直言“磷为鬼火”,民间百姓们对鬼火的种种封建迷信依旧坚不可摧。

    这些年西学东渐的风头正甚,各类科普教育文章也着实不少,可是能在普通民众间引起重视便成功扭转他们观念的真没有多少,说到底,这些听来高大上却枯燥乏味的科教到底是不接地气,不易被百姓们所接受。

    而冬秀最擅长的却恰好是接地气。

    在这方面她有十足的优势,一来她拥有庞大到她自己都想象不到的读者群,二来通俗小说应该是除了戏曲外最能接近和影响百姓们思想的一大利器,要不然这些年怎么有“小说救国”这样一种说法呢,通俗小说又怎么可能刚得过千年霸主文言文而强势的C道出位,就连梁启超大大也说“欲新一国必先新一国之小说”,可以想见小说对一个民族和国家的重要性。

    她不仅要借着这篇文章向人们科普鬼火到底是什么,还要揭露一些害人害己的常见迷信骗术,例如经典的半夜鬼敲门、油锅取铜钱、神符自燃、白纸鬼影、花妖现形等等,emmm,要不然就按“走近科学”的模式来?

    惊奇中藏着恐怖,恐怖中带着搞笑,搞笑中夹着科学,看标题,耸人听闻,看内容,引人入胜,看结果,啼笑皆非,各种风骚走位、段子手式科普简直叫观众欲罢不能。

    宁静村庄为何变成鬼剃头村、破旧的荒楼为何屡屡传出惨叫声,究竟是人性的扭曲,还是道德的沦丧!

    在恐怖的背景音、惊悚的拍摄画面、突破脑洞的猜想下,勾得人目不转睛连追三集,最后给出的调查结果却简单无趣到简直能叫人喷出三口老血,严重怀疑自己的智商遭到了鄙视和嘲笑!

    她一直怀疑电影“尖声尖笑”系列就是从“走近科学”得来的灵感。

    冬秀摸着下巴认真的琢磨,先拿这“索命鬼火”试试水好了,如果反响不错,那就干脆出个系列科普文。

    这种小故事也不需要很长,打定主意后立马动笔,不过三天,冬秀便交稿了。

    因为这是征文稿件,自然不能与冬秀的小说放在一起,报社为了吸引眼球,早几天便在报纸里给它打广告了,又特别点出这是由宝先生亲自改编的,冬秀也在作者有话说里做了推荐和介绍,因此这篇被幸运选中的故事一时颇受大众期待,被炒得十分火热。

    报社也没叫读者久等,甫一拿到冬秀的稿件,便直接安排刊印了。

    作为稿件原作者,王怀远比起其他人自然更加关注和期待这件事。

    自从知道自己的稿件要被改编后登报刊载,他就成了远近的名人,要知道,这时候的报纸简直就是时髦、有学问等高大上的代名词,能登上报纸是一件多么荣耀的事啊,否则怎么老有人情愿买别人的文章去自费登报呢,图的就是个名啊。

    自从请朋好友知道王怀远的文章即将登报了,不免纷纷打趣的叫他“先生”,虽说是玩笑话,可也足够王怀远乐呵得瑟的了。

    “老爷,今天的报纸!”

    佣人按照他的吩咐,第一时间取来当天的报纸给他,王怀远满怀期待的打开,照旧先看完了宝先生的连载小说,主角林与文被父母送到了一个叫幼儿园的地方,开始了启蒙教育。

    哎,先前他还感叹这未来世界的美好,不仅人人丰衣足食,而且每个孩子都有学上,还必须上,至少要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做到能写会算,识得常用字为止,现在看却又觉得过于严苛了,哪家的孩子才三岁就要不分寒暑、整日呆在学校学习呢,看林与文小小年纪早出晚归也怪可怜的呢!

    看完小说,接着便是作者有话说的部分,说起来,这部分内容也着实怪好看的,上次那篇“坐火车记”写得也真是妙极了,不仅有趣,还教会人许多知识,他也是做过好几次火车的,可其中那些门道他还真不知道,比如怎么快速买票、头等车厢有哪些免费的服务、西餐怎么吃等等,都是一些极实用的小窍门,对头次坐车的人来说帮助尤其大,简直就是一本活指南呢。

    除了这些正儿八经的文章,还有作者的随笔和寄语,那些短短的拉家常、唠嗑式的话语也极其受读者的追捧,里面时常写些作者本人的日常小事,叫人看了只觉亲切温馨,一下子拉近了和读者间的距离,对他们来说宝先生不再是高高在上、神秘多才的偶像,反而更像身边一位乐观豁达的好朋友。

    今日的作者有话说里倒是简单,就一句话:索命鬼火,为何如影随形,究竟是前世的罪恶,还是今生的冤孽,敬请关注本刊第六页“鬼火的秘密”。

    王怀远一看就激动了,早饭也顾不得吃,连忙翻到第六页,果然见到硕大的几个黑体标题“鬼火的秘密”,紧跟着便是他的名字。

    哎哟,他真的上报了,这上面千真万确就是他的名字啊。

    王怀远激动的了不得,当下拍桌吩咐道:“赶紧再去买十份,哦不,二十份报纸,老爷我要送人!”

    叫那些酸文假醋的人嘲笑他,这下他非把报纸糊到他们脸上去,叫他们羡慕死。

    爽歪歪的吩咐完,他便迫不及待的看起正文来。

    这篇文章也是以第一人称写的,而且开篇交待了故事背景,务必使读者们相信这是真实可信的事件。

    大家原本就知道这是征文稿件的改编,自然深信不疑。

    而这也是冬秀故意为之,虚构的小说往往是没有真实的事件更能震撼人心的,后世的恐怖小说便以其真实性、神秘感和后怕感取胜的,而真实感往往能使恐惧程度翻倍呈现。

    冬秀仿照后世恐怖小说的写法,极尽渲染之能是,把一个赶路商人,不得不夜宿坟场的那种冥冥之中的宿命感描写得玄之又玄,叫人一看便觉后面有不好的事要发生,提心吊胆,却又欲罢不能。

    坟场那种死寂、恐怖,和种种不详的动静直叫人看得冷汗直冒。

    这时候的恐怖小说的恐怖程度可完全无法与后世相比,那就好比国产僵尸片与国外十八禁恐怖电影的区别,冬秀都担心有人受不了刺激,还不等看到结尾,就嘎嘣一下,不敢看了!

    事实证明,她的担心是多余的。

    这个精神世界极度贫瘠的时代,人们巴不得受些这样的刺激呢,哪怕怕得瑟瑟发抖,裹着被子也要坚强的看完啊。

    王怀远原本的稿件里是把这件事当做一件笑谈来写的,他走南闯北这些年,别的不说,胆识是早就历练出来了,别说只是遇见鬼火,就是真的遇见鬼了,作为一名合格的商人,他第一反应也是要开通地府商路,赚一笔“死人钱”啊,绝不是被吓成个死人。

    可看着这篇小说,他却真的要被吓成个死人了,明明是坐在洒满晨曦的厅堂里,却觉得自己又回到了那晚路过的那片坟场,完全沉浸在那种叫人窒息的死寂、令人惊惧的响动、不详的老鸦嘶叫营造出的恐怖氛围中,叫他背上渗出冷汗来……

    他的精神高度紧张,心脏也似被一只手捏住了般欲跳不能,正紧要处,突然有一只手搭在他肩上,王老爷被吓得一哆嗦,本能的暴喝一声,并神经质的挥手打掉肩上那只手,然后快速跳起来连退好几步。

    王太太被丈夫吓得呆掉了,久久不能回神,还是王怀远率先反应过来,长长的舒了几口气这才稳住自己差点跳出胸腔的心脏,他不好意思的轻咳几声,先发制人道:“你属猫的啊,怎么走路都没声的,差点没吓死我!”

    王太太回过神来,闻言不禁翻个白眼,她是小脚,走路当然是轻些的,可也不至于叫人听不见哪,何况她之前还叫了他好几声,也不见他应,这才过来搭了个肩,哪知他居然这么大反应。

    “你至于嘛,就吓得这个样子,跟那被踩了尾巴的猫似的,恨不得窜到房梁上去,别是做了什么亏心事吧!”王太太与他老夫老妻,又性情泼辣,才不怵他,当即反驳回去。

    “哎哟,说哪儿去了,我都是叫这故事给吓的,”又献宝一样把报纸摊到太太眼前,不无得意道,“看看,这是什么?”

    王太太看眼报纸,立马欢喜道:“哟,这不是你一直念叨的那篇征文嘛,还真给登报了呀,快叫我瞧瞧!”

    “劝你别看,一会儿别被吓得厥过去!”

    “一篇小说而已,不就讲的那什么鬼火嘛,我又不是没见过!”

    王太太傲娇的表示自己乃女中豪杰,顺便鄙视了一番丈夫的鼠胆,然后便拿着报纸看起来。

    即便是恐怖小说,冬秀也写得十分引人入胜。

    开头便是对坟场的恐怖渲染,接着便是对这乱坟场来历的一番交待和其种种诡秘的传闻,其间又夹杂着主角“我”的各种胡思乱想,种种描述叫王太太看得是既怕且惊,却还迷得丢不开手,只捂着自己胸口一气儿读下去。

    王老爷瞅着时机,一脸坏笑的拍到太太肩上,王太太果然惊得尖叫一声,浑身一颤,手里的报纸掉在腿上,连脸都白了。

    “这下可信了我的话吧!”王老爷一边得逞的大笑,一边给太太抚背顺气。

    王太太也不是小气的人,嗔骂两句便过了,也不与丈夫计较,又笑道:“还真是怕人得很,我从来也没看过这样的故事啊,这可比那些神神鬼鬼的好看多了,不过寥寥数段话,竟然叫我看得汗都冒出来了,偏还舍不得丢开手,你可别闹了,我这正看得入味呢,好好坐着,咱俩一块儿把下面的故事看完了,也不知道这商人最后到底活着走出坟场没有?”

    王老爷捡起报纸,笑她:“当然出来了,要不现在坐你旁边的是鬼不成?”

    王太太听这话,再一琢磨,拍腿笑道:“可不是嘛,这篇故事就是讲的你呀,你就是里面那个商人哪,不过你当时路过的那个坟场真像这故事里写的那么恐怖么?”

    “要是真有这么恐怖,我早给吓死了,我当时的确是遇到鬼火了,不过也不是在什么乱坟岗,更没有里面说得那么吓人,不过几座小坟包罢了,那鬼火也弱得很,自己个儿忽闪几下便灭了,并不怎么吓人,再说了,那时候皓月当空,亮如白昼,不远处又有人家,狗吠鸡鸣声都清晰可闻,就更没什么可怕的了,这故事里的事倒是真事,可又完全不是那么回事,怪不得宝先生那般受追捧呢,你瞧瞧,经他这么巧手一改编,原本寡淡无味的一件事,竟然变得如此惊心动魄起来,别说你看得后背冒汗,就是我,现在都觉后怕不已呢,仿佛当时真有那么惊险似的死里逃生躲过了一劫,不细想还行,越想就越害怕,刚刚我那浑身的鸡皮疙瘩都被自己吓起来了!”

    两人说笑两句便头挨着头接着往下看,待一气看完了,满室只剩寂静,两人久久的坐着谁也不开口说话。

    倘若用一句现代的词语来形容他们此时的心情,那就是:日了狗了!

    开头分明是那般的惊悚离奇,看得人满腔的血一半激如沸水,一半冷如寒冰,中间探询查访的过程也是精彩至极,不输宝先生以往写的那些侦探破案的过程,可结果呢,大费周章、提心吊胆的搞来搞去,结果既没探出个惊天奇案,也没查出了妖魔鬼怪,临了居然说那鬼火是子虚乌有的东西,是封建迷信,不过是个什么叫磷的东西烧起来罢了。

    这,这简直也太叫人失望了么!

    不独王氏夫妻如此感受,其他读者也纷纷被这神来一笔给噎得说不出话来,许多老读者瞬间就想起来当年被宝先生的脑筋急转弯和侦探迷集所支配的恐惧来!

    惟有冬秀乐得不行,哈,这就是原汁原味的走近科学呀,而且走得心甘情愿、心惊胆战!

    不出意料的,这种恐怖式开头,侦探类内容以及逗逼式结尾的新式小说在读者群里引起了极大的反响和热烈的讨论,一时信件真如雪花般飘到报社,编辑们将反馈统计报给冬秀,她立马决定将走进科学做成系列科普小说,以故事会的形式,每篇做一个常识科普。

    随着“神秘的鬼火”的大爆,王怀远也跟着火了一把,现今已然成了众人口中大无畏的英雄式人物,不少人都慕名前来与他打听当初夜宿坟场的细节,叫他很是出了一回风头。

    等他拿到着实不菲的报酬后,更是震惊了整个朋友圈,刺激得他那些有过“奇特”经历的朋友们纷纷开始给报社写信,以期能像他一样的名利双收。

    报社那里自然不用说,如今已然把冬秀当做活菩萨供着了,只可惜这活菩萨既不要香火也不要孝敬,叫他们有心想献个殷勤都找不着门路。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