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墨赠友-行世十诫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说明

    行世十诫,为余之人生经验。行而知之,知而证之,故虽仅寥寥二十字,亦敝帚自珍。谨以行楷恭书,并以短文小释。余平日所书行楷,皆波俏随性,不若此处,笔工墨浓,可知心端气凝,非同一般。

    大千世界,阡陌如织,余之所择,仅为一途。故诫之于己,并非通则。读者若觉不惬,一笑可也。

    余秋雨记之于甲午初夏

    十诫之一

    躲显

    躲显,即躲避显达。显达非恶,亦系秩序所需,然而,若为显达而比拼攻伐,尔虞我诈,即生斑斑罪恶。

    显达本属天择,岂可刻意求之?一求之始,已入误道。人生旅途每遇显、常两岔,世人多喜追显避常,不知显后隐恶,显里藏祸,且此恶此祸,非仅属己。故躲显安常,对于我辈,反为正途。

    人伦交往之间,躲显尚有另义,即尽力躲开显达之人,包括昔日老友。显者亦会接晤老友,然碍于左右位势,难免些许作态,甚至居高临下,徒令彼此生隔。老友即便才高八斗,亦须自减其半。故躲而避之,方为两便。

    十诫之二

    割腻

    割腻之腻,有情、文二义。腻情,乃情之矫饰态、冗慵态、表演态、无聊态,看似浓而难化,实为恐失之态。无论何态,皆非真情本义,更悖生死之性,爽利之气,弃之可也。

    细而究之,情而起腻,即为情裂之始。裂而糊之,腻之谓也。

    文之腻者,出于腻情。然诸多教师力授腻词腻句,令年轻学子满纸虚语陈言而失却真实性情,不可恕也。官场旖语,谄媚权僚,文件套话,招厌远近,亦由此生。真可谓,一腻而黏终身,一腻而晕九州。

    人生匆促,灾祸频仍,何时可腻?何处可腻?见腻掩鼻,尚不解我气;唯执刃割之,方一快天下。

    十诫之三

    诫浮

    诫浮,即警诫浮躁、浮夸、浮名、浮浪。浮之喻也,如无缆之舟,无缰之骥,随波随兴,横冲直撞,既不安于己,亦不安于人。此中情状,貌似自由,却无魂魄,诸多危机,生之于此,却不知所以。

    即便如此,世间仍多浮者,却是何因?因其无所执持、无可约束、无从惩处而最能诱惑惰怠空泛之辈。可以推知千百年后,浮浪仍是人世大疾。

    浮者虽非伪诈,却与伪诈相邻。浮之大弊,令百业不实,千路虚蹈,万般泡影,天下失重。唯有诫浮,方可由浮而驻,由浮而安,由浮而定。

    举世安定,众善之始。

    十诫之四

    远权

    远权,即与权力保持一定距离。此诫并非否定诸般权力,而是拒绝趋炎附势。

    中国文人因千年科举,视仕途为唯一出路,故当年马戛尔尼有言,此地仅一宗教,曰做官。如此历史皈向,形成弄权、争权、滥权、售权等等社会恶习,而尤痛心者,乃沉淀为重重精神恶果。

    权为民授,授以为民,辛劳而已。若众人皆来觊觎,必误置社会重心,错配心理资源,更使权力质变,而成掳民贪渎之器。反之,唯有较多醒悟之人能远而视之,冷而判之,或可使权力谨慎行事,安分守己。

    拥权之人亦须远权。此言费解,却为至语。拥权本为险道,应尽力守住行权之外之九成平稳时日、巷陌行脚。踏青赏月,不可忘也;锅碟厨艺,不可拒也;官场沉浮,生之末也;权力得失,风中絮也。

    十诫之五

    阻颂

    阻颂,既不颂权贵,亦拒颂自己。此为训己之规,亦为劝人之则。

    盛世无需颂,所需者为行吟,为哲思,为预警;常世不必颂,所需者为建言,为公评,为良策;衰世不可颂,所需者为痛谏,为疾呼,为鼎革。

    或曰,得见胜业嘉行,颂之何妨?以余观之,褒之可也,扬之可也,奖之可也,却不宜颂。颂必排非,颂必提纯,颂必夸饰,颂必炫示,凡此种种,皆失理度。理度既失,迟早趋伪近劣,悔之晚矣。

    考之个人,喜闻甘言,无可厚非。然甘有添加,易惑本味。惑之本味,即失百味。既失百味,即无识天道,乃人生之大憾也。

    十诫之六

    避众

    避众,似非现代通识,却为智者必循。

    唯避众,方能自守,方能独想,方能冷判,犹西哲所谓“俯视广场之心理单室”是也。

    群众本为服务目标,却非深思依凭。上智之人一旦入群,其智立即趋平周际。众人所仰,必是激语厉词,智者任其裹卷,即破常识底线。如此以众挟智,以智挟众,两不可分,共同坠地,皆成碎片,不可收拾。

    天下良知,必见之于静,必取之于纯,后施之于众,方得广惠。故大善之人,多离群索居;大恶之人,喜置身喧哗。

    可叹善恶之分,为世颠倒。人间失察,莫过于此。

    十诫之七

    断哄

    断哄,为避众之续。众之所聚,必发其声,声声叠加,终成孽力,谓之起哄。

    起哄之势,盖天卷地,且宣称民意,上下惊悚。更有伪善文痞,鼓荡激扬,群氓海汇,良家匿遁。考之历史,如此民哄,足可扫尽盛朝,灭除菁英;忆之往昔,“文革”民粹,致使千门蒙难,万户丧亲。

    以余之见,智者良知,尽现此刻;勇者胆识,毕显其时。其行有三:一为禁已参哄,二为拒亲入哄,三为劝众断哄。如此三为,甚难甚险,且似悖时逆潮。然天命所衔,文明所驱,不得不尔。孤身举臂,疾言阻断,即使众声相逐,众脚相踩,亦不枉此生也。

    余尝断言,国运之危,不在天灾,不在外侵,而在民哄。今复留此语,以供后验。

    十诫之八

    洗怼

    洗怼,亦可曰释怨、涤仇、除恨。如此达观,来自佛理。诸事有因,皆非实相,亦非自性,包括恩仇爱恨。故觉者在世,主张感恩惜爱,反对记仇贮恨。仇本不固,恨为暂结,皆可一挥而去,化负为正。

    怨怼积心,必成病灶,如癌在身,如疴长隐。随时累加,其凶益甚。然此时之凶,已离起因,亦非可控,一旦引燃,易醸大灾。大灾之中,恩耶仇耶,爱耶恨耶,何可分割?千年人祸,多由此生,细加反思,岂无惊悟?

    世间颇多吞怨含耻之人,时时企盼雪恨洗仇。吾每见之,总劝其留一洗字曰洗怼。莫集枯枝,莫蒐残叶,莫算年齿,莫期大白。只须奋力一抖,落尽老尘,除祛垢痍,随之心如净月,身如朝云。

    由此可知,洗怼必得善果:自己轻松,家亦轻松,人亦轻松,世亦轻松。

    十诫之九

    无辩

    无辩,为自古止谤之策。古哲有言:“何以息谤?曰无辩。”无辩,貌若无能无奈而选择无言。其实国人面对诽谤诬陷,此选至今仍为不二。

    受谤之初,必欲挺而辩之,纵死不退。然辩之欲清,需有三阶。一阶需谤者知真而止,然大凡谤者无意真假,只待受害者辩而缠之,令谤延绵;二阶需社会拥有裁判机制,而历史证明并不拥有,其中最被期待之名士更令人失望;三阶需民间形成舆论,而事实正恰相反,多数舆论必然支持谤者。

    既无三阶,则辩之何用?余曾云:“人之一生,如马远行,路途既远,风沙不离,岂能时时停步寻水清洗?”马头所向,在千里之外,切勿沿途与风沙辩论。

    十诫之十

    忘机

    忘机之义,即无心机巧,弃谋少算,只循大道。

    中国文化,仁德为魂,却屡误传承。在高,误之于史;在低,误之于机。高低呼应,遂成大惑。一部华夏史,全似机谋相续。三国六朝,千窍百孔,处处陷阱,令人心惧。如此传承,既害学子之心,又污域外之名。而究其实,多为后世写手及当今名嘴自度自渲,强加古人。

    人心本累,若再填机谋,必负荷蹒跚,面目狰狞。世间不靖,若再加算计,必剑戟如林,寸步难行。

    文化之大知大觉,须由减法开始。唯减方见筋骨,唯减方得主脉,唯减方近天道,唯减方返人本。必减之首,非机谋莫属。减之既久,便可遗忘。故忘机之诫,是为向往。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