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自然有时是无声的——无声的自然是一种大雅。大雅的恬静令人心旷神怡,致使我常常在柳宗元的诗章《江雪》中痴醉: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这是一幅大雅图。是天、地、人谐和为一的静物世界。我想,当时一定是大自然的恬静安详,点燃了他心灵之火,因而写出了这个“无声胜有声”的恬静世界。
大自然有时是有声的——有声的自然是别样的音乐。它不同于人世间喧嚣的噪音,是大自然中的一种动态美。早春时的冰河断裂之声,深秋时北雁南归飞舞于天幕之际;激流瀑布的垂天而落,深山幽谷中的泉水叮咚……这些富有动感的画面和音响,同样为自然界所独有,它能引人的千古幽思和人生咏叹,这不仅是艺术萌发的起点,又是艺术峰回路转的终极归宿。
记得在青年时代,我曾读过俄罗斯大作家屠格涅夫的《白净草原》,在他笔下,一草一木都成为鲜活的生灵,让人感悟到大自然和弦,比任何音乐旋律都要富有生气。俄罗斯大作家中的另一位托尔斯泰,有一次坐马车行驶过草原,看见车轮碾过的野草,迅速地挺直了身腰,于是敏感地联想到从不屈服的高加索人,反抗沙皇的英勇悲壮;从而创作出《哈吉穆拉特》长篇小说——一丛丛倒下后又挺直身腰的野草,居然成了点燃文学的星星之火。我国歌词作家乔羽,有一天看见一只蝴蝶,飞进他的窗子,他立刻见景生情地写出了《思念》,作曲家谷建芬,将其谱写成一支撩人情思的歌曲。而无论那根在车轮下挺直了身腰的劲草,还是那只闯进乔羽窗子的蝴蝶,都不是无名无姓——它们来自大自然。
行文至此,人文求索的答案十分清楚了:大自然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物质的一翼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基础;精神之一翼,则是孕生人间一切艺术的摇篮——因而,我们更应该珍爱天和地以及人间的大自然。
2016年初于书斋
[春华秋实]
[烟圈——生命自描诗]
它像画图的圆规
一圈 一圈
在我脸上进行勾勒
于是蜘蛛在我的额头织网
我成了
一匹穿越岁月的老驼
它像运动场上的跑道
一环一环
我在奔跑中迎送了
七千多次的日出日落
遗憾的是
我没能获得马拉松的金牌
因为我属于
公民的“另册”
烟圈 酷似一盘盘石磨
转啊转啊
青春伴着血泪磨合
于是
红豆死了梦里相思
文采与诗魂同时凋谢
我成了一朵枯荷
不是上帝之神灵
打开文学之囚的枷锁
也不是神医华佗再生
让失语的哑巴开口唱歌
是晋阳大地众多伯乐
让我这株二十年的死荷
——重新返青吐绿
再次开花结果
烟圈 最像我戴过的“铁镯”
那圆圆的手铐
曾冷冻了一个中华赤子
满腔热血
一个文弱书生
从此断了奶气
二十年后的“老君炉”里
修炼出一个没长猴毛的“行者”
(我是多年的烟民。某日见烟圈在面前飞舞,见景生情,便挥笔写下这首生命咏叹的诗章。)
[风的戏剧]
花瓣从枝头落了
死了花季的梦
不必去叩问花魂
那是徒劳
离开母体的残红
已然是个死婴
绚丽的风景不在了
不必去责怪花树
是戏子般
喜怒无常的沙尘风暴
吹落了五色花蕊
让她演奏出春天的断肠故事
美丽的霓裳坠落
香魂玉碎遍野
这是风暴与百花的历史
也许只有弱智
在秋天的收获季节
望眼欲穿地期待着果实
(清明扫墓,沙尘洗面。路过墓园花地时,遍地残红,感伤不已。踏花归家后小记风的肆虐,便提笔成此小诗,以期京华的风清日朗。2000年4月5日夜于北京。)
[观絮——人生摄影]
春花有梦
梦孕秋日的果实
白絮 你有梦吗
春水有情
情钟雪化时的帆影
白絮 你有情吗
世上有梦有情的物质
叫作生命
无梦无情的潇洒
是宇宙间的幽灵
四月 你徒然乘风而起
白衣素裙 体态轻盈
在京华空中大舞台上
编织出一台魔幻的风景
像是舞蹈
没有脚铃叮咚
像是醉酒
少了贵妃的姿容
像是远征
不见金戈铁马
像是片片飞雪
但缺了白雪的晶莹
多情的白雪公主
她的故乡
在遥远的天穹
与爱拥抱时
她流下倾盆的泪雨
与冷相交时
她的泪雨顿时结成寒冰
白絮 你空有了
白雪公主的外形
无恨 无爱
更不会在冰化雪消时
分娩惊蛰的滚滚雷鸣
你的生命摇篮
在弱柳的子宫
水性杨花
是你又一个姓名
你的先哲
受到帝王的恩宠
乾隆皇帝曾赞美你
扬花似雪柳浪闻莺
是染色体的遗传
你有了
不断追风的习性
抑或是
帝王的那支御笔
使你
更垂青时令的风
你随风在飘逸中升腾
又在升腾中消失了形影
你充当白雪的替身演员
实则是人间匆匆而过的幽灵
(京华多柳,每到4月团团柳絮便表演祭风之舞。姑娘蒙起面纱,行者屏气掩鼻。笔者凭窗外望,观絮有感成篇。1995年5月草成。)
[蟋蟀]
黄叶飘落的日子
泥土里
响起蟋蟀
鸣秋的歌
时长 时短
时断 时续
声声弱若
天上的游丝
像断奶的婴儿
在低声地抽泣
又似舞蛇之女
在地下吹奏的
一支魔笛
蟋蟀 我的朋友
这就是你
一幅悲情的
生命肖像
当人间万物
吟秋时
是你
颤抖着的箭须
震落了伊甸园的
颗颗禁果
天地之间
若同一个十月产妇
顿时开始了
分娩时的
急喘呼吸
于是
枫叶红了
高粱醉了
造酒的女神仪狄
把酒洒向田野
酒香弥漫了
痴醉了的大地
可是
在收获的季节
田陌里不见了
你的形影
你为何此时钻到
地穴里去
舍去与秋共舞
与酒同醉
在长天秋色中
空留下你一声声
催收的秋曲
蟋蟀 我的朋友
你的生命里
太少太少
欢快乐章的
音符
多的却是在泥土里
苦行僧般
的蛰居
没有晨钟暮鼓
冥冥之乐
没有人间香火
相伴相随
在箭须震落
伊甸园
禁果之后
你便与人世远离
像是
幻化成诗祖屈原
身上的一颗细胞
在远离汨罗
的广袤田地
苦吟“天问”
低唱“九歌”
你殉道于
天
地
人
在短促的生命中
咏叹着
人生的畅想
在霜落的深秋
我走进茫茫
芦花荡
痴情地寻觅你
因为在牢房地下
你曾对我无数次
吹奏过
你的那支魔笛
我的心如揣铅
下沉到你的洞穴
与你
同声苦吟低唱
蟋蟀 我的朋友
我故地重访的日子
来得太迟了
你悲情的大幕
已然闭合
在芦花飞絮中
死了你的
吟诗的歌喉
没了你的小小
侏儒的影像
放眼百里芦花荡
萧瑟秋风心欲碎
犹见候鸟
正在枝头搭建新巢
北国的雁阵
声声断肠南飞去
我久久没有离去
只为寻觅你——
曾与我为伍的小小身躯
(1999年秋时,重访昔日劳改的芦花荡时,感怀万千。归后信笔抒怀,2000年夏日修订于北京。)
[纸鹰——风筝印象]
传说 鹰鹞是大山的精灵
分娩时伴随着雷电的火光
纸鹰 你的诞生太少声色
艺人的手就是你的产房
飘飘悠悠,你在流云中展翅
天之骄子般的大模大样
你头冠戳天 利爪指地
俨然自视为天穹下的百鸟之王
竹签搭成你的骨架
彩纸糊就你的翅膀
你既无飞禽逆风千里的心脏
更无鸟类融冰化雪的血浆
你不过是人间季候风的宠儿
鸟国辞典里没有你的条目篇章
团团旋转的冥冥气流吹来时
你这只无羽之鸟才能扶摇直上
你有飞禽家族的一切外观
却少了鸟儿鸣春悲秋的金嗓
既不会布谷鸟声声催播
也不会知更鸟把黎明吟唱
尽管你七彩纷呈 巧手艺匠
为你编织了一身炫目的时装
但你知否 你一生也不会有
孔雀开屏时的瞬间辉煌
你是鹰 潇洒在有风的季节
林中百鸟都对你翘首仰望
你是纸 当风折断放飞的线
哪个山崖树巢才是你回落的故乡
1991年12月12日于北京
【夕阳唱晚】
[人生百味]
[时间]
儿时,在村口大庙改建的学堂,就摇头晃脑地背诵过这样的警世诗句:“光阴好比河中水,只能流去不流回”“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当时我刚刚告别襁褓的孩提时光,虽然背诵这些诗行时有滋有味,但并不理解诗句中的深奥意义。我究竟是从哪个年头才开始认识时间的价值的,已经无从回忆,朦朦胧胧地记得开始发表习作时,我才开始勒紧了时间这匹飞快奔驰着的野马的缰绳。
后来到了劳改队,就更知道时间的贵重了。那时一天到晚干着笨重的体力活,只有借晚上的空当,不十分合法地看点想看的书。在山西某地的一个劳改单位,因为我读果戈理的作品,睡得太晚了,第二天早晨耽误了出工,读了自我批判的语录还不行,还受到了站在主席像前请罪的惩罚。
为了充分地占有时间,又不再受到“请罪”的惩处,我决心买一个闹钟(原来一个半钢的英纳格手表,在穷困潦倒时变卖了)。每次从劳改队回来,我都要抽出点时间去逛信托商店,察看古旧钟表的行情。当时手表还不像今天这么普及,即使是旧货,至少也要三五十元,多则一二百元。苦于囊中没有那么多“铜板”,我每次都是喜兴而去,扫兴而归。
我心不死。在1971年我从山西回北京探亲时,再次去地处东单附近的“三洋信托商店”寻找买古旧钟表的契机。这次出行真是吉星高照,我看见一位神色惆怅的少妇,手里捧着一个北京牌的淡乳色的小闹钟,在信托商店的收购部门前徘徊,看那神态仿佛是个被斗户的家属,家中似存难言之隐痛,出于无奈才来变卖这个小闹钟,因而步履迟疑,不好意思走进收购部的两扇玻璃门。说实在的,我真想上去询问她一声,这个闹钟她要卖多少钱,但是劳改多年也没改造掉的那股子清高气,粘着了我的两片嘴唇,使我几次欲言又止,还是她看出我的心思(因为我两只眼不断地打量那个小闹钟的新旧程度),主动询问我一句:“要买这个小闹钟吗?”
“是的,你想要多少钱?”她看看我似乎不像个倒买倒卖的“倒爷”,又不像专门抓店外交易、化了装的便衣侦探,便诚恳地说:“看着给吧!这是抄家给我剩下的,已然是身外之物了!”她这么一说,我倒不好意思开口了:价钱高了吧,我买不起,价钱低了吧;说不定这位大嫂要靠这钱给孩子订牛奶呢!她看我面有窘色,悄声说:“新闹钟才十二块钱,你就给我一半吧!”
“六块!”
“嗯!”
我口袋里只装有八块钱,冲动之下都递给了她。我想:“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位少妇可能是怕人发觉我们的店外交易,也没有点一下一共几张一元的钞票,就匆匆地从东单二条拐出去,消失在大街上的人流之中。
从此,这个有八成新的小闹钟,丁零丁零地成为我的亲密伙伴,它限制我夜读的时间,又用铃声催我起床出工。劳改队的小木匠盖孝贤,得知这个小闹钟的来历后,特意给我做了个四四方方像儿童积木一样的玻璃钟罩,以防从空隙间飞进尘埃,影响这座小闹钟为我服务的时间。
1971—1985年,时间流水般地流过去十五个年头。这五千多个日日夜夜,这座小闹钟若同我忠实的朋友,为我赢得时间而鞠躬尽瘁。特别使我珍视的是,十五年中它没进过钟店修理,连一次油泥也没擦洗过,真可谓生命力极为顽强。我重返文坛之后,虔诚地把它摆在写字台的正前方,把它当作一面镜子,自省、自励、自强、自进。
1985年春,我以作家的身份应邀访日,在即将返回中国的头一天,一位日本文化界朋友,赶到东京新大谷饭店为我送行。其实,我和他并非熟知,只因前几年过春节时,一位中国记者带他到我家拜访,正逢燕祥、绍棠、友梅、叶楠、浩成、厚明等好友围着餐桌为辞岁迎春而碰杯。可能是日本人极重礼仪之故,这位朋友为答谢我昔日款待他之情,执意要送我一只日本精工牌电子旅行表,推谢再三终未能拒,只好将它装进行囊带回北京。使用之后,发现这旅行表十分美观:古铜色的外壳,金黄色的夜明表盘,机芯内配有鸣笛喇叭,报起时辰来颇为悦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