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你受益一生的自我疗愈心理学-疗愈失衡的身心,保持好心态健康身心灵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造成心理失衡的原因很多,又因人而异,非常复杂。诸如愿望不能实现、需要得不到满足、处理不好人际关系、经受不了挫折、适应不了环境、恶疾缠身、工作压力大等等,都是心理失衡诱因。心理学研究认为,种种原因都可以归结为两类:外界压力,为客观原因;心理调控失败,为主观原因。

    心理失衡的危害是严重的,不但会造成人心理上的病变,还可能带来身体上的疾病,严重影响人们的正常生活。因此,必须学会自我调节,学会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保持心理平衡,远离亚健康,享有身体与心灵的和谐圆满。

    心理平衡、心理失衡与心理健康

    通俗地讲,心理平衡就是指人们用升华、幽默、外化、合理化等手段来调节对某一事物得失的认识。心理学家认为,心理平衡是指个体在观念认识、情绪反应、行为倾向等方面的和谐反应状态。心理平衡应表现为没有欲望和观念的冲突或冲突被调匀;心平气和,没有紧张、焦虑、畏缩等不良情绪反应等。

    中国人之所以用“心理平衡”一词来形容这一心理调节过程,离不开我们“阴阳对立、福祸转换”的遗传“文化基因”。自古以来,中国人深受道家思想的影响,在看待个人的荣辱得失时,很讲究内心的平衡之道。可以说,中国人用“心理平衡”一词形容自我的心理调节是个必然。实际上,心理学中的“内向”、“外向”的概念即含有阴阳平衡之意,是瑞士心理学家荣格在读了老子《道德经》之后创造的。

    那么心理平衡与心理健康是什么样的关系呢?

    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但并不等于心理健康。

    心理学家对心理健康标准的规定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可以随着社会及个体的变化不断地调整。另外,心理活动形式丰富多彩,绝非千篇一律。心理活动本身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是僵死的状态。心理健康就是不断向良好心理特征变化的过程,是人通过不断的心理调整达到的一种良好状态。不断调整的过程,就是把种种原因造成的心理失衡调适为心理平衡的状态。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过程的终点和心理健康状态的表现。因此可以说,心理平衡是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志。

    虽是重要标志,但如果认为心理平衡就代表着心理的健康,那么你就走入了误区。通常人们会认为心理健康是平衡与适应,并把平衡理解为内心无冲突,把适应理解为对周围环境的顺从。但这两种理解都不能说是心理健康的表现。例如,一个满足现状、没有追求、不思进取的人,由于不会有挫折感、不会有冲突,其内心一般颇为平衡,但能说他心理健康吗?再比如,今日社会上到处都是见人说人话、逢鬼说鬼话、左右逢源、上下讨好的人,实在不能说他们心理健康。实质上,心理健康应该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多数情况下人们的心理是处于失衡状态的。在心理学上,心理失衡是指人的心理失去和谐而处于理念、情感和行为的冲突状态。

    在不同的人身上,心理失衡有不同的表现。有的表现为不分是非的逆反和抵触、不问对象的疯狂报复、不遗余力的谩骂攻击等,一些青年人尤其如此。有的人则表现为情绪消沉、悲观厌世、自怨自艾、自我封闭等,从否定自己的价值进而否定人生的意义。还有的人心理失衡之下,为求得内心的宁静,无论什么问题都无原则地顺应别人,以致形成了逆来顺受的庸人性格。

    心理平衡的十大秘诀

    如何才能心理平衡呢?美国心理卫生学会提出了保持心理平衡的十条秘诀。

    1.不要斤斤计较

    有些人心理不平衡,完全是因为他们斤斤计较,处处与人争斗,使得自己经常处于紧张状态。俗话说“将心比心”,只要你不敌视别人,别人也不会与你为敌。

    2.适当让步

    处理工作和生活中的一些问题,只要大前提不受影响,在非原则问题方面无需过分坚持,以减少自己的烦恼。

    3.对自己不要太苛求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抱负,可是并不一定合适。有些人把自己的抱负目标定得太高,根本实现不了,于是终日忧郁寡欢,实为自寻烦恼;有些人对自己所做的事情要求十全十美,有时近乎苛刻,往往因为小小的瑕疵而自责,结果受害者还是自己。

    为了避免挫折感,应该把目标和要求定在自己能力范围之内。懂得欣赏自己已取得的成就,心情就会自然舒畅。

    4.知足常乐

    有时候荣与辱、升与降、得与失,是不以个人意志为转移的。荣辱不惊、淡泊名利,才能做到心理平衡。

    5.对亲人期望不要过高

    妻子盼望丈夫飞黄腾达,父母希望儿女成龙成凤,这似乎是人之常情。然而,当对方不能满足自己的期望时,便大失所望。其实,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道路,何必要求别人迎合自己。

    6.暂离困境

    在现实中,受到挫折时,应该暂时将烦恼放下,去做你喜欢做的事,如运动、打球、读书、欣赏等,待心境平和后,再重新面对自己的难题,思考解决的办法。

    7.对人友好

    生活中被人排斥常常是因为对别人有戒心。如果在适当的时候表示自己的善意,诚挚地谈谈友情,伸出友谊之手,自然就会朋友多,隔阂少,心境也就变得平静。

    8.找人倾诉烦恼

    生活中的烦恼是常事,把所有的烦恼都闷在心里,只会令人忧郁苦闷,不利于身心健康。如果把内心的烦恼向知己好友倾诉,心情会顿感舒畅。

    9.积极娱乐

    积极、适当的娱乐,不但能调节情绪、舒缓压力,还能增长知识和乐趣。

    10.帮助别人做事

    “助人为快乐之本”,帮助别人不仅可使自己忘却烦恼,而且可以表现自己存在的价值,更可以获得珍贵的友谊和快乐。

    心理健康的十大标准

    “祝您身体健康!”这是人们最常用的祝福语,可见健康之重要。健康是人类生存和发展最基本的条件,也是人生第一财富。可人们是否知道究竟怎么样才算作健康呢?大多数人会说“无病无灾、身体棒棒,就是健康”。其实,健康的科学含义远远超出了人们的一般理解。世界卫生组织(WHO)在其宪章中是这样为健康定义的:“健康是一种身体上、心理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仅是没有疾病和虚弱的现象。”世界卫生组织列出了十条“对健康概念的规定”,而其中的前四条是关于心理健康的。

    那么,什么叫心理健康呢?

    心理健康不仅是没有心理疾病,而且是指一种持续的积极发展的心理状况,在这种状况下主体能做出良好的适应,能充分发挥身心潜能。

    可见,心理健康包括了两层含义:首先是没有心理疾病,这是心理健康最起码的要求,就像没有身体疾病是身体健康的最基本条件一样;其次是保持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姿态,这是心理健康的本质含义,意味着要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一个人处于最佳心理状态。

    1.充分的安全感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如果惶惶不可终日,人便会很快衰老。忧郁、焦虑等心理,会引起消化系统功能的失调,甚至会导致病变。

    2.充分了解自己,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如其分的判断

    如果勉强去做超越自己能力的工作,就会显得力不从心,于身心大为不利。超负荷的工作,甚至会给健康带来麻烦。

    3.生活目标切合实际

    由于社会生产发展水平与物质生活条件有一定限度,如果生活目标定得太高,必然会产生挫折感,不利于身心健康。

    4.与外界环境保持接触

    因为人的精神需要是多层次的,与外界接触,一方面可以丰富精神生活,另一方面可以及时调整自己的行为,以便更好地适应环境。

    5.保持个性的完整与和谐

    个性中的能力、兴趣、性格与气质等各种心理特征必须和谐而统一,方能得到最大的施展。

    6.具有一定的学习能力

    现代社会知识更新很快,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就必须不断学习新的东西,使生活和工作能得心应手,少走弯路,以便取得更多的成功。

    7.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中,有正向积极的关系,也有负向消极的关系,而人际关系的协调与否,对人的心理健康有很大的影响。

    8.能适度地表达和控制自己的情绪

    人有喜、怒、哀、乐不同的情绪体验。不愉快的情绪必须释放,以求得心理上的平衡。但不能发泄过分,否则,既影响自己的生活,又加剧了人际矛盾,于身心健康无益。

    9.有限度地发挥自己的才能与兴趣爱好

    人的才能和兴趣爱好应该充分发挥出来,但不能妨碍他人利益,不能损害团体利益,否则,会引起人际纠纷,徒增烦恼,无益于身心健康。

    10.在不违背社会道德规范下,个人的基本需要应得到一定程度的满足

    当然,必须合法,否则将受到良心的谴责、舆论的压力乃至法律的制裁,自然毫无心理健康可言。

    学会做自己的心理医生

    其实,生活中的每一个人,承担各自的社会责任,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人们的情感、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人际关系在发生变化,引发心理问题的因素也是多种多样的。据专家介绍,由于现代人生活方式的改变,生活节奏的加快,一些人的盲目行为增多,加之过分追求短期效益,因而失败的几率较高,内心失去平衡,容易产生心理问题。

    心理专家认为:“一个人的心理状态常常直接影响他的人生观、价值观,直接影响到他的某个具体行为。因而从某种意义上讲,心理卫生比生理卫生显得更为重要。”从理论上讲,一般的心理问题都可以自我调节,每个人都可以用多种形式自我放松,缓和自身的心理压力并排解心理障碍。面对“心病”,关键是你如何去认识它,并以正确的心态去对待它。虽然我们找心理医生看病还不能像看感冒发烧那样方便,但只要提高自己的心理素质,学会心理自我调节,学会心理适应,学会自助,每个人就可以在心理疾患发展的某些阶段成为自己的“心理医生”。

    首先是掌握一定的心理科学知识,正确认识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其次,是能够冷静清醒地分析问题的因果关系,特别是主观原因和缺欠,安排好对己对人都负责任的相应措施;另外,是恰当地评价自我调节的能力,选择适当的就医方式和时机。

    现代社会要求人们心理健康、人格健全,不仅要拥有良好的智商,还要有良好的情商。在出现心理问题时,人们开始重视并寻求咨询和医疗,这是社会文明进步和人们文化素质提高的一种表现。据专家介绍,生活条件越好,文化层次越高,人们对心理卫生的需求也就越迫切。随着文化科学知识的普及和心理卫生服务的完善,解决“心病”会有更多更好的渠道和办法。

    战胜心理失衡,摆正心理天平

    心理失衡严重影响心理健康,那么怎样才能解除心理失衡呢?

    首先要查明失衡的原因。如果是工作中的失误造成的,就应及时纠正;如果是自己不能正确对待生活,就应该寻求他人帮助来认识自己。如果你试图帮助别人时,有一点应该注意:如果帮助的是青年朋友,千万不要以居高临下的态度去教训他们,要注意运用启发、开导的方法。

    其次,心理学中还有许多具体方法也可有针对性地采用。下面列举出一些典型方法。

    1.遗忘不快法

    “遗忘”是记忆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念和环节。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承受能力是有限度的,面临的冲突事件过多时,就会烦躁、焦虑和紧张。如果我们终日生活在对往事痛苦的回忆中,反复品尝过去的挫折,心情就会越发忧郁,对现实就越发不满,心理就更加不平衡。

    如果忘却那些琐碎之事,就能使自己的身心获得宽慰;忘掉心中的不快,就能把自己从痛苦中解脱出来,激发出新的力量。因此,我们要学会有意识地忘记。

    2.自我解嘲法

    所谓自嘲法,就是当遇到令自己尴尬或难堪的场合或突发事件时,不要逃之夭夭,也不要手足无措,更不要埋怨他人,要自我解嘲、缓和气氛、避免冲突。自我解嘲法是一种自我调侃、自我贬抑的方法。

    例如,在酒店里,服务员上菜时,不小心将菜汤溅到了某位尊贵的秃头顾客的头顶上。当众人都屏息等待一场冲突时,该顾客却出人意料地手指自己的秃顶对服务员说:“小姐,你以为这种治疗会有效吗?”他借助了高超的自嘲术,不但维护了自尊,而且也展示了自己的大度胸怀,使众人的心理都得到了平衡。

    3.泪流满面法

    俗话说“男儿有泪不轻弹”,科学研究却告诉男儿们,这样并不是什么好事。

    研究发现,强忍泪水恰恰造成情绪压抑,而痛快地流泪则可以减轻乃至消除这种压抑。情绪不好时哭上一阵可以缓解你心中的郁闷、悲伤、沮丧、愤怒,可以防止你因长久压抑而走向极端。因此,为了自己心理平衡,我们应当放弃有泪不轻弹的传统戒条,让自己因情绪冲动、波动而哭泣,不必为哭泣而难为情。

    4.聊天转移法

    研究发现,找个人聊聊天具有心理调节的功能。闲聊可以缓解紧张、消除隔膜,能使处于困境中的人很快平静下来,能营造被劝说者良好的心理状态,从而有利于劝说的顺利进行。现在生活节奏日益加快,人们越来越重视闲聊了:电视上有“闲话俱乐部”,报纸上有“闲话专栏”,“闲话”书籍也在满大街地卖。闲聊还可以表达礼节与温情;闲聊还能够化解怨气、发泄怒火;闲聊,也可以躲避碰撞、防备责问。

    5.激励法

    要走出心理失衡,最好的办法是给自己一个激励,即给自己确立一个追求的目标,并付诸行动。采用激励法时,首先目标要确立得适宜,既不能太高又不能太低:太高的目标会使心灵受挫折而变得垂头丧气;不费吹灰之力就可以实现,不能给内心带来喜悦。其次,要选择对社会有价值而且必须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的目标。

    保持心理健康,走出心理牢笼

    著名心理健康专家乔治·斯蒂芬森博士总结出十一条保持心理健康的方法,可供参考:

    (1)当苦恼时,找你所信任的,谈得来的,同时头脑也较冷静的知心朋友倾心交谈,将心中的忧闷及时发泄出来,以免积压成疾。

    (2)遇到较大的刺激,或遭到挫折、失败而陷入自我烦闷状态时,最好暂时离开你所面临的环境,转移一下注意力,暂时回避以便恢复心理上的平静,将心灵上的创伤填平。

    (3)当情感遭到激烈震荡时,宜将情感转移到其他活动上去,忘我地去干一件你喜欢干的事,如写字、打球等,从而将你心中的苦闷、烦恼、愤怒、忧愁、焦虑等情感转移、替换掉。

    (4)对人谦让,自我表现要适度,有时要学会当配角和后台工作人员。

    (5)多替别人着想,多做好事,可使你心安理得,心满意足。

    (6)做一件事要善始善终。当面临很多难题时,宜从最容易解决的问题入手,逐个解决,以便信心十足地完成自己的任务。

    (7)性格急躁的人不要做力不从心的事,并避免超乎常态的行为,以免紧张、焦躁,心理压力过大。

    (8)对别人要宽宏大量,不强求别人一定都按你的想法去办事,能原谅别人的过错,给别人以改过的机会。

    (9)保持人际关系的和谐。

    (10)自己多动手,破除依赖心理,不要老是停留在观望阶段。

    (11)制订一份既能使你愉快,又切实可行的休养身心的计划,给自己以盼头。

    让心理永葆健康的精神“营养素”

    一般人都知道,身体的生长发育需要充足的营养。事实上,心理“营养”也非常重要,若严重缺乏,则会影响心理健康。那么,人重要的心理健康“营养素”有哪些呢?

    第一,最为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爱。

    爱能伴随人的一生。童年时代主要是父母之爱。童年是培养人心理健康的关键时期,在这个阶段若得不到充足和正确的父母之爱,就将影响其一生的心理健康发育。少年时代增加了伙伴和师长之爱,青年时代情侣和夫妻之爱尤为重要。中年人社会责任重大,同事、亲朋和子女之爱十分重要。它们会使中年人在事业家庭上倍添信心和动力,让生活充满欢乐和温暖。至于老年人,晚年幸福是关键。

    第二,重要的精神“营养素”是宣泄和疏导。

    无论是转移回避还是设法自慰,都只能暂时缓解心理矛盾,而适度的宣泄具有治本的作用,当然这种宣泄应当是良性的,以不损害他人、不危害社会为原则,否则会恶性循环,带来更多的不快。心理负担若长期得不到宣泄或疏导,则会加重心理矛盾,进而成为心理障碍。

    第三,善意和讲究策略的批评,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

    一个人如果长期得不到正确的批评,势必会滋长骄傲自满、固执、傲慢等毛病,这些都是心理不健康发展的表现。过于苛刻的批评和伤害自尊的指责会使人产生逆反心理。遇到这种“心理病毒”时,就应提高警惕,增强心理免疫能力。

    第四,坚强的信念与理想也是重要的精神“营养素”。

    信念和理想犹如心理的平衡器,它能帮助人们保持平稳的心态,度过坎坷与挫折,防止偏离人生轨道,进入心理暗区。

    第五,宽容也是心理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素”。

    人生百态,万事万物不可能都顺心如意,无名火与萎靡颓废常相伴而生,宽容是脱离种种烦扰,减轻心理压力的法宝。

    保持好心态,永葆身心健康

    人的思想可以影响身体的每一个细胞。一个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的想法。如果他的精神世界保持有力量和无畏的感觉,那么显而易见,他很健康。

    1.保持热情得到健康

    有热情才能够完成任何事情。对我们来说,轻视健康、无视良好的环境及良好的状态等都是违背了健康的规则。

    为了你的健康,要培养热情和有益的思考,保持热情和精力。

    2.愉快的心情使人健康

    愉快的心情可以使人兴奋,并贯穿于日常生活中,从而影响和改变身体的各个部分。它可以使眼睛充满神采,使面色红润,使肌肤有弹性,并且能使人发挥内在潜能,能使血液循环更顺畅,氧气进入细胞组织更轻松,这样健康自然有保证,疾病消失无踪影。

    3.相信自己一定健康

    有些人总是爱挑毛病,他们能嗅出不纯的香气,能闻到臭水沟的味道或恶臭的气味;他们埋怨住的地方不是太干燥就是太潮湿,不是太热就是太冷,不是太晒就是太阴;如果有头疼脑热,他们则确信是哮喘;任何一点儿小病都能成为他们激动的焦点。

    要消除恐惧和疑惑,要最大限度地相信健康,让自己在永恒的臂膀中放松,相信你自己将来会完美起来,然后把全部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不要担心心情会起伏不定,你的精神最终会让你尝到成功的喜悦。

    这些信念将有同样的力量让你恢复并保持健康。这些信念和外界力量、法律一样能治愈你和保护你。

    4.让健康的思想主宰你

    我们应该想着健康,而不是疾病;想着生存,而不是死亡;想着自由,而不是束缚;想着强壮,而不是虚弱;想着最长远的成绩,而不是什么都没有。这些思想我们应该在休息时、在做任何事情时都想着,它能在恢复健康的过程中起到帮助作用。

    让自然健康的思想主宰你,思考健康,梦想健康,谈论健康。相信你自己正一天天强壮健康起来,因为你有与生俱来的权利健康起来。

    5.思考健康就健康

    思考不是一件单独的事情,而是有关精神和物质生活是好是坏。我们必须提醒自己保持有力量、健康、幸福、美好、快乐、自信和无恐惧的想法。

    每天要期待明天的发展和前进。要思考健康,并谈论与之有关的事情。经常想些愉快、有希望、自信和没有恐惧的事,那样你将会快乐和健康。要吃,要喝,要呼吸,还要快乐。

    心生万物。我们可以这样理解,内心产生的情绪和身体上的疾病有着一定的联系。让自己生活在正确的气氛之中,给自己愉快的暗示,你就能得到健康。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