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人传记丛书:玄奘-佛的国度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佛教衰微的印度

    印度是一个具有悠久历史的文化古国。印度半岛原先的居民是皮肤黝黑、鼻梁塌陷的土著达罗毗荼人,与拉丁、希腊、日耳曼、斯拉夫等同为印欧语系的雅利安人在数千年前或更早以前来到这里后,与当地人发生冲突,当地的居民就渐渐被雅利安人从北部逼退到南部,后来玄奘在游南印度时曾经看到很多达罗毗荼人,当时他们已经与白种的雅利安人混居在一起。

    经过长时间的发展,印度社会产生的等级制度比任何其他民族都更复杂且更稳固,婆罗门(祭司)、刹帝利(武士)、吠舍(手工业者或商人)及首陀罗(奴隶、农民、雇工等)构成了当时印度社会的主要的四个阶级。这种等级制度与民间流传的灵魂轮回的观念紧密联系,人们普遍认为今世的现状是前世的结果,只有安守本分、多行善事才是改变来世命运的唯一方法,因此这种等级制度下的统治是牢不可破的。

    雅利安人来到印度半岛的初期,就由原来的酋长制度的组织结构发展成了多个小王国。第一个统一的庞大帝国是由孔雀王于公元前325年建立的,他打败了公元前327年亚历山大入侵印度西北部后留下治理当地的马其顿驻军,最后统一了印度,成为了帝王。

    孔雀王朝最有名的君主就是孔雀王的孙子阿育王。阿育王原本是一个杀人如麻的暴君,后来一朝醒悟而成为佛教的庇护者和传教者。他兴建了大量的佛寺,派人到世界各地去传教,将佛的教义宣传到了锡兰、缅甸、波斯、埃及和希腊等地。玄奘在印度各地巡礼,发现有不少佛寺和佛像就是在阿育王的那个时代建造的。

    不过印度在阿育王死后就又回到了复杂的分裂局面,经过五六百年后,才又出现一个统一的大帝国,即笈多王朝,这一时期可说是印度发展的黄金时代,不过佛教却在这时开始走下坡路,因为印度早期的婆罗门教再次兴起。所以玄奘到印度时,印度佛教已经是一片衰败的景象。

    五世纪后期,笈多王朝为哒人所灭。六世纪时北印度的超日王赶走哒人,并逐渐臣服了中、东、北三印度的许多小国,创立了乌苌王朝。玄奘到印度取经时,正是乌苌王朝戒日王执政时期。戒日王曾用五年时间,征服了除南印度外的大部分地区,国势强盛。

    至于宗教方面,当时佛教在印度已经衰微了几个世纪,用胡适的话来形容,就是已经到了“末期的烦琐哲学与咒术宗教”的地步,有些地方甚至已经不再信仰佛教。

    虽然那里的佛教衰微,但令玄奘感到欣慰的是,信仰佛教的国王及臣民还是保有高度的热忱的。戒日王以护教者之姿态,使佛教也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短暂复兴,当然这也离不开玄奘的突出表现。

    佛影记

    进入北印度后,玄奘首先来到了信仰大乘佛教的滥波国。玄奘一行在此停留了三天,所见的滥波人体形偏小,他们喜欢以歌咏的方式来倾诉对生活的热爱。

    往南二十多里就是那揭罗曷国,那揭罗曷国四周环山,民风淳朴,多崇敬佛法,都城叫灯光城。城东南有一座佛塔,高约三百余丈,据说是无忧王所建,为了纪念释迦牟尼在此受记。释迦在第二“僧祗劫”的时候,在这里遇到了燃灯佛。燃灯佛是佛名,因为他生时身边一切如灯,就被命名为燃灯太子,成佛后就叫做燃灯佛。

    “劫”是梵语“劫簸”的简称,通常是指普通的年月日单位所无法计算的极长时间。“僧祗”在梵语中是无数的意思,“僧祗劫”就是无数长时的一劫。在佛教的理论中,自有世界以来,世界就经历成、住、坏、空各劫,毁而再生,周而复始。

    其实佛教认为释迦早已经成佛,他之所以会在两千几百年前再由凡人苦修成佛,是为了鼓舞世人,为凡人树立修成佛道的模范。在佛教中,释迦来到世间成为凡人不过是幻象而已,他是早就成佛的。佛就是觉的意思,当人们如昏睡后的恍然大悟而不再为烦恼所苦,就称之为觉。佛就是觉行圆满的人,既能自觉,又能觉他。

    释迦在第二僧祗劫的时候逢燃灯佛,并把鹿皮铺在地上,用身体和头发盖住泥土,然后请燃灯佛坐在上面讲话。后来经过几次坏劫,遗迹仍存在,所以就在上面建塔。

    玄奘特意去塔中拜佛,在附近碰到一位老僧,玄奘问他:“据说释迦在这里时是第二僧祗劫,现在是第三僧祗劫,这中间已经过无数的劫,每一劫世界都要遭到一次毁坏,然后又要重新建立。世界遭毁灭时,连须弥山都化为灰烬,怎么这个遗迹却能得以幸存?”

    老僧回答说:“世界毁灭的时候,这个遗迹其实也跟着被毁灭。只是世界恢复再造时,这个遗迹就会重新出现。须弥山虽几经毁灭,现在也还立在那里,这个圣迹当然也不会被毁灭!”

    老僧的回答让玄奘觉得十分满意。玄奘继续往前走,看到很多有关释迦的圣迹,包括他买花的地方,及供奉顶骨的佛塔。让玄奘最感兴趣的是佛影石窟,传说释迦曾在这个石窟里,降伏了一条恶龙,窟洞里还留有释迦的影相,但因当时兵荒马乱,盗贼横行,山路难走,两三年来都没有人看见佛影了,大家也就不再有兴趣前往了。

    玄奘不管随行人员的频频劝阻,让大家先回去,自己一个人跟着引路人往山上走,半途果然遇到了山贼拦住了他们的去路,强盗们问玄奘:“你难道没听说这里有很多山贼吗?”

    玄奘平静地回答说:“为了膜拜佛影,即使猛兽当前我都不怕,何况是山贼!”山贼听了玄奘的话深受感动,随即翻然悔悟,还陪同玄奘前往。

    几人在一条溪流旁找到了石窟,洞口朝西,里面漆黑一片,玄奘往里查看一下,不免有点困惑。引路人告诉他,在黑暗中一直前行就会碰到岩壁,然后再倒退五十步左右,注视正东方,就可以看到佛影。玄奘按照引路人的说法往里走,然后向正东方拜了一百多次,最终却什么也没看见。玄奘不由伤心地想,是否因为自己前世罪障太重,所以看不见佛影?玄奘等了一会儿,然后虔诚地诵念经文和赞佛的偈语,接着又拜了一百多次,石壁上终于出现了一团钵一般大的光,但是那光却转瞬即逝,虽然短暂,却让玄奘信心大增,他继续不停地膜拜,并在心中发誓,不见佛影就决不离开。也许是玄奘的诚意感动了上天,石窟内突然大放光明,释迦牟尼的像清晰地浮现在岩壁上,佛的面孔散发着耀眼之光辉,好比拨云见日般的温暖,佛身和袈裟呈赤黄色,膝部以上较为清楚,莲华座(佛家坐法之一,左脚先着右大腿上,右脚再着左大腿上)以下则略为模糊,其左右背后,还可以清楚地看到诸位菩萨和圣僧。

    玄奘赶紧唤等候在外的引路人和山贼拿着火把进来烧香,但他们持着火把一进洞,佛影就立即消失。玄奘连忙叫人把火熄了,并恭敬地请求佛陀再现,佛影才又出现。众人中除一人以外都可以看到佛陀的影像,每个人都激动不已,纷纷向佛影献花膜拜,片刻之后,佛影逐渐消失。那些山贼走出石窟后,就感动得立刻放下屠刀,改邪归正,从此皈依佛门。

    名扬北印度

    离开了石窟,玄奘与随行人员会合,再往前走五百多里路就是著名的犍陀罗国,这是个历史悠久的国家,留下了丰富的文化遗产,范围大致在阿富汗喀布尔及其西南的坎大哈以东,及巴基斯坦西北的白沙瓦。东汉时,曾被匈奴人侵扰而被迫迁到中亚的大月氏于公元102年入侵北印度,建立了中亚文明史上有名的贵霜王朝,其君主迦腻色迦在此建立健陀罗王国。这个地方自古就是印度与希腊、中亚来往的交通要地,阿育王在任期间,为了弘扬佛法,曾派僧侣来此大力传教,因此而产生出了许多伟大的佛教艺术,最终发展成为佛教艺术的重要流派,号称“健陀罗艺术”。这种艺术形式曾在公元前两世纪时盛行于信度河(今印度河)流域,南北朝时期随佛教传入我国,对我国艺术文化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它融合了印度、希腊、波斯等地的艺术风格,是多种文化艺术的混合体,公元前三世纪的亚历山大东征,将希腊的艺术带来了这里,使这里成为了印度半岛上的希腊文化中心,盛极一时。

    然而在玄奘到来的时代,健陀罗已沦为迦毕试的属国,旧王城及众多佛寺都已经被废弃,但玄奘仍然觉得这是个令他肃然起敬的国家,因为玄奘敬仰的无著、世亲兄弟就是在这里出生的,他们曾将玄奘最想要研究的《瑜伽师地论》进行阐述并发扬光大,其他如法救、如意等圣僧也来自于这个国家。境内佛教建筑非常多,圣迹更是随处可见,有安置佛钵的宝塔,藏有释迦舍利的迦腻色迦王佛塔等,阿育王在释迦舍眼(赐眼睛给盲人)的地方所建的佛塔,还有城附近释迦教化鬼子母(鬼子母本名诃利帝,他本来是恶神,专吃人子,归佛后成为了护法神)使归佛的地方。玄奘把高昌王所布施的金银绫绢等都捐赠给了所到的佛塔伽蓝。

    玄奘一行又逾山涉川,来到乌仗那国,那里盛产葡萄,本来是个重要的佛教中心,原有一千四百座寺院,最多时达一万八千名僧侣,但玄奘来到时,寺庙大部分均已荒废,同样,境内的佛塔圣迹相当地多,玄奘一一前往朝拜。其中达麻罗河旁的高约十丈的木雕弥勒佛像,是由一位末田底迦罗汉,凭神力带领人升天,亲自观察菩萨的妙相三次(佛语谓庄重严肃的神态为妙相),最后才雕刻完成。罗汉即阿罗汉,是小乘佛教中断尽一切见、思、惑的圣者,凡得小乘教修道的极致——阿罗汉果者,就叫阿罗汉。

    参观完各处圣迹后,玄奘又回到乌铎迦汉荼城从这里南渡信度河即达呾叉始罗国。信度河中藏有毒龙、恶兽,若持有印度奇宝、名花果种及舍利渡此河,经常翻没船只。呾叉始罗国大城北十二三里有阿育王建造的佛塔,不过最终也难逃被废弃的命运,城中的僧侣人数也很少,不复当初佛教盛行时的情景。

    玄奘一行人又往东南行了二百余里,到了大石门。相传当年摩诃萨垂王子曾在此看到一只饿虎带着七只虎崽,王子出于怜悯,就用竹片剌破自己的身体,用自己的血去喂老虎,可最后王子却被老虎吃了,那里的土地是红色的,长出的草木也是鲜红色的,玄奘看了叹息不已。

    再往东南行五百多里就到了乌剌尸国,然后玄奘又和随行人员登上了东南方的山,走过一架铁桥后又行了一千多里,最后一行人就来到了迦湿弥罗国。这个地方汉朝时叫罽宾,位于今克什米尔,地理位置很重要,与于阗、龟兹同为西域的交通重镇。三世纪的时候佛教在这里极为盛行,后来屡遭回教徒和蒙古人的侵犯,不过玄奘来到时,它仍是少数几个佛教依然兴盛的地区之一。

    王城里的佛教寺庙多达一百多所,僧侣五千人,四座阿育王建的佛塔,其中收藏了很多释迦的舍利。玄奘起先投宿在城外三十里的护瑟迦罗寺,据说夜里寺中的僧人都做了同一个梦,梦见有神人告诉他们:“夜宿此寺的这位客人来自摩诃支那,他要到印度求法取经,一路参拜佛迹到此,获无数善神的佑护,他的到来是你们前世修来的福分,你们一定要用心招待,以获得他的敬仰,千万不要偷懒!”僧人们一起被惊醒,大家赶紧起床念经祷告,天一亮就来见玄奘,对他敬重有加。

    走了几天,玄奘来到王城外的达摩舍罗,那里是招待行旅及救济穷人的处所。刚一到达,国王率领群臣和僧侣们迎接玄奘,欢迎的人群和旗帜遍布整条街道。国王亲自上前献花,让玄奘乘坐巨象进入城内,这大概是他进入北印度以来见过的最隆重的迎接仪式。

    经过一番佛法上的讨论,国内的首席大德对玄奘赞赏有加,对其他僧人们说:“这位支那高僧,智慧在你们每一位之上,甚至可以与观世音菩萨媲美!”国王听说玄奘是为取经而来,专门派了二十多人协助他抄经,又另派五人侍候一些杂事,所有费用由王室支付,为玄奘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迦湿弥罗国是一个重要的佛教国家,贵霜王朝的迦腻色迦王曾在此召集五百名佛教学者,从事佛典的编纂注释工作。玄奘在这里发现了许多值得研究和学习的东西,因此在这里停留的时间比较长,从贞观二年(公元628年)的年底来到这里,一直住到第二年。在这期间,玄奘一直到处朝拜圣迹和学习经论。他还在《西域记》中提到此地人“容貌妍美”。

    贞观三年(公元629年),玄奘离开了迦湿弥罗国,继续他的西行之路。玄奘起程向西南行了大约七百里,来到了一个叫半笯嗟国的地方,再往东行四百多里就到曷逻阇补罗国,往东南七百多里是磔迦国。

    进入北印度以来,玄奘一直都在印度的边缘地带游历。这些小国风俗语言各异,服饰也不尽相同。半笯嗟国和曷逻阇补罗国的风气不善,玄奘在那里就遇到过蛮横的土匪。五十多个土匪掠去了玄奘和随行人员的所有衣物和钱财,甚至还要斩草除根,追杀他们,玄奘一行被追到一个已经干涸的水池旁,很多人都被土匪抓住了,不是被捆绑就是丧命刀下,只有玄奘和随行的沙弥藏在一处浊水中,只露出脸部在水面呼吸,借着池底的草木掩护才得以幸免,然后找到机会跳出池外,就开始拔腿猛跑,玄奘一口气跑了两三里路,碰到一个正在耕地的婆罗门。

    婆罗门得知他们被土匪追杀后很吃惊,立刻带着他们和自己的牛跑回村内,敲锣鸣鼓招来村人,浩浩荡荡向土匪所在的方向进攻,村里的人似乎很有这方面的经验,很快就都全副武装起来,土匪一看这个场面,立即掉头狼狈逃走。玄奘赶紧和村人们赶到水池旁,给那些被绑的人松绑,一些人被吓得大哭,玄奘微笑地安慰他们,有人就问他说:“衣物钱财全被洗劫一空,什么都没了,这实在是够惨!大师您怎么一点都不在乎?”玄奘心平气和地回答道:“古书中有一句话说‘天地之大宝曰生’,这世上最宝贵的无非是生命,生命保住了,其他身外之物的损失,又算得了什么?”众人听后心下释然,继续跟着玄奘向前赶路。

    第二天,一行人来到了磔迦国的东边,在一片大树林中遇见了一位婆罗门,据说已经七百多岁了,但是身体依然很硬朗,他身边的两个侍者也已一百多岁。这些人精通印度最古的宗教典籍——《吠陀》。“吠陀”是印度宗教哲学和文学的基础,在雅利安人发明文字之前就出现了,主要是歌颂神德的赞歌,用来在祭祀的时候诵唱,另外还包括一些祭祀仪式的说明、祷文、咒文等。《吠陀》是属于凡人的自然宗教圣典,最初的婆罗门阶级就是因为背诵了这个被民间认为具有超人咒力的经典而受到尊重,并被视为与神同等,最终奠定了婆罗门的地位和势力,所以《吠陀》就等于是婆罗门的权力泉源。但是由于年代久远,这部用古语写成的经典并不能被一般民众所理解,渐渐变成神语,婆罗门就以神的代言人的身份加以诠释,其地位就更加神圣了。

    玄奘的到来让这个老婆罗门非常高兴,得知他们被洗劫一空,他特地派侍者到镇上募捐,当时玄奘的名字早就在他停留迦湿弥罗时流传开来,侍者的募捐进行得很顺利,几乎一呼百应,富豪们纷纷带着布匹和食物前来看望玄奘,玄奘把东西分给随行人员和热心的婆罗门,并在那里停留了一个月,向老婆罗门学习各种经论,相传这个老婆罗门是佛教有名的龙猛菩萨的弟子。

    古老的传说

    玄奘告别了婆罗门,向东行五百多里就进入了至那仆底国境内。“至那仆底”的意思是中国的封地,所以又叫“汉封”。之前玄奘路过迦毕试国时听到的有关汉人天子的传说中,就提到了至那仆底国。据说那位汉王子夏天住在迦毕试国的沙落迦寺,冬天就移居到至那仆底来。玄奘住在这里的突舍萨那寺一年多,跟随寺内的高僧毗腻多钵腊婆学习《对法论》《显宗论》和《理门论》等经典。

    出了至那仆底国,玄奘往东北行一百五十里进入阇烂达那国,在那里待了四个月,其间向那里的高僧旃达罗伐摩请教学问。再往东北,经过一段断崖绝壁,就到了屈露多国,然后往南及西南行,先后到达设多图卢国和波里夜呾罗国,往东途径秣菟罗国(今印度首都新德里东南的穆特拉),就进入了中印度,这里是重要的佛教文化中心,佛迹极多,各宗各派都有。

    玄奘以激动的心情,一步步地接近心中的圣地。在通过了萨他泥湿伐罗国和窣禄勤那国之后,玄奘第一次站在了“圣河”恒河的岸边,玄奘向远处望去,八百里以东就是它的发源地喜马拉雅山,这条大河向东南流入孟加拉湾。《西域记》中关于它的描写很多,说它“灵怪虽多,不为物害,其味甘美,细沙随流”,还记载了当地人的一些相关风俗,人们认为恒河水是“福水”,“罪咎虽积,沐浴便除”,可以用恒河水洗掉自己的罪孽。不过这些在佛教的经典中都找不到根据,这只是婆罗门教的说法。玄奘在此停留了五个多月,其间一直跟高僧阇耶毱多学习。

    贞观四年(公元630年),玄奘前往秣底补罗国,打算向德光论师的弟子蜜多斯那学习《辩真论》等。

    四个多月以后,玄奘来到了一个特别的国家,那就是北边的婆罗吸摩补罗国。巍峨的喜马拉雅山就在其北方,这里是传闻中的“东女国”,国王通常由女人担任,男人只负责战争和农耕等事务。

    玄奘马不停蹄地赶路,又南渡恒河到毗罗删拏国,原本这里有一座阿育王建的佛塔,由于婆罗门教再度兴起,佛教式微,最终导致佛塔无人供养,已有一半倾毁。东行二百多里,玄奘一行进入了劫比他国,佛教在这里的情况较其他地方好些,佛教僧人在一千人以上。王城的东方有一座大寺庙,内有著名的三宝阶。之所以建这样一个三宝阶,是源于佛教中的一个典故。

    在佛教的生死轮回中有六道,分别是天道、人道、阿修罗道、畜生道、饿鬼道和地狱道。前三者是善道,后三者是恶道。天道有二十八重,四王天分别在须弥山腰的四面,忉利天在须弥山顶,此四王、忉利二重是为地居天;再往上的二十六重则为空居天。“忉利”是三十三的意思,因其宫殿在须弥山顶,四方各有八天,掌管三十二天,中央为帝释天,共计三十三天。

    传说释迦的母亲生下释迦后就去世了,依其生前之造业,死后升忉利天,释迦后来升到忉利天为母亲说法,中央的统御者帝释天用神力造三列台阶,以方便释迦返回下界。这三列台阶,中央一列用黄金打造,左侧是用水晶打造的,右侧则是白银的,释迦从中央的黄金台阶走下去,两侧都有人陪同,走在右侧银阶上的是手持白拂的第九重天的大梵天王,而帝释天则手持宝盖走左侧水晶台阶。相传那些台阶一直到数百年前还存在,只不过均已被破坏。玄奘所见到的三宝阶,是后世国王在原来的地方以砖石砌成的,然后再饰以宝石和黄金。台阶长达七十多尺,两侧还供有佛像及左右陪侍的帝释天及大梵天王的立像。旁边七丈高的石柱是阿育王所建。

    玄奘往西北行二百里就进入了羯若鞠阇国境内。黑公羊割其势而为羯,在这里“羯”的意思就是女性;“鞠”,弯曲的意思;“阇”指城门上的台。这个名字合起来的意思就是“曲腰女之城”,也就是曲女城,坐落于恒河岸边。这里的统治者是印度的中兴名君戒日王,他同时也是一名伟大的护教者,在他的统治下,曲女城充满了蓬勃的朝气。

    关于“曲女城”这个名字的由来,玄奘听过一个传说。很久以前,这里叫做花宫城,国王在周边的国家里很有威望,那里的人可以活到几百岁甚至几千岁。国王有一千个王子和一百个公主。王城附近的恒河河畔有一个上万岁的大树仙,他的身体像一棵大枯木,鸟儿无意间把嘴中所衔的种苗掉在大树仙的肩上,树苗就在他肩上长成大树,鸟儿就在上面结巢。有一天,曲女城的公主们来河边树林嬉戏,引起了大树仙的兴趣,大树仙就跑到了国王的面前,要求国王将公主中的一个嫁给他。国王觉得很为难,并没有当场答应,只是用好话把他先打发回去了。国王叫来女儿们商量,公主们没有人愿意嫁给他,只有一个年纪还小不太懂事的小公主,不忍父王为此担忧,就挺身而出表示愿意。国王无奈只好带着这个小女儿去见大树仙。大树仙一看是个毛丫头,非常地不满意,就问国王为何带这么小的来,国王实话实说,因为其他的女儿都不愿意。大树仙闻言大怒,说:“好个不愿意,那我就诅咒其他九十九个公主全部变成既丑陋又曲腰的丑女人,让她们这辈子都嫁不出去!”国王大惊,赶忙回宫一看,自己的女儿果然全部变成了那副丑样子,从此花宫城就改名为曲女城。

    在玄奘出生之前,光增王在北方兴起,经过了多年的南征北战,终于在传到儿子戒日王时发展成了统一北印度的帝国,然而相传戒日王的继位并不是一帆风顺的,中间还出现了一些波折。光增王死后,先是由戒日王的哥哥王增王继位,他贤明能干,甚得民心,导致邻近的东印度金耳国国王沙桑加十分妒忌他,沙桑加认为邻国有贤主,必为本国的祸端,于是假装邀请王增王共进晚宴,趁王增王赴宴时将他杀害。于是群臣才拥立戒日王登上王位,戒日王即位后整军经武,席卷北印度,攻破金耳国为兄复仇。

    戒日王颇懂得和平必须有武力做后盾的道理,他注重加强自己的军事实力,他拥有一支由六万象军和十万马军组成的部队。这支军队帮助他维持国内外的稳定秩序,而后他才能在稳定中致力于和平及弘扬佛教事业。天下太平后,戒日王下令没收民间武器,广设“福舍”,兴建了许多佛塔伽蓝,禁止杀生肉食,每年供养各国僧侣二十一天,五年举办一次“无遮大会”。“无遮”在梵语中的意思就是宽容无阻,即不分贤圣、道俗、贵贱、上下,众人皆可参与,平等地进行财施及法施的大法会。

    财施、法施是佛教中所谓布施的三种方式中的两种,第三种叫无畏施。财施指舍财济贫;法施就是说法度人的意思;无畏施就是以无畏施与人,救人出厄难的意思,我国的少林寺和尚的武道精神,大致就是源于无畏施的观念。

    戒日王把国库财产都拿到五年一次的无遮大会上用来布施,这样的大手笔是很少见的。他以佛教的教义来治理国家,使得佛教能够在婆罗门教复兴的压力下出现一段回光返照式的兴旺。玄奘在此停留了三个月,跟随毗离耶犀那三藏学习《毗婆沙》。不过并没有史料记载到这段时间玄奘与戒日王之间的来往,他们之间的相逢,进而迸发出的灿烂耀眼的光芒,还是以后的事情。

    恒河遇险

    曲女城往东南行六百余里,渡过恒河就到了阿逾陀国。这里的佛教与曲女城一样兴盛,大、小两乘同样很盛行。西北有阿育王所建的高二百多尺的宝塔,据说释迦曾经在此地传教说法。城西南五六里有古寺,传说健陀罗国的无著菩萨晚上升天去接受慈氏菩萨的教导,白天再回到寺中为众人说教,慈氏菩萨教给无著的正是玄奘一心想学的《瑜伽师地论》等。城中的另一古寺是世亲菩萨著书讲经的地方。无著和世亲兄弟俩后来都信奉大乘教,在这方面有着丰富的著述。他们大约比玄奘早出生两个世纪,兄弟俩的佛学造诣之深、影响之大,堪称印度佛学的一代宗师。玄奘参观他们的圣迹时,心中充满了敬仰之情。

    阿逾陀国往东三百多里的阿耶穆佉国是玄奘行程中的下一站,不料船在恒河行至一百多里时,遇到了十多艘土匪船,他们等候多时,看到玄奘的船靠近就立刻围拢过来。玄奘的船被逼靠岸,上面的人顿时乱成一团。匪徒把玄奘一行人赶上岸去,逼他们脱下衣服,然后劫走了所有的财物。

    这一次的劫匪除了财物之外,还有一个企图,他们都是所谓突伽神的信徒,每年秋天都要杀害俊美男子以血祭他们的女神。根据玄奘弟子所著的《三藏法师传》,可以了解到玄奘的外貌“形长七尺,身赤白色,端严若神,美丽如画”,这样的风姿和气度立刻引起了匪徒的注意。他们暗自庆幸,如果把玄奘作为祭品献给突伽神,女神必定会满意,就会保佑他们今年获得好运,当下就决议把玄奘杀了。玄奘不慌不忙地说:“假如我这样又脏又丑的外貌对你们有用,我不会吝惜。只是我来自遥远的中土大唐,千里迢迢想要求法取经,如今壮志未酬却遭你们杀害,恐怕你们也不会有好报!”同船的人也纷纷为玄奘求情,甚至有人挺身而出,想要替玄奘受死。

    但是土匪们不理会玄奘的话,说什么也不肯放过他,土匪头目下令就地筑坛,然后将玄奘架到坛上,准备立刻举行祭祀。玄奘既不求饶也不谩骂,从头到尾不发一言,很令土匪纳闷。只是在最后玄奘才提出一个请求:“请稍候片刻,让我心理作个准备,以便安心地到彼岸。”也许是土匪被他的镇定和真诚所感,就答应了他的请求。

    祷告完毕后,玄奘端坐默念菩萨法号,奇妙的事情就在这时发生了,玄奘突然觉得自己身体轻轻往上飘,仿佛上了须弥山一样,而后一重天、二重天、三重天,一直升到睹史多天,玄奘心情极为欢喜,见到了慈氏菩萨及随侍的诸位天神,完全忘了自己被绑在祭坛上,也好像完全听不见土匪的喧嚷及弟子们的哭泣声。

    忽然间整个树林里天昏地暗,飞沙走石,恒河水骤然掀起了波浪,吞噬了河上的船只。土匪们大惊失色,忙问玄奘的随行人员:“这个人到底是谁?”有人说:“他就是从支那来求法的高僧啊!你难道还没弄清楚?杀死他会惹怒天神的,你们赶快忏悔吧!”土匪们闻言纷纷跪倒在地,连声忏悔。玄奘这个时候一动也不动,根本不知道心外的世界正在发生什么事情。土匪中有一人见状上前为他松绑,玄奘惊醒过来问:“时候到了是吗?”土匪又惊又怕,连忙说:“不!不!我们决不杀害您,请您原谅我们吧!”

    玄奘这才明白自己的祈祷已经发生作用,就接受了土匪们的忏悔,还劝他们放弃为恶,免受恶报,为他们说法。土匪们纷纷表示自己受邪神迷惑而坠入罪恶的深渊,果断地把作恶的兵器丢入河中,把劫来的财宝归还给原主,然后接受玄奘的五戒,决心弃恶从善。这事传开以后让很多人感到惊奇。大家都认为是玄奘求法的诚心感动了诸天神。

    玄奘继续坐船前往阿耶穆佉国,然后再转东南,行七百多里到钵罗耶迦国,也就是今天的阿拉哈巴德一带。城中同样有阿育王所建的佛塔,据说是当年释迦说服外道之地。城东是恒河与阎牟那河交汇处,自古就有王公富豪把此地作为布施的大施舍场,方圆十四五里的地方,每五年就会举行一次“无遮大会”。

    两河交流处所看到的情景最令玄奘感到吃惊,他看到大约数十个婆罗门教的苦行者,将特别设计的柱子立在河中,日出前爬上柱子上方的横木上,以一只手扶柱子,同一边的脚抵住支持身体,而另一边的手脚则悬在空中,眼睛看向太阳,随着太阳的移动而转动身体,一直坚持到日落才从柱上下来。

    据说在此跳水而死的人可以往生天国,所以每天都有几百人带着通往天国的梦想在岸上绝食,然后七天后投水自杀。

    这个时候的钵罗耶迦国已看不到几个僧侣了,那里已经成为了婆罗门教的天下。从这里经过一个猛兽野象出没的大森林,一行人有惊无险地来到赏弥国,该国大约在今天的邦朱木拿河一带,传说释迦经常到那里去。这时,那里已经荒凉不堪了。破旧的宫殿内有高六十多尺的大精舍,供有一尊檀木佛像,据说是与释迦牟尼同日生的邬陀衍那王雕刻而成的。相传邬陀衍那王趁释迦升上忉利天为摩耶夫人说法时,委请其弟子目连带领工匠升天观察释迦牟尼的尊容,再回到人间雕刻而成。

    城里虽有不少圣迹,但大都已经被废弃了许久,无人问津了,这让玄奘感到很伤心。玄奘离开了这个荒凉的地方,往东再行五百里进入鞞索迦国境内。这是一个信奉小乘教的国家,释迦曾在此说法六年,据说当年释迦牟尼在此地丢弃了一根杨树枝,现在已经长成了一棵高七十多米的大树。这棵树曾经一度被异教徒砍伐,但每次都能重新发芽,茁壮成长。

    佛陀的一生

    玄奘继续向东行五百多里至室罗伐悉底国,相传释迦牟尼在世时,为钵逻犀那恃多王所治之国,都城为舍卫城,大约在今印度与尼泊尔的交界地带。释迦牟尼在这里度过了绝大部分的后半生,所以这里的圣迹随处可见,最出名的要数城郊的精舍了。

    “精舍”就是供僧侣们居住、学习的佛舍。释迦牟尼在菩提树下觉悟成佛后,国王献出了郊外的一片竹林地,王城内的长者们建造了六十个房舍捐献给他的教团,于是就有了第一个精舍,人们称之为“竹林精舍”。竹林精舍的出现对于佛教教团的确立意义非凡。

    当年舍卫城的一位长者,为了迎接释迦牟尼的到来,想找块地兴建精舍,最后他看中了王子的园林,王子不想卖掉这块地,所以推脱说要有铺满园林的黄金才卖,不料长者果真运来一车车的黄金铺满了园子,王子见状觉得那位长者的企图必非寻常,于是主动捐献了未铺黄金的一块园林。由于那位长者平日经常救助孤儿及孤寡老人,大家都称他为“给孤独”(支给孤独者),因此精舍建成后,名字就叫做“逝多林给孤独园”。释迦牟尼在此居住了很长时间。

    玄奘到达那里时,精舍已经完全荒废了,甚至整个舍卫城也是一片荒芜,城东门有阿育王所建的石柱,佛寺都遭到了很严重的破坏,只剩下一个砖砌的佛堂,里面供奉着一个金雕像,雕像是舍卫城的胜军王仿照前面说的檀木佛像铸成的。

    除了精舍以外,有几个深不见底的洞穴也是让玄奘很感兴趣的圣迹,其中一个有个传说,据说释迦牟尼的堂兄弟提婆达多,想利用藏在指甲间的毒药害死释迦牟尼,最后落得个活活地从那里陷入地狱的下场,同时提婆达多的帮凶,骂释迦的僧人瞿伽梨也在旁边被打入地狱。另外一个洞穴的传说也很有趣,据说一个名叫战遮的异教女子,因为嫉妒释迦的名声,就想要设计陷害释迦,她将一个木盆隐藏在腹部,假装成怀孕的模样来到精舍,当着众人的面指着释迦牟尼就破口大骂:“这个对你们说法的男人假正经,他跟我有了这个孩子,你们看!”这时居住在须弥山顶的帝释天化成一只老鼠,趁着女人不注意的时候钻到她的衣服里,咬断了绑木盆的绳子,木盆登时掉了下来。围观的人上前把木盆拿起来问道:“这就是你的孩子?”就在这时,大地裂开了一个口子,那个女人从那里坠入地狱,只留下一个深不见底的洞穴。

    虽然这个城已经荒废,但玄奘在其中游走参观,心中仍时不时浮现出一幅幅佛经故事的画面。他还想到了一则关于胜军王与佛陀的教谕。当时胜军王时常陪一些来访的国王们拜访释迦牟尼,有一天他又来到精舍,一进门就气喘如牛,经询问,释迦牟尼才知道他有暴饮暴食的习惯。他刚刚吃得很饱,一吃完饭就匆匆赶来,结果让自己喘个不停。释迦牟尼听后莞尔一笑,对胜军王说:“人应自己系念,如量而摄食。如斯,可少吃苦,不垂老,可保长寿。”胜军王觉得释迦牟尼的话很有道理,就转身对站在他背后服侍他的少年说:“你把刚才的话背熟,我每次吃饭的时候,你就背给我听。你每背一次,我就给你一百个钱。”少年非常高兴,每天都在胜军王吃饭的时候背诵,慢慢地,胜军王的饭量就减少了,身体也终于渐趋结实而健康端正。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释迦牟尼能将“中道”之理寓于行住坐卧、喝茶吃饭之间,既不偏重于婆罗门的禁欲主义,也不偏向世俗的享乐主义。

    玄奘睹物思情,不禁黯然神伤,想起释迦牟尼在时的种种教谕,又想起预言所说的“佛灭后一千五百年,其教法将在印度绝迹”,眼前的情境似乎都应验了。

    从舍卫城向东南行八百多里到劫比罗伐窣堵国,这里就是释迦牟尼的故乡,旧称“迦毗罗城”。来到释迦牟尼的出生地,玄奘满怀兴奋和严肃的心情。

    玄奘来到这里,见到的仍然是断瓦残垣,荒废程度较之舍卫城有过之而无不及,剩下的只是筑墙的砖块堆而已。附近有一个佛寺,里面住有三千名僧侣。城里的圣迹有供奉释迦的父亲净饭王的寺庙,庙北是摩耶夫人的寝宫遗迹,旁边就是释迦牟尼降生的地方,供有释迦降生像。

    据佛经说,释迦牟尼降生的时间是印度历四月三十日晚上,相当于中国阴历的五月十五。但关于这个时间还是存有争议,也有人说是四月二十三日,即中国阴历五月初八。关于他的出生年代也有很多种说法,而且分歧很大,有相差达四五百年者,不过一般认为,他出生于公元前565年,圆寂于公元前485年,比孔子早出生十四年。

    “释迦”是种族名,传说属于土耳其种,战国时代叫塞族,西方历史上称之为萨凯族,又称做释迦族。他们原本居住在伊犁河一带,后来有一支逐渐南迁至印度。相传汉代的康居就是他们留在原地的一支。“释迦”的字义为能仁,“牟尼”是寂默的意思。

    释迦牟尼俗名叫悉达多,父亲净饭王是城主,姓乔达摩,母亲摩耶夫人生下他七日后就去世了,姨母摩诃波阇波提将他抚养成人,净饭王聘请了婆罗门学者教释迦牟尼文学、《吠陀》等,又请人授他以武艺,释迦牟尼十六岁时娶邻国善觉王的女儿耶输陀罗为妃。一天,释迦牟尼乘车出城,看见衰病及死亡的人,突然领悟到了世界的无常,遂决意出家。父亲净饭王不准,这时,耶输陀罗怀孕了,释迦牟尼认为这样就可以告慰父王,于是牵白马飞奔出城,释迦牟尼先后苦修了六年,仍然觉得难以悟道,于是起身沐浴于尼连禅河,沐浴后接受了一个牧羊女提供的乳糜,恢复了健康。之后他渡过尼连禅河,来到伽耶城外的毕钵罗树(即菩提树)下,在树下打坐默想,暗自发誓,不成正果就决不起身,经过七天七夜,释迦牟尼突然之间恍然大悟,顿悟成佛。而后释迦牟尼就开始周游四方,化导众生,足足游历了四十多年,最后在拘尸那迦城的娑罗林间寂灭。

    释迦牟尼年轻时曾经在城的南面练习武艺,有时还与同族人练臂力,如今那里有一座纪念塔。在释迦牟尼七岁跟随婆罗门学者学习的地方,有描绘其受业情形的画像。另外,为了纪念他牵马飞奔出城,在城东南有太子骑白马奔腾的像。城的四门外各设一祠,这是为了纪念他从四门出游。祠中有描绘生老病死的图画。这个城还曾发生一件血腥的屠杀事件,即使已深悟解脱之道,晚年的释迦牟尼仍为此感到悲痛不已。

    胜军王皈依佛陀以前,为了表示欢迎释迦牟尼到舍卫城的诚心,表示愿娶释迦族女子为妃,然而释迦族的人天生具有很强的优越感,不愿将本族女子嫁给外族,但又不敢拒绝胜军王,最终就将一个奴隶所生之女装做是释迦族的女儿嫁了过去,因此种下了祸根。奴隶之女生下的男孩就是毗卢释迦王,他为太子时,有一次到劫比罗伐窣堵国请益受业,释迦族的人得知他来了,一边赶他离开,一边辱骂他身份低下。毗卢释迦王深感耻辱,即位后就迫不及待地想报复,准备亲自率领军队攻打迦毗罗卫城。这件事被释迦牟尼得知后,他赶紧到军队肯定会路过的枯树下等候。毗卢释迦王见到他立刻下马,恭敬地问他:“枝叶繁盛的树多得很,为什么偏偏站在这棵枯树下?”释迦牟尼说:“一个种族就好比一棵树,倘若枝叶都已枯萎,哪来树荫可躲?”

    毗卢释迦王听了这话只好退兵,回去后却越想越不甘心,不久又率兵卷土重来,城内的释迦人谨记释迦牟尼戒杀的教诲,全部都是手无寸铁的人民,最后很多人都被杀害了。只有在城外耕种的四个人在看见敌兵时,试图进行抵抗,但不久又退回了城内。但是这四个人最后却因为犯了杀戒而被逐出城。传说他们逃进了喜马拉雅山中,使得仅存的释迦族香火得以延续。另外还有五百名美女被毗卢释迦王带回了舍卫城,她们坚贞不屈,最后都被剥光衣服,斩断了手脚,众人在痛苦中呼喊着释迦牟尼的名字,释迦牟尼及时赶来,但却无法使她们逃离死亡,只好对她们说法,让她们在宁静中离开人间。慈悲为怀的释迦牟尼回到精舍后告诉左右的人:“七日后,毗卢释迦王死于水中。”释迦牟尼的预言果然应验,七日后,毗卢释迦王与宫女泛舟池上,忽然间狂风骤起,毗卢释迦王被淹死。

    玄奘在舍卫城外找到了当初释迦牟尼等待毗卢释迦王的枯树,也曾到过五百美女被杀的地点,旁边就是曾经淹没了毗卢释迦王,如今已经干涸的水池。在迦毗罗城那边,玄奘看到了那些束手被杀的释迦人的坟。四位农耕的释迦人反抗毗卢释迦王的地方则建有四个塔,玄奘带着沉重的心情一一凭吊。

    涅槃

    带着几分伤感,玄奘告别了佛陀的故乡,经过一片旷野荒林,向东行二百里,就到了当年释迦牟尼偷偷剃发的地方——蓝摩国。

    这是一个人口稀少的国家,境内有一座阿育王建的塔,据说当年释迦牟尼亲自提刀,在那里割断了自己的头发,他还在那里把自己的宝衣、髻珠等换成了鹿皮,然后让随从回去禀报父王说:“早晚别离,世之常事,恒聚一起,岂可得乎?”然后就开始了到各处山林求师访道的生活。

    城东南有一座宝塔,据说是蓝摩国王为了供奉释迦牟尼的舍利所建的。塔旁就是传说中的“龙池”,说是有龙经常化为人形,围绕着塔念经,还向佛祖献花。后来有僧侣陆续从各地前来参拜,却在此看见过一只野象,野象用它的长鼻子卷着鲜花献到佛前供养,它还用象牙割草,用长鼻子喷水,在场的人无不称奇。其中有一个僧侣感慨地说:“大象虽是野兽,却懂得拜佛供佛,还懂得为佛清洁环境,我们是佛门弟子,怎能坐视不管?”于是他就自己一个人留下来,搭一间小屋干起活来,非常勤快地栽花种果,邻近各国的人都纷纷捐款,在池旁建了一座寺庙,由那位僧侣担任住持,由刚剃度受戒的沙弥管理诸项杂务,而后代代相传,香火不断。

    离开蓝摩国,玄奘穿过一片森林,避过山牛野象和土匪强盗,终于抵达了释迦牟尼寂灭的地方。

    所谓“寂灭”,相当于“圆寂”“涅槃”。涅槃本意是熄灭,永离诸趣,进入不生不灭之门。凡人不论圣贤与否皆难免一死,但对佛祖菩萨而言,死去的只是他的肉身,至于他的本性本体则不生不灭。所以他们的死叫做“涅槃”。要讨论关于涅槃的问题,就必然涉及一些佛教的基本论点。佛教承认印度原来盛行的“轮回”观念,肯定人生在世是件很苦的事。苦是来自各种欲念,如果人能够摒除一切欲念,就能够进入一种恬静不乱的境界,这就是涅槃的境界。人如果通过修行达到涅槃,那么他死后就可以不必再入轮回,而是进入不生不灭的境地。如果死前就修成涅槃,因为惑业已尽,身体还在,所以叫做“有余涅槃”。至于死亡,小乘佛教认为是“身”与“智”永亡;大乘佛教则认为一切众生成佛,无所谓实灭,意识全体究意灭尽与否是无法断言的,所以死是“息幻归真”。不管是身智永亡,还是息幻归真,都能进入“无余涅槃”至完至全的境界。但佛教严禁人为地将死期提早以便登无余涅槃的彼岸。一般佛教僧侣去世被称为“涅槃”或“圆寂”,就是“归真返本”的意思。

    释迦牟尼游化四方,生前最后的心愿可能就是从吠舍厘回到舍卫城的祗园精舍,这里是必经之路,可是释迦牟尼走到这里时就已经心力交瘁。在来拘尸那迦城的途中,释迦牟尼接受了金银匠淳陀供养的旃檀茸,吃了以后就生病了。

    释迦牟尼打起精神继续走,到拘尸那迦城郊外时忽然感到腹痛如绞,就对他的十大弟子之一,堂弟阿难说:“你把我的袈裟叠成四折铺在地上,我想坐下来休息。”然后释迦牟尼又想要喝水。稍微休息一阵后,他又勉强走到尼连禅河边,告诉阿难他要到对岸末罗族人游乐的娑罗林去。

    日暮时分,释迦牟尼和弟子来到了那片娑罗林,弟子们遵照他的意思在娑罗林准备好卧床,把枕头放在北边。释迦牟尼说:“我很累,我要休息。”然后就静静地躺下,身体朝西侧卧,右膀在下,右手垫住头部,左手放在左大腿上,两脚相叠,就这样再也没起来。他说的最后一句话是:“人世间所有事务都是坏法,不可放逸。努力精进吧!”

    释迦牟尼涅槃的地方有阿育王建的塔,塔旁建有伽蓝,里面有佛祖横卧涅槃像,此外,释迦牟尼涅槃的事迹也都被刻在了一根石柱上,可是偏偏没有刻上年月日。

    玄奘在娑罗林中来回地走,发现四棵长得特别高大的树。据说那里就是佛陀寂灭之处,回想过去的历史,玄奘感慨良深!

    释迦牟尼涅槃的七天之后,遗体就在拘尸那迦城国城北河边“荼毗”(梵语之火葬)。随后摩揭陀、吠舍厘、迦毗罗和拘尸那迦城等八个国家,均争相要求供奉其遗骨,最后在一位婆罗门的仲裁下,佛骨由八个国家平均分配,这就是“佛骨八分”的典故。

    当年释迦牟尼在尼连禅河河畔的菩提树下顿悟成佛,就下定决心要把他悟出的道理传给世人,他首先想到的有两个人,但这两个人当时都已经去世,最后他想到了在他苦修时曾经追随过自己的五个人,经打听知道他们在鹿野苑。

    释迦牟尼走了几百里路,终于到了鹿野苑,起初那五人对释迦牟尼的教义抱着怀疑的态度,他们认为佛陀在苦修六年之后放弃了苦修是一种堕落。后来佛陀循循善诱,使那五个人认真思考他的话,他们才知道释迦牟尼不但没有堕落,而且已经提升到无上的境界,从此,释迦牟尼的弟子与日俱增,很快就增加到了六十多人。

    这就是佛教弟子们津津乐道的佛陀于鹿野苑之初转法轮。之所以叫转法轮,是因为佛之说法,能破除众生一切邪惑之见,佛陀运转心中清净妙法以度(救济)众生,所以喻之为法轮。

    玄奘在那里看到了一些遗迹,有阿育王所建的高一百多尺的佛塔,也有一根高七十多尺的石柱。石柱所在地就是佛陀最初转法轮的场所。另外有一个大寺庙,里面有僧侣一千五百人,寺院内有铜制佛像,完全按真人大小铸成,雕刻的是有关转法轮的情景。寺外石阶上有一百多座佛宠(安置佛像的柜橱),每个宠内都有金佛像。西面是佛陀入浴的水池,洗器皿、洗衣服的池塘等设施一应俱全,每个池都设有神龙守护。

    由鹿野苑沿恒河向东行三百里到战主国,这个国家里也供有佛陀的舍利。“佛骨八分”之后,剩下的佛陀舍利就由那位仲裁“佛骨八分”的婆罗门带回了战主国,战主国特地建塔来供奉。

    从战主国东北渡恒河,走一百四十五里就进入了吠舍厘国,位置大致在今印度东北靠近尼泊尔的摩沙法坡一带。这里盛产芒果、香蕉。释迦牟尼生前常来这里说法,所谓“法”,就是一切事物与道理之通称,梵语叫“达摩”。因为一切事理都有自体,具有规则,所以都称之为“法”。释迦牟尼最后在娑罗林涅槃之前,就是由吠舍厘出发,打算继续他的说法传道之旅的。

    玄奘来时,这里的都城已经被废弃了。原有的一百多座佛寺大部分都已倾颓,树林形迹全无,池水干涸。幸好还有不少圣迹存留,例如为纪念佛陀讲《维摩经》而修建的佛塔,佛陀对阿难说“这是我最后一次看吠舍厘”的地点等。至于吠舍厘国供奉佛祖舍利的佛塔,玄奘似乎并没有看到,因为他的弟子所著《三藏法师传》中没有相关的记载。玄奘曾经感叹吠舍厘国只剩朽木残株可供怀念,而今天,它的遗址几乎已无法辨认,就这样消失在了历史的烟尘中了,仿佛果真如佛陀所言,一切都是一场空虚的幻象。

    玄奘的下一站是摩揭陀国。但当他来到恒河渡头时,面对这千古不断的滔滔江水,他想起了佛陀十大弟子中的阿难之死。阿难是初期佛教教团的领导者之一,有一天,已经年老的阿难在摩揭陀国的树林内偶然遇到一位僧人。那位僧侣正在边走边念经文,不过他念的经文错误连篇。阿难是释迦牟尼的堂弟,直接受业于佛陀,佛陀涅槃后,就由他向弟子们口诵经文,这些经文才得以传之后世,所以阿难在当时是佛学权威。当他发现那位僧侣念错了的时候,连忙热心地跟上前去加以指正。不料这位僧侣不但不领情,反而大笑说:“大德,您已经老啦!”说完就不再理睬阿难,径自走开了。阿难很失望,感到与这种冥顽不化的人一起生活在世上是一件毫无意义的事情,于是万念俱灰,想要自求了断,早登彼岸。他打算先到吠舍厘去,这个消息很快传到了吠舍厘和摩揭陀两国的国王那里,纷纷跑出来寻找阿难。当阿难要渡过恒河的时候,摩揭陀国王怕失去高僧,率兵在后面追赶,吠舍厘的国王则派兵在北岸迎候,阿难一时间百感交集,生怕挑起两国冲突,索性就在船开到河中央时结束了自己的生命。两军见状都为之恸哭,阿难的遗骨由两国各分一半供奉。

    阿难,是梵语“阿难陀”的简称,有欢喜、庆喜的意思。他的父亲斛饭王是净饭王的弟弟,阿难出生后斛饭王派使者向净饭王报喜,净饭王听后很高兴,就给孩子取名为欢喜,即阿难陀。

    菩提树下的痛哭

    玄奘一行登上了岸,进入了那烂陀寺。这里可以说是玄奘来印度的主要目的地,这里的人都很崇尚学术,礼圣敬贤。境内有僧侣万余,寺院五十多座,是当时为数不多的几个盛行佛教的地方,大乘佛教是摩揭陀的主要流派。在由玄奘所述、弟子辩机编著的《大唐西域记》中,记载的国家一共是一百三十八个,而摩揭陀一国就占用了第八卷和第九卷两卷的篇幅,那里的圣迹之多由此可见一斑。摩揭陀国的重要性还在于这里曾经是阿育王的都城,这个孔雀王朝伟大的护教者使佛教的影响逐渐扩大。同时释迦牟尼也是在这里深入禅定,降伏诸魔,看破生老病死痛苦之本原,最终得大解脱而成正觉,可说是佛教生命的起源地。

    孔雀王朝的开国君主旃陀罗笈多本是摩揭陀国的武士,他打败了亚历山大大帝派驻在北印度的菲利普斯将军,将希腊军逐出印度,占据今印度西北印巴交界的旁遮普省一带,然后又挥军南下攻占了摩揭陀国,于公元前322年建立起一个庞大的帝国,以摩揭陀国为重心。

    玄奘在摩揭陀国参观了三处故都遗迹,其中两个是释迦牟尼时代,频婆裟罗王的王舍城与稍后的新王台城;还有就是阿育王的新都波咤釐子城。玄奘最先参观的是波咤釐子城,其余两城则是玄奘安顿在了那烂陀寺以后去的。

    早在释迦牟尼在世的时代,摩揭陀政府就打算把波咤厘子城建设为军事重镇,佛陀曾预言了它的繁荣,两个世纪以后,阿育王由王舍城迁都至此,应验了佛陀的预言。阿育王在此号令全国,并将此地作为佛教的传教中心。但经过八九个世纪岁月的消磨,这里已成一堆废墟。

    旧城的北方就是恒河,岸边有高达数十尺的石柱。这里是令人谈之色变的“地狱”的遗址。起初阿育王仍是一个暴君的时候,曾在这里施行过各种惨不忍睹的酷刑。不过后来阿育王一心归佛,就废除了那些酷刑。如今它已变成一个有千户人口的大城,玄奘在这里停留七天,参观了一座供有释迦牟尼舍利的佛塔,据说是阿育王所建八万四千座塔之一。虽说这个数字有些夸大,但玄奘一路走来,几乎处处都可以见到阿育王所建的佛塔,可想而知阿育王所建的佛塔数目还是相当惊人的。那里的一所寺院内有一个足迹状的石头,长一尺八寸,宽六寸,叫做“佛脚印”。据说释迦牟尼生前最后一次游化,从吠舍厘走到此处,向阿难说:“这里是我最后一次眺望金刚座和王舍城的地方。”说这话时,他正好踩在恒河边一个方形的大石头上,于是此处就变成了“佛脚印”这个圣迹。

    在波咤厘子故城东南,有阿育王所建的著名的鸡园寺残迹,寺旁有一座宝塔叫阿摩落迦塔。阿摩落迦是一种印度的药用果名,晚年的阿育王在这里发生过很多故事。年轻时所向披靡的阿育王,到了晚年却没能避免政权为权臣所把持,连对僧侣的布施也无法做主。有一天饭后,阿育王若有所思地把弄手中吃剩的阿摩落迦,不知不觉把一颗果子弄坏了一半,不禁触景生情,感慨万千,自己虽贵为君主,风光一世,最后却只能掌握半个阿摩落迦!于是就把那半个阿摩落迦施舍给鸡园寺的僧侣,僧侣们把它放在粥中食用,把剩下的果核视同至宝,特为建塔供奉。可见阿育王在佛教弟子中人缘很好,他为佛教所奉献的心力,还是获得了大家的衷心感激的。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