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家世渊源-毛泽东:“你就是我的大女儿”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毛泽东看到刘松林日渐消瘦憔悴的样子,常劝慰她说:“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孩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而牺牲。”

    毛泽东风趣地笑了:“那你们闭着眼睛上街抓一个呗。”

    刘松林也开玩笑地说:“那抓个麻子怎么办?”

    刘松林,原名刘思齐。她是刘谦初和张文秋的女儿,1930年冬生于上海,曾被毛泽东收为义女,1949年10月15日同毛泽东的长子毛岸英结婚。

    一

    1938年初春的一个晚上,延安中央党校礼堂在演出文艺节目。其中有一出名为《弃儿》的短剧,写的是一对夫妇被国民党反动派逮捕,在寒风中,一个不满10岁的女孩在后面追赶着呼喊:“妈妈!妈妈!”孩子进入了角色,演得感情真挚,催人泪下。这个小女孩就是刘思齐。

    演出结束后,毛泽东走上舞台接见演员。他特地走到小女孩的身边,抚摸着她的头,亲切地问道:“你叫什么名字呀?你的爸爸妈妈是谁呀?”

    “我叫思齐”。她回答说。

    当时只有8岁的刘思齐,脑海中尚未形成领袖、伟人等这样的概念,她天真地、毫无拘束地拉着毛泽东的手,引他走下了舞台,朝爸爸妈妈的座位走去。来到爸妈跟前,她仰起小脸对毛泽东说:

    “这就是我的爸爸妈妈。”

    张文秋与陈振亚见毛泽东来了,恭敬地站起来。

    “你们是孩子的爸爸妈妈吧?”毛泽东问他们。

    张文秋回答说:“我是孩子的妈妈,他是孩子的继父。孩子的父亲是刘谦初,1931年4月在济南监狱被韩复榘杀害了。

    “提到刘谦初,毛泽东的神情严肃起来。沉默了一会儿,他说:“刘谦初我是知道的。他是个好同志,可惜牺牲得太早了。”他指着小思齐,叮嘱陈振亚、张文秋说:“这是烈士的后代,我们有责任要好好教养她。”

    说到这里,毛泽东弯下腰,笑着问思齐:“我做你的干爸爸,你做我的干女儿,好不好啊?”

    思齐听了这话,不知所措,随即向母亲投去征询的目光。张文秋连忙对孩子说:“快叫爸爸。”思齐羞涩地向毛泽东喊了声:“爸爸。”

    毛泽东爽朗大笑起来,兴致勃勃地说:“嗯,好孩子!既然是女儿了,你就跟我一道,到我家去玩玩,好不好?”他牵着思齐的小手,走出了中央党校的大礼堂。刘思齐就这样成了毛泽东的干女儿。

    不久,思齐随父母去苏联,途经迪化时,被军阀盛世才扣留。

    二

    1946年夏,思齐随母亲以及其他二百来名革命者一起从新疆返回延安。到延安的第二天,毛泽东在中央党校看望了他们,并与大人孩子们一一握手。他从人群中一下子认出了张文秋,便停住脚步说:“你回来了,好不容易呀!思齐呢?怎么没有见到她?”

    张文秋把站在身后的思齐拉到毛泽东面前,要她问好。毛泽东高兴地拉着思齐的手说:“七八年不见面,长成大姑娘了,我都认不出来了!你还是我的干女儿呢,记得吗?”思齐点点头说:“记得,记得。我们常想起您呢。”

    两天后,毛泽东派人把思齐接到家中去玩。很自然,刚从苏联归国不久的毛岸英与刘思齐相识了。

    此时的刘思齐正值少女时期。圆圆的脸盘镶嵌着一双水汪汪的大眼睛,皮肤白净细腻,油黑发亮的两条长辫,苗条的身材配上一身蓝色的“列宁装”,显得既美丽又朴素。

    毛岸英与她第一次见面时,就对她产生了好感。他们在毛泽东的窑洞里各自诉说着以往的经历和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两人有着共同的语言。渐渐地,刘思齐对毛岸英也产生了爱慕之情。她喜爱毛岸英的英俊,更敬佩他的见解。交谈的时间虽然不长,但给两人留下的印象却都很深刻。两颗年轻的心,正悄悄地挨近。

    不久,刘思齐去延安中学读书,同年10月,参加陕甘宁边区联防军,在那里任文化教员。后又进入北方大学文学院。1948年学校放暑假时,刘思齐正患疟疾。因当地缺医少药,病情不见好转,被转到河北平山县。痊愈后,她没有回学校。因平山县城距西柏坡很近,刘思齐就绕道想去看望毛泽东。在毛泽东的住处,她遇见了毛岸英。

    两人再次相逢,内心深处的感情犹如决堤的江水,汹涌澎湃,千言万语融汇在一起。不久,毛岸英和刘思齐被分配到附近农村搞土改,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他们在一起谈工作,谈共同的理想,谈未来的生活,两颗心贴在了一起。后经邓颖超和康克清介绍,他们建立了恋爱关系。毛泽东对思齐的家世很了解,很快同意了这件事,但不赞成他们立即结婚,认为思齐年纪尚轻,应该抓紧时间多学点知识。刘思齐也感到自己学业没有完成,基础知识掌握得不系统,就按照毛泽东的意见,把婚事暂时放下来,到“联中”这所比较正规的学校读书去了。后来,学校迁入北平,她又随之到北京师范大学附属女子中学就读。直到刘思齐到了结婚的年龄时,毛泽东才同意他们结婚。1949年10月15日这天,毛岸英和刘思齐在中南海举行了热闹而简朴的婚礼。

    刘思齐与毛岸英结婚仅1年,岸英就赴朝参战,不幸牺牲。

    三

    毛岸英的牺牲,沉重地震撼了毛泽东的心灵。然而,他以极大的毅力,克制住老年丧子的巨大悲痛,把全部心血倾注在国家大事上。而刘思齐当时并不知道毛岸英已经牺牲,她每周一次的看望,对毛泽东说来犹如一场感情的灾难。

    刘思齐每次都要问,爸爸,收到岸英的信没有?岸英为什么几个月不来信?

    毛泽东总是佯作若无其事的样子安慰她,以便使她能安心地学习。这样,对于毛岸英的牺牲,刘思齐一无所知。她照旧地去念书,忙于学业。

    两年以后,毛泽东终于下决心把毛岸英已经牺牲的消息告诉刘思齐。为了使刘思齐能承受住这突如其来的巨大打击,毛泽东颇费了一番苦心。他扳着指头,讲述自家为革命牺牲了的亲人:杨开慧、毛泽民、毛泽覃、毛泽建、毛楚雄。述说他们生前的经历和牺牲时的壮烈情景。

    刘思齐越听越纳闷:朝鲜停战了,岸英为什么没有消息?难道他……

    她慢慢抬起头,看到花甲之年的毛泽东,反而宽慰起他来。她想不起这天是怎么样离开中南海的。

    不久,刘思齐又一次来到中南海。毛泽东特意请来了周恩来。

    周恩来十分委婉地对刘思齐说:“为抗美援朝保家卫国,牺牲了无数生命的战士,人们永远不会忘记他们。”

    刘思齐疑惑地点着头。

    “岸英也是其中之一!”周恩来轻轻地说。

    这轻轻的一声,犹如一声惊雷!刘思齐痛不欲生,失声痛哭。

    毛泽东面色苍白,呆呆地坐在一边。

    周恩来把刘思齐搀扶到沙发上时,他的手无意地触到毛泽东的手,心里一惊,急忙对刘思齐低声说:“思齐,你要节哀,你爸爸的手都冰凉啦!”

    刘思齐愣了一下,随即扑向毛泽东去安慰他。

    毛岸英的牺牲,对刘思齐的刺激太大了。她寝食难安,极度悲伤。毛泽东看到刘思齐日渐消瘦憔悴的样子,常劝慰她说:“战争嘛,总是要死人的。不能因为岸英是我的孩子,就不应该为中朝人民而牺牲。”

    四

    自从毛岸英牺牲的消息公开后,毛泽东就对刘思齐说:“今后,你就是我的大女儿。”

    从那时起,毛泽东格外疼爱刘思齐,时常亲自过问她的衣食住行和身体状况,信中亲切地称她为“我的大女儿”、“思齐儿”、“娃”。

    为了换换环境,学习一些新技术,组织上批准刘思齐赴苏联留学。毛泽东听说后,也很赞同她去苏联。并写信要她“争口气,学成后为国效力”。

    刘思齐在苏联学习期间,常给毛泽东写信,汇报自己的学习情况。毛泽东看到她的来信,感到十分欣慰,他用自己非常喜爱的化名“得胜”给她复信:

    亲爱的思齐儿:

    给我的信都收到了,很高兴。希望你注意身体,不使生病,好好学习。我们都好,勿以为念。国内社会主义高涨,你那里有国内报纸否?应当找到报纸,看些国内消息,不要和国内情况太隔绝了。

    祝好!

    得胜

    一九五六年二月十四日

    其间,刘思齐无论生活上、学习上遇到什么困难或问题都向毛泽东请教。毛泽东每次都认真地提出自己的意见,鼓励她独立自主地处事,集中精力学习,充分体现了一个父亲真正的爱心。

    刘思齐回国后,由于江青的插手而不能去看望毛泽东了。毛泽东则照常给“女儿”写信。1959年年初,新春佳节将至,毛泽东以十分关切的语调写道:

    思齐儿:

    不知你的情况如何,身体是否有起色。极为挂念。要立雄心壮志,注意政治理论……我好,只是念你。

    祝你平安。

    父亲

    一月十五日

    1959年夏,刘思齐生了一场大病。此时毛泽东正在外地巡视。毛泽东得知她的情况后,十分惦念,千里迢迢给刘思齐寄来一信,信中说:

    娃:

    你身体是不是好些了?妹妹考了学校没有?我还算好,比在北京时好些。登高壮观天地间,大江茫茫去不返。黄云万里动风色,白波九道流雪山。这是李白的几句话。你愁闷时可以看点古典文学,可起消愁破闷的作用。久不见甚念。

    爸爸八月六日

    毛泽东不仅支持刘思齐出国留学,在她转学国内后,仍希望她完成学业,学有所成,而且在生活中处处关心她、爱护她。所有这些,都遭到江青的冷嘲热讽,恶语中伤。为此,毛泽东经常劝慰思齐要“争一口气”。

    毛泽东的殷切期望和亲切关怀,给了刘思齐以巨大的力量。她以顽强的毅力,克服重重困难,终于完成了学业。1961年秋天,刘思齐被分配到解放军工程兵的科研部门从事翻译工作。

    五

    岸英牺牲后,刘思齐一连几年绝口不提再婚之事。毛泽东感到很不安,曾多次巧妙地劝她找个男朋友,重新组建家庭。有一次,他趁着其他孩子和刘思齐在一起的时候说起:“你们可以考虑交朋友、安家的问题啰!”

    “上哪儿找啊?我们找不着哇!”几个孩子嚷嚷说。

    毛泽东风趣地笑了:“那你们闭着眼睛上街抓一个呗。”

    刘思齐也开玩笑地说:“那抓个麻子怎么办?”

    大家一轰而笑。

    毛泽东劝得巧,刘思齐回答得也妙!

    这时,岸英已牺牲10年了,刘思齐的年龄已经不小了,仍是孤单一人。毛泽东很为她着急,不得不直言相劝:

    女儿:

    你好!哪有忘记的道理?你要听劝,下决心结婚吧,是时候了。五心不定输得干干净净。高不成低不就,是你们这一类女孩子的通病。是不是呢?信到回信给我为盼!

    问好!

    父亲

    六月十三日

    毛泽东不只是一般的劝劝,他还亲自出面为刘思齐先后介绍过两个男朋友,但都没有成功;他又托其他同志帮忙,别人介绍了几个,但毛泽东听了都不中意。

    后来,有人向毛泽东推荐了空军学院强击机教研室的教员杨茂之。毛泽东托人了解了杨茂之的情况之后,才把他介绍给刘思齐。

    相见之后才知道,原来刘思齐在苏联留学时与杨茂之见过面,只是没有说过话。他们经过一段时间的了解,终于结为伴侣。

    结婚时,毛泽东刚好写了《咏梅》这首词,随手抄录一幅送给他们,算作贺礼。又拿出300元钱,让刘思齐去代买礼品。刘思齐与杨茂之的结合,了却了毛泽东的一桩心事。

    毛泽东生前对刘思齐的百般疼爱,多方照顾,使刘思齐倍感亲切,她为能有这样的父亲而骄傲。几十年后,刘思齐回忆起见到毛泽东时的情形说:“1937年我在延安第一次见到了主席,但可惜的是那时我的年龄太小了,只是在朦胧的记忆中留下了一个和蔼可亲的伯伯的形象,他轻言细语,笑容可掬。‘第二次’在我的记忆中又是如此的清晰。在我的心灵深处,这次看望是与阳光、自由、欢乐融合在一起的。”

    (叶兰)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