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家世渊源-“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钟氏正在灶上做饭,忽然感到腹部一阵剧痛,饭没做熟,孩子已哇哇落地,朱德就这样来到了人间。

    为了维持这个二十几口大家庭的生计,钟氏在操持家务时十分注重节俭。朱家一年到头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这种地主富人看都不看一眼的饭食,经钟氏把菜籽油放在饭里做调料后,全家人吃起来有滋有味。

    一位意大利记者问朱德:“你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朱德毫不犹豫地说:“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能端一碗水给她喝。”

    朱德,这位八路军总指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司令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元帅,他的一生无疑是辉煌的。曾几何时,他一声号令,千军万马,排山倒海,勇往直前,那是何等的气势,何等的威武。但是,我们不应该忘记,孕育这位叱咤风云的伟人的,是一位平凡得连名字都未留下的乡村女性,她把伟大的人格——忍耐、宽厚、善良、勤劳,溶入了儿子的血肉之躯,从而影响了他的一生。

    一

    对饱经沧桑的母亲,朱德深深的记忆是,她“两只手上伏显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两只大大的褐色眼睛里充满了贤惠,充满了忧愁。”

    “家在巴山南侧住,祖宗世代作农夫。”朱德的这一诗句,简单明了地道出了自己的家世。

    朱德的家乡位于四川大巴山麓的仪陇县。他的祖父朱邦俊是一个淳朴、勤劳、有丰富农耕经验的农民,一生非劳作不可,稍一清闲便会生病。祖母潘氏是一个精明能干的劳动妇女,她把贫困的家操持得井井有条。朱德的父亲名叫朱世林,赋性和厚,为人忠耿,事亲孝,持家勤,终生在地里耕作。

    朱德的母亲钟氏生于1858年。关于她的家世,人们也只是了解个大致:她的祖上是漂泊四方的艺人,至父辈时才定居仪陇,但仍以卖艺为生。遇到有人家婚娶、丧葬、做寿时,被雇去吹吹打打。每当过节赶集,便搭台演戏,以此养家糊口。由此,不仅社会地位十分低下,生活也难以有可靠的保障。

    男大当婚,女大当嫁。长大成人的钟氏进了朱家的大门,成为朱世林的妻子。当时的朱家,生活十分艰难,他们住的是被地主废弃的破仓库屋,以租佃地主的土地耕种为生。正像那时中国大地上亿万挣扎在死亡线上的贫苦农民一样,勤劳成为这一家人的家风,因为类似这样的家庭,也只有勤劳才能支持贫困的生活。于是,有着一般农妇必需的强壮体力的钟氏,自进了朱家门后,便起早贪黑,在不停地劳作的同时,又在不停地承担着封建社会女人最主要的义务:生儿育女。孩子越多,母亲就越苦。钟氏共生了13个儿女,因实在无力养活,被迫忍泪吞声溺死了五个,只留下了六男二女。

    在这六男二女中,要算朱德的降生奇特。当时,钟氏正在灶上做饭,忽然感到腹部一阵剧痛,饭没做熟,孩子已呱呱落地,朱德就这样来到了人间。此时,钟氏才28岁,但已是四个孩子的母亲了。

    为了生存,钟氏整日劳碌着。她每天总是天不亮就起床,做好一家人的饭。白天在地里干活,种田、种菜、挑粪等,样样都少不了,回到家后又要挑水、做饭、喂猪、养蚕。晚上还要在昏暗的油灯下纺线,一直到深夜,因而留给孩子们的时间就少得可怜了。朱德同兄弟姐妹一样,在来到这个世界之后,很少能在母亲的胸膛和手臂上甜甜蜜蜜地睡上一觉,去感受那种安稳的幸福,他的幼年也是在泥土中摸爬滚打度过的。但是母亲在无言中给了朱德伟大而平凡的人格力量,使他一生受用不尽。

    母亲的辛劳是最好的身教。从母亲整日不停的忙碌中,朱德早早就懂得了劳动的含义,并养成了劳动的习惯。朱德四五岁时,就开始当母亲的帮手,帮母亲做些力所能及的活计。到八九岁时,他不仅能挑能背,还会种地了。上了学后,朱德也没有忘记帮助母亲,一从私塾回来,悄悄把书包一放,或去挑水,或去放牛,好让母亲安心地烧饭并稍作休息。有时,朱德则是上午读书,下午在家种地,逢上农忙,就整日跟着母亲在地里劳动。后来,无论是在战争年代还是解放以后,也无论职位多高,朱德始终保持劳动人民的本色。

    过多的生育,过度的辛劳,缺衣少食的生活,使钟氏过早地显露出苍老、憔悴,额头上、眼角边的皱纹记录着这位农村劳动妇女的沧桑岁月。对此,朱德也总是念念不忘:“她比一般妇女要高大一些、强壮一些,裤子和短褂上,左一块右一块都是补丁,两只手上伏显着粗粗的血管,由于操劳过度,面色已是黝黑,蓬蓬的头发在后颈上绾成一个发髻,两只大大的褐色眼睛里充满了贤惠,充满了忧愁……”回忆中充满了深情。

    为了维持这个二十几口的大家庭的生计,钟氏在操持家务时十分注重节俭。朱家一年到头吃的是豌豆饭、菜饭、红薯饭、杂粮饭,这种地主富人看都不看一眼的饭食,经钟氏把菜子油放在饭里做调料后,全家人吃起来有滋有味。家人的衣裳大都也是钟氏亲手缝制的,她先自己纺出线,再请别人织成布、染上色,这种“家织布”有铜钱那么厚,一套衣服老大穿过后,老二、老三接着穿。朱世林有时要抽点旱烟,喝点酒,每当这时,钟氏总要管束住孩子们,不让他们沾染上一点。后来,朱德走上革命道路后,不管地位怎么变化,一生勤俭,正是继承了钟氏的这种优秀品德。

    钟氏有着一颗善良的心。她虽然家务缠身,却任劳任怨,和蔼待人,从不打骂孩子,也没有和家庭任何成员吵过架、翻过脸。尽管她自己生活很苦,但只要有可能,她总是尽量周济和照顾其他穷苦的乡亲。谁家断了炊,谁家的婆娘生了病,她总要带着朱德去安慰一番,送去一点粮食。有一年,南巴地区闹了灾,不少灾民外出逃荒。他们经过村子时,挨户乞讨。钟氏拿不出可以救济的粮食,就煮一锅瓜菜糊糊,让朱德送去。这样,朱德从小就耳濡目染,也常常帮助年迈体弱的老人割草喂牛,帮助力气小的伙伴把柴草背回家……

    钟氏宽厚仁慈,但并不软弱,在她的性格中同时存在着刚强坚韧的一面。

    1895年,即朱德10岁那年,地主欺压佃户,要在佃户们租种的土地上加租,朱德家里没有力量交地主的加租,地主的管家就在除夕那天突然来到朱家,逼着他们退佃搬家。这个突如其来的打击,有如晴天霹雳一样,震碎了朱德一家人的心。没有办法,他们只能向人家借了200多吊钱,加上家里仅存的100多吊钱,赎回原已典当出去的老屋和祖业田。朱德后来回忆道:“在悲惨的情况下,我们一家人哭泣着连夜分散。从此我家被迫分两处住下。人手少了,又遇天灾,庄稼没收成,这是我家最悲惨的一次遭遇。”面对这样的处境,钟氏没有怨天尤人,没有灰心丧气,更没有屈服,她硬是用自己勤劳的双手、结实的身板,撑起了这个濒临潦倒的家。

    钟氏在这件事中的表现,给朱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应该感谢母亲,她教给我与困难作斗争的经验。我在家庭中已经饱尝艰苦,这使我在30多年的军事生活和革命生活中再没有感到过困难,没有被困难吓倒。”

    确实,朱德勤劳俭朴、温和敦厚而又坚强不屈的性格,源于他的母亲,“母亲那种勤劳俭朴的习惯,母亲那种宽厚仁慈的态度,至今还在我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

    朱德深深爱恋自己的母亲。当一位意大利记者问他一生最大遗憾是什么,他回答:“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端一碗水给她喝。”

    朱家世代贫困,祖祖辈辈没有一个识字的人,面对乡间豪绅的欺压、衙门差役的蛮横,朱世林和钟氏下决心节衣缩食培养出一个读书人来,以“支撑门户”,进而改变朱家的生活和地位。他们把这一期望寄托在了朱德的身上。于是,朱德六岁那年便进了私塾就读。

    朱德读了几年私塾后,父母又东拼西借凑足了一笔学费,以支持儿子继续深造。后来,朱德瞒着父母,远走云南,考进讲武堂,参加了新军和同盟会,投身辛亥革命。此时的朱德,已不再以做一个“读书人”为最终目标,父母原希望由他来“支撑门户”的打算也就随之成为泡影。但是钟氏对儿子的这种选择并没有半点怪罪,相反还给他以鼓励,从而更坚定了朱德追求光明、投身革命的决心。

    1922年,朱德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朱德便把自己终生交给了党、交给了人民,献身于伟大的民族解放事业。由于肩负着民族和党的重任,也由于非常的战争环境,朱德没有也不可能再有时间拜见、侍奉老母,而这对于一个对母亲怀有深情的儿子来说,是一件多么遗憾的事。1966年11月,一位意大利记者问朱德:“你一生中最大的遗憾是什么?”朱德毫不犹豫地说:“我没能侍奉老母,在她离开人间时,我没能端一碗水给她喝。”

    但是,钟氏对此毫无怨言,她支持儿子的事业,并不冀求儿子给家里什么资助。当她得知自己的儿子担任了八路军总司令时,仍不辍劳作,自食其力,她唯一的要求就是在余生能见上儿子一面。

    朱德深深地爱恋着自己的母亲,他十分理解母亲思儿的心情,总是想方设法告诉母亲自己的状况,以减少她的思念。

    抗日战争爆发后的一年,四川闹灾荒,赤地千里,哀鸿遍野。朱德从来延安投奔革命的老乡那里得知这一情况后,非常挂念年迈的老母。在抗日前线的山西洪洞县,他悄悄地写信给在四川泸州的好友戴与龄求助。信是这样写的:

    与龄老弟:

    我们抗战数月,颇有兴趣。日寇虽占领我们许多地方,但是我们又去恢复了许多名城,一直深入到敌人后方北平区域去,日夜不停地与日寇打仗,天天得到大大小小的胜利……昨邓辉林、许明扬、刘万方等随四十一军来晋……述及家中近况,颇为廖落,亦破产时代之常事,我亦不能顾及他们。唯家中有两位母亲,生我养我的均在,均已八十,尚康健。但因年荒,今岁乏食,恐不能度过此年,又不能告贷。我十数年实无一钱,即将来亦是如此。我以好友关系向你募贰百元中币,速寄家中朱理书收。此款我亦不能还你,请你作捐助吧!望你收到,复我。

    此候

    近安

    朱德

    11月29日于晋洪洞战地

    戴与龄接信后,感动不已,当即筹足了200元,送到朱德的家里。

    这封信现藏于中国革命历史博物馆中。满纸质朴的语言,体现了革命者无私无畏的坦荡胸怀和廉洁清正的高贵品质,也深蕴着朱德对自己母亲博大深沉的情意。

    三

    钟氏去世时,延安各界群众给她开追悼大会,毛泽东书写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1944年2月15日,劳累了一生的钟氏在家乡去世,享年86岁。消息传到延安,各界群众举行了隆重的追悼大会,陕甘宁边区政府文化委员会主任吴玉章在会上号召,做母亲的要学习钟太夫人,做儿女的要学习朱德总司令。

    中共中央的挽联上写着:“八路功勋大孝为国,一生劳动吾党之兴”;

    毛泽东写的挽联是:“为母当学民族英雄贤母,斯人无愧劳动阶级完人”;

    刘少奇、周恩来等人同挽:“教人成民族英雄,举世共钦贤母范;毕生为劳动妇女,故乡永保好家风”。

    朱德得知这一噩耗后,心情万分悲痛,这位在战场上面对枪林弹雨谈笑风生的总司令,此时却是一阵阵难以抑制的辛酸。为了表达自己对母亲的哀思,他一个月没刮胡子,并在延安的《解放日报》上发表了一篇悼文《回忆我的母亲》。

    文章一开头写道:

    “得到母亲去世的消息,我很悲痛。我爱我母亲,特别是她勤劳的一生,很多事情是值得我们回忆的。”

    接着,朱德在文章中就以他那质朴、平实的语言向人们叙说了一位劳动者母亲勤俭善良的崇高形象,叙说了母亲对自己的帮助和影响。

    文末,朱德道出了自己的理想和追求,并表明自己将把对母亲的这种哀情埋入心底,生化成一股力量,去实现这种追求,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他说:

    母亲现在离我而去了,我将永不能再见她一面了,这个哀痛是无法补救的。母亲是一个平凡的人,她只是中国千百万劳动人民中的一员,但是正是这千百万人创造了和创造着中国的历史。我用什么方法来报答母亲的深恩呢?我将继续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尽忠于我们的民族和人民的希望——中国共产党,使和母亲同样生活着的人们能够过快乐的生活。这是我能做到的,一定能做到的。

    愿母亲在地下安息!

    身为母亲,能孕育这样的儿子,并能得到人民和儿子的这般怀念,钟氏在九泉之下也可含笑了。

    (萧心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