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家世渊源-毛泽东:“吾母高风,首推博爱”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有他父亲那样健壮的好体格,但他那圆圆的脸庞,宽阔的前额,和善而充满智慧的眼睛,却很像他母亲。

    当时,毛泽东含着热泪给他的同学、好友邹蕴真写信,又高度赞扬了母亲的品德。信中说,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他说他的母亲正是这最后一种人。

    毛泽东的母亲是一位勤劳、善良、品德高尚的女性。1867年,她生于距韶山冲20余里的湘乡县唐家圫一个贫穷家庭。18岁的时候,文七妹嫁给韶山冲的贫苦农民毛顺生为妻。1893年12月26日,文氏夫人在一间普通农舍里生下了长子毛泽东。后又生下了毛泽民、毛泽覃兄弟,还收养了一个女儿毛泽建。她是这个家庭中最忙碌、最辛苦的人,抚育孩子,操持家务,养鸡喂猪,锄园种菜,样样活都干,样样都安排得有条有理。毛泽东的父亲毛顺生是一位精明能干、善于经营的农民,加上勤俭持家的贤内助,这个贫穷的家庭逐渐富裕起来。

    文氏夫人虔信佛教,心地极为善良,对贫穷人富有同情心。她经常瞒着丈夫,悄悄送米送粮接济贫苦的乡亲们。这种美德,对毛泽东兄弟影响很深,他们都很拥护母亲的做法。而父亲是不赞成施舍的,家里为这事常发生争吵。毛泽东在回忆这些往事的时候,风趣地说:“我家分成两‘党’,一党是我父亲,是执政党。反对党由我、母亲、弟弟组成,有时连雇工也包括在内。”

    韶山冲的乡亲们常常议论,少年时代的毛泽东有他父亲那样健壮的好体格,但他那圆圆的脸庞,宽阔的前额,和善而充满智慧的眼睛,却很像他母亲。更重要的是,毛泽东从小就在慈母的风范熏陶下,有母亲那样的好品性。在这方面,有许多生动的故事。

    毛泽东少年时候读私塾时,由于离家较远,和许多同学一样常自带午饭。一天,细心的毛泽东发现一位同学在大家吃午饭时,独自跑到外面去捡柴,好像有意回避同学们。原来这位同学因家里穷,没带饭,是饿着肚子来上学的。于是,他把自己带来的饭菜分给这位同学吃,放学后,他放下书包就到厨房去弄饭再填饱肚子。母亲以为午饭带得太少,第二天换个大碗给他带饭,可是儿子放学后还是到厨房狼吞虎咽地弄饭吃。母亲很奇怪,就问孩子:“怎么你去读书了,反倒吃得下那么多饭?”毛泽东把真实情况告诉了母亲。母亲不仅没有责怪儿子,还很高兴地说:“孩子,你这样做是对的,只是不该瞒着我,应该早对我讲清楚,我好给你大一点的篮子,每天带两份午饭,省得你们两人都吃不饱。”毛泽东一直记怀着母亲这个情深意切的真实故事,给许多人讲过他母亲的这种高尚品德。

    毛泽东有一位堂叔叫毛菊生,家境十分贫困。文氏夫人和少年时期的毛泽东非常同情他,娘儿俩每到年关就背着毛顺生给这位贫苦的叔叔送米、送腊肉。可是,毛顺生却要趁堂弟生活困苦的时候,不顾文氏和毛泽东的反对,买下他赖以活命的7亩水田。此事在少年的毛泽东脑海里留下了极深的印象,并对他走上革命的道路产生了积极的作用。解放后,毛泽东曾和堂弟毛泽连谈起过这件事,说:“旧社会那种私有制,使兄弟间也不顾情义。我父亲和二叔是堂兄弟,到买二叔那7亩田时,就只顾自己发财了,全无手足之情,谁的劝说都听不进去。我后来思考这些事,认清只有彻底改造这个社会,才能根绝这类事,于是下决心要寻找一条解救穷苦农民的道路。”

    ……

    父亲给儿子毛泽东设计的生活之路,是要他到湘潭一家米店里当学徒,将来成为会赚钱的人。可是,16岁的毛泽东却渴望着走出韶山冲,去读书学习,见大世面,寻找救国救民的路。父子之间发生了矛盾,文氏夫人站在儿子一边,同情和支持毛泽东的主张。她和毛泽东一起劝说毛顺生,并请来亲朋邻居说情,毛顺生才答应儿子的要求。1910年秋,毛泽东挑着慈母给打点的行李,告别了韶山冲,先到母亲的娘家湘乡县东山学堂读书,后又到省城长沙学习。从此,毛泽东不再由母亲照料,开始了独立的生活。但是,母亲16年的养育之恩,母亲的高尚品德,母亲的慈容,却深深地埋藏在了儿子的心里,并激励着儿子去奋进。

    1919年春,文氏夫人患病,得了淋巴腺炎。这时正在长沙工作的毛泽东,把母亲接到长沙医治,母子曾短聚一个时期。其间,毛泽东和弟弟泽民、泽覃搀扶着老母到照相馆合影留念。这是文氏夫人第一次照相,也是最后一次照相。他的儿子们万万没有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一次的团聚。

    这年10月,就在毛泽东和他的战友们正同军阀张敬尧进行斗争的紧张时刻,接到了二弟泽民从韶山寄来的母亲病危的特急家信。毛泽东带上在长沙读书的小弟泽覃,星夜上路,直奔韶山。可是,他们赶到家时,母亲却已入棺两天了。泽民说,母亲在临终时还呼唤着他们的名字……毛泽东心似刀绞,泪如泉涌,母亲才52岁,不想一场小病竟夺走了她的生命。他守在母亲灵前,对着暗淡的油灯,回想起童年的件件往事,慈母的形象时时浮于脑际。在悲痛中,他席地而坐写出了《祭母文》,曰:

    “吾母高风,首推博爱;遐迩亲疏,一皆覆载;恺恻慈祥,感动庶汇。爱力所致,原本真诚;不作讹言,不存欺心。整饬成性,一丝不诡;手泽所经,皆有条理。头脑精密,擘理分情;事无遗算,物无遁形……病时揽手,酸心结肠;但呼儿辈,各务为良。”

    当时,毛泽东含着热泪给他的同学、好友邹蕴真写信,又高度赞扬了母亲的品德。信中说,世界上共有三种人:损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损人的人;可以损己而利人的人。他说他的母亲正是这最后一种人。

    ……

    1921年春、1925年春夏和1927年年初,毛泽东回韶山探亲、开展革命工作时,总要到母亲和父亲的合葬墓前悼念一番。1936年,毛泽东在陕北保安的窑洞里,同美国记者斯诺谈自己的身世时,用了很多篇幅深情地谈到母亲。他说:“我母亲是个心地善良的妇女,为人慷慨厚道,随时愿意接济别人。”

    建国后,1959年6月,毛泽东回到阔别32年的韶山故乡。在旧居里,他在父母的照片前凝望着,伫立了好一阵,然后对随同的同志说:“如果是现在,他们就不会死了。”父母得的都不是难医的病症,却都过早地去世了。毛泽东在自己当年的卧室里,看到了他和两个弟弟与母亲的合影,心情顿时激动起来。他用地道的家乡土话问道:“咯是从哪里拱出来的呀?”(这张照片是从哪里找出来的?)原来这张唯一的母子合影,一直保存在外婆家。如今,照片上的老母早已作古,二弟泽民1943年牺牲在新疆,三弟泽覃1935年牺牲在江西战场上,只剩下了他自己,他该有多少感慨啊!

    毛泽东还特意去瞻仰了父母的坟墓。那天早晨,他默默地爬上旧居对面一座叫楠竹圫的小山岗。随行的罗瑞卿等起初并不知道他的意图,一直到了毛泽东父母的坟墓时,才知道他是来悼念父母的。警卫人员赶紧采来一束松柏给毛泽东献上。毛泽东向合葬墓致了深深的鞠躬礼,随后又伫立良久。在墓地,毛泽东不无感慨地说:“前人辛苦,后人幸福。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回到住所后,毛泽东又对罗瑞卿讲:“我们共产党人是彻底的唯物主义者,不信什么鬼神。但生我者父母,教我者党、同志、老师、朋友也,还得承认。我下次再回来,还要去看看他们两位。”

    ……

    (余世诚)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