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里的家世渊源-陈云:两岁丧父,四岁丧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觉得让这样一个聪明孩子辍学在家烧火十分可惜,当场答应让陈云到颜安小学的高小部学习,并且免收学费。

    陈云初进店时,个子很小,与店里柜台一样高,经常垫只小凳子在柜台上做生意。

    1905年6月13日(农历乙巳年五月十一日),陈云诞生在青浦县练塘镇下塘街西首靠河的闵家小屋里。

    练塘镇也称章练塘,位于青浦县城西南18公里处,镇呈长方形,东西走向,一条市河俗称三里塘,贯穿全镇,沿市河两岸有两条并行的街道,相传五代闽国高州刺史章仔钧与妻练夫人居此而得名。明末清初形成市廛,原名吴江、元和、青浦3县合辖,宣统二年(1910年)全部划归青浦县。练塘镇并不大,面积仅0.365平方公里,东濒泖河,南绕大蒸塘,东北靠拦路港,西北临叶厍荡,是个水乡。闵家小屋是一间五路头十余平方米的平房,宅门朝南,前靠街,后沿河,南面是闵龙相开的米行,西面50米处有一座元朝至正三年建的顺德桥。

    陈云的父亲陈梅堂,出身练塘近乡,是个朴实的庄稼汉,他家世代务农,有一套种田本领,空闲时也捉鱼摸蟹,或帮人宰猪为生。陈云的母亲廖顺妹祖籍广东,生在练塘。1895年陈梅堂和廖顺妹结婚后,生下一女取名陈星。陈云出生时姐姐已9岁了。由于当时家境非常困难,陈梅堂又积劳成疾,无钱医治,廖顺妹只得经常以帮佣及缝衣来贴补家用。1907年,38岁的陈梅堂于抛下妻儿去世。以后,家境越发困难,廖顺妹虽有母亲及结拜姐姐万氏给予照顾,也因贫病交加,于1909年去世。

    孤苦伶仃的陈云和姐姐陈星,由外婆从闵家小屋领到下塘街家里,亲自照料。外婆廖陈氏是练塘泖东农民出身,为人勤劳,性格开朗,处事果断。陈云的外公去世后,家中事务皆由外婆做主。陈云的外公姓廖,广东人,早年参加太平军起义,以后转战在江南一带,太平军失败,落户练塘地区,后在练塘镇下塘街买下了一个门面房子。1870年,他和廖陈氏结婚,生下廖顺妹、廖文光等子女,1898年去世,享年59岁,遗体运回广东安葬。

    陈云舅舅廖文光,又称龙相、龙公子,以裁缝为生。1903年,他娶练塘东目圩村倪松村立嗣阿姐倪氏(人称大阿姐)为妻,和母亲住在一起,生活尚能过去。廖文光心地善良,性情温和,爱好文艺,喜爱孩子,但结婚多年,膝下仍然无后。因此,30多岁的廖文光对两个外甥倍加爱护。有好吃的,总留给孩子们先吃;逢年过节,也让他们和近邻小朋友一样穿新衣服,打扮得干干净净,欢乐地度过节日;空闲时给外甥讲故事,有时还带陈云去听书。

    一晃两年过去,1911年,陈云的外婆又患病身亡,临终前叮嘱廖文光,要将陈云作为廖家立嗣儿子,并抚养好陈星。廖文光很孝顺母亲,遂把陈云作为自己的养子,改名廖陈云。陈云仍叫廖文光为舅父。从此,陈云和陈星由舅父抚养。

    不久,廖文光家经济日趋拮据,这是因为陈云外婆患病时延医求药,逝世后丧葬费等花费甚多,加上当时农村连年歉收,裁缝铺顾客日益减少,生意清淡。廖文光夫妇再三考虑,决定不做裁缝,在铺面开个小酒店,卖卖点心,维持生活。小酒店门面里,有一只二眼灶,一只小水缸,窗踏门下摆一块阁板,店里4张桌子,9条长凳,倒也清静有序。过小天井还有雅座一小间,镇上一些有文化者常来光顾的地方,颜安小学杜衡伯校长即其中之一。小酒店的菜由陈云舅母亲自烹饪,烧得别有风味。如油爆鳝丝,这是练塘一碟名菜。又如敲扁豆,这是将大白蚕豆浸在水中涨胖后,用榔头慢慢敲扁,成一铜板大小,然后放在热油里氽,氽至豆至稍黄捞起,拌上佐料装盆,此豆片香脆可口,色味俱佳,供应顾客下酒。陈云小时候,也帮助舅母做“敲扁豆”,敲的豆片既薄又圆,深受大家赞许。姐姐陈星更是舅父母的好帮手。1915年,陈星和本镇协和昌南货店青年职工王福生结婚,新房就设在舅父家后客堂。廖文光经济虽不宽裕,但喜事办得很光彩。

    廖文光对陈云的成长极为关心,先是将他送到本镇油车杨大源宅基刘敏安办的私塾里受启蒙教育。私塾学生不满10人,念一些传统的三字经、百家姓等书,每天要写毛笔字。当时,陈云年龄虽小,却很听老师的话,认真地读书,用心地写字,毛笔字写得很端正。刘敏安老先生很器重陈云,有时还专门深入浅出地给他讲授一些处世做人的道理。陈云在私塾里念了近2年,师生之间的感情很深厚。后来,陈云常去看望刘老师,长大后和刘敏安的儿子刘国桢(人称刘聋子)结成了莫逆之交。

    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教育部推行初小义务教育。1914年夏,廖文光将陈云送入贻善国民学校读书。该校创办于1906年,资金由本镇金用霖每年捐金百元资助,不足部分由忙漕税补助。校址设在城隍庙。当时学生30多人,年龄有大有小,程度有高有低,教师把学生分成四个年级。根据陈云的文化程度,校方将他分在三年级。陈云在贻善小学读书时,对学校设置的语文、数学、手工、体育等课程都感到新奇,喜欢学。他求知欲强,每堂课都能认真仔细地听讲,他记性好,教师讲的课文都能牢牢地记住;他勤奋认真,学校布置的作业都能一丝不苟地完成。他每天早晨起得很早,点了油盏火,便在店堂里读书、写字。有的孩子要和他玩,他从不迁就,坚持学习。邻居们常以陈云勤奋学习的精神教育子女,要他们以陈云为榜样,有志气,努力学习。陈云还肯帮助同学温课,常常受到教师的赞扬。陈云在贻善小学读了二年,到初小毕业。

    陈云从小酷爱听评弹。练塘地区属吴语区,弹词评话素为人民喜爱,拥有大量听众。练塘最早的畅园书场建于清朝末年,就在混堂浜,离陈云舅父家仅30米左右。民国初年在畅园边上,又造了一个书场,名“长春园”。这书场有200多座位,为了招揽听众,每天上午派个伙计,掮着一块写有当天书目及艺术姓名的木牌,敲着小锣在全镇上塘街、下塘街兜一圈,一些孩子兴致勃勃地跟着伙计走,有时,陈云也兴高采烈地跟在这群孩子里。书场一般每天日夜二场,听书的人进去后,选择最佳位置坐好,跑堂来泡上一壶茶,并向听众收取茶资,书场与艺人以四、六或对半折账来分配茶资收入。书场的小台仅一尺高,台上一只书桌,两把椅子,面对书场大门。大门里两旁墙壁前有一排钩子,专为农民听书时挂篮子用。陈云小时候,有空就站在书场后面,靠在墙壁上听书。人称“靠壁书”。陈云不管是评弹(当地称小书),还是评话(当地称大书),都喜欢听。因为说书人说的尽是些民间轶事,一场场褒忠良,贬奸恶的人间悲欢离合的故事,使陈云幼小的心灵中受到真善美的教育,并在听书中增长了知识,开拓了视野。

    陈云也喜欢欣赏江南丝竹,常到母亲结拜姐姐的儿子万秉章处,学习吹笛子,拉胡琴,弹琵琶等。万秉章比陈云大8岁,小时候卖给隐真道院当道士(后来还俗),两人相处甚笃。

    幼年的陈云举止文雅、端庄,待人接物很有礼貌,见到母亲结拜的阿姐,总是主动叫大姨。万氏很喜欢他,经常要留些东西给他吃。

    1916年10月,陈云的舅母生了一个男孩,名叫廖霓云。舅母生产后,双手风湿病越来越严重,疼痛非凡,而且情绪烦躁不安,廖霓云也整天啼哭不止。为此,廖文光四处求医,花了不少钱,家庭经济更加困难,房屋也不够住。于是,陈星夫妇搬了出去,在城隍庙西堂里借了一间房子住下。1919年4月,陈星生下一女,取名王定金,后来搬到小白场,开一爿茶馆度日。廖文光原想让陈云升学读高小,可是力不从心,只得让陈云辍学在家,帮助干活。陈云从小懂事,不贪玩,爱劳动,看到舅母、表弟病痛很同情,看到舅父忧愁很难过,在家担当了许多杂务事。陈云干起活来干净利索,无论烧火、洗菜、打扫卫生、帮舅母搓洗霓云的尿布等,样样都干。

    半年过去,陈云舅母和表弟病情稍有好转,廖文光实在舍不得陈云在家做杂事,怕耽误他的前程,便千方百计托人让他学点谋生技术。这一决定得到了陈云舅母的弟弟刘福和的赞许和资助。1917年夏,廖文光托人送陈云到青浦县立乙种商业学校(现青浦第二中学)读书,希望他将来能在商店里做做账房等事。这商校前身是县立乙种实业学校,创建于1912年3月,初设农科,后增商科。1916年取消农科,改名为县立乙种商业学校。当时,廖文光将陈云寄住在青浦码头街8号裕丰客栈楼上职工宿舍里。陈云在乙种商校里除学习一般高小课程外,还要学习珠算、簿记等。陈云懂得舅父用心良苦,很珍惜这次学习机会,在学校里勤奋学习,很短时间里便学到一手好珠算,还初步学会写账册,进步很快。但可惜只读了一个多月,他又因经济原因而辍学回家,继续在舅父店里做小伙计。这时,廖文光收留了一个16岁的女孩为养女,取名廖顺宝,帮助做做家务。

    廖文光小酒店的常客杜衡伯,是位比较进步的教育家,家住本县小赵屯桥。民国初,新学制兴,他受聘任首届公立颜安国民小学校长。为适应时代需要,他废读经,加珠算、手工等学科,定“勤”、“诚”两字为颜安小学的校训,办学成绩卓著。有一次,杜校长看到陈云在灶前烧火,就和陈云交谈。在交谈中,杜校长发现陈云口齿伶俐,记忆力强,初小学的知识对答如流。杜校长向廖文光询问了陈云辍学的缘故,觉得让这样一个聪明孩子辍学在家烧火十分可惜,当场答应让陈云到颜安小学的高小部学习,并且免收学费。杜先生的慷慨举动,感动了廖文光全家,遂了廖文光的心愿。于是,他送陈云到颜安小学读高小。

    陈云进颜安小学后,凭着他天资聪颖,刻苦好学,各科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个个学期都获得品学兼优的奖状,同学们都很敬佩他,这也使舅父感到欣慰。在学校里,陈云最爱听张老师的课。张老师名叫张子谦(又名张行恭),世居松江城内。张老师讲课不仅语言生动流畅,还常讲康有为、孙中山、鸦片战争、辛亥革命等故事,激发学生的爱国思想。1919年5月11日,青浦县全县停课三天,支持北京五四爱国运动。陈云和同学们在教师的带领下,组织救国十人团,在练塘近乡的小蒸、泖口、网埭等村镇进行演讲宣传,表演短剧,激起广大群众爱国热情,声讨卖国贼曹汝霖等罪行。陈云还和同学、教师向社会募捐,组成救国储金会,声势非常浩大。颜安小学在这场反帝反封建的浪潮中获得了新的生命。陈云对生活更是充满信心,经常以“有志者事竟成”这句格言勉励自己,勉励别人。

    在颜安小学毕业的前夕,陈云又面临着生活的选择,毕业后怎么办?学校里的教师都很关心陈云,杜校长要求老师们一起设法安置陈云。张老师是了解陈云家境的,很同情陈云的不幸遭遇,又很欣赏他的才干,准备通过在上海商务印书馆工作的弟弟张子宏介绍陈云进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张老师把这意见和陈云讲了,并说:你去上海商务印书馆当学徒既可解决生活问题,又有机会多看些书,多接触新事物。陈云听了张老师的话,非常高兴,回家马上告诉舅父、舅母,还和姐姐陈星商量,大家都认为很好,对张老师关心陈云,非常感激。

    1919年6月初,陈云由张老师陪同去上海商务印书馆总发行所当学徒。他先在排字房工作,后来在门市部中书部当店员,名字仍是廖陈云。陈云初进店时,个子很小,与店里柜台一样高,经常垫只小凳子在柜台上做生意,他在店里待人和气诚恳,对顾客热情周到。当时书店有“同仁折扣”(九折)的规定,所以青浦同乡孔繁熙、万树荣等经常到书店找陈云买九折书。

    陈云在商务印书馆当学徒后,有机会接触进步知识分子,学习科学文化。他有空就去读夜书,学外文,不断吸取新的革命思想。逢节假日回到练塘休息时,他便和刘国桢、万秉章等一起谈论社会、国家大事,十分投机。他也懂得锻炼身体的重要,常和陆志鸿“盘杠子”, “举石担”,练手劲。

    陈云当学徒后,廖顺宝出嫁到叶厍村与陶书堂结婚,离开了廖家。1920年,廖文光又从泖东亲戚家领了一个5岁的女孩为养女,取名廖桂宝。陈云对舅父全家仍十分关心,领到工资后总是如数交给舅父,补贴家用,自己生活却十分俭朴,从不乱花一分钱。他见舅母、表弟身体不大好,就动员他们去杭州散心,并为舅父全家四人买了去杭州的火车票。舅父、舅母从杭州回来,还到上海商务印书馆看望了陈云。这次杭州之行,对舅母、表弟恢复健康大有帮助。

    在商务印书馆,陈云逐渐走上了革命道路,并在以后漫长的革命生涯中,成长为一位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

    (朱习理 王志涛)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