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破旧的、普普通通的四川农民家庭中常见的家谱!然而,它却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那发黄的纸张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自有其独具的特色,谱牒即为其蔚为壮观的文化景致之一。长期以来,中国的社会基层结构是一种以自然经济为基础、家族血缘为本位、儒家思想为伦理规范的封建宗法专制社会结构,宗法血缘关系是把社会成员组织起来的天然纽带。在这种文化氛围下,子孙繁衍,代代相传。为了不使先世显绩卓行恍惚不复记忆,许多宗族都赓续不断地修撰家谱。
文坛奇人梁启超曾自豪地宣称:“我国乡乡家家皆有谱,实可谓史界瑰宝。如将来有国立大图书馆能尽集天下之家谱,俾学者分科研究,实不朽之盛业也。”
毛泽东的家谱在一些较大的图书馆都有收藏,且为许多这方面的学者加以缜密的研究。然而,邓小平的家谱却鲜为人知,人们更是无缘得见。
这是一本破旧的、普普通通的四川农民家庭中常见的家谱!然而,它却有着弥足珍贵的价值。那发黄的纸张向人们诉说着一个很久很久以前的故事……
《邓氏分谱叙》,由“醇公祖公题,曾孙绍明续记此”,现为邓小平的同祖堂弟邓先选独执续藏。全谱共四万二千余字,内容有朝数、世纪、明纪、清纪和寿文、祭文等。这本谱叙先这样写道:“我姓始于周之邓国,盛于汉之高密,一朝三驸马,一门二十九侯。唐宋元明,代有伟人,所书之谱,则各执一本,各书其分派,各叙其来历,世世加添。”
这本谱叙披露了一个重要的史实,即:邓氏先祖是从江西迁到四川的。众所周知,人的社会流动,包括垂直的地位变迁和水平的居住地变迁,谱牒对此都往往言之历历,故而《邓氏分谱叙》便反映了邓小平先祖落籍四川的曲折历程。据此我们可以知道,明一世祖邓鹤轩,祖籍江西吉安府卢陡县人,娶妣曾氏,明洪武十三年,以兵部员外郎入蜀,遂家广安,卒葬邓家湾。除二、四世祖外,三、五、六、七世祖均为举人或进士。八世祖邓士廉曾任明朝的历官、史书尚书。九世祖为廪生。这九个世祖中的六、七、八世祖兄弟15人,都是士大夫,分别出任明朝的户部郎中、监察御史、按察副使、府教授、兵马指挥使司等职。
降及清朝,一至九世祖,只有一世祖邓绳其公的第三代十个孙子中有六兄弟分别为清朝的副榜举人、翰林、大理寺正卿、增生、文生。自此而后,则立邓氏字辈为“以、仁、存、心、克、绍、先、型、培、成、国、用、应、尔、昌、荣”,使之一家庭的命名一应准此。
《邓氏分谱叙》又记载:“清纪,七世祖邓心泰字容安,长子克远、次子克丰;八世祖邓克丰字裕元,八十生辰寿文……堂侄绍昌顿首恭祝。”该谱文还说:“克丰字裕元,妣李氏所生六子,长绍琯、次绍圣……民国九年与其侄小平先圣留法,至十五年旋入俄……”由此考证,邓心泰是邓小平的曾祖父,邓克远为邓绍昌之父,小平先圣之祖父。邓小平的祖父邓克远、祖母戴氏生独子绍昌。1927年,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母亲淡氏为祖母所立的墓碑上的铭文即可为佐证。其文曰:“故显妣邓母戴老太君之墓,男绍昌、媳淡氏,孙先圣、修、治、清”。此外,墓上还刻有一副对联,横额是“人杰地灵”,上联是“阴地不如心地”,下联是“后人须学好人”。
邓小平的祖父、祖母都是俭朴善良的农民。他们以种田、织布、推粉为业。当时,中国农民的最大愿望大都是买一块自己的土地,为后人留下一个安身的房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他们风里来雨里去,早起晚睡,对买田置产这个切切实实的目标孜孜以求。通过勤劳俭用,邓小平的祖父积攒下了一些钱粮,在前辈茅舍屋地基上建造起一幢十六间的传统风格的U字形木结构瓦舍——这是邓克远夫妇足以告慰乃祖乃父的宏伟业绩了!因为,在生产力水平不甚发达的清末,在国事蜩螗的岁月里,能够如此大兴土木,决非一蹴而就的事情。邓氏家业之兴旺发达,于此可见一斑。如今,这些房舍虽然从外表来看似乎有些年久失修,但昔日的隆盛景象却不难想象。
到了邓小平的父亲时期,其家已成为一个相当殷实的农户,仍然开设一个小丝绸厂和制粉条场。邓小平的父亲邓绍昌,又名邓文明,由于出生在这样一个经济条件比较好而且又崇尚读书识字的家庭,所以从小受到良好教育,清末就学于成都政法学校,以后长期在外谋事。根据1969年海外出版的《共产党中国名人录》的记载,邓文明曾是哥老会的成员,并且充任这个组织的“旗手”职务。揆诸时势,当时清王朝已摇摇欲坠,国将不国,黎民百姓生计维艰,怨声载道,这样,哥老会等秘密结社如同星火燎原般比比皆是。四川尤其如此。在这种风雨飘摇的年代里,加入哥老会以求互济互卫,亦未尝不是避难趋福的权宜之计。
邓绍昌有四男三女,长子先圣(小平),学名邓希贤,乳名贤娃尔。1927年,为了在武汉从事地下工作,邓小平才开始用“小平”这一化名,以致原名几乎湮没不闻而化名却后来尽人皆知。邓绍昌的次子邓先修原为湖北省省长,曾任中共湖北省顾问委员会主任;三子邓先治生前曾任贵州省六枝市市长;四子邓先清曾在四川省政府供职。邓绍昌的长女邓先烈,系家庭妇女,曾在四川重庆安度晚年;次女邓先英,曾在四川省委办公厅从事机要、档案工作;三女邓先琼,原在天津工作,曾在北京国防科工委任职。
邓小平的生母淡氏出生于四川广安县恒升乡有点小名气的“淡家牌坊”,并称得上较为富有的家庭。她是长女,从小受到中国传统重视家教的良好教育,贤惠勤劳。与邓小平的父亲结婚后,她娘家父母相继去世,使她悲恸万分。而令人更为伤心的是,弟弟淡以兴弟兄以及其妻子四人均染上了吸食大烟的恶习,终日吞云吐雾,几乎将父辈辛辛苦苦挣来的遗产田地卖光吃光,倾家荡产,沦为贫穷的人家。由于邓小平父亲长期在外谋事,所以家里就由邓小平的祖母戴氏、母亲淡氏操持家业,抚育后人。邓小平的祖母戴氏、母亲淡氏严于家教,要求子孙学圣、修身、治家、清廉。
小平的舅父淡以兴回忆当年他和小平孩提生活时曾说:“幼年时,我和小平一起上学念书,我太笨,他很聪明,每回考试他都名列前茅。因此,大家都选小平当学生代表,受到老师的表扬。但我姐夫和姐姐对小平要求甚严,向老师提出‘不要小平当代表,表扬多了就会骄傲’。”
可惜,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福祸。邓小平的祖母戴氏辞世西归后,母亲淡氏亦不久跟着撒手人寰。邓小平的母亲淡氏与世长辞后,邓绍昌续娶了嘉陵江支流涪江船工的女儿夏伯根。与当时绝大部分的农村妇女一样,夏氏终身目不识丁,但她的心灵像嘉陵江水那样清澈洁净。也许,因为她的血管里淌的是坚毅的嘉陵江船工的血液,所以她到邓家后便挑起了理家育子的重担,勤劳不辍。当时,邓小平正在外面从事革命工作,家里有邓小平的三个姊妹、一个亲戚和邓家的一个长工,全家的内政外交,全靠夏伯根独立操持。十多亩地的经营、几个女儿的上学、全家人的吃穿用度以及应付国民党的各种苛税和差事,使她终日忙之不暇。夏伯根对人宽厚和善,周围的人都很尊敬她,亲热地称她为“夏伯娘”。
(张世明 郑晓国等)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