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滴血:三线学兵绝唱-后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穿透岁月

    面前摆着著名诗人林莽2001年10月16日送给我的诗歌、散文随笔集子《穿透岁月的光芒》,一段文字蹦入眼帘:“……室内寂静,一种感伤突然慑住了我们。真想再回到那些孤独而忧伤的插队生活中去。这种情感的冲动同时让我们的眼中浸满了泪水。那些日子虽是痛苦,但生活充满了抗争的力量,那些日子虽是无望,但青春的躯体总是储满了渴求。歌声是发自肺腑的,泪水是热的,血流得也汹涌。”这段话把我此刻的心境表达出来了。“三线学兵”是特殊年代的一少部分人(只有陕西有),是当时‘‘知青一族”的一个分支,只是他们的遭遇

    更加传奇。他们在以“摧毁和破坏为特征的劫难中,成就了一桩建设的业绩”。这就是他们传奇意义的所在。

    我从没有学到多少文化知识的初中开始就有一个文学梦。在那个读书无用的年代里,在那艰苦的三线建设修建铁路的崇山中,我不但没有泯灭梦想,更奠定了终身爱好文学喜读书的基础,因为生活就是文学,没有比那些十五六岁的孩子去修铁路更生动更有诗意的文学了。我很早就想把“三线学兵”的故事写成小说,但在把文学的创作原则限定为“三突出”的年代里,无法去表现那些被历史锻造出来的英雄;后来阴错阳差考到经济院校去学习又进入经济部门工作,我的“文学基础”只能使经济类文章更加流畅而已。

    转眼30多年过去了,“三线学兵的故事”不但没有在我们这一代人心头磨灭,而且稍加回忆,好像这些故事就发生在昨天;而在西安等地的战友们则经常在一起聚会(只要是三线学兵,不管是那个连队的,都是最好的朋友),他们在一起唱《铁道兵之歌》,落泪回忆那些牺牲的战友。那难以忘怀的经历,已经流入他们的血液,沉淀在他们的骨骼中,成了他们一生的精神寄托和最信任的基础以及生存的动因。

    100人写“三线学兵,,的文学作品,有100种写法,这只是“我”的一种:使“三线学兵的故事”得以广泛流传,使传奇更加传奇。感谢实业家张思民先生,他的人格力量给了我巨大的精神支持,是我有更多的时间去思考和“敲”这本书。因此我将本书献给他。

    第一次写这样的长篇,得到了万晓春和马亚利老师的热情帮助,这里深深表示感谢。

    本书照片大多是三线战友提供或刊载过的老照片,一时无法与摄影者联系,仅此深表感谢,如有需赠书者,请与作者联系。

    感谢著名作家陈忠实老师在百忙中题写书名并送词。感谢战友刘炯、樊维亚、尚守业、汤维胜和好友赵京安、高洪达等人,他们或为本书提供巨大帮助,或仔细阅读此书指出书中谬误,或提供珍贵的图片资料和故事素材。尤其好友刘炯去年春秋两度陪我去安康一带采风,可以说没有他的帮助,我不可能写出这本书。

    西安的作家朋友孙珙、庞进、诗人刘文阁和北京好友韩桂桐、苏振东也为本书提供了帮助,一并感谢。

    很多中国人奋斗一生,只是为了让自己的下一代过上更美好的生活,不再受苦受累,但孩子们可能就此失去了方向。多难兴邦,磨难成才,我们不忍心“设局”让孩子们去受苦,但孩子们不能没有“吃苦精神”,这就是我让衣食无忧的10岁小儿吴麒民在书上留下稚嫩手迹的原因,让他不忘父辈们的艰辛,一辈子都有个记性。在这里我还要感谢家人,是他们的理解支持,我才有更多的时间“躲”在百姓弄里敲打键盘。

    2005年5月15日

    于北京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