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历史文化:文物名勝-大地瑰宝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兰州曾经是大海

    兰州市所属的城关、七里河、西固三区四面环山,黄河穿城而过,形成了一个河谷盆地。在兰州西起八盘峡东至桑园峡,长达100多公里的地域内,形成了河口、西固、兰州三个相连的河谷盆地,被人们称为兰州黄河谷地。兰州市区就坐落在黄河和峡谷塑造的川台上。这里的恐龙遗迹、黄河峡谷、丹霞地貌、世界黄土之最厚处等自然景观,隐藏着一个个诱人的故事。众多的风景名胜、文明遗迹,不仅见证了兰州的演变,也给我们勾勒出一幅远古时代的兰州风光。透过曾经留下的蛛丝马迹,我们“看到”了曾经发生在这块土地上的根根底底的故事。

    这是一片古老的土地。大约在24亿年前,兰州还是汪洋大海,后来随着一次次的地质运动,这块土地慢慢露出了海面。在遥远的中生代(显生宙的第二代,开始于2.5亿年前,到距今6500万年前结束,分为三叠纪、侏罗纪、白垩纪三纪)出现了鸟类、有袋类、有胎盘的哺乳动物。湿热的兰州成为爬行动物的天下,不论是水中还是在陆地上,到处都有爬行动物活动的痕迹。到了新生代(显生宙的第三代,从6500万年前至今也是距今最新的一个时代),兰州几乎成为哺乳动物的天下,其中最多的就是黄河古象,成群的黄河象漫步在河边的草丛里树林中。人们曾经在永登中堡的一个山湾中,发现过大批的象和犀牛等动物的化石,它们见证了当时的一切。

    时光进入距今约三百万年前到一万年前,兰州河湖密布,降水充沛。在地质运动中,兰州地壳仍在缓慢向上抬升。一次次的地壳抬升,也伴随着一次次的黄河下切,这两种力量最终塑造了今天兰州南北两山上一层层的坪地。兰州著名景观“白塔层峦”,就是黄河下切时,在白塔山上留下的痕迹。通过研究分析,专家们还原了兰州坪地诞生的过程:当地壳急剧抬升时,黄河下切的力度也自然加大,湍急的水流就如同切割机一般,将黄河河床下切,南北两山靠黄河的一面形成了一个个陡坡;而当地壳抬升的速度变慢时,大量的泥沙就慢慢地沉积下来,形成了坪地。这些陡坡和坪地构成了兰州地貌中最显著的特点——坪地。兰州南北两山的兰工坪、五星坪等坪地就是在黄河和地壳的共同作用下形成的。地质运动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至今也没有停歇仍在缓慢进行,兰州黄河边上最年轻的坪地可能距今只有几千年。

    新生代后期,人类逐渐地出现在了地球上,在距今一万五千年前兰州就已有人类活动的足迹了。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先民们一步步从愚昧走向开化,从荒蛮走向文明。

    海石湾:马门溪龙的故乡

    曾经有人说过,如果把地球的历史浓缩为一个小时,那么生命在最后15分钟方始粉墨登场;在还剩下6分钟的时候,陆地上开始闪现动物的身影;而当第58分钟到来,一切大局已定。

    毫无疑问,最后几分钟就包含了中生代的白垩纪(中生代的最后一纪,1.35亿年前到6500万年前,初期爬行动物中的恐龙和裸子植物繁盛,到了末期恐龙完全灭绝),这是一个大型动物主宰地球的时代,一个个大型动物,摇摇摆摆地走在水草茂密、温暖湿润的甘肃大地上。

    自从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瑞典科学家布林在酒泉发现了甘肃最早的恐龙化石——微角龙化石后,甘肃的千里大地上就接连不断地发现了恐龙和其他古生物化石。位于三大高原交汇地带的兰州,曾经发现过大量的古生物遗迹。现有的资料证明,在远古时期兰州曾遍布恐龙,有些人甚至将兰州称之为“恐龙乐园”。从20世纪40年代至今,不断有恐龙化石在兰州出土,其中最为出名的是:海石湾出土了当时亚洲最大的马门溪龙骨骼化石和兰州龙、刘家峡黄河巨龙的化石。

    兰州境内最早发现恐龙化石的时间是1947年5月,地点在红古海石湾马家户沟。这里发现的恐龙化石曾经是亚洲最大的。解放后,专家们在命名时,将海石湾发现的恐龙化石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四川)。可是,兰州人依旧喜欢将“合川马门溪龙”称之为“兰州建设龙”,以此来纪念曾经发生过的故事。

    那个被岁月遗忘的重大发现是这样发生的:1947年5月,中国石油公司甘青公司勘察队,在海石湾一带勘探石油。参加这一项目的地质工作者翻山越岭,寻找能发现石油的一切蛛丝马迹。参与此次地质普查的苗庆祥,在马家户沟的紫红色岩层中发现了几块脊椎动物的骨骼化石。它们究竟是什么动物的化石呢?这些化石很快就被送到了著名地质学家孙建初手中。经过研究,孙建初认为这是恐龙化石。接着人们又在附近发现了一批恐龙化石和鳄鱼骨头化石,进一步研究后发现鳄鱼骨头化石属于鳄鱼化石的一个新种类。按照国际惯例,人们将这次新发现的鳄鱼命名为“苗氏孙氏鳄”。这次勘查结束后,发现的化石被装箱运往南京地质调查所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由中国古脊椎动物学泰斗杨钟健主持修复与研究,后来发表了《甘肃享堂脊椎动物化石简报》,断定海石湾地区为丰富的古爬行动物化石产区。

    如此重大的消息,自然吸引了全世界的目光,大批的专家学者先后来到这里进行调查。从1947年到1956年的十年时间中,先后有十几位专家学者到海石湾进行调查。其中有中国地质调查所古脊椎动物研究室的米聚恒、刘东生,西北石油局民和盆地采油队地质工作者,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黄为龙等人,他们大部分是古脊椎动物研究领域的重量级人物。专家学者们在海石湾的荒山野岭进行了细致的调查。他们钻山沟,越山梁,寻找着有关史前环境的一切线索,艰辛地付出获得了丰硕的回报。在这十年中,专家们在这里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化石,最令人瞩目的就是采集到了较完整的恐龙骨骼化石,这些恐龙大部分交给了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在杨钟健等专家的主持下,专家们对海石湾发现的恐龙化石进行了鉴定与研究,先后撰写出了《甘肃永登海石湾北中生代爬行类化石之发现》和《中国的新蜥脚类》等一系列重要论文。

    按照国际惯例,恐龙的名字应该用它初次被发现的地点命名,但由于时局变化以及其他原因,导致海石湾恐龙的命名与兰州失之交臂。主要原因是后来人们在四川合川发现了与海石湾恐龙同属的恐龙化石,由于其数量远远超过兰州海石湾的发现,而从研究角度来讲,发现的数量越多,其特征也就越明显,所以在1967年给恐龙化石装架时,人们将其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彻底地掩盖了它最初诞生在兰州海石湾的事实。也有传说,当时担任合川县长的是一位生物专业毕业的干部,对古生物化石比较了解,知道有关恐龙化石命名的国际惯例,因此他四处奔走,多方游说,恐龙化石最后被命名为“合川马门溪龙”。尽管它的正式名称变成了合川马门溪龙,但至今兰州人还按照习惯将它们称之为“永登龙”,或者“兰州建设龙”。兰州发现地与命名恐龙失之交臂不能不说是兰州的一个遗憾。

    专家们推算马门溪龙是一个庞然大物。从发现的骨骼上来看,合川马门溪龙长达22米,高达4米。它在活着的时候体重达到40吨到50吨,仅脖子的长度就达到9米。

    马门溪龙化石和其他史前生物化石,最大可能的将当时的气候植被信息传达给了我们,通过分析这些资料,人们发现,当时兰州及其周边地区温暖适宜,地质环境相对稳定,大量的植物繁茂地生长在各个角落。人们结合甘肃其他地方发现的恐龙化石,进一步研究发现,从通渭到嘉峪关,从嘉峪关到永靖的甘肃大地上生活着十几种恐龙。

    尽管今天那些恐龙已经彻底消失了,但它们当年留下的蛛丝马迹,仍给我们诉说着恐龙的故事。

    从兰州龙到刘家峡黄河巨龙

    “苦心人天不负”,就在这些年兰州人为与合川马门溪龙的命名失之交臂而叹息的时候,一个真正的“兰州龙”却横空出世了,紧接着刘家峡黄河巨龙又出现在了兰州市民的面前。

    2005年10月11日,一具被人们命名为“兰州龙”的恐龙骨骼化石,在甘肃省地质矿产勘察开发局的院内悄然出现。这个身躯庞大的“动物”给兰州人带来了惊喜。兰州与亚洲最大的恐龙化石失之交臂,却迎来了另一个庞然大物“兰州龙”,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惊喜。

    “兰州龙”因发现于兰州盆地而得名。这是中国最新发现的恐龙种类之一,也是目前世界上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它的出现再一次将世界各地的目光吸引到了兰州。兰州龙出土不是偶然的,它是人们努力工作的结果。从上个世纪40年代末开始至今,人们不仅在兰州海石湾发现了恐龙化石,还在兰州周边地区发现了大量的恐龙和其他古生物遗迹。其中永靖恐龙足迹化石是一个重要的发现。20世纪90年代人们在位于盐锅峡水电站上游1公里处的太极湖北岸大约2平方公里的区域内,发现了大量的恐龙足迹化石。经过统计,共发现数百个恐龙脚印化石,同时还发现鸟脚印、植物等化石。其中有7组119个蜥脚类脚印化石,60个鸟脚类、兽脚类恐龙化石以及8个蜥蝎类脚印化石,还有蜥脚类恐龙的尾痕卧迹。在这些恐龙化石中,最大的蜥脚类脚印化石前脚尺寸为79×12厘米,后脚为150×120厘米,是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恐龙脚印,一串串足迹见证了恐龙的生活状态。

    人们发现永靖恐龙足迹化石后不久,又在这个地方发现了更多的古生物遗迹。

    “兰州龙”的出土就与发现的众多古生物化石密切相关。最先发现恐龙足迹化石的甘肃省第三地质矿产勘查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的李大庆等专家学者,对发现的恐龙足迹化石进行研究后发现,在众多的恐龙足迹中有世界上最大的蜥脚类恐龙脚印。这是一个直径一米左右的足迹,如果它活着,无疑是一个庞然大物。这个世界上最大的恐龙脚印引起了专家们的极大兴趣,能不能找到这个恐龙呢?于是,研究人员开始了新的搜寻工作。果然在距离恐龙足迹数十公里的地方发现了一处恐龙化石点,经过几个月的发掘,共发现了大约100块骨骼化石,包括完整的下颌骨,下颌牙齿、上颌牙齿、一块胸骨、一块趾骨、多条肋骨,以及一部分颈椎和背椎。很快,这些化石就被送到了北京,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的专家对化石进行了修复。

    在进行修复的同时,一些专家把发掘出的化石同世界各地发现的19种恐龙化石进行了对比研究。他们选取了头部、牙齿、脊椎、四肢等79个具有鉴定意义的部位进行比较。经过一年多的努力,最终确定这是一个新的恐龙种类。这种新恐龙最显著的特征就是牙齿巨大,单个牙齿最大的有7.5厘米宽,14厘米长,是世界上已知植食性恐龙牙齿中最大的。由于它的发现地在兰州盆地,因此被命名为“兰州龙”。

    兰州龙是生活在白垩纪早期的大型猛兽,也是目前发现牙齿最大的植食性恐龙。它的单个牙齿平均宽约4厘米,长约14厘米,其肋骨长达1米。人们估算“兰州龙”活着的时候,体长约为10米,高约为4.2米,头部有1米长,体重超过5500公斤,属四足行走或偶尔两足行走的恐龙,和同时期鸟脚类恐龙相比,兰州龙的体型显然比较笨重。

    人们通过对兰州龙和刘家峡黄河巨龙的进一步的研究可以基本确定,在白垩纪早期,兰州盆地地处亚热带,气候温暖湿润,植物以蕨类植物和裸子植物为主,非常适合兰州龙和其他恐龙的生存。

    既然当时兰州的气候植被条件非常适合恐龙生活,那么今天我们为何看不到那些庞然大物?他们究竟是如何灭亡的?谁又能杀死那么多的庞然大物?科学研究认为,恐龙是在距今6500万年左右突然死亡的。这是白垩纪第三代末期,可能是一场突如其来的灾难袭击了地球,亦或发生了别的什么灾难性事件,地球上大约有70%的物种突然灭亡。关于恐龙灭亡的假说,科学家提出过很多种。绝大多数人认为,可能是一颗小行星袭击了地球,结果引发了地震海啸,而撞击所形成的粉尘,笼罩了地球大部分地方,许多地方一片黑暗,成批的恐龙和其他动物因食物断绝而死亡。也有些人认为,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恐龙是不可能突然灭亡的,恐龙的消失应该是一个缓慢的过程,大约花去了100万年~300万年时间。还有人认为,可能是当时气温发生了巨变,导致从蛋中孵化出来的恐龙,全部为同一种性别,结果没有后代而灭亡;或者是地磁发生了倒转,从而使恐龙灭亡;又或者是因为恐龙身体过于庞大,致使它们不能适应地球上的环境变化,最终被淘汰。

    在兰州龙亮相一年之后,国内最胖的恐龙——刘家峡黄河巨龙,又在装修一新的甘肃省博物馆正式亮相。它的出现为庞大的恐龙家族增添了新属种。刘家峡黄河巨龙骨架是一个庞然大物,普通人只有这头恐龙的小腿骨高,它的头部紧挨着两层楼高的大厅顶部,脚下则踩着人工的塑料草坪,前后两腿分开,头部极力伸向前方,三四米长的尾巴似乎在左右摆动,似乎是在寻觅食物。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勘查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的李大庆博士认为,刘家峡黄河巨龙以臀部宽大和前肢较长为特征,是国内已知最胖的恐龙。刘家峡黄河巨龙长约20米,荐椎(臀部骨骼中间的部分)不足半米高却长达1.1米,1.23米长的肩胛骨最宽处却达到0.83米。可以当之无愧地成为国内最胖的巨龙。

    这头巨龙之所以被命名为刘家峡黄河巨龙,是因为它出土的地方在刘家峡一带,同时这里又属于黄河流域,故而人们将它称之为“刘家峡黄河巨龙”。刘家峡黄河巨龙的出土前后历时两年之久。从2004年8月开始,甘肃省第三勘查院古生物研究开发中心与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联合开展了发掘、整理、修复及研究工作。2006年9月,由中国地质科学院地质研究所、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甘肃省地矿局第三勘查院共同完成了《刘家峡黄河巨龙:中国甘肃兰州盆地下白垩纪河口群——新蜥角类恐龙化石》一文并在《地质评论》上正式发表。至此,这头巨龙才有了自己的正式名称刘家峡黄河巨龙。刘家峡黄河巨龙属于原始的巨龙型蜥脚类恐龙,其时代为白垩纪早期。巨龙型蜥脚类恐龙取代了繁盛一时的侏罗纪的各类蜥脚类恐龙,如马门溪龙和梁龙等,从而主导了白垩纪。它的出世对研究巨龙型蜥脚类的起源和早期进化有着重要的意义。

    这些说法,都有各自的道理,但截至目前还没有一个最具说服力的结论。

    黄河古象背后藏秘密

    甘肃省博物馆内有具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02米的黄河古象化石复制品。这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古象化石复制品。

    虽然它是复制的,但和兰州市民的关系却非常密切。可以说,很多兰州市民是伴随着“黄河古象”长大的。上小学时,许多人在课本中就读过有关黄河古象的故事,等到上中学时,甘肃省博物馆内便有了黄河古象的复制品,在耳闻目睹中黄河古象成为人们心中的一个情结。

    黄河古象化石是1973年春在甘肃合水县板桥乡穆旗村马莲河西岸木瓜沟咀山下发现的。这是一具完整的古象化石,因其发现于黄河流域,故取名“黄河古象”。它的发现纯属偶然。当时,正在修建水电站,工地上人来人往,气氛非常紧张。水电站的沙子供应场就设在合水县板桥乡穆旗村马莲河西岸木瓜沟咀山下。一天两名挖沙子的农民挖出了两枚粗壮的“龙骨”,他们迅速将情况上报,恰好长庆油田的技术人员正在这里进行地质勘探,他们听到消息后,马上赶来,经过初步鉴定认为是大象门齿化石。很快,一支专业的发掘队就组建了起来,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以及省、地、县的专家都参与了此次发掘,经过35天的艰苦工作,人们终于从距离塬面100多米的地下将大象化石挖了出来。

    这是一具保存非常完整的大象化石,不仅头骨、趾骨保存完整,而且连人们很难注意到的舌骨都完好无缺。随即,化石被装箱运往北京中科院古脊椎与古人类研究所。从1973年6月开始,专家们用了将近一年多的时间才将黄河古象化石修复,在甘肃省博物馆内展出一段时间后,又在全国各地展出,成千上万名游人参观了黄河古象化石,北京科教电影制片厂还拍摄了《黄河古象》的纪录片。

    现在保存在甘肃省博物馆内的黄河古象化石是一个复制品,原件存放在北京自然博物馆。这头古象身高4米,体长8米,门齿长3.02米,全身骨骼保存完整,是迄今世界上个体最长,保存最完整的古象化石。

    这只大象大约生活在250万年以前的更新世早期,专家推断这是一头剑齿象。那时,合水乃至整个黄土高原的气候和现在完全不同。

    当时黄土高原,林木遍布,到处是流水,低矮的草原上奔跑着许多动物,属于典型的亚热带气候,可以和今天云南的某些地方相比。

    其实,人们并不知道,在这前后兰州也出土过一些古象化石,只不过没有黄河古象那样完整,那样具有轰动性。这些古象化石给我们保留了许多古代的信息,专家们经过分析这些化石,可以推断出以前兰州地区的气候和生态植被情况。据记载,兰州境内发现了多处古象化石,它们分别是:20世纪60年代永登中堡邢家湾发现古象及其他哺乳动物化石;1975年在安宁大沙沟发现了古象骨骼和牙齿化石;1984年在榆中来紫堡桑园子发现古象门齿化石;1991年在崔家崖大金沟发现一颗古象牙齿化石;1996年九州台罗锅沟发现古象前后肢化石。在这些古象化石发现点中,永登中堡邢家湾最为出名,考古人员在一条南北长约1公里的地带上发掘出20多吨“龙骨”,其中主要是犀牛、象等哺乳动物化石。按照现在大象的食量来看,一头大象每年要吃掉五六十吨枝叶嫩草,才能维持生存。从化石的保存比例来看,一般在100万到1万头大象中才有一头大象骨骼变成化石保存下来。可见在300万年到1万年前的这段时间内,兰州境内有难以数计的大象在活动。

    专家推断,大象在兰州出现的时候,青藏高原海拔在3000米以下,还不能完全阻挡西风带的暖湿气流,因而兰州气候比较暖湿,直到后来青藏高原海拔抬升到了4000米以上,才完全阻隔了西风带暖湿气流对兰州的影响,同时黄河下切程度也比较轻,远远没有达到今天黄河河床的位置,黄河要比今天人们看到的更加波涛汹涌。暖湿空气和充足的黄河水使得兰州到处都是茂密的植被,养活了成群的大象。

    西津村:世界黄土最厚处之一

    每一个到过董志塬的人都会赞叹它的广袤。“八百里秦川,顶不上董志塬边”,这是黄土地上最大的塬。不仅以它的广袤引起人们的关注,更以它的富足引来人们的惊叹。“山顶平原”、“陇东粮仓”,这些称呼足以让这里的人引以为豪。

    整个董志塬平均海拔为1200米~1400米,面积136万亩,黄土厚度达80米~240米,这里将黄土高原雄浑的地貌表现得淋漓尽致。长期以来,董志塬吸引着人们的目光,因为它拥有世界黄土之最,是世界上黄土最厚的地方。然而,董志塬的世界之最如今已经被兰州西津村彻底取代了。最新的地质勘探资料表明,西津村的黄土总厚度达409.93米,远远超过董志塬80米到240米的土层厚度,尤为难得的是,西津村的地层连续而完整,成为世界上黄土最厚的地方之一。实际上,世界上黄土最厚的地方也在甘肃境内。据报道:世界上黄土最厚的地方在甘肃的静宁和靖远之间。中科院地质研究所黄土研究室的科学家2000年曾在那里钻探出其黄土厚度达到500多米。

    这是一个意外的收获,1986年,原甘肃省地矿局第一水文地质队承担了一个钻探项目,这是第四纪地质研究勘探的一个子项目,主要是为研究中国黄土高原区黄土岩性、厚度、成因及沉积环境提供资料,地质专家将兰州市七里河区西果园乡西津村作为钻孔点。当时,人们并不是要专门寻找世界黄土最厚处,只是根据勘探需要打了一个钻孔,没想到却发现了一个世界之最。

    后来,这个项目提交了《甘肃省兰州市西津村黄土钻孔剖面地质报告》。这份报告认定,位于中国黄土高原西部的甘肃省兰州市西津村黄土钻孔剖面,是当时世界上已知的最厚的黄土地层剖面。钻探证明,西津村的黄土总厚度达409.93米,地层连续而完整。

    《甘肃省兰州市西津村黄土钻孔剖面地质报告》表明:西津村的钻孔剖面从上到下依次为:0米~1.2米:全新统黄土。表现为浅灰黄色黄土,疏松,具大孔隙,底部为灰褐色薄层黑垆土。1.2米~30.80米:晚更新统马兰黄土。表现为浅灰色黄土,疏松,具大孔隙和白色钙质菌丝及斑点,垂直裂隙发育。30.80米~234.51米:中更新统马兰黄土。表现为灰黄色黄土,较疏松,断面多见黑褐色铁锰质斑点,含蜗牛化石残片,局部沿裂隙中充填脉状石膏,并见有风成波纹状细层理。古土壤为浅桔黄色,致密,见密集铁锰质斑点及不规则状零散分布的石膏质小结核。234.51米~409.93米:早更新统午城黄土。表现为浅灰褐色黄土,致密,较硬,含黑褐色圆环状或斑点状铁锰质斑点。古土壤为浅桔黄色,致密,断面具贝壳状断口,含石膏质小结核及动物骨骼化石碎片,洞穴印痕。

    这些资料,完整无误地向人们表明,兰州的西津村是世界上黄土最厚的地区之一。

    天斧沙宫:大自然的杰作

    天斧沙宫是兰州近郊一块难得的丹霞地貌群,位于安宁区仁寿山东面的峡谷内,它以千奇百怪的风蚀地貌给人们留下了无限的遐想。

    走进天斧沙宫,如同走进了一座远古时期的神秘古城堡。炎炎夏日的天斧沙宫内,经常能与倏然而至的山风不期而遇,大汗淋漓转眼就变成浑身通泰,人们这才能真正领略了天斧沙宫风的魅力。正是这样的风,千百年来,给我们造就出这片神奇的地方。漫步在沟内,抬头四处张望,只见悬崖上,到处都是自然形成的景观,它们如房屋像动物,有些玲珑剔透,有些栩栩如生。在峡谷深处有一个“宫殿长廊”,两壁的悬崖全是类似于亭台楼阁的建筑景观。那些结构严谨,“设计”巧妙的“建筑”,远远超出了人类的想象。

    天斧沙宫距离市区不远,而且又在丝绸古道边上,因而很早就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清光绪十七年(1891年)10月11日,陶保廉(浙江秀水人,新疆巡抚陶模之子,1891年随父到新疆。1896年又从塞外随侍入关。所著《辛卯侍行记》对沿途城镇沿革、山川道路、古迹名胜、人物风俗均有记述,特别是对古今地名的考察记述,为今人所重。)从新疆返回北京,路过此地时曾亲自探访过这里神奇的自然景观。

    天斧沙宫是怎样形成的呢?原来,构成天斧沙宫的主要岩层是红色砂砾岩,分布在4公里~5公里长的地段上,这些红色砂岩大约形成于2500万年前,是在干燥的气候条件下,河湖沉积物经地质作用形成的。这种砂砾岩中夹有砾石层和大量黄土,在形成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裂缝,再加上这里独特的地形,为风蚀、水蚀提供了条件。在2500万年的漫长历史岁月中,岩石受到风和水的冲击,松软部分逐渐被风、水剥落,坚硬部分则凸了出来,最终坚硬的岩层被雕琢成了千奇百怪的景观和类似动物的形象,造就了酷似宫殿城堡的杰作,给人们留下了无数的传说。

    实际上,兰州不仅有天斧沙宫这样的大自然风蚀景观。还有许多人们难以想到,甚至是没有发现的自然景观。人们曾经发现过一处白垩纪时代的岩层。那是在西固,一个紧挨黄河的地方,平时很少有人来此,为数不多的探访者,只有在当地人的带领下才能找到那里。要到那里,探访者必须沿着陡峭的山路爬到山顶,才能看到美景。只见那里的地层,一层层清晰可见,黄色的、红色的、淡绿色的、浅红色的相互叠压在一起,如同兰州人经常吃的千层饼,层次分明,颜色和谐,是一处难得的丹霞地貌。

    曾经有人说过生活中不缺少美,但缺少发现美的眼睛。其实美景在我们身边随处可见,关键在于能不能发现,自然风景如此,做人何尝又不是如此呢?

    黄河峡谷说古今

    象征着中华民族的黄河,从青海省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出发,从涓涓细流的卡日曲、约古宗列曲,最后长大成波涛汹涌的大河,她一路走来,纳百川,穿峡谷,无所畏惧。从黄河源头到兰州,黄河足足奔波了2100多公里。她不仅养育了兰州人,而且也使兰州成为黄河唯一穿城而过的省会城市。

    黄河在兰州这块土地上,自西向东蜿蜒流淌。在峡谷和盆地一放一收之间,她劈山斩谷,一路向前。黄河在兰州段流经的峡谷非常多,顺流而下依次为八盘峡、柴家峡、桑园峡、乌金峡、红山峡、黑山峡等等。

    八盘峡是黄河兰州段的第一个峡谷,位于兰州市西固区。这里与兰青铁路和312、109国道相邻,距兰州市中心40公里,1966年修建八盘峡水电站。八盘峡水电站位于黄河兰州段的第一个峡谷区,水电站没有修建之前这里波涛汹涌,水电站建成后,这里就成了一个风光优美的旅游胜地。晴天,库区内波平如镜,水天一色,岸边绿树成阴,芦苇苍苍;风起时,一层层波浪滚滚而来,无边无际,让人感觉出黄河的壮丽。八盘峡库区上游是黄河上游第一座大型的水力发电厂——盐锅峡水电厂,其北岸坐落着恐龙国家地质公园。

    八盘峡水电站是目前唯一一座坐落在百万以上人口城市中的水力发电厂。八盘峡是指八盘山和青石关之间的黄河峡谷,最初人们将这里称之为八盘峡。

    民间传说,“八盘峡”的名字和大禹有直接的关系。故事是这样的,大禹“导河”,路过此地,带领当地居民开山凿石,疏通水道,然而石头坚硬,开水道的进度很慢,老百姓也为之付出了非常惨重的代价。禹王爷非常着急,就用手掌向石山砍去。于是在巨响声中,水道被开凿出来。为了避免黄河被堵,老百姓将开辟水道挖出来的石头,分为八堆,放在了黄河边上。因而就将这一段峡谷称之为“八盘峡”,而附近的山被人们称之为八盘山(今张家台)。

    黄河出八盘峡流经兰州市区后,进入桑园峡。桑园峡以下是一个绵延上百里的峡谷区。黄河在这里横冲直撞,波涛滚滚,巨浪滔天,非常的惊世骇人。解放前,兰州到北京铁路没有修通时,人们从兰州往银川、包头等地运送水烟、羊毛等货物就要穿过这些峡谷。一道道的峡谷就如同一个个鬼门关。普通的“筏客子”根本无法驾驭峡谷的激流,为了货物和生命的安全,他们经常要请几位“峡把式”,由他们保驾护航才能够一路平安走出这段峡谷区。

    作为黄河流经兰州向东遇到的第一个峡谷区,桑园峡一带有许多民间传说。关于桑园峡的来历,传说与康熙皇帝有关。据说,康熙皇帝西巡经榆中准备前往兰州,离开榆中县城不久,皇帝看到前方有一座山岭,问随从前方到了什么地方,随从说前面是猪嘴岭,又问再前面呢,随从说是“嗓咽子”。皇帝听后脸一沉,便下令休息片刻后返回,没有抵达兰州。原来,皇帝嫌前面的两个地名不吉利。专家考证:皇帝休息的地方就是今天榆中的歇家嘴,此地距兰州50余里。

    这个地方与肃庄王朱英有关,他出巡经过此地,歇驾住宿一晚,因此被称为歇驾嘴,民间传为歇家嘴。

    民间传说,皇帝返回之后,人们就将嗓咽子峡改为桑园峡。其实,桑园峡的得名有一段耐人寻味的历史。据记载,东汉末年,此峡名为葵园峡。明肃王来自江南,常怀念江南家乡,为了不忘江南习俗,便命人在葵园峡一带开辟桑园,从江南引来桑苗,栽活867株。

    人们在这里,养蚕缫丝,每年可征茧20多斤。后人根据肃王桑园遗址,将葵园峡改为桑树园峡,简称为桑园峡。

    桑树园峡有上下之分。上桑树园峡在市区以东26公里,峡长5公里,也叫小峡;下桑园峡在小峡下游5公里,峡长30公里,也叫大峡。桑园峡两岸石壁峭拔,岩层嶙峋,浑似神工鬼斧凿成,最窄处宽度仅7.5米,是兰州段黄河最为狭窄之处。

    黄河自东十八家滩入桑树园峡后,河面猛然收缩,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忽然转折北上,一直向前,直抵宁夏、内蒙。桑树园峡也就成为古代人们从水路抵达宁夏、内蒙的要道,因而桑园峡是兰州水上门户,兵家必争之地。公元185年,韩遂、边章率军进攻陕西关中地区,结果被张温、董卓等打败,荡寇将军周慎率3万人马追击。韩遂、边章农民起义军退守榆中,周慎的佐军司马孙坚(孙策之父),建议截断军粮道,结果周慎不听。而韩遂则率人在桑园峡反截周慎军粮道,周慎军大败,损失惨重。

    黄河在桑园峡内穿行于山谷之中,留下了许多浅滩暗礁,也留下了许多令人难以忘记的地名,如老汉抬头、一锅煮、中流砥柱等等。

    20世纪30年代,著名记者范长江在《中国的西北角》一书中详细记述了黄河峡谷里的峡把式工作的情景。范长江在他的《过大峡》一文中这样写道:“首先,经过的险地为大肠拐子,河道数数曲折于紧狭的石壁中,稍有不慎,即可与石壁接触。其次为乱石头窝子,这里是一个乱石峥磷之险滩,滩浪起伏如小屋,滩中并有一大旋涡,最易发生危险。最险的为焦牛把子,河水直冲一石岸尖上,皮筏必须对石岸放去,同时,又须于未接触之一霎那,转筏下流,生死存亡之际,其间不能容发。筏上水手与搭客至此皆屏息肃静,以待命运之降临!筏上首领刚站立筏上高处,全力注视水纹,一面发出各种非内行不能听懂的命令,指挥前向水手。”这段峡谷水流急湍,主航道是“S”型路线。据说河中间有一个巨石,羊皮筏子必须直冲而去,就在相撞瞬间,舵手梢板轻轻一点,筏子与石壁擦肩而过,飘然而去,可能就是范长江记述的“焦牛把子”。此情此景,即惊又险,但却有惊无险。民间传说清朝末年,有一个国外传教士从兰州乘筏子到包头,到这个地方后,以为筏子失去控制,会撞到石头上,他急忙跳到了石头上。结果筏子拐弯而下,传教士最后被留在了石头上,后来人们采取各种办法进行营救,都没有成功,传教士也站在石头上向过往的筏子招手,希望能够脱险,但都因风险太大而无人能救出。因此,这个地方就被人们命名为“洋人招手”。

    在范长江的记述中,直到他抵达了条城,心中的恐怖才彻底消失了。他在文章中说的条城就是今天榆中的青城。李白诗曰:“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还。”奔腾而来的黄河,就是如此的激动人心。

    马衔风雪的变迁

    余秋雨曾引用鲁迅的话,对各地列出的八景或者十景,作出一番评价,他说:“只要翻开任何一部县志,总能找到该县的八景或十景,实在没有景致了,也可想出远村明月、萧寺清钟、古池好水之类的名目,于是,一个荒村,一所破庙,一口老井,也都成了名胜。”可见评选八景或者十景或者十二景,是中国各地的传统。

    据考证,评选八景或者十景最初是从宋代开始的。沈括《梦溪笔谈》记载,度支员外郎宋迪曾画八幅山水画,有平沙落雁、远浦帆归、山市晴岚、江天暮雪、洞庭秋月、潇湘夜雨、烟寺晚钟、渔村落照,谓之八景。这八景后来逐渐演化成了全国各地评选地方景致的标准。

    兰州也有自己的景致,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荆州俊修的《临洮府志》中可以看到有关金城十二景的记载。《临洮府志》记载,金城十二景是:皋兰山色、梨苑花光、莲池夜月、榆谷晴云、东川耕牧、北岸渔樵、浩春涨、洮水秋声、马衔风雪、天都烟云等(另两景失载)。随着历史的变迁,人们的审美观也在发生变化,兰州也不断出现了新的风光名胜、人文景观。清朝初年,金城十二景又演变成了“兰山烟雨、梨苑花光、古刹晨钟、河楼远眺、五泉飞瀑、莲池夜月、马衔风雪、白塔层峦、雪岭秋容、虹桥春涨”十景。明清两代的景观相比,变化并不是很大。可见,尽管不同的年代人们的审美观念有所不同,人们对于风光名胜的认同基本是一致的。

    耸立在榆中县城西南部的马衔山,以终年积雪著称,形成了兰州地区少见的自然奇景“马衔风雪”,历史上被列为金城八景(或者十景)之一。

    马衔山位于榆中县兴隆山西部,包括了银山、马坡、上庄、新营等乡南部及临洮县北部地区。马衔山主峰海拔高达3670.3米,马衔山地区最低海拔为1900米,同主峰相比相差1770.3米,如此大的海拔差,使整个马衔山形成“一山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整个山上灌木林、阔叶林,云杉针叶林带、高山灌木林带、高山草甸区依次排开。游客们在登山的过程中,就能够逐一看到这些植被的垂直分布情况。调查显示,在海拔1800米~2000米的地方为蔷薇虎榛组成的灌木带;2200米~2400米为桦树杨树凋叶林带;2800米~3500米为杜鹃、山柳组成的叶林带;3500米以上是冰层;而背阴处则是千年冻土层,有些地方冻土层厚达10米。

    每年六七月间,是游览马衔山的最好时节。沿着山路向上,只见山脚下农田里一派丰收的景象,在半山腰则能看到各种开放的山花。

    白的、红的、黄的、粉的,叫出名字的,叫不出名字的,竞相怒放,构成一幅幅美景。高山地区气候瞬息万变,本来是晴空万里的天气,忽然不知从哪里飘来了一些云彩,转眼间就是细雨蒙蒙。往山顶上看,只见山头上白雪皑皑,真正体现了“十里不同天”的特点。

    马衔山原名“空头山”,唐代改为“热薄寒山”,清代称“马寒山”,到民国年间改称“马衔山”。作为历史上兰州名景之一,在明代被人们称之为“风雪马衔”,而在清代则又称之为“积雪马衔”,如今则是“马衔风雪”。

    同绝大部分高山一样,马衔山不仅以积雪出名,更以宝藏多而出名,独特的气候环境,垂直分布植被,使这里成为各种动植物的天堂。

    在马衔山上,飞禽走兽遍地走,有鹿、鸢、兔、狐等动物,还有青海云杉、刺柏、中麻黄、山杨、甘肃小叶柳、山生柳、川滇柳、胡桃、白桦等丰富的植物资源。它们给人们提供了大量的野生药材,可以称之为药材宝库,尤其是马衔山党参质量极佳,长期以来被人们推崇,医药界用“马党参”来区分与其他党参的差异。除了党参以外,马衔山的麝香也非常出名。早在唐代马衔山麝香就是兰州地方政府进贡朝廷的特产。唐代兰州盛产麝香,今天很少有人知道了,但是在古代历史资料中还是能够找到相关记载的。《新唐书·地理志》中曾经提到兰州的贡品为麝香。著名边塞诗人高适路过兰州,在题写的《题金城临河驿楼》中写道“庭树巢鹦鹉,园花隐麝香”。可见兰州的麝香非常多,但随着兰州生态植被的恶化,兰州盛产麝香的事情就被尘封在历史的岁月中了,如今马衔山还生活着马麝。

    2003年兴隆山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又将马衔山辟为风景区。如今越来越多的登山爱好者和户外运动俱乐部成员将攀登马衔山作为一个重要的活动内容。

    马衔山是兰州众多景观的一个代表。从古至今,人们对兰州景观进行了大量的建设和整修,也造就了一些引人注目的景观。今天它们已经是旅游事业的载体,也是历史文化的见证。据《兰州市志·园林绿化志》记载,1984年8月下旬,兰州市园林局与兰州晚报社联合举办兰州新十景征选命名活动。由征选小组分类选票,反复讨论,在考虑景点分布的基础上,对一些景点名称进行了推敲润色,最后确定了:栖云耸翠(兴隆山)、兰山烟雨(皋兰山)、五泉飞瀑(五泉山)、白塔层峦(白塔山)、芳洲思雁(雁滩)、丝路金波(滨河路)、天斧沙宫(安宁大沙沟)、红雨流丹(安宁桃园)、花海玫香(永登县苦水乡)、石壁泻珠(吐鲁沟)十个景点。并于1984年10月10日,在《兰州晚报》一版予以登载。从此兰州有了新的十景。

    兰州地下多温泉

    2004年1月2日,一个埋藏在地下2000米的温泉,被甘肃地勘人找了出来。这是兰州市区内打出的第一个温泉,它的出现给人们展现了兰州地区温泉利用的广阔前景。

    这个地热井的具体位置在兰州市七里河区运通大厦院内。甘肃省地矿局所属第二地质勘查院的工程技术人员通过几个月的努力终于打出了城区内的第一口地热井,深度达到2003米,出水温度达59度。

    为了打这口井,人们在运通大厦院内竖起了100多米高的钻塔,经过三四个月的奋战,终于打出了地热井。据亲临现场的人讲,出水时,一个碗口粗的水管中“咕咕”流淌着热气腾腾的地下优质医疗矿泉水。用来循环降温的铁水箱,蒸气缭绕,热气逼人,用手一摸,水质滑腻。

    兰州运通大厦地热勘察孔是甘肃地勘局二勘院设计,二勘院和甘肃运通大厦组织实施,天津地热勘查开发设计院施工。于2003年7月28日正式开工,12月25日通过竣工验收。实际孔深2003.1米,成井深度1957.1米,总投入达480万元。孔口水温59度,涌水量每天504方,富含偏硅酸、铁等多种微量元素,为优质医疗热矿水。

    这个地热勘探井的成功,不仅在兰州地区的地热勘探工作上实现了重大突破,而且填补了兰州市区深部地质、构造、水文等多方面的研究空白。对兰州市区进一步开展地热勘察开发利用及地学领域的研究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甘肃省地矿局的专家,在研究六七十年代区域水文地质勘察资料的基础上,先后对永登药水沟—龙王沟、榆中胡家营以及市区内的地热进行了勘察。地质勘察探明,兰州市的地下热储层位于1450米~2003米,在2003米以下仍有进一步勘探的潜力,同时,相邻的城关区、安宁区、西固区也是人们进一步勘察的靶区。

    他们在2002年4月提交的《兰州地区地热资源勘察报告》显示,兰州市区存在有利的地热地质条件,是低温地热资源开发极有前景的区域。在兰州市范围内圈定了七里河断陷、榆中断陷、永登药水沟—红门寺断陷、永登咸水河断陷等5个地热异常区。

    专家确定,兰州市区存在一个面积达130平方公里的地热勘察区域,这里包含了城关区、七里河区、安宁区、西固区的经济和人口密集地段。尤其是在七里河地区存在有一个庞大的七里河地热田。现已查明的七里河区地热田的面积达44平方公里,按照平均布井井距1.5公里计算,可布置20余眼井。 勘探资料显示,七里河区深部有高温热储层分布,通过对2000米以下的深部勘探,可望获得更高温的地下热水。不仅可以扩大地热资源量,而且也可以大大地提高地下热水的综合利用价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