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汉朝卷汉朝卷·享誉世界的东方帝国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

    汉朝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朝代,分为西汉和东汉。西汉为汉高祖刘邦所建,东汉为汉光武帝刘秀所建,建都洛阳。其间有15年为王莽篡汉自立的短暂新朝。两汉时期是当时世界上一个伟大的历史阶段,在汉高祖刘邦至汉景帝刘启时期,汉朝的经济实力逐渐提升,成为和西罗马并称的世界两大帝国。汉武帝时,大汉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帝国之一。当时的张骞出使西域首次开辟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使汉朝成为世界贸易体系中心。正是因为汉朝的威名远扬,外族开始称中国人为“汉人”。

    约法三章得民心的刘邦

    公元前206年秋天,刘邦在蓝田大败秦军,在反秦众义军中第一个攻入关中地区,并接受了秦的投降请求。当时的反秦义军有个约定:谁第一个入关灭秦谁就是关中王。因此刘邦顺理成章成了关中的最高领导,并以最高首长的名义发号施令。他组织关中各县的代表以及豪杰召开会议,宣布了他的首篇诏书,废除先秦严酷苛刻的法规,并与关中人民约法三章,大得人心。这三章是:杀人者处死刑,伤人及偷盗者犯罪判刑;废除秦朝其余的所有法律;官员、百姓要和往常一样工作、生活。而且他从军队中抽出一些人,由先秦的官员陪同,告诉百姓们他的做法。当地百姓得知后非常高兴,杀牛宰羊要给刘邦送过去,但刘邦坚决不收。通过这些举动,刘邦更加深得百姓的拥护和爱戴。

    刘邦亲征险丧匈奴之手

    汉高祖六年(公元前200年),汉高祖刘邦为了巩固刚刚建立起来的政权,在冬天亲自率领32万大军出征匈奴,同时镇压汉朝大将韩信的叛乱。战争开始,汉军连连取胜。铜鞮(今山西省沁县一带)一战,给了韩信的军队致命性的打击。韩信大将王喜被杀,韩信本人被迫逃奔匈奴。此后,韩信残部曼丘臣、王黄等拥立战国时赵国后代赵利为王,准备联合匈奴攻打汉朝。但也被汉军击败。因为节节胜利,汉军产生了麻痹情绪。

    刘邦到达晋阳后,派使臣十余批出使匈奴,匈奴故意将精锐部队隐藏,将老弱病残列于阵前。派去的使臣回来都说匈奴可以攻击。刘邦又派刘敬(娄敬)再去出使匈奴,刘敬回来报告说:“匈奴给我们看的是假象,他们把精锐部队隐藏起来了。”此时有些被胜利冲昏头脑的刘邦,觉得刘敬是在胡言乱语,于是把他抓了起来,准备凯旋后处罚。

    此后,刘邦率领骑兵先到达平城(今大同市以北),此时汉军的大部队还没有到。匈奴冒顿单于指挥四十万大军在白登设下埋伏,待刘邦一进入白登,就将其牢牢围困。此时,汉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兵。几次突围都有成功。七天七夜,很多汉军被冻死饿死。

    后来,刘邦采用陈平之计贿赂匈奴阏氏(皇后),离间王黄、赵利和冒顿的关系,冒顿就采纳了阏氏的建议,打开包围圈的一角,让汉军撤出。刘邦率军才得以脱险。回国后刘邦尽斩先前进言匈奴可击的十几名使臣,并赦免了刘敬,封为关内侯。

    “白登之围”后,刘邦为了休养生息,采纳刘敬的建议,与匈奴约定结为兄弟关系,各自以长城为界,两国的关系得到暂时的缓和。

    第一位从汉朝嫁到匈奴的假公主

    汉朝有位假公主为了和亲政策远嫁到了匈奴,这位假公主就是后来名留青史的王昭君。王昭君出生在西汉南郡钵归(今湖北兴山县)一个农民家庭。年纪很小时,就被选进宫去做了一位普通宫女。长年身居禁宫,默默无闻。公元前33年,匈奴单于呼韩邪向汉朝求亲,王昭君主动表示愿意离开汉宫,远嫁匈抵担当和亲使者。汉元帝安排宴会,让呼韩邪单于和昭君在宴会上相见,呼韩邪单于见了王昭君的美貌,心里顿生爱慕之意。

    昭君远嫁,元帝赠送给她锦绣、素帛等纺织品1.8万匹,絮1.6万斤,还有大量的黄金、图画及其它贵重礼物,井颁发诏书,改年号为“竞宁”,以象征长久安宁之意。昭君嫁入匈奴以后,努力适应那里的生活习惯,和呼韩邪相处融洽,并为其诞下一子二女。昭君出塞,让汉朝边境恢复了平静。后代人为了纪念她,为她修建了昭君墓。相传昭君墓上草色常青,人们因此又称它作“青家”。

    赵国名将之后:李左车

    李左车,生卒年不详,赵国名将李牧之孙,秦汉之际的谋士。汉高祖三年(公元前204年),刘邦派大将韩信、张耳率万余兵力攻打项羽的附属国赵国。

    李左车认为赵国汉军千里匮粮,士卒饥疲,而且道路狭长,车马不能并行,所以只要严守就可万无一失。他便向赵国主帅陈余陈述了利害,但陈余不以为然,坚持主战。结果赵军大败。韩信杀了陈余,捉拿了赵王。

    赵国灭亡后,韩信悬赏捉拿李左车。不久,就有人将李左车绑送到韩信帐前。韩信为他松绑,以礼相待,并向他请教灭齐、燕的方略。

    李左车认为,现在汉兵疲惫,战斗力减弱,如果硬拼,很难分胜负。不如让士兵修养,镇赵安民,并派人以兵威劝降,齐、燕便可收服。韩信采用李左车的办法,果然燕国不伐而降。

    发明了“游击战”的彭越

    游击战这种战术,并不是现代战争独创的,因为早在我国古代,就有人将这种战术运用到战场中了。那么,游击战术到底是谁发明的呢?史料记载,第一位使用游击战术的人是我国一位名叫彭越的大将。

    彭越,字仲,昌邑人(今山东巨野县)。楚汉战争时汉军著名将领,西汉开国功臣,拜魏相国,后又被封为梁王。他和韩信、英布并称汉初三大名将。相传,就是他发明了游击战。

    楚汉相争时期,彭越曾经在钜野湖泽中打鱼,后来听说陈胜和项梁已经揭竿而起,有人建议彭越说:“现在很多豪杰都争相树起旗号,背叛秦朝,你也可以站出来,效仿他们那样做。”但彭越却觉得时机未到,并没有响应。不久以后,彭越加入到战斗中。他在楚军的后方开展游击战,采用敌进我退,敌退我追的战术,让项羽的军队两面作战,疲于应付。彭越的游击战配合刘邦的正面防御、大将韩信的千里包抄,形成了对项羽的合围之势,最终围歼了楚军,取得了楚汉战争的胜利。刘邦打败项羽后,封彭越为梁王,并赐给他魏地让他管理。

    后宫风雨:吕后与戚夫人的争宠之路

    据史记记载,汉高祖刘邦晚年时最宠爱的妃子是戚夫人,戚夫人依仗得宠,曾多次在高祖面前哭闹,要高祖改立自己的儿子赵王刘如意为太子,高祖就想随了她的意。但后来,张良为吕后出谋划策,邀请商山四皓辅助太子,才挽回了高祖的决定。汉高祖一死,吕后就成了皇太后,她便开始疯狂报复戚夫人,先是要她做苦工,戚夫人不服,她便将戚夫人的手脚剁去,挖掉她的眼睛,用烟雾将她的耳朵熏聋,又用毒药将她毒哑,并给予称呼“人彘”,也就是人猪的意思,然后将其丢入茅厕之中。她还叫来儿子汉惠帝观看,汉惠帝受惊一病不起,不久便病逝。

    刘邦结发之妻的篡逆当政

    汉高祖刘邦死后,吕后的儿子刘盈继位,也就是汉惠帝。吕后为了把持朝政,担心功臣不服,便密谋要诛杀诸将。但又害怕诸将手中有兵力,不敢轻举妄动。虽然她未采取行动,但密谋走漏风声已足以威慑群臣,使得那些如狼似虎的将领们都不得已随着吕后的指挥棒转。她又毒死赵王刘如意,害死戚夫人,对其他的刘氏诸王也加以残害。汉惠帝害怕其母的残忍,不久抑郁病死。汉惠帝死后,少帝继位。因为少帝年幼,吕后便临朝执政。

    吕后当政期间,仍以曹参为丞相,继续推行汉高祖的“与民休息”政策,先后废除了秦以来的“挟书律”“三族罪”“妖言令”;减轻田租,奖励农耕,放松对商人的限制等。这些措施对当时社会生产的发展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外交上她主张和匈奴修好,避免战争,使百姓能安于生产,为“文景之治”打下基础。

    薄姬:低调藏身的后宫嫔妃

    薄姬是汉高祖刘邦的嫔妃,刘邦的第四子刘恒的母亲。薄姬是吴(今江苏苏州市)人,她原是项羽部将魏豹的妻子,魏豹被韩信击败后,她便被召入汉宫,公元前203年,她生下了刘恒。刘邦专宠戚夫人时,薄姬基本上就没有见过刘邦的面,她论姿色不如戚夫人,论心计不如吕后,在后宫争宠派中属于中立派,为人十分谦和。这也正是她没有遭到吕后暗算的一个原因。

    刘恒赴晋阳就王位时,薄姬也随之同行。戚夫人一心想要争宠,哭闹着让刘邦立儿子刘如意为太子,但刘邦一死,她不仅自身难保,连儿子也惨遭毒手。薄姬为人宽厚,安心随儿子远离京都,躲过吕后之祸。而她精心养育的儿子刘恒,后来也成为汉朝口碑最好的一个皇帝。

    古代立后也要“婚前体检”吗

    我国古代皇帝立皇后也有一套非常严格的“婚前体检”制度。据记载,汉桓帝要立大将军梁商的女儿梁女莹为皇后。在结婚之前,汉桓帝派官员陪同宫女吴婀到梁将军府上。他们一进门便先观察梁女莹的走路姿势。接着,吴婀便要仔细检查梁女莹的身体和各个部位。梁女莹自然不从,吴婀便出示“尚方宝剑”来吓唬她,并说这是皇上的圣旨,也是选后的规矩。

    不得已,梁女莹进入闺房被她检查。吴婀先是摸她的双乳,看是否匀称、对称,然后闻闻她有没有狐臭以及鼻炎气味。接下来检查她的肚脐、肩膀、腰、四肢等,还有妇女病检查以及病史询问。并且还要听其声音,看她的声带发音如何。最后再重新检查五官司,总之几经反复,终于完成了“婚前体检”。公元147年,梁女莹被立为皇后。

    吕姓王与刘姓王之间的争斗

    吕后死后,让吕王吕产担任相国,让吕禄的女儿做皇后。吕后在位期间便培养一个吕氏外戚集团,这就加剧了汉朝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

    她一死,马上就发生了刘氏皇族集团和吕氏外戚集团的流血事件。

    齐王刘襄发难于外,陈平、周勃响应于内,刘氏诸王群起而杀诸吕。最后以刘氏皇族集团的胜利而告终。

    为汉景帝献出生命的男人

    汉景帝时期发生了轰动朝野的历史事件:七国之乱。“七国之乱”是以刘邦之侄吴王刘濞为首发动的一次同姓王联合大叛乱。引起这场变乱的导火线是汉景帝采纳晁错“削藩策”的建议,削夺刘姓王室被分封的土地。

    汉景帝登基以后,大力加强中央集权统治。这引起了地方王国势力的不满,双方矛盾不断激化。晁错因为才气过人,得到了汉景帝的重用。他帮助汉景帝加强中央集权统治,提出了著名的“削藩策”。晁错认为:今削之亦反,不削亦反。削之,其反亟,祸小;不削之,其反迟,祸大。

    公元前154年,也就是汉景帝三年,景帝和晁错认为吴王刘濞有罪,趁机欲削他的会稽和豫章两郡。一直对汉景帝不满的刘濞乘机串通楚、赵、胶西、胶东、菑川、济南六国的诸侯王,发动了联合叛乱,用“清君侧,诛晁错”的名义,举兵西向。

    因为叛军声势浩大,人数众多,汉景帝很是惶恐,于是听从了袁盎的建议,杀死了晁错。但晁错已死,叛军却不退,且扬言要夺皇位。景帝之弟梁王刘武奋力阻击叛军,此时,景帝才决心以武力镇压叛军。用了10个月的时间,叛军才被镇压。刘濞逃到东瓯,为东瓯王所杀。其余六王皆畏罪自杀,七国都被废除。

    自此,汉景帝进一步加强了中央集权统治。晁错虽被杀,但他为西汉所做的贡献却被历史铭记。

    让匈奴多年不敢犯境的“飞将”

    唐朝王昌龄有诗云: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诗中的这位“飞将”说的就是汉将军李广。

    李广是西汉时陕西成纪(令甘肃泰安)人,善骑射。汉文帝时,为侍奉皇帝的骑兵官。景帝、武帝时,任陇西、北地那太守等职。多次出击匈奴,威名远扬,匈奴对他非常害怕,称他为“汉飞将军”。

    与匈奴作战的过程中,李广凭借自己的机智与勇敢以及过人的军事才能,多次化险为夷。在一次与匈奴的作战中,他带领百余骑深入匈奴腹地,遇到数千名匈奴军士。匈奴以为李广等人是汉军的诱敌部队,于是就摆开了作战的架势。李广带领的这百余名骑兵感到有些害怕,李广却说:“现在我们和大部队分开的距离太远了,如果匆忙撤退,很可能全军覆没。所以,我们应该原地不动,让敌人以为我们后面有伏兵,这样他们就不敢贸然行事。”

    手下听从李广的命令,都解鞍下马,或坐或躺,在那里休息起来。匈奴军队一看如此,果然没有对他们发起进攻。直到半夜时分,匈奴军放松警惕,李广才率领将士撤离。公元前129年,李广率领汉军和匈奴作战时,因为寡不敌众战败被俘。匈奴爱惜李广才能,没有杀他。半路之上,李广伺机逃脱。

    可以说,在李广驻守边关的多年中,匈奴一直被李广威名震慑,不敢大举侵犯汉朝边境。

    历史上的匈奴人如今何去何从

    根据我国古籍记载,匈奴是在汉朝时期称雄中原以北的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司马迁在《史记·匈奴列传》中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氏之苗裔也,曰淳维。唐虞以上有山戎、猃狁、荤粥,居于北蛮,随畜牧而转移。”《山海经·大荒北经》称:犬戎与夏人同祖,皆出于黄帝。据中国部分史籍记载,匈奴人是夏朝的遗民。

    匈奴族的全盛时期是从公元前209年至公元前128年,即冒顿、老上、军臣三单于时期,在我国历史上就相当于从秦二世元年到汉武帝元朔元年。在伊稚斜单于时期,匈奴国力因为遭到汉军打击而由盛转衰。

    东汉初年,匈奴大量进入塞内。后来,匈奴国内发生严重的自然灾害,饿死了很多人。而此时,匈奴的统治阶级内部,因为夺权而发生了分裂。呼韩邪单于之孙日逐王比被匈奴八部族人立为单于,和当时的蒲奴单于分庭抗礼。自此,匈奴分裂为两部。后来,日逐王比率四万多人南下归附汉朝,历史上称他们为南匈奴,汉朝将他们安置在河套地区,而留居漠北的称为北匈奴。

    北匈奴的优留单于死后,国内大乱,加上又发生了蝗灾,饥荒连年,内部冲突不断,危机连连。东汉乘此时机,于公元89年到公元91年与南匈奴联合夹击北匈奴。北单于战败,残部西逃至伊犁河流域的乌孙国,在当地立足后,仍然出没于天山南北,实施掠夺。

    后来,东汉为了对付西域的北匈奴,任命班勇为西域长史,屯兵柳中,班勇于公元124年、公元126年两次击败北匈奴,西域的局势开始稳定。公元151年,汉将司马达率汉军出击蒲类海,击败北匈奴新的呼衍王,呼衍王率北匈奴又向西撤退。北匈奴在西域遭到汉朝的反击,已无法立足,大约在公元一百六十年左右,北匈奴的一部分又开始了西迁,来到了锡尔河流域的康居国。至于北匈奴人在康居的活动,因为缺乏史料记载,最终不得而知。

    而南匈奴内附期间,作为一个独立的民族从中国历史中逐渐黯淡。

    后据史料记载,南匈奴后裔多生活在今天的陕西、山西、山东和福建等地。

    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的出现

    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是司马迁所著的《史记》。司马迁,字子长,西汉夏阳人,伟大的思想家、文学家、史学家,被后人尊为“史圣”。《史记》共有一百三十篇,分为本纪、书、表、世家、列传五大部分,记载了上自中国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公元前101年(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多年的历史,被认为是中国史书的典范。

    汉武帝罢黜百家的政治目的

    汉武帝听从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让儒学成为封建正统思想,在华夏传统文化舞台上独领风骚两千多年。不过,汉武帝并不是要限制其他各家的发展,他是要大力提倡儒法结合,即所谓的“儒表法里”。

    束缚女人千年的“三纲”的出处

    西汉董仲舒在先秦儒家“五伦”思想的基础上提出了一套维护封建等级制度的三纲五常论。三纲、五常这两个词来源于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书,但作为道德规范的内容,它则起源于孔子。董仲舒认为,在人伦关系中有三种关系是最重要的,那就是君臣、父子、夫妻三种关系,“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要求为臣、为子、为妻的必须无条件服从于君、父、夫,同时君、父、夫也要为臣、子、妻做出表率。“五常”就是仁、义、礼、智、信,是用来规范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

    “思子台”:宫廷大位之争的见证物

    公元前91年,有人向汉武帝举报公孙贺的儿子公孙敬声以巫蛊之术诅咒皇上。公孙贺为了替儿子赎罪,向汉武帝承诺捉拿阳陵大盗朱安世。朱安世被捉后,为了报复公孙贺,便向汉武帝写了一封揭发公孙贺的信。他在信中说公孙贺在皇上经常进入的甘泉宫买下了木偶,巫蛊皇上。生性多疑的汉武帝刘彻看了信后,立即命人查处。当时这件事由江充负责,江充趁机将公孙贺的人马一网打尽。最后甚至连皇后的姐姐卫君儒也不放过。

    这一巫蛊案使得汉武帝更加疑神疑鬼,总怀疑有人要害他。江充便利用汉武帝的迷信猜忌之心,除了公孙贺后,又将矛头指向其他掌握重权的皇亲国戚们。诸邑公主、阳石公主、卫青的儿子长平侯卫伉也全部被杀。

    一天,汉武帝做梦梦见有几千个木偶人,拿着兵器向他袭来。醒来后,他觉得浑身酸软,毫无力气,身体一天不如一天。他于是又命令江充查实巫蛊案。江充便进入后宫,对每个宫都掘地三尺,搜查木偶。甚至汉武帝御座下的地面也被挖了。他自然也不会放过太子东宫和皇后中宫。太子刘据和皇后卫夫子很生气,但也毫无办法。江充挖完之后,上奏武帝,说太子东宫和皇后中宫的木偶最多,并且每个木偶上都写上了咒语来诅咒皇上。

    汉武帝听后十分震怒,但仔细一想也不至于此,便召太子进宫,想问个明白。太子得知自己被诬陷后很害怕,担心皇上不听自己的解释,便在万般无奈之下采用了少傅石德的计策,派人佯称天子使者,收捕江充,一举把江充及其死党杀死。然后他又告诉皇后情况危急,又调用皇后的车马、骑士大肆搜捕江充党羽。不过他最后战败,带着残兵败将逃出京城长安。丞相刘屈耗率军占领京师后,把这次叛乱的主谋全部缉拿,跟太子有关的人都被杀害。皇后卫夫子觉得自己脱不了干系,自杀身亡。而后太子的行踪被发现,也被迫自缢而死。

    一年后,真相大白,太子是无辜的,皇后也是被冤枉。汉武帝得知这些全都是佞臣江充策划所为,便诛灭江充家族,然后建筑“思子台”,并在太子蒙难处筑“归来望思台”。汉武帝在思子台老泪纵横,但后悔晚矣。

    冲破世俗的女追男

    卓文君,汉朝临邛(今之邛崃)大富豪卓王孙的掌上明珠。司马相如,西汉著名的辞赋家、音乐家。早年家贫,父母双亡后寄住在好朋友王吉家里。卓王孙和王吉交往甚繁,当时司马相如从成都前来拜访王吉时,王县令也请来了卓王孙陪宴。

    后来卓王孙为附庸风雅,巴结王县令,便请司马相如来家中做客。宴席中,司马相如奏了一首《凤求凰》,因为他得知卓王孙的女儿卓文君才貌双全。

    卓文君也爱慕司马相如的才华,躲在帘后偷听。她如此聪明,怎能听不出司马相如的琴中之意?两人互生爱慕之情,但卓王孙不同意此事。于是,两人只好私奔。

    两人到了成都,因生活窘迫,卓文君便当了自己的头饰开了一家酒铺,她亲自当垆卖酒。卓王孙得知这个消息后,为了顾及脸面,只好将他们接到临邛。但司马相如和卓文君依然安于清贫,在临邛街头开了一个酒肆。“文君当垆”、“相如涤器”从此而来。

    才女文姬的乱世人生

    文姬就是蔡文姬,生于约公元177年,卒年不详。蔡文姬,名琰,原字昭姬,晋时为避司马昭讳,改字文姬,是东汉大文学家蔡邕的女儿,我国历史上有名的才女和文学家。

    蔡文姬自幼年开始跟随父亲学习,不仅饱读诗书,还擅长书法,精于天文。

    蔡文姬第一次出嫁,她的丈夫是卫仲道,他是当时有名的士子。但两人生活在一起不到一年,卫仲道便因咯血而死。

    蔡文姬夫家认为是她克死丈夫,年少气盛、心高气傲的蔡文姬受不了这种白眼,她不顾父亲的反对,回到了娘家,并立志与父亲一起修汉书,但遭遇东汉末年动荡,她被掳到了南匈奴,嫁给了匈奴左贤王,并生儿育女。尝尽了背井离乡的苦楚。但也因为这样的经历,才使得她创作了著名的《胡笳十八拍》和《悲愤诗》。

    蔡文姬在南匈奴生活十多年以后,曹操统一了北方,他感恩恩师蔡邕的教诲,用重金赎回了蔡文姬。文姬回到家乡,嫁给了董祀。董祀是当时有名的才子,那时他并不想娶蔡文姬,但迫于曹操的压力,不得不娶。而蔡文姬也没有感觉到和董祀生活有多么幸福,而且她常常怀念胡地的两个儿子,整日精神恍惚。

    后来,董祀犯罪当死,蔡文姬不顾性命安危,找曹操为丈夫求情。曹操感念他是恩师之女,又觉得她一片诚意,遂起了怜悯之心,放了董祀。

    董祀感谢妻子的救命之恩,开始转变态度,后来夫妻俩看透世事,选择了风景秀丽,林木茂密的山林,过起了隐居生活。很多年以后,曹操打猎经过夫妻俩住的地方,还去探视过他们。

    班婕妤:汉成帝遗弃的红颜

    班婕妤(公元前48年-公元前6年),班况之女,是西汉著名的女辞赋家,她少年即有才学,善于诗赋。公元前32年被选入宫,成帝授予她少侠名号,后封为婕妤。当时赵飞燕还没有入宫,汉成帝对班婕妤非常宠爱,她的贤德在当时也被传为美谈。

    汉成帝不仅爱她的貌美,也爱她的才华,整天和她在一起。班婕妤因为熟悉史事,每当汉成帝遇到头疼的事情,她常常能够引经据典,开导汉成帝。所以,对于汉成帝来说,班婕妤不仅仅是宠妾,更是一位他可以谈心的朋友。

    谁知好景不长,赵飞燕姐妹进宫以后,汉成帝便不再理睬班婕妤,一心专宠赵飞燕。赵飞燕姐妹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开始打击身边的情敌。她们先进谗言,让皇帝废了许皇后,后来又开始对付班婕妤。班婕妤对汉成帝说:“妾闻死生有命,富贵在天,修正尚未得福,为邪欲以何望?若使鬼神有知,岂有听信谗思之理;倘若鬼神无知,则谗温又有何益?妾不但不敢为,也不屑为。”汉文帝觉得她说得有道理,想起两人昔日恩爱的情形,便没有为难班婕妤。

    当时,王太后也很喜欢班婕妤,一心护着她。王太后常常对左右说:“古有樊姬,今有班婕妤。”

    绥和二年三月,汉成帝崩于未央宫。班婕妤心灰意冷,整日郁郁寡欢。她想为汉成帝看守陵墓,王太后念她心意恳切,便让她担任守陵人。就这样,班婕妤与青灯、松林相伴,度过了寂寥的晚年。

    恃宠而骄的赵飞燕姐妹

    赵飞燕,原名宜主,出身卑微,被选入宫中之后,做了一个普通的婢女,做一些洒扫庭院的杂活。后因为容貌美丽,被阳阿公主选去学歌舞。赵飞燕身材袅娜,娇小可爱,天生就是个跳舞的材料。因为身材婀娜,她跳起舞来如杨柳扶风,蹁跹如飞。因此,很多人称其为“飞燕”。

    汉成帝刘骜本来就是个喜欢游乐的皇帝,一日他来到阳阿公主家见到赵飞燕,被她曼妙的舞姿和清丽动人的歌喉吸引,便召她入宫,极为宠爱。后来成帝又废了许皇后,把赵飞燕立为皇后。赵飞燕之妹赵合德亦被立为昭仪,两姐妹专宠后宫,显赫一时。

    赵飞燕姐妹并没有为汉成帝诞下一男半女,所以汉成帝死后,便由定陶王刘欣即位,即汉哀帝,赵飞燕被尊为太后。而哀帝没过几年也死了,汉平帝刘衎即位,赵飞燕被贬为庶人。

    赵飞燕被汉成帝宠爱时,民间曾有一首童谣记录了此情景:燕燕尾涎涎,张公子,时相见。木门仓琅琅,燕飞来,啄皇孙,皇孙死,燕啄矢。“燕燕尾涎涎”说的是赵飞燕的美貌,“木门仓琅琅”说的是她当皇后的样子。

    谁开辟了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简称丝路,指的是西汉(公元前202年-公元8年)时,张骞出使西域时开辟的西北丝绸之路。这条丝路以长安为起点,路经甘肃、新疆,到中亚、西亚,并联结地中海各国的陆上通道。因为这条路以运输丝织品的影响最大,所以被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是历史上横贯欧亚大陆的贸易交通线,在历史上促进了中国和欧亚非各国的友好往来。

    为盐铁官营政策的实行打下基础的盐铁之议

    汉武帝中期,因为连年战争,军队开支耗尽国库,百姓四处流亡,财政入不敷出。汉武帝不得已开始向国家豪富借贷,这些富商大贾用“冶铁、煮盐”财累万金,但却不愿意将钱借给汉武帝,武帝一怒之下,重禁山泽,任命“大煮盐”东郭咸阳,大冶铁业主孔仅为大农丞,实施盐铁官营。

    元狩年间,汉武帝起用桑弘羊等人,制定和推行一系列的新经济政策,如统一币制,盐铁和酒类官营,实行均输平准、算缗告缗等。当时,贤良(汉代选拔人才的科目之一,有功名但不一定有官职)、文学(统称读书人)等60人齐聚长安,与桑弘羊进行了辩论。史称“盐铁之议”。

    贤良、文学等人尊奉儒家学说,矛头直指汉武帝说:“昔文帝时,无盐、铁之利而民富,今有之而百姓困乏……”“今郡国有盐、铁、酒榷(专营)、均输,与民争利……”,主张“罢盐、铁、酒榷、均输,以促进农业,限制工商业”。桑弘羊引用法家观点指出:“盐、铁之利是国家经济的命脉;盐铁官营、平准、均输的经济政策有利于堵塞豪强、朋党,禁淫侈、绝并兼之路。”桑弘羊旗帜鲜明地捍卫了汉武帝盐铁官营的政策。

    盐铁之议为盐铁官营政策后来在全国实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政策实行一段时间以后,国家的国库得到了充盈。

    但是,伴随着农业的发展,土地兼并现象又开始严重,农民负担也越来越重。盐铁官营的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如铁器苦恶,价格不平,主管官吏废公法、谋私利,强征农民冶铁煮盐等,也直接贻害农民,加剧了国家和百姓之间的矛盾。

    《九章算术》:不知来由的数学巨著

    《九章算术》共收录了246个数学问题,分为九章。

    这九章分别为:方田、栗米、衰分、少广、商功、均输、盈不足、方程、勾股。它是世界上最的早系统叙述分数运算的著作,其中盈不足的算法是一种令人惊奇的创造。

    而且其中的“方程”章也在世界上第一次阐述了负数及其加减运算法则。

    不过,此书成书于何时、作者是谁,到现在还不详。多数认为是在西汉末到东汉初这段时间成书,很可能是一段历史时期内经过多人之手逐次整理、修改、补充而成的集体创作结晶。

    抢眼的“艳事门”

    西汉刘弗陵做皇帝的时候,有个著名的官员叫张敞,他在首都担任地区长官时,以擅长治理地方治安闻名。他为人豪爽,喜欢结交当地的三教九流人员,因此常常被人说“为人轻浮,且不成体统”,但他本人不以为然。

    张敞的老婆,因为小时候摔跤伤到了眉骨,因此眉毛有一块总是长不出来,所以每天都要很仔细地画眉。据说张敞很爱自己的妻子,常常为妻子画眉。因为他为人不拘小节,他给夫人画眉的事情一来二去流传了出去。后来被称为“艳事门”事件。

    有人一直看不惯张敞的为人,于是写了一封义正言辞的弹劾信直接送到了皇帝面前,指责张敞做风有问题,行为不道德,不但破坏了当地的民风,还带坏了一方百姓,要求张敞道歉,并让皇帝严厉处罚他。

    皇帝刘弗陵对张敞展开了调查,问他:第一,艳事门是否属实;第二,是否知错。张敞向皇上表明了自己的态度,他承认自己为妻子画眉,但觉得这根本就是夫妻两人闺房密事,一不触犯法律,二没有必要道歉。皇帝也觉得这根本不算什么事情,加上张敞又是国家栋梁,因此也就不了了之了。

    后来,张敞厌倦官场争斗,便携家带口离开了长安。后又被皇帝两次招回做地方治安官员,成绩斐然。

    汉朝的版图有多大

    汉朝是一个以汉族和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国家,周边的少数民族在全盛时期已归属于汉朝。

    汉朝的领土在全盛时期包括今天中国绝大部分的领土以及今天朝鲜、越南、外蒙古、俄罗斯滨海边疆区以及西亚等疆域,文化传播也传到了新的“夷、狄”地区。由此可见,汉朝就已奠定了今天中国版图的基本范围,甚至还超出了许多。现在很多汉朝地图只是体现汉族后期传统居住区,其实汉朝真正疆域达到了二千五百多万平方公里。

    风流倜傥的西汉音乐家:李延年

    李延年(公元前2世纪-公元前87年),中山人(今河北省定州市),汉武帝时造诣很高的音乐家,汉武帝刘彻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他出身倡家,父母、兄弟、妹妹均通音乐,都是以乐舞为职业的艺人。他有代表作《佳人曲》:“北方有佳人,绝世而独立,一顾倾人城,再顾倾人国。宁不知倾城与倾国,佳人难再得。”

    也正是因为李延年为汉武帝演唱这首曲子,才使得他的妹妹入宫,并受到汉武帝宠爱。不过李夫人死后,李家不再受恩宠,后来其弟李广利投降匈奴,导致全族被杀。

    汉代人如何邮递信件和物品

    我国邮驿制度开始较早,刘邦坐上皇帝以后开始强化邮驿制度,以此来方便百姓邮寄物品和信件。在中央一级的九卿官职中,设置了许多官职管理邮驿。比如尚书令专管政府公文收发;符节令专管符节的分发管理;大鸿胪兼管邮使的接待;御史大夫兼管邮传,对使者的凭证进行监察。后来又在州、郡、县三级管理系统中设立了邮驿,郡太守府里最受重视的一个官职便是“督邮”。

    那时,洛阳的邮驿进入快速发展期,其机构设置统称为“邮驿”,细分为“邮”、“亭”、“驿”、“传”,具体划分为五里设一邮、十里设一亭、三十里设一驿(传)。“驿”和“传”级别相同,所不同者“传”用车,“驿”用马。

    汉初邮传制度的一个常见名称曰“置”。东汉人应劭写的《风俗通》中说道:“改邮为置。置者,度其远近置之也。”意思是说把原来称为“邮”的邮传设施,改称为“置”。置的意思就是根据测量出来的远近来设置办公机构,而它实际上是邮传信使的中途休息站。

    《汉旧仪》中所谓的“十里一亭,五里一邮,邮人居间,相去二里半”大体上是说,邮间距离是五里,亭间距离为十里。邮亭的信差,在两邮中间的两里半处见面,交接信件物品。有学者考证,至今在河北一些地方尚有“二里半”的地名,就是邮亭制留下的遗风。

    汉代士大夫们的“交际舞”

    汉朝的士大夫们喜欢在饮宴时用歌舞来助兴,他们还为此发明了一种颇重礼仪的社交舞蹈,后来被史书记载为“以舞相属”。这种舞蹈一般是宴会的主人先舞,然后客人为了回报主人,再跳一段舞蹈。这种交际舞有严格的礼仪规矩,姿态仪容都有讲究,违反了规矩就是失礼的行为。

    这种交际舞最有趣的地方就在于,客人不仅仅是因为感激主人的邀请而跳舞回报,如果他们厌恶主人,或者对主人有所不满,也可以用跳舞来说明。当然,这种舞也不限于主人和客人之间。被宴请的宾客之间,也可以互跳舞蹈来表示心中的喜悦和憎恶。因为风靡一时,后人还用像石(汉代人雕刻在墓室、祠堂四壁的装饰石刻壁画)来记载这个有趣的社会现象。如四川彭县出土的汉画像石中,主人戴冠,宽袍广袖,右手举起,左手作相邀状,客人亦长袍广袖,举右手,左手前伸答舞,主人旁有女侍者执扇子,客人旁有男侍者,端一长案,正拟捧上酒馔。此外,还有以舞相属的连环图像。

    改写了世界历史的一场大战

    汉朝和匈奴的战争由来已久,章和二年(公元88年)二月汉章帝病故,太子刘肇即位,称汉和帝。和帝只有10岁,所以朝政由其母窦皇太后执掌。窦太后看到东汉王朝已有衰败迹象,因为想乘着光武中兴的余威来重振局面。此时,一些有利的外因条件也为东汉征匈奴提供了良好的战机。其一是班超在西域地区已节节取胜;其二是北匈奴统治集团内部争斗,四分五裂。南匈奴屯屠何单于想借此统一匈奴,便上书汉朝,要求连击。窦太后让窦宪、耿秉统率汉军,联合南匈奴作战。

    战争第一阶段,斩匈奴名王以下1.3万人,获牲畜百万头,匈奴一些显贵王侯81部,共20万众降于东汉。战争第二阶段,窦宪几乎将北单于一举歼灭。战争第三阶段,东汉抓住战机,派出精骑,将北单于余部歼于金微山。

    汉和帝永元元年(公元89年)六月,窦太后令汉军统帅窦宪统率汉军与南匈奴联军,经3个阶段作战,在永元三年(公元91年)二月终于彻底打败了北匈奴。窦宪北击匈奴至燕然山(今蒙古杭爱山)上,逼迫北匈奴远走,于是北方草原出现了权力真空。一次民族大迁徙就此开始,而这场迁徙引起的连锁反应,最终导致了罗马帝国的土崩瓦解。对历史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因此,它被称作是改写世界历史的一场大战。

    汉代发兵必需的几种信物

    汉代发兵主要有四种信物:虎符、节、羽檄、诏书。根据《汉书》卷四《文帝纪》记载:“二年九月,初与郡守为铜虎符、竹使符。”汉代的虎符为铜制,一般分成两半,右半部分留在首都,左半部分发给有关地方长官,上面用篆书刻写上“一、二、三、四、五”等字样。王国维在《屯戍丛残考释·杂事类》中说:“汉晋兵符,每字中分,以为合符时之验。”如果皇帝或者地方需要调动军队,就要派使者去合符。两半符的文字能够完全合起来时,就可发兵。汉代使用虎符有严格规定,必须要与玺书或诏书同时使用。

    汉代发兵的另一信物是汉节,汉节是竹制,长七、八尺,约合现在的五尺至五尺六寸;节上装饰是旄牛尾,共有三重,颜色时有变化,最初为赤色,武帝时因戾太子矫节发兵,乃加黄旄于第一重之上,以示区别。

    羽檄曾经在汉初期做过军队发兵的信物,《汉书》卷一下《高帝纪下》记载高祖刘邦对左右说:“非汝所知也,陈豨反,赵代地皆豨有。吾以羽檄征天下兵,未有至者,今计唯独邯郸兵耳。”颜师古注:“檄者,以木简为书,长尺二寸,用征召也。其有急事,则加以鸟羽插之,示速疾也。”后来因为檄容易被伪造,王朝也就不可能强行规定见檄必发兵。

    玺书或诏令也是汉代调发军队的信物,卫宏编写的《汉旧仪》记载:“玺皆白玉螭虎纽,文曰:‘皇帝行玺’、‘皇帝之玺’、‘皇帝信玺’、‘天子行玺’、‘天子之玺’、‘天子信玺’,凡六玺……皇帝信玺,发兵,征大臣。”可见玺也是当时重要的发兵信物之一。

    逆流而上的复古改革家:王莽

    王莽(公元前45年-公元23年),字巨君。王莽是西汉外戚王氏家族的成员,他为人谦恭有礼,礼贤下士,因此很有威名。汉平帝时,社会矛盾空前激化,王莽被认为是能挽救危机的最佳人选。公元9年,王莽取代汉建立新朝,建元“始建国”。王莽在位期间,推行了一系列的新政,但依然没有挽回政治危机。在他统治末期,天下大乱,后来他死在乱军中。王莽在位15年,新朝也成为中国历史上最短命的王朝之一。

    起义军为什么叫“绿林”、“赤眉”

    王莽窜权以后,建立新政权,对百姓进行残酷压榨,又加上一连串天灾,民不聊生,最终引发了农民起义。那时,东方和南方都有大批的农民起来反抗官兵。其中有个叫樊崇的人,起义规模很大。他的起义军很讲纪律,规定谁杀死老百姓就要被处死,谁伤害老百姓就要受处罚。所以,百姓都很拥护他们。

    公元22年,王莽派十万大军去镇压樊崇起义军,樊崇也作好准备,预备和官兵血战一场。为了避免起义兵士跟王莽的兵士混杂,樊崇叫他的部下都在自己的眉毛上涂上红颜色,作为识别的记号。后来,樊崇的起义军就得了一个别名,叫“赤眉军”。

    公元17年,南方荆州(今河南南部,湖北中部,湖南西部)闹饥荒,百姓因为挖野菜发生争斗,王匡和王凤出来调解,受到百姓拥护,大家就公推他们当首领。王匡和王凤占领了绿林山(今湖北大洪山)作为根据地,攻占附近的乡村。不到几个月工夫,这支起义军发展到七八千人。因为他们以绿林山为根据地,所以后来这支起义军又被称作绿林军。

    绿林、赤眉起义成为了当时最大的起义军,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绿林赤眉起义。后来,刘玄在绿林军的拥戴下做了皇帝,恢复汉朝国号,年号“更始”,所以刘玄又称更始帝。汉贼王莽的溃败过程

    刘玄在绿林军的拥护下做了皇帝,恢复了国号的情况被王莽知道,他急派大将王寻、王邑率领兵马四十三万人,从洛阳出发,直奔昆阳。准备在那里和绿林军进行一场大战。为了虚张声势,王莽还在军中物色了一个名叫巨毋霸的巨人,让他带一批猛兽上阵助威。当时,刘秀带领了八九千人驻守昆阳。有人觉得这些人马不足以和王莽抗衡,主张刘秀放弃昆阳,回到原来的据点。

    刘秀对军中将士说:“昆阳的地理位置很重要,如果大家不全力保住昆阳,只要它一失守,我们各部人马很快就会被王莽消灭了。”最后大家商量决定由王凤、王常留守昆阳,派刘秀带一支人马突围出去,到定陵和郾城去调救兵。昆阳城虽然不大,但是很坚固。王莽军虽然凭着人多武器精,但也没有攻下昆阳。

    此时,刘秀已经通过努力,搬了一些救兵过来,刘秀率先带领了三千名敢死队,向王莽军的中坚部队冲杀过去,王莽大将王寻亲自带着一万人马跟刘秀交战。汉军越战越勇,王寻的部队开始自乱阵脚。王寻最终在混战中丢了性命,王莽军一听主将被杀,全都慌了神,乱奔乱逃,自相践踏,沿路一百多里,丢下大批王莽军的尸首。这时,天又下起了大雨,刘秀带兵趁胜追击,王莽的败军一溃千里。当王莽军逃回洛阳时,四十三万大军只剩下几千人。昆阳一战消灭了王莽的主力的消息,鼓舞了各地人民,为起义军攻陷长安城,夺取王莽政权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刘玄与刘秀之间的权位之争

    王莽篡汉后,刘縯、刘秀兄弟为了“复汉”,加入了王匡、王凤领导的绿林军,二兄弟在绿林军中立下很多战功,并逐渐成为绿林军领军人物。而那时,刘玄做为汉室后人,被另外一部分起义军推举为领导人。后来,刘玄杀死了刘秀的兄弟刘縯。刘秀为了起义军内部的团结,一直隐忍,直到起义军攻破长安。

    进入长安城以后,做了更始帝的刘玄,整日在宫中饮酒作乐、不理政事,还任意杀害他不满意的农民军将领,这引起了很多人的不满。而此时,刘秀带领军队一直在趁胜追杀王莽。等他彻底打败王莽以后,在绿林军中的威望已经无人能敌。

    而此时,刘玄已然沉浸在皇帝的生活中,不但杀害起义军将领,不听谏言,还常常滥授官爵,起义军对刘玄越来越不满,拥护刘秀的声音也越来越大。更始三年(公元25年)九月,赤眉军攻入长安,刘玄逃走。十月,刘玄被逼无奈,投降赤眉,并将玉玺送给赤眉拥立的皇帝刘盆子,他被封为畏威侯,后改长沙王。十二月,赤眉将张卬派人将刘玄缢死。此后,刘秀即位,建立东汉,成为东汉开国皇帝。刘秀做上皇帝以后,将已死的刘玄封为淮阳王,并将他葬于霸陵(今陕西长安县东)。

    史上最旺夫的女人:阴丽华

    在消灭王莽之后,刘秀娶了阴丽华为妻。然而,更始皇帝却想诛杀刘秀。阴丽华劝慰刘秀,说不如先求自保,到河北一带去发展,以后再“相机独树一帜”。可以说,阴丽华给刘秀指明了一条正确的道路,不仅使刘秀避祸,而且还使他建立了一个政权。

    但苦于实力太弱,刘秀难以平定河北,于是他便作权宜之计,答应娶刘扬的甥女郭氏为妻,以此来向刘扬借得精兵十万,帮助自己定了河北。此后不久,刘秀便另树一帜,即帝位于鄗城千秋亭,以建武为年号,定都洛阳。

    在册立皇后的时候,刘秀特别想立阴丽华为后,可是阴丽华却具备谦德之,一定让刘秀立郭氏为后,而自己则为贵人,随后为刘秀生养了五名子女,其中包括后来的汉明帝。但十多年后,刘秀还是废了小肚鸡肠、不懂得相夫教子的郭皇后,而立阴丽华为后。

    正是在阴丽华相夫教子、主理后宫之下,刘秀才无了后顾之忧,专心于国事,从而出现了与“文景之治”并称的“光武中兴”时代。

    外戚与宦官的大权之争

    东汉末年,均为外戚的两位大将军窦武和何进,分别与宦官展开了两次大战。但由于两人都错失良机、粗心大意死在了宦官手中。

    窦武虽掌握朝廷机要,却没有兵权。他与太傅陈蕃等人共定计策,诛杀宦官曹节等人。时机成熟后,窦武的女儿窦太后却犹豫不决,导致良机丧失。

    这年八月,窦武再次奏请拘捕宦官,不想竟把奏章留在了宫中,刚好被宦官朱瑀看到。于是,朱瑾连夜召集亲信,歃血为盟诛杀窦武。曹节听到后,便劫持太后,恐吓灵帝,还命人捉拿窦武。然而,苦于没有兵权,关键时刻,士兵们纷纷背离窦武,最后窦武只能以自杀来结束这场外戚与宦官之争。

    何进同样与宦官蹇硕等人过不去,但他手握兵权。宦官时时处处想除掉何进,而何进也时时处处提防着宦官。

    何进的妹妹何皇后想立自己的儿子刘辩为太子,但灵帝却想立刘协为太子,于是临终前便将刘协托付给了宦官蹇硕。这就更激起了何进与宦官的矛盾。袁绍等人很支持何进,帮助他一举消灭了宦官蹇硕等人。当时袁绍建议何进斩草除根,不留一个宦官,但何进却迟迟没有动兵。

    一天,何进进宫见已是太后的妹妹,与她商量诛杀宦官的事宜。却不想被在外偷听的宦官听到。于是宦官提前做好埋伏,将何进击斩在了嘉德殿上。何进死后,袁绍等人立刻攻开宫门,将所有的宦官,无论老幼,一律格杀。张让裹挟皇帝刘辩和陈留王刘协,往北方逃命,最终在黄河投河自尽。到此,一场动乱也便告一段落。

    家门比龙门的东汉名流

    李膺,字元礼,颍川襄城人,出生于东汉的官僚地主家庭。他性格孤傲,不轻易跟人交往,只是同郡人荀淑、陈定相互来往。李膺学问很高,为人又正直,所以在社会上很有声望,一般人都觉得能跟他交往是件荣耀的事情。荀淑的第六子苟爽,因为父亲的关系能够经常拜见李膺,他还为李膺赶过马车。回到家里,他逢人就说:“我今天为李君赶马车了。”感觉自己荣耀极了。当时的东汉人将登李膺的家门比喻为“登龙门”。普通的士人只要被李膺接待过了,马上就身价倍僧。

    史上第一次儒生与宦官的对决

    东汉是中国历史上宦官最为猖獗的时期之一,从东汉汉桓帝时期一直到东汉灭亡,朝廷基本都是宦官专权擅政,从中央到地方的各级官职,也基本有宦官们的亲属及其党羽占据。因此,太学生及地方儒生的仕途之路便被堵塞。

    面对宦官的为所欲为,以李膺为首的儒生便与宦官集团展开了斗争。延熹九年(公元166年),与宦官也颇有来往的河南术士张成纵子杀人,李膺将其处死。张成的弟子便与宦官勾结,诬告李膺说他与太学生串通一气,诽谤朝廷。盛怒之下,桓帝下令逮捕了李膺等人。但李膺在当时名气非常大,很多人都为他喊冤。迫于压力,桓帝于公元167年赦免了李膺等二百余人,不过终生禁锢在乡里,从此不得为官。这就是东汉时期的第一次党锢,也是史上第一次儒生与宦官的对决。

    享誉东汉的“建安三神医”

    华佗、张仲景和董奉,是东汉未年三位杰出的医学家,史称“建安三神医”。他们三个人中,董奉隐居庐山,曾留下了脍炙人口的杏林佳话;而张仲景则撰写了《伤寒杂病论》,其中理法谨严,因此,张仲景被誉为“医圣”;华佗则深入民间,足迹遍布各地,在内、外、妇、儿各科的临证诊治中,创造了许多医学奇迹,他也因麻沸散和剖腹术而闻名于世。

    曹操与蔡文姬间的情谊

    公元216年,曹操晋爵为魏王。曾经与汉连年征战的南匈奴也仰慕曹操,便来邺城拜见曹操。曹操想起了朋友蔡邕的女儿蔡文姬还留在南匈奴,于是就派使者把她接了回来。

    回到故乡,曹操怕蔡文姬一个人寂寞,便把她嫁给了一个屯田都尉董祀。可是董祀不久因犯法被判了死罪,眼看快要执行了。蔡文姬很是着急,连忙去找曹操求情。来到魏王府,正赶上曹操举行宴会,朝廷里一些公卿大臣、名流学士,都聚集在这里,而且大多和蔡邕熟识。蔡文姬披散着头发,赤着双脚,一进来就跪在曹操面前替她丈夫请罪,清脆的嗓音透着无比的悲伤,在座的人很多都被她感动了。曹操听完她的话,说她说的情形的确值得同情,可是文书已经发出了,也没有什么办法了。可蔡文姬苦苦央告说:“大王的马成千上万,武士多得无数,只要大王能够派出一个武士、一匹快马把文书追回,董祀就有救了。”曹操听后,立即批了赦免令,派了一名骑兵出去,并宣布免了董祀的死罪。正值数九寒天,曹操见蔡文姬穿得单薄,便送给了她一顶头巾和一双鞋袜,让她赶紧穿戴起来。然后问她:“听说夫人家有不少藏书,现在还保存着吗?”蔡文姬听后,不无感慨地说:“我父亲生前曾留了四千多卷书给我,可是在大乱之后,一卷都没能留下来。但我还可以背出四百多篇。”曹操听后显得非常高兴,并对她说要派十个人到她家去把文章记下了,可是蔡文姬却说要自己来写。没过多久,蔡文姬果然把所有她能记住文章都默写了下来,送给了曹操。

    汉朝买官需花多少“人民币”

    起于秦始皇时代的中国卖官鬻爵一事,可谓是被东汉灵帝刘宏发挥到极致。他把官职拿来当商品一样明码标价,公开出售,甚至还像做买卖一样讨价还价。而且还别出心裁地设置了一个买卖官吏的交易所,以官职的高低以及任职的好坏来确定官价的高低,除皇帝之外,三公九卿等要职一律经过明码标价,公开出售。

    年俸二千石的,标价两千万钱,年俸四百石的,标价四百万钱。汉朝时,州牧一职是一州中最高的行政长官,年俸也就是年薪为两千石,郡守也为两千石;郡以下设县,万户以上的为县令,万户以下的为县长,总之都是一县的最高行政长官。县令每年可享受六百石至一千石的俸禄,而县长则可以领三百石至五百石的年俸。

    据《汉书》记载,当时的米价每石在二十文至八十文钱不等,而1石等于27市斤米,也就是一文钱能买半斤米。如果折合成人民币,若1元钱可以买1斤米,那么汉时的2文钱就相当于现在的1元钱人民币。那么,当时的县长一职出价在人民币两三百万就可以买到了。

    吞噬东汉十分之九人口的天灾

    东汉末年,从公元204年至公元219年期间,中原地区暴发了一场凶猛的瘟疫。这场瘟疫有记载说是因为处在地理环境的突变时期,气候变迁异常激烈,使得生物圈和人类智慧圈严重失调及震荡,于是一些怪病怪症以及瘟疫便突然出现。再加上当时与匈奴的战争,一些匈奴人用死动物向汉人士兵传播瘟疫,导致死人无数。特别是公元217年,死人最多。魏文帝曹丕回忆说:“昔年疾疫,亲故多受其灾”。又说:“疫疠多起,士人雕落”。那时的中原“家家有伏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声,或合门而亡,或举族而丧者”。

    据载,恒帝永寿二年(公元156年),全国户数为一千六百零七万多户,人口在五千零六万以上。但到了东汉末年合计时,只剩下了一百四十九万多户,总计人口为五百六十万零二百多,仅是当年的十分之一,也就是说,当时的天灾吞噬了东汉十分之九的人口。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