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商朝卷商朝卷·风华正茂的奴隶制时代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公元前1600年-公元前1046年)

    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的第二个朝代,前后相传了17世31王,延续600年。商朝是奴隶制度的鼎盛时期,当时奴隶主既可以买卖奴隶,也可以随意处死,甚至奴隶主死后,奴隶还要殉葬。商朝的农业、畜牧业、养殖业都比较发达,尤其是手工业更为成熟,当时常用的器具、礼器和酒器都非常精美。

    商汤灭夏的“三步骤”

    夏朝的统治持续了将近四百多年。到了16世纪,夏朝统治残暴,社会矛盾激化。商部落的畜牧业较快发展,部落逐渐强大,部落首领商汤见夏朝统治日渐腐败,便决心消灭夏朝,取而代之。商汤是一位高明的领导者,他运筹帷幄,一步步将夏朝消灭。总结起来,商汤灭夏经历了三个步骤。

    第一步是刺探军情。商汤派遣伊尹深入夏都斟鄩,了解夏朝统治,离间夏朝君臣。由此,商汤掌握了夏朝“不恤其众,众志不堪,上下相疾,民心积怨”的信息,夏桀已经众叛亲离。

    第二步,商汤翦除夏朝羽翼。商汤以替童子复仇之名起义,起兵消灭了夏的属国葛。继而,商汤又集中兵力逐次消灭了韦(即豕韦,今河南滑县东南)、顾(即鼓,今河南范县东南)和实力较强的昆吾(今河南许昌)。

    此时夏桀的统治已经摇摇欲坠。商汤便实行第三部,选择战机,发动战争。首先商汤停止向夏桀纳贡,以试探其反应。夏桀立即调动九夷之师,欲讨伐商汤。商汤见此,立即“谢罪请服,复入职贡”。不久之后,夏桀诛杀朝中重臣,积怨四起。商汤再次停止向夏桀纳贡,此时,九夷之师不起,而有氏却公然反抗夏朝,夏桀已经落入众叛亲离的境地。商汤见时机成熟,果断下令起兵。约在公元前1600年,商汤隆重誓师后,选良车七十乘,“必死之士”六千人,与各国军队联合,从夏都西边攻入夏都,在鸣条与夏桀展开决战。鸣条之战后,夏桀逃至南巢,不久病死。商汤率军回到西亳(今河南省偃师市西),并召集诸侯,举行了“景亳之命”大会,在此次大会中,商汤得到三千诸侯的拥护,称王天下。夏朝的统治宣告结束,商朝开始建立。

    第一“三朝元老”:伊尹

    伊尹是商朝初年的大臣,一说名挚,今洛阳人,奴隶出身。据说,他母亲在伊水居住,因此,他以伊为氏,尹是官名。他为了见到商汤,让自己作为有莘氏女的陪嫁之臣,说汤而被用为“小臣”,后被重用。伊尹深入夏朝,帮助商汤消灭了夏。汤死后,伊尹辅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两位国王。仲壬死后,汤的孙子太甲即位,太甲不遵汤规,横行无道,伊尹将他放之于桐宫(一说是今山西省万荣县西,另一说是今河南省虞城东北),让太甲重新学习汤的法令,三年后令其复位。伊尹在商朝为官五十多年,励精图治,权倾一时,世称贤相,是第一位“三朝元老”。

    伊尹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名的贤相。他参与了灭夏战争的策划、准备和实施。他将人心向背的政治因素用于指导战争,应用“上智为间”的谋略,根据敌我力量的变化选择作战时机。

    谁是中国的第一位杰出庖人

    伊尹由厨入宰,是中国的第一位杰出庖人。据史料记载,伊尹幼年养于庖人之家,学习烹饪之术,长大后他成了一位精通烹饪的大师,是中国第一位杰出的庖人。他“教民五味调和,创中华割烹之术,开后世饮食之河”。在烹饪理论和实践中,伊尹的建树卓著,在许多历史文献中都有记载。枚乘《七发》载:“伊尹煎熬”。梁昭明太子《七契》记载:“伊公调和”。《史记》记载:“伊尹负鼎”。《汉书》记载:“伊尹善割烹”。《鹖冠子·世兵篇》记载:“伊尹酒保”,据此可知,伊尹在饭馆打过工。据说,伊尹去见汤时烹制了一份鹄鸟之羹,即天鹅羹,汤吃了非常高兴。据《吕氏春秋·本味篇》记载,伊尹的烹饪理论水平绝对一流。他借烹饪之事言治国之道,精辟简练,通俗易懂。如果没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不可能说得如此精辟在理。伊尹不仅是中国历史上的贤相,还是第一个负鼎俎调五味而佐天子治理国家的杰出庖人。他创立“五味调和说”、“火候论”,被后人奉祀为“商元圣”,被中国烹饪界尊为“烹调之圣”、“烹饪始祖”和“厨圣”。

    自相残杀的九世之乱

    公元前1411年至公元前1321年,在商王仲丁之后,商王朝内部发生了王位纷争,并多次迁都,国家一度中衰,诸侯离叛的事件多次发生,前后经历九位商王,史称“九世之乱”。

    这段自相残杀的“九世之乱”先后经历了仲丁、外壬、河亶甲、祖乙、祖辛、沃甲、祖丁、南庚、阳甲九位商王。

    商王太戊的儿子仲丁继位后将国都从西亳迁至嚣(一说在今河南省郑州市附近,另说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

    东南方的夷族逐渐强大,蓝夷向商朝发起进攻,仲丁出兵击退,自身的势力也被削弱。仲丁死后,他的兄弟们开始了多年的王位之争。外壬是仲丁的弟弟,他在仲丁死后继承王位,并开创了凭势力争取继承王位的先例,此后一百多年内,商王朝的王位继承非常混乱。河亶甲是商王仲丁、外壬的弟弟、商王太戊的儿子,他在外壬死后继位。河亶甲在位期间曾迁都于相(今河南省内黄县境内),并讨伐位于东南方的蓝夷和班方,后在战争中病死。之后,河亶甲的儿子祖乙继承王位。祖乙继位后迁都至耿(也称邢,在今河南省温县东),后又迁至庇(今山东省定陶县)。祖乙在位期间,平复了蓝夷和班方等国家,商王朝再度兴起。祖乙死后,他的儿子祖辛继位。祖辛死后,他的弟弟沃甲继位。沃甲死后,他的侄子、祖辛的儿子祖丁继位。祖丁死后,沃甲的儿子、祖丁的堂弟南庚继位。南庚在位期间又将国都迁至奄(今山东省曲阜市)。此时,商王朝再度走向衰落。南庚死后,祖丁的儿子阳甲继承王位。当时的商王朝内乱不断,奴隶主贵族互相残杀,商朝衰落,诸侯不朝,此时的商王阳甲也无法改变这一状况。

    “九世之乱”期间,“兄终弟及”和“父死子继”的王位继承制度被破坏。商王朝的统治力量逐渐衰弱,四方诸侯、方国势力日益强大,逐渐威胁到商朝的统治。北方以及西北方的土方、鬼方和羌方等的实力都日渐强大。商国内部,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商王朝的统治非常混乱。

    盘庚横渡黄河改变命运

    盘庚是祖丁之子,阳甲的弟弟。阳甲死后,盘庚继位,成为商代第二十位帝王。经过“九世之乱”后,商朝的国都已经先后迁移五次,当时商朝内乱,黄河下游经常发生水灾,社会动乱,人心不安。盘庚是一位很有作为的国王,他为了改变当时社会不安定的局面,决心再次将国都迁至殷(今河南安阳小屯村)。当时,大部分贵族因贪图安逸而反对迁都。甚至有部分贵族势力还煽动平民,反抗朝廷。但是,盘庚并没有动摇,他将反对迁都的贵族召集到宫中,耐心劝说。盘庚说:“迁都是为了使国家安定,各位不但不能理解我的苦心,还产生无谓的惊慌。即使如此,我也不会改变决定。”盘庚得知北蒙(今安阳)一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林中有虎,山中有兽,水里有虾,就决心在此地发展。在动员迁都期间,盘庚还发表过一个重要的演讲。一些贵族势力极力反对,盘庚于是发出布告文殊,严令他们服从。终于,盘庚横渡黄河,成功地将国都迁至殷,史称“盘庚迁殷“。

    盘庚深谋远虑,完成了商都最重要的一次迁徙。他体察百姓疾苦,吸收先王的治国经验,“古我先后,罔不惟民之承保”,令一度衰落的商朝出现了“百姓由宁,殷道复兴”的政治局面。据《竹书纪年》记载,直到商纣王时,273年之间,商都再未迁徙。百姓生活安定,国家的政治、军事、文化和经济都得到了长足发展。

    注定戎马一生的武丁

    武丁(公元前1250年-公元前1192年),姓子,名昭,是商朝的第二十三位国王,后世称作高宗。他是盘庚的侄子,商王小乙的儿子,商王小乙是盘庚之弟。武丁年幼时曾与“小人”(指平民)一起劳作,因此,他深知“稼穑之艰难”。武丁即位后,三年不理朝政,他将国家政事交给家宰管理,自己在一旁观摩,并思索治国之策。他提拔傅说执政,任用甘盘为大臣,此二人“接天下之政,治天下之民”,辅助武丁,使得商王朝得以大治。《史记·殷本纪》记载:“武丁修政行德,殷道复兴。”武丁重用王后妇好,征兵四方,扩大了商朝的疆域。

    武丁在位期间,向东面的夷方,南面的虎方,北面的鬼方和羌方、周族都发起了大规模的征伐。商朝的军队英勇善战,其动员的兵力有时为三千,有时为五千。据史料记载,商朝征讨鬼方,三年才取得胜利。王后妇好亲自率兵,征讨羌方。抓获的俘虏被作为人祭的牺牲,而且数目惊人。武丁在位期间不断用兵,征服了许多小国,为商王朝形成“邦畿千里,维民所止,肇域彼四海”的广阔疆域奠定了基础。当时的商王朝西起甘肃,东至海滨,北至大漠,南逾江、汉流域,征服了众多部族,经济、文化、军事、政治都得到空前发展。商王朝走向极盛时期,史称“武丁中兴”。武丁在位59年,死后,其子祖庚继位。

    “后宫”走出的中国第一位女将

    商朝国王武丁的妻子妇好是中国第一位女性军事家,同时她也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有据可查的女英雄。

    据考证,“妇”是一种亲属称谓,妇好就是这位女军事家的名字。她是商王武丁的第一任王后,祖己的母亲,死后庙号为“幸”。商王朝武功最强的是武丁,他通过连年征讨将疆土扩大数倍。而为他东征西讨、扩疆辟土的大将就是王后妇好。

    据甲骨文记载,一年夏天,北方的战争相持不下,妇好自告奋勇要带兵征讨,开始时武丁还犹豫,占卜之后才同意其带兵前往,结果大胜。后来,武丁就让妇好担任军队的统帅。从此以后,妇好带兵东征西讨,打败了周围二十多个方国,开疆拓土,为商朝收复了大片土地。据记载,妇好攻打羌方时一次带兵就有一万三千多人。当时,这一万三千多人相当于全国一半以上的人口。除了带兵打仗之外,妇好还是国家的主要祭司。她通晓占卜和祭祀礼仪,经常受命主持祭天、祭祖先、祭神泉等大型祭典。妇好还担任占卜之官,在商朝这样一个迷信鬼神的时代,“国之大事,在祀与戎”,妇好掌握了祭祀和占卜的权力,在朝中的地位与国王不相上下。

    妇好十分聪明,拥有超乎寻常的见识、勇气和智慧。武丁与她志同道合,感情深厚。在她去世时,武丁非常悲痛,追谥为“辛”。

    比孔子早八百年的“圣人”

    傅说是商朝宰相。《孟子·告子下》记载:“傅说举于版筑之间。”武丁幼年在民间从事劳动,并认识傅说。他向傅说请教治国平天下的方法,傅说对答如流,道理极其深刻。武丁继位后,假说上苍托梦引荐圣人,这圣人就在商朝内,其形貌如傅说,命众人找到傅说。武丁将傅说提拔为宰相,辅助管理国家政事,形成“武丁中兴”的辉煌盛世。傅说是一位卓越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和建筑学家。

    傅说在从政之前曾在傅险做苦役。在殷商时期,傅险是虞、虢两国交界处,这里是潞盐运销黄河以南的交通要道。两座高山耸立,中间有涧水,每到夏季,这里的洪水暴涨,就会冲毁道,以至于行旅受阻,奴隶们以土石阻拦。智者傅说发明了版筑术,并筑路堤,坚不可摧,有效阻止了洪水的泛滥。此后,人们便延用筑路造房。版筑的发明是我国建筑科学史上的巨大成就和人类建筑史上的巨大进步。

    傅说的言行记录于《说命》三篇中,其中留下了“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千古名句。《说命》是我国最早的朴素唯物主义史观的基石。傅说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被尊为“圣人”的人,比孔子早800年。

    占卜与汉字的不解之缘

    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的陶器上,人们发现了各种刻划的符号,这就是中国文字的雏形。到了商朝,我国的文字已经发展到了基本成熟的阶段。中国商朝后期(公元前14世纪-公元前11世纪),甲骨文形成并广泛使用。甲骨文是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用于占卜记事的文字。在商朝灭亡之后,周朝初期,甲骨文还沿用了一段时期。

    商朝的甲骨文造字方法有象形、会意、形声、假借、指事等多种。考古学家在甲骨卜辞中共发现了4672个字。因刻写材料坚硬,所以甲骨文多为方形。商朝大兴占卜之风。王室贵族中,无论大事小事,如祭祀、收成、病患、出门、气候、生育,都要求神问卜。占卜是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朝内设有专门的占卜机构和官员。有刻辞的甲骨就相当于国家档案,存储在窖穴之中。甲骨上的卜辞就是商朝人们生活的缩影。甲骨文就是殷墟甲骨文,是迄今为止已发现的时代最早、体系较完整的古代文字。

    发明牛车的王亥之死

    王亥,又名振,是商人的始祖,在商人心目中有着王者的风范和至尊地位,是殷人先公之一。在商先公中,只有亥称王。甲骨卜辞中称王亥为“高祖亥”“高祖王亥”。王亥的六世祖契曾协助禹治水,虞舜命其担任司徒一职,封于商(今陕西省商县),商民族因此而诞生。王亥的高祖父相土在夏相在位时驯养马匹,发明了马车。冥是王亥的父亲,在夏少康时担任司空,后在黄河身亡。王亥协助父亲治水,发明了牛车,开始驯牛,教人使役。

    《管子·轻重戊》记载:“立皂牢,服牛马,以为民利”。相土发明了马车,王亥发明了牛车。商部落的农业和畜牧业发展很快,生产的东西过剩。王亥和同部落的人就用牛车拉着货物,到其他部落去交换,其他部落的人就称他们为“商人”。“商人”一词就出自此处。

    《竹书纪年》记载:帝泄“十二年,殷侯子亥宾于有易,有易杀而放”。王亥最后一次做交易是到黄河以北的有易氏。帝泄十二年(公元前1810年),王亥和弟弟王恒从商丘到河北的有易氏(今河北易水一带),他们赶着牛车,牛车上载着货物。有易氏的部落首领绵臣因贪财起了邪念,为了夺取货物和牛羊,将王亥杀害,赶走了王亥身边的随行人员。王亥的弟弟王恒只得连夜逃回商丘。王亥之子上甲微非常愤怒,几次欲起兵为父报仇,最终于帝泄十六年,借河伯之师,将有易氏部落消灭,杀死了绵臣,为父亲报了仇。商朝建立之后,历任君主为纪念祖先的功劳,追尊王亥的庙号为“高祖”。

    商朝人如何驯马驾车

    上古之初,人们不知道如何驯马驾车。人们牧马就是用群放散养。《竹书纪年》记载:“帝相十五年,商侯相土作乘马,遂迁于商丘。”相土用槽喂、圈养之法饲养马匹,然后再多加训练,最终马能够拉车驮物,并成为人们重要的运输工具。

    相土是殷人先公之一,契的孙子。他身材高大,体格健壮,经常与猛虎、野马、大象等搏斗,并将其制服,相土驯养动物的事迹和经验为商族人所熟知。《吕氏·春秋·古乐》记载:“商人服象,虐于东夷”。在征讨东夷的战争中,相土驯服大象,用以攻击敌人。相土观察到野马高大健壮,只吃野草和野果一类的食物,是与人类最亲近的动物。于是,他将野马由野生变为人工饲养,开始驯服野马,与野马进行了无数次的搏斗并最终将其驯服。相土精心挑选草料饲养野马,使得野马慢慢适应了家养的生活习惯。相土带领商族百姓驯服并饲养牲畜,都有明确的目的。马主要用于作战、狩猎和运输,牛用于祭祀、食用和运输,猪、羊和鸡就是供人们祭祀和食用,狗用于防卫、狩猎和祭祀。

    妲己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

    妲己是殷商王朝最后一位君主商纣王的宠妃,后人称之为一代妖姬。《晋语》记载:“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公元前1047年,帝辛即商纣王,征伐有苏部落,妲己就是帝辛此次战争的战利品。据记载,帝辛发兵征服了有苏氏,有苏氏献出了牛羊、马匹和美女,其中就包括有苏氏的女儿苏妲己。据说有苏氏是一个以九尾狐为图腾的部落。

    后人常将亡国之君的过失与女色联系在一起,并将其列为诅咒的对象。但是在出土的甲骨文中只记录有帝辛的恶行,并未记录妲己的恶行。《史记》中也未曾提及妲己的出身。根据史料只能得知,妲己是帝辛晚年的伴侣,是他的宠妃。

    帝辛性情刚猛,好自用,不愿听人摆布。而且商朝人迷信鬼神,大事小事都求神问卜后才决定。因此,说帝辛“唯妇人之言是听”确不属实。《史记·殷本纪》记载,殷纣王“好酒淫乐,嬖于妇人。爱妲己,妲己之言是从”。他“以酒为池,悬肉为林,使男女裸,相逐其间,为长夜之饮”。当时的商朝,从游牧社会进入了农牧社会,人们迷信鬼神巫卜。人们为了酬神祭祀,经常载歌载舞,长夜饮酒,宫廷和民间都是如此。因此,妲己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人,迄今为止还无从考证,只能说她是帝辛晚年的伴侣。

    “亘古第一忠臣”比干

    比干生于殷帝乙丙子之七祀,是商朝贵族商王太丁之子。他自幼勤奋好学,聪明能干,20岁时就以太师高位辅佐帝乙,而后受托重辅帝辛。比干从政40年,主张减轻赋税,鼓励农民发展农牧业,带领人们进行冶炼铸造,富国强兵。帝辛荒淫无道,横征暴敛。在这种情况下,比干叹息曰:“主过不谏非忠也,畏死不言非勇也,过则谏不用则死,忠之至也”。于是比干在摘星楼进谏,三日不去。帝辛问比干:“何以自恃?”比干曰:“恃善行仁义所以自恃”。帝辛愤怒,曰:“吾闻圣人心有七窍信有诸乎?”于是,帝辛杀比干,剖视其心,终年63岁。比干夫人正身怀有孕,为避祸逃出朝歌,于长林石室之中而生男,男婴名坚,为林姓始祖,比干是林氏太始祖。

    后人将比干视为“亘古第一忠臣”。周武王封比干垄,垄为国神。唐太宗下诏封谥“忠烈公”、“太师”。

    谁是中国第一位“预言家”

    箕子名胥余,是文丁的儿子,帝乙的弟弟,帝辛的叔父。他官至太师,受封于箕(今山西太谷、榆社地区)。箕子才华横溢,性情耿直,早朝内任太师,辅佐朝政。箕子佐政期间,看到帝辛进餐必用象箸,认为帝辛生活过于奢侈,故叹息曰:“彼为象箸。必为玉杯,为杯,则必思远方珍怪之物而御之矣,舆马宫室之渐自此始,不可振也”。对于箕子的屡次劝谏,帝辛充耳不闻,而且日渐奢侈,旦夕饮酒而不理朝政。有人劝箕子离去,箕子答曰:“为人臣,谏不听而去,是彰君之恶而自悦于民,吾不忍也”。于是,箕子披着头发,佯狂为奴,随隐而鼓琴以自悲。帝辛见此,认为箕子是真的疯了,就将其囚禁起来。

    周朝灭商之后,周武王将箕子释放,并虚心向箕子请教治国之道,箕子不愿做周的顺民,带着遗老故旧从今胶州湾东渡到朝鲜,创立王朝。箕子经过朝歌之时,甚感悲伤,欲哭无泪,故作《麦秀歌》曰:“麦秀渐渐兮,禾黍油油,彼狡童兮,不与我好兮。”

    箕子是中华第一哲人,再看商周交替时期,因其道之不得行,其志之不得遂,即“违衰殷之运,走之朝鲜”,建立东方君子国。箕子是一位哲学家、政治家,对殷商文化做出了重要贡献。箕子是殷末的贤臣,他品行高尚,被孔子誉为“三仁”之一。他出走朝鲜,将先进的文化、先进的农耕、养蚕和织作技术,还有青铜器,带入朝鲜。他制定了“犯禁八条”的法律条文,被中原誉为“君子之国”。

    是商朝遗老建立了朝鲜国吗

    商纣王无道,箕子是纣王的叔父。箕子品行高尚,是殷末著名的贤臣,因看不过商纣王的行径,在周灭商时带领族人出走朝鲜。箕子入朝鲜半岛,带去了商代的礼仪,先进的文化以及先进的农耕、养蚕、织作技术、青铜器等。此外,箕子还制定了“犯禁八条”的法律条文,其国风淳朴,被中原誉为“君子之国”。可以说,箕子与当地土著建立的“箕氏侯国”是朝鲜半岛文明的开始。据说,今之朝鲜喜爱白色的民俗就是商代尚白之遗风。箕子朝鲜臣于周,后又臣于秦,是周秦海外的属国。后来,箕子朝鲜被卫氏朝鲜取代,成为汉的“外臣”,即属国。汉武帝时,出兵讨伐朝鲜,朝鲜裂为四郡,成为汉的边疆辖区。汉之四郡之后,才有高句丽史、渤海史,从而构成东北古史、东北民族和疆域史。因此,箕子朝鲜是东北史的开端。

    公元3世纪末,朝鲜历史这才有所记载。据《史记》、《尚书大传·洪范》记载,公元前11世纪,商周交替之时,箕子被周武王封于朝鲜,受封之地即为平壤。《三国遗事》记载:“都平壤城(小字注:今西京)。”据韩国史书《三国遗事》记载,箕子来到朝鲜后,檀君的后人带着人民南迁,这些人就是后来三韩的始祖。据《太原鲜于氏世谱》记载,箕子朝鲜持续了将近一千年,一共经历了41代君王,到公元前1世纪被灭,朝鲜的鲜于氏就是源自箕子朝鲜。

    识时务的俊杰:微子

    宋微子,姓子,名启,世称位微子、微子启,其中“微”是国号,“子”是爵位。后为避讳汉景帝之“启”,微子启改名为开。他是商王帝乙的长子,纣王的庶兄。微子为政贤能,深受商朝人民爱戴。他多次向纣王进谏,但是只见“纣终不可谏”,遂与太师箕子、少师比干商议,箕子曰:“今诚得治国,国治身死不恨;为死,终不得治,不如去”。后来,微子远离纣王,逃到微(今山西省潞城县东北),后又迁到山东梁山西北,此地亦称为微。武王灭商后,微子手持祭器来到武王军门,他肉袒面缚,跪地膝进,左边有人牵着羊,右边有人秉茅,向武王说明自己远离纣王的原因。于是,武王释其缚,“复其位如故”,微子仍未当朝卿士。

    微子去世后,葬于今山东微山湖微山岛西北部高岗上。微子的墓前有古碑四通,主碑上刻有汉代匡衡“殷微子墓”四字,横额是“仁参箕比”,这里的“箕”指箕子、“比”指比干。孔子将“微子”、“箕子”、“比干”称为“三仁”。

    史上第一个“告密者”崇侯虎

    距今3100多年前,商纣王任命西伯昌(周文王姬昌)、九侯和鄂侯为三公。纣王将九侯的女儿纳入后宫。但是,九侯的女儿不喜淫乐,纣王就命人将她杀掉,将九侯剁成肉酱。鄂侯为此争辩,也被纣王做成了肉干。《史记·殷本纪》载:“西伯昌闻之,窃叹。崇侯虎知之,以告纣,纣囚西伯羑(yǒu)里”。崇侯虎在纣王面前说西伯昌的坏说,他对纣王说:“西伯行善积德,诸侯都向他投靠,这对您非常不利呀!”纣王听此,将西伯囚禁在羑里。闳夭等人非常担心纣王杀死西伯,就找来有莘氏的美女,骊戎地区红鬃白身、目如黄金的骏马,有熊国的好马,还有一些奇珍异宝,进献给纣王。纣王见后非常高兴,说:“这些东西有一件就够了,更何况有这么多呀!”于是,纣王赦免了西伯,并赐给他弓箭斧钺,让他有讨伐邻近诸侯的权力。纣王说:“是崇侯虎说西伯的坏话!”崇侯虎就是史上第一个“告密者”。

    都城朝歌的前世今生

    《资治通鉴》记载:“卫州卫县,汉朝歌县也。纣都朝歌在今县西,县西北有黑山。”殷商末期纣王在朝歌(河南省北部鹤壁的淇县)建行都。武王伐纣,占领了都城朝歌,后朝歌分成三个部分,北边是邶,东边是鄘,南边是卫。康叔建立卫国,在此建都约403年。汉代设置朝歌县,元代为淇州,明代为淇县。

    朝歌地理位置优越,淇河文化,也源远流长。早在几千年前,这里的人们春种秋收,夏网冬猎,“砍砍伐檀”,发展了人类文明,创造了不朽的淇河文化。昔日的牧野之战,后来的殷纣王摘心台、纣王宫、荆柯冢、卫国故城、唐代陈婆造心经浮图、明末清初扯谈碑等,都在此留下了历史的印记。

    商朝军队的组成单位

    “什伍”之制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军队编制。5进位制和10进位制是人类最为普遍的记数方法。因此,中国古代军队的基本编制单位就是一五一十的“什伍”之制。此外,古代军队作战时往往会列成左、右两路,或者左、中、右三路,因此,军队同时采用2进制、3进制,或者2或3的倍数的编制。

    考古研究发现,商朝墓葬遗址中的殉葬人大多是10人一排,陪葬的兵器也多是10件一捆。专家推测,商朝的军队已经有了“什”的士兵编制。有学者认为,甲骨文中的“行”是10个“什”组成,由“百夫长”指挥。而10“行”为“大行”,由“千夫长”指挥。按照当时的作战习惯,左、中、右各一个“大行”来排列阵势,3个大行为“师”。因此,“师”是商朝最基本的战略单位。据说,商王亲自率领的军队称为“王师”,由3个“师”组成。

    而商朝的战车编制实行5进位制。每辆战车有3位士兵,5辆战车为一队,前三后二,前面的战车有5位提供勤务的徒役。5队战车,就是25辆战车,组成一个战斗单位,由“马亚”指挥。100辆战车的指挥官称为“多马亚”。如果一次出动的战车超过二、三百辆,就由商王亲自指挥。

    商朝农民的“公社”生活

    在商朝,农民通过其所属的公社领取自己的份地。在法律上,份地是属于国王的,因此,每位公民的剩余劳动也属于国王。公社所有制包括“公田”和“私田”。公社农民的剩余劳动是以耕种“公田”的形式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有“惟助为有公田”、“同养公田”,这里的“公田”是由原始社会的“共有地”演变而来。“同养公田”就是指公社的农民共同耕种“公田”,收获物作为一种赋税交给奴隶主。《孟子·滕文公上》有“殷人七十而助”,就是将地面以井字形划分,分为九个区域,八个区域作为“私田”分给八户人家,自主耕种;剩下的一区为“公田”,由八户人家共同合力耕种,收获物交给奴隶主。《孟子·滕文公上》孟子曰:“助者,藉也”。“藉”,指强迫公社农民的力量为自己耕种。赵岐《孟子注》云:“藉,借也,借民力而耕公田之谓也。”郑玄《礼记·王制》中注解“公田藉而不税”:“藉之言借也,借民力治公田,美恶取于此,不税民之所自治也。”

    商朝人为何杀奴隶祭祀

    商人杀奴隶祭祀祖先,叫“人牲”。人牲起源于原始社会,随着宗教的发展,一直延续至奴隶社会。商朝人大批量的屠杀奴隶,以祭祀祖先,一是因为商有大批的奴隶,二是因为商朝人迷信鬼神。

    当时的商朝是世界上的大国,历代国王都不断征讨边境方国,以获取大量的奴隶。据甲骨卜辞记载,商朝攻克了北方的鬼方、南方的虎方、东边的夷方,西边的羌方。《易卦爻辞》载:“高宗(武丁)伐鬼方,三年克之。”除此之外,商还攻击过土方、苦方、吕方、龙方、蜀方、马方、盂方等诸多小国。战争频繁,规模浩大,掠夺了大量的女里。《大誓》记载,周武王说:“纣有亿兆夷人”。这里的“亿兆夷人”,就是纣在征讨东夷时俘获的俘虏。因此,商朝的奴隶来源充足,商朝人就大批的屠杀奴隶,以祭祀贡奉祖先。

    商朝人迷信鬼神,认为人死后会转化为鬼,鬼的世界和现实世界一样,需要仆人服侍。在商人眼里,鬼神比活人有威力。活人不能解决的事情,如疾病、天气、战争、吉凶等,祖先都可以给予启示和保佑。因此,商朝人非常重视祭祀,他们照着活人的生活为死人贡奉奴隶,杀死奴隶祭祀。除了祭祀祖先,商朝人祭祀大自然祖先时屠杀的奴隶数量也很大。据《殷墟文字甲编》卜辞记载,商王一次屠杀30名羌人祭祀河神。

    商朝人如何过春节

    在殷商时期,春节就是一种祭神祭祖的活动。人们经过一年的辛勤劳动之后,在岁末年初之际,用他们收获的农、猎收获物进行祭祀。人们祭祀众神和祖先,以此来感谢大自然的恩赐。根据史籍记载,在殷商时期,春节称为“祀”,周代的春节才叫做“年”。可见,商朝人过春节主要就是祭祀众神和祖先。

    贝壳如何实现等价交换

    贝壳一直是人们喜爱的珍贵物品,早在夏代,贝壳就有充当货币的可能。到了商朝,贝币在商品的等价交换中充当媒介已经是确凿的事实了。贝壳因易于收藏,易于记数,坚固耐用,便于携带保存,体积小,不易得到等特点逐渐被选择充当货币。商朝人长期生活在黄河中下游地区,人们通过交换、贡献和俘获等途径,从渤海、黄海沿岸运进海北,或者从相邻的淮夷从东南运到黄河流域。在商朝,大量海贝被用作货币进行等价交换。贝币的出现符合早期货币的产生规律。

    商朝的贝币通常用“朋”来计算,五个贝串成一索,分挂左右各以索,一索为一“朋”,一朋就是五贝。也有说法是一朋是十贝。在商朝,贝的价值很高。据商代铜器铭文记载,商王赏赐有功的大臣,一次也不过是十朋。贝和朋都有具备货币的各种职能。《易·益六二》记载:“或益之十朋之龟”。由此得知,当时贝是价值尺度。此外,在甲骨文中出现了从贝字的文字都与货币有关,如“买”字有市利之意,“贮”字指藏贝于器,“宝”字指把贝与玉一起珍藏在室内,“贷”字,贝可贷付于人,说明当时的支付手段就是用贝壳作货币。在殷商遗址中,发现不仅王公贵族,平民也用一些贝做随葬品。商朝人迷信鬼神,将贝壳作为随葬品,让死者到阴间去享用。可见,贝币在商朝被广泛应用,表明当时的商业活动和商品经济已经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

    “元旦”在商朝是哪一天

    商朝人根据所观察到的天象定历法,将一年定位为366天,用年终置闰来调整朔望月和回归年的长度。商朝的历法已经较为完备。据甲骨卜辞记载,当时有的月份分大小,大月是30天,小月是29天,一年有12个月,12个大小月加起来一共是354天或者355天。因此,用年终置闰的方法来调整一年的天数,将一年四季的变化都在一定的时间内。在早期卜辞中,置闰是一年中的最后一个月,也叫“十三月”,历法上称为“年终置闰”法。在商朝后期的卜辞中,闰月是置闰那一年的某一月,比如闰五月,就是那一年有两个五月,历法上称为“年中置闰”法。“年中置闰”是“以闰(月)定四为成岁”的阴阳合历。古代的历法不同,故元旦的月日也不相一致。夏朝的“元旦”是正月初一,商朝的“元旦”则设在十二月初一,而周朝则是十一月初一,秦朝为十月初一。汉武帝恢复夏历,以正月初一为元旦,后一直沿用至辛亥革命前。

    商王穿的王袍为什么是白色的

    五行之中,五色代表五德,水为黑色,土为黄色,木为青色,金为白色,火为赤色,白色属金,商朝就是金德。古人相信鬼神,统治者也要让天下臣民相信自己是“顺天应命”的。颜色也同时被统治者赋予一定的意义。从夏朝起,每个朝代都选一种颜色,作为“正色”。“正色”的选取通常是根据这个朝代的是以哪个月份为正月。商朝以丑月为正月,其时“天统,气始蜕化物,物始芽,其色白”,因此,商朝崇尚白色,是白统。商朝以白色为贵,白色是王权的象征,因此,商王穿的王袍都是白色的。

    商朝“抢婚”的风俗是怎么回事

    据史籍记载,“抢婚”也称为抢夺婚,是商代合法婚仪之一。抢婚是指男子在未征得女方及其亲属同意的情况下,用抢夺的方法与女子成婚。这一婚俗是一夫一妻制婚俗中的一种特殊形式,源于父系专偶婚时期。到了阶级社会,抢婚成为一种风靡一时的婚俗。《国语·晋语》记载:“昔夏桀伐有施,有施氏以妺喜女焉”,“殷辛伐有苏,有苏氏以妲己女焉”。此外,周幽王伐有褒氏,有褒氏以褒姒女焉。因此,夏桀、商纣王和周幽王曾通过战争手段娶得妺喜、妲己、褒姒。当时的抢婚以战争面目出现,存在于上流社会。《周易·屯第三》六二爻辞曰:“屯如邅如,乘马班如,匪寇婚媾”。六四爻辞曰:“乘马斑如,求婚媾”,《周易·贲第二十二》六四爻辞曰:“贲如皤如,白马翰如,匪寇婚媾。”这里的“寇”是抢夺、强盗的意思,“寇婚媾”就是像强盗一样获取婚姻。

    商朝的一夫一妻制与今日有何不同

    公元前6000年至公元前5000年,人类从原始群婚制进入了一夫一妻制。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出现,男子占有了养活妻子的剩余物质产品,同时出现了自身私有财产在死后继承人的问题。早在汤建国之时,商朝已经开始了一夫一妻制。但是,商朝的一夫一妻制,实际上是一夫一妻多妾制。在具体的社会生活中,这种婚姻制度又呈现出多变的复杂的时代内涵。所谓的一夫一妻制,不过是一妻唯许一夫,而男子,尤其是贵族男子,却常娶多妻。商朝有了嫡庶之别,嫡妻为法定配偶。这种制度的建立,是为避免宗法继承上的混乱。在商朝初期,王位的继承是以兄终弟及为主,父死子继为辅。商末时期就形成了嫡长子继承的制度,以避免因继承王位而引起政治动乱。如微子启就是帝乙的长子,但是启的生母地位卑贱,非正妻,启不能继承王位。而纣虽然是少子,但他的生母是帝乙的正妻,故纣继承了王位。

    商朝一夫一妻制的目的在于保持宗法的秩序与纯洁。但事实上,商王以及奴隶主贵族除了娶正妻外,还大量蓄妾。而且,在商朝奴隶主贵族之间,还出现了以“娣”随嫁的“嫔嫁”制度,一直到周以后的封建社会,这种制度依然存在。因此,商朝的一夫一妻制其实是一夫多妾制。《易·渐·九三》记载:“夫征不复,妇怀不育,凶。”丈夫出征,妻子在家与其他男子发生性关系,怀孕而流产,是不祥的象征。可见,在当时实行的一夫一妻制中,女子只能有一个丈夫,与除了丈夫以外的男子发生性关系是不允许的,所生的子女也是不合法的。

    商朝的计数方法是怎样的

    据商朝甲骨文和陶文记载,商朝先民已经使用从一、二、三、四、五、六、七、八、九、十、百、千、万这13各单字记录10万以内的任何自然数。甲骨文中出现最大的数字式3万,复位已经记到4位,明确使用十进制。而且,人们记数时常在十位数和个位数之间加一个“又”字,如“五十又六”。从甲骨文所记的内容看,商朝人已经有了奇数、偶数和倍数的概念,使用确切的数字测量计算。

    城垣建筑、地亩测量、编制历法等都离不开数学记数和数学计算。先进的记数方法,为商朝人们生产生活中的计算提供了方便。历法的出现与商代农牧业生产的需要密切相关。商朝历法对年月日的计算和用置闰来调整朔望月以及回归年的长度。因此,数学的运用在历法的编制中起到了重要作用。除此之外,织出各种纹样的布、帛时,经线和纬线数量的配置等都运用到数学计算。由此可见,商代数学知识的丰富积累,为后代数学的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叹为观止的商朝医学技术

    商朝人在前人积累的经验与知识基础上,医学有了一定的发展。已发现的商朝文字中记载了16种疾病。到周朝时,医学已经有了分科,如外科、内科、营养保健和兽医等。商朝文字中最早出现了虫牙的记录。甲骨卜辞中关于疾病的记录有数百条之多,研究发现,这些疾病涉及到头、眼、耳、鼻、口、牙、喉、腹、足、趾等人体的十余个部位,分别称为“疾首”、“疾目”、“疾耳”、“疾口”、“疾齿”、“疾身”和“疾足”等。卜辞中的“风疾”,指的是受风头痛病,“暗疾”指的是咽喉病。除此之外,还有传染病疟疾等的记载。

    商朝人治疗疾病,除了由“巫”进行祭祀和祈祷活动外,还使用药物。据说,商朝的名医伊尹就成煎药,为商王成汤治病。而当时的外科医生已经会使用手术刀一类的医疗器械治病。考古研究发现,商朝有一种形似镰刀的石制工具,称为砭镰,利用其锋利的刃口切割肿瘤和放血。商代的青铜器很发达,出土的小件铜器中有大量针、锥等工具,专家推测是用于针灸术的工具。

    此外,商朝的医疗卫生保健知识有了显著提高。甲骨文中出现了“沐”、“浴”等字,说明当时的人们已经有了洗脸、洗手和洗澡的习惯。此外,壶、盂、勺、盘等盥洗用器的出现也说明当时人们已经注意个人卫生和环境卫生。在商朝遗址中还发现了许多深达数米的水井,井内有木质井圈,这样使得人们的饮水得到改善。而宫城建筑已经考虑到污水的排放修建排水管道。铸铜作坊及烧陶作坊都安置在理宫城较远的城外,以避免污染。

    商朝的“下水道”是什么样的

    考古学家在商朝早期、中期和晚期的都城遗址中发现了陶质排水管。这些陶质排水管多在宫殿区的台形建筑附近,一些排水沟从宫城内通到城外。在安阳殷墟出土的陶水管中发现了“三通”,这说明当时宫殿下的排水管道很可能已经形成系统。从中得知,在建造宫殿的过程中,污水的排放已经优先考虑,并在总体设计中给予安排。

    巧夺天工的商朝手工艺品

    相对于农业,商朝手工业生产的发展更为突出。商朝的手工业全部由官府管理,分工细,规模大,产量高,种类繁多,尤其是青铜冶炼技术和青铜器制造工艺高度发展,是商朝文明的象征。商朝的釉陶或原始瓷器工艺、髹漆工艺、贴金和锻铁工艺等,为商朝艺术增添了光辉,商代青铜文化的杰出成就。釉陶或原始瓷器在商朝是一种新兴的手工艺,釉陶与青铜器一样珍贵,大部分为奴隶主贵族所有。商代的釉陶器,光泽晶亮,胎质细密坚硬,烧结度高,无吸水性,也称为原始瓷器或青釉器。髹漆工艺到了商朝已经有了数千年的发展史。商朝的漆器使用非常广泛,商王、小奴隶主贵族都使用。漆器不仅雕花,还镶嵌蚌饰、玉片、金箔等,工艺水平已经很高。除此之外,商朝已经出现了贴金和锻铁工艺。可见,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很早就对黄金有了认识,利用其延展性,锤锻很薄的金箔,并在上面雕刻出精美的花纹。商朝人在青铜冶炼技术的基础上,认识了人类物质文化发展史上重要的金属——铁,并最先发明了锻铁工艺,这对人类有意义重大。

    司母戊鼎的传奇经历

    司母戊鼎是商朝后期的铸品,约出现于公元前14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此鼎迄今为止出土的最大最重的青铜器,其形制雄伟,重约832.84千克,高达1.33米,口长1.10米,口宽0.79米。司母戊鼎高达厚重、气势宏大、工艺高超、纹饰华丽,也称为司母戊大方鼎。据说,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

    此外,司母戊鼎出土之后还有一段传奇的经历。1939年3月,司母戊鼎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当时,因为鼎太重太大,无法移动,有人便想锯断大鼎再运出。据说,仅锯一足,便锯不断。于是,人们又将其掩埋起来。后来,司母戊鼎出土的消息走漏,日本人便开始搜索,没有搜索到。后来,他们便出价70万圆伪币收购,当地人想出妙计,将另外一只鼎交给的日本人,这才保住了司母戊鼎。1946年6月,抗战胜利以后,司母戊鼎重新挖掘出土,当时已失去一耳,这一耳后来被补上。出土之后,该鼎就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1946年10月底,驻扎此地的国民党军将鼎作为寿礼送给蒋介石,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收到后将鼎交给中央博物院筹备保存。1948年夏,司母戊鼎首次在众人面前公开展出,蒋介石亲自参观,并在鼎前拍照留念。之后,国民政府曾计划将司母戊鼎运往台湾,但因运送困难,最终将其留在了大陆。建国后,司母戊鼎就存放于南京博物院。1959年,司母戊鼎拨交中国历史博物馆,成为镇馆之宝。

    崇信鬼神的商朝人

    商朝人崇信鬼神,他们相信神灵,相信天命。这集中体现在人祭、人殉和占卜方面,同时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制度和社会性质。王室贵族上自国家大事,下至私人生活都要求神问卜,反复占卜、乞问鬼神,以得知吉凶祸福,决定行止。商朝人问卜的范围以及事项也非常广泛,涉及到战争、祭祀、气象、饮食、打猎、病患、生育、出门及奴隶逃亡等诸多方面。卜骨和卜甲是殷商统治阶级主要的的占卜方式。商朝先人利用甲骨占卜,以兆象判断吉凶,在甲骨上刻有与占卜有关的记事文字。

    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地下,人们将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视为鬼神的操纵。当时的人们重视山川和祖先的神灵,并祈求鬼神的庇护和赐福。商朝人崇拜“天”神,商王称自己是王权神授。崇拜和占卜是当时最重要的政治活动。

    合久必分的乱世凯歌 周朝卷周朝卷·合久必分的乱世凯歌

    西周(公元前11世纪中期-公元前771年)

    东周(公元前770年-公元前256年)

    周朝是中国历史上最长的朝代,约791年。周朝可分为西周和东周两个时期。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两个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周朝的统治极具特色,主要有封建制、宗法制、井田制与礼乐制四大制度,对后来的社会影响很大。

    人穷志不短的市井屠夫:姜尚

    姜尚,也称“吕尚”,姜姓,字子牙,武王尊之号为“师尚父”,后人多称其为姜子牙、姜太公。他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谋略家。姜尚是伯夷之后,祖先被封于吕地,故姜是尚之族姓。姜尚出生之时,家境已经败落。因此,姜尚年轻时宰牛卖肉,做过市井屠夫。他开过酒肆,卖过酒,聊补无米之炊。但是,姜尚人穷志不短,无论家境如何困难,他始终勤奋好学,通晓天文地理,军事谋略,不断研究国家政治,寻找治国安邦之道,希望有一天能够施展才华,贡献社稷。虽然他才智过人,满腹经纶,却怀才不遇。在商朝时,他一直未被提拔。他年过六十,仍旧在寻求施展才能的机会。后来,姜尚遇周文王,遂辅佐周灭商,终于成就了一番事业。他在周朝担任国师,辅佐文王、武王、成王和康王,提出了顺民、爱民和举贤思想。除此之外,姜尚提出六守三宝的理财富国、富民足民的发展经济的思想主张,制定了九府圜法的货币政策。他一生阅人无数,积累了丰富经验,文韬武略,勤政爱民,在周朝政治、文化、经济等方面都作出了重大贡献。

    商纣王是怎么死的

    商朝到帝辛(商纣王)时,已经内忧外患,危机四伏。商纣王仍旧不纳谏言,妄杀重臣,好酒淫乐,挥霍无度,致使国库空虚,诸侯臣属纷纷离叛。他率兵远征东夷,虽然取得胜利,但致使朝歌空虚,无兵可守。居住于今陕西中部的周部落,依靠优越的自然环境迅速发展,国力日渐强大。公元前1056年,姬昌对内称王,即周文王。他出兵讨伐犬戎、密须,攻取东方的黎和商的宠臣崇侯虎的崇国,切断了商朝与西部属国的联系。姬昌又将国都迁至丰(今陕西省西安市西南),避免戎狄的侵扰,以利于攻打商。

    公元前1050年,姬昌去世,姬发继位,即周武王。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姬发率战车三百乘、虎贲(至精锐武士)三千人、步兵数万人,向东出兵讨伐商。同年的2月21日,周军在孟津与庸、卢、彭、濮、蜀、羌、微、髳等部族会合,组成联军4.5万,于2月26日冒雨向东,从汜地(今河南省荥阳市汜水镇)渡河水(黄河),向北上至百泉(今河南省辉县西北),再折而东行。27日,武王誓师,历数纣王暴行,次日拂晓,联军攻进牧野。《诗经》曰:“牧野洋洋,时维鹰扬。凉彼武王,肆伐大商,会期清明”。纣王闻周军来袭,只得匆忙武装大批的奴隶、战俘,以及守卫国都的军队,于牧野应战。商军主力远在东南地区,一时无法征调。据《史记》记载,当时纣王出动的总兵力为70万,也有说是17万。周军总兵力为4.5万。《逸周书·克殷》记载,周军先由姜尚率精锐部队上前挑战,乱其阵脚,然后武王亲率主力,与对方拼杀。商军中的战俘和奴隶全无斗志,阵前的奴隶兵倒戈,商军溃败。商王见此,回到朝歌,登上鹿台。据史籍记载,商纣王“蒙衣其珠玉,自燔于火而死”,商朝正式灭亡。武王到鹿台后,用“轻吕”击刺纣王尸体,斩其头颅,悬旗示众。历史称此次战争为“牧野之战”,是历史上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著名战例。

    不吃周朝粮食的两个人

    商朝末年,孤竹国居住在今河北省卢龙县西,国君的长子和三子分别是伯益和叔齐。国君生前想将王位传给叔齐,国君去世后,叔齐把王位让给长兄伯夷,伯夷也不肯继位,让于叔齐。于是,二人都逃离孤竹国,为躲避暴虐的商纣王,他们隐居于渤海之滨,与东夷人一起生活。孤竹国百姓推举国君的二儿子继承了王位。后来,伯夷和叔齐听说周文王仁政爱民,西伯周国境内十分安定,他们就来到周的都邑岐山(今陕西岐山县)。但当时,周文王已经去世,武王用车拉着周文王的木主奔袭商纣。伯夷和叔齐见此情形,大失所望,他们叩马而谏,说:“父亲去世却不埋葬,还起兵反抗商朝,这能算孝吗?臣子讨伐君主,这能算仁吗?”周围的人要杀伯夷、叔齐,姜尚及时制止,并说:“他们是讲义气的人,不要杀害他们。”周灭商后,武王就成为了天下的宗主,天下皆为周朝土地。伯夷和叔齐认为归顺周很可耻,他们不吃周朝的粮食,隐居在首阳山(今山西永济西)。他们以野菜为食。武王派人请他们出山,并承诺以天下相让。他们仍旧拒绝出山仕周。一位妇人说:“你们不吃周朝的粮食,你们吃的野菜也是周朝的呀。”于是,他们连野菜也不吃了。最后,他们就饿死在首阳山脚下。快要饿死的时候,他们唱着一首歌,大意为:“登上了首阳山哪,采集野菜充饥。西周用残暴的局面代替残暴的局面,真不知道这还能算是对呀。神农、舜、禹的盛世恐怕没有了,我们上哪里去呀?哎呀,我们的生命就快要结束了,商朝的命运也已经衰息。”伯夷和叔齐让国之德和不食周粟,以及他们以身殉道的行为,被儒家大力推崇。他们宁死守节的高尚德行,被后世传为佳话。

    从“六守三宝”到“九府圜法”

    姜太公是周王朝的开国元勋,他担任国师辅佐了周文王、周武王、周成王和周康王,成为四朝元老。他的文治武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在多年的从政经历中,他积累了丰富的治国经验,他经国治军,其理民化俗之论、之策、之术,为以后的治国之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为世人称颂。周武王封姜太公于齐,称为齐国。

    《六韬·文韬·六守》记载:太公曰:“人君有六守三宝。”其中“六守”为仁、义、忠、信、勇、谋。“三宝”是指大农、大工、大商。“农一其乡则谷足;工一其乡则器足;商一其乡则货足。三宝各安其处,民乃不虑。无乱其乡,无乱其族。臣无富于君,都无大于国。六守长则群昌;三宝完则国安。”姜太公被封于齐,“三宝”被列入建国方针之一,即“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农业和工商业共同发展,重点发展工商业。正是这“六守三宝”的政治策略使得齐国发展成为一个民富、国强的大国。

    九府圜法是姜太公的货币政策。颜师古《注》曰:“《周官》大府、玉府、内府、外府、泉府、天府、职内、职金、职币皆掌财币之官,故云九府。圜谓均而通也。”“九府”是“掌财币之官”,职责就是“通货币,易有无”。九府圜法就是政府实行相关政策,以行政手段保证财货的均衡流通和合理出入。这样就使得钱币和布帛不断流通,散适宜,无积滞,无匮乏,以达到“国以之富,民以之足”的目的。

    分封制——春秋战国的序章

    周朝时期,周王室将土地划分给诸侯,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而且各诸侯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需要尽的义务就是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这就是当时的分封制。分封制规定,各诸侯必须服从周天子的命令,而且有为周天子镇守疆土、随从作战、缴纳贡税和朝觐述职的义务。各诸侯不仅要治理好诸侯国,还有保卫国家的义务。同时,在自己的封地内,诸侯还对卿大夫进行分封,卿大夫再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士。同样,卿大夫和士向上一级进贡,并承担作战的义务。周朝的土地就是这样一层一层分封下去,并形成了“天子——诸侯——卿大夫——士”的贵族统治阶级内部的等级制度。在理论上,诸侯的土地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并重新分配。但事实上,一般是世袭,诸侯国继续拥有土地。随着井田制的瓦解和诸侯争霸战争的不断发展,周王室逐渐衰弱,“礼乐征伐自诸侯出”的局面取代了“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周王“天下共主”的地位逐渐丧失。分封制成了春秋战国的序章,并开始被破坏。秦统一后取消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

    孔子最崇敬的儒家楷模:周公

    古代的周公是周朝的爵位,得爵位者的职能就是辅佐周王治理国家。孔子所崇敬的周公是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他姓姬,名旦,也称为叔旦,是周文王的第四子,周武王的同母弟,因封地在周而被称为周公或周公旦。周公是西周时期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和教育家,他被尊为儒学奠基人,称为“元圣”,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

    武王死后,成王年幼,周公摄政当国。《尚书大传》将其功绩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周公平定“三监”叛乱,大行封建,建造东都,制作礼乐,建立典章制度,巩固和发展了周王朝统治,对中国历史影响深远。周公非常重视教育奴隶主贵族以及弟子教育,如政政治道德教育、治术教育以及勤政教育,主张“敬德保民”、“明德配天”、“明德慎刑”、“有孝有德”和“力农无逸”等,用“颂”和“诰”影响奴隶主和平民。因此,周公是中国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周公提出了以治绩考察、选任官吏的原则。他一生注重礼仪,尊重贤能之人,善待众人。其言论见于《尚书》。周公为周朝制定礼乐,建立典章制度,被儒家学派奉为宗。孔子推崇周公,向往周公的事业,赞叹“周公之才之美”,“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将周公奉为儒家的楷模。

    叛臣管叔在周朝的地位

    管叔姓姬,名鲜,周武王弟,管国是他的封国。周灭商后,武王将商王畿的一部分土地分给纣王之子武庚,并设置“三监”监督管理。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周公辅政,管叔勾结武庚发动三监叛乱。周公平叛,管叔被杀,管国被灭。虽然管国存在的时间很短,但他在周朝的地位非常重要。据史籍记载,武王通过叔鲜居管监殷来控制东方诸侯国,当时管叔是兼王官和地方诸侯的双重身份,他受周王之命,掌控东方大权,为“三监”之首。他是周初第一位被授予方伯地位的重要诸侯。作为东方诸侯之长,管叔的地位高于武庚和其他诸侯。管叔叛国正是周朝初年,是中央政权与地方政权矛盾冲突的体现,周公平叛,标志着中央政权的的胜利。后来,周公迁分康叔于卫,卫国和齐国成为东方的方伯。

    不敢打招呼的周朝人

    公元前858年至公元前841年,周厉王在位期间,横征暴敛,残酷剥削。他不仅压榨劳动人民,还剥夺贵族权力,他任用荣夷为卿士,实行“专利”,垄断社会财富和资源,使社会矛盾不断加剧。周厉王多次向南征伐荆楚。西北的戎狄、猃狁不时侵扰。曾经臣服周的东南淮夷因不堪忍受剥削而反抗周朝。周厉王为了压制国人,任用卫巫,令其监视国人,如果发现有人口出怨言,卫巫就将这些人报告给厉王,厉王立即将这些人处死。当时的周朝人,都不敢说话,见面也不敢打招呼,在路上遇见就用眼睛互相望一望,“道路以目”,百姓敢怒不敢言。但是,国家内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公元前841年,国人发生暴动,人民将王宫包围,周厉王仓皇而逃。公元前828年,周厉王死于彘(今山西霍县)。国人拥立召公(召穆公虎)、周公(周定公)管理朝政,年号为共和。自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开始,中国的历史有了明确纪年。

    葬送了东周的荣夷公和卫巫

    荣夷公是西周时期诸侯国荣国的第六任国君。公元前9世纪,周厉王三十年,荣夷公得厉王宠信,被任以卿职,用事于朝。他迎合厉王的心意,建议衽专利政策,垄断周朝山林川泽的收益,命令禁止人民采樵、渔猎和压榨百姓。大夫芮良夫谏言说,荣夷公“好专利而不知大难”,“荣公若用,周必败也”。厉王不听,继续重用荣夷公。在荣夷公的建议下,周厉王征伐邻邦,剥削百姓,倒行逆施,横征暴敛。民间百姓,怨声四起,朝野上下,危机四伏。荣夷公的倒行逆施,加剧了周朝的各项矛盾,并不断激化。百姓对此满腹怨言。但周厉王又任用卫国的巫者,监视百姓,禁止百姓议论国事,发现口出怨言者,立即处死。在这样的残酷统治下,平民百姓终于不堪重负,发起国人暴动,将厉王赶出王宫。

    第一次“奴隶起义”

    周朝从周成王、周康王之后,社会矛盾逐渐激化。周昭王、周穆王时期,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民的士阶层社会地位下降,贵族内部严重分化。周夷王时已经出现诸侯不朝的现象。周厉王时实行暴政,加重对贫民的剥削和压迫,致使国民不堪重负,最终发起“国人暴动”。

    周朝营筑的城邑有两层城墙,里面的称为城,外面的称为郭,城内的人成为“国人”,城外的称为“野人”或“鄙人”。“国人”中有百工、商贾等一些工商业者,还有一些人是下层的群众。当时,许多失势的贵族和贫民的士阶层也成为“国人”的组成部分。

    国人暴动也称为彘之乱,发生于公元前841年。西周首都镐京(今陕西省西安市长安区西北)的“国人”集结在一起,手持棍棒和农具,包围王宫,要杀周厉王。周厉王欲调动军队。臣子说:“周朝寓兵于国人,国人就是兵,兵就是国人。国人发生暴动,我们还能调动谁呢?”周厉王只得逃离镐京,逃至彘(今山西省霍州市),于公元前828年病死于此地。

    在此次暴动中,国人冲进了王宫,没有搜到周厉王,便转而寻找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太子姬静藏于家中,国人包围了召穆公的家,逼召穆公交出太子。于是,召穆公“乃以其子代王太子”。据《竹书纪年》记载,“(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最后,在大臣周定公和召穆公的调解下,国人才平息了怨怒,离散而去。此时,周王室无主,贵族举荐周定公和召穆公暂时代理朝政,重要政事由六卿合议,史称“共和行政”或“周昭共和”。也有说法是由共和国君共伯和代行天子执掌朝政。《史记》于这一年(共和元年)开始记年记事。这一年是中国历史有确切纪年的开始。

    国人暴动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奴隶起义”,它动摇了周王朝的统治,导致周王室日渐衰微,出现分崩离析的局面。

    召公之子的冤死经过

    召公史称召穆公,又称召虎。在“国人暴动”中,国人围攻王宫,欲杀死周厉王。周厉王逃出京都,国人寻周厉王不得,转而搜寻太子姬静。召穆公将太子姬静藏匿于自己家里,将自己的儿子交出,《竹书纪年》载:“(国人)执召穆公之子杀之”。召公之子冤死。厉王死后,奴隶主贵族拥立太子姬静继位,即周宣王。

    宣王中兴:有其父未必有其子

    周厉王死后,其子姬静即位,即周宣王。他整顿朝政,重用召穆公、周定公和尹吉甫等大臣,《诗经·大雅·烝民》载:“任贤使能,周室中兴焉”,使得一度衰落的周朝一时复兴,史称宣王中兴。周宣王期间,征伐侵扰周朝的戎、狄和淮夷。公元前824年,宣王四年,大夫秦仲攻伐西戎被杀。宣王又命秦庄公兄弟五人继续攻打戎,终于取得胜利。五年,宣王与尹吉甫于鼓衙(今陕西澄城西北)共同伐猃狁(即西戎)。尹吉甫率兵直接攻进太原(今甘肃镇原一带),使得猃狁向西北方向退走。

    宣王召集召穆公、卿士南仲、大师皇父、大司马程伯休父等率军讨伐侵犯江汉地区的淮夷,并沿着淮水东行,征服方国中最大的徐国。宣王十八年,当南仲派驹父、高父前往淮夷时,各方国都进献贡物,听从王命。宣王还命方叔率军征伐荆蛮(即楚国)。为了控制南土,宣王将其舅申伯该封于谢(今河南南阳)。宣王二十二年,分封制继续实行,宣王将其弟友封于郑(今陕西华县东)。

    宣王中兴时间短暂。到了宣王晚年,国家还是走下坡路。宣王连年征战,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虽然扩大了周朝疆域,但并未解决奴隶和奴隶主之间的矛盾,也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西周的灭亡。

    不当皇帝当农夫的季札

    季札是周朝吴国人,吴国寿梦的第四子,称公子札,人称“延陵季子”。他的祖先是周朝的秦伯,秦伯本是王位继承人,但其父太王欲传位给幼子季历以及孙子昌,于是秦伯让位,并以采药为名逃至荆蛮之地,建立吴国。数代后,寿梦继承了吴国王位,季札就是寿梦的第四子。在寿梦的儿子中,四子季札最有德行,寿梦有意传位于他。季札的兄长也认为季札德才兼备,足以继承王位,都想拥戴他为王。季札以曹国子藏让国之事婉言拒绝。而且,他退隐至山水间,“弃其室而耕”,这次打消了吴国人的念头。季札的哥哥诸樊继位,称为吴王,他去世前留下遗训,将王位依次传给几位弟弟,最终传到季札,以满足先王寿梦生前的遗愿。吴王夷昧生前欲传位于季札,季札再度拒绝,归隐而去。夷昧之子僚继位。

    季札品德高尚,远见卓识,是一位著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他曾经出使鲁国、郑国以及卫国,表现出卓越的才华和高尚的德行。季札广交当世贤士,对提高华夏文化作出了杰出贡献。季札的让国之德,为世人称颂。孔子说过:“泰伯其可谓至德也已矣,三以天下让,民无得而称焉。”

    弃婴褒姒与周王室的恩怨

    褒姒,是古褒国(今汉中平川中部、留坝县以南地区)人,她姓姒。关于褒姒的身世,《国语·郑语》和《史记·周本纪》等史书中都一本正经的记载了这一个近乎荒诞的故事。据说,夏朝末年,褒神“化为二龙,以同于王庭”。即褒人的神灵转化为二龙,在夏王大庭内性交。此二龙还自称为褒人先君。对此,夏王惊恐不已,就占卜问神灵,是杀掉它们,还是赶跑他们,还是制止它们?卜问的结果是“莫吉”。于是,夏王继续卜问,可否将漦(“龙所吐沫,龙之精气也”)收藏?结果是“吉”。于是,用上好的玉帛,用简策给神灵打个报告。这二龙显灵后消失了。夏王将剩下的龙漦当“宝物”一样收藏在椟匣里。从夏朝末年,到西周三代,王室都用郊礼祭奠这“宝物”。到了周厉王末年,厉王出于好奇,将椟匣打开观看,一不小心将龙漦洒流于王庭中,却无法清除。周厉王惶恐之中决定用巫术除去,他让宫女裸体大声喧哗,使龙精化为玄鼋。后来,这只黑色的大鳖爬到了王府中。正巧一位七岁的小姑娘碰见它。宣王年间,这位小姑娘在“及笄”之年“不夫而育”,并剩下一个女婴。这个女婴就是褒姒。褒姒的出身很神奇,宫女都很惧怕,以至“惧而弃之”。后来,褒姒被一对卖桑弓弧、箕箭服的夫妇发现并保养了她。当时民间流传一个童谣,说:“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宣王听了非常生气,就派兵抓这对卖桑弓弧、箕箭服的夫妇,这对夫妇只得带着褒姒逃到了褒国。褒姒长大后,出落得亭亭玉立,美艳绝伦。恰在此时,褒国的国王得罪了周幽王,为求赦免,褒国的国王将褒姒献给了周幽王。

    周幽王得褒姒后,十分宠爱,立为妃。后来,褒姒为他生下一子伯通,周幽王更加宠爱于她,竟废王后申氏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伯通为太子。

    周太史伯阳叹道:“周王室的大祸已不可避免了。”果不出伯阳所料,褒姒过不惯宫中生活,又因其养父被太子宜臼所杀,心中忧恨,极少有笑容,偶尔一笑,更加迷人。周幽王为博得美人一笑,竟燃起烽火。于是诸侯出皇来救,发现平安无事,便退兵回去。褒姒看到如此多的兵马像走马灯一样来来往往,不觉启唇而笑。周幽王大喜,但最终因此失信于诸侯。

    公元前771年犬戎兵至,周幽王再点烽火,但诸侯不再来相救,周幽王被杀,褒姒被俘。唐朝诗人胡曾曾写诗:“恃宠娇多得自由,骊山烽火戏诸侯。只知一笑倾人国,不觉胡尘满玉楼。”

    平王为什么东迁都城

    周平王是东周第一代王,西周幽王之子。平王姬姓,名宜臼。周幽王昏庸无道,公元前771年,犬戎侵袭都城镐京(今陕西西安西南),他们烧杀抢夺,使得镐京十分残破。由于之前烽火戏诸侯的发生,诸侯很少来救援。只有秦襄公前来救援,将犬戎兵击退,但以无济于事,强盛的西周就此灭亡。都城镐京被犬戎抢掠一空,一片荒凉,而且还面临着被犬戎再次侵袭的威胁。周平王在晋、秦、郑等诸侯国的拥护下,于公元前770年将国都东迁至洛邑(今河南洛阳),史称东周。东周开始也是春秋时期的开端。周平王依靠晋、郑、虢等诸侯的力量,支撑残局。周朝的统治已经日渐衰微,周天子已经失去天下共主的地位。各诸侯国之间兼并发展,中国历史进入春秋争霸时期。

    历史上最早的后发制人

    公元前684年,即位不久的齐桓公不听主政大夫管仲的劝阻,发兵攻打鲁国,企图征服鲁国。鲁庄公勤政爱民,注意整修内政,深得百姓爱戴。鲁国士人曹刿自告奋勇,请求庄公允许他随从出战。齐鲁的军队在长勺(今山东莱芜东北,一说曲阜北)列阵,准备战斗。鲁庄公欲出兵,以先发制人,但被曹刿劝止。齐军看鲁军没有动静,就再三发起冲击,都不奏效。此时,曹刿看齐军疲惫,士气低落,而鲁军阵势稳固,斗志昂扬,呈现出“彼竭我盈”的局面,就建议鲁庄公出兵反击。于是,鲁军一鼓作气,击溃了齐军。此时,鲁庄公又想乘胜追击。曹刿下车视察齐军车辙痕迹,登车眺望齐军旌旗,发现齐军确实是溃败,故继续追击,最终将齐军驱逐出境。这次战争史称长勺之战,在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以后发制人而著称。

    不计前嫌的桓管之交

    公元前698年,齐僖公去世,太子诸儿即位,为齐襄公。但是,太子诸儿品质恶劣,大臣们都为国家的未来担忧。当时,管仲和鲍叔牙分别辅佐齐僖公的另外两个儿子,公子纠和小白,给两位公子当师傅。后来,齐襄公与其妹鲁桓公的夫人文姜秘谋私通,并且醉杀了鲁桓公,引起齐国大乱。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军的女儿,管仲和召忽就保护公子纠逃到鲁国去避难。鲍叔牙保护小白到邻国莒国(在今山东莒县)去躲避。后齐襄公叔伯兄弟公孙无知因齐襄公废除他的特权而杀死了齐襄公,自立为国君。一年后,齐国贵族杀死了公孙无知。此时,齐国没有国君。公子纠和小白见机都赶回齐国,以便夺取国君的宝座。

    公子小白先出发回国,于是,管仲亲率30乘兵车,到其回国的路上截击公子小白。管仲在过即墨三十余里的地方遇见公子小白,等公子小白车马走近时,他操起箭来对准射去。只听见嘡啷一声,箭射在公子小白的胸前,公子小白应声倒下。管仲见此,以为公子小白已死,就率领人马回去。但是,公子小白并没有死,管仲的一箭射在了他胸前的铜制衣带勾上,公子小白急中生智,佯装死去,才算逃过一劫。这样,公子小白就先回到齐国,立为国君,即历史上有名的齐桓公。鲍叔牙进谏齐桓公,说管仲是治国奇才,劝其忘记旧怨,重用管仲。于是,齐桓公让鲁庄公杀死了公子纠,赦免管仲。公子纠的两位大臣管仲和召忽,他二人一生一死,生者完成功名,死者完成德行,以表达对公子纠的忠诚。因此,管仲抱着“定国家,霸诸侯”的远大理想,被送回齐国。

    齐桓公不计前嫌,以隆重的礼节,亲自迎接管仲,表达自己对他的信任和重视,也向天下人彰显自己的贤达大度。齐桓公经常与管仲商谈治国大事,不久,齐桓公任用管仲为上卿(即丞相)。齐桓公拜管仲为仲父,与其深入探讨国策。在管仲的辅佐下,齐桓公联合诸侯国攻打山戎,进行了齐楚结盟和蔡丘之盟两次称霸诸侯的会盟。齐国尊王攘夷,在三十年的时间里,成为了诸侯霸主。管仲病重将逝之时,齐桓公与其商讨任谁为相,管仲举荐忠厚爱国、不耻下问的隰朋。可惜的是齐桓公没有听管仲的话,被奸佞之臣陷害。但正是不计前嫌的桓管之交成就了一代霸主。

    流芳千古的管鲍之交

    管仲和鲍叔牙的友谊交往千古流芳。管仲在晚年,曾多次对人说:“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鲍叔牙。”管仲与鲍叔牙二人友情真挚。他俩曾一起做生意,管仲从中多取财利,众人多背后议论,鲍叔牙解释说,管仲只是因为家贫而需要金钱。管仲三次参加战斗三次逃跑,众人都说管仲是贪生怕死之徒,鲍叔牙向人们解释说,管仲是放不下家中老母。管仲多次将事情办杂,鲍叔牙都不认为他愚蠢。齐僖公命鲍叔牙辅佐公子小白,鲍叔牙认为齐僖公未来不能做国君,而不愿从命。管仲为鲍叔牙分析形势,认为公子小白有为君之才,劝其辅佐公子小白。鲍叔牙认为管仲是治国奇才,在管仲辅佐公子纠败而被囚忍辱时,鲍叔牙仍旧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管仲能辅佐齐桓公称霸诸侯,与鲍叔牙的制裁善举是分不开的。

    管仲晚年病重时,向齐桓公举荐隰朋为相。易牙挑拨鲍叔牙,说管仲阻止齐桓公任命鲍叔牙。鲍叔牙深知管仲一心为社稷宗庙,让易牙讨了个没趣。在长期的交往中,管仲和鲍叔牙结下了深厚的友谊。他二人的友谊为后世称颂,流传千古。

    谁是“春秋第一相”

    管仲,姬姓,管氏,名夷吾,谥曰“敬仲”,史称管子,春秋时期齐国颍上(今安徽颍上)人。管仲是周穆王的后代,少时丧父,后到齐国,经鲍叔牙举荐,为齐国上卿(即丞相)。管仲辅佐齐桓公辅佐齐桓公创立霸业,被称为“春秋第一相”。

    管仲是春秋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齐桓公尊管仲为“仲父”。当时正值春秋列国并峙时期,管仲主张改革,富国强兵。他注重经济实际,反对空谈主义,实行土地和人口制度的改革。在全国划分政区,他主张设置官吏来管理,并在政区进行军事编制,建立三审人才选拔制度,制定按土地征税,发展盐铁业,铸造货币,调整物价。在管仲的改革之后,齐国国力大振。在外交政策上,管仲建议齐桓公“尊王攘夷”,辅佐齐桓公联合各北方诸侯国抵抗山戎。在他辅佐齐桓公三十年内,齐桓公主持并举行了两次大型的国家会盟,逐渐成为一代霸主。对于管仲的才能,孔子赞叹曰:“微管仲,吾披发左衽已!”

    管仲为何被称为“娼妓神”

    明人沈德符在《万历野获编》中记载:“长髯伟貌,骑马持刀,与关公像略肖,但眉白而眼赤。京师人相詈,指其人曰‘白眉赤眼者’”。这里所说的白眉神的神仙就是娼妓之神管仲。

    管仲被奉为娼妓之神,是因为春秋时期,管仲任齐国宰相,他开设了中国最早的官营妓院。《战国策·东周策》中有:“齐桓公宫中七市,女闾七百”。“女闾”即为妓女的馆所,现代人所说的妓院。管仲设置妓院的目的有四点:一是通过增加税收来增加财政收入,二是使社会安定,三是吸收人才,四是将妓女送与敌人。清朝的褚学稼评论说:“以充国用,此即花粉钱之始也。”

    后来,各国争相效仿管仲的做法,开设官营妓院,大多是为了征收国税,以增加财政收入。当时社会,王宫贵族、士大夫和富豪乡绅都蓄养大量美女,造成了男女比例失调。官妓的开设也缓和了社会矛盾。《吴越春秋》记载:“越王勾践输有过寡妇于山上,使士之忧思者游之,以娱其意”。越王勾践发明了军妓制度。

    齐桓公何以走向衰落

    公元前645年,齐桓公四十一年,管仲病微,齐桓公问管仲,举谁为相?管仲回答曰:“知臣莫若君。”齐桓公先后列举易牙、开方、竖刁,管仲回答说,“易牙杀掉孩子来讨好君主,不合情理”;“开方背弃亲人来亲近君主,不和人情”;“竖刁阉割自己来讨好君主,难以亲爱”。管仲死后,齐桓公不听管仲劝谏,重用易牙、开方、竖刁三人,三人专权。公元前644年,戎攻打周朝,周告急于齐,齐桓公号令令各国诸侯发兵救周。公元前643年,齐桓公病重,他的五个儿子公子无亏、公子昭、公子潘、公子元、公子商人各率党羽,展开了争夺王位的斗争。五公子不顾病重的齐桓公,互相攻击,使得齐国一片混乱。齐桓公被竖刁、易牙、开方三个奸贼禁闭于寝殿中,10月7日,齐桓公活活饿死,他的尸体在床上放置了67天,有尸虫从窗子里爬出来,才被人发现。直到12月14日,新立的君主无亏才把桓公收殓。

    宋襄公一战贻笑千古

    春秋霸主齐桓公去世后,齐国发生内乱,宋襄公协助齐孝公继位。同时,楚成王趁机将势力渗透到中原。公元前639年春,宋、齐、楚在齐国会盟。宋襄公又强烈要求于同年秋天三国于宋国召开诸侯大会。宋襄公以盟主身份约,楚成王和陈国、郑国、蔡国、徐国、曹国的国君在盂(今河南省睢县西北)会盟。结果,齐国和鲁国借故未到。宋襄公轻车简从赴会但在会中遭到楚成王的突袭而被擒。宋楚两国相持不下,最终在鲁僖公的调解下,楚成王于同年的冬月将宋襄公释放。宋襄公不甘受楚之辱,为争夺中原霸主,于公元前638年夏,联合许国、卫国和滕国进攻附楚的郑国。为救郑国,楚成王率军攻打宋军。宋襄公撤离郑国,迎战楚军。

    同年十一月初一,楚军抵达泓水南岸。在泓水北岸的宋军列阵待敌。楚军渡河时,右司马公孙固进谏宋襄公说:“众我寡,可半渡而击”。宋襄公拒绝说:“仁义之师,不推人于险,不迫人于阨”。当楚军渡过河开始列阵时,公孙固又建议宋襄公乘楚军立足未稳之时发起进攻。宋襄公又拒绝说:“不鼓不成列”。等到楚军列阵完毕后,宋襄公才下令对其发起进攻。由于楚军实力强大,宋军大败。宋襄公也因此战,腿部受伤。泓水之战中的宋军因为宋襄公墨守成规而导致失败,而贻笑千古。宋国也由此而实力减弱,无缘春秋霸主。

    为蝇头小利痛失江山的虞公

    虞公是周王室的后裔,春秋时期的公爵诸侯,姬姓。当时虞国和虢国是同姓的公爵国家,两国比邻,如唇齿相依,都与晋国相连。晋献公想灭掉虢国,与大夫荀息商讨计策。荀息说:“虞公贪爱宝物而且愚昧,可用屈地(古代地名,产良马)的良马和垂棘(古代地名,出真璧)的良璧贿赂虞公,向虞公借道攻打虢国,离间虞国和虢国。”于是,晋献公派遣荀息宝璧和良马出使出使虞国。虞公见到宝璧和良马非常高兴,荀息说:“寡君仰慕君之贤明,敬畏君之权威,不敢私藏宝物,特遣臣奉献于君。”虞公说:“如此说来,贵国是有求于我了。”荀息说:“虢人多次侵犯我边境,寡君只得委曲求全,请求讲和,可是虢国不守誓约,再次侵扰鄙邑的边境。寡君敬仰以正义为念,遂敢请假道贵国入虢请罪,若能克虢国,将所得之物全部奉献给贵国,以达感恩之情,寡君愿和贵国世世修好。”虞公非常高兴,立刻答应出兵伐虢。大臣宫之奇劝说虞公:“虞国和虢国彼此相依,互为表里,若虢国灭,虞国如同唇亡齿寒,晋君贪得无厌,切不可假道于他。”虞公不听,仍旧出兵帮助晋国攻打虢国。晋国消灭了虢国。后晋国还师经过虞国,在虞国借宿,并乘虞国不备,将虞国消灭,还将虞公捕虏解归晋国。虞公就因为蝇头小利而失去江山。后来,晋献公将女儿嫁给秦穆公,虞公就是陪嫁的臣仆。

    祸水骊姬的离间计

    骊姬是春秋时期骊戎首领的女儿。公元前672年,晋献公攻打骊戎(西戎的一支,姬姓,今陕西省临潼县的骊山)。公元前663年,晋献公消灭骊戎的国君,骊戎求和,献出国君的两个女儿骊姬和少姬,后骊姬和少姬成为晋献公的王妃,骊姬生一子名为奚齐,少姬生子名为卓子。骊姬有姿色,工于心计。骊姬以美色取得晋献公的专宠,并进一步奸狡诡诈,博取晋献公的信任,干预朝政。晋献公立骊姬为富人,封少姬为次妃。骊姬想立奚齐为太子,就陷害太子申升和晋献公的另外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离间晋献公与他们之间的感情。小施是晋献公最宠爱的戏子,骊姬与之勾结,商量陷害太子及其兄弟的计谋。后来,骊姬买通晋大夫梁无和嬖五,令其对晋献公说,晋国的祖庙在曲沃(今山西省闻喜县东北),应让太子去镇守此地;而蒲城(今山西省吕梁县)和南北屈(今山西省石楼县东南)是边防要塞,应派公子重耳和夷吾镇守。晋献公果然中计,只将奚齐与卓子留在宫中。骊姬就伺机废立。历史上称为“二五害晋”。骊姬经小施教唆,半夜在晋献公面前哭诉,说申生收买人心,唯恐其陷害献公,夺取王位。献公说:“申生哪会爱百姓,而不爱自己的父亲呢?”骊姬见献公仍旧信任太子,在太子送来的祭肉中放上鸠毒,加罪于太子申生,诬陷公子重耳和夷吾也参加了申生的阴谋,把两位公子逼到了狄国和梁国,并趁此机会逼迫献公立奚齐为太子。申生背负罪名,自缢而死。

    公元前652年,晋献公死,奚齐继立,后被晋大夫里克等杀死,立公子夷吾为晋惠公。公元前650年,骊姬陷害太子及公子重耳和夷吾的罪行暴露,被杀死。历史上将骊姬离间晋国称为“骊姬倾晋”或“骊姬乱晋”。

    曾与王位擦肩而过的晋文王重耳

    公元前651年,晋献公将晋侯之位传给公子奚齐,然而里克、邳正父等人聚众作乱,杀死了奚齐、卓子,逼死荀息,借口杀二主,以迎贤主。在里克心中,重耳是除申生以外的第二人选,他派狐毛至翟国,面见重耳。狐毛是狐偃的兄长,他向重耳谈及国内政变,并转达里克之意。重耳听后,唏嘘之余,犹豫不决,他怀疑里克为他设下圈套,就与狐偃、赵衰合计,后决定不回国。里克只得联络在梁国的夷吾。

    秦穆公欲帮助重耳为君,同样被重耳谢绝。而夷吾得到里克的消息后,喜出望外,秦穆公也派出使臣帮助夷吾,夷吾以割让五城为条件,获得了秦穆公的帮助。于是,夷吾击败了重耳,顺利继位,为晋惠公。重耳就这样与王位擦肩而过。

    晋惠公继位后,大兴党羽,又恐重耳夺取王位,暗中想除掉重耳以及重耳身边的大臣。重耳从翟国逃往卫国,后一路颠簸,又来到齐国。齐桓公见重耳谈吐不凡,有治国之才,便将其招为女婿。重耳离开齐国后,又依次到郑国、楚国、秦国,在外漂泊了整整19年。晋惠公死后,其子圉撇下妻子文嬴(秦穆公最宠爱的女儿)从秦国回到晋国,顺利继位,为晋怀公。晋怀公之才不及其父,他在位期间同样大兴党羽,逼死狐突等大臣。重耳到了秦国后,迎娶文赢,答应秦穆公以河东五城相让,最终在秦穆公的帮助下,回到晋国,被拥立为晋文公。

    晋文公退避三舍的前因后果

    晋文公在外漂泊期间,曾经到楚国,受到楚成王优厚的优待。一日,在酒宴中,楚成王问重耳:“今日我带你如何?”重耳回答:“甚厚!”楚成王再次问重耳:“若你日后复国,将如何报答我?”重耳思考了一会儿,说:“若他日返国,皆君之福,若楚、晋交战,我必退避三舍,来报答今日之恩。”后来,楚成王派人护送重耳到秦国,在秦穆公的帮助下,重耳返回晋国,被拥立为晋文公。

    退避三舍的后果就是在城濮之战中,晋军与楚军交战,晋军后退九十里,到城濮,楚将步步紧逼,最后被晋军的精锐部队拦腰切断,前后夹击,楚军溃败。

    开“兵者诡道也”先河的一战

    晋文公即位后,实行改革,发展政治,晋国逐渐强大起来。晋文公也想称霸中原。当时周朝周襄王的兄弟太叔带联合大臣,向狄国借兵,夺取了王位。周襄王逃到郑国,命各诸侯护送他会洛邑。但列国诸侯都派人送去食物慰问天子,却无人发兵。后周襄王派出使者去请晋文公护送他回朝。于是,晋文公立即发兵,打败了狄人和太叔带等人,护送天子回朝。两年后,楚国派大将成得臣率领楚国、陈国、蔡国、郑国和许国的盟军攻打宋国,宋襄公的儿子宋成公向晋文公讨救兵。晋文公也意识到,若想称霸中原,必须打败楚国。于是,晋文公派兵攻打救宋。公元前632年,晋国军队打下了曹国和卫国。楚成王听说晋国出兵,立即叫成得臣退兵。成得臣自以为可以打败宋国,不肯退兵。成王只得派少量兵马,令其指挥。成得臣派人通知晋文公让他们释放曹国和卫国的国君。晋文公却和这两国国君说,如果他们答应与楚国断交,就帮助他们恢复君位。结果,曹国和卫国的国君果然答应与楚国断交。成得臣气急败坏,下令立即攻打晋军。楚军一进攻,晋文公就下令晋军向后撤,以实现当初的诺言。晋军后退,晋军一直后退了九十里,才停下布阵,所到之地位城濮(今山东鄄城西南)。成得臣步步紧逼,措辞傲慢,晋文公派人答曰:“贵国的恩惠,我从来都不曾忘记,退让至此,以报当日之恩,实现承诺。你既不肯谅解,就得一决高下。”

    刚刚开战,晋军就向后败退,战车拖着伐下的树枝,地面扬起阵阵尘土,显得十分慌乱。成得臣骄傲自大,直追到底,最终中了晋军的埋伏。晋军猛冲过来,将成得臣的军队拦腰切断,前后夹击,将楚军杀得七零八落。晋文公命令将士,不再追杀。成得臣无颜面对楚成王,自杀而死。这就是历史上有名“城濮之战”。消息传开后,众人都认为晋文公功勋卓著,周襄王亲自到践土(今河南原阳西南)慰问晋军。晋文公借此机会,在践土建造了一座新宫,并约请各诸侯国君会盟,订立盟约,而称霸中原。

    两场败仗成就的名将:孟明视

    孟明视,姓百里,名视,是春秋时期的虞国(今山西平陆县)人,秦国名相百里奚之子。孟明视长大后随母亲到秦国找到了失散多年的父亲百里奚,秦穆公见其武艺高强,拜他为大夫,为秦国将领,率兵打仗。孟明视曾经率领秦军与晋军作战,他屡战屡败,屡败屡战,最终战胜了晋军,增进了秦国称霸中原的速度。

    在崤山之战中,孟明视奉命率军攻打郑国,被郑国的牛贩子弦高设计欺骗。结果,孟明视消灭了滑国,在崤山被埋伏的晋军打败,被抓到晋国。秦穆公的女儿,晋襄公的母亲文嬴说服晋襄公释放了他。回国时,秦穆公穿着丧服迎接,对不听劝阻错误的发动此次战争感到愧疚。两年后,孟明视再次来到崤山,再次败给晋军。同年冬季,晋军率盟军侵袭秦国,孟明视命令将士只守城,不出击。结果,秦国又失掉了两个城池。孟明视深感愧疚,众人也劝说秦穆公换别的统军将领,但他认为只有经历过翻船的船夫才是好船夫,继续鼓励孟明视统领作战。

    公元前624年夏,孟明视请秦穆公一起攻打晋国,他认真挑选组成了精锐部队,发动了500辆战车。秦穆公也用大量钱财安抚士兵家属。全国兵民士气高昂,不胜不归。孟明视率领秦军,浩浩荡荡地渡过黄河,过河后,命战士将船全部烧掉,背水一战,有进无退。他带领战士奋勇杀敌,几天就夺回了上次失去的两座城池,而且又打下了几座晋国的大城。秦军耀武扬威,所向披靡,晋军溃败。当时的周朝天子周襄赏赐给秦穆公12只铜鼓,承认他是西方霸主。

    弦高智退秦军

    弦高是郑国的商人,经常来往于各国之间。公元前628年,秦穆公不听蹇叔和百里奚的谏阻,命令孟明视兴兵讨伐郑国。当孟明视率军行至滑国(今河南省滑县)时,弦高正好碰见。弦高在去洛阳的路上打听到了秦国攻打郑国的消息。于是,他急中生智,一方面叫人到郑国报信,另一方面,他赶着牛群,上前迎接秦国的军队。遇到秦军时,他冒充郑国使臣,带着四张熟牛皮、十二头牛慰劳秦军,对孟明视说:“我们国君听说将军要到到敝国,就派我来慰劳贵国的军队,虽然敝国不富裕,却还可提供日常开销,我们愿意在将军动身之前为将军守夜,保卫秦国将士。”孟明视一听,以为郑国早已得到消息,有了防备。所以,他不敢再攻打郑国,而是消灭了滑国,抢了许多玉帛、粮食和平民,以给秦穆公一个交代,之后就取道而回,险绝的崤山被晋军打败。弦高用自己的智慧击退了秦军,为郑国避免了一场战争。

    一战定霸权的楚庄王

    春秋中期,崤之战的发生改变了晋文公开创的晋秦联合与楚对峙的局面。秦国联合楚国,对抗晋,晋的争霸优势逐渐降低。楚进军中原,再无后顾之忧。晋国卿权日重,内政混乱,国力减弱。楚庄王在令尹孙叔敖的帮助下,改革军事,整顿政治,发展经济生产,增强国力。雄心勃勃的楚庄王问鼎中原,在中间地带与晋展开了新的大战。

    公元前597年,楚庄王因郑国时叛时服,率军供郑,迫使其归降于楚。而晋景公也派中军元帅荀林父率上、中、下三军救郑。当闻郑已降楚,荀林父欲以救郑不及为由,班师回朝。但中军副将先縠却认为遇强敌而退,会使晋国失去霸业,而径自率领中军一部渡河,准备战斗。荀林父怕背负因“师不用命”而有“失属亡师”的罪名,而被迫命令全军渡河,至邲地,参加战斗。楚庄王“欲饮马于河”耀武扬威,得知晋军渡河,与近臣商议是否作战。后楚庄王决心趁此机会击败晋国,命正在撤退的孙叔敖回师北上,攻击晋军。

    在晋军将领意见不和之时,楚军让郑国使者入晋营劝战,激化其内部矛盾。晋军中仍在战与和之间徘徊,意见对立。下军副将栾书识破郑国使者的意图,主张和;先縠等仍是“唯敌是求”的主张,荀林父无所适从。楚庄王又拍少宰到晋营请和,以懈其备。士会以礼相待,而先縠却厉言挑战。荀林父因将不从命而无必胜的决心,在楚一再求和的情况下,不准备战斗,并与楚国使者约定盟期。楚庄王见时机成熟,就命令精锐之师许伯、乐伯的摄叔合乘兵车挑战,攻入晋营,杀人而退。荀林父一心与楚军言和,而不备战,派遣魏锜、赵旃二将先后赴楚营约盟。魏、赵二人却因昔日的私人愿,欲败荀林父之功,到楚营不言和而挑战。

    晋军上军主将士会、副将郤克认为魏、赵二人之行必定会激怒楚师,遂命上军大夫巩朔、韩穿率军埋伏在敖山之下,以随机应变。士会建议全军准备作战,先縠却反对,荀林父犹豫不决。当魏、赵二人被楚将潘党逐退时,荀林父只派軘车(屯守之车)接应,赵旃等人再次冲入楚营,楚庄王率“左广”(兵车编组之名)30乘追逐。潘党将此情形告知孙叔敖,孙叔敖恐楚庄王陷入晋军,当即率左、中、右三军攻击晋军。

    荀林父不备而战,惊慌失措,下令全群撤退,先渡河者受赏。晋军中军、下军向河边溃逃,上军仍设伏未动。楚军右军对晋军下军,中军追赶晋军喜中军,左军对晋军上军。晋军溃不成军,死伤无数。晋军下军大夫荀首为救其子儿奋力反击,杀死楚军先锋将领连尹襄老,俘楚公子谷臣,掩护晋军渡河,未被劝谏。楚军进驻邲地,见晋军打败,而不再追击。设伏的晋军上军,恐寡不敌众,从容撤退。楚庄王胜利凯旋。

    此战史称邲(今河南荥阳东北)之战,也称两棠之役,以晋军大败结束。晋军在不利己的情况下,主帅虽知不可战,却无力驾驭跋扈之将,而犹豫不决,战和不决,以至于不备而战,受制于人,最终溃败。楚军主帅知可战而慎战,以计策争取战争的主动权,先发制人而取胜。此战后,晋国失去霸主地位,楚庄王一战定霸权。

    一计助晋国称霸的苗贲皇

    苗贲皇是楚国令尹斗椒之子,属若敖氏之族,因其采邑于苗(今河南济垣西),而称苗贲皇。斗椒作乱失败,楚庄王欲消灭若敖氏一族,苗贲皇逃到晋国,被任命为谋主,是晋国八大良臣之一。公元前575年,晋国和楚国为争夺中原霸权,于鄢陵(今河南省鄢陵县)展开了战斗。

    楚共王率领楚军于用兵的晦日六月二十九日,趁其不备,以晨雾掩护,向晋军攻进。晋军与大臣商议过后,决定迎战。两军对阵时,苗贲皇对晋厉公说:“楚之良,在其中军王族而已。请分良以击其左右,而三军萃于王卒,必大败之”。晋厉公采纳了他的建议,先攻打楚军的左军和右军,再围击中军。楚军果然失利,决定次日再战。晋军也上下休整,做好准备。苗贲皇建议晋厉公有意放楚国的俘虏逃跑,以将晋军的备战情况告诉楚共王。楚共王等待军统帅司子反商议对策,子反却酒醉而一夜未归。楚共王连夜逃遁。子反被迫自杀,楚国惨败。郑国又服从晋国。在这次战役之后,楚国失去霸权,晋国再度称霸中原。吴国逐渐强大,成为楚国的劲敌。晋国虽重整霸业,但对诸侯的统治逐渐减弱。

    26岁称霸中原的晋国少主

    晋悼公,姬姓,晋氏,名周,一名纠,称晋周。晋悼公是晋襄公的曾孙,襄公幼子桓叔的孙子,晋厉公的侄子,因晋国有“不蓄群公子”的国策,桓叔被安置在国外,寄于成周雒邑,故晋悼公继位前称为“孙周”,人称“周子”。正卿栾书弑杀晋厉公后,以孙周贤且幼为由,拥立孙周为王。晋悼公进入晋国,众卿迎接,悼公曰:“寡人羁旅他邦,且不指望还乡,岂望为君乎?但所贵为君者,以命令所自出也。若以名奉之,而不遵其令,不如无君矣。卿等肯用寡人之命,只在今日。如其不然,听卿等更事他人。孤不能拥空名之上,为州蒲(指晋厉公)之续也!”悼公一语惊人,逼得权臣明誓,终于君王。群臣皆战栗再拜,栾书私下说:“新君非旧比,当以小心事之。”

    晋悼公是春秋中期杰出的君主,同样是一位年轻优秀的政治家。年幼之时,孙周在雒邑,已经在诸侯中声名鹊起。据传,年幼的孙周就有“争国之望”,使得晋厉公心惊胆战。孙周知书达理,虽常年在外,却对天下即晋国了如指掌,众人都臣服于他。

    即位后,晋悼公重用韩厥、赵武、智罃等贤臣,整顿内政,采取“和戎狄”的策略,联宋纳吴,南下攻楚,匡复霸业。晋悼公收复宋国,联合齐、鲁、卫、郑等诸侯国,与山戎无终国修好,善待诸戎,依次解除后顾之忧。他与吴国交好,实行“联吴制楚”的策略。在国内,晋悼公推行改革经济、减轻劳役的策略,使得晋国出现了“无滞积,亦无困人,公无禁例,亦无贫民”强国局面。在与出国的斗争中,悼公将晋上、中、下、新四军分成上、下、新三军,再为每军配置一定诸侯军队,令其轮流与楚军作战,速进速退,致使楚军疲劳。在与楚争霸的战争中,晋军始终掌握主动权,历史上称“晋三驾而楚不能争”。终悼公朝,晋国进入了巅峰时期,镇齐、慑秦、疲楚,天下不能与之争衡。晋悼公可谓一代英主,即位时年仅14岁,26岁就称霸中原,在仅仅十五年的时间里,就将晋国再次推向春秋霸主。正所谓天妒英才,悼公在位仅15年,未满30岁时就遗憾辞世。

    为春秋带来短暂和平的男人

    从春秋中期开始,晋楚两国为了争夺中原霸权,频繁发起战争,连年厮杀,给广大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公元前579年,宋国的华元约定晋楚两国结盟,规定双方互不侵犯,不发起战争。在形势不利的情况下,两国都希望停战休整。但是,形势刚有好转,两国又发起战争。在订立盟约后不久,公元前575年,晋楚两国就爆发了争夺霸权的鄢陵之战。连年征战再次发生在晋楚之间。各诸侯国都希望和平。宋国的向戎在遍访各国,约合晋国和楚国,召集各诸侯国,于公元前546年在宋国召开了“弭兵之会”。参加会议的国家有晋、楚、齐、秦、宋、鲁、卫、郑、陈、曹、许、滕、邾、蔡等14国。会议决定晋楚两国共为盟主,各诸侯国共同订立盟约,从此停战,除了齐国和秦国外,其他诸侯国都向晋国和楚国朝贡。这样,晋国和楚国平分霸权,不再打仗,也为各国争霸提供的休整的机会。战争的隐患并未从此消除,春秋只是短暂的和平。中原地区的战事减少,经济和文化逐渐发展繁荣。弭兵之会在一定程度上为百姓带来了较为安宁的社会环境。

    丑王后无盐的传奇人生

    无盐王后是一位传奇人物,她姓钟离,名春,据传为齐国无盐(今山东东平)人,因此称为无盐女。无盐关心政治,能文会武,并习《易》术,会隐身之术。她从小生活的地方无盐长期被赵军侵扰,深知齐国佞臣当道,齐王沉溺于酒色,百姓过着贫苦生活。但是,无盐长相丑陋,年四十而未嫁。一日,无盐大闹王宫,以隐身之术劝谏亲王,指责齐王奢淫腐败。在无盐的要求下,后齐王答应她,命她为将军,大夫淳于髡为监军,率兵协力破赵,若收复鄄城,就立她为王后。赵军鄄邑守将白元无视无盐,要求以棋局定胜负。无盐应约,用铁棋盘杀死白元,将赵军赶出鄄邑,胜利而归。齐宣王为之感动,于是“罢女乐,退谄谀”,择吉日,立无盐为后。临淄地区流传有一句谚语:“无盐娘娘生得丑,保着齐王坐江山”,说的就是无盐。

    三年不语的桃花夫人

    桃花夫人,出生于陈国(今河南淮阳县)的妫姓世家,后嫁给息侯,故称息妫,也叫息夫人。息夫人绝色倾城,脸似桃花,目若秋水,人称“桃花夫人”。她不愿踏进政治漩涡,却成为各国君王争斗的对象,引起三国之间的战争,导致了一个国家的灭亡。

    公元前684年,息夫人嫁入息国时路过蔡国,蔡侯献舞因其是自己夫人的姐妹,将息夫人迎至宫中款待。在接待息夫人的过程中,蔡侯行为轻佻。息侯得知后怒火中烧,故设计报复,怂恿楚文王假攻息国,息国再求救于蔡国,让蔡国出兵。结果,楚军打败了蔡国,俘虏了蔡侯。蔡侯又在楚王面前讲述息夫人的美貌。楚王闻之,欲得息夫人,故以巡方之名来到息国,受到息侯的款待,楚王亦见到息夫人果然容颜绝代,故日夜思之。后楚王设宴答谢息侯,并以武力俘虏了息侯。息夫人听说后,欲投井自尽,不料被斗丹救出。息夫人带着杀夫之仇进入了宫,三年之内生了堵敖和成王,却从不说话。楚王问其原因,息夫人答:“我伺候了两个丈夫,即使不能死,又有什么话可说?”楚王说:“这都是蔡侯的错,我定会为夫人报仇。”于是,楚王又兴兵攻打蔡国。文王死后,令尹子元图谋不轨,于夫人宫廷旁边建造新馆,演奏歌舞。息夫人说:“先君命人奏歌舞,演习以备战,如今令尹不用来对付仇敌,而用于我一个寡妇身上,不是很奇怪吗?”令尹子元听后,知道原来夫人不忘仇敌,当年秋,就兴兵攻打郑国,不胜而归,还谎报战绩,住进王宫,靠近息夫人。斗廉劝阻,子元不听,反而将其抓了起来。楚成王得知后,同年秋,申公斗班杀了子元,斗毂於菟为令尹,楚国危机才得以缓和。

    晏婴的一个惊世语言

    春秋末年,齐国逐渐衰落,王权逐渐落到公族手中。公元前546年,庆封消灭崔氏,专权。次年,田完的四世孙田恒子联合庆舍与栾、高(齐惠公之后)、鲍四族攻击庆丰,庆丰逃至吴国。后田氏又与鲍氏联合,消灭了栾氏和高(齐惠公之后)高氏。田恒子施恩惠于民,对公族“凡公子、公孙之无禄者,私分之邑”,对于国人“国之贫均孤寡者,私与之粟”,得到人们的支持。

    齐景公时,公室更加腐败,加重了对百姓的剥削。田恒子的儿子田乞,田僖子以大斗借出,小斗收回,争取民心。因此,“齐之民归之如流水”。田氏的势力逐渐增强。齐灵公、齐庄公、齐景公三朝为相的晏婴应晋国宴宾之礼,到晋国参见宴饮,席间与叔向交谈,叔向曰:“何谓也?”晏子曰:“公弃其民,而归于田氏。齐旧四量:豆、区、釜、钟,四升为豆,各自其四,以登于釜,釜十则钟。田氏三量,皆登一焉,钟乃巨矣。以家量贷,以公量收之。山木如市,弗加于山,鱼盐蜃蛤,弗加于海。民参其力,二入于公,而衣食其一;公积朽蠹,而老少冻馁;国都之市,屦贱而踊贵;民人痛疾,或燠休之。昔者殷人诛杀不当,僇民无时,文王慈惠殷众,收恤无主,是故天下归之,无私与,维德之授。今公室骄暴,而田氏慈惠,其爱之如父母,而归之如流水,无获民,将焉避?箕伯、直柄、虞遂、伯戏,其相胡公大姬,已在齐矣。”齐实行的是升、豆、区、釜、钟五级四进,四升为一豆,一直升到釜,十釜为一钟。而田氏有豆、区、釜三种量器,每种量器都加大了四分之一。田氏用私家的大量器借出粮食,却以公家的小量器收回粮食。木材和鱼盐蛤蜊等的价格都比产地还低。国君聚敛财物,百姓却挨饿受苦。百姓拥戴田氏像拥戴父母。恐怕田氏的祖先已经接受祭祀了。晏婴的惊世预言果然言中,后田氏伐奇,田氏取代了姜氏为齐国公侯。

    “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

    春秋中期,各诸侯为争霸中原,连年征战。晋国欲攻打齐国,就派大夫范昭出使齐国。齐景公盛宴款待范昭,大家都酒酣耳热之时,范昭借酒意对齐景公说:“请您给我一杯酒吧!”于是,景公命左右侍臣,把酒倒在自己的杯子里,拿给客人。范昭接过酒,一饮而尽。在一旁的晏婴见此,厉声命令侍臣说:“赶紧将这个酒杯扔掉,为主公换一个酒杯。”按照当时的礼节,君臣应自用个人的酒杯。可是,范昭却用齐景公的酒杯喝酒,明显有违礼节,对景公不敬。范昭这样做事是为了试探齐国君臣的反应,结果被晏婴识破。

    范昭回国后,对晋平公说:“现在还不能攻打齐国,我在宴席间试探齐国君臣,结果被晏婴识破。”因为范昭认为齐国有这样的贤臣,攻打齐国没有胜算。于是,晋平公放弃了进攻齐国。晏婴靠外交的交涉令敌人放弃了进攻的打算,为国家免去一场战争。孔子称赞晏婴:“不出樽俎之间,而折冲千里之外”。

    把齐王变成傀儡的田氏

    齐景公时,田氏的势力逐渐扩大。田恒子施惠于民,百姓都归附于他。公元前532年,田桓子联合鲍氏攻击栾氏、高氏,令其逃奔至鲁国。齐景公死后,公元前489年,国氏、高氏(齐文公之后)立晏孺子,第二年,田僖子联合鲍氏攻击国氏、高氏,令其逃奔至鲁国。田僖子杀晏孺子,立公子阳生,即齐悼公。四年后,齐悼公被杀,阚止专政。公元前481年,田氏成子又杀阚止,专政。齐康公于公元前404年继位,在位18年。齐康公在位期间,本名姜贷。在位时淫于酒色,田氏后代田和为相。公元前386年,田和奏请周安王封自己为齐国公侯,田和将齐康王放逐于临海的海岛上,“迁康公于海上,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田和自立为国君,为齐太公,取代姜氏为齐侯。这就是田氏伐齐,田氏将齐王变成傀儡,最终取而代之。

    田氏的祖先是田敬仲,即陈完,春秋时陈国公族。他是陈厉公之子,陈国发生内乱,陈厉公被杀,太子完被贬为大夫,后离开陈国,投奔至齐国。历史上称为“完公奔齐”。齐桓公封他为“工正”,还赐给他很多土地。于是,陈完改姓为“田”,以答谢齐桓公。“陈田一家”也是由此而来。田氏传九世至田和而代齐。

    智伯瑶三次图谋卫国未果

    智伯瑶,姬姓,智氏,名瑶,古时“智”通“知”,也称知瑶、智瑶。因智氏出自荀氏,故也称荀瑶,时人尊称其为智伯。因其谥号为“襄”,故称为智襄子。智伯瑶是春秋时期晋国正卿,他带领晋军多次征战,曾三次图谋卫国未果。

    智伯瑶接替执政不久,吴国就派使臣赤巿,到晋国祝贺。同时,赤巿途径卫国,卫国执政宁文子款待赤巿,并以厚礼相送。赤巿来到晋国访问结束后欲回国。智伯瑶命人用豪华巨轮送赤巿归吴。智伯瑶不同寻常的做法让赤巿感到奇怪。原来,智伯瑶在巨轮内安置了大量晋军,以在赤巿路经卫国时攻破卫国。赤巿派人暗访后才发现智伯瑶的计划,他想出的借鸡生蛋的招数的确高明,还可嫁祸于他。于是,赤市佯装生病,先在晋国住一段时间再回国。因此,智伯瑶第一次图谋攻打卫国的计划就落空了。

    第二次,智伯瑶效仿晋献公贿赂虞公之计,赠送卫国良马四匹,宝玉一枚。卫侯欣然接受,并设宴庆贺。后卫侯在大夫南文子的提醒下,下令卫军严守边防,果然发现了智伯瑶的军队。智伯瑶见此计未成就退兵了。

    智伯瑶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第三次,他又以驱逐嫡子荀颜为由,以浩浩荡荡的军队押送嫡子荀颜,向卫国进发。南夫子再次提醒卫侯,如果车辆超过五乘,就不能将其放进卫国。这样,智伯瑶图谋攻打卫国的计划再次破产。智伯瑶三次图谋卫国未果,也失去了耐心。

    封建社会的确立标志:“三家分晋”

    春秋末年,在多年的争霸战争之后,许多诸侯小国被大国吞并,有的诸侯国的大权逐渐落到大夫手里。晋国的实权就由六家大夫把持,各大夫之间相互攻打,最后剩智家、赵家、韩家和魏家。其中,智家的势力最大。智家的大夫智伯瑶想侵犯其他三家土地,就以公家的名义命令三家大夫赵襄子、魏桓子、韩康子交出部分土地。三家大夫深知智伯瑶存心不良,却也无可奈何,魏桓子、韩康子交出了部分土地,赵襄子坚决不交。于是,智伯瑶联合韩家和魏家攻打赵家。赵襄子带领人们死守晋阳城两年多。后智伯瑶命人引晋水引到西南边,淹晋阳城。晋阳城百姓不得不跑到房顶上去避难。智伯瑶与魏桓子、韩康子观战时说:“本以为晋水会像城墙一样能拦住进攻的敌人,没想到大水也能灭掉一个国家呢。”而韩家的封邑平阳(今山西临汾县西南)和魏家的封邑安邑(今山西夏县西北)旁边各有一条河道。听了智伯瑶的话,韩康子与魏桓子也暗自忖度,说不定自己也会遭到同样的命运。

    晋阳城仍处于危难之中。赵襄子经门客张孟谈建议,约合韩康子和魏恒子共同消灭智家。结果,赵襄子、魏桓子和韩康子将晋水引至智伯瑶的兵营,最终将智伯瑶及其军队消灭。由此,晋国就落入赵、魏、韩三家手里,三家将晋国剩下的土地瓜分。公元前406年,韩、赵、魏派使者到洛邑觐见周威烈王,要求天子封三家为诸侯。周威烈王顺势做个人情,将三家封为诸侯。

    这就是“三家分晋”。这一事件具有跨时代的意义,是奴隶社会瓦解、封建社会建立的标志,也是春秋和战国的分界。从此以后,韩、赵、魏都成为了中原大国,与齐、楚、燕、韩四国并称为“战国七雄”。

    孙膑与庞涓之间的恩怨

    孙膑与庞涓是同门弟子,他们拜鬼谷子为师,学习兵法。二人兄弟情深,结拜为兄弟,孙膑为兄,庞涓为弟。后来,魏国国君以优厚的待遇招收天下贤才。庞涓下山,向魏王自荐,他在魏王面前滔滔不绝地讲述统兵治国之方略。魏王听了非常兴奋,任命庞涓为元帅,执掌魏国兵权。孙膑则自觉学业不精,继续在老师身边学习。

    庞涓任魏国元帅后,用兵神勇,屡立战功,先后使宋、鲁、卫、郑等诸侯小国归附魏国,魏国的君臣百姓都很尊重庞涓,庞涓可谓“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魏王听说孙膑也是兵家奇才,就命大臣迎孙膑下山,准备重用。孙膑以为是庞涓举荐,对庞涓非常信任,就随大臣来到王宫见魏王。庞涓唯恐孙膑取代自己在楚国的地位,表面上称孙膑为兄长,私底下设计陷害孙膑。他以兄长为尊为借口,建议魏王先将孙膑拜为客卿,待建功立业之后再封为军师。之后,庞涓命人假扮孙膑多年未见身在齐国的亲人劝孙膑回齐国。孙膑在魏国为官,拒绝回齐国,以免魏王怀疑。庞涓却模仿孙膑笔迹,伪造书信,陷害孙膑私通齐国使臣,背叛魏国,并建议魏王对孙膑实行刖刑及鲸面,割掉他的膝盖骨,令其不能走路,并在他的脸上刻上“私通敌国”四个字。孙膑受刑后被庞涓关了起来,庞涓以兄弟之情让孙膑教他孙子兵法十三篇,准备在孙膑写完之后就对孙膑实行关禁,令其饿死。孙膑从伺候他起居的小男孩口中得知庞涓用意,就装疯将写好的《孙子兵法》全部烧毁。当初举荐孙膑的墨子墨翟知道孙膑是为避祸而装疯,他向齐国大将田忌推荐孙膑,并说明了孙膑当时的境遇。于是,田忌派人到魏国,用一个扮作疯子的人将孙膑救了出来。

    孙膑到了齐国之后,被齐威王重用,命孙膑在围魏救赵的战争中,暗中帮助田忌,以计谋打败庞涓。庞涓命人到齐国陷害孙膑,孙膑被罢免军职。齐宣王即位后,知道孙膑是被陷害,又恢复他的军职。之后,庞涓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以“救而不救,不救而救”和欲擒故纵的减灶之计使得庞涓全军覆没。庞涓兵败自杀。

    历史名战:围魏救赵

    东周时期,中山是魏国收服的北邻小国。后赵国趁魏国国丧时期伺机占领了中山。魏惠王为报失去中山之仇,欲兴兵攻打中山。庞涓认为中山如弹丸大小,不如直接攻打赵国都城邯郸。魏王欣然同意。公元前354年,庞涓率五百战车直逼邯郸。赵王求救于齐国。齐威王欲出兵助赵国,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兵八万救赵。

    魏国军队和赵国军队交战。田忌准备带兵直奔长安救赵。孙膑建议说,要解开缠在一起的丝线,不能生拉硬扯,排解打架之人,不能参与战争。他建议实行避实就虚,击中要害的策略。他说,魏国的精锐部队都在攻打赵国,魏国国内却疏于防守,如果我们带兵直击魏国都城大深,占领它的交通要道,就可趁魏、赵两军疲惫之时选好作战地桂陵,这样既救了赵国,又挫败了魏国军队。结果,魏军急忙赶回桂陵作战,败于齐军,赵国之围遂解。

    围魏救赵是历史上有名的战役,孙膑使用的避实就虚的战略为历代军事家所欣赏。

    孙膑“欲擒故纵”名扬天下

    公元前342年,庞涓又率军攻打韩国。韩国向齐国求救。孙膑提出“救又不救”的策略,建议齐王先答应韩国,以安其心,韩国安可全力战斗,等到韩、魏两国的军队都精疲力竭之时,齐国出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深,魏军则会撤军救援,齐军方可取得胜利。于是,齐王派大将田忌为大将,孙膑为军师,带兵援助韩国。结果,庞涓果然撤兵,到魏国救援。这次,魏国集中兵力,全力抵御齐军,太子申为将军。孙膑出一计,采用减灶之计麻痹魏军,他说,魏、赵、韩的士兵向来骠悍勇猛,齐军的名声不是很好,善于作战的将军必将因势利导,扬长避短。《史记·孙子吴起列传》载:“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第一日,齐军在魏地,做饭修造了十万个灶。庞涓见此,命令魏军全力追击,不可轻敌。第二日,魏军继续追击,齐军做饭修造了五万个灶,庞涓狂妄自大,认为齐军胆小,一日之内竞逃跑过半,于是,命令魏军继续追击,活捉孙膑。第三日,齐军修造了三万个灶。庞涓见此,大笑说:“早就知道奇兵胆小,没想到人三天之内已经逃散过半。”于是,庞涓丢掉步兵,亲自率领精锐部队,日夜追击。孙膑命军队埋伏在马陵,马岭道路狭窄,呈峡谷状,孙膑派人刮去大树树皮,在白树干上写上“庞涓死于此”,几个字,然后挑选万名优秀射箭手埋伏夹道埋伏,告诉军队,如果天黑之后见有火把亮光,就放箭。天黑之后,庞涓率兵追击至此,看白树干上隐约有字,就命人举起火把照明。这时,夹道两边箭如飞蝗,万箭齐发。魏军大败,庞涓自知中计,但又无法挽回,拔剑自杀而死。齐军大胜,还俘虏了太子甲。

    秦孝公与商鞅的两次不欢而散

    据说,秦孝公与商鞅的前两次见面都不欢而散。商鞅为试探秦孝公的意图,向他介绍了一些学说。第一次觐见,商鞅用“五帝之道”劝说秦孝公,但是,秦孝公对此一点兴趣也没有,还在听的过程中打起了瞌睡。结束后,商鞅发怒地对引见商鞅的景监说:“你的客人如此狂妄,怎么信任他呢?”听到这些话,景监也责备商鞅。第二次觐见,商鞅以“三王之道”劝说秦孝公,但是,秦孝公依旧感到厌烦,不予采纳。因此,这两次见面,秦孝公与商鞅不欢而散。

    第三次商鞅觐见秦孝公,说以“五霸之道”。这次,秦孝公觉得非常有意思。结束时,他对景监说:“你的客人很有意思,可以和他交谈了。”后来,商鞅见秦孝公,鼓吹“强国之道”。秦孝公越听越觉得有意思,就与商鞅促膝而谈,一连谈了几天。因此,商鞅就留在了秦国,被任命为大夫。景监问商鞅其中缘由。商鞅说:“我说以五帝、三王之道,劝他与三代相对比,但是他说,哪些都太过久远,每个帝王都希望在位期间名扬天下,怎么可能会悄无声息地等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呢,于是,我以富国强兵的战略劝说他,他就非常高兴了。”

    先公后私的魏相公叔座

    商鞅,姬姓,卫氏,名鞅,华夏族。他本是卫国(今河南安阳市内黄梁庄镇一带)人,因见卫国势弱而到魏国。魏相公叔座知道商鞅是一位贤才,推举他为中庶子,遇到大事就与他商量谋划,每次都很成功。于是,公叔座很器重商鞅,想引荐他做大官。可是,不久之后,公叔座重病卧床,他告诉魏惠王说:“卫鞅是位治国奇才,如若让他做相国,一定比我贤能。如果不想重用他,就将其杀死,以除后患。”之后,公叔座又对商鞅说:“我先公后私,我已建议魏王重用你,如果他不用你,你就逃走,因为我建议他如果不重用你就杀你。”商鞅心想:既然魏王不用我,也不会听公叔座的话将我杀掉。因此,商鞅没走。结果,魏王果然不信公叔座的话,认为他是病重而说的糊涂话。所以,魏王没有重用商鞅,也没有将商鞅杀死。

    一言重百金轻:城门立木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他决心富国强兵,以优厚的待遇招纳天下贤才。秦孝公下求贤令,不管是本国人还是其他国家的人,如果谁有治国良策,就封他做大官,并赐给他土地。于是,商鞅来到秦国,向秦孝公举荐自己。秦孝公赞同商鞅的治国方略,任命他为左庶长。商鞅怕百姓不认可新法令,无法推行,就让人在都城南门立了一根三丈多长的木头,并在旁边贴上告示说:“如果有人能将此木扛到北门,赏金十两。”将此木扛至南门并非难事,但是大家心里都怀疑,这事会不会有什么圈套呢?所以,虽然木杆周围满了人,却没人敢去找。商鞅见没人扛,就将赏金提高到五十两。这样人们更感到奇怪。后来,一名粗壮大汉将木头扛到了北门。商鞅立刻让人赏赐给他五十两黄金。这样,百姓才相信左庶长的命令确实是真的。

    商鞅两次变法的主要内容

    战国时期,秦国的社会经济落后于战国七雄的其他六国。奴隶制崩溃,封建制建立,各国纷纷进行变法运动。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商鞅发动变法。这种社会变革和变法运动遵循了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规律,体现了生产关系应适应生产力的发展。

    商鞅进行了两次变法,第一次是开始于公元前356年,第二次开始于公元前350年,内容涉及经济、政治以及社会风俗的改革。

    经济改革以废除井田制,实行土地私有制为主要内容。改革中,秦国使用国家的政治和法令手段在全国范围内将土地改为私有制。经济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废井田、开阡陌(为田开阡陌而封疆),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政治改革的主要措施是废除旧的世卿世禄制、实行新的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推行郡县制。政治改革的主要内容有奖励军功,实行军功爵制,编制什伍组织;除世卿世禄制,鼓励宗室贵族建立军功;改革户籍制度,实行连坐法;推行县制;定秦律,燔诗书而明法令。

    在社会风俗上,商鞅推行一夫一妻的小家庭政策,内容主要有禁止父子以及成年兄弟同居一室,规定有两个或两个以上儿子的家庭,如果到立户年龄而不分居,就户口税加倍等。

    纵横家的鼻祖:鬼谷子

    鬼谷子,姓王,名诩(或利),也叫王禅、玄微子,因隐居于周阳城清溪之鬼谷,故称鬼谷先生。后人称之为“王禅老祖”。鬼谷子是先秦诸子之一,春秋时期卫国朝歌人。鬼谷子曾在楚国任宰相,后归隐卫国授徒。鬼谷子是纵横家的鼻祖,据《战国策》记载,苏秦和张仪是他最杰出的两个弟子。据《孙庞演义》记载,孙膑和庞涓也是鬼谷子的弟子。鬼谷子通天晓地,精通数学,无人能及。他懂神学,日星象纬、八卦占卜、世故预算,他都推算得十分精确。他的兵法,鬼神难测。鬼谷子还擅长游学,他博闻强识,审势明理,口才了得。除此之外,鬼谷子还懂出世学,他修身养性,研究祛病延寿之道。后人将鬼谷子的言论整理于《鬼谷子》一书中,保留在道家经典《道藏》中。其内容涉及军事、政治、外交等多个领域,主要讲的是谋略的理论。道教将鬼谷先生奉为“古之真仙”,据说他在人间活了百岁,后不知去向。

    纵横家苏秦其人

    苏秦,字季子,是战国时期的韩国人,著名的纵横家,曾随鬼谷子学习纵横捭阖之术多年,与张仪齐名。苏秦虽出身农家,却胸怀大志。据说,苏秦是鬼谷子的弟子,学成之后,出游数载,无所成,以至于“妻不下纴,嫂不为炊,父母不与言”。苏秦说:“妻不以我为夫,嫂不以我为叔,父母不以我为子,是皆秦之罪也!”后闭室不出,出其书遍观之。他苦读太公《阴符》,困乏之时就用锥自刺其股。

    苏秦奉燕昭王命进入齐国,进行反间活动,削弱齐对外战争的能力,为燕国复仇。后齐湣王任他为齐相。当时,秦昭王与齐湣王并称东西帝,苏秦劝说齐王取消帝号。后苏秦又说服赵国联合五国共同攻打秦国。苏秦被赵奉为武安君,他劝说六国国君联合攻打秦国。他在游说过程中,言辞精彩,令人敬佩。苏秦佩六国相印,率领六国军队攻打秦国。可是,六国将领各怀鬼胎,意见不合,内部问题严重。结果伐秦之战轻易就失败了。苏秦与赵奉阳君共同谋划,发动韩、赵、燕、魏、齐诸国合纵,最终迫使秦王废帝号,秦国将部分土地归还于魏、赵两国。后来,齐国将宋国攻灭。燕将乐毅联合五国举兵攻打齐国。结果,苏秦的反间活动暴露,被车裂而死。

    苏秦阻挡孟尝君入秦

    公元前300年,孟尝君远近闻名,是大家公认的贤能之才。秦昭王听说后,就派泾阳君到齐国做人质,请求接见孟尝君。孟尝君的宾客都劝阻他,不赞成他去秦国,可是,孟尝君还是执意前往。正在随燕王质子在齐国做大臣的苏秦对孟尝君说:“今天我从外面进来,看见一个木偶人和一个土偶人说话,木偶人说:‘如果天下起雨,你就会坍塌。’土偶人说:‘我是泥土制成,如若坍塌,也会回到故土。但是,天果真下雨,你则会被水流冲走,冲到哪里就不知道了。’现在的秦国,如豺狼虎豹,若你执意前去,如果不能回来,您会不被土偶人嘲笑吗?”孟尝君从苏秦的话中悟出了道理,遂停止了出行。

    一个生报死仇的谋略家

    燕文侯的夫人是燕易王的母亲,她与苏秦私通。燕易王知道后,不但没有降罪于苏秦,反而给苏秦更加优厚的待遇。苏秦怕燕王杀他,说:“如果我留在燕国,不能提高燕国在国际上的地位,如果我到齐国,就能提高燕国在国际上的地位。”燕王说:“一切听从先生的吧。”因此,苏秦假装得罪了燕王而逃跑,到了齐国。齐宣王任命他为客卿。齐宣王去世后,齐湣王继位。齐国的一些大夫为在国君面前争宠,派人杀苏秦,苏秦带着致命的伤逃跑了。齐王派人去抓凶手,但是没有抓到。苏秦临死前对齐王说:“我死后请您在人口集中的地方将我五马分尸,并宣告众人,说我为了燕国在齐国谋乱,这样就可抓到凶手。”后来,齐王照着苏秦的话做了,结果,刺杀苏秦的凶手固然出来邀功。齐王趁此机会抓捕了他。燕王得知此事后,说:“齐王要为苏先生报仇的做法也太过分了吧。”

    不久之后,苏秦为燕国破坏齐国的事实才被泄露。

    不去庆父,鲁难末已

    庆父、叔牙和季友是鲁庄公姬同的弟弟。其中,庆父专横跋扈、结党营私、图谋不轨,他拉拢叔牙,与鲁庄公的夫人哀姜私通。鲁庄公32年,生了病,没有“嫡嗣”,故商议立“庶子”中的一位。庄公问三弟叔牙,叔牙被庆父教唆,主张立庆父;庄公问四弟季友,季友主张立庄公与宠姬所生之子斑,且逼迫叔牙以死表明拥立斑。

    庄公死后,姬斑继位。庆父心中愤恨,与哀姜密谋,教唆一位受过庄公惩罚的养马人荦杀死了姬斑。于是,庆父立了哀姜妹妹叔姜的儿子姬开,即鲁闵公。庆父和哀姜更加肆无忌惮,野心勃勃。鲁闵公二年,庆父和哀姜指使一个叫齮的人杀死闵公,欲立庆父。当时,季友趁乱保护鲁庄公的另一个儿子姬申逃到邾国,并向全天下发出文告声讨庆父,号召国人杀死庆父,立姬申。国人响应季友号召,庆父因害怕逃到莒国,哀姜逃到邾国。

    姬申得立,季友买通莒国,将庆父押回并杀死。哀姜是齐公室之女,齐桓公也很生气,将其召回并杀死。

    庆父杀死了两位国君,荒淫无耻,作威作福,给国人带来灾难。齐国的仲孙湫到鲁国吊唁,回国后叹息道:“不去庆父,鲁难末已。”

    以少胜多的伊阕之战

    秦国在商鞅变法后逐渐强大,秦昭王全面展开了兼并六国的战争。公元前294年,周赧王21年,秦加兵地处中原要冲的韩、魏之地,左庶长白起率军攻打韩国,占领了新城(今河南伊川西南)。公元前293年,魏、韩两国国君起倾国之兵组成联军反攻秦军,统军24万据险扼守伊阕要冲。伊阙之地,两山对峙,伊水从中间流过,望之若阙,地势险要。秦将白起率15万应战联军。

    联军欲据险固守,待到秦军远道而来,以逸待劳,坚守不战,待秦军粮草不济,退兵西去之时,再尾随攻击,获得胜利。但是,韩、魏两军虽然占有绝对的优势,两位主帅却貌合神离,各自保存实力,不肯优先作战。因此,白起才有可乘之机。白起先带领少量士兵钳制联军中的主力韩军,而后再用主力军绕道联军后方,迫使韩、魏联军进入伊阙山的狭隘地区,将其一举歼灭。联军后方是较弱的魏军,秦军进攻时,魏军毫无防备,结果迅即惨败。韩军得知盟友已被击溃,军心涣散,韩军的侧翼完全暴露在强大的秦主力军前,结果遭到秦军左右夹击,韩军溃败而逃。白起乘胜追击,将韩、魏联军全部歼灭,杀死了主将犀武,俘虏了主帅公孙喜,占领了伊阙。

    在这次战役中,白起歼灭联军24万,占领伊阙等五城,是以少胜多的歼灭战。在先秦战史中,伊阙之战规模巨大。战后,韩、魏两国被迫献地求和。白起擢升国尉,开始了他辉煌的军事历程。秦国从此以不可抵御之势向中原扩展。

    最有魄力的政治家:赵武灵王

    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位期间,赵国正处在国势衰落时期,经常受到他国侵犯。赵国地处北边,经常接触北方游牧民族林胡、楼烦、东胡等。赵武灵王看到胡人穿窄袖短袄,作战时用骑兵、弓箭,作战方便,反应快速。于是,他提出“着胡服”、“习骑射“的主张,以胡人之长补己之短。许多皇亲国戚都反对,公子成等人以“易古之道,逆人之心”为由,反对变法。赵武灵王说:“贤能之人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对策,选择对国家有利的治国方略,而不拘泥于旧法。”于是,赵武灵王号令全国着胡服,习骑射,而且带头穿着胡服会见群臣,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的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公子成等人背后说灵王以此来羞辱反对变法的人。赵武灵王听到后,召集群臣,当众用箭将门楼上的枕木射穿,表示如果有人反对,这箭就像穿过枕木一样穿过他的胸膛。众人都面面相觑,不敢再多议论。后来,赵国的军事能力大大提高,打败了侵扰赵国的中山国,夺取了林胡、楼烦之地,开辟了上千里的疆域,管辖范围到达今河套地区。

    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是我国古代军事的一次重大变革。赵武灵王敢为天下先的精神,在“攘夷”的声浪中排除非议,破处旧势力的阻挠,取长补短,增强国力,展现出一代改革家的魄力和胆识。

    葬送了40万大军的赵括

    公元前262年,秦军攻打韩国,韩野王降秦。上党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俯瞰中州,肘臂河东、并州,则谓晋国咽喉也”。韩国被秦国打败后,全国上下恐慌至极,商议将上党献给秦国,求秦息兵。郡守冯亭不愿意入秦,将上党郡17县献给赵国,赵王欣然接受。赵孝成王封冯亭为华阳君,官赐民爵三级,封县令3个千户城,食万户城3座。赵国派廉颇率军守长平,以防备秦军来攻。

    果然,秦派左庶长王龁攻打长平。赵将廉颇知秦军远道而来,采用坚壁高垒,以待秦军疲困之时再发起反攻。于是,廉颇固守三个月不出击,秦军不能进。而赵孝成王却多次责令廉颇出战,秦国范睢又派人到赵国运用反间计,宣称秦只怕马服子赵括,不怕廉颇,而且他很快就要投降。赵王果然中计,用赵括代替廉颇出战。而赵括只会纸上谈兵,无实战经验,他取代廉颇后,改变了作战方针,他求胜心切,遂立即出兵攻击。秦军暗中命武安君苏秦为上将军,王龁为副将。在赵军出兵时,秦军佯装失败,引得赵兵追击。结果,赵军陷入白起设置的包围圈中。秦军包围赵军后,断其粮道,筑守工事,等待援军到来。秦昭王得知后,赐民爵一级,将河内15岁以上的壮丁全部征发作战,堵塞赵国援军。赵军被困46天,四队轮番向外冲击,终不能突围,赵军大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将白起认为投降的赵士卒反复无信,设计将其全部活埋,仅放走240人回国报信。此战中,先后被斩杀的赵国士卒有45万多人,被活埋者达40万人。赵国国力大降,从此衰落,无力与秦国争天下。

    享誉世界的第一兵书

    《孙子兵法》也称为《孙子兵书》、《孙武兵法》、《孙武兵书》、《吴孙子兵法》等。《孙子兵法》是享誉世界的天下第一兵书,中国古典军事文化遗产中的璀璨瑰宝。其思想深邃富赡,内容博大精深,思维逻辑缜密严谨。据史籍记载,该书由孙武草创,其弟子整理成书。全书一共十三篇,包括《始计》、《作战》、《谋攻》、《形》、《势》、《虚实》、《军争》、《九变》、《行军》、《地形》、《九地》、《火攻》、《用间》,从不同角度全面讲述了作战兵法。此书创作于春秋末期或战国末期,后被历代奉为珍宝,加以研究使用,成为兵家作战的指导用书。

    与孙武齐名的军事家

    吴起是卫国左氏(今山东省定陶,一说曹县)人,他喜好用兵,一心想成就大事业。据史籍记载,吴起在鲁国“尝学于曾子”,到了魏国又拜师于子夏。公元前412年,齐国进攻鲁国,鲁国国君欲用吴起领兵作战。但是,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鲁国国君不信任吴起。吴起就杀了妻子,以表示对鲁国的忠诚,史称“杀妻求将”。于是,鲁君任吴起为将,令其率兵与齐兵作战。吴起严于律己,宽以待人,以“弱”、“怯”的假象麻痹齐军,结果大获全胜。鲁国和卫是兄弟国家,鲁君因而疑虑辞退了吴起。

    吴起离开鲁国后,来到魏国。魏文侯任命他为将军,令其攻打秦国,攻克了五座城邑。吴起廉洁公正,善于用兵,他任西河郡守时“曾与诸侯大战七十六,全胜六十四”,“辟土四面,拓地千里”。阴晋之战中,吴起以五万魏军击败了十倍于己的秦军,使魏国成为强大的诸侯国。吴起首创考选士卒之法,选拔精壮“武卒”,提高军队战斗力。后魏国公叔任相,设计陷害吴起,魏武侯心生怀疑,吴起离开魏国到了楚国。楚悼王早就听说吴起有才干,就任命他为楚国宰相。在楚国,吴起又进行了一番政治改革,他严明法令,废除繁荣官吏,取消了疏远的公族,加强军队,击退了韩、赵、魏的扩张军队,还向西征伐了秦国。诸侯国都怕楚国强大,楚国贵族也想谋害吴起。楚悼王死后,公族责成叛乱,攻击吴起。吴起伏在楚悼王的尸体上,如果射中吴起,必定射中楚悼王,证明他们是叛乱的罪人。结果,这些贵族还是射杀了吴起。楚悼王被下葬后,太子戚即位,为楚肃王,他派令尹刺杀了当日因射刺吴起而同时射中悼王尸体的人,被诛灭的宗族有七十多家。

    吴起是卓越的政治改革家、军事家、统帅,在战国时期,对鲁国、魏国和楚国的建设和改革做出了突出贡献,与孙武并称为“孙吴”。

    中医理论的奠基人:扁鹊

    扁鹊,姬姓,秦氏,名越人,号卢医,是春秋战国时期的名医。扁鹊是中医学的开山鼻祖,世人敬他为“神医”。扁鹊创造了望、闻、问、切的诊断方法,奠定了中医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的基础。他少年时学医于长桑君,积累了丰富的医疗经验,周游列国,为百姓治病。扁鹊擅长各科,在周为五官科,在赵为妇科,在秦为儿科,因而闻名天下。他应用针灸、砭刺、汤液、按摩、热熨等多种方法治疗疾病,被尊为医祖。据传,中医典籍《难经》就是扁鹊所著。

    秦国以丰厚的待遇招揽各国人才,对医生也很尊重。《庄子·列御寇》记载:“秦王有病,招医,破费溃痤者得车一乘,所治愈下,而所得愈多。”于是,扁鹊就来到秦国,成为秦人。据说,扁鹊曾为虢太子治病,扁鹊死后,虢太子为感谢他的再造之恩,将其骨骸收而葬之。

    “一着错而满盘皆输”的春申君

    春申君,名黄歇,是战国四公子之一。他因辅佐楚考烈王有功而被任命为楚相。在秦军攻打赵国的邯郸之战中,他与信陵君联合击败了秦军,追至函谷关。后来他又率兵北伐,消灭了鲁国。但是,春申君却在李园政变中断送了性命。

    李园是春申君的舍人,他为人奸诈,贪图富贵。李园将自己的妹妹献给春申君。后来,李园的妹妹怀孕,他又怂恿春申君将其进献给楚王。春申君竟然欣然采纳了他的建议,并最终将李园之妹献给楚考烈王。进宫后不久,李园的妹妹就生下一个男婴。李园之妹很快得到楚王的欢心,李园也依仗妹妹的权势得到楚王的重用。表面上,李园对春申君唯命是从,背地里却暗藏杀机。楚王虽已年老体弱,仍旧荒淫无度,最终患重病而死。春申君的门客朱英曾提醒他提防李园,或辅佐幼主为摄政王,或南面称孤,自立为楚。春申君不以为然。结果,楚考烈王病死时,李园抢先入宫,控制了朝政大权,后通知春申君入宫商议,在宫门安插刺客,在春申君入宫时砍其头,扔至宫外。后李园又让刺客将其一家全部杀死。之后,春申君与李园之妹的儿子被立为楚王,即楚幽王。

    浪漫诗人的悲哀现实

    屈原,名平,字原,楚武王熊通之子屈瑕的后代,战国末期楚国丹阳(今湖北秭归)人。屈原自由好学,心怀大志,年仅26岁就任楚国左徒兼三闾大夫。最初,屈原颇受楚怀王信任,因此,他经常与楚怀王商议国事。屈原参与制定国家法律,提倡“美政”,举任贤能,改革政治,主张联齐抗秦。同时,他也主持外交事务。但是,楚怀王的令尹子椒、上官大夫靳尚和宠妃郑袖等人被秦国的张仪收买,阻止楚怀王采用屈原的建议。屈原为人耿直,在朝中屡遭排挤。公元前305年,在屈原的反对下,楚怀王与秦国订立了黄棘之盟。屈原被逐出郢都,开始了流放生涯。楚怀王被秦国诱骗去,囚死于秦。公元前278年,秦将白起攻破楚国国都。屈原的政治思想彻底破灭,有心报国,却无力回天,绝望至极,遂以死明志,在同年五月五日投汨罗江而死。

    屈原是中国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创立了“楚辞”这一文体,开创了“香草美人”的传统。在流亡期间,屈原为后世留下了《离骚》、《九歌》等诸多不朽名篇。他的文字华丽,富有想象力,喻指新奇,还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思想,成为中国文学的起源之一。

    以身许国的美人:西施

    西施,名夷光,是春秋时期越国人。她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也称为西子。公元前494年,越王勾践在夫椒(今江苏省吴县西南)败给吴王夫差,而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省绍兴南),被迫向吴国求和,入吴为人质。越王勾践回国后,卧薪尝胆,他针对“吴王淫而好色”的弱点,与范蠡谋划将“临浦苎萝山卖薪女西施、郑旦”送给吴王。越王宠爱的一个宫女认为,女子为美有三个条件,一是美貌,二是能歌善舞,三是体态优美。而西施只具备美貌,越王就花了三年时间训练西施,教以歌舞、步履、礼仪等。西施本来就天生丽质,经过训练后,在乐曲中翩翩起舞,婀娜迷人,体态优美,待人接物也得体自然。越王为其制作华丽的宫装,将其进献给吴王夫差。吴王大喜,在姑苏建造春宵宫,建筑大池,并建造青龙舟,终日与西施嬉戏玩乐。西施很快成为吴王最宠爱的妃子。西施擅长“响屐舞”,夫差就大费周章地为她筑“响屐廊”。夫差让人用数以百计的大缸,上面铺上木板。西施穿上木屐,系着小铃,在木板上翩翩起舞。铃声和大缸的声音交织,夫差听得如痴如醉,终日沉迷于女色,无心于国事,致使众叛亲离,终被勾践所灭。西施忍辱负重,以身许国,为勾践东山再起做了掩护,表现出高尚的爱国情操。

    范蠡为何又叫陶朱公

    范蠡是春秋时期越国的政治家。当时,越国被吴国打败,范蠡提出降吴复国的计策,与越王勾践一起到吴国为奴,设计救勾践回国。他是辅佐勾践灭吴复国的第一谋臣、越国上将军。但是,越王勾践灭吴后,他又急流勇退,弃官而去。因为范蠡了解勾践,认为他是一个可以共患难而不能同安乐的人。他弃官后先到了齐国,改名为鸱夷子皮。齐国人都知道他品德高尚,还有很高的才能,就推荐他任宰相。但是,范蠡已经下定决心退隐山林,于是,他又辞官而去。当时,他到了商业中心陶(即今山东的定陶县)定居,自称为“朱公”,人称陶朱公。他在陶经营商业,还从事农业和牧业。很快,他就表现出卓越的才能。他根据市场需求关系判断物品的价格,“论其(商品)有余和不足,则知(价格)贵贱”,总结出“一贵一贱,极而复反”的规律,提出一套“积贮之理”,“贱取如珠玉”,“贵出如粪土”。在19年内,他曾经三次赚千多金。赚了钱后,他还从事多种公益事业,人们说他“富而行其德”。范蠡成为几千年来商业的楷模。

    发明了雨伞的传奇女子

    据《玉屑》记载,鲁班的妻子云氏也是一位巧匠,她发明了雨伞。古时,雨天和炙热的天气困扰着人们。如果下雨,人们就不得不躲进小亭子里,不能外出。据说,鲁班绕着他的四邻建造了许多小亭子,以供大家雨天使用。但是,在狂风暴雨的天气里,人们仍然不能自由外出。于是,鲁班的妻子照着丈夫建的亭子,制作了一个重量轻的竹亭子,还带油纸,就是第一把雨伞。云氏对鲁班说:“你建造的亭子不能移动,我的伞可以移动,可以在雨天为人们提供防护。”由此可见,鲁班的妻子云氏发明了雨伞。

    四大刺客之专诸

    专诸是春秋时期吴国人,是中国古代“四大刺客”之一。伍子胥流亡到吴国,见“专诸方与人斗,将就敌,其怒有万人之气,甚不可当”,知道专诸是一位难得的勇士,故与之结交。吴国公子光欲杀吴王僚自立为王。伍子胥知道专诸有本领,也知道公子光欲杀吴王僚,就将专诸推荐给公子光。公元前515年,吴军主力远出,公子光趁国内空虚,与专诸密谋,以宴请为名,刺杀吴王僚。他们将匕首藏于鱼腹之中,在进献过程中,专诸当场刺杀了吴王僚。但是,专诸也被吴王僚的侍卫当场杀死。历史上称为“刺王僚”。后公子光自立为王,即吴王阖闾,并以专诸之子为卿。

    越王勾践其人

    越王勾践,古称“句践”,春秋末年越国君主。他是大禹的后裔,越王允常之子。公元前496年,吴王阖闾被越军打败。之后,阖闾受伤而死,夫差立志为父报仇。次年,勾践进攻吴国,吴、越两军激战于夫椒山(今江苏吴县西南)。结果,越兵大败。勾践退至会稽山,依范蠡的计策,向吴王夫差称臣乞和。勾践回到越国后,卧薪尝胆,休养生息,改革内政,重用范蠡和文仲等人,进献西施,迷惑夫差。后来,夫差带兵北上,国内空虚,疏于防范。勾践趁机攻入吴国,杀死吴太子。夫差返国后,只得与勾践言和。勾践又起兵不断征伐吴国。勾践二十四年,吴国国都被越军围攻三年后攻破,夫差自杀而死,吴国灭亡。随后,勾践兴兵,向北方进攻,郑国、宋国、鲁国和卫国等国都归附越国。勾践将国都迁至琅琊(今山东胶南南),与齐、晋会盟,周元王正式承认其为霸主。

    四大刺客之荆轲

    荆轲喜好读书击剑,为人慷慨侠义。后游历到燕国,被称为“荆卿”(或荆叔),随后由燕国智勇深沉的“节侠”田光推荐给太子丹,拜为上卿。秦国灭赵后,兵锋直指燕国南界,太子丹震惧,与田光密谋,决定派荆轲入秦行刺秦王。荆轲献计太子丹,以秦国叛将樊於(wū)期之头及燕督亢(今河北涿县、易县、固安一带,是一块肥沃的土地)地图进献秦王,相机行刺。太子丹不忍杀樊於期,荆轲只好私见樊於期,告以实情,樊於期为成全荆轲而自刎。公元前227年,荆轲带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前往秦国刺杀秦王。临行前,许多人在易水边为荆轲送行,场面十分悲壮。“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是荆轲在告别时吟唱的诗句。荆轲来到秦国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他。荆轲在献燕督亢地图时,图穷匕首见,刺秦王不中,被杀。

    孔子为何自称是“殷人”

    孔子在临死前梦见自己坐于两柱之间,受人祭奠,他醒来后对身旁的弟子子贡说:“予始殷人也。”七天之后,孔子便去世了。缘何孔子自称为“殷人”?

    原来夏、商、周三代的丧葬仪式有所不同,出殡前,按夏朝礼仪,人们将灵柩放于东阶,周朝是放于西阶,而商朝是放于两柱之间。孔子临死前做的梦正说明了他是殷商之人。

    众所周知,孔子是鲁国人,却不知其实为殷人。孔子的祖先是宋国人,宋国就是殷商后人的封国。

    周朝建立之初,按照“灭国,不灭其祀”的惯例,没有杀死商纣王的子孙,而是将商朝王畿的一部分封给了商纣王的儿子禄父(武庚),令其奉守商祀。但是后来,武庚利用周朝内部矛盾,发起战乱,后被镇压。遂周朝改封商纣王的庶兄微子启,并命其在商丘立国为宋。微子启之后,又经过四世,到了宋湣公时期。宋湣公的长子为弗父何,次子为鲋祀。弗父何就是孔子的始祖。弗父何让位于弟鲋祀,自为公卿。弗父何传到第五世是孔父嘉。孔父嘉贤德兼备,到宋穆公时他任大司马,宋穆公十分信任他,临死前将儿子殇托付给他。但是,孔父嘉娶了一位漂亮的妻子。一次,华父督恰巧看到了孔父嘉的妻子,便心生邪念,欲占为己有。宋殇公继位不久,国家战乱不断,民众贫苦。华父督便趁机陷害孔父嘉,四处散布谣言,将责任推到孔父嘉身上,引起百姓不满,后率兵杀了孔父嘉,并霸占其妻,不久又杀了宋殇公。孔父嘉的子孙为避祸逃奔至鲁国。

    从此以后,孔子的先祖便久居于鲁国,世代为鲁国人。孔子将鲁国视为父母之邦,每当离开时总是“迟迟吾行也”,以表达对父母之邦的不舍之情。

    孟僖子为什么说孔子是“圣人之后”

    鲁国大贵族孟僖子深知“礼,人之干也,无礼,无以立。”他在临死之前后悔自己没有学好礼,便嘱托自己的儿子学礼,他说:“孔子是圣人之后,其先祖弗父何有让国之德,正考父有恭敬之风。圣人之后,虽无圣人之名,但必有贤德之人。孔丘就是这样的贤德之人。”

    孟僖子说孔子是“圣人之后”,是因为孔子的先祖弗父何和正考父是贤达之人,被人们奉为圣人。弗父何是孔子的十世祖,他是宋湣公的长子。他之所以被称为圣人,是因为他不争君主之位,让国于其弟。宋湣公死后并没有把君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他的弟弟炀公。弗父何不争其位,但是他的弟弟鲋祀不服气,他杀死了叔父炀公,想立哥哥弗父何为君主,但是弗父何让而不受,于是鲋祀便自立为君,称为厉公。弗父何退位公卿,同样为国效力。让位即让国,古人将其视为值得称颂的至德,故将弗父何称为圣人。

    另一位圣人是孔子的七世祖——正考父。他谦恭、贤达,且熟读古文,举世闻名。而且,正考父曾辅佐宋国戴公、武公、宣公三位国君。他位于上卿,却不骄不躁,愈加谦恭、俭朴。《左传》记载,正考父在一只鼎上自制铭文曰:“一命而偻,二命而伛,三命而俯。循墙而走,亦莫余敢侮。于是,鬻于是,以糊余口。”意思是说,他接受过三位国君的任命,他的地位也更加稳固,他本人却更加谦恭,第一次任命后,他在人前总是低着头,第二次任命后,他在人前总是鞠着躬,第三次任命后,他在人前总是弯着腰走,连走路也靠着墙边,但是谁也不敢侮辱他。正考父用一只鼎煮粥,也用这只鼎吃粥,就是这样充饥糊口罢了。他在这只鼎上刻上铭文留给子孙后代。后来,这只鼎成了孔氏之家的传世之宝。

    此外,正考父还熟悉礼乐、古文,爱好历史。他才艺、文化都超乎常人。据传,他曾经负责校订整理了《诗经》中《商颂》的部分内容。

    弗父何和正考父都是孔子的祖先,他们都谦恭贤达,被人们奉为圣人。古人认为,祖宗积德,子孙其昌,孔子从小知礼、学礼,二十多岁就受到众人的赞颂,因此孟僖子说孔子是“圣人之后”。

    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大力士吗

    据《左传》记载,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力大无比,以勇敢、忠诚、果敢著称于世。叔梁纥是鲁国陬邑人,在当时拥有士的身份,人称陬邑大夫。

    鲁襄公十年,公元前563年,晋国率领诸侯联军攻打偪阳(今山东省枣庄市南),偪阳人先打开城门,诱敌入侵,然后再关上城门,聚歼敌军。当时有一部分鲁军进入了城门内,偪阳人突然放下悬门,就在此时,叔梁纥飞步向前,托起了悬门,让城门内的鲁军退了出来。叔梁纥连城门都能托起,可见他果真力大无比。

    鲁襄公十七年(公元前556年)叔梁纥已经63岁。当时齐国入侵鲁国臧孙氏的防邑(今山东泗水县南28里处),鲁大夫臧纥及其弟臧畴、臧贾和叔梁纥被围困在邑中。前来解救的鲁军驻扎在防邑附近的旅松。天黑之时,叔梁纥、臧畴以及臧贾率领三百武士杀出重围,叔梁纥将臧纥护送至旅松,又返回防邑继续守卫。齐军无奈之下只能退兵。

    由此得知,孔子的父亲叔梁纥是一位名副其实的大力士。他勇猛过人,果断勇敢,忠诚为民,是鲁国的一名良将。事实上,孔子同样身体强健,勇敢有力。《吕氏春秋·慎大》记载:“子之劲,举国门之关。”孔子的力气虽然不如他的父亲,但他仍能够举起国门上的门闩,这门闩是由一根巨大的横木做成。除此之外,孔子还有其他多项过人的本领。《淮南子·主术训》记载:“孔子之通,智过于苌宏,勇服于孟贲,足蹑郊菟,力招城关,能亦多矣。”意思是说,孔子的智慧超过了以博学多才著称的周大夫苌宏,他的勇敢超过了著名的勇士孟贲,而且他在水中游泳时不用避开蛟龙,陆行不避兕虎,他的力气大到可生拔牛角,他双足疾跑能够追上郊外的野兔,力大可举起城门的门闩。孔子并非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智勇双全、宽厚待人的一代豪杰。

    “麒麟送子”一说与孔子的关系

    在古代,麒麟是仁兽,兽之圣者,吉祥的象征。古人求拜麒麟,以生育得子。古人还常将自己的儿子比作麒麟,喻其聪明俊秀,有“吾家麒麟”、“麒麟儿”、“麟儿”等美称。麒麟送子图是颇受人们喜爱的吉祥图案,上面经常刻有一副对联,内容是:“天上麒麟儿,地上状元郎。”

    据说,麒麟送子的传说来源于孔子出生的神话故事。据东晋王嘉《拾遗记》记载:“夫子未生时,有麟吐玉书于阙里人家,文云:‘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故二龙绕室,五星降庭。徵在贤明,知为神异,乃以绣绂系麟角,信宿而麟去。”孔子出生之前,有一麒麟来到阙里,并从嘴里吐出一方帛书,上面写着:“水精之子,系衰周而素王”。聪明的颜徵(孔子的母亲)知道这是祥瑞之兆,故将一条彩绣的丝巾系在麒麟的角上,到了第二天,麒麟就走了。紧接着孔子就出生了。

    鲁哀公十四年(公元前477年)的春天,在西郊大野泽狩猎的鲁国人捕获了一只麒麟。孔子见到后,认为麒麟该出现的时候出现是吉兆,在不该出现的时候出现就是不详之兆。他认为这次麒麟出现就是不祥的预兆。因此,孔子十分悲伤,叹息道:“吾道穷矣!”《春秋》中记载有:“西狩获麟”,后就搁笔不作了。两年之后,孔子去世。另在《左传》、《史记》中也有这则故事的记载。可见,孔子的一生都与麒麟有关。

    孔子的父亲叫叔梁纥,他为什么姓孔

    孔子,名丘,姓孔,其父为叔梁纥。从表面上看是父子不同姓,似乎有违伦理。但是,孔子的父亲叔梁纥,名是纥,叔梁是字,而没有姓。因此,孔子与其父并不是不同姓。

    孔子的祖先是殷商的遗民,在商周时期,商的姓为子,周的姓为姬。但是,当时是女子称姓,而男子称氏。因此,孔子的祖先姓子,但他们的名号中却不冠以子姓。

    但是,孔子并不姓子,而姓孔。其实,孔是孔子的氏。古人的姓和氏是分开的,男子不称姓,而称氏。孔子的孔是最初的氏号,称为孔氏。据《孔子家语·本姓解》记载,孔子的先祖本是宋国的公室成员,到了孔父嘉时,“五世亲尽,别为公族,故后以孔为氏焉”。《阙里文献考》卷一载:“孔子先祖从弗父何到孔父嘉,五世亲尽,当别为公族,乃以字为孔氏。”孔子的先祖孔父嘉让国后,按当时的宗法规定,五世亲尽,不能再列入公室,故别立一族,就以孔父嘉的字作为族的名号,即为“孔”。因此,孔子的“孔”姓来自孔父嘉的字。

    当时男子的名号有称氏、称名、称字,无一定规则。因此,在孔父嘉之后出现了木金父、祈父、防叔、伯夏、叔梁纥,而这些名号都不称氏,也无孔字。孔氏中的孔姓是从孔子开始的,在孔子之后,姓就固定为孔,其子为孔鲤,孙子为孔伋,曾孙为孔白,玄孙为孔求。这样氏就变成了姓,孔氏从孔子开始固定下来。战国中后期,孔子的直系子孙都将孔子奉为始祖。据《孔丛子·独治》记载,孔氏立有两座祖庙,一个是弗父何之庙,另一个就是孔子之庙,供后世祭祀之用。孔子九世孙孔鲋说,他们“哭孔氏之别姓于弗父之庙,哭孔氏于夫子之庙”。孔鲋所说的“孔氏之别姓”指的是孔氏别立一族后不以孔为氏的其他分支。孔氏和孔氏的别姓都将弗父何奉为祖先。孔子的直系后裔都将孔子奉为始祖。

    孔子、老子两位天才见过面吗

    古代文献如《礼记》、《庄子》、《史记》、《孔子家语》等多处都记载了孔子和老子见面的故事。据考证,至少从战国晚期到汉朝,孔子见老子的故事一直在民间流传甚广。据多位学者研究发现,孔子和老子这两位天才确实见过面,而且至少有三次。

    据《礼记·曾子问》记载,孔子曾经跟随老子在巷党这个地方办理丧事,遇到了日食,老子告诉孔子如何应变。老子在周朝丢官之后,到鲁国以办理丧事为生,孔子和老子学习丧礼。多数学者认为,这是两位圣人首次见面,时间是鲁昭公七年,孔子当年17岁。

    《史记·孔子世家》记载,孔子和南宫敬叔到东周洛邑访问时,拜访了担任周守藏史的老子,并向老子请教关于礼的问题。这是两位圣人第二次见面,当时孔子31岁,时间鲁昭公二十一年。

    据《庄子·天运》等篇记载,老子被免去官职后,回到宋国沛地相邑,孔子及其弟子到沛地拜见老子,两人讨论了天道。这是二人第三次见面,时间大约在孔子周游列国的某一年。

    相关学者认为孔子和老子二人交往的次数应该在五次以上,但由于史料的缺失,具体详情仍需考证。

    《道德经》里面谈的都是道德吗

    《道德经》,也称为《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和《老子五千文》,是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被当时诸子所共仰,传说老子是春秋时期的老子李耳。《道德经》分为上、下两篇,原文上篇是《德经》,下篇是《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在前,而《德经》在后,共分为81章。《道德经》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完整的哲学著作。

    《道德经》中提出了“无为而治”的主张。中国历史上的一些朝代正是利用这一思想,在经济上缓解人民的压力,从而起到稳定社会的作用,比如西汉初年的治国方略。《道德经》所谈的是修身立命、治国安邦、出世入世以及哲学观念等。它是韵文哲理诗体。作为《万经之王》的神奇宝典,《道德经》对中国古老哲学、科学、政治和宗教等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它对于中国民族性格的铸成,中国政治的统一和稳定,都起到巨大影响和不可估量的作用。

    有多少位皇帝拜过老子的楼观台

    春秋时期,老子紫气东来,在楼观台传经授道,著书立说,并最终羽化登仙。而楼观台也成了道教的发祥地,素有“仙都”的美誉,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并同时享有“洞天之冠”和“天下第一福地”的美誉。

    秦始皇建立了老子庙,清朝光绪皇帝也到楼观台拜谒。从秦始皇建立老子庙到清朝光绪皇帝,15个朝代中共有66位皇帝到此拜谒,修建楼观台达百余次。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