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乐历史一本通:趣味中国史-远古卷远古卷·扑朔迷离的大同社会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公元前170万年-公元前2070年)

    远古时期指的是人类出现到形成国家的那段漫长的历史时期,也就是原始社会。当古猿能够直立行走,并用石块和木棒做工具时,人类就产生了。大约在一万多年前,人类社会组织发展成按血亲关系组成的集体——氏族公社,先是母系氏族,接着父系氏族代替了母系氏族。当时人类的科学技术已经有了很大提高,还创造了语言和象形文字。随着语言和文字的不断丰富,人类的文化也有了新发展。

    最早禁止近亲结婚的酋长:有巢氏

    距今约20万至5万年前,禽兽多而人少,有巢氏受鸟类巢居的启发,发明创造了人类巢居,他教会人们在高大的树上用树枝和藤条建造房屋,以避风挡雨,防御猛兽侵袭。《韩非子·五蠹》记载:“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多,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有圣人作构木为巢,以避群害,而民悦之,使王天下,号之曰有巢氏。”有巢氏也称“大巢氏”,简称“有巢”,各部落的人们都认为他品德高尚,有圣王的才能,故推举他为总首领,即部落联盟总部的大酋长,年号为“巢皇”。有巢氏不仅是巢居的发明者,还是最早禁止近亲结婚的酋长。

    有巢氏的时代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阶段,当时人类的婚姻形式发生了很大改变,实行族外群婚。一个族团的一群男子或女子只能与另一个族团的一群女子或男子互为夫妻。相对于血缘群婚,这种族外群婚有了很大进步,禁止了兄弟姐妹通婚和同一族内部的同辈男女通婚。

    中国的第一女皇:女娲

    女娲是中国古神话中的创世女神。她人首蛇身,为伏羲之妹,创造人类,建立了婚姻制度,发明了一种叫做笙簧的乐器,被后人奉为婚姻之神、生育之神和音乐女神。至今,中国云南的苗族和侗族还将女娲奉为本民族的始祖。研究发现,女娲是真实存在的历史人物,活动于黄土高原地区,其陵寝存在于三四千年以前,与黄帝陵一样,是中国古代皇帝祭奠的庙宇。据史料分析,女娲补天的神话很可能记载的是远古时代的一次陨石雨灾害。女娲造人的神话反映了当时母系氏族社会的生活状况。

    女娲的“娲”字,其形源自古代妇女做饭用的“呙”,其音似锅底摩擦刮过时的“嘎嘎”声,再加上女子符号而成“娲”字,俨然一个家庭主妇的形象。女娲时代是以陶呙或陶鬲为代表的陶器时代,属于母系氏族社会。在这一时期,女性占领氏族的领导权,世系按女性继承,子孙归属母亲,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血缘内婚制向氏族外婚转化。土地、房屋、森林等和生产资料实行公有制。食品、衣服以及其他生活必需品也实行公有制和分配制。人类的生产活动都是集体进行。共同劳动、平均分配是氏族的宗旨,同时也存在着按年龄、性别等简单的不稳定分工。从女娲的各种神话传说中可以看出,在母系氏族社会,受人尊敬的妇女领袖带领先民与自然界进行了艰苦卓绝的斗争。

    农耕社会创始人:神农氏

    远古时代的人们过着采集和渔猎的生活。但是后来,人口增多,禽兽越来越少,人们所得的食物难以果腹。神农氏发明制作了木耒和木耜,他尝遍百草,发现五谷和药材,教会人们农耕,帮助人们医治疾病,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做出了突出贡献。《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由此,中国开始从原始畜牧业向农耕社会转变。

    当时的农业包括种植、收获储备和加工食用三个步骤。在此之前,人们收获储备和食用是两个完全独立的过程。随着陶器的出现,人们才掌握了安全有效的贮藏手段,可长时间储备食物和水,将采集储备和食用结合起来,满足了植物种籽的需求。此外,神农氏还制定了历法,开通了九井相连的灌溉技术等。

    第一位“龙的传人”:伏羲

    伏羲是我国古籍记载最早的王,是中华民族人文始祖,处于新石器时代早期。伏羲的活动标志着中华文明的起始。伏羲根据天地万物的阴阳变化之理创造了八卦,八卦正是中国古文字的发端。他结绳为网,教会了人们捕鸟打猎。

    伏羲又称宓羲,是古代华夏部落的杰出首领,人首蛇身,与其妹女娲成婚,繁衍后代,成为人类的始祖,后代称伏羲是第一位“龙的传人”。在古代神话中,华胥之国的华胥姑娘到雷泽去游玩,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就好奇地踩了一下,而后受孕,生下伏羲。这个巨大的脚印就是雷神的,据《山海经·海内东经》记载:“雷泽中有雷神,龙身而人头,鼓其腹。”因此,伏羲是人首龙身,是第一位龙的传人。女娲是他的妹妹,同为华胥所生。所谓的蛇就是简化的龙。据史籍记载,龙是伏羲部落的族徽或图腾,而龙的原始形象是一种称为鲵的动物,是伏羲部族的图腾神。

    除了是人文始祖之外,伏羲还是统治一方的帝君,被尊为“三皇”之首。他是历史记载中最早的智者。他创造了用于记事的书契,结束了“结绳记事”的历史。伏羲提倡男聘女嫁的婚俗礼节,将血缘族改为族外婚,结束了人们“只知其母,不知其父”的原始群婚状态。伏羲发明了陶埙、琴瑟等乐器,作曲《架辨》,创作歌谣,让人们“修身理性,反其天真”。将其统治地域分而治之,任命官员,对社会进行管理,为后世提供借鉴。

    伏羲创造和倡导的古代文明与其他民族相融合,形成了以炎黄部落为核心,以伏羲文化为本体的华夏民族。其人面蛇身的形象转变成龙图腾,成为中华民族的象征。伏羲也就成了华人的始祖、第一位“龙的传人”。

    中国的爱迪生:燧人氏

    燧人氏也称“燧人”,是中国上古神话中火的发明者。有的说法将燧人氏、伏羲氏和神农氏称为“三皇”,被后人奉为“火祖”。燧人氏处于新石器初期,是河套附近的一个母系氏族,他们以打猎为生,根据石块与山石撞击产生火花的原理,燧人氏发明了“钻木取火”,教会了人们吃熟食,结束了原始人类“茹毛饮血”的时代。中国原始社会从利用自然火,进化到人工取火的社会。这个以燧木取火的氏族也称为“燧明国”。人们将折下燧枝,发明钻木取火的圣人称为“燧人氏”。

    大约三万多年前,燧人氏的首领与弇兹氏首领结合,并建立婚姻的血缘联盟,称为燧人弇兹氏。在“钻木取火”之后,燧人氏又发明了“燧石取火”。燧人弇兹氏始作大山扶木纪历,在昆仑山顶观察天象以明天道,开始为山川百物命名。兹氏织女发明了绳技术,并“结绳记事”。燧人氏以右枢天乙为北极星。燧人氏创立“氏族图腾徽铭制”,首次以“风”为姓氏。距今约一万年左右,燧人弇兹氏发明了大山榑木太阳历。距今约一万四千八百年时,燧人弇兹氏的柯约耶劳创《河图》,柯诺耶劳创《洛书》,当时还出现了星象历和人类最早的符号文字。燧人氏发明了“陶文”,创造出“十天干”、八索准绳圭表纪历,发现了天纲、天纪、太极印与太极涡旋宇宙生化模式。大约在七千八百年前,燧人氏总结天道,有很大发现,建立远古文明。

    炎黄子孙一说的由来

    炎黄子孙也称为“黄炎子孙”、“黄帝子孙”,出自《国语·周语下》。“炎黄子孙”是全世界华人引以为荣的自我称谓。实际上,此语出现于清朝末年,其雏形是“黄炎之后”、“炎黄苗裔”、“黄帝子孙”等,这些说法出自战国和秦汉时期。炎黄时代没有文字,炎黄子孙是出自后代的称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百家争鸣,“世俗之人,多尊古而贱今。故为道者必托之于神农、黄帝而后能入说。”

    《国语·鲁语》记载:“黄帝能成命百物,以明民共财……故有虞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尧而宗舜;夏后氏禘黄帝而祖颛顼,郊鲧而宗禹。”由此得知,舜和禹皆为黄帝之后。《史记·封禅书》记载:“秦灵公作吴阳上畤,祭黄帝;作下畤,祭炎帝。”半个世纪后,齐威王铸敦铭记“高祖黄帝”,称自己是黄帝的子孙。

    传说中,黄帝和炎帝都是中华民族的始祖。他们曾经同属于一个部落,后来成了两个敌对部落,黄帝和炎帝分别是两个部落的首领。阪泉之战后,黄帝打败了炎帝,两个部落又融合成华夏族,汉朝时称为汉人,唐朝时称为唐人。

    黄帝和炎帝两个部落的联盟,在中原地区不断繁衍,并形成中华主体,其文化影响周围的部落,并不断融合,进而形成中华民族的雏形。

    涿鹿之战:催化了中华民族的大规模

    涿鹿之战是中国史籍记载中最早的“战争”,距今约有四千六百多年,这场战争促使了古代华夏族从野蛮时代向文明时代转化,催化了中华民族的大规模。

    在父系氏族社会,黄帝族兴起于今关中平原、山西西南部地区,与炎帝族融合后,沿着黄河南北岸向今华北大平原的西部地区发展。蚩尤九黎族兴起于今冀、鲁、豫交界地区,由东向西发展。中原地区适于放牧和浅耕,同时也是两大部落的争夺地带。两部落在涿鹿之野展开了长时间战争。涿鹿之野即浊陆,今涿鹿县矾山一带。蚩尤族的人勇猛而彪悍,多擅长角抵,联合了夸父部族和三苗部族后,战斗力更强。因此,在战争初期,蚩尤族驱逐了炎帝,后乘胜北进到涿鹿,向黄帝族发起进攻。蚩尤英勇善战,统领了72氏族,他利用浓雾天气围困住黄帝族。黄帝族统领以熊、罴、狼、豹、雕、鹖等为图腾的多个氏族,与蚩尤多次交战,没有取得胜利。后来,黄帝族得到玄女族的帮助,才冲破迷雾,进而将蚩尤击败,并在中冀之野将蚩尤擒杀。部落联盟的首领皇帝就成了华夏族的祖先。

    涿鹿之战是炎黄文明的奠基之战,结束了远古部落时代的历史,各部落的人们都归顺轩辕,拥戴皇帝为盟主。世界上第一个中央有共主的国家从此产生。中华民族形成,轩辕黄帝被尊称为中华民族的始祖。

    炎帝、黄帝之间的腥风血雨

    据说,在涿鹿之战以前,炎帝奉黄帝命令,前往少昊地区,蚩尤驻兵少昊后,假借黄帝之命,暴掠民财,逼迫当地百姓随其作乱。炎帝闻讯,率兵北上山东,筑邑空桑以监。后来,炎帝被蚩尤追杀,一直到涿鹿地区。黄帝为使骄兵之计,做好了战场布阵,但是仍按兵不动。被蚩尤追杀的炎帝为此心存怨恨,这也是酿成阪泉之战的原因之一。

    在涿鹿之战后,加上内部人的挑拨,炎帝举兵向黄帝发难。炎帝驻守阪泉,炎帝部族和黄帝部族就此展开了阪泉之战。阪泉之战的地点是矾山镇西南、涿鹿山北的阪泉河谷中,面积不过八平方公里。黄帝率领“熊、罴、貔、貅、饕、虎”六个部落的军队攻打炎帝部落。炎帝在黄帝疏于防备之时,率兵用火围攻黄帝部落,以先发制人。据史籍记载,当时的轩辕城经常浓烟滚滚,遮天蔽日。应龙带人用水熄灭火焰,黄帝率兵将炎帝击溃。最终,炎帝被黄帝打败,甘愿称臣,黄帝成为了中原部落联盟的首领。

    黄帝部落的神秘图腾

    《史记·五帝本纪》记载:“黄帝者,少典之子,姓公孙,名轩辕”,“故黄帝为有熊。”《白虎通义·号章篇》记载:“黄帝有天下,号曰有熊。”由此得知,黄帝部落的图腾为“有熊”,即熊。当时,每个部族都有图腾,黄帝部族的图腾是熊,西南各部族的图腾是虎,南方各部族的图腾是蛇,东方部族的图腾是鱼,还有一些部族的图腾是鹿、马、猴等。据考证,黄帝统一中原各部落之后,曾与各部落首领一起商讨,要统一部落联盟的图腾,让民众的意志统一,也统一行动。

    也有学者认为黄帝的姓——“姬”来源于表示氏族图腾的象形文字。据记载,炎帝是姜姓,以羊为图腾;黄帝为姬姓,以熊为图腾。在商周时期的青铜器铭文中,臣字是竖立的熊的形象。《史记·五帝本纪》中记载,黄帝“教熊、罴、貔、貅、饕、虎,以与炎帝战于阪泉之野”。黄帝部落联盟中以熊为图腾的部落占主要地位,可见,黄帝部落的图腾是熊。

    杀身成仁的“战神”蚩尤

    蚩尤是上古时代九黎部落的酋长,中国神话中的武战神。蚩尤曾与炎帝大战,并将炎帝打败,后炎帝与黄帝联合在涿鹿之野与蚩尤进行长期战争,最终蚩尤战败。据说,当时蚩尤带领81个兄弟举兵与黄帝争夺中原。传说中,蚩尤三头六臂,有八只脚,铜头铁额,刀枪不入。他善于使用刀、斧、戈作战,不死不休,勇猛至极。黄帝不能与之对抗,遂请天神相助,才得以胜利。蚩尤勇猛的形象让人畏惧,黄帝将其战胜之后,斩其首级而葬之,其首级化为血枫林。后黄帝将蚩尤尊为“兵主”,即战争之神。黄帝在军旗上画上蚩尤像,以鼓励军队勇敢作战,诸侯见到蚩尤像都不战而降。据说,蚩尤个性豪爽,刚直勇猛,充满武将帝王的阳刚之美,堪称一代豪杰。根据《封禅书》记载,在“齐祀八神”中,蚩尤氏以“三曰兵主,祀蚩尤”被奉为“东方战神”。

    仓颉:黄帝的造字史官

    据《说文解字》载,仓颉是黄帝时期的造字史官,创造了我国的象形文字,草创官吏制度和形式,被尊称为“造字圣人”,后人将他奉为中华文字的始祖。

    从上古的原始社会到燧人氏时代,人类的语言已经相当丰富,人们用堆石记事、结绳记事。燧人氏将结绳记事的“结”刻在石头上,发明了最早的符号文字,最初的符号只有“○”、“△”、“米”三个,“○”代表大结,“△”代表小结,“米”代表重叠。符号文字不断增多,并在我国历史上延续了五千多年。继符号文字之后,远古时代又出现了图画文字。到了黄帝时期,仓颉对洛书上的符号文字进行深入研究,广泛搜集民间的图画文字,并加以整理,创造了有系统的象形文字,并将象形文字作为本族的正统文字。仓颉庙的《仓圣鸟迹书碑》上的28个古怪的符号,相关学者将其翻译成:“戊己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气光名,左互X家,受赤水尊,戈矛釜芾。”据说,这28个符号是最早的文字,记录了黄帝和炎帝同为部落的首领、天下的楷模,黄帝征服炎帝、战胜蚩尤,天下恢复安宁。

    据说,最初仓颉也用结绳记事,但年久月深,绳结的大小和形状不易辨识,曾经造成黄帝和炎帝谈判的失利。为此,仓颉非常愧疚,辞去官职,四处遍访智者,寻找好的记事方法。几年后,仓颉回到故乡,深居村西的深沟之中,观奎星走势,看龟背纹理、鸟兽抓痕,望山川形貌,根据事物的不同形状创造出了象形文字。文字的出现,标志着人类社会从蛮荒岁月开始转向文明时代。

    废除占卜之术的人文始祖:颛顼

    颛顼是五帝之一,据传是黄帝的孙子、九黎族的首领。他的父亲昌意是黄帝和嫘祖的次子,封于若冰,娶蜀山氏之女女昌仆为妻,后生下颛顼。

    颛顼性格沉稳而有政治谋略,在15岁时辅佐少昊,管理九黎地区,后又封于高阳,故称高阳氏。黄帝死后,颛顼因有圣德而立于帝,当时他只有20岁。古人说他以水德为帝,将其称为玄帝。他在位期间,按照黄帝的政策治理天下,使社会安定平静。

    据传,在黄帝晚年时期,九黎的百姓笃信巫教,人们迷信鬼神而不劳作,家家都有人做巫师,大小事情都靠占卜来决定,不再信奉和祭祀上天,不安心进行农业生产。针对这一情况,颛顼决定改革宗教,他亲自虔诚地到天地祖宗的灵位前祭祀敬拜,为百姓做好榜样。此外,他任命南正重管理祭天事宜,供奉神灵;任命北正黎负责民政,抚慰民众,并劝导人们根据自然规律进行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种田。这样,颛顼禁止了民间占卜活动,让社会恢复正常秩序。颛顼被后人视为废除占卜之术的人文始祖。

    帝喾:曹植口中的治世奇才

    帝喾,姓姬,号高辛氏,是上古时期“三皇五帝”中的第三位帝王。他是黄帝的曾孙,黄帝的长子玄嚣是其父,颛顼是其伯父。据说帝喾“生而神灵,自言其名”,是华夏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帝喾15岁辅佐颛顼,30岁得帝位。在位70年间,社会安定,人们安居乐业。

    帝喾“爻策占验推算历法,穷极变化,颁告天下”,据《大戴礼·五帝德》记载,他“夜观北斗,尽观日,作历弦、望、晦、朔、迎日推策”,“观北斗四时指向,以定节气;观天干以定周天历度。”他观察总结物候变化规律,划分四时节令,指导人们按节令进行农畜活动,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使农耕文明进入一个新时代。

    帝喾治国的方略是“德莫于博爱于人,政莫高于博利于人。政莫大于信,治莫于大仁”。

    他强调以诚信和仁德治理天下。《史记》中说他“聪以知远,明以察微。顺天之义,知民之急。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帝喾以诚信的形象著称于世。据说,犬戎房王作乱,帝喾占而不胜,故昭告天下,取房王人头者,可得千金,封万户,并赐帝女为妻。

    盘瓠以过人的勇猛和智慧取得房王首级。他长着一个如狗头状的头。帝喾仍旧信守诺言,嫁女封邑于盘瓠犬。

    作为一代帝王,帝喾可公正无私,倡导诚信,明察善恶,为世人所敬仰,为后代帝王推崇。著名文学家曹植曾做《帝喾赞》,赞颂帝喾:“祖自轩辕,玄嚣之裔,生言其名。木德治世。抚宁天地,神圣灵宾,教讫四海,明并日月。”

    美丽的十个太阳之母:羲和

    羲和是中国的太阳女神,为东夷人祖先帝俊的妻子。据说,羲和生了十个太阳,还是太阳的赶车夫,掌握着时间的节奏,自西向东,驱使太阳前进。因为有这样的本领而被认为是上古时代制定时历的人。

    在古代神话中,羲和最早是上帝的妻子,是生太阳的女神。因语音的变化,又分化为上帝妻娥皇、常羲二女神。后娥皇演变为舜妻;常羲为月亮女神,变为羿妻,后飞回月宫,为嫦娥。随着母系氏族社会进入父系氏族社会,羲和由太阳女神演变成太阳,后又成为太阳的驾车者。历史中,羲和、常羲则从日月的母亲演变为黄帝手下主管占日和占月的两个男性官员。再后来,羲和由黄帝手下一人演变为尧手下管理天文历法的二人或六人,六人分别是羲氏、和氏、羲仲、和仲、羲叔及和叔。

    《山海经》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东海之外,甘泉之间,有羲和之国。有女子名羲和,为帝俊之妻,是生十日,常浴日于甘渊。”另据《尚书》和《史记》记载,羲和族人在汤谷祭太阳,于天台山观天象。帝尧“乃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敬授人时”。大羿、太昊、少昊、伯益等都是羲和的后裔,他们都曾在山下尧王城遗址一带建立强大的东夷古国。

    尧:第一个开辟谏言之路者

    帝尧,姓姜,名尧,也称为唐尧、陶唐氏。他是帝喾的次子,是我国原始社会末期的部落联盟长。尧有圣德,深受人们爱戴。据说,尧设置管天地时令的官员,命其观天象,制定历法,教授民众耕种时令,征求四岳的意见,设立谤木,让平民发表意见。他还征讨苗民,推行公平的刑法。尧在位期间,治国安邦,各部落友好交往,形成国家的雏形。

    尧以德政治理天下,设立多项政权组织,让官员举荐先人,予以重任,他用鲧治水,四处探访贤人。尧的功臣有9人,也有说是21人,人才济济。但是,尧恐怕埋没人才,经常到穷乡僻壤以及山野之间巡查细访,察访政治得失,选用贤能的人才。可以说,尧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开辟谏言之路者。

    尧选用贤臣,首次制定了历法。据《尧典》记载,尧命令羲氏、和氏根据日月星辰的运行变化情况制定历法,后告知天下百姓,“敬授民时”。他派羲仲住在东方海滨观察日出的情况,将昼夜平分之日称为春分,据鸟星位置来校正;派羲叔住在明都,观察太阳由北向南移动情况,将白昼最长的一天称为夏至,据火星的位置来校正;派和仲住在西方观察日落情况,将昼夜平分之日称为秋分,据虚星位置来校正;派和叔住在北方,观察太阳由南向北移动的情况,将白昼最短的那天称为冬至,据昴星位置来校正。之后,尧将366日定为一年,每3年置一闰月,以调整历法和四季的关系,保证每年的农时都正确。后人将帝尧的时代称为农耕文化取得飞跃性进步的时代。

    尧之子丹朱何以失去帝位

    丹朱是帝尧之嗣子,尧说他“心既顽嚣,又好争讼”,因此让位于舜。这是后人推测的尧舜禅让之说。《山海经》中记载,丹朱有帝号,称为帝丹朱。东汉末年的经学大师郑玄说丹朱:“德配天地,在正不在私,曰帝”。在汉代人眼里,丹朱是一位德高望重之人。《竹书纪年》记载:“舜囚尧,复偃塞丹朱,不与父相见”。可见,尧是迫于舜的威力,将帝位传给舜。并且,当时是家天下还是公天下,正处于激烈的斗争中。丹朱拥有极高的智慧,是世界围棋的始祖,从小极受尧的宠爱。但是,丹朱个性刚烈,行事有主见,却欠温和,故尧将其视为“不肖乃翁”。

    也有说法是,当时,帝尧的中原华夏酋邦国家正面临危机。以舜和益为首的东夷与其他氏族部落欲篡夺帝位。于是,东夷的舜在尧前诽谤丹朱,挑拨其父子关系,并说动尧,将丹朱派到南边的丹水流域做诸侯。而舜代理执政后,囚禁了尧,并隐瞒真相,阻止丹朱看望尧。最终,舜逼迫尧让位于他。丹朱知道真相后,带领三苗之兵,讨伐舜,在丹浦展开大战。丹朱的得力大将巨人部落首领夸父“逐日”误入大泽而死,丹朱失去助力。而帝舜有以射箭若物的后羿部落的帮助。在这场战争中,丹朱失败,其后裔向河南、湖南、河北、山东等地迁移。

    帝尧驾崩后,丹朱回华夏部落奔丧。因舜的“谦让”,丹朱称帝三年。但是大臣们都朝觐舜而不朝觐丹朱。舜说:“天也”,顺应天意,登上帝位,即位“尧舜禅让”。

    中国第一位隐士:许由

    许由也作许繇,字武仲,一字道开,是上古时代的高洁清节之士、尧舜时代的贤人。帝尧时期,他曾率领许姓部落在今天颍水流域的登封、许昌、禹州、汝州、长葛、鄢陵一带活动。后来,这一代便成了许国的封地,许由也成为许姓的始祖。

    帝尧知道许由贤德,故欲禅让君位给他。许由辞而不就,后让他做九州长官,他到颍水边洗耳,表示不愿意听到这些世俗之言,后隐居山林。许由死后葬于箕山之巅,帝尧封为“箕山公神,配食五岳,后世祀之”。据说,许由和伯夷是同一人,在尧舜时期,曾做过四岳(尧舜时代的四方部落首领)、秩宗、理官。

    许由以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赢得后人的尊敬,是古代声名显赫的隐士,他被奉为隐士的鼻祖。据说,他曾经做过尧、舜、禹的老师,因此,后人称他为“三代宗师”。许由与同时代的隐士巢父并称为巢许或巢由,指隐居而不愿做官的人。战国时期思想家荀子曾称赞许由说:“许由善卷,重义轻利行显明。”许由因品德高尚,才智过人赢得世人的尊敬。

    舜帝:道德文化的鼻祖

    舜,也称为虞舜,是皇帝的八世孙,中国父系氏族社会后期部落联盟的领袖。他生于姚地,取姚为姓氏,姚姓族人都是皇帝、舜的后裔。据传舜家世贫寒,他的父亲心术不正,母亲两面三刀,弟弟桀骜不驯,还设计陷害他,他仍旧孝顺父母,礼让兄弟,多年来,从不懈怠。舜在20岁时就以孝行闻名于世。30岁时,尧向四岳(尧舜时代的四方部落首领)征询帝位继任人选,四岳推举了舜。尧将两个女儿嫁给了舜,舜使得全家和睦,还在各方面表现出卓越的才干和高尚的人格。即“舜耕历山,历山之人皆让畔;渔雷泽,雷泽上人皆让居”,舜劳作的地方都兴起礼让的风尚;“陶河滨,河滨器皆不苦窳”,他制作陶器能带动周围人认真做事,不粗制滥造。人们都愿意跟随舜。尧赐予舜衣(细葛布衣)、琴和牛羊,还为他修筑了仓房。

    舜以孝著称于世,他的人格形象是儒家伦理学说的典范。孟子曾极力推崇舜的孝行,说:“舜,人也;我,亦人也。舜为法于天下,可传于后世,我由(犹)未免为乡人也,是则可忧也。忧之如何?如舜而已矣。”孟子倡导人们向舜看齐,做像舜一样的孝子。舜是道德文化的鼻祖,关于他的传说事迹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影响。

    大禹何以不避前嫌为舜治水

    远古社会,天地茫茫,宇宙洪荒,百姓经常遭受海浸水淹之苦。尧在位期间,黄河流域发生了洪灾,百姓的庄稼和房子都被洪水淹没。因此,人们都向高处搬迁。于是,尧召开部落联盟会议,商量治水的问题,征求治水的贤能之人。四方首领都推举了禹的父亲鲧。鲧花了9年时间,仍旧没能治理好洪水,最后被处死。据说,鲧临死前,嘱咐禹说:“一定要把水治好。”禹接替父亲,继续治水。禹改变了鲧的做法,他从冀州开始,带群众凿开龙门,并挖了9条河,采用因势疏导洪水的方法,将水引进了大海里。禹经过10年的努力,终于将洪水治服。在治水期间,禹三过家门而不入,他的妻子生病、怀孕,以至于生下儿子启,他都没有回家。禹治服洪水之后,浅海沼泽之地又变成平原,可以种庄稼。禹戴着箬帽,拿着锹子,和百姓一起劳作。禹“三过家门而不入”和吃苦耐劳、克己奉公的精神在后世传颂,他的事迹成为千古佳话,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娥皇、女英与舜帝的不朽爱情

    尧帝深知舜的为人,就将两个女儿娥皇和女英嫁给了舜。出嫁前,尧帝嘱托自己的女儿:“为人妻要守妇道,以‘柔顺’二字最重要,男子个性刚强,女子如果也刚强就不好,夫妻二人不可能所有事都同心协力,做妻子的应学会见机退让。”舜和二女结婚后,带着她们回家见父母,却遭到父母的拒绝。舜的弟弟象图谋不轨,多次想害死禹,抢到两位嫂嫂。但每次都是娥皇和女英合力将舜救出。舜总是不计前嫌,一如往常地与家人和睦相处。

    尧将帝位传给舜之后,舜勤政爱民,规定各部落君长每5年到蒲阪朝见天子一次,天子也每5年到全国巡狩一次。每次巡狩,娥皇和女英都与舜同行,照顾舜的生活起居,三人恩爱非常。一年,他们来到洞庭湖,因天气太热,娥皇和女英就留在洞庭湖的君山,舜继续向南巡狩。当晚,女英梦见舜不像天子模样,坐着摇车,被霓施、羽盖拥护着,从天而降,舜说他已经不在人世,让大家不要悲伤,人世之间,总会分离,他还告诉女英,他在天上是“上理紫微,下镇衡岳”。女英醒后,十分焦灼,就将做的梦告诉娥皇,娥皇还劝说女英,自己也是十分着急。不久,果然传来了舜死于梧桐山的消息,还有人将舜的遗嘱带给娥皇和女英。遗嘱的内容是:“汝戒之哉!形莫若缘,情莫若率。缘则不离,率则不劳。不离不劳,则不求文以待形。不求文以待形,固不待物。”

    娥皇和女英听到噩耗后,悲伤至极,整日哭泣,眼泪都哭干了,一滴一滴的鲜血从眼中流出来。当晚,浓浓迷雾将君山罩住,天空中电闪雷鸣,乌云密布,狂风呼啸,洞庭湖也掀起层层巨浪,整个岳阳城似乎将被撼倒。娥皇和女英对舜的至诚思念感动了上天。天神将她们的血泪播洒在洞庭君山里的翠竹上。娥皇和女英装扮一番,就像昔日迎接舜远行归来一样,二人携手跳入洞庭湖。顿时间,风雨停住,波澜不惊。君山的翠竹上斑斑点点的泪迹是娥皇和女英对舜帝的一片至情。半个月后,娥皇和女英的尸体浮出水面,人们怀着敬畏之情,将她们埋葬在君山,并立湘夫人庙,以示纪念。至今君山上还有二妃墓,四周斑竹丛生,青翠欲滴,令人深思。

    见证了大禹和女娇爱情的望乡台

    大禹终年治水,到30岁时还没有成家。一次,他在涂山(今安徽省蚌埠市西郊)治水,遇到了涂山氏的女儿女娇,二人产生爱慕之情。但是,大禹治水的工作紧迫,要到其他地方巡视灾情,不得不与女娇分别。女娇日夜思念大禹,便写下一首诗,现今只留下两句:“等候人啊,多么的长久哟!”据说,这是流传下来最早的一首南方情诗。从中可见,女娇对大禹的倾心爱慕。女娇的侍女将此事告诉了大禹,大禹非常感动。于是,他前往台桑与女娇成婚,即“禹得涂山女,而通于台桑”。

    夏禹与女娇结婚之后,依然忙于治水,4天后,禹与妻子告别,继续到灾区治水。女娇被安置在安邑(今山西省解县东北)。在安邑这段时间,女娇日夜思念南方的家乡。大禹没时间陪新婚的妻子,得知女娇如此思念家乡,就让人在城南筑了一座望乡台,让妻子登上望乡台,遥望家乡。望乡台见证了大禹和女娇的爱情。

    监狱的创始人:皋陶

    皋陶,也称“皐陶”、“皋繇”、“皐繇”,名庭坚,字聩,据说他是颛顼帝与邹屠皇后的第七个儿子,也有说是黄帝之子少昊之后。皋陶在舜、禹时期做过士师、大理官(即司法长官),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大法官。他辅佐了尧、舜、禹三代君主,与尧、舜、禹同为“上古四圣”,是先秦史中影响深远的人物。

    皋陶创刑、造狱,倡导明刑弼教以化万民,为我国各个时期法律制度的制定、完善和充实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据说,皋陶制定了我国的第一部《狱典》。他将《狱典》刻在树皮上,然后呈给禹。禹看后命其实施。这部《狱典》归纳了多项犯罪的轻重,并给予不同的量刑,如偷窃、抢劫、奸淫、杀人等罪行。《夏书》曰:“‘昏、墨、贼、杀’皋陶之刑也”;皋陶说:“天讨有罪,五刑五用哉”。皋陶刑法是中国最早的系统和制度化的刑法,是我国刑法的开端。夏代的“禹刑”、商代的“汤刑”以及西周的“九刑”或“吕刑”都是从皋陶刑法发展而来。相对于古巴比伦的《汉穆拉比法典》,皋陶刑法早三四百年。皋陶是中国的“司法始祖”。他执法公正,“决狱明白”,“听狱制中”,“五刑五用”,并最终“天下无虐刑”,“天下无冤狱”。他注重教化,“明于五刑,以弼五教,期于予治,刑期于无刑”。他主张的以“法制”辅助“德治”,减少了社会上的犯罪行为,实现大治局面。后代“以德治国”“依法治国”的思想都受皋陶的治国主张的影响。

    禹根据皋陶的品德,欲举他为继承人,授政于他。但皋陶未即位就去世,禹把英、六一带封给其后裔。后人称皋陶为“圣臣”。唐玄宗以皋陶为李氏始祖,于公元743年追封其为“德明皇帝”。

    医学的一大进步:针灸的发明

    针灸的历史悠久,起源于中国石器时代,即三皇五帝时期。东汉皇甫谧《帝王世纪》记载,伏羲“尝百药而制九针”。南宋罗泌《路史》记载伏羲“尝草制砭”。《山海经》和《内经》中都有关于“石篯”刺破痈疽的记载。当时,人们感到身体有某些疼痛或不适的时候,就会不自觉的用手按摩或捶打疼痛的部位。后来,人们用尖锐的器物按压疼痛不适的部位,这样就使症状减轻或消失。人们使用的最早的针具就是砭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使用的针具逐渐发展成为青铜真、铁针、金针和银针,以至于现在的不锈钢针。灸法的起源与火的发现和使用有密切联系。当人们身体感到不适时,用火烘烤,使症状得以减轻,人们用树枝作为施灸的工具,并发展成为针灸。

    针灸的发明是医学的一大进步,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其学术思想也随着临床医学经验的积累而逐渐完善。

    颠沛流离的传世兵书《握奇经》

    《握奇经》也称《握机经》、《幄机经》、《风后握奇经》,是中国古代关于八阵布列的兵书,全书共三百八十余字。据传,此书是黄帝的大臣风后所写,周朝的姜太公进一步引申,汉朝的公孙弘为其做了注解。

    书中曰:“经曰:八阵,四为正,四为奇,余奇为握奇。或总称之。”该书的名称就是由此而来。《握奇经》这部兵书中叙述了八阵,其中天地风云四阵为正,龙虎鸟蛇四阵为奇,四正、四奇总为八阵。大将在八阵之中掌“余奇(机动兵力)”之兵,故称为“握奇”。据书中描述,布阵时,游军先在阵前两端警戒;布阵结束后,游军再撤回到阵后待命。作战时,四正与四奇的士兵与敌军进行正面交锋,游军主要从阵后出击,以四正、四奇的八阵之兵作战。大将居中,指挥战士作战,并以“余奇”之兵策应重要作战方向。经文简略,对于四正、四奇之八阵兵在布阵和作战中的作用,以及二者在作战中变幻演化的关系,后人的解释各不相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