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就像一本故事书-为人父母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隐士谈爱

    从前,在青葱的山林里居住着一位隐士,他心地纯洁,品性高尚。地上的走兽,空中的飞鸟,都成群结队来和他做伴,与他交谈。它们喜欢围坐在他身边,听他讲话,往往到深夜才散去。临别前,隐士还要祝福它们,然后看着它们飞向空中,走进丛林。

    有一天晚上,隐士正在谈论着爱,一只豹抬起头问道:“你在给我们说爱,那告诉我们,你的爱侣在哪儿呢?”

    隐士答道:“我没有爱侣。”

    在场的鸟兽们马上惊呼起来,接着交头接耳:“他对我们大谈友爱,而自己却一无所知。”结果,它们一个个怀着鄙夷的心情,悄悄地走开了。

    当夜,隐士躺在草垫上辗转反侧,双手捶胸,痛哭不已。

    求生活的解

    给别人说教,自身就要有说教的资格。如果在某一方面自己都是一知半解,那又凭什么让别人相信你的话呢?为人父母,并不等于就有了说教批评的特权。你要问自己,是不是有资本可以跟孩子这样说,是不是要求孩子做的,你已经做得很好。

    妈妈的功劳

    有一位大学毕业生,全靠他的母亲劳苦节俭,才能够读到大学毕业。在毕业典礼的前一天,他回家去见他的母亲,请求他的母亲去参加他的毕业典礼。他的母亲推托说:“好儿子,我没有好衣服穿,不成样子,穿了破的去,要丢你的脸。”儿子说:“妈妈,儿子能有今天,都是母亲的功劳,都是母亲的荣耀,尽管去吧。”儿子百般相劝,母亲才答应去参加儿子的毕业典礼。

    次日早晨,礼堂中挤满了人,个个衣装鲜艳,神采奕奕。在礼堂的大门口,这个大学生穿着礼服头戴方帽迎接他的母亲。大家看见他手挽着一位乡下贫穷的老太太进来,又坐在礼堂头一排的座位上,无不惊奇。这位毕业生在同班的几十人中考得第一名,所以由他代表全班同学上台演说。在他的毕业演说中,他述说了他的母亲如何节俭以供给他的生活,如何支持、鼓励他的学业,说得诚挚感人。等到校长颁发文凭和奖品的时候,那位大学毕业生又走下台来,扶着他的母亲走上台去,把文凭和奖品恭敬地放在母亲的手中说:“妈妈,这一切都是你的功劳。”全场的来宾和老师同学们,看见这一幕都大为感动,有的人几乎要流下泪来。

    求生活的解

    也许,这个世界上最无私最伟大的爱就是父母对儿女的爱了。这种爱和付出,没有任何的功利性,没有任何自私的目的。正是这种爱才使人类得以在地球上代代繁衍,生生不息。

    继母的期望

    一位着名的成功学大师小时候曾是一个公认的坏男孩。在他九岁的时候,父亲把继母娶进家门。当时他们还是居住在乡下的贫苦人家,而继母则来自富有的家庭。

    父亲一边向继母介绍男孩,一边说:“亲爱的,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郡最坏的男孩,他已经让我无可奈何。说不定明天早晨以前,他就会拿石头扔向你,或者做出你完全想不到的坏事。”

    出乎男孩意料的是,继母微笑着走到他面前,托起他的头认真地看着他。接着她回头对丈夫说:“你错了,他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全郡最聪明最有创造力的男孩。只不过,他还没有找到发泄热情的地方。”

    继母的话说得男孩心里热乎乎的,眼泪几乎滚落下来。就是凭着这一句话,他和继母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一句话,成为激励他一生的动力,使他日后创造了着名的成功黄金法则,帮助千千万万的普通人走上成功和致富的道路。

    在继母到来之前,没有一个人称赞过他聪明,他的父亲和邻居认定:他就是坏男孩。但是,继母只说了一句话,便改变了他一生的命运。

    男孩14岁时,继母给他买了一部二手打字机,并且对他说,相信他会成为一名作家。男孩接受了继母的礼物和期望,并开始向当地的一家报社投稿。他了解继母的热忱,他亲眼看到她用自己的热忱改变了他们的家庭。所以,他不愿意辜负她。

    来自继母的这股力量,激发了男孩的想象力,激励了他的创造力,帮助他和无穷的智慧发生联系,使他成为20世纪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

    他就是戴尔·卡耐基。

    求生活的解

    其实孩子所要求的并不多,给他以大人般的尊重和真心的鼓励就可以了。

    错,不在孩子

    初春的午后,阳光温暖又恬静,几个七八岁的小孩儿在窗外“跳房子”,开心的笑声不时传来。这笑声感染了我,我扔下案头的工作,倚窗望去。现在孩子的学习负担重,我已经很少能看到这种轻松的游戏场面了。

    那个穿红上衣的女孩显然很有统率才能,她不时地解决大家的“纠纷”,公平而又合理,看得出大家都很服她。她自己也不骄不躁,有输有赢,但不管是输还是赢,都是一脸的愉悦。

    这个时候来了一对老夫妇,两个人拉着一个男孩。看到大家玩得有趣,男孩也要加入。奶奶拉住红上衣女孩,笑眯眯地替孙子求情,并掏出几块糖给她。女孩没有拿糖,但立即召集大家重新开始。“锤子、剪刀、布,锤子、剪刀、布……”次序很快排定,他们又有序而认真地玩了起来。爷爷和奶奶就站在旁边,并不时地替大家画画线,捡捡包什么的。好不容易轮上他们的孙子,不想男孩太笨,一下子把包扔在了界外,不等反应过来,下一个女孩已经开始了。爷爷赶紧抢过包说:“让元元再试一次,就一次。”这一试,试出了瘾头,男孩不顾大家的抗议,自顾自地一把接着一把玩。红上衣女孩急了,上去抢过包,并郑重地宣布取消男孩的游戏资格。

    其他的几个孩子又聚到一起“锤子、剪刀、布,锤子、剪刀、布……”爷爷奶奶自觉无趣,拉着孙子要走,可孙子不干,坐在地上大哭。任凭老两口又拉又抱,又是掏出好吃的哄,孩子却是越哭越起劲,蹬掉一只鞋,还滚了满身的土和泥。

    几个孩子在那儿玩得兴高采烈,旁边的男孩哭得昏天黑地,爷爷奶奶急得不知所措。我实在看不过,便走出去对几个正在玩耍的孩子说:

    “阿姨和你们一起玩好不好?”

    “好!”孩子们一齐喊。我偷偷瞥了男孩一眼,他也正羡慕地望着我们呢。

    “阿姨就愿意和好孩子一起玩,你们说是不是?”

    “是!”孩子们高兴坏了,争着向我讲游戏规则,并不时地向我传授经验。

    终于,男孩站了起来,并且越靠越近。

    “想玩吗?”我问他。

    “想。”男孩立刻回答,眼里分明放出了光彩。

    “可是,我们只跟好孩子玩。”我边说边玩,目光并没有在他身上停留。

    男孩听了,竟温顺地往后退了退,乘我不注意的时候,拍掉了身上的土,系上了鞋带,还用衣袖擦了擦脸。很长时间他都规规矩矩地站在线外,眼馋地看着大家。

    “阿姨还有事,让他替我玩一会儿好吗?”我把包递给男孩,很快地离开了。再站在窗前往外看,几个孩子玩得开心又高兴,那个男孩再也没有耍赖,无忧无虑的笑声传得很远……

    求生活的解

    好多事,错不在孩子,而全在大人。现在能为他遮挡风雨,以后呢?要明白自己的孩子是孩子,别人的孩子也是孩子。你的孩子只不过是沧海一粟,万花一点。

    母亲的较量

    作家北野曾提出这样一个观点:民族的较量实际上是年轻母亲的较量。他是通过在不同国家所见到各类母亲对孩子的不同教育方式而总结出这个结论的。

    有一次,北野在中国农村看到,几个小孩在一块儿玩,一个被另一个欺负了,那个被打孩子的妈妈听见哭声赶过来,厉声吼道:“你干吗打他?再打他我揍死你。”

    这使他想起在英国曾见过的同样一个场景:那位被欺负小孩的母亲却对另外几个小孩讲:“你们为什么欺负他呢?难道你们不友好吗?”

    英国母亲在跟小孩讲道理,而那位中国妈妈对孩子没什么道理好讲。中国妈妈的这种教育方式起码有两点不好的后果:一是使孩子养成依赖性,依赖强权;二是会养成一种非理性性格。

    还有一次,北野在一位英国朋友家玩,三岁的小男孩要与北野一起洗澡,北野答应了但没有这样做。结果孩子的妈妈急了:你怎么可以骗孩子呢,你不愿意去可以不答应嘛。北野很不好意思,同时也想起在我们国家的一个普遍说法:哄孩子。被哄大的孩子会相信别人吗?

    北野讲完了他的故事,我又想起一位老师的故事。

    老师是村中一位民办教员,他有三个女儿,都在读书,大女儿在读高中。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有人劝他:孩子学习成绩一般,估计考不上大学,回家种地算了。这位老师回答说:“我知道她考不上大学,可她将来要做母亲啊,今天多读些书,对她将来教育孩子会有用的。”

    求生活的解

    决定要小孩真是人一生中最需负责任的决策,这是你为社会提供的最终产品。母亲的素质就是民族未来的素质。

    总理的老母亲

    泰国总理川立派86岁的老母亲川梅,是一个摆食品摊的小贩。她闲不住,虽然高龄了,还在曼谷的一家市场内摆摊卖虾仁豆腐、豆饼、面饼。她说:“儿子当了总理,那是儿子出息,与我摆摊并没有什么矛盾。我不觉得有什么丢人的,我很喜欢摆摊,在这儿,能见到很多的老朋友。”

    川梅最高兴的事,就是看到儿子下班回家后狼吞虎咽吃她亲手做的豆腐。

    泰国的媒体称赞说:“一个来自平民阶层的平凡母亲,教育出一名以诚实正直而受人尊敬的总理。”而川梅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却谦逊地表示:“我其实没有做什么,我只不过在他小时候教导他做人必须诚实、勤劳和谦虚,我从不打骂他,但我也记不得他有哪件事让我失望。”

    求生活的解

    望子成龙是普天之下母亲的共同心愿,任何一条“龙”都是在父母的教育及影响下成长起来的,有几个母亲做到了川梅这一点?又有几个母亲在儿子“成龙”之后不母以子贵,仍甘于平凡?

    遗憾

    在一次采访中,我碰到这样一个家庭。

    父亲是一家大企业的老总,母亲是一所大学的教授,家庭经济条件宽裕,两口子都很有学问,人品也没得说,但他们的独生子却在劳改农场服刑。

    这样的家庭为什么会有这种情况发生呢?我百思不得其解,夫妻俩的诉说解开了我心中的谜团。

    原来这对父母各自的事业心都很强,平时各自忙于自己的事业,很有追求。他们的儿子小时候很乖,学习成绩也不错,两口子很省心,只觉得在学习条件上满足他就可以了。谁知道儿子上初中时同一些坏孩子混在了一起,慢慢地沾染上吸烟、喝酒、打架等恶习,一发而不可收,等到派出所找上门来时,他们才发觉。其后虽然他们也曾试图让儿子迷途知返,但已经晚了,儿子在另一条道上终于越走越远。

    采访结束时,他们的一段话深深地刻在我心里:

    如果今天让我们拿现在所拥有的一切去换取孩子一个普通人的正常健康的生活,我们会毫不犹豫地去做的,可当时就是在我们追求这些,追求名誉、地位、收入、成就感的同时,我们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这是一个多么令人遗憾的讽刺啊!

    求生活的解

    人的一生有许多重要的事情需要我们去做,去投入精力和时间,有时候确实不可能面面俱到,但无论如何,为人父母,有些东西是一定要永远排在首要位置的。

    母性

    在小学三年级的教室里,正在上思想品德课。出于什么动机,已经忘记了,我提出如下问题:“你们知道肚皮里面有什么东西吗?”

    “知道,知道!”孩子们异口同声叫喊起来。

    我一个个地叫他们回答。

    “里面有吃下去的东西!”

    “里面有胃袋!”

    “里面有肠!”

    他们的知识,大概只限于此了。

    “除了这些以外,肚皮里还有什么东西,有知道的同学吗?”

    这时,一位名叫雅子的女同学举起了手。她头上戴着漂亮的红缎带,脸上微微地现出别人不晓得,只有自己晓得的得意之色。

    “雅子,你说说看!”

    雅子站了起来,稍稍偏着头,向上看着我,动着下颌,好似说了什么话的样子,脸涨得绯红。可我却没有听见。

    “听不见,再说一遍!”

    雅子又动了一次下颌,而且脸上又涨红了一次,可是她的话依然听不见。

    “再大声说——”

    “呃,——”雅子鼓起最后的勇气似的说出来了,“里面有婴孩!”

    “有婴孩吗?”我不觉微笑了。因为我的微笑,使得雅子的脸更红了。脸几乎红到耳根的雅子,在别的学生的笑声里面,呆然立着不动了。那个时候,我看见雅子有了成年女子所有的一种娇羞,同时又看见了在妇人所不可得的、一种神圣而严肃的——奇妙而无法言说的——娇羞。

    今天在电车里,我看见一个抱着刚生下来的小孩的年轻太太。这位太太,使我回想起十几年前的这一段小小的插曲。到了现在,雅子一定有了一两个孩子了吧?而且她以她的身体去证实了那时她所回答的问题的真实了吧?这样想起来,我感觉到一种光明的喜悦了。

    求生活的解

    小女孩也有着女性的慈爱,也有着母性的天性,那就是做一回母亲。做母亲是女性一生中最崇高的事业,有的女性为了能做一回母亲宁愿放弃自己的生命,这是多么难能可贵呀!

    为人父母,也许是人一生最伟大的职业了吧!

    不要同情

    两岁多的儿子在玩球时,突然脚下一个踉跄摔倒了。妻子走上前去一边扶他一边说:“乖乖,不哭。”儿子反而更加大哭起来。我对妻子使了一个眼色示意她离开,然后我站在几步远处,望着摔倒的儿子说:“坚强一点,爬起来。”果然,他自己慢慢爬起来,而且不再哭了。

    同情的话语可以表现你的关怀,但激励的话,则更会引导人走向自强而不再顾影自怜。

    我的邻居保罗因为机器事故失去了一只手,许多亲朋好友都来安慰他,并报以同情的泪水,我去了之后,带着微笑,并给他讲了许多笑话。我临走的时候,保罗笑着说:“谢谢你,其实我需要的不是眼泪,这一点,你很懂。”于是,我又看到病房里和保罗的脸上都洒满了阳光,悲伤和惆怅却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求生活的解

    不要同情,并不意味着我们冷酷无情,而是要求我们以更博大的胸怀,更赤诚的善良去面对万物众生。在生活中,无论我们是为了受伤者而垂泪,还是为了胜利者而欢欣鼓舞,一切都应该从彼此尊重开始。

    因为只有正视了现实,才会激发一个人潜在的精神意志,才会让弱者在黑暗中看到希望,更加让他们知道:只有坚强起来才是摆脱困境和厄命的唯一途径。每个人都应该从他人的痛处看到自己的痛处,从他人的优势看到自己的优势。即使我们面前是一棵柔弱的小草,我们也无须为之同情,因为我们生存的理由并不会比一棵草存在的理由更为尊贵和优越。

    同情弱者会使弱者更弱,因为有时同情只能使其意志更加消沉。面对孩子,我们需要不断的激励,使其坚强、乐观、健康地成长。

    孩子为什么厌学

    在每次家长课后,经常有家长问一位教育专家:孩子不爱学习怎么办?孩子学习不主动怎么办?……

    这位教育专家这样回答:

    答案很简单,学习有痛苦。

    人有一个很大的特点是追求快乐,逃离痛苦。当一个人感觉到做某件事情有痛苦时,他就会想办法逃掉。如果做某件事情让他感到快乐,他就会主动去做。比如,人到了成年时大多数都愿意谈恋爱,因为谈恋爱很快乐。又比如,高考状元都是爱学习的学生,他们在学习中能体会其中的乐趣、成就感、自我实现的愉悦感等等。

    其实小孩子在婴幼儿期非常愿意学习,而且学习非常主动。那么是从什么时候开始不爱学习了呢?我们做父母的不妨回忆一下孩子的成长过程。

    当孩子一岁半左右时,特别想自己拿勺吃饭,其实是学习独立生存。然而,母亲怕弄脏了衣服和饭桌,怕麻烦,不允许孩子自己吃……

    当妈妈洗衣服时,孩子乐呵呵地跑来,把小手伸进盆里时,马上遭到妈妈斥责,妈妈怕弄湿了孩子的衣裳。

    当孩子玩沙子时,妈妈怕沙子脏,马上制止……

    当孩子第一次写字,写得歪歪扭扭时,得到的不是肯定,而是嘲笑和批评。当孩子把算术题做错时,得到的同样是呵斥……

    孩子在学校学习了一天,放学回到家里,多么想放松一会儿啊,刚刚拿起想玩的东西,马上听到妈妈的催促声:“快写作业吧……”孩子极不情愿地去学习了。

    从此,孩子不再爱学习,学习带来的不是快乐,而是痛苦的体验。

    求生活的解

    让孩子享受学习、快乐学习、因感兴趣而主动学习,才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心里有眼睛

    有一个出身贫苦的孩子十分喜爱钓鱼,可是却从来没有钓到过一尾大鱼。在鲈鱼钓猎开禁前的那天晚上,他和母亲又来到湖边钓鱼。放好鱼线,安好鱼饵,一次次地将鱼线抛向湖水中。

    湖面十分平静,他和母亲守在那儿,等着鱼上钩。可是,很长时间过去了,没有一条鱼上钩。

    就在他们准备回家的时候,鱼线突然动了。他拎一拎,发觉异常沉重,这肯定是一条大鱼上钩了。

    他兴奋极了,急忙快速地收鱼线,线越收越短,湖面响起大鱼拍击水面的声音,母亲取出网罩在湖边准备捞住它。

    果然是条大家伙。母亲打开手电,照着鱼身,发现却是一条大鲈鱼,它银白色的鱼鳞闪耀着光芒。

    母亲看着夜光表,对孩子说:“现在是10点。离开禁还有两个小时,孩子,我们放了它吧。”

    孩子说:“不,妈妈,我们好不容易钓到它。”

    孩子哭了,母亲安慰他:“我们还会钓到更大的鱼。”

    孩子环视四周,湖边了无人影,夜色深沉。他对母亲说:“别人不知道我们钓到了鲈鱼。”

    母亲说:“孩子,湖边没有眼睛,但我们心里有眼睛。”

    在母亲的坚持下,鲈鱼被放走了。

    30年后,这个小男孩成为世界着名的建筑师,他的作品遍及纽约。

    求生活的解

    一个能告诉孩子心里有眼的母亲,肯定会造就出一个伟大的孩子。这一切,真的很正常。

    打翻的大奶瓶

    最近我听到一个有关史蒂芬·葛雷的故事,他是个曾经取得过重要的医学成就的科学家。有个报社记者采访他,问他为什么会比一般人更有创造力,是什么因素让他超乎凡人?

    他回答,在他看来,这都与他小时他母亲教给他的经验有关。有一次他尝试从冰箱里拿一瓶牛奶,结果不小心失手瓶子掉在地上,牛奶溅得满地都是——像一片牛奶海洋一样!

    他的母亲到厨房来,并没有对他大呼小叫、教训或惩罚他,她说:“哇,你制造的混乱还真棒!我几乎没见过这么大的奶水坑。反正损害已经造成了,在我们清理它以前你要不要在牛奶中玩几分钟?”

    他的确这么做了。几分钟后,他的母亲说:“你知道,每次当你制造这样的混乱时,最好你还是把它清理干净,让物归原处。所以,你想这么做吗?我们可以用一块海绵、一条毛巾或一只拖把,你喜欢哪一种?”他选了海绵,于是他们一起清理打翻了的牛奶。

    他的母亲又说:“你知道,我们在如何有效地用两只小手拿大牛奶瓶上已经做了个失败的实验。让我们到后院去,把瓶子装满水,看看你是否可以拿得动它。”小男孩学到了,如果他用双手抓住瓶子上端靠近瓶嘴的地方,他就可以拿住它不会掉。这堂课真棒!

    这个知名的科学家说,那一刻他知道他不需要害怕错误。除此以外,他还学到,错误只是学习新东西的机会,科学实验也是如此。即使实验失败,我们还是会从中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求生活的解

    如果每个孩子的父母都跟史蒂芬·葛雷母亲的反应一样,那我们就有理由相信,这世界上将会有更多如史蒂芬·葛雷一样优秀的孩子。

    只有海鸥才能飞越大海

    有个孩子对一个问题一直想不通:为什么他的同桌想考第一就考了第一,而自己想考第一却才考了全班第21名?

    回家后他问妈妈:“我是不是比别人笨?我觉得我和他一样听老师的话,一样认真地做作业,可是,为什么我总比他落后?”妈妈听了儿子的话,感觉到儿子开始有自尊心了,而这种自尊心正在被学校的排名伤害着。她望着儿子,没有回答,因为她不知该怎样回答。

    她想为儿子的问题找到一个完美的答案。

    儿子小学毕业了,虽然他比过去更加刻苦,但依然没赶上他的同桌,不过与过去相比,他的成绩一直在提高。为了对儿子的进步表示赞赏,母亲带他去看了一次大海。

    儿子和母亲坐在沙滩上。母亲指着前面对儿子说,你看那些在海边争食的鸟儿,当海浪打来的时候,小灰雀总能迅速地起飞,它们拍打两三下翅膀就升入了天空;而海鸥总显得非常笨拙,它们从沙滩飞入天空总要很长时间,然而,真正能飞越大海的还是它们。

    后来,儿子再也不担心自己的名次了,也再没有人追问他小学时成绩排第几名,因为后来,他已经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绩考入了清华。

    求生活的解

    母亲给出的答案多么经典:当海浪打来的时候,海鸥总是比轻盈灵巧的小灰雀慢上一步,但只有笨拙的海鸥才能真正飞越大海横过大洋。

    半条毯子

    有个男人结了婚,生了个儿子。他十分疼爱孩子,却很讨厌自己的老父亲。他的老父亲连路也走不稳了,到处磕磕绊绊的,除了吃饭和睡觉之外,什么事也干不了。所以他很想把老父亲打发走,便对自己的妻子说:“让老头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吧。”

    妻子恳求他让老人留在家里,但他连听都不愿意听。所以她只好说:“那你就让他带上一条毯子走吧。”

    他心里只想给老人半条毯子,但嘴上却说:“好吧,就让他带上一条毯子走吧。”

    正在这时,他自己的儿子——一个四五岁的小孩子,突然说起话来了:“父亲,你不必给爷爷一条毯子,给他半条就行了,剩下的半条请你好好地收藏起来,等我长大以后可以把它送给你,让你也到外面的世界去闯闯。”

    大吃一惊的父亲赶紧留住了他的老父亲,因为他已经知道自己的儿子为自己准备了什么。

    求生活的解

    父母的行为是孩子的榜样。若想受到孩子的尊敬,让他床前尽心侍奉,需要自己以身作则。

    深水无声

    一天上午,父亲邀儿子一同到林间漫步,儿子高兴地答应了。

    父亲在一个弯道处停了下来。在短暂的沉默之后,他问儿子:“除了小鸟的歌唱之外,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儿子仔细地听,几秒钟之后回答父亲:“我听到了马车的声音。”

    父亲说:“对,是一辆空马车。”

    儿子问他:“我们又没看见,您怎么知道是一辆空马车?”

    父亲答道:“从声音就能轻易地分辨出是不是空马车。马车越空,噪声就越大。”

    后来儿子长大成人,每当他看到口若悬河、粗暴地打断别人的谈话、自以为是、目空一切、贬低别人的人,他都感觉好像是父亲在自己的耳边说:“马车越空,噪声就越大。”

    求生活的解

    马车越空,噪声就越大。深水无声,以此来品人和品味人生,都别有一番滋味。为人父母,我们就是要教孩子成为没有声音的“马车”。

    以身作则是最好的教育

    有一位宰相的夫人非常重视儿子的前途,她每天不辞劳苦地劝告儿子要努力读书,要有礼貌,要讲信用,要忠于国君,等等。宰相却每天早上离开家去上朝,晚上回来只顾看书。

    爱儿心切的夫人终于忍不住说:“你别只顾你的公事,回家就知道看书,你也该好好地管教管教你的儿子啊!”

    这宰相却眼不离书地说:“我时时刻刻都在教育儿子啊!”

    求生活的解

    言传再多也不如身教有效。可惜的是社会上有数不清的父母,自己身不正却希望自己的孩子身正德高,这真是个大笑话。

    搞恶作剧的袋鼠

    有一只小袋鼠在学校里经常搞恶作剧。他在教师的椅子上放图钉,在厕所里放鞭炮,在门把手上抹糨糊,还常常在教室里乱扔纸团。

    “你太不像话了!”学校的校长指责他说,“我要找你父母,把你干的好事统统跟他们讲!”

    校长来到小袋鼠家,见他的父母。在客厅里,他坐到一把椅子上。

    “哎哟!”校长大声喊了起来,“椅子上有图钉。”

    “噢,我知道,”袋鼠先生说,“我很喜欢在椅子上放图钉。”一个纸团飞过来,击中校长的鼻子。“请原谅,”袋鼠夫人说道,“不过扔这种东西我可从来不反对。”

    “嘣!”洗澡间里传出一声震耳的爆炸声。

    “请不要惊慌,”袋鼠先生对校长说,“那是我们放在药箱里的鞭炮响了。我们喜欢听这种声音。”

    校长赶快离开这个地方朝门奔去,他一下子触到了门把手。

    “用劲拽,”袋鼠夫人说,“在所有的门把手上我们都抹上了一团糨糊。”

    校长好不容易脱身飞快冲出房间,慌忙跑上了大街。

    “这个倒不错,”袋鼠先生说,“可是我不明白校长为什么走得那么匆忙。”

    “肯定他另有约会,”袋鼠夫人说,“没关系,我们吃晚饭吧。”

    袋鼠夫妇和儿子津津有味地吃起了晚饭。饭后,一家人围桌而坐,互相扔起纸团玩了起来。

    求生活的解

    孩子的行为是父母行为的反映,你看这只顽皮的小袋鼠的恶作剧,有哪一出不是从父母那里获得的真传?为人父母,如果你发现了你的孩子身上有坏习气,先不要对孩子大发脾气,认认真真检查一下自己,也许会找到原因。如果你能先行改正的话,无疑对孩子的帮助将会更大。

    发挥到最好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在未成为总统之前,有一次他同家人在一起打牌。

    这一天,艾森豪威尔的手气特别不好,连连出现败局,他一再抱怨,一边摸牌一边摇头叹气。

    这时,他的母亲把手中的牌摊在了桌上,没有言语,缓慢地站了起来,她注视着她的儿子,艾森豪威尔莫名地看着母亲。这时,只听母亲郑重地说道:

    “孩子,你今天的手气的确不好,但要记住,支配你的是命运,不管来什么牌,你一定要用手中所拥有的,去力求最好的结果。”

    艾森豪威尔记住了母亲的训导,功成名就的他日后谈到,就是这样一句话,让他恪守终生,作为人生的重要信条之一。

    “用你手中所拥有的,去力求最好的结果。”人活着,谁也不会一无所有,最起码,你拥有生命,将你的生命发挥到最佳状态,将你可以利用的一切发挥到极致,那么,将能量无限,成功将指日可待。

    求生活的解

    面对困难,最明智的方法是:利用现有条件转变局面,即用你手中所拥有的,去力求最好的结果。

    学会推销自己

    一位心理学家开车送女儿到小学门口,在女儿临下车之前,告诉她,在学校里要多举手——尤其在想上厕所时,更是特别重要。

    小女孩真的遵照父亲的叮咛,不只在内急时记得举手;老师发问时,她也总是第一位举手的学生;不论老师所说的、所问的她是否了解,或是否能够回答,她总是举手。

    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老师对这个不断举手的小女孩,自然而然印象极为深刻。不论她举手发问,或是举手回答问题,老师总是不自觉地优先让她开口。而因为累积了许多这种不为人所注意的优势,竟然令这位小女孩在学习的进度以及自我肯定的表现上,甚至于在许多其他方面的成长,都大大超越了其他的同学。

    求生活的解

    成功者是积极主动的,失败者则消极被动。成功者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能让我试一试吗?而失败者的口头禅则是,我肯定不行的。

    另一种放纵

    “我要吃泡泡糖。”三岁的胖胖嚷嚷着。这个时候妈妈正忙着洗衣服,她头也不回地说:“上次不是告诉你了,你不能吃,你总是把泡泡糖咽到肚子里,或者是随便乱扔。”

    胖胖走过来,大叫“我要吃”,并使劲拽着妈妈的衣袖,然后使劲地在地上跺脚,并把妈妈洗好的衣服都扔到地上。

    “好了,好了,给你。”忙碌的母亲无可奈何地给胖胖递过去一块泡泡糖。

    求生活的解

    家长有时是很不负责任的,他们没有勇气对孩子说“不”,因为若他们手头有未完成的工作,他们为了避开孩子们的捣乱,就会满足孩子们无理的要求。可是当我们以后发现孩子们一系列的坏习惯之后,并没有意识到正是我们自己的放纵行为,提供了他们坏习惯滋生的土壤。

    两个爱画画的孩子的故事

    曾经看到过一则关于两个爱画画的孩子的故事。

    第一个孩子的妈妈,给儿子准备了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面墙。妈妈告诉他:你的每一张画,都要贴在墙上,给所有来我们家的客人欣赏。第二个孩子的妈妈,给儿子拿来一叠纸、一捆笔,还有一纸篓。她告诉他:你的每一张画,都要扔在这个纸篓里,无论你自己对它满意,还是不满意。

    三年以后,第一个孩子举办了画展:一墙的画,色彩鲜亮,构思完整,人人赞扬。第二个孩子没办展览,一纸篓的画,满了就倒掉,所有的人,都只看到他手里尚未画完的那一张。

    30年以后,人们对第一个孩子一墙一墙地展览的画已不感兴趣,第二个孩子的画却横空出世,震惊了画坛。人们把第一个孩子贴在墙上的画揭下来,扔进纸篓,又将第二个孩子扔在纸篓里的画拿出来,贴在墙上。

    求生活的解

    我们家长就是要鼓励孩子成长为30年后办画展的人。那些一举成名的故事背后,都有一个积累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是十分重要的。因为,那才是成功的关键所在。

    海滩上没有发生的事

    天热了,学校离海不远,老师把学生带到海边去玩。他们不太敢让学生下水,怕出事,校长却不怕,他自己站在水深处,规定学生以他为界,可以在水浅处玩。

    小孩都乐疯了,连极胆小的也下了水,终于,大家都玩得尽兴了,学生们纷纷上岸。这时,发生了一件事,把校长吓得目瞪口呆。

    原来,那些一、二年级的小女孩上得岸来,觉得衣服湿了不舒服,便当众把衣裤脱了,在那里拧起水来,光天化日之下,她们竟然造成了一小圈天体营。

    校长第一个冲动便是想冲上前去喝止——但,好在,凭着一个教育家的直觉,他等了几秒。这一等太好了,于是,他发现四下其实并没有任何人大惊小怪。高年级的同学也没有投来异样的眼光,傻傻的小男生更不知道他们的女同学不够淑女,海滩上一片天真欢乐。小女孩做的事不曾骚扰任何人,她们很快拧干了衣服,重新穿上——像船过水无痕,什么麻烦都没有留下。

    不难想象,如果当时校长一阵吼骂,会给那个快乐的海滩之旅带来多么尴尬的阴影。那些小女孩会永远记得自己当众丢了丑,而大孩子便学会了鄙视别人的“无行”,并为自己的“有行”而沾沾自喜。

    求生活的解

    许多事,如果没有家长的厉声叱喝,也许并不成为问题。

    秘密

    “对不起,您能听一下这孩子的话吗?”那是我在百货店玩具柜台工作时遇到的一件终生难忘的事情。

    我被一位30多岁的母亲拉到身旁,那男孩儿像贝壳一样闭着嘴,眼睛只是向下看。

    他母亲以严厉的语气说:“快点,这位阿姨很忙!”我感到空气骤然紧张起来,到底是什么事呢?我一边猜想着,一边仔细看着这母子俩。这时我发现那男孩儿手中握着什么东西,他那双小手还有点颤抖——那是件当时很受孩子们欢迎的玩具,这种玩具每次进货都会被抢购一空,而且被盗窃的数量不亚于销售量。

    “怎么了,你说点什么呀!”他母亲很生气,眼眶里充满了泪水,这时男孩儿已经上气不接下气地哭了。

    我的心脏仿佛被猛戳了一下,我又一次面向孩子,我想我必须要听他说句话,我甚至感到这个瞬间可能会左右孩子今后的人生。

    这时,他的手不自然地伸开,被揉搓得破烂的包装中露出了玩具。

    “我没想拿……”他费了很大力气才说出这句话。我现在还记得,孩子最后泣不成声地说了一句:“对不起。”母亲那时的表情难以形容,我感到她好像放心地深叹了一口气。

    然后,他母亲干脆地对我说:“请叫你们负责人来,我来跟他说。”这时,我第一次懂得了母亲对孩子深深的爱和教育子女的不易,我被这位母亲的行为深深地感动了。

    “不用了,我收下这玩具钱,这件事就作为我们三个人的秘密吧,孩子也明白了自己做错了事,这就够了。”

    我觉得自己只道出了心情的一半,我的眼泪已流到面颊。那位母亲几次向我鞠躬表示歉意的身影,我现在也忘不掉,永远也忘不掉。

    求生活的解

    用霹雳手段,显菩萨心肠。教育孩子没有点“狠心”是不行的,对待原则上的错误倾向必须如此。

    做父母与做儿女的最本质区别

    在举世闻名的尼罗河口宽阔的水底世界里,生长着一种叫雀鲷的鱼。这种鱼孵卵的方法十分奇特:母雀鲷鱼用嘴含着孵化小鱼。每次母雀鲷鱼产卵20至30个,每当母雀鲷鱼产卵后,会立即把受精的卵含在自己的嘴里,一直到幼鱼出世,时间长达两个星期。为了避免自己的儿女被误吞入腹中,在整个孵卵期里,做母亲的雀鲷忍饥挨饿几乎什么东西都不敢吃。因此,身体条件不好的母雀鲷鱼孵化完自己的孩子以后往往就会饿死。

    求生活的解

    这是在动物王国里。人类中不也是这样吗?一个母亲爱一个孩子能爱到为他们舍弃自己的生命。而有许多儿女一般只会对这种爱表示接受,而不懂得回报。这是做父母与做儿女的最本质区别。

    以身作则,树立榜样

    从前,有一个贤明且受人爱戴的老国王,由于没有孩子,以至于王位没有继承人。有一天,他宣告天下:“我要亲自在国内挑选一个诚实的孩子做我的义子。”

    他拿出许多花的种子,分发给每个孩子,说:“谁用这种子培育成最美丽的花朵,那孩子就是我的继承人。”

    于是,所有的孩子都在大人的帮助下,播种、浇水、施肥、松土,照顾得非常尽心。

    其中,有一个男孩,整天用心培育花种。但是,十天过去了,半个月过去了,一个月过去了……花盆里的种子依然如故,不见发芽。

    男孩有些纳闷,就去问母亲。

    母亲说:“你把花盆里的土壤换一换,看看行不行?”

    男孩换了新的土壤,又播下了那些种子,仍然不见发芽。

    男孩又去问母亲,母亲说:“孩子,只要你尽到了自己的努力,不管你能不能成为那个被国王选中的幸运儿,在妈妈心中,你都是最棒的。”

    国王规定献花的日子到了,其他孩子都捧着盛开鲜花的花盆拥上街头,等待国王的欣赏。只有那个男孩手捧空空的花盆,在那儿流着眼泪。

    国王见了,便把他叫到跟前,问道:“你为什么端着空花盆呢?”

    男孩如实地把他如何用心培育,而种子却都不发芽的经过,仔细地告诉给了国王。

    国王听完,欢喜地拉着男孩的双手,大声叫道:“这就是我忠实的儿子。因为我发给大家的种子,都是煮熟了的。”

    后来,这个男孩继承了国王的王位。

    求生活的解

    有一句德国俗谚说:“一两重的真诚,其值等于一吨重的聪明。”

    其他的孩子也一定和这个男孩遇到了同样的事情,发现种子始终不发芽,他们也一定和这个男孩一样,去求教于自己的父母,但是只有这个男孩的母亲,以身作则教导了自己的孩子,诚实所带来的价值。

    国王发布公告的前提就是要找寻诚实的人,但家长们却为了让孩子能中选而不惜施用欺瞒的手段。

    以谎言堆砌而来的赞赏一点也不值得骄傲,成人,往往知道得太多,也因此狭隘了心灵,投机取巧的结果,却是给孩子树立了最坏的榜样。

    一位西方教育家说:“大部分的孩子都听到你说的话,有些孩子会照你的话去做,但所有的孩子都会照你的样子去做。”

    如果我们希望孩子成为一个认真过活的人,那么我们就该先在工作与生活之中全力以赴,认真过活。

    两个永争第一的人

    一位来自监狱的犯人在信中这样写道,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相同。小男孩一眼就看见中间的一个又红又大,十分喜欢,非常想要。这时,妈妈把苹果放在桌上,问他和弟弟:你们想要哪个?男孩刚想说想要最大最红的一个,这时弟弟抢先说出自己想说的话。妈妈听了,瞪了他一眼,责备他说:好孩子要学会把好东西让给别人,不能总想着自己。

    于是,男孩灵机一动,改口说:“妈妈,我想要那个最小的,把大的留给弟弟吧。”

    妈妈听了,非常高兴,在小男孩的脸上亲了一下,并把那个又红又大的苹果奖励给他。他得到了自己想要的东西,从此,男孩学会了说谎。以后,他又学会了打架、偷、抢,为了得到想要得到的东西,他不择手段。后来,男孩被送进监狱。

    这是来自另一个家庭的故事。小时候,有一天妈妈拿来几个苹果,红红的,大小各不相同。小男孩和弟弟们都争着要大的,妈妈把那个最大最红的苹果举在手中,对孩子们说:“这个苹果最大最红最好吃,谁都想要得到它。很好,现在,让我们来做个比赛,我把门前的草坪分成三块,你们三人一人一块,负责修剪好,谁干得最快最好,谁就有权得到它!”

    孩子们三人比赛除草,结果,小男孩赢得了那个最大的苹果。

    后来,这个男孩成了当地政府机构里的重要官员。

    求生活的解

    推动摇篮的手,就是推动世界的手。母亲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师,你可以教他说第一句谎话,也可以教他做一个诚实的永远努力争第一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