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心-卉放的《我们是接班人》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亲爱的朋友,

    你想一想,

    几年以后,

    你将在哪一个岗位上?

    也许你站在雪封的山林,

    保卫着祖国的边疆;

    也许你生活在海边,

    巡视着绿波滚滚的海洋。

    也许你在大冶或鞍山,

    勤劳地操作在高炉旁;

    也许你驾着拖拉机,

    奔驰在辽阔富饶的“北大荒”。

    也许你在康藏高原的荒山中,

    为祖国发现了丰富的宝藏;

    也许你在大兴安岭的大森林里,

    把砍伐的木材运向工厂。

    也许你在奔腾的长江三峡,

    在巨大的水电站的工地上;

    也许你在美丽的草原,

    放牧着肥美的牛羊。

    也许你在群山环绕的农村小学,

    向孩子们说着美丽的理想;

    也许你在北京的剧院,

    演出人们喜爱的舞蹈和歌唱……

    亲爱的朋友!

    那是多么灿烂的时光,

    祖国成了鲜花的世界,

    照着永不落山的太阳。

    从漠河到曾母暗沙,

    从帕米尔到乌苏里江,

    在祖国五彩斑斓的土地上,

    到处都有我们的歌声在飞扬。

    我们是明天的接班人,

    毛主席的号召——

    “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

    我们一刻也不能忘。

    亲爱的朋友,

    让我们精神饱满地准备着,

    接下老一辈手中的工具吧!

    为了幸福的社会主义,

    为了实现建设祖国的伟大理想。

    这首诗的作者是三十年前的一位中学生。那是一九五四年,中国新民主主义青年团(一九五七年改名为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成立五周年,这位年轻的诗人写了这一首《我们是接班人》,作为献给自己的组织的礼物。开头第一节,他说:“亲爱的朋友,/你想一想,/几年以后,/你将在哪一个岗位上?”他是问他的同学,当时都是中学生,其中有不少是团员。“在哪一个岗位上?”实际上就是问“在哪儿?做什么工作?”“岗位”是比喻的说法,本意是兵士执行守卫任务的位置。站在岗位上的兵士得恪守自己的职责,一刻也不能懈怠。所以用“岗位”来比喻工作的地点和职责,意义就严肃得多。三十年过去了,写这首诗的诗人和他的同学,以及他的同时代的青年,都早已站到了自己的岗位上,为保卫和建设伟大的社会主义祖国出过不少力,做了不少贡献,现在还在继续出力,继续做贡献。可是这首诗提出的问题,选择一个为祖国尽力为人民服务的岗位,永远是每一位青年必须认真考虑的问题。让咱们一同来念一念这一首诗,看看在新中国成立之初,五十年代的青年是怎样考虑这个问题的。

    《我们是接班人》一共十节,除了最后一节,每节四行。第一节就提出了这个严肃的问题,问同学们几年以后将在哪个岗位上,接下去五节——从第二节到第六节,一连十个答案,是诗人代同学们设想,设想他们可能做怎样的回答。每个答案只占两行,把在哪儿和做什么做了形象的概括;因为是设想,所以都用“也许”开头。这十个答案好像十幅美丽的图画,展示在同学们面前,让大家选择。可供选择的岗位绝不止这十个,中国的解放给青年开辟了广阔的前途,有意义的岗位到处都是,说不完也数不清,即使再写上十节二十节,也没法全都列举出来。所以在第六节的末尾,诗人用了个省略号,表示话到这儿还没有说完,请同学们再想开去,谁都可以找到能够发挥自己的智慧和能力的、为祖国尽力为人民服务的岗位。

    接下去两节——第七节、第八节,说几年以后,同学们都站到了各自的岗位上,将会出现一个怎样热火的场面。那是灿烂的时光,祖国到处是鲜花。“永不落山的太阳”指的是中国共产党将永远照耀着全国人民前进的道路。漠河、曾母暗沙、帕米尔、乌苏里江,挨次是我国最北、最南、最西、最东的地方。第八节说,在我国辽阔的土地上,从北到南,从西到东,各地景色不同,显得五彩斑斓,几年以后,同学们将遍布全国各地。多么值得自豪呀,“到处都有我们的歌声在飞扬”。

    诗人跟同学们说,“我们是明天的接班人”,将要接替老一辈革命家,把社会主义事业推向前进。还提醒同学们要记住毛主席对青年的号召,要身体好,学习好,工作好。记住当然是为了身体力行,在目前的学习阶段应该切实做到,将来到了各自的岗位上,还应该切实做到。最后,诗人对同学们说,“让我们精神饱满地准备着”,像接力赛跑的运动员似的,鼓足劲头,做好准备,等待着接过革命的火炬,接过老一辈手中的工具和事业,建设幸福的社会主义,建设伟大的诅国。

    咱们现在念这首诗,感受应该比三十年前的中学同学更深。在过去的三十年中,咱们的革命和建设取得了伟大的胜利,也受到过不少挫折。有了经验,有了教训,咱们终于找到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道路,到公元两千年,要使工农业的生产总值比一九八〇年翻上两番。每个同学都得认真地想一想,为了参加这样伟大的事业,为了和全国人民一起完成这样艰巨的任务,自己应该如何锻炼体魄,学习知识,增强能力,几年以后就精神饱满地站到各自的岗位上,接老一辈的班,成为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中坚力量。

    这首诗的前八节:第一行和第四行的末一字,韵母都是“ang”;最后两节的末一字,韵母也是“ang”。韵母是“ang”,念起来响亮,符合这首诗高昂的情调。但这些字的声调不同,有念阴平或阳平的,也有念上声或去声的,押韵并不严格。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