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人的心-适夷的《山中杂诗》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妈妈两腿都是泥,

    肩着锄头回家了。

    孩子笑捧红山花,

    却在妈妈前头跑。

    夕阳还在山头照,

    两个影子都在跑。

    一个,又低又小,

    一个,又大又高。

    不要那样地笑,

    不要那样地跑,

    汗流到小脸上了,

    花瓣落到路旁了。

    红红的一滴一滴的,

    零落在石砌的山道。

    你说这像个什么呀,

    你回过头来瞧一瞧。

    路上的石头它记得,

    山里人们也没忘掉。

    妈妈她忽然沉默了,

    孩子那当然不知道。

    《山中杂诗》,诗人写了五首,咱们念的是第五首。这山是浙江的四明山,革命游击战争的根据地。新中国成立后过了几年,诗人回到四明山,回到他曾经战斗过的地方,感受自然很多,于是写下了这一组《山中杂诗》。

    这第五首写的是傍晚在山道上经常可以见到的景象:妈妈肩着锄头,两腿都是泥;她干了半天活,这时候要赶回家去做晚饭了。孩子捧着一大把红色的山花——可能是杜鹃吧,隔远了看不真切。他高兴地笑着,跑在妈妈前头。太阳搁在山头上,好像瞧着这快活的母子俩,还舍不得落下去似的。斜照的阳光把母子俩的影子映在山道上。那两个影子——一个小一个大,一个低一个高,怎么都在奔跑呢?原来母亲在追赶跑在她前头的孩子。

    第一、第二两节,诗人用淡淡的几笔,把他看到的景象勾勒下来,像一幅恬静而又欢乐的素描。第三、第四两节,却是妈妈的话。

    孩子在前头跑,妈妈一边追赶一边叫喊:“孩子呀,你别笑啦!别跑啦!看你跑得小脸上都是汗了!看你好不容易采来的花,花瓣都落在路边上了。”这第三节,话也挺平常,疼爱孩子的妈妈遇到类似的场合都会这样呼唤的。可是一看到落在石砌的山道上的花瓣,妈妈忽然想起了什么。她呼唤在她前面奔跑的孩子:“你回过头来瞧一瞧呀,那落在山道上的红红的一滴一滴,你说像个什么呀?”妈妈忽然想起了什么呢?她说那些花瓣——红红的花瓣,到底像个什么呢?花瓣不是一片一片的吗?在她的眼睛里怎么会变成一滴两滴了呢?这么一想,咱们全都明白了。

    正因为咱们已经明白,诗人到了儿也没有把谜说破。他只说,“路上的石头它记得,/山里人们也没忘掉”。连路上的石头都记得,山里人怎么会忘掉呢?妈妈正因为没有忘掉,她忽然愣住了。可是她什么也没有说。咱们相信她总有一天要说的,等到孩子稍稍懂事的时候,等到孩子戴上红领巾的时候,等到孩子面对团旗宣誓的时候……红红的一滴一滴,曾经怎样洒在咱们祖国的每一寸土地上,如此伟大的史实必须让后来的人知道,让每一个人牢记在心里。还要让大家都来想一想,咱们后来的人必须怎样做,才不至于辜负了那红红的一滴一滴——曾经滋润了祖国大地的,没法数得清的,像花瓣般鲜艳的,那红红的一滴一滴。

    这首诗有好几行都用“了”字结尾,按普通话,“了”字这样用应该念作轻声“le”,可是在歌谣和戏曲里,往往念作“liǎo”。在这首诗里,念作“liǎo”比较合适,可以使押“iao”韵的行数多一些,听着顺耳。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