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子兵法-形篇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内容提要】

    本篇为《孙子兵法》第四篇《军形篇》,其精髓在于要不打没有把握的仗,怎样能够百战不殆?要求将帅要有一双慧眼,可以洞察周围局势的变化,出台最有效的方法。围绕精髓所在,讲述了“先不可胜,以待敌之胜”的作战原则,用兵出战的基本原则。

    前一篇着重论述的是“全胜”的战略思想。这一篇则是论述战争中攻守的问题。应如何造成一种守必固、攻必克的全胜态势是本篇的重点所在。

    首先,指出本篇的精髓:“先不可胜,以待敌之胜。”也就是要做到:守要守的不可胜;攻要攻的有机可乘。在兵力少的情况下,要注重防守,在兵力充足的情况下才能进攻。守要守的十分隐蔽,不会被轻易的发现。攻要攻的出其不意,有一种势不可挡的势头。

    其次,提出要认清局势之后再出兵作战的原则。指出最理想的胜利不是一般人所能预见的胜利,也不是通过兵刃相见,硬拼死打的方式取得的胜利,而是依据敌我双方的实力以及局势的发展变化而采取相应的措施,勇夺的胜利。也就是说在战争中,不能一味地依靠蛮力来取得胜利,而是要在战前做深入的研究与了解,在事先就要十分了解敌我双方的实力,还要在战争中看清情况的变化,根据变化的情况而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是战争中最理想的胜利。

    最后,指出用兵要重视“修道而保法”。修明政治,严肃法纪,能够造成我方全胜的态势。同时阐述用兵的五项基本原则:

    度、量、数、称、胜。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只有注重以上五项基本原则,同时对敌我双方的作战实力进行详细的综合比较与衡量,确认我军已经形成全胜的形势之后,才用兵出战,才能取得最后的胜利。

    【原文】

    孙子曰:昔之善战者,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不可胜在己,可胜在敌。故善战者,能为不可胜,不能使敌之可胜。故曰:胜可知而不可为。

    【注释】

    昔:过去,从前。

    先为不可胜:先创造有利的形势,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

    先,首先。为,造成。

    以待敌之可胜:来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

    待,等待。

    在己:在于自己。这里是指要取决于自己。

    在敌:在于敌人。这里是指要取决于敌人。

    使:强迫使之。不能使敌之可胜:不能强迫使敌军被我方所战胜。

    胜可知而不可为:胜利可以预知,但不可以强求。

    【译文】

    孙子说:从前,善于用兵打仗的人,总是首先创造有利的形势,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然后等待和寻求敌人可能被我战胜的时机。使自己不可能被敌人战胜,主动权掌握在自己手中;能否战胜敌人则取决于敌人是否有可乘之隙。所以,善于用兵打仗的人,能做到自己不被敌人战胜,不能强迫使敌军被我方所战胜。

    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胜利可以预知,但不可以强求。

    【原文】

    不可胜者,守也;可胜者,攻也。守则不足,攻则有余。

    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胜也。

    【注释】

    守则不足:守,是指防守。不足,这里指兵力不足。守则不足:是指由于兵力十分不充足所以要注重于防守。

    攻则有余:攻,是指进攻。有余,指的是兵力有余。攻则有余:由于兵力的充足可以采取进攻。

    藏于九地之下:藏,隐藏,深藏。九地,古人常把“九”

    表示数的极点。九地指地的极深处。藏于九地之下:是指将军队深藏于十分隐蔽的地方,就像隐藏于地下一样。

    动于九天之上:动,发动,在这里可以指进攻敌军。九天,天的极高处。动于九天之上:是指军队进攻时就像从九天之上突然而降,使敌人毫无防备。

    【译文】

    当我无法战胜敌人时,则采取防守,可能战胜敌人时,则采取进攻。防守是由于兵力不足,进攻是由于兵力有余。善于防守的人,像深藏于地下一样,使敌人无形可窥;善于进攻的人,就像从九天之上突然而降,使敌人无从防备,因此,能够既保全自己,又取得完全的胜利。

    【原文】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非善之善者也。战胜而天下曰善,非善之善者也。

    故举秋毫不为多力,见日月不为明目,闻雷霆不为聪耳。古之所谓善战者,胜于易胜者也。

    故善战者之胜也,无智名,无勇功,故其战胜不忒。不忒者,其所措必胜,胜已败者也。

    故善战者,立于不败之地,而不失敌之败也。是故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败兵先战而后求胜。

    善用兵者,修道而保法,故能为胜败之政。

    【注释】

    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见,预见。众人,指一般的人,平常的人。知,知道。见胜不过众人之所知,意思是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所能预见的。

    善之善:善,好的意思。善之善:指的是最理想的,最好的,高明之中更为高明的。

    天下曰善:天下人都说好。

    举秋毫不为多力:秋毫,鸟兽秋天新长出来的细毛。指极轻极细微的东西。多力,是指力量很大。举秋毫不为多力:在这里指的是举起像秋毫一样的东西不能算作是力量很大。

    明目:眼睛明亮。

    聪耳:耳朵的听觉很灵敏。耳聪。

    无智名:智,智谋。名,名声。无智名:没有多智多谋的名声。

    无勇功:勇,勇武的战功。无勇功:没有用武的战功。

    战胜不忒:不忒:无疑虑、却有把握,没有差错的意思。

    战胜不忒:意思是说想打胜仗不会有差错,是很有把握的。

    胜已败者也:已败,已经失败,早已经处于必败的地位。

    胜已败者也: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必败地位的敌人。

    瑏瑡不失敌之败:失,失去,丧失。敌之败,敌人的失败。不失敌之败: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

    瑏瑢胜兵先胜而后求战:胜兵,打了胜仗的军队。先胜,这里是指首先创造取胜的条件。求战,宣战。胜兵先胜而后求战:打胜的军队要首先创造出取胜的条件之后再向敌国军队宣战。

    瑏瑣败兵先战而后求胜:败兵,打了败仗的军队。先战,先打仗。求胜,企求侥幸胜利。败兵先战而后求胜:意思是说打了败仗的军队是因为先打仗而之后再企求能够侥幸取得胜利。

    瑏瑤修道而保法:修道:指政治、军事、等各方面条件的准备。保法:保持法度,确保法纪。修道而保法:是指修明治道,确保法度。

    瑏瑥为胜败之政:为,成为。政:主事者,主宰者。为胜败之政:能成为掌握胜败决定权的主宰者。

    【译文】

    预见胜利,不超过一般人所能预见的,这算不得高明中最高明的,经过力战而后取胜,即使是天下人都说好,也不算是高明中最高明的。这就像能举起秋毫算不得力大,能看见日月算不得眼明,能听到雷声算不上耳聪一样。古时候所说的善于打仗的人,总是战胜于那些看起来容易战胜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取得了胜利,既显不出多智多谋的名声,也看不出勇武的战功。因为他的取胜是能见微察隐、没有差错的,之所以没有差错,是由于他们采取了必胜的作战措施,战胜那些已经处于必败地位的敌人。所以,善于打仗的人,总是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同时不放过任何击败敌人的机会。因此,打胜的军队,总是先创造取胜的条件,而后才同敌人作战;而失败的军队,总是先同敌人作战,而后企求侥幸取胜。会用兵的人,善于修明治道,确保法度,所以他能掌握胜败的决定权。

    【原文】

    兵法:一曰度,二曰量,三曰数,四曰称,五曰胜。

    地生度,度生量,量生数,数生称,称生胜。

    故胜兵若以镒称铢,败兵若以铢称镒。

    胜者之战民也,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者,形也。

    【注释】

    度:度量,这里是指土地面积一样大小。

    量:容量、数量。指的是物产数量的多少,粮草是否充足。

    数:数量,是指兵数量的多少。

    称:衡量,衡量敌我双方实力的对比情况。

    胜:胜利。这里指权衡敌我双方的土地面积,生产数量和兵员多少,就能预见谁可获胜。

    以镒称铢:镒与铢都是古代的重量单位,一镒为二十四两,一两等于二十四铢。一镒有一铢的五百多倍。相差悬殊,这句话的意思是比喻双方实力相差极大。

    战民:指挥士卒作战,“民”做“人”解。这里指士卒。

    决积水与千仞之溪:决,冲决,决开。仞,古代时所用的高度单位,一仞为七尺。决积水与千仞之溪:决开的山涧积水从几千尺高的高处冲下来,势不可挡。

    形:这里指的是由军事实力而造成的势。

    【译文】

    用兵的法则:一是“度”,二是“量”,三是“数”,四是“称”,五是“胜”。敌我双方所处地域的不同,产生双方土地幅员大小不同的“度”,敌我幅员大小的不同,产生了双方物质资源丰瘠不同的“量”,敌我物质资源不同的量,产生敌我双方军队人员不同的数,敌我军队人员的不同,产生敌我双方实力不同的称。所以说,胜利的军队对失败的军队来说,就好比是以镒称铢一样,前者处于绝对优势的地位;失败的军队对胜利的军队来说,就好比是以铢称镒一样,前者处于绝对劣势的地位。打胜仗的人在指挥军队作战的时候,就像从几千尺的高处决开山涧积水一样,势不可挡。这就是“形”——军事实力。

    【战例】

    秦灭楚国之战

    战国末年,秦国大将王翦大胜楚军的战例充分证明了《孙子兵法》之《形篇》所提出的用兵原则。

    公元前圆圆缘年,一心想要统一中原的秦王嬴政谋划进攻楚国。秦王在出兵之前问大将李信,攻打楚国需要多少兵马。李信是征战多年的一员猛将,屡获战功,掉以轻心,大言说二十万人马足矣。秦王又问王翦需要多少人,回答是非六十万人不可。秦王认为是老将王胆怯了,勇气锐减,因此起用了李信为将、蒙武为副将,率二十万军马进攻楚国。李信初战告捷,一举攻下平舆,又进而西进攻下田城,便约率兵攻打寝邱的蒙武迅速西进城父,合兵向纵深挺进。

    这时,楚国见秦兵已经深入本国境内,便派项燕为大将,领兵二十万人,水陆并进,于西陵迎击秦军,并派副将屈定,在鲁台山一带设七处伏兵。在西陵秦楚两军相遇,战斗异常激烈,秦军前进受阻,难分难解之时,屈定的七处伏兵突然杀出,秦军两面受敌,大败而逃。项燕乘胜追击,杀秦军都尉七人、士卒无数,直至平舆,收复所有失地。李信兵败,尚未攻至城父的蒙武见势立即撤兵,伐楚之战告败。

    满怀必胜信心的秦王,得知后大怒,下令撤除李信官职。此时王翦早已告老还乡,开始隐居。秦王亲自登门请王翦出山收拾残局。王翦推辞不过,答应出兵,但仍坚持原意,非六十万人马不足以战胜楚国。秦王不解,问将军为何非要六十万人马不可?

    王翦道:“古时打仗,先约定日期,事先摆好阵型,交战中要遵循一定的规矩礼节,所以那时打仗不需要很多的士兵,现在情况却发生了变化,列国争斗,多以强凌弱,以多侵少。每次交战,动辄数万,围城动辄数年,一些国家更是都得服兵役,军队的人数大大超过了春秋五霸争雄。更何况如今的楚国拥有东南广大地域,人口众多,资源丰富,一声号令,便可动员百万人员参战,想要征服它,非六十万人马不可。”王翦的分析非常合乎情理,使得秦王心服口服,终于答应请求,命王翦率六十万大军出战楚国。

    王翦率军来到楚国边境。楚军立即出兵抗敌。两军对垒,战争一触即发。但是王翦大军驻扎在天山之中,连营十里,坚壁固守,任凭项燕每日前来挑战,他都置之不理,并不应战。日复一日,项燕以为王翦年事已高,惧怕楚军,渐渐的骄傲轻敌。秦营之中,王命人每天杀猪宰羊,改善士兵的伙食,将军与士兵同吃同住,对士兵疼爱有加,关怀备至,官兵上下一心。王翦一边拒绝敌军的挑战,一边教导士卒进行投石和跳跃游戏。以此增加士兵的体质,提高技能,同时,命令秦军不许越过楚国边界砍柴,抓获敌境百姓要给予酒肉款待,释放回家。秦军的怯战和友好,在边境一经传开,百姓对秦军的恐惧和对抗逐渐减少。如此相持一年多,项燕总是求战不得,便认定王翦的怯懦,更加放松警惕。楚营中,士兵精神涣散,对敌军毫无戒备。而休整一年的秦军个个精力旺盛,士气正高。

    王翦看准时机,突然下令进攻楚军。首先选取两万精兵打先锋,兵分两路向楚军发起猛烈进攻,并命令部队:各路人马只要打败敌军,便可以各自为战,向楚军纵深进攻。早已等待已久,磨拳擦掌的将士,突然发起进攻,势如破竹,迅猛异常,所向无敌。而长期麻痹的楚军突遭袭击,仓皇应战,斗志全无,没有任何反抗能力。未经几战,便大败,主将项燕率军东撤。秦军乘胜追击,又获永安城。数月之间,秦军先后攻占淮北、淮南、江南等地,一举攻破楚都寿春,最后俘虏了楚王负刍,杀了楚将项燕。到第三年,公元前223年,秦王终于并吞楚国。秦军灭楚之战,是中国历史上疲敌制胜的典型战例。主将王翦用兵善于分析敌我形势,然后采取正确的策略,战术方针,对敌人发起进攻。

    正是《孙子兵法》之《形篇》中所言:“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胜”,“守则藏与九地之下,攻则动于九天之上”,终于一举打败了楚国。

    长平之战

    战国中晚期,秦国任用商鞅实行变法,经过多代的努力,国势日益强盛,它西并巴、蜀,东侵三晋,南攻荆楚,取得军事、政治、外交各方面的全面胜利,至秦昭王时,秦国已成为战国七雄中实力最强大的国家。当时秦周边的韩、魏、燕、赵四国,为了遏制秦的扩张,形成了松散的联盟关系。四国之中,最强的是赵,最弱的是魏。秦采用“远交近攻”的战略,从公元前268年起,先出兵攻魏,迫使魏亲附于己。接着又大举攻韩,韩王异常恐惧,遂遣使入秦,表示愿意献上党郡(今山西长治)求和。

    但韩国的上党太守冯亭却不愿意献地入秦,为了促成韩、赵两国联合抗秦,他主动将上党郡献给了赵国。赵王目光短浅,在不计后果的情况下,贪利受地,将上党并入自己的版图。赵国这一举动,无异从秦国口中夺食,秦王大怒,于公元前261年派兵攻打上党。上党赵军不敌,退守长平(今山西高平西北)。赵王闻秦军东进,就派大将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以图夺回上党。这样,战国时期规模空前的长平之战的序幕就揭开了。

    廉颇率赵军主力抵达长平后,即向秦军发起攻击。由于秦强赵弱,赵军连战皆负,损失较大。廉颇鉴于实际情况,及时地改变了战略方针,决心转攻为守,依托有利地形,筑垒固守,以逸待劳,使秦军钝兵挫锐陷于疲惫。廉颇的这一手段发生了效益,秦军的进攻势头被抑制了,两军在长平一带相持不决。

    为了打破这个不利的僵局,秦采用离间手段,派人携带千金去邯郸收买赵王的左右权臣,离间赵王与廉颇的关系,四处散布流言:廉颇防御固守,是快要投降秦军的表现;秦军最害怕的是赵奢的儿子赵括。不谙军情的赵王本就认为廉颇怯战,听到这些流言立刻命令赵括接替廉颇为将。

    赵括是一个缺乏实战经验,只知空谈兵法的人。他到了长平后,一反廉颇所为,更换将佐,改变军中制度,搞得全军官兵离心离德,斗志消沉。他改变了廉颇的战略防御方针,积极筹划战略进攻,企图一举而胜,夺回上党。

    秦王见离间计得逞,立即任命骁勇善战的广武君白起为上将军,出任秦军统帅。为了避免引起赵军的警惕,秦王命军中对此严守秘密。

    白起到任后,针对赵括没有实战经验、鲁莽轻敌的弱点,采取后退诱敌,围困聚歼敌军的作战方针,对兵力作了周密的部署:以原先的前线部队为诱敌部队,等待赵军出击后,即向主阵地长平撤退,诱敌深入;其次,利用长壁构筑袋形阵地,以主力守卫营垒,抵挡赵军的进攻,并组织一只轻装锐勇的突击队,待赵军被围后,主动出击,消耗赵军的有生力量;其三,用奇兵二万五千人埋伏在两边侧翼,待赵军出击后,及时插到赵军的后方,切断赵军的退路,协同主阵地长壁的秦军,完成对出击赵军的包围;其四,用骑兵五千插入渗透到赵军营垒的中间,牵制和监视营垒中的赵军。

    战争的发展果然按着白起预计的方向进行。公元前268年8月,赵括统帅赵军向秦军发起了大规模进攻。两军刚一交锋,秦军的诱敌部队即佯败后退。赵括不问虚实,立即追击。赵军前进到秦军的预定阵地——长平后,即遭到了秦军主力的坚强抵抗,攻势受挫。赵括欲退兵,但为时已晚,预先埋伏的秦军两翼二万五千奇兵迅速出击,及时插到赵军进攻部队的后方,切断了赵军与其营垒的联系,构成了对进攻赵军的包围。另外的五千骑兵也迅速地插到了赵军的营垒之间,牵制、监视留守营垒的赵军。白起又下令突击部队不断出击被围的赵军。赵军数战不利,情况危急,被迫就地构筑营垒,转攻为守,等待救援。

    秦昭王听到秦军包围赵军的消息,亲赴河内(今河南沁阳),把当地十五岁以上的男丁组编成军,增援长平战场。这支部队占据长平以北的丹珠岭及其以东一带高地,断绝赵国的援军和后勤补给,从而确保了白起彻底地歼灭被围的赵军。

    9月,赵军断粮已达46天,内部互相残杀以食,军心动摇,局势非常危急。赵括组织了四支突围部队,轮番冲击秦军阵地,希望打开一条血路突围,但都未能奏效。绝望之中,赵括孤注一掷,亲率赵军精锐部队强行突围,结果仍遭惨败,自己也命丧秦军乱箭之下。赵军失去主将,斗志全无,不再作抵抗,全部解甲投降。这四十万赵军降卒,除幼小的二百四十人外,全部被白起坑杀。秦军终于取得了空前激烈残酷的长平之战的彻底胜利。

    战国中晚期的秦赵长平之战,开创了我国历史上最早、规模最大的包围歼灭战的先例。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