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格拉底-哲心初现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青年苏格拉底

    德尔斐神谕说,苏格拉底是全希腊最有智慧的人。尽管没有人能否认苏格拉底的非凡,但有关他青年时期的事迹却不为人知。

    有人说,苏格拉底在年轻时打算继承父亲的工作,做一名雕刻师,可是,没人知道这是他多大时的事。著名的旅行家毛沙尼亚斯,在公元2世纪写的一本书——《希腊旅游介绍》中提到,阿库拉普利斯的入口有一尊“美丽的女神像”,传说是苏格拉底的作品,可是,直到现在,史学家仍不采纳这种说法。

    伟大如苏格拉底,一定留下了不少传闻轶事。有些传闻或许并非随便捏造,而是具有某些根据的。今天的我们只能从传说中大致揣摩苏格拉底年轻时的情形。比如说,有人指出苏格拉底是个专放高利贷的人,可是,喜剧作家阿里斯托芬曾以苏格拉底为原形创作了名为《云》的喜剧,其中并未提到苏格拉底放高利贷的事。

    一提到青年,就不免使人联想到神圣的爱情。可是,恋爱以及所有与异性有关的事情,似乎很少和苏格拉底有关,至少目前尚未发现有关这类事的记载。当他已经70岁高龄时,却还像个襁褓中的幼儿一样单纯。如果说,他对男女间的情感抱以非常纯真的看法,似乎也有失偏颇,因为在当时雅典混乱不堪的社会风气之中,他又是出了名的节制者,所以在感情上,他是否真的始终如一,我们也无法肯定。

    苏格拉底认为灵魂独立而且不灭,如果按这个逻辑进行分析,苏格拉底的生活应该是很单纯的,他天性纯良,关心所有天地间的事情。所以,在当时的文化、艺术中心雅典,苏格拉底找到了他的归宿。

    神秘的声音

    宗教与哲学是人类生活的两大精神支柱,两者也彼此渗透、影响。苏格拉底自称有一种无形的、内在的声音在指导他的行为——这种声音被称为“神秘的声音”。

    这个“声音”自他幼年时就在他左右,而且常在他心中突然出现,也是使他继续生存,或者说维持他生活的一种魔力,就像是守护在他身边的魂灵一样。柏拉图将之称为“奇异的征兆”或“奇异的东西”。

    一次,苏格拉底受邀参加悲剧诗人阿加松举行的宴会,他边走边想,因此步速很慢。为了不耽误别人,他让与他同行的人先走,可最终独自行路的他却走到了阿加松隔壁人家的大门前,站在那儿发呆。别人喊他,他似乎根本听不见,仍然站在那儿,这种事儿经常在他身上发生。后来,人们如果看到他这样,就知道他又陷入深思了。

    苏格拉底到阿加松家后,阿加松请他讲讲到底在想些什么。苏格拉底回答道:“如果让智慧在我们之间互相碰撞、震荡,它就会从我们中比较多的一方自动汇入比较匮乏的一方。就像一整杯水,会通过毛线,一点点流到一只空杯子里一样。”

    无论这种“奇异的声音”,他是如何感受到的。但只要服从它,就是对神的绝对信任。不管这个世界有没有神,对苏格拉底来说,他都必须依从那个声音的指引。

    一旦这种“奇异”的声音在苏格拉底心中响起,他就会进入一种忘我状态,让人觉得他魂不守舍。事实上,他并没有钻研或思考任何具体问题,他只是在感受某种具有神秘性的存在,这就是“冥想”。

    冥想可以在任何时间或地点进行。冥想时,周围的一切客观事物都完全与冥想者无关,而冥想的时间,有长有短。一次,苏格拉底在波提亚的阵地中,整整站了一天一夜,纹丝不动。苏格拉底周围的人都知道他的生活习惯,所以,大家平时都随着他的心性,不加干预。

    苏格拉底到底体验了什么?没人知道。他是否听到了“神的声音”或接受了“神的委托”呢?

    有关他内心的这些声音,可以说是“超自然的”。这声音通常在向他提出某种警告,如果他无视或忽视了这种警告,那就会有不幸的事降临。一旦有尚未预知的危险来临或将发生不幸时,不安感会紧紧地抓住他,然后,神秘的声音就会告诉苏格拉底一些事情。苏格拉底非常重视这种声音,认为一定要遵从它的指示:这声音不仅告诉苏格拉底该如何约束自身,有时也会指导别人的行为。这种指示无所谓对错,因为它从不发出与伦理有关的行为指示。

    而泰勒认为,所谓的“神秘的声音”,是苏格拉底对“可能到来的厄运”的一种敏感的洞察力。他将这种“神秘东西的指示”广泛地宣传,虽然动机是好的,但有人认为他这是妖言惑众,亵渎神明。结果,这成为了苏格拉底被控告的原因之一。

    根据柏拉图在《对话录》中的记载,苏格拉底对“死亡”格外关注,他坚信人死后会到另一个世界。《斐德罗篇》与《理想国》中都引述了苏格拉底谈到天堂与地狱时讲述的充满想象的神话。

    苏格拉底诞生时,在爱琴海的美里塔斯(小亚细亚西岸的一个希腊古城)所产生的哲学和科学已经发展了近一个世纪。在客蒙和伯利克里的领导下,此时的雅典不但是希腊政治和经济的中心,也是各方思想会聚交流的中心——一个名副其实的思想界圣地。

    公元前6世纪左右在美里塔斯成长的科学与哲学,在伯利克里时代,经由伊奥尼亚的数学天才毕达哥拉斯,从爱琴海地区传到了意大利南部。东方的文化也在此时渐渐传到了西方。东西方在天文学、数学、生物学等学科领域彼此影响,这种影响是在理性和开放的环境下进行的。

    苏格拉底20岁左右时,东西方的宇宙学说已分别独立地发展成两个体系,并且相互对立。东方的宇宙观是一元论,西方的则是二元或多元论。

    东方的一元论认为,宇宙中的一切物质(包括精神)都由“气”构成。而西方与之不同的看法中最具代表性的是恩培多克勒的观点。他认为,所有的物质都是由土、水、火、气所组成的,它们彼此碰撞、融合而成了万物。

    另外一个说法,是毕达哥拉斯学派所提出的。他们认为,数学能解决一切问题,包括宇宙的奥秘,所以他们提出的原理就是一些严密的数学公式。他们认为万物是由“点”或“单位”组成的,这些“单位”或“点”以特定的几何形态排列。

    东西方对万物起源的不同看法,为哲人们的讨论提供了丰富的素材,而这些讨论必然是苏格拉底所关心的。这些争辩所产生的思想之花,无疑也刺激了苏格拉底的思想,为他的卓越奠定了基础。

    苏格拉底年轻时,热衷于追求自然科学知识。他常思考的内容是:我们所见到的一切都是如何出现的?又是如何消亡的?他热切地追求这类问题的答案。

    根据色诺芬《回忆苏格拉底》的记载,苏格拉底年轻时,就对当时的科学发展水平有了相当程度的认识,而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也有类似的描写。由此可知,苏格拉底当时确实涉猎广泛,研究过东西方流行的各种不同的宇宙形成说。

    因为研究自然,他脑海中的问题越来越多:为什么皮肤会有冷热等感觉?为什么人们说某些东西腐烂后会变成其他的物质?他想,这或许是空气造成的,或许是火,或许是生物本身,或许是其他什么原因,或许都不是。

    种种问题困扰着他,直到有一天,他看到了阿那克萨哥拉斯的著作,忽然间,他觉得自己终于找到了答案。

    阿那克萨哥拉斯认为“理性”为世间万物建立了秩序,也是万物存在的根本原因。

    苏格拉底从阿那克萨哥拉斯的书中感受到“万物生存的原因”,因此他觉得异常的高兴。阿那克萨哥拉斯在书中说:“理性是维持万物秩序的原因。”这句话对苏格拉底来说,意义非凡,当他继续阅读此书时,又发现了不少新问题。不过无论如何,他觉得自己已经找到了通往他所追求的世界的路径。

    那么,“理性是维持万物秩序的原因”是什么意思?这是说,理性规定了万物存在的地点,让万物处在最恰当的位置,也让行星按照一定规则运行。每一种东西如何诞生?如何消灭?如何存在?……人类要想弄清楚这些,就必须清楚别的东西对它的影响,或是它本身对别的东西的影响。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良好的秩序建立在什么条件基础上。

    在苏格拉底看来,阿那克萨哥拉斯的学说,等于告诉了他宇宙万物存在和运行的法则,而人类必须要做的,就是研究人类本身及其他与人类有关的事物。

    苏格拉底期待进一步了解大自然并彻底清楚天体的运动规律。他希望知道太阳、月亮和其他星球如何移动,它们之间是否能彼此影响?但是阿那克萨哥拉斯却一直强调,所有物体都基于理性而建立秩序,他们现在的情形,就是最好的情形。换句话说,他只指出“理性”是万物存在的基础,却没有进一步说明为什么这样就是最好的,更没有说明“理性”所主宰的宇宙是明智与计划的化身。

    阿那克萨哥拉斯的理论曾使苏格拉底以为找到了真理,但是当他进一步研究后,他又失望了,他只好承认自己“毫无研究自然科学的头脑”,又去找寻另一条道路。他成功了,而且成为了一名大师——辩证法和苏格拉底式诘问就是他找到的另一条研究途径。

    无知之知=最有智慧

    人都有自己百思不解且又无法让别人帮忙解决的问题,一些苦恼便因此而产生。然而具体到每个人时,由于个人的情况不尽相同,所以部分人的苦闷时期很长,部分人则很短。苏格拉底大概是在30至40岁左右,抑或是20多岁时遭遇到了这种痛苦。

    苏格拉底费尽心机才找到阿那克萨哥拉斯,并对他抱以无限期望,可是他最终还是让苏格拉底失望了。苏格拉底没有真正的老师,他必须在混沌中独自探索道路,靠自己的努力,寻找自己。

    苏格拉底从阿那克萨哥拉斯的书中,学到如何运用自己与生俱来的感觉去接触事物,用眼睛去观察事物,于是他转而研究理论,再由理论探寻事物的本质。苏格拉底假设自己运用理论所得到的信息是经得起考验的,那么在研究的过程中,原因和结果应该都会自然显现,并且同理论一致。假设这些理论是真理,那么不与这些理论情形一致,就是错误的。

    纵观苏格拉底的一生,他是这样找到人生路径的:首先,是从研究自然到研究人类的变化。最初苏格拉底全力研究自然,最终却发现人类的灵魂比草木、星星、石块更为重要,于是他开始探索一切思想的客观性。其次,他有代表全人类普遍性的使命感。最后,从被控告到被判处死刑,他都致力于研究灵魂不灭的问题。

    过去的希腊哲学家,并不关心人类该如何追求智慧,而苏格拉底则始终以“爱智者”自居,从不承认自己是智者。他曾说:“我只知道一件事,那就是我什么也不知道。”这句话充分表现了他的谦虚,也使他的名声更为不朽。苏格拉底曾这样说过:

    “我有一位朋友名叫凯勒丰,他是个一贯做事认真的人,由于他瘦小、皮肤很白,所以被朋友叫为‘蝙蝠’或‘夜之子’。阿里斯托芬,还有别的喜剧作家,常用这些绰号嘲笑他。凯勒丰曾到德尔斐神殿,他问阿波罗神,究竟世界上有没有比我更聪明的人?女巫回答说:‘没有。’我听到这个结果,很是不解,自问:‘神究竟想要对我说什么呢?这句话是不是有什么暗示呢?’”

    “我从来不觉得自己比别人聪明、比别人有更多的知识,神却说我是最聪明的人。神绝对不会说假话的,因为那将使其失去神格。我为此迷惑了很久,反复思考,究竟神要对我说些什么?终于,我想出了一个方法来试验神谕的本意。

    “神说我是最聪明的人,那我只要能找出一个比我更聪明的人,神的本意就会显现。所以,我将以管理我们社会的大人物为对象,和他讨论。经过我的仔细观察,我认为这么一个人——这里无须指出他的姓名,他只不过是个雅典人,一个和我谈过一回的人罢了——被大多数的人认为是很有知识的,而他本人似乎也没有敬谢不敏的意思。但依我看来,他并非像人们所认为的那样——凡是认为自己有知识的人,实际上并没有知识,我只是想让他明白自己的愚昧,万万没想到他却怨恨我。而周围的人,因为不清楚事情的始末,也对我产生误解,于是我只好跑掉。但每当我独处时,我的脑海中总会浮出这么一个念头:无论如何,我比这个人更聪明。或许我们都不知道善与美的根本,但这个男人自以为什么都知道;我虽然也不知道,但至少我从不认为自己什么都知道,所以我似乎比这人要聪明一点儿。而我聪明的程度,恰好和我没有恬不知耻地以不知为知的那种自觉程度成正比。

    “后来,我又跑到许多看上去很聪明的人的面前,和他们讨论后,我果然得到与之前相同的经验:一些没有知识的人,总自认为自己很有知识。如此看来,神的证言,果然是不能否定的。”

    从这段话里,可以看出苏格拉底语言的讽刺特点。

    苏格拉底不断和人探讨,以寻找是否有人比自己聪明,但每一次都引起别人的不满,受人憎恶。尽管这种情形使他更为出名,却也因此使他走上被控告的道路。换言之,这种被控诉的结果,正根源于他无意间的讽刺。

    柏拉图《对话录》的《申辩篇》中,引述了苏格拉底的述辞,相当精彩,引人欷歔。苏格拉底对于人性有着敏感细腻的感受力,他发现在他身边,有一些追求名誉或贪婪钱财的人,把真知当做小虫,总是不经意地将它踩碎。可悲的是,这样的人,并不是少数。

    德尔斐神殿的神谕,据说是这样的——

    “索福克勒斯很聪明,

    欧里庇得斯更聪明,

    但在凡人之中,

    苏格拉底最聪明。”

    苏格拉底深入认知人类时,将“无知”和“无知之知”结合,理性稳健地找寻真理,他认为探索人类灵魂的本质是自己的义务与使命,而那些无意间得来的名誉,反而使他困扰。爱智之心,已成为他的行动支柱。

    苏格拉底前往诗人聚集的地方,那里的诗人写下为酒神狄俄倪索斯祭典时使用的饱含狂热的合唱歌及轮舞歌;他又到拥有专业技能的人喜欢聚集的地方去,这些人确实知道苏格拉底不知道的事,但是,他们仍然犯有与其他人相同的错误——只因为自己的特殊才能,能创造出很好的作品,就自认是最聪明的人。并且,他们对自己不知道的事,也喜欢装出很内行的样子。

    苏格拉底在寻找最聪明的人的过程中,遇到了一些奇怪且有趣的现象。不知什么原因,一些又闲又有钱的人,喜欢跟在他后面,在他说话时静静旁听。他们似乎对苏格拉底的举止很感兴趣,甚至经常模仿他的行为,也通过讨论的方式寻找比他们自己更聪明的人。

    苏格拉底名声远扬,别人模仿他的行为,一传十,十传百,也增加了他的知名度。他不仅在雅典城赫赫有名,甚至整个希腊都知道他享有“最聪明的人”之称,大家都叫他“研究智慧和道德的人”,另一方面,也有人叫他“不承认神的存在的人”或“强词夺理的人”。

    当时,苏格拉底已近40岁,他曾经说过“妥善照顾自己的灵魂,使其日臻至善至美”,他所说的“照顾”,就是指培养理性的思考习惯、理性的行为方式,从而认识人自身。

    论孝德

    苏格拉底的实际结婚年龄,已无从考证。不过他被执行死刑时,已有三个儿子,长子叫兰普洛克勒斯,另外两个则都还很小。由此推定,他和赞西佩结婚时,可能已是中年了。

    柏拉图在《斐德罗篇》中形容苏格拉底的妻子赞西佩是一位用情专一的女性。色诺芬在《回忆苏格拉底》中也没有关于她是泼妇的记载。但是,亚历山大的学者,却认为赞西佩是一位偏执且凶悍的女子,稍不如意就会恶言相向。真实情况到底是怎样的,人们难以得知。但普通认为柏拉图和色诺芬的记载,应该比较正确。

    有一次,苏格拉底的长子兰普洛克勒斯惹恼了他的母亲,苏格拉底看到这个情形,当场训斥了他,可兰普洛克勒斯反而对苏格拉底说:“母亲那该死的坏脾气,谁能忍受得了!”

    “母亲的残酷和野兽的残酷相比,哪一种更让你无法忍受?”

    “我认为是母亲的残酷。”

    “那么到目前为止,她有咬过、踢过你吗?要知道,有很多人被野兽咬过、踢过。”

    “虽然她没有,但就算她能把全世界都送给我,我也不愿和她在一起,我实在是不想听她那些骂人的话。”

    “你想,你从婴孩长到现在,说过多少让她难过的抱怨的话,做过多少顶撞她的事情呢?当你生病的时候,又给她带来多少痛苦呢?”

    “但我从来没有做过一件事,或说过一句话让她觉得羞耻。”

    “你母亲说的话,会比戏剧中,两个人的对骂还要难听吗?”

    “演员们忍受对骂是很容易的,因为双方都知道那是虚假的,彼此怎么会感觉受到伤害呢?”

    “你既然明白这个道理,你怎么会不清楚你母亲所说的话也没有恶意呢?相反,她是那个最希望你比别人更好、更幸福的人。你怎么会感到烦恼呢?难道你认为,你的母亲对你怀有恶意?”

    “我没这么想。”

    苏格拉底继续说:“当你生病时,你的母亲向神祷告,希望神治愈你,你认为这是冷酷吗?如果连这么好的母亲你都无法忍受,我想你大概对任何好事都忍受不了。难道还有别人是你感到应该尊重的吗?或是你已下定决心,不让任何人高兴,无论他们是谁,你都不去听他们的话?”

    “我当然不会这样!”

    “你冷时,别人会替你生火取暖,你却浑然不觉。人人都希望身边有帮他做好事的人,却总是感受不到现实中既存的温暖。你如果不信,可以试着想想,当你失败时,是不是希望有人为你带来好运,援助你呢?你会不会也希望邻居都喜欢你呢?”

    “没有错,我是这么想的。”

    “当你在世间旅行时,与你同行的伙伴或你在路上遇见的所有人——无论这些人是你的朋友或是敌人——都与你一点关系都没有吗?或许这些人的好意,对你不重要?”

    “我觉得很重要。”

    “你愿意得到别人的喜爱,但对于比任何人都更爱你的母亲,你却不尊重她,这样对吗?国家对忘记恩情的人,可以不加以惩罚;对受到恩惠却不回报的人,也可以原谅,但是唯独不能原谅不尊重双亲的人。不孝顺的人会受到国家惩罚,他会被取消做领导者的资格。国家进行祭典时,这类人的祷告不会被神接受。不仅如此,如果有人不去参加已过世双亲的祭祀活动,国家就会派人调查他的身份并惩罚他。所以,孩子!你要好好想想,如果自己有过不孝敬父母的行为,必须立刻请求神原谅你,神一旦认为你是一个不知感恩的人,就不会赐福于你。其他人也会因你对双亲的不敬而轻视你,最后你将没有朋友,孤身一人,因为一旦人们发觉你是不知感恩的人,就会认为和你打交道毫无意义,更没有必要对你好,因为你不会感谢他们。”

    苏格拉底希望通过开导让儿子与母亲之间的误会解除,并让儿子认识到父母责任的重大与艰巨。

    男人必须照顾女人,要为即将诞生的孩子的一生打算,并作好准备。女人冒着生命危险怀孕,不但担负着母亲的责任,还要忍受肉体的痛苦。费了很大的力气生出孩子后,她不但没有得到任何回报,还要付出心血哺育他们。

    新生儿不认识照顾他的人,也无法说出自己的需要。做母亲的人,必须主动且耐心地了解婴儿的所需所想。母亲要不分昼夜地照顾孩子直至其基本能自己行动,这是一段很长的时间,但母亲从未想过,孩子将来会如何报答她。

    一般父母都认为,只满足孩子的物质需求是不行的,孩子一旦到了能学习的年纪,双亲有责任将自己所知道的,有关品德、科学等知识全部教给他,假如有学问比自己更好、品德比自己更优秀的人,即便付报酬也应当让自己的孩子向那个人学习。

    总之,父母亲总会倾尽全力,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优秀的人。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