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智圣人生-运筹帷幄决胜千里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当诸葛亮初次指挥作战时,他就明白,这是一次奠定威望的关键,将为他以后在刘备及其军队中的地位打下坚固的基础。

    诸葛亮参加部署火烧赤壁的战斗方案后,借祭东风之便,悄悄地走出吴营,回到自己的营寨调兵遣将,沿途设伏,截击曹兵。乌林之西的山林伏下了赵云,南彝陵葫芦口处伏下张飞,华容小道上又伏下了关羽,杀得曹操魂飞魄散、屁滚尿流。可见诸葛亮善于利用地利而出奇制胜。

    刘备自占荆州以来,东吴一直怀恨在心。周瑜屡次和诸葛亮交锋,都因其计被诸葛亮识破而功败垂成。为了讨回荆州,周瑜派人前去说亲。诸葛亮知道这是周瑜的计谋,但他胸有成竹,就和刘备商量了一下,答应了亲事。最后,使得东吴赔了夫人又折兵。

    建兴元年秋八月,魏吴结成同盟,调五路大兵,来取西川。对来势汹汹的五路兵马,诸葛亮分别找到他们攻蜀的真实意图,并能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相互矛盾和互相制约的关系,抓住各自的特点及弱点,采取不同策略,顷刻之间使得来势汹汹的50余万兵马,分化瓦解。以计代伐取得了胜利。诸葛亮智退大肆进攻的五路敌军,足显出他的用兵智慧。用兵智慧来自于对用兵之道的掌握,在他面临强大的魏吴联盟攻势面前,不惊慌失措,而是闭门沉思,冷静的分析敌情,制定出各个瓦解的正确方案。尤其是对待东吴强大的压力,诸葛亮经过缜密思考,认为最佳的方案乃是善理不师,也就是通过政治上和外交方式去解决。

    诸葛亮长期在汉中屯兵,一直把祁山作为进攻魏国的关口。公元231年,诸葛亮第五次出兵讨伐魏国,将敌方的乘虚而攻之计,引入己方的出奇匿伏之计,结果大胜,这就是所谓将计就计.

    诸葛亮牢记先主刘备的遗嘱,要统一中国,振兴汉室。公元234年,他又率三十四万蜀军前去伐魏。诸葛亮为了解决山路崎岖,运粮不便的困难,亲自设计了木牛流马这样一种自动化机械。司马懿得知这一消息,十分震惊,就下令部下去抢了几只木牛流马回来,依法炮制,诸葛亮正想让司马懿这样做。司马懿依样画葫芦制造使用,只知其一不知其二,结果不但不能成为利,反而成为魏兵之害。

    上方谷困司马懿,是诸葛亮处心积虑设计的一场诱敌入绝境的军事行动。司马懿深知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所以采取固守的策略。在错综复杂的地形中,诸葛亮也难急于用兵,只好设计把司马懿的军队调出营案,然后歼灭。

    以上都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经典战例。这些战例,充分体现出诸葛亮的成功谋略。

    1.居其位,要其权,行其令

    兵权贵一,身居其位,不能没有其权,否则只能形同虚设。

    诸葛亮把责、权、利分得清清楚楚,表现出了兵权贵一的高超智慧。

    诸葛亮投向刘备不久,曹操就派夏侯引兵十万攻打新野。诸葛亮初次指挥作战时,他很明白,这一次是奠定威望的关键。因此,他没有向刘备、关羽、张飞做出任何情面上的让步,在指挥权、调动权、生杀权上认认真真,虽然当时关、张等将领心里不服,但诸葛亮依然很沉着,加上有刘备的大力支持,诸葛亮第一次顺利地实施了实权。这为他以后在刘备及其军队中的地位打下了坚固的基础。可以这样讲,诸葛亮是一个责、权、利分得很清楚的人。另外,有人把诸葛亮这种做法称之为兵权贵一.《兵镜吴子

    计战下》说:

    战而欲必胜者,定谋贵决、机巧贵速、机事贵密,进退贵必,兵权贵一也。

    兵权贵一,它要求统御者对其下属必须有绝对的指挥权。不允许在其统辖范围内存在难以驾驭的特殊身份的将士。在其决策过程中,不允许存在任何其他影响决策的干预出现。统御者的职与权必须完全一致,有职而无权则不能尽其职。

    兵权贵一的谋略思想,源于得主专制的统御思想。《孙膑兵法 篡卒》云:恒胜有五!得主专制、胜……即得到君主信任后,就应有独立的指挥权。在其尽职期间,上不得干预制约其职权范围内的决策,下不得违背指挥。

    一个领导者身居其位,没有其权,不难想像其形同虚设的处境。我们常说责、权、利相统一,事实上,这是任何阶层的人都寻求的基本原则,无论我们身居何位,如何让自己和下属责、权、利相统一,都是事情成功最起码要求。在领导面前索取应有的权力,对下委以重任时,要授以实权。

    将者,付其职,授其权,国之本。

    诸葛亮真可谓忠臣、辅周之臣。一朝天子一朝臣,诸葛亮能够实现两朝开济老臣心,至死不渝,真不容易。刘备白帝城托孤,要刘禅父事丞相,刘禅基本上是遵循了的。诸葛亮前后《出师表》,真有慈父教子之意味。凭诸葛亮的天资、能力、完全可以称帝,刘备托孤时就说,:你的才能胜过曹丕十倍,必能安邦定国,成就大业。若是嗣子(指刘禅)可辅,则辅之;如其不才,可取而代之。果然李严曾劝诸葛亮受九锡,进爵称王。

    但诸葛亮仍然我行我素,忠于蜀汉,鞠躬尽瘁。其实,刘禅虽然能耐不大,但他信任诸葛亮,放手让诸葛亮大权独揽。李邈上书进谗言,刘禅不听,杀了李邈。一个敢放手,一个尽忠心,真可算是一对值得称颂的典范。

    战争形势千变万化,统帅必须要有指挥大权。诸葛亮以忠诚著名,但忠诚并不等于一切军事大计乃至小计都听凭于君主。否则断难成大事。诸葛亮为人谦和,但他绝不放弃制辖部属将士(那怕他们是主公的结拜弟兄)的权力。这是胆量,更是智谋,否则无法号令三军。

    2.应形制胜,智退五路兵

    根据形势变化,不失时机地寻找有效方法,解决具体问题,从而克敌制胜。

    公元223年。刘备为报关羽之仇,负气兴兵伐吴,被陆逊击败,死于白帝城。魏国得知消息,依司马懿之计,用赂以金帛、许以割地等手段,收买南蛮、西番、孟达、东吴四家,连同魏国军队,共50万大军,分5路大举伐蜀。刚刚登基的刘禅面对危局,束手无策,北率君臣。向诸葛亮问计。诸葛亮说:羌王轲比能,蛮王孟获,反将孟达,魏将曹真,此四路兵,臣已皆退去了。只有孙权这一路兵,臣已有退之之计,但须一能言之人为使。因未得其人,故熟思之。陛下何必忧乎?

    后主听罢,又惊又喜,说:相父果有鬼神不测之机也!愿闻退兵之策。诸葛亮说:先帝以陛下付托与臣,臣安敢旦夕怠慢。成都众官,皆不晓兵法之妙--贵在使人不测,岂可泄漏于人?老臣先知西番国王轲比能,引兵犯西平关,臣料马超积祖西京人氏,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臣已先遣一人,星夜驰檄,令马超紧守西平关,伏四路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此一路不必忧矣;又南蛮孟获,兵犯四郡,臣亦飞檄遣魏延领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为疑兵之计;蛮兵惟凭勇力,其心多疑,若见疑兵,必不敢进,此一路又不足忧矣;又知孟达引兵出汉中,达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臣回成都时,留李严守永安宫;臣已作一书,只做李严亲笔,令人送与孟达;达必然推病不出,以慢军心,此一路又不足忧矣;又知曹真引兵犯阳平关,此地险峻,可以保守,臣已调赵云引一军守把关隘,并不出战;曹真若见我兵不出,不久自退矣。--此四路兵俱不足忧。臣尚恐不能全保,又密调关兴、张苞二将,各引兵三万,屯于紧要之处,为各路救应。此数处调遣之事,皆不曾经由成都,故无人知觉。只有东吴这一路兵,未必便动。如见四路兵胜,川中危急,必来相攻;若四路不济,安肯动乎?臣料孙权想曹丕三路侵吴之怨,必不肯从其言。虽然如此,须用一舌辩之士,径往东吴,以利害说之,则先退东吴;其四路之兵,何足忧乎?但未得说吴之人,臣故踌躇。何劳陛下圣驾来临?后主说:太后亦欲来见相父。今朕闻相父之言,如梦初觉,复何忧哉!

    诸葛亮与后主共饮数杯,送后主出府。

    在战场上,有智胜和力胜之分,前者以人智赢战争,后者以人力赢战争,最终的效果来看,智胜历来为政治家和军事家所推崇。称为上兵伐谋。

    对来势汹汹的五路兵马,诸葛亮已找到各路人马攻蜀的真实意图,并能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相互矛盾,以及互相制约的关系,采取不同策略,顷刻之间使得来势汹汹的50余万兵马,分化瓦解,以计代战取得了胜利。

    诸葛亮运筹帷幄平五路兵马是根据形势的变化,不失时机地从寻找有效方法来解决具体问题入手。人们把这称之为应形制胜.在这里,我们不妨从应形制胜,智退五路兵的角度来重新认识一下诸葛亮上兵伐谋之策。

    诸葛亮深思熟虑,以计代战,因形用兵,不拘一格拒敌。诸葛亮一反常态,敢犯兵家大忌,分兵出击,是因为他知己知彼,应形变化,用兵求实,对症下药.对于西番羌兵,诸葛亮以马超拒之,这是因为马超归蜀之前,曾随其父久居西京,素得羌人之心,羌人以超为神威天将军,对他十分敬仰。同时,诸葛亮还遣人星夜驰檄,密授马超御敌之策,即做四伏奇兵,每日交换,以兵拒之.果然,西番兵见了马超,不战自退。

    对于南蛮孟获,诸葛亮令魏延领军。用疑兵之计退敌。诸葛亮深知蛮兵作战惟凭勇力,其心多疑,若见疑兵,必不敢进.所以,他命令魏延领蜀军左出右入,右出左入,迷惑蛮兵。果然,蛮兵被魏延用疑兵之计,杀退回洞去了。

    对于叛将孟达,诸葛亮知其与李严曾结生死之交,所以,要求李严亲笔修书一封,派人送给孟达,便可退掉此路兵马。结果,孟达兵至半路,忽然染病不能行。

    对于进攻阳平关的魏军大都督曹真,诸葛亮根据阳平关地形险峻、易守难攻的特点,命令赵云统兵把守关隘,而且坚守不出,疲惫曹军。最后,曹真无计可施,只得屯兵于斜谷道,不能取胜而回.

    对于东吴孙权的人马,诸葛亮料定其未必便动,因为孙权必定还没忘记曹丕曾发3路军乘虚袭吴之恨。所以,他准确判定,孙权目前必定采取坐山观虎斗之策,幻想坐收渔人之利,其军只有在其他4路已获胜时,才会进攻,若四路不济,安肯动手?不但如此,为确保孙权不趁火打劫,诸葛亮还派人前往东吴游说,挑起孙权对曹丕的旧怨。果然不出诸葛亮所料,孙权在4路兵出动后,先是观望;四路兵败后,又在蜀国来使的游说下,与西蜀结成了同盟。

    诸葛亮坐镇成都,便能击败5路敌军围攻,力挽狂澜,最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他能够不拘泥于陈规陋习,从实际情况出发,根据不同的敌人,采取了不同的对策,各路制胜策略不复.

    无论战场,还是市场,交战各方均因其私利而联盟,也因其私利而解散联盟。因此在对付联盟过程中,要仔细分析每个力量背后真正牵制它的政治、经济、人际关系,并紧紧抓住它的制命点,用力牵住,此为运筹决胜的关键。这需要一双审时度势的慧眼,更需要善于应对的智谋。

    3.以虞待不虞,巧借刘皇叔

    有备而行,有谋而做,如果平时做事不计过程,不计后果,定会造成许多遗憾。反之,若是以己之有备、有谋、有虞待敌之无备、无谋、无虞自然稳操胜券。

    刘备自占荆州以来,东吴一直忌恨在心,为了讨回荆州,周瑜以联姻的方式将刘备骗到东吴,欲为人质,索要荆州。不料诸葛亮事先早已知道周瑜计谋,遂安排赵云按计而行,刘备遵照诸葛亮布置,携夫人逃出了东吴,不料后面追兵将至。

    当玄德登高望之,但见军马盖地而来,叹说:连日奔走,人困马乏,追兵又到,死无地矣!看看喊声渐近。正慌急间,忽见江岸边一字儿抛着拖篷船二十余只。赵云说:天幸有船在此!何不速下,棹过对岸,再作区处!玄德与孙夫人便奔上船。子龙引五百军亦都上船。

    只见船舱中一人纶巾道服,大笑而出,说:主公且喜!诸葛亮在此等候多时。船中扮作客人的,皆是荆州水军。玄德大喜。不移时,四将赶到。诸葛亮笑指岸上人言说:吾已算定多时矣。汝等回去传示周郎,教休再使美人局手段。岸上乱箭射来,船已开的远了。蒋钦等四将,只好呆看。

    玄德与诸葛亮正行间,忽然江声大震。回头视之,只见战船无数,帅字旗下,周瑜自领惯战水军,左有黄盖,右有韩当,势如飞马,疾似流星。眼看赶上。诸葛亮教棹船投北岸,弃了船,尽皆上岸而走,车马登程。周瑜赶到江边,亦皆上岸追袭。大小水军,尽是步行;止有为首官军骑马。周瑜当先,黄盖、韩当、徐盛、丁奉紧随。周瑜说:此处是那里?军士答说:前面是黄州界首。望见玄德车马不远,瑜令并力追袭。正赶之间,一声鼓响,山崦内一彪刀手拥出,为首一员大将,乃关云长也。周瑜举止失措,急拨马便走;云长赶来,周瑜纵马逃命。正奔走间,左边黄忠,右边魏延,两军杀出。吴兵大败。周瑜急急下得船时,岸上军士齐声大叫说:周郎妙计安天下,陪了夫人又折兵!瑜怒说:可再登岸决一死战!

    黄盖、韩当力阻。瑜自思说:吾计不成,有何面目去见吴侯!大叫一声,金疮迸裂,倒于船上。众将急救,却早不省人事。

    周瑜屡次和诸葛亮交锋,都因其计被诸葛亮识破而功败垂成。这一次周瑜玩弄索质易地之计,也在诸葛亮掌握之中。从刘备登临东吴,到最后关羽迎接,全在诸葛亮预料之中。不幸的却是周瑜从刘备登临东吴开始,他就以为诸葛亮和刘备已经中了他的计谋,并按自己的计划全盘实施。

    刘备突然出走,诸葛亮水中接应,关羽陆地接应等,均出他的意料之外。不仅如此,诸葛亮在接回刘备后,还让士兵羞辱周瑜,使得周瑜背气落马。从整个刘备续佳偶的过程中,不难看出,周瑜不是诸葛亮的对手,但是他又不服输,总是想尽办法来算计荆州。最后,使他赔了夫人又折兵。

    无论国家,还是家庭,任何事都要有备而行,有谋而做,如果平时做事不计过程,不计后果,定会造成许多遗憾。事实上,事前预谋,事中筹备,事后学法,是做事的基本原则,也是做人的准则。我们生活中常有约定谈判,签订合同或出外旅行、工作等情况,采用以虞待不虞,进行多方面的准备,会使我们从容自如。当然,要做到这一点,也绝非易事,全面准备的过程,也就是全面谋划的过程,也就是说,要启动你的智谋,要智谋发挥作用与威力。

    4.窝弓待虎,以气攻心

    知其弱,攻其弱,可起到以一当十的作用。如对方气量狭小,正可以气攻心,结果是兵不血刃,大获全胜。

    周瑜派鲁肃二索荆州不成后,旋即又派鲁肃再见刘备,离行前瑜说:子敬不必去见吴侯,再去荆州对刘备说:孙、刘两家,既结为亲,便是一家。若刘氏不忍去取西川,我东吴起兵去取,取得西川时,以作嫁资,却把荆州交还东吴。肃说:西川迢递,取之非易。都督此计,莫非不可?瑜笑说:子敬真长者也。你道我真个去取西川与他?我只以此为名,实欲去取荆州,且教他不做准备。东吴军马收川,路过荆州,就问他索要钱粮,刘备必然出城劳军。那时乘势杀之,夺取荆州,雪吾之恨,解足下之祸。

    鲁肃大喜,便再往荆州来。玄德与诸葛亮商议。诸葛亮说:鲁肃必不曾见吴侯,只到柴桑和周瑜商量了甚计策,来诱我耳。但说的话,主公只看我点头,便满口应承。计会已定。鲁肃入见,礼毕,说:吴侯甚是称赞皇叔盛德,遂与诸将商议,起兵替皇叔收川。取了西川,却换荆州,以西川权当嫁资。但军马经过,却望应些钱粮。诸葛亮听了,忙点头说:难得吴侯好心!玄德拱手称谢说:此皆子敬善言之力。诸葛亮说:如雄师到日,即当远接犒劳。鲁肃暗喜,宴罢辞回。

    玄德问诸葛亮说:此是何意?诸葛亮大笑说:周瑜死日近矣!这等计策,小儿也瞒不过!

    玄德又问如何,诸葛亮说:此乃’假途灭虢‘之计也。虚名收川,实取荆州。等主公出城劳军,乘势拿下,杀入城来,’攻其无备,出其不意‘也。玄德说:如之奈何?诸葛亮说:主公宽心,只顾’准备窝弓以擒猛虎,安排香饵以钓鳌鱼‘.等周瑜到来,他便不死,也九分无气。便唤赵云听计:如此如此,其余我自有摆布。玄德大喜。

    却说鲁肃回见周瑜,说玄德、诸葛亮欢喜一节,准备出城劳军。周瑜大笑说:原来今番也中了吾计!便教鲁肃禀报吴侯,并遣程普引军接应。周瑜此时箭疮已渐平愈,身躯无事,使甘宁为先锋,自与徐盛、丁奉为第二,凌统、吕蒙为后队,水陆大兵五万,往荆州而来。周瑜在船中,时复欢笑,以为诸葛亮中计。前军至夏口,周瑜问:荆州有人在前面接否?

    人报:刘皇叔使糜竺来见都督。瑜唤至,问劳军如何。糜竺说:主公皆准备安排下了。瑜说:皇叔何在?竺说:在荆州城门外相等。与都督把盏。瑜说:今为汝家之事,出兵远征;劳军之礼,休得轻易。糜竺领了言语先回。

    战船密密排在江上,依次而进。看看至公安,并无一只军船,又无一人远接。周瑜催船速行。离荆州十余里,只见江面上静荡荡的。哨探的回报:荆州城上,插两面白旗,并不见一人之影。瑜心疑,教把船傍岸,亲自上岸乘马,带了甘宁、徐盛、丁奉一班军官。引亲随精军三千人,径望荆州来。既至城下,并不见动静。瑜勒住马,令军士叫门。城上问是谁人,吴军答说:是东吴周都督亲自在此。

    言未毕,忽一声梆子响,城上军一齐都竖起枪刀。敌楼上赵云说:都督此行,端的为何?

    瑜说:吾替汝主取西川,汝岂犹未知耶?云说:孔明军师已知都督’假途灭虢‘

    之计,故留赵云在此。吾主公有言:’孤与刘璋,皆汉室宗亲,安忍背义而取西川?若汝东吴端的取蜀,吾当披发入山,不失信于天下也。‘周瑜闻之,勒马便回。只见一人打着令字旗,于马前报说:探得四路军马,一齐杀到:关羽从江陵杀来,张飞从秭归杀来,黄忠从公安杀来,魏延从孱陵小路杀来,四路正不知多少军马。喊声远近震动百余里,皆言要捉周瑜。瑜马上大叫一声,箭疮复裂,坠下马下。东吴将领急抬周瑜回去,周瑜醒后,仰天长叹既生喻,何生亮连叫数声而亡。年仅36岁。

    从赤壁之战开始,周瑜多次与诸葛亮较量,但每次周瑜皆输,尽管如此,周瑜仍不服气。这一次又以假途灭虢之计使鲁肃诱诸葛亮上钩,诸葛亮看透后以窝弓待虎之计相应,结果,周瑜吐血身亡。是为英雄早逝,可惜。现在,我们从整个过程看,不难发现周瑜用计颇显得小家子气,以常人度之,谁也不会这样愚蠢地相信,若诸葛亮相信的话,就更值得怀疑,可周瑜不仅没有怀疑,反而非常相信。这充分说明了周瑜的才智与诸葛亮差得太远了,不堪称为一对棋手。诸葛亮对周瑜从二乔戏弄开始,一直玩周瑜于掌上,诸葛亮视周瑜,可称帅,但不具备才,诸葛亮对曹操和司马懿,尚需用些真实力量,而对待周瑜,只需用些话语,即可退却来兵,这不能不说,诸葛亮远在周瑜之上。关于诸葛亮用气字来对付周瑜,是因为诸葛亮抓住了周瑜度量狭小的特点,攻其弱,起到了以一当十的作用,这就是诸葛亮的聪明之处。

    俗语说:人活一口气,树活一张皮。人既可因气成事,也可因气败事。在这个世界上任何人都有脾气,聪明的人能控制脾气,愚蠢的人放任脾气。在许多失败的场合中,败者就是败在对手的以气攻心之术上,从这点来讲,气是胜负的关键。因此,如何用气,攻其弱巧胜对手就成为胜者的气字。善于利用对手之气,是智谋;善于控制自己之气是智慧。

    5.出奇匿伏,困敌就计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知情、知势、知人,才能出奇匿伏,困敌就计。

    司马懿得知诸葛亮五出祁山,兵割陇上麦后,后悔不已,有人忽报副都督郭淮入见。懿接入,礼毕,淮说:吾闻蜀兵不多,现在卤城打麦,可以击之。懿细言前事。淮笑说:只瞒过一时;今已识破,何足道哉!吾引一军攻其后,公引一军攻其前,卤城可破,诸葛亮可擒矣。懿从之,遂分兵两路而来。

    却说诸葛亮引军在卤城打晒小麦,忽唤诸将听令说:今夜敌人必来攻城。吾料卤城东西麦田之内,足可伏兵;谁敢为我一往?姜维、魏延、马忠、马岱四将出说:某等愿往。诸葛亮大喜,乃命姜维、魏延各引二千兵,伏在东南、西北两处,马岱、马忠各引二千兵,伏在西南、东北两处:只听炮响,四角一齐杀来。四将受计,引兵去了。诸葛亮自引百余人,各带火炮出城,伏在麦田之内等候。

    却说司马懿引兵径到卤城下,日已昏黑,乃谓诸将说:若白日进兵,城中必有准备,今可乘夜晚攻之。此处城低壕浅,可便打破。遂屯兵城外。一更时分,郭淮亦引兵到。两下合兵,一声鼓响,把卤城围得铁桶相似。城上万弩齐发,矢石如雨,魏兵不敢前进。忽然魏军中信炮连声,三军大惊,又不知何处兵来。淮令人去麦田搜时,四角上火光冲天,喊声大震,四路蜀兵,一齐杀至,卤城四门大开,城内兵杀出:里应外合,大杀了一阵,魏兵死者无数。司马懿引败兵奋死突出重围,占住了山头;郭淮亦引败兵奔到山后扎住。

    诸葛亮卤城防御战的胜利,创造了以少胜多的奇迹,这不但取决于诸葛亮料敌如神,更在于他巧于行计。

    料敌如神算,是施计用谋的前提,不能把握敌情,便不能巧为妙计。然而计之妙更在于以妙为之。诸葛亮把军马都埋伏在城外,城内只留少数弓弩手,当敌军来攻城时,先佯做不知,使敌方以为偷袭成功。在敌人思想上松懈时,城内外突然发起攻击,一瞬间打乱其阵脚,乘乱攻敌而大胜。

    在这则将计就计的战例中,诸葛亮将敌方的乘虚而攻之计,引入己方的出奇匿伏之计。对敌方的计谋,完全是一种判断,推测,事前敌军并无任何迹象可供分析。但是这种判断和推测也不是凭空的臆断,他是根据战场的态势,以及敌方主帅在这种情势下会出什么样的决策判断出来的。由此可知,在施计用谋时,不仅要知情,知势,还要知人。这样才能正确地判断敌情,因敌施计。

    俗话说: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在许多情况下,我们常常是当局者迷,既不知己,更不知彼。因此,失败总是难免。无论在战争中,还是个人生命中,我们能否常问自己几次:了解自己和对手吗?但不要止于问,问后要了解,要研究,在这过程中,对策就会产生,智谋或计策才能有的放矢,甚至使对手之计为我所用。

    6.因地制宜,出奇制胜

    地形地貌,乃兵家确立战术原则的依据,善察天时地理,把握天时地利,才能采取不同战法从而克敌制胜。

    曹操率领败军,纵马加鞭,走至五更,回望火光渐远,操心方定,问说:此是何处?左右说:此是乌林之西,宜都之北。操见树木丛杂,山川险峻,乃于马上仰面大笑不止。诸将问说:丞相何故大笑?操说:吾不笑别人,单笑周瑜无谋,诸葛亮少智。若是吾用兵之时,预先在这里伏下一军,如之奈何?

    说犹未了,两边鼓声震响,火光竟天而起,惊得曹操几乎坠马。刺斜里一彪军杀出,大叫:我赵子龙奉军师将令,在此等候多时了!操教徐晃、张双敌赵云,自己冒烟突火而去。子龙不来追赶,只顾抢夺旗帜。曹操得脱。

    天色微明,黑云罩地,东南风尚不息。忽然大雨倾盆,湿透衣甲。操与军士冒雨而行,诸军皆有饥色。操令军士往村落中劫掠粮食,寻觅火种。方欲造饭,后面一军赶到。操心甚慌。

    原来却是李典、许褚保护着众谋士来到,操大喜,令军马且行,问:前面是那里地面?

    人报:一边是南彝陵大路,一边是北彝陵山路。操问:那里投南郡江陵去近?军士禀说:取南彝陵过葫芦口去最便。操教走南彝陵,行至葫芦口,军皆饥馁,行走不上,马亦因乏,多有倒于路者。操教前面暂歇。马上有带得锣锅的,也有村中掠得粮米的,便就山边拣干处埋锅造饭,割马肉烧吃。尽皆脱去湿衣,于风头吹晒;马皆摘鞍野放,咽咬草垠。

    操坐于疏林之下,仰面大笑。众官问说:适来丞相笑周瑜、诸葛亮,引惹出赵子龙来,又折了许多人马。如今为何又笑?操说:吾笑诸葛亮、周瑜毕竟智谋不足。若是我用兵时,就这个去处,也埋伏一彪军马,以逸待劳:我等纵然脱得性命,也不免重伤矣。彼见不到此,我是以笑之。正说间,前军后军一齐发喊、操大惊,弃甲上马。众军多有不及收马者。早见四下火烟布合,山口一军摆开,为首乃燕人张翼德,横矛立马,大叫:操贼走那里去!诸军众将见了张飞,尽皆胆寒。许褚骑无鞍马来战张飞。张辽、徐晃二将,纵马也来夹攻。两边军马混战做一团。操先拔马走脱,诸将各自脱身。张飞从后赶来。操迤逦奔逃,追兵渐远,回顾众将多已带伤。

    正行间,军士禀说:前面有两条路,请问丞相从那条路去?操问:那条路近?军士说:大路稍平,却远五十余里。小路投华容道,却近五十余里;只是地窄路险,坑坎难行。

    操令人上山观望,回报:小路山边有数处烟起;大路并无动静。操教前军便走华容道小路。诸将说:烽烟起处,必有军马,何故反走这条路?操说:岂不闻兵书有云: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诸葛亮多谋,故使人于山僻烧烟,使我军不敢从这条山路走,他却伏兵于大路等着。吾料已定,偏不教中他计!诸将皆说:丞相妙算,人不可及。遂勒兵走华容道,此时人皆饥倒,马尽困乏。焦头烂额者扶策而行,中箭着枪者勉强而走。衣甲湿透,个个不全;军器旗幡,纷纷不整;大半皆是彝陵道上被赶得慌,只骑得秃马,鞍辔衣服,尽皆抛弃。正值隆冬严寒之时,其苦何可胜言。

    操见前军停马不进,问是何故。回报说:前面山僻路小,因早晨下雨,坑堑内积水不流,泥陷马蹄,不能前进。操大怒,叱说:军旅逢山开路,遇水叠桥,岂有泥泞不堪行之理!传下号令,教老弱中伤军士在后慢行,强壮者担土束柴,搬草运芦,填塞道路。务要即时行动,如违令者斩。众军只得都下马,就路旁砍伐竹木,填塞山路。操恐后军来赶,令张辽、许褚、徐晃引百骑执刀在手,但迟慢者便斩之,此时军己疲乏,众皆倒地,操喝令人马践踏而行,死者不可胜数。号哭之声,于路不绝,操怒说:生死有命,何哭之有;如再哭者立斩!三停人马:一停落后,一停填了沟壑,一停跟随曹操。过了险峻,路稍平坦。操回顾止有三百余骑随后,并无衣甲袍铠整齐者,操催速行。众将说:马尽乏矣,只好少歇。操说:赶到荆州将息未迟。又行不到数里,操在马上扬鞭大笑。众将问:丞相何又大笑?操说:人皆言周瑜、诸葛亮足智多谋,以吾观之,到底是无能之辈,若使此处伏一旅之师,吾等皆束手受缚矣。

    言未毕,一声炮响,两边五百校刀手摆开,为首大将关云长,提青龙刀,跨赤兔马,截住去路。操军见了。亡魂丧胆,面面相觑。操说:既到此处,只得决一死战!众将说:人纵然不怯,马力已乏,安能复战?程昱说:某素知云长傲上而不忍下,欺强而不凌弱;恩怨分明,信义素著。丞相旧日有恩于彼,今只亲自告之,可脱此难。操从其说,即纵马向前,欠身谓云长说:将军别来无恙!云长亦欠身答说:关某奉军师将令,等候丞相多时。操说:曹操兵败势危,到此无路,望将军以昔日之情为重。云长说:昔日关某虽蒙丞相厚恩,然已斩颜良、诛文丑,解白马之围,以奉报矣。今日之事,岂敢以私废公?操说:五关斩将之时,还能记否?大丈夫以信义为重。将军深明《春秋》,岂不知庾公之斯追子濯孺子之事乎?云长是个义重如山之人,想起当日曹操许多恩义,与后来五关斩将之事,如何不动心?又见曹军惶惶,皆欲垂泪,一发心中不忍。于是把马头勒回,谓众军说:四散摆开。这个分明是放曹操的意思。操见云长回马,便和众将一齐冲将过去。云长回身时,曹操已与众将过去了。云长大喝一声,众军皆下马,哭拜于地。云长愈加不忍。

    正犹豫间,张辽纵马而至。云长见了,又动故旧之情,长叹一声,并皆放去。后人有诗说:

    曹瞒兵败走华容,正与关公狭路逢。只为当初恩义重,放开金锁走蛟龙。

    曹操固然因关羽讲义气而得逃脱,但整个过程本身显示出诸葛亮熟知地理地形,凡能制曹操于死命处,均设下奇兵。打得曹军狼狈不堪,元气大伤。

    诸葛亮因地制宜,巧用奇谋,其思路与作法今日仍可借鉴。

    兵家战术原则的确立,地形地貌是重要的依据。利用地表的各种条件及天时要素,采取与之适应的战术,会更有效地消灭敌人。诸葛亮告诫将帅用兵作战,要善察天时地理,把握天时地利,因时因地采取不同战法来克敌制胜。

    诸葛亮参加部署火烧赤壁的战斗方案后,借祭东风之便,悄悄地走出吴营,回到自己的营寨调兵遣将,沿途设伏,截击曹兵。乌林之西的山林伏下了赵云,南彝陵葫芦口处伏下张飞,华容小道上又伏下了关羽,杀得曹操魂飞魄散,屁滚尿流。可见诸葛亮善于利用地利。

    天地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依托,也是人类活动的大舞台,万物竞争拼斗的大战场。利用天时地利,非但是兵家的事。也是商家、农家、企业家的事。天地有取之不尽的物质资源,因地取利是普遍存在的活动原则,关键在于人们如何认识、寻找、利用和开发它的方法。方法从何而来?显然,它需要人们深入的学习和研究,有广博的知识,有聪明的智慧,再加之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俗话说:靠山吃山,靠水吃水。就地取材,可以使人生存繁衍,自给自足,这是农业社会的原始生存方式。商业社会则异地之材以为货物,就地之材以作商品,使之流通则可以得利。技术社会则以技术开发地利。地利之源不仅在于地矿、水产、土产、物产,而且在于可开发利用的环境资源、文化资源、人才资源,地利取之不尽,但要依靠人的智慧和技术手段不断提高,如果不思开发智慧和技术,则只能竭尽现有资源到头来坐吃山空,或将现有资源糟蹋干净。

    7.将欲夺之,必先予之

    诸葛亮欲夺军粮,于是特意将自己制造的木牛流马送给魏军一二。魏司马懿照样仿制以其运粮,最后粮食都全归诸葛亮所有,这就是夺与予的辩证法。

    诸葛亮六出祁山,制造了木牛、流马,转运粮草。

    司马懿闻讯后大惊说:吾所以坚守不出者,为彼粮草不能接济,欲待其自毙耳。今用此法,必为久远之计,不思退矣。--如之奈何?急唤张虎、乐林二人分付说:汝二人各引五百军,从斜谷小路抄出;待蜀兵驱过木牛流马,任他过尽,一齐杀出;不可多抢,只抢三五匹便回。二人依令,各引五百军,扮作蜀兵。夜间偷过小路,伏在谷中,果见高翔引兵驱木牛流马而来。将次过尽,两边一齐鼓噪杀出。蜀兵措手不及,弃下数匹,张虎、乐林欢喜,驱回本寨。司马懿看了,果然进退如活的一般,乃大喜说:汝会用此法,难道我不会用!便令巧匠百余人,当面拆开,分付依其尺寸长短厚薄之法。一样制造木牛流马。不消半月,造成二千余只。与诸葛亮所造者一般法则,亦能奔走。遂令镇远将军岑威,引一千军驱驾木牛流马,去陇西搬运粮草,往来不绝。魏营军将,无不欢喜。

    却说高翔回见诸葛亮,说魏兵抢夺木牛流马各五六匹去了。诸葛亮笑说:吾正要他抢去。

    --我只费了几匹木牛流马。却不久便得军中许多资助也。诸将问说:丞相何以知之?诸葛亮说:司马懿见了木牛流马,必然依我法度,一样制造。那时我又有计策。数日后,人报魏兵也会造木牛流马,往陇西搬运粮草。诸葛亮大喜说:不出吾之算也。便唤王平分付说:汝引一千兵扮作魏人,星夜偷过北原,只说是巡粮军,径到运粮之所,将护粮之人尽皆杀散;却驱木牛流马而回,径奔过北原来;此处必有魏兵追赶,汝便将木牛流马口内舌头扭转,牛马就不能行动,汝等竟弃之而走。背后魏兵赶到,牵拽不动,扛抬不去。吾再有兵到,汝却回身再将牛马舌扭过来,长驱大行。--魏兵必疑为怪也!王平受计引兵而去。

    诸葛亮又唤张嶷分付说:汝引五百军,都扮作六丁六甲神兵,鬼头兽身,用五彩涂面,妆作种种怪异之状;一手执乡旗,一手仗宝剑;身挂葫芦,内藏烟火之物,伏于山傍。待木牛流马到时,放起烟火,一齐拥出。驱牛马而行。魏人见之,必疑是神鬼,不敢来追赶。张嶷受计引兵而去。诸葛亮又唤魏延、姜维分付说:汝二人同引一万兵,去北原寨口接应木牛流马,以防交战。又唤廖华、张翼分付说:汝二人引五千兵,去断司马懿来路。又唤马忠、马岱分付说:汝二人引二千兵去渭南搦战。六人各各遵令而去。

    魏将岑威引军驱木牛流马,装载粮米,正行之间,忽报前面有兵巡粮。岑威令人哨探,果是魏兵,遂放心前进。两军合在一处。忽然喊声大震,蜀兵就本队里杀起,大呼:蜀中大将王平在此!魏兵措手不及,被蜀兵杀死大半。岑威引败兵抵敌,被王平一刀斩了,余皆溃散。王平引兵尽驱木牛流马而回。败兵飞奔报入北原寨内,郭淮闻军粮被劫,疾忙引军来救。王平令兵扭转木牛流马舌头,皆弃于道上,且战且走。郭淮教且莫追,只驱回木牛流马。

    众军一齐驱赶,却那里驱得动?郭淮心中疑惑,正无奈何,忽鼓角喧天,喊声四起,两路兵杀来,乃魏延、姜维也。王平复引兵杀回。三路夹攻,郭淮大败而走。王平令军士将牛马舌头,重复扭转,驱赶而行。郭淮望见,方欲回兵再追,只见山后烟云突起,一队神兵拥出,一个个手执旗剑,怪异之状,驱驾木牛流马如风拥而去。郭淮大惊说:此必神助也!众军见了,无不惊畏,不敢追赶。

    将欲夺之,必先予之,这是《老子》中的一句话,政治家和军事家们常常将它视为座右铭。

    诸葛亮为了解决山路崎岖运粮不便的困难,亲自设计了木牛流马这样一种自动化机械。

    司马懿得知这一消息,十分震惊。因为诸葛亮原本运粮不便,所以要速战速决,司马懿利用诸葛亮这一似乎无法克服的弱点,偏偏要和他打持久战。如今诸葛亮这一弱点克服了,司马懿的优势将不复存在。所以,他下令张虎去抢了几只木牛流马回来,依法炮制,用它们从陇西运粮到魏兵营中。诸葛亮正想让司马懿这样做。

    诸葛亮是先算准了司马懿对自己新的运输工具怀有好奇之心,必定派人来夺,而且也会依样画葫芦制造使用。但司马懿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对木牛流马的控制装置舌头缺乏深入的了解。木牛流马是制出来了,也可以用来运粮,但却缺乏控制能力。诸葛亮派蜀兵去夺粮食,将木牛流马的控制机关--舌头扭转,便使魏兵以为这些都是怪物,蜀兵能驱赶,而自己却不能,因此,这种新的工具不但不能成为利,反而成为魏兵之害。诸葛亮将予与夺的关系玩弄于股掌之上,这既是基于对事物发展的辩证关系的深刻了解,亦是自己智谋之光辉的闪耀。

    8.巧作假相,诱敌深入

    巧作假相,扰乱敌人耳目,诱敌进入绝境,乘其混乱之时大举攻之。

    诸葛亮在祁山,欲为久驻之计,乃令蜀兵与魏民相杂种田:军一分,民二分,并不侵犯,魏民皆安心乐业。司马师入告其父说:蜀兵劫去我许多粮米,今又令蜀兵与我民相杂屯田于渭滨,以为久计:似此真为国家大患。父亲何不与孔明约期大战一场,以决雌雄?懿说:吾奉旨坚守,不可轻动。正议间,忽报魏延将着元帅前日所失金盔,前来骂战。从将忿怒,俱欲出战。懿笑说:圣人云:小不忍则乱大谋。但坚守为上。诸将依令不出。魏延辱骂良久方回。诸葛亮见司马懿不肯出战,乃密令马岱造成木栅,营中掘下深堑,多积干柴引火之物;周围山上,多用柴草虚搭窝铺,内外皆伏地雷,置备停当,诸葛亮附耳嘱之说:

    可将葫芦谷后路塞断,暗伏兵于谷中。若司马懿追到,任他入谷,便将地雷干柴一齐放起火来。又令军士昼举七星号带于谷口,夜设七盏明灯于山上,以为暗号。马岱受计引兵而去。诸葛亮又唤魏延分付说:汝可引五百兵去魏寨讨战,务要诱司马懿出战。不可取胜,只可诈败。懿必追赶,汝却望七星旗处而入;若是夜间,则望七盏灯处而走。只要引得司马懿入葫芦谷内,吾自有擒之之计。魏延受计,引兵而去。诸葛亮又唤高翔分付说:汝将木牛流马或二三十为一群,或四五十为一群,各装米粮,于山路往来行走。如魏兵抢去,便是汝之功。高翔领计,驱驾木牛流马去了。诸葛亮将祁山兵一一调去,只推屯田,分付:如别兵来战,只许诈败;若司马懿自来,方并力只攻渭南,断其归路。诸葛亮分拨已毕,自引一军近上方谷下营。

    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入寨告司马懿说:今蜀兵四散结营,各处屯田,以为久计;若不趁此时除之,纵令安居日久,深根固蒂,难以摇动。懿说:此必又是诸葛亮之计。二人说:

    都督若如此疑虑,寇敌何时得灭?我兄弟二人,当奋力决一死战,以报国恩。懿说:既如此,汝二人可分头出战。遂令夏侯惠、夏侯和各引五千兵去讫。懿坐待回音。

    却说夏侯惠、夏侯和二人分兵两路,正行之间,忽见蜀兵驱木牛流马而来。二人一齐杀将过去,蜀兵大败奔走,木牛流马尽被魏兵抢获,解送司马懿营中。次日又劫掳得人马百余。亦解赴大寨。懿将解到蜀兵,诘审虚实。蜀兵告说:孔明只料都督坚守不出,尽命我等四散屯田,以为久计。不想却被擒获。懿即将蜀兵尽皆放回。夏侯和说:何不杀之?懿说:量此小卒,杀之无益。放归本寨,令说魏将宽厚仁慈,释彼战心;此吕蒙取荆州之计。遂传令今后凡有擒到蜀兵,俱当善遣之。仍重赏有功将吏。诸将皆听令而去。

    诸葛亮令高翔佯作运粮,驱驾木牛流马,往来于上方谷内;夏侯惠等,不时截杀,半月之间,连胜数阵。司马懿见蜀兵屡败,心中欢喜。一日,又擒到蜀兵数十人。懿唤到帐下问说:孔明今在何处?众告说:诸葛丞相不在祁山,在上方谷西十里下营安住。今每日运粮屯于上方谷。懿备细问了,即将众人放去!乃唤诸将分付说:孔明今不在祁山,在上方谷安营。汝等于明日,可一齐并力攻取祁山大寨。吾自引兵来接应。众将领命,各各准备出战。司马师说:父亲何故反欲攻其后?懿说:祁山乃蜀人之根本,若见我兵攻之,各营必尽来救;我却取上方谷烧其粮草,使彼首尾不接;必大败也。司马师拜服。懿即发兵起行,令张虎、乐林各引五千兵在后救应。

    且说诸葛亮正在山上,望见魏兵或三五千一行,或一二千一行,队伍纷纷,前后顾盼,料必来取祁山大寨,乃密传令众将:若司马懿自来,汝等便往劫魏寨,夺了渭南。众将各各听令。

    魏兵皆奔祁山寨来,蜀兵四下一齐呐喊奔走,虚作救应之势。司马懿见蜀兵都去救祁山寨,便引二子并中军护卫人马,杀奔上方谷来。魏延在谷口,只盼司马懿到来;忽见一枝魏兵杀到,延纵马向前视之,正是司马懿。延大喝说:司马懿休走!舞刀相迎。懿挺枪接战。

    不上三合,延拔回马便走,懿随后赶来。延只望七星旗处而走。懿见魏延只一人,军马又少,放心追之;令司马师在左,司马昭在右,懿自居中,一齐攻杀将来。魏延引五百兵皆退入谷中去。懿追到谷口,先令人入谷中哨探。回报谷内并无伏兵,山上皆是草房。懿说:此必是积粮之所也。遂大驱士马,尽入谷中。懿忽见草房上尽是干柴,前面魏延已不见了。

    懿心疑,谓二子说:倘有兵截断谷口,如之奈何?言未已,只听得喊声大震,山上一齐丢下火把来,烧断谷口。魏兵奔逃无路。山上火箭射下,地雷一齐突出,草房内干柴都着,刮刮杂杂,火势冲天。马司懿惊得手足无措,乃下马抱二子大哭说:我父子三人皆死于此处矣!正哭之间,忽然狂风大作,黑气漫空,一声霹雳响处,骤雨倾盆。满谷之火,尽皆浇灭,地雷不震,火器无功。司马懿大喜说:不就此时杀出,更待何时!即引兵奋力冲杀。张虎、乐亦各引兵杀来接应。马岱军少,不敢追赶。司马懿父子与张虎、乐合兵一处,同归渭南大寨。不想寨栅已被蜀兵夺了。郭淮、孙礼正在浮桥上与蜀兵接战。司马懿等引兵杀到,蜀兵退去。懿烧断浮桥,据住北岸。

    且说魏兵在祁山攻打蜀寨,听知司马懿大败,失了渭南营寨,军心慌乱;急退时,四面蜀兵冲杀将来,魏兵大败,十伤八九,死者无数,余众奔过渭北逃生。诸葛亮在山上见魏延诱司马懿入谷,一霎时火光大起,心中甚喜,以为司马懿此番必死。不期天降大雨,火不能着,哨马报说司马懿父子俱逃走了。诸葛亮叹说:谋事在人,成事在天。不可强也!后人有诗叹说:谷口风狂烈焰飘,何期骤雨降清霄。武侯妙计如能就,安得山河属晋朝!

    上方谷困司马懿,是诸葛亮处心积虑设计的一场诱敌入绝谷的军事行动。司马懿深知自己不是诸葛亮的对手,所以采取固守的策略。在错综复杂的地形中,诸葛亮也难急于用兵,只好设计把司马懿的军队调出营寨,然后歼灭之。诸葛亮为了调出自己的主力捣掉敌人的营寨,使之无退路,则设计了在上方谷火烧司马懿的作战方案。一切都按照他的预计进行,只可惜的是不期天降大雨,上方谷准备的干柴未能充分发挥应有的作用,加之主力已分兵袭击魏兵的祁山大寨,被困在上方谷的司马氏侥幸逃出了上方谷绝地。

    利用上方谷地形,表现了诸葛亮作战之道的智慧。至于在森林,草丛、丛林、水域和夜间用兵原则和方法,在实战中的运用事例是很多的。诸葛亮总是根据不同地形布阵设兵,在充分利用地利的条件下,以最小的代价来获取战斗成果。这些原则和方法,对于企业经营来说,也是很有借鉴意义的。聪明的企业家总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在占足地利的情况下,以最少的成本代价换取最理想的经济效益。当然,利用已有的条件和环境,利用天时,巧妙地设计行动方案,同样需要精通专业知识来周密的计划。或许,这对于欲资地利的企业家来说,正是成功的奥妙之处。

    诸葛亮设计木牛流马,这需要相当精湛的科技知识;但若是没有他高超的智谋,恐怕木牛流马亦会为敌所用。在战争中,不独要拼武力,拼技术,更要拼智谋。

    9.未雨绸缪,真言无忌

    高瞻远瞩,居安思危,未雨绸缪。诸葛亮言真无忌谏刘备,防患于未然。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后,对其言听计从,尊敬有加,一日,有人送牦牛尾至。玄德取尾亲自结帽。诸葛亮入见,正色说:明公无复有远志,但事此而已耶?玄德投帽于地而谢说:

    吾聊假此以忘忧耳。诸葛亮说:明公自度比曹操若何?玄德说:不如也。诸葛亮说:

    明公之众,不过数千人,万一曹兵至,何以迎之?玄德说:吾正愁此事,未得良策。

    诸葛亮说:可速招募民兵,亮自教之,可以待敌。玄德遂招新野之民,得三千人,诸葛亮朝夕教演阵法。

    刘备之人,胸怀大志,放眼乾坤。但自出道以来,未得贤人扶助,所以一直未成气候,得诸葛亮后刘备稍有宽心。一日亲自结帽,被诸葛亮看见,责问了他几句,刘备顿感无颜,直言道出苦衷,诸葛亮劝其在新野招兵买马,后曹军进攻新野时,这些兵马派上了大用场。从诸葛亮责刘备中,我们不难看出,诸葛亮欲扶助之人,绝不是庸庸泛泛之辈。当他见刘备这样时,做为军师,他不能不提醒,否则玩物必然丧志。当刘备听见诸葛亮言语时,知道自己犯了原则性错误,但他不回避,说出缘由,与军师共同协商。由此可以看出,刘备具有一代名主风范,诸葛亮责刘备的目的是为刘备指出一条生存之道。事实证明,诸葛亮直言无忌,刘备纳言有胸,君臣合作有术。

    后人总结诸葛亮之道时,称之为未雨绸缪.

    语出《诗经 山风 鸱》。文说:迨天之未阴雨,彻破桑土,绸缪牖户,今女下民,或敢侮予!意思是,趁天晴未下雨,取些桑根皮,修补旧窗户,看他巢下人,谁敢欺侮我。

    后来,未雨绸缪便用于表示随时做好准备,防患于未然的成语。

    任何团体、个人不可能没有缺陷,如果不能及时修正完善,必留后患。当你发现上司、老板或朋友的某些致命缺点或隐患时,如能忠诚地提出看法或意见,于人于己都有裨益。未雨绸缪在我们生活中很有现实意义,无论是商业运作,还是外贸谈判,都需要提前做好准备以防临事时措手不及,避免不必要的损失。

    其实,所谓居安思危,也就是一种预测能力和应对能力的结合,只不过它不是仅仅从好的方面来考虑问题,而是从坏的方面来考虑,因为万事万物的发展变化都有好与坏。积极与消极、肯定与否定两种指向,在战争中更是如此。居安思危,实际上是一种智慧,而应付危险的种种办法,则是离不开智谋的。

    附录:诸葛亮的相关论述

    1.将执兵权,操兵要势《将苑 兵权第一》。

    [原文]夫兵权者,是三军之司命,主将之威势。将能执兵之权,操兵之要势,而临群下,譬如猛虎,加之羽翼,而翱翔四海,随所遇而施之。若将失权,不操其势,亦如鱼龙脱于江湖,欲求游洋之势,奔涛戏浪,何可得也。

    [译文]兵权,就是将领统率三军的权力,也是主将树立自己威信的关键。主将掌握了兵权,就抓住了统率部队的要领。好似一只猛虎,添上了双翼,不但具有威势,而且能翱翔四海,在任何情况下都随机应变,占着主动。如果将帅丧失了这个权力,不仅不能指挥部队,而且如同鱼、龙离开了江湖,要想求得在海洋中自由地翱游,在浪涛中自由地漂荡戏耍,又怎么能做得到呢?

    2.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将苑 戒备第十七》。

    [原文]夫国之大务,莫先于戒备。若夫失之毫厘,则差若千里,覆军杀将,势不逾息,可不惧哉!

    故有患难,君臣旰食而谋之,择贤而任之。若乃居安而不思危,寇至不知惧,此谓燕巢于幕,鱼游于鼎,亡不俟夕矣!传说:不备不虞,不可以师。又说:豫备无虞,古之善政.又说:蜂虿尚有毒,而况国乎?无备,虽众不可恃也。故说,有备无患。故三军之行,不可无备也。

    [译文]国家最重大的事务就是国防,而国防的要务则首推戒备。如果在国防上稍有偏差,则会导致国家的灭亡、全军覆灭,无可挽回,这才是最可怕的事情!因此,国家一旦有了危难,上下就要团结一致,废寝忘食,共谋策略,选拔有本领的人担任将帅,指挥三军迎战敌人。如果不能居安思危,就是敌军打到了家门口也不会警觉,就好像燕子将窝筑在门帘上一样,鱼儿在鼎锅里游荡一般,离灭亡的时刻很近了。《左传》上说:对事物没有计划不准备到毫无差错的地步,就不可出师。又说:居安思危,妥善安排,预防随时可能出现的灾难,这是古代所推崇的善政。又说:黄蜂与蝎子这一类的小昆虫都能以毒刺作为防御工具,何况是一个庞大的国家呢?如果一个国家轻视了国防建设,就是有百万之众,也不足以为依靠,所谓有备无患,就是这个意思。由此可见,三军将士在出征之前,必得要做好准备。

    3.有备无患,无备则失《将苑 轻战第三十五》。

    [原文]螫虫之触,负其毒也;战士能勇,恃其备也。所以锋锐甲坚,则人轻战。

    故甲不坚密,与肉袒同;射不能中,与无矢同;中不能入,与无镞同;探候不谨,与无目同;将帅不能,与无将同。

    [译文]蜂类等有毒刺的小虫类,是凭着令人生畏的毒刺来保护自身,使人们不敢轻易招惹它;战士在战斗中能英勇作战,是由于他们手中有精良武器,身上有坚硬的铠甲。

    所以只要有了锋利的武器,坚实的铠甲,那么全体战士都能英勇善战。如果铠甲不坚实,就好比赤身露体同敌人拼战;如果弓箭不能射中敌人,就好比没有弓箭;虽然射中了目标,但力量不足以穿进去,就好比弓箭没有箭头;如果在作战之前的侦察工作做得马虎粗略,就好比盲人在准备作战;如果将帅不能英勇奋战,就好象没有将帅一般。由此可见,这些都是在战备工作中应该注意的几个方面。

    4.地形地物,善用者胜《将苑 地势三十六》。

    [原文]夫地势者,兵之助也,不知战地而求胜者,未之有也。山林土陵,丘阜大川,此步兵之地。土高山狭,蔓衍相属,此车骑之地。依山附涧,高林深谷,此弓弩之地。

    草浅土平,可前可后,此长戟之地。芦苇相参,竹对交映,此枪矛之地也。

    [译文]地势对军队作战有最好的帮助作用。作为将帅来说,不能准确地利用地形地势而想取得战争的胜利是不可能的。高山峻岭、森林险川,适宜步兵作战。山高路狭、杂草丛生,适宜用战车、骑兵作战。依山临水、狭谷深涧的地带,可以利用弓箭手杀伤敌军。平坦宽阔、自由活动地区,可以利用长戟作战。在草木交错地带,则可以发挥长枪、长矛的优势。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