厘清尘世繁杂,才能活得简单
人的一生怎样才能活得快乐?很多人会告诉你,把生活过得简单一些,就能活得快乐。可是,我们怎样才能将生活过得简单呢?是不是只要不用工作,想吃就吃,想睡就睡,想玩就玩,生活就会很快乐?
曾经有一个人死后,灵魂无意之中飘到一个金碧辉煌的地方,刚好碰到一个门卫站在那里,一会儿门卫走上前来问他:“想要金币吗?我们这里全部都是用金子做的;喜欢美食吗?我们这里山珍海味应有尽有包你吃的舒坦;你喜欢睡觉吗?只要你来到这里,就可以想睡多久睡多久,永远不会有人打扰;你喜欢玩乐吗?我们的娱乐设施绝对齐全,你可以任意挑选;你是不是很讨厌工作?我们这里什么都有,就是没有工作,在这里你可以不用做任何工作,不会有人去约束你!当然,上述这些享受只有一个前提:进了门就不能再出去。”
这个人仔细一想,世上竟然还会有这样的好事,二话没说就走进门里。接下来数天,他都过着想吃就吃,想睡就睡,吃完了睡,睡醒了就玩,还可以不用工作,真的从来没有人来干涉他。很快三个月过去了,他逐渐觉得待在这里实在乏味,就去找门卫,央求道:“可以给我找点事情做吗,整天在这里享受,未必就是件好事:每天都吃得太饱,现在我的身体已经慢慢发胖;睡得时间太长,脑袋都变得迟钝了,有时甚至分不清黑夜和白天;一味地玩耍,已经让对任何事情都丧失了兴趣……”
门卫不屑地说:“对不起!我先前已经说过,我们这里就是没有工作!”
又三个月过去,这个人再也无法忍受,冲到门卫那里:“快放我出去,在这里没有事做,我宁愿下地狱!”
门卫哈哈大笑起来:“这里本来就是地狱,你难道还以为是天堂吗?不断的享乐已经让你丧失了思想,失去了创造力,肉体也享乐中逐渐腐化,你马上就会成为真正意义上的行尸走肉!如此这般心灵的煎熬,比起那些上刀山下油锅的皮肉之苦,更让你无法忍受吧!”
可见,我们渴望的那种不用工作,只要享乐的生活其实并不能让我们真正快乐,只会让我们在日复一日的享乐中变成“行尸走肉”!
我们活着就要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这样的人生才有味道,只要我们能摒除贪念、欲望、期待等情绪,我们就会变得快乐。
三个佛教徒整天愁容满面,听说无德禅师在附近修行,便相约前去请教。
他们来到无德禅师修行的地方,禀明来意,还告诉禅师自己的苦恼:怎么样才能让自己变得快乐起来?
禅师听完后反问他们:“帮你们解答之前,能先告诉我你们各自活着是为了什么?”
甲说:“我活着是为了享受一切,所以我最怕死。”
乙说:“我活着是为了等到老时能够儿孙满堂,安享天伦之乐,这是我一切期盼的。”
丙说:“我活着是为了照顾家人,我有着一家老小需要供养。”
这时禅师微微一笑,说:“呵呵,你们这样的活着当然会不快乐。因为你们活在惧怕、期盼、顾念之中,都是身不由己的事,而不是为了自己的理想、信仰,更不是出于责任。要知道,一个人如果失去理想、信仰和责任,那么他无论如何都是快乐不起来的。”
三人不以为然,齐声问道:“理想、信仰和责任也只能是说说而已,又不能当做饭吃。我们还是想知道怎么才能变得快乐。”
无德禅师又反问:“先告诉我你们心中的快乐是什么样子的?”
甲:“我看到无穷无尽的金钱就会感到快乐!”
乙:“只要我能有漂亮的妻子和浪漫的爱情,我就会快乐!”
丙:“当我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地位时,我才会感觉快乐!”
无德禅师略显生气地说:“正是你们抱有这样的想法,所以才会不快乐。你们总想着收获金钱、爱卿和权利,可是当你们得到这些东西后,烦恼和忧虑也会随之而至,看看那些已经获得名誉、地位却担惊受怕,得到爱情却很苦恼,有了金钱却忧虑的人,他们快乐吗……”
他们紧接着问禅师:“到底我们该怎么做呢?”
无德禅师回答道:“说起来也简单,只有两个字:舍得!首先,你们要能改变思想,拥有财富,只有懂得行善才会快乐;拥有爱情,要懂得奉献付出才会快乐;保有名誉地位,只有懂得服务大众才会快乐。”
当我们不再计较得与失时,我们的生活自然会变得简单,我们也自然会更容易快乐。对待生活中的痛苦要懂得苦中作乐,把苦日子当做甜日子来过。每个人都可以自主地创造生活的情调,与其苦苦地抱怨现实,不如细心地品味痛苦中隐藏的快乐,生活不在于拥有的多,而在于计较的少。
有一个年轻人不知道如何让自己过得快乐一点,于是便出门寻找最快乐,他去过很多地方,问了许多路上的人,他们说自己不快乐。
他来到王宫,看到富丽堂皇的宫殿,又看到国王坐在黄金椅上,上前问道:“国王你有这么多的财富,你一定是最快乐的!”国王愁眉苦脸地说:“怎么会呢,我每天考虑国家大事,担心外敌的入侵,害怕大臣的谋反,怕窃贼来偷取我的财宝,我还怕死……哎,我是世界上最不快乐的人。”
年轻人垂头丧气地走出王宫,打算放弃这次的行程。在经过一片农田时,看到有人在前方生起篝火唱着歌,学者走上前去,发现一个乞丐正在烤肉吃,试探地问:“你看上去很快乐呢。”乞丐回答:“我在这里烤肉吃,晚上就不用挨饿了,我现在是世界上最快乐的人!”
财富、名誉、地位、爱情等尘世的繁杂会让我们辨不清方向,不知道通往快乐的路该往哪里走,只有当我们厘清了这些尘世的繁杂之后,我们才能明辨方向,找到通往快乐的路途!
无求反而易得
庄子在一篇文章中说:别人都讲求财物,自己却追求理想,不积累财物,自己知足守分,所以精神上感到充实有余。这句话一语道破了守虚和自足是寻得人生幸福的奥秘,那些追求享乐的人其实最后什么都得不到,而那些什么都不贪求的人反而荣誉变得充实和富有。
清朝的曾国藩对庄子的这一理论有独到的体会,他把“不忮不求”作为自己淡化名利心的法要,还写了两首“忮求诗”来表达自己的观点。
其一:善莫大于恕,德莫凶于妒。妒者妾妇行,琐琐奚比数!己拙忌人能,己塞忌人遇,己若无事功,忌人得成务,己若无党援,忌人得多助。势位苟相敌,畏逼又相恶。己无好闻望,忌人文名著;己无贤子孙,忌人后嗣裕。争名日夜奔,争利东西骛。但期一身荣,不惜他人污。闻灾或欣幸,闻祝或悦豫,问渠何其然?不自知其故!尔室神来格,高明鬼所顾,天道常好还,嫉人还自误,幽明从诟忌,乖气相倚伏,重者栽汝躬,轻亦减汝祚。我今告后生,悚然大觉悟,终身让人道,曾不失寸步,终身祸人善,曾不损尺布,消除嫉妒心,普天霖甘露,家家获吉祥,我亦无恐怖。
其二:知足天地宽,贪得宇宙隘,岂无过人财,多欲为患害:在约每思丰,居困常求泰,富求千乘车,贵求万钉带,未得求速赏,既得勿求坏。芬馨比椒兰,磐固方泰岱。求荣不知厌,志亢神愈,岁懊有时寒,曰明有时晦,时来多善缘,运去生灾怪。诸福不可期,百殃纷来会。片言动招尤,举足便有碍。戚戚抱殷尤,精爽日凋瘵。矫首望八荒,乾坤一何大,安荣无遽欣,患难无遽憝。君看十人中,八九无依赖。人穷多过我,我穷犹可耐;而况处夷途,奚事生嗟气?于世少所求,俯仰有余快,俟命堪终古,曾不愿乎外。语云:名根未拨者,纵轻千乘甘一瓢,总堕尘情;客气未融者,虽泽四海利万世,终为剩技。
这两首诗并不难懂,简单的字句却强烈地传递出曾国藩的人生忠告与经验,值得我们反复琢磨与学习。曾国藩家训的第一条,就是告诫家人要自足常乐,方能祛除名利带来的烦恼。如果我们什么都想得到,不能抑制自己的贪欲,最后反而什么都得不到。
传古时代有一个神仙下凡闲游,正好遇见一个凡人在赶路,于是就与这个凡人结伴同行。凡人走到一半时突然感觉口渴,他并不知道旁边的同伴是神仙,只看见这位同伴的腰间挂着一个葫芦,于是就开口问道:“你的葫芦里面有没有装水?”神仙解下腰间的葫芦回答说:“这里有满满的一葫芦的水,你要喝就尽管喝吧!”
凡人喝了葫芦里的水之后,不但止了渴,还觉得精神百倍,赶路的疲劳似乎都消除了。过了一会儿,凡人突然异想天开地看着葫芦说:“如果你的葫芦里装的是酒,那该多好啊!”神仙笑着把葫芦晃了一下说:“里面是一葫芦酒!你想喝酒就喝吧!”凡人半信半疑的接过葫芦,一喝之下,发现里面的水果然都变成了酒,而且香醇无比。
凡人非常惊讶,心里暗自想道,自己一定是遇上神仙了,不然怎么可能要什么就有什么呢?凡人觉得机不可失,应该把自己的要求提得更高更多,于是他对神仙说:“你的葫芦里面要是装着可以长生不老的仙丹,那该多好!”神仙听了凡人的话,便笑着打开葫芦的塞子。凡人以为神仙要把仙丹倒进自己的口中,就张开嘴等着接,没想到神仙什么也没有倒出来,摇摇葫芦就消失得无影无踪了。
欲望就像深渊,让人越陷越深。如果不能及时撒手,最后只能自食其果。
非洲土著人在捕捉猩猩时通常会采取一个非常有趣的办法:他们把食物放在一个口小里大的洞中,故意让躲在不远处的猩猩看到。放好后,土著人就会走远找个隐蔽的地方藏起来。这时,猩猩会欢蹦乱跳地走到洞口,将爪子伸入洞中,紧紧地抓住食物,因为洞口太小,握成拳头的爪子就无法抽出,而它又不舍得放弃这些可口的食物,越是惊慌和急躁,手中食物就抓得越紧,也就越难拔出洞口。此时不远处的土著人不慌不忙地走过来收获猎物,根本不用担心它会跑掉。
按理说,只要猩猩的手一松开,就可以逃之夭夭了。但猩猩舍不得已经到手的食物,所以不肯松手,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人的心理和猩猩的大同小异,很多人都是舍不得既得的利益,或不满足于眼前的利益,进而继续追名逐利,最终不仅没有得到更多,反而连已有的都失去了,甚至会让自己身败名裂。而有些人从不追逐名利,只专心做好自己的事,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提高自己的修养,最终却得到了他人的赏识,没有追求的东西反而自动“送上门来”。
诸葛亮(181—234),字孔明,青年时代躬耕于隆中,并苦读经书,熟悉历朝兴衰的历史,潜心钻研兵法。他常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乐毅自比,是难得的一位将才、谋士,自称“卧龙”。善于网罗人才的刘备闻知,高兴地说:“我需要这样的人才!”并表示哪怕山高路远,行走不便,也非亲自去请他不可。
深冬的一天,刘备带着关羽、张飞,到隆中邀请诸葛亮。谁知诸葛亮恰好不在家,刘备只好扫兴而归。
刘备回到新野,不断派人到隆中打听诸葛亮何时在家。当打听到诸葛亮外出已经回到家时,刘备当即决定二请诸葛。这时,张飞不以为然地说:“一个平民百姓,派个武士把他叫来就得了,犯不着让你一再去请。”刘备说:“诸葛亮是当代大贤,怎么能随便派个人去叫他呢?你还是痛痛快快地跟我去吧。”刘备说服了张飞,叫上关羽,三人骑马直奔隆中而去。
这一天,北风呼啸,大雪纷飞,冷得实在教人难忍。张飞对着刘备大嚷:“我等何苦找此罪受!不如等天晴再说。”刘备却说:“贤弟,咱们冒此大风雪,不怕山高路远,去请诸葛,不正表明了我们的一片诚意吗?”三人继续往前赶路。不料,这一次刘备又未见到诸葛亮,只好写了一封信托诸葛亮的弟弟转交,说明来意,并表示择日再访。
第二年春天,刘备更衣备马,决定第三次去拜访诸葛亮。张飞、关羽竭力劝阻。关羽说:“我们两次相请,都未见到他,想必他徒有虚名,不敢前来相见。”张飞更是带着轻蔑的口吻说:“我们已仁至义尽,这次只需我一人前往,他如若不来,我就将他绑来见你。”刘备连忙说道:“不得无礼,没有诚意哪能请到贤人呢?”
刘备三人飞马直奔隆中,来到诸葛亮的草庐前。此时诸葛亮正在午睡。刘备唯恐打扰诸葛亮,不顾路途疲劳,屏声敛气地站在门外静候,直到诸葛亮醒来才敢求见。刘备见了诸葛亮,说道:“久慕先生大名,三次拜访,今日如愿,实是平生之大幸!”诸葛亮说:“蒙将军不弃,三顾茅庐,真叫我过意不去。亮年幼不才,恐怕让将军失望。”刘备却诚恳地说:“我不度德量力,想为天下伸张正义,振兴汉室。由于智术短浅,时至今日,尚未达到目的,望先生多多指教。”刘备谦虚的态度,诚恳的情意,使诸葛亮很受感动。于是诸葛亮终于答应了刘备的请求,怀着统一全国的政治抱负,离开了隆中茅庐,出任刘备的军师。他忠心耿耿地辅佐刘备,为“三国鼎立”局面的确立,做出了巨大贡献。
刘备三顾茅庐请诸葛亮出山的故事我们已经耳熟能详,从这个故事中我们就可看出,诸葛亮对名利财富并未追逐,不像同时期的那些自以为“有才”之士到处投靠军阀,以求荣华富贵,但他却得到了刘备的赏识和重用,正好验证了那句“无求反而易得”的至理名言。
为理想放弃尊严,简单就是从超越
尘世的纷繁与复杂,对于我们常人而言,不过是名誉、财富、地位、声望、感情等等,只要我们能看淡这些,就可以活得比较轻松和简单。而历史上还有一些人,他们本就不计较名利,但天不怜人,为了实现自己心中崇高的理想,他们甚至不得不放弃自己的尊严!我国古代伟大的史学家司马迁便是如此。
司马迁是西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宇子长,汉景帝中元五年(公元前145年)出生于龙门山下(在今天的陕西省韩城县)。
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司马迁继承父亲司马谈的遗志,当上了太史令,开始从皇家藏书馆中整理选录历史典籍。司马迁的祖先并不十分显要,其家族世代掌管太史的官职。但是司马迁和他的父亲都以此为荣,在他们的心目中,修史是一项崇高的事业。他们为此奉献了自己一生的精力。
司马谈一直准备写一部贯通古今的史书。在父亲的直接教导下,司马迁十岁时便开始学习当时的古文。后来,他又跟着董仲舒学习《春秋》,跟孔安国学习《尚书》。司马迁学习刻苦,进步非常快,极有钻研精神。
司马迁的父亲病危时,拉着儿子的手,流着眼泪对他说:“……我死了以后,你一定要接着做太史,千万不要忘记我一生希望写出一部通史的愿望。你一定要继承我的事业,不要忘记啊!”这一番谆谆嘱托极大地震动了司马迁,他看到了父亲作为一名史学家难得的使命感和责任感,他也知道父亲将自己毕生未竞的事业寄托在自己的身上。司马迁低着头,流着泪,悲痛而坚定地应允道:“儿子我虽然没有什么才能,但我一定完成您的志愿。”
司马迁做了太史令以后,就有了阅读外面看不到的书籍和重要资料的机会。这为他以后著史记提供了良好的条件。可是,资料整理工作非常繁复。由于当时的那些藏书和国家档案都杂乱无序,连一个可以查考的目录也没有,司马迁必须从一大堆的木简和绢书中找线索,去整理和考证史料。司马迁几年如一日,绞尽脑汁,费尽心血,几乎天天都埋着头整理和考证史料。
司马迁一直记得父亲的遗志,他决心效法孔子编纂《春秋》,写出一部同样能永垂不朽的史著。公元前104年,司马迁在主持历法修改工作的同时,正式动手写他的伟大著作史记。
天汉二年(公元前99年),正当司马迁全身心地撰写史记之时,却遇上了飞来横祸,这就是李陵事件。
这年夏天,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风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贬低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汉武帝李夫人的哥哥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司马迁被关进监狱以后,案子落到了当时名声很臭的酷吏杜周手中,杜周严刑审讯司马迁,司马迁忍受了各种肉体和精神上的残酷折磨。面对酷吏,他始终不屈服,也不认罪。司马迁在狱中反复不停地问自己“这是我的罪吗?这是我的罪吗?我一个做臣子的,就不能发表点意见?”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被判了死刑。
据汉朝的刑法,死刑有两种减免办法:一是拿五十万钱赎罪,二是受“腐刑”。司马迁官小家贫,当然拿不出这么多钱赎罪。腐刑既残酷地摧残人体和精神,也极大地侮辱人格。司马迁当然不愿意忍受这样的刑罚,悲痛欲绝的他甚至想到了自杀。可后来他想到,人总有一死,但“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死的轻重意义是不同的。他觉得自己如果就这样“伏法而死”,就像牛身上少了一根毛,是毫无价值的。他想到了孔子、屈原、左丘明和孙膑等人,想到了他们所受的屈辱以及所取得的骄人成果。司马迁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他毅然选择了腐刑。面对最残酷的刑罚,司马迁痛苦到了极点,但他此时没有怨恨,也没有害怕。他只有一个信念,那就是一定要活下去,一定要把史记写完,“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往。每念斯耻,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正因为还没有完成史记,他才忍辱负重地活了下来。
司马迁从元封三年(公元前108年)为太史令后开始阅读、整理史料,准备写作,到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基本完成全部写作计划,共经过十六年。这是他用一生的精力、艰苦的劳动,并忍受了肉体上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拿整个生命写成的一部永远闪耀着光辉的伟大著作。
全书包括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五个部分,约五十二万六千多宇。
司马迁撰写史记,态度严谨认真,实录精神是其最大的特色。他写的每一个历史人物或历史事件,都经过了大量的调查研究,并对史实反复作了核对。司马迁早在二十岁时,便离开首都长安遍踏名山大川,实地考察历史遗迹,了解到许多历史人物的遗闻铁事以及许多地方的民情风俗和经济生活,开扩了眼界,扩大了胸襟。汉朝的历史学家班固说,司马迁“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也就是说,他的文章公正,史实可靠,不空讲好话,不隐瞒坏事。这便高度评价了司马迁的科学态度和史记的记事翔实。
司马迁要坚持“实录”精神,就必须面对现实、记录现实,这就不可避免地会发生“忌讳”的问题。可是他在给人物作传记时,并不为传统历史记载的成规所拘束,而是按照自己对历史事实的思想感情记录。从最高的皇帝到王侯贵族,到将相大臣,再到地方长官等等,司马迁当然不会抹杀他们神奇、光彩的一面,但突出的是揭露他们的腐朽、丑恶以及对人民的剥削和压迫。尤其揭露了汉代统治阶级的罪恶。他虽是汉武帝的臣子,但对于他的过失,司马迁丝毫没有加以隐瞒,他深刻揭露和批判了当时盛行的封禅祭祖、祈求神仙活动的虚妄。在《封禅书》中,他把汉武帝迷信神仙,千方百计祈求不死之药的荒谬无聊行为淋漓尽致地描绘了出来。
对封建统治者的丑恶面貌,司马迁也有比较深刻的认识,并无情地揭露了统治阶级的罪恶。比如《酷吏列传》一共为十个残暴冷酷的官吏作传,其中汉武帝的臣子就有九人。汉武帝当时重用张汤,而“汤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始为小吏,乾没,与长安富贾田甲、鱼翁叔王属交私”。所谓“乾没”,即空手得到的意思。这里描写的是张汤为小吏时好用计谋以制服人的情况。张汤得势后,与赵禹一起制定了各种残的法令,其中有一条叫“腹诽之法”,即不管有罪与否,只要被指控为对朝廷心存不满,就可以据此治罪。张汤不仅善于巧立法令名目,而且还会迎合汉武帝的心意去处置“犯人”。在他的主持下,往往一个案件会使无数人家受到牵连,以致杀人如麻,视人命如草芥。这些人的罪恶活动都被司马迁记录了下来,他便是通过这些对汉武帝时期专制统治的残酷和黑暗加以暴露和控诉的。
司马迁的进步历史观和敢于揭露帝王过失的大胆作风值得肯定。对于历史的演进过程,他的思想也比较完整。他在给予历史正确的评价后,又充分肯定了历史是不断发展进化的这一结论。
一部《史记》,记录了中华千年的历史,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文献资料,但这些都是司马迁用自己的尊严换来的!《史记》中的一字一句不仅凝结了司马迁的汗与血,还有他高贵的尊严!他的人生复杂而又简单,复杂是因为他的人生坎坷多难,简单是因为他看破了这一切,将自己的人生过得简单而厚重!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
“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任天际云卷云舒。”这是世间多少人终生所求的人生境界,但,自古至今又有多少人能看破名利,看淡红尘呢?在我国历史上,苏轼便是这为数不多的能做到“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人之一。
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四川眉山人,北宋文学家、书画家,位居“唐宋八大家”之列,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合称“三苏”。苏轼是一个才情横溢、诗文俱佳的古代大作家,其词风开豪放一派,对后世影响很大。苏轼他是一个旷世奇才,士大夫心仪神往的人格典范,民间妇孺喜闻乐道的豪士雅客,有一派刚直不屈的执著风节、一颗善于解脱的智慧心灵和一副眼见天下无一个不是好人的善良心肠。苏轼的魅力是一个谜,是因为他的身上包含了最大限度的人性的丰富性和发展的可能性,所以能通过他这个载体可以窥视出中国浩瀚悠久的文化景象:因为他处在中国古代文明的中间位置——宋代;又因为他身上融会了儒道佛这中华民族文化长河的三大主流思想。
苏轼是一位智者、达者,他在悟道的同时穷究事物之理,从而将生活审美化。如果以文学史上其他作家作为参考比较的话,苏轼没有屈原那样忧愤,他决不会象屈原那样去自杀。他一生仕途坎坷,特别是晚年更遭“垂老投荒”的厄运,但他处变不惊,落地生根,这说明他是一个极坚强的人,不像屈原那样易于摧折;他也不像陶渊明那样性情恬淡与超然物外,虽然苏轼景仰陶渊明,晚年尤甚如此,但苏轼是以陶渊明作为自身的一支精神支柱,他终身从政,一辈子从未像那样归隐过,他只是被北宋政坛残酷地抛开,但他从未忘情政治,而是自始至终生活在北宋政坛纷繁的党争之中。他崇陶学陶,但那仅仅是一种精神寄托,他是一个生活的积极进取者。
无论身在“高堂”,还是沦为被贬的囚徒;无论直言进谏,还是指陈时弊;无论托事以讽,还是“悲歌为黎元”,苏轼都实实在在地为人民谋福利,运用权力造福人民恩及君王;地方任上抗灾救荒,兴修水利。即使身为“不得签署公事”的贬官,也忘不了国计民生,行一方之政,惠一方之民,尽可能把个人的心血浇灌在祖国的大地上。他能做到随缘自适,知足长乐,处逆境而不颓废,处顺境而不淫逸。如他看见惠州百姓的耕作技术落后,便积极推广他在湖北见过的插秧机械“秧马”。为了解决惠州百姓行路难的问题,他又积极倡导修建东、西新桥等等。
正因为苏轼能把自己融入到惠州百姓当中去,便毫不计较个人之得失,就会感到眼前的一切事物都非常美好,从而获得心灵上的满足。惠州的山水是如此之美丽:“环州多白水,际海皆苍山。以彼无尽景,寓我有限年。”惠州的百姓是如此仁义:“东家著孔丘,西家著颜渊。市为不二价,农为不争田。”(《和陶归园田居六首》之一)惠州百姓对自己是如此之关怀:“我视此邦,如洙如沂。邦人劝我,老矣安归。自我幽独,倚门或挥。岂无亲友,云散莫追。”(《和陶时运四首》之三)由于东坡对任何一切事物都没有功利之心,故在他的眼中,任何一件细小的景物都是充满着诗情画意的。如东坡眼中的东江小潭:“江郊葱茏,云水蒨绚。碕岸斗入,洄潭轮转。先生悦之,布席闲燕。初日下照,潜鳞俯见。意钓忘鱼,乐此竿线。优哉悠哉,玩物之变。”(《江郊》)这时的苏轼,可以说是已经把自己与景物融为一体了。正如庄子在《齐物论》中说的那样:是我为蝴蝶?还是蝴蝶是我?已经分不出来了。这就是我们常说的天地精神了,它已超越了“宠辱皆忘”的境界了,苏轼进入一种与天地并存、万物同一的内心境界。
《增广昔时贤文》中说:“人情似水分高下;世事如云任卷舒。”水高水下、云来云去、花落花开,都是物质的现象,以平常心看待,对人情冷暖,宠辱去留,坦荡以对,就不会为世态无常所苦。
张英又为草堂题联:“富贵贫贱总难称意,知足即为称意;山水花竹无恒主人,得闲便是主人。”需要修持知足的心,才能闲得下来,否则整日栖遑难安,如何享受闲适之乐?
赵朴初亦在遗作中写道:生亦欣然、死亦无憾。花落还开,水流不断。我兮何有,谁欤安息。明月清风,不劳牵挂。这不是充分体现了一种宠辱不惊、去留无意的达观、崇高的精神境界吗?
中隐隐于世
“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世,小隐隐于野。”是中国古代的圣贤们对“隐士”的分类,也有“小隐在山林,大隐于市朝。”的说法。其实,无论哪种说法,说的都是一个意思:所谓的隐士看破红尘隐居于山林是只是形式上的“隐”而已;而真正达到物我两忘的心境,反而能在最世俗的市朝中排除嘈杂的干扰,自得其乐,因此他们隐居于市朝才是心灵上真正的升华所在。
其实,隐居不是形式,而是内心的向往,如果真心向隐,在人群中也是真隐士。
小隐指希望依赖周围的环境忘却世事,沉湎于桃源世外的人;中隐指匿于市井之中的真正有能力的人;大隐也就是真正的隐者,指虽处于喧嚣的时政,却能大智若愚、淡然处之,隐身于朝野之中顶尖人才。
这句话的出处,最早源于王康琚的《反招隐诗》:
小隐隐陵薮,大隐隐朝市。
伯夷窜首阳,老聃伏柱史。
昔在太平时,亦有巢居子。
今虽盛明世,能无中林士。
放神青云外,绝迹穷山裹。
鵾鸡先晨鸣,哀风迎夜起。
凝霜凋朱颜,寒泉伤玉趾。
周才信众人,偏智任诸己。
推分得天和,矫性失至理。
归来安所期,与物齐终始。
到晋朝时,得到进一步发展,《晋书》卷八十二·列传第五十二·邓粲条中记载:
邓粲,长沙人。少以高洁著名,与南阳刘驎之、南郡刘尚公同志友善,并不应州郡辟命。荆州刺史桓冲卑辞厚礼请粲为别驾,粲嘉其好贤,乃起应召。驎之、尚公谓之曰:“卿道广学深,众所推怀,忽然改节,诚失所望。”粲笑答曰:“足下可谓有志于隐而未知隐。夫隐之为道,朝亦可隐,市亦可隐。隐初在我,不在于物。”尚公等无以难之,然粲亦于此名誉减半矣,后患足疾,不能朝拜,求去职,不听,令卧视事。后以病笃,乞骸骨,许之。粲以父骞有忠信言而世无知者,著《元明纪》十篇,注《老子》,并行于世。
后唐代诗人写诗《中隐》,将其含义通俗易懂地归纳出来:
大隐住朝市,小隐入丘樊。
丘樊太冷落,朝市太嚣喧。
不如作中隐,隐在留司官。
似出复似处,非忙亦非闲。
唯此中隐士,致身吉且安。
后人又将其言简意赅地总结成一句话:
小者隐于野,独善其身;中者隐于市,全家保族;大者隐于朝,全身全家全社会。
发展到现在,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小隐于野,中隐于市,大隐于朝”。
我国历史上,西汉名臣东方朔可以是隐于朝的典范,他把“归隐”的现实意义做了很大程度上的延伸。
东方朔平时喜欢用奇怪的方法给武帝和朝臣带来惊喜。
那时,他深得汉武帝赏识,也因此常常得到御前用饭的殊荣,其他臣子若是得到这样的待遇,必会小心翼翼吃饭,生怕在皇上面前失仪,但他却将吃不完的饭用衣裳包起来带回去家去;皇帝赐他布匹,他都会毫不拒绝地接受,然后用这些赏赐去迎娶长安城里的漂亮姑娘。不过,他又是一个“喜新厌旧”的人,除了家里的正妻外,他经常会换一个小妾,因此他大多数的钱财都花在了“选妾”的事上。在同僚们看来,这绝对是疯狂乃至腐败的行径,可是他却反唇相讥:“你们这些笨蛋又怎么会懂得隐居朝廷的道理呢!”
东方朔喜欢恃宠而骄,尤其是当着武帝的面。有一天,他又在自诩才学满腹,还扬言“举国之内,学问排在前三的是东方、东方、东方!”
其他大臣不服气,发难道:“你如果说苏秦、张仪才学高,我们还可以承认,那是因为他们遇到了明君,得以成就卿相。至于你,恐怕就有点名不副实了。在朝为官数十年,也才不过一个科级侍郎,难道不是因为自己才疏学浅吗?”
听此刁难之语,东方朔倒是面不改色,坦然说道:“不要再提苏秦、张仪的往事,如今时代不同,高低也会不同。他们所处的时代周朝衰落,诸侯王得到有识之士的帮助就能强大,没有或者失去帮助就会灭亡,因此这些有识之士才能身居高位、名留后世,这显然是正常不过的事。可如今是正常和谐的年代,贤与不贤又怎么去分辨呢?古书上曾经说过:‘天下无害灾,虽有圣人,无所施其才;上下和同,虽有贤者,无所立功。’我做着小官本身就是极其平常的,你们又何必有所疑惑呢?”
东方朔的这一回答不仅有力地回击质疑者,而且抬高了自己,重要的是当着皇帝的面夸其贤明,还夸得不显山不露水,没人看得出是在刻意拍马屁。这才是真正的“隐于朝”啊!
现代社会中的大多数人,要养家糊口,无法做到“隐于野”,也达不到“隐于朝”的高度,最现实的莫过于“隐于市”了。
老马是名退休工人,闲着没事自学了乒乓球,谁知他天赋极高,越打越厉害,甚至后来还收起了徒弟。
老马打球不像专业的运动员那样架势十足,看上去又胖又笨的身体却蕴藏着惊人的力量,让那些小瞧他的人吃过不少亏,一些省城的职业运动员也曾败在他的手下。别人问起他如何打得这般好,他就说,自己喜欢,所以就纯粹是玩,没想那么多。
一次,老马带着弟子们在体育馆练习,打了一会,老马累了就坐在场边指导弟子们练习。一个韩国学员在馆场内寻找陪练,看这个像是高手,看那个也像是高手,当看到胖嘟嘟的又上年纪的老马时,说:“就你了,陪我练会儿吧!”几名弟子被此景惊着了,倒是老马淡定地说:“行,走吧!”几个回合下来,老马一点没什么,韩国学员已经是气喘吁吁了,当问起老马来历时,他才明白原来自己选了个远近闻名的“高手”。
现代人若想摆脱痛苦,抛弃烦恼,不一定非要到山清水秀的竹林旷野中,只要能让自己的内心处于安静之中,哪怕身处繁华闹市,也一样可以开心快活。而如果只让自己的身体处于安静的环境,却放不下世俗,即使身处空寂的山谷也是无法达到清静无为的。那些放下世俗之心的人,在哪里都可以修行,与其说是修行,不如说是真正的享受生活,因为他们的每一天都能成为修行,将自己“隐于市”中,把生活过得简单温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