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处处皆美好
在如今快节奏、高压力的生活中,人们想得到的也越来越多,但生活却往往不能满足我们的愿望,于是我们听到了越来越多的抱怨声:父母抱怨孩子不听话,孩子抱怨父母规矩多;老师抱怨学生不努力,学生抱怨老师太苛刻;领导抱怨下属不尽心,下属抱怨领导压榨自己;女孩子抱怨男朋友不体贴,男孩子抱怨女朋友不温柔……诸如此类的抱怨声每天都充斥在我们的生活中,可是我们却很少听到有人感激他人,感激生活。
有句俗话说“如果你常常流泪,那么你就无法看到星光”。确实,如果你总是以悲伤的心情来看待这个世界,那么你的世界就将全部是灰色,你将永远看不到太阳、月亮和星光。
当我们在抱怨生活的时候,我们是否扪心自问过,生活中我们是不是拥有父母长辈的爱护,是不是拥有老师的关心和教导,是不是拥有同学朋友的鼓励和支持,是不是拥有陌生人的帮助……其实,生活中有太多太多值得珍惜和感激的事情,只是我们用抱怨蒙蔽了自己的双眼,不去发现美好的事物,更不会去感激生活,是我们自己让自己的生活过得十分糟糕。
在西方国家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当初上帝在造完人之后开始造各种动物,而当时上帝创造蜈蚣时没有为它造脚,可是它却能像蛇一样快速爬行。
蜈蚣本来对自己能快速爬行的本事得意洋洋,可是有一天它看到老虎、狮子、斑马等有脚的动物都跑得比它还快,心里便失去了平衡,嫉妒地说:“脚越多,当然跑得越快,我也要有很多脚。”
于是,蜈蚣去向上帝讨说法:“尊敬的上帝,为什么老虎它们有脚而我却没有?我希望拥有比其他动物更多的脚,那样就没有动物比我跑得快了。”
上帝看着蜈蚣,摇了摇头说:“你真的要那么多脚吗?”
蜈蚣肯定地点了点头,上帝便答应了它的请求,并把好多好多的脚放在它面前,让它自己随便取用。蜈蚣看到这么多脚非常开心,它迫不及待地拿起这些脚,一只一只地安到身体上去,直到身上实在没有地方了,它才停下来。
蜈蚣看着满身是脚的自己,心满意足,暗暗窃喜:“现在没有动物比我跑得更快了,我能像箭一样地飞出去了!”可是当它准备好要跑出去时,才发现自己根本就没办法控制这些脚,这些脚劈哩啪啦地各走各的,它费了好久的功夫才控制住这一大堆脚步调一致地往前走。这样一来,它走得比没脚的时候更慢了。
现实生活中很多人和这只蜈蚣一样,只看到别人的优点,总是不满足于自己所拥有的东西,拼命想得到他人拥有的,甚至比他人更多的东西。可是结果呢?结果也和这只蜈蚣一样,不仅没有得到更多,反而连原来拥有的也都失去了。而还有一些人,如果用一颗平常心做事,就可以得到不小的收益,但因为其想要的更多,心不再简单,最后反而连原来能得到的都失去了。
从前有一个神射手,其技艺堪比后羿,他一身百步穿杨的本领让人敬佩不已。当朝的国君从侍卫口中听说了他的神奇本领,并在一次微服私访中见识了他的技艺,非常赏识他。
国王回到宫中后,每每想起这名神射手的技艺就要夸赞一番,很想再见识一下他的本领。于是,他派人将这名神射手召到宫中,将他带到后花园的一个宽阔地带,让侍卫摆好箭靶。国王用手指着箭靶说:“今天请壮士到宫中来,就是想请您展示一下您炉火纯青的射技,这个直径一寸的箭靶就是您的目标。如果您射中了,那么寡人就赏给您黄金万两,再加五百户的封地,但如果您没射中,那么寡人就要削减您一千户的封地。请您开始吧!”
听到国王的话之后,这名神射手脸色变得十分凝重,一言不发。他慢慢走到预定的位置,取出一支箭,搭弓上弦,做好瞄准的姿势。当他刚想射击时,他想到自己一箭射出去可能会引发两种完全不同的结果,于是一向镇定的他双手开始微微颤抖,呼吸也变得急促起来,试了几次都没能瞄准靶心。时间一分一秒过去,他开始着急起来,最后他终于下决心将箭射了出去,但箭却钉在了离靶心几寸远的地方。看到自己射出的箭没能射中靶心,这名神射手的脸色一下子变得非常苍白。他再次搭弓射箭,没想到精神却怎么也不能集中,射出的箭离靶心更远了。
这名神射手最后悻悻地离开了王宫,国王看完他的表演之后非常失望,同时也百思不得其解,便问身边的侍卫:“他平时百发百中,寡人也见识过他的箭法,可是今天他为何会如此大失水准呢?”
侍卫说:“回禀大王,臣想可能是因为他平时射箭持的是一颗平常心,心中只有靶心和箭,水平就能正常发挥,甚至能超常发挥,可是今天大王给他定下了赏罚标准,那么他射出的箭却直接关系到了他的切身利益,他的心中有了欲念,所以他就无法静下心来专心射箭了吧!”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因为一个人心中存了欲念来做事,他是不可能专心做事的,那他也就不可能获得成功了。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当欲望产生时,再大的胃口都无法填满。人的一切行为皆为欲念所推动,欲念太多,人的欲望就会增大,而当欲望得不到满足时,人便开始抱怨,抱怨社会不公,抱怨生活太难,抱怨事事不顺……
人们总在抱怨中重复不快乐的生活,拼命想得到更多的东西,但殊不知,欲望无止境,再多的东西都填不满欲望的沟壑。若想过得快乐,得到更多无异于饮鸩止渴,最根本的解决方法是减少自己的欲念,学会感激生活的美好。
国外的一个作家在自己的作品中描述过一个盲人通过手术重见光明的故事。当盲人揭下缠在眼睛上的层层纱布时,他看到了明亮的阳光,五颜六色的花朵,窗外佛动的绿色的柳枝,他觉得一切都是那么美丽,没有任何东西是丑陋的。他激动地跑了出去,看到了更多的色彩和事物,甚至连阴沟里被丢弃的大团废纸都显得那么美丽。他说自己的眼中不仅仅是五彩缤纷的色彩,所见到的美景叫人兴奋地难以自持,这不仅仅是因为自己不再是个盲人了,不是因为自己的眼睛能看到东西了,而是他简直没办法一下子吞下世界上如此多的庄严和美丽,他激动地哭了。
这位盲人眼中所见的一切都是我们再熟悉不过的事物,可是我们当中又有谁像这位盲人一样如此感激大自然赋予我们的美丽?
庄子说如果一个君王能够保持天真、无所修饰的心境,交合形气于清静无为的领域,顺其自然而没有任何的偏私,那么天下就能够得到治理了。一个君王能做到这样,天下就能得到治理,而一个普通人若能达到如此境界,那么他的生活必定是充满阳光和快乐的。庄子认为恬淡、寂漠、虚空、无为是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而这八个字简单来说就是“无欲无念”,只有当一个人的心中没有那么多欲念时,他才能达到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
不是每个人都能成为伟人,但是每个人都能成为心怀感激的人。当我们减少了心中的欲念,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来看待这个世界时,就会发现生活处处皆美好,自己时时能快乐。
心境若淡然,得失如云烟
金秋的阳光洒在北京城的每个角落,成群的游客从世界各地来到这个千年古都,而来北京,雍和宫是一个不得不去的景点。相对于雍和宫的拥挤,其旁边的国子监街就显得冷清了不少,不过,就在这个不起眼的胡同里,有一处藏有很多国宝级文物的小四合院。
这座四合院名为松堂斋民间博物馆,坐落在国子监街3号院,这是一家规模很小的四合院,别看它小,2012年曾有人出两亿多元购买这座四合院,想改为私人会馆,这个价钱还不包括四合院里的文物。但这座四合院的主人李松堂先生却拒绝了,他说:“这是一间历史悠久的四合院,改为会馆简直是糟蹋文物。”
李松堂先生是共和国的同龄人,提起他,文物界、收藏界无人不知,无人不晓。李松堂是中国民间收藏门墩第一人,他从小在北京的四合院中长大,其家人都爱收藏玉器、古钱币,受家人的熏陶,他很早就开始集邮、集币。1968年,李松堂毕业于北京农业大学附属高中,同一年,他到内蒙古插队,1977年回京后,他曾任北京市教育局东城电教部主任。1987年,李松堂创办了中国首家临终关怀医院——松堂关怀医院。
李松堂从小就对门墩有特殊的感情,在他八岁时,家里搬家,他哭闹着非要父亲将家门口的那对重几十公斤的石门墩一起搬走,挨了父亲一巴掌之后,他又去求奶奶,最终奶奶说情一起搬走了那对石门墩。小时候的李松堂只是单纯的喜欢那些石头,而长大后随着北京四合院的逐渐消失,他对石头的那种单纯的喜爱成了一种四合院情结,对门墩的感情也越来越深。
回到北京后,他开始系统地收集门墩等建筑构件。但当时收藏门墩是一项没有任何经济回报的活动,李松堂的行为遭到了家人朋友的一致反对,不过他坚持认为自己虽然没能力完整地保存四合院,但可以保存它的建筑构件,保存它的一砖一瓦。
为了收集这些建筑构件,只要知道哪里要拆迁,李松堂就会天天泡在拆迁工地上,一砖一瓦的仔细搜寻当中有没有文物。到如今,李松堂先生收藏的宝贝已经超过了三万多件,而其中的两万多件都是他在各个拆迁工地“捡回来”的。
2001年,李松堂创办了北京松堂斋民间博物馆。这是一家完全私人的博物馆,其中的镇馆之宝《武士饮兽图》门墩就是他在拆迁工地上花了两千元买回来的。当时他只是出于对四合院门墩的热爱才将其买了回来,而等他买回来请专家鉴定之后,才知道这是元朝流传下来的门墩,而且是赵孟頫所画,目前估计至少值两个亿。
目前李松堂先生收藏的文物已经无法全部估价,很多文物价值都在千万元以上,但他至今为止一身行头超不过一百块钱,用的手机是老款的诺基亚。到现在为止,李松堂先生没有出卖过一件藏品,他说他搞收藏不是为了钱,而是纯粹出于对四合院的深厚感情。
李松堂先生的心境不可谓不淡然,面对金钱,贫穷时他不曾在乎过,等到收藏的文物变卖后可富甲一方时,他依然穿着不超过一百元的行头坚持自己的收藏事业。不管李松堂先生在物质上是贫穷还是富有,但在精神上,他一直都是富有的,一直都是自由的。
我们大多数的人在生命的大多数时光里都能保持比较平静的状态,这是非常自然的事情,但若如果生活中出现了大起大落,恐怕就没有多少人能处变不惊了,而恰恰是这种时候,最能体现出一个人的修养和胸怀。
人生在世,主观上追求什么就决定了这个人一生的命运。如果一个人追求名誉,那么他整天考虑的就是别人会如何评价自己,自己做这件事别人会不会因此看重自己;如果一个人追求的若是金钱,那么他所考虑的事情就是这样做会得到多少报酬,整天在斤斤计较个人得失,这两种人一生都会过得非常累。而如果一个人能保持淡然的心境,视功名利禄皆为云烟,追求恬静淡然的生活,那么荣辱毁誉都不能让他的心态有丝毫的改变,在他的眼里世界依然非常美好,不会怨天尤人,不会寝食不安,这样的人生不正是世人所追求的吗?
我国道家思想的代表人物庄子认为,人最大的危害不是不修养善行,而是有意培养德行却心眼闭塞,人若是心眼闭塞就会主观行事,而不讲求事物的客观发展规律的主观办事必定会失败。虽然心、耳、眼、舌、鼻五种官能会招惹凶祸,但内心的谋虑才是罪魁祸首,而内心谋虑的祸害就是自以为是而诋毁自己所不赞同的事情。庄子又说如果人依仗着自己貌美、须长、高大、魁梧、健壮、艳丽、勇武、果敢这八项长处行事,则必然会导致自己进入困厄窘迫的境地;如果能做到因循顺应、俯仰随人、困厄怯弱而又态度谦下,那么就化险为夷,遇事通达。
其实庄子的意思总结起来就是人不要因为金钱名誉等外物的变化而使自己的心态发生变化,如果心境能保持豁达淡然,那么人生在世就没有什么可忧虑的事情了。
什么样的心境才算是淡然?淡然是不是冷淡,是不是淡漠,是不是与世隔绝?都不是。淡然是心怀万物的心胸,是阅尽沧桑后的醒悟,是喜怒不形于色,是不以物喜、不以已悲的超脱,是坦然面对生活的态度。心境淡然的人能够积极面对人生,能够包容他人,不会计较一时一利的得失,也不会偏执于一事一物,与这样的人的相处,会感到非常自在和舒服。
庄子在自己的著作中讲述了孔子的弟子曾参的一个故事。曾参第一次为官时,俸禄只有三釜,但父母都在,所以心情很快乐;曾参第二次做官时,虽然俸禄多达三千钟,但不能奉养双亲,所以心情很悲伤。孔子的另一个弟子问孔子:“老师,像曾参这样的人,可以说是没有被金钱所累的过错吧?”不料孔子却说:“这已经是受牵累了。如果没有被牵累,哪来的悲伤呢?不被金钱所累的人看三釜和三千锺就像鸟雀蚊虻飞过眼前一样。”
曾参在两次为官时因为俸禄的差异而心情发生了变化,很多人的心态和他一样,甚至还不如他,而要达到孔子所说的那种状态,是非常难的,但并不是不可做到。
若想做到心境淡然,首先要拥有一颗平常心,能够平静的看待所遇到的人和事。人不是生来就能拥有一颗平常心的,刚开始时谁都会为自己的利益得失而或喜或怒,想拥有一颗平常心必须要经过生活的磨砺,积累丰富的生活经验,从这些经验中参透一些事物发展的规律。只有当我们参透了事物的发展规律时,才能不会再为凡尘俗事而耿耿于怀,才能让自己的心变得豁达,这时才可能让自己的心态平和、平静下来,拥有一颗平常心。
人是群居性动物,要与社会、与群体相处,这是自然之“我”的本性,但在自然之“我”与精神之“我”中,我们更应该看重后者,不管物质生活是贫穷还是富有,精神生活都要富有。淡然的心境,是独立于物外的精神生活。不管外界给我们加了多少枷锁,不管我们是一贫如洗还是富甲一方,只要我们的心是淡然的,那么我们的精神就是自由的,我们就会活得幸福快乐。
拥有淡然的心境,不管遇到什么事都像是轻风拂过湖面,留下的只有丝丝波澜,但也稍纵即逝;也像是空谷中的幽兰,即使无人注目、无人欣赏,也要绽放自己的美丽,因为它绽放不是为了炫耀自己,而是为了给世界增添一份美丽。
安贫乐道,快乐就好
安贫乐道指一个人处境虽很贫困,仍乐于坚守信仰,形容人为了自己信仰或理想的实现,宁愿处于贫困恶劣环境。这个成语最早用在孔子对其弟子颜回的评价上,有一次,孔子对学生们说:“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意思是:贤德啊,颜回吃的是一小筐饭,喝的是一瓢水,住在穷陋的小房中,别人都受不了这种贫苦,颜回却仍然不改变向道的乐趣。贤德啊,颜回!
还有一次,鲁哀公问孔子:“在你3千多学生中,谁最好学?”孔子说;“只有颜回最好学。他不迁怒,不二过,不幸短命死矣!”意思是:颜回最爱学习。他遇着发怒的时候,能做到随发随化,从不转移到别的事情上去;有了错误就改,决不重犯。
可见孔子对颜回这种“安贫乐道”的品德是多么赞赏!
而如今这世上,还有多少人肯安贫乐道,坚守心中的梦想?
刘勰是南北朝时著名的文学理论批评家,他所撰写的《文心雕龙》对后世有着深厚的影响,他本人在文学史上也有着很高的地位。
虽然父亲曾经做过大官,但是等到他长大后家里却是极为贫穷,可他并没有放在心上,而是笃志好学,认真攻读各种史书经典。南北朝盛行门阀制度,出身的贵贱决定一个人的社会地位。而像刘勰这样出身贫寒的平民子弟,在当时自然默默无闻,无人知晓。《文心雕龙》写成后,也不被人重视,可刘勰却十分自信,深知自己著作的价值,下定决心要改变这种局面。
沈约是当时文坛很有名望的官员,刘勰就在想如果他能评定此书,必将成名。可沈约乃一代名流,刘勰一介草民,哪能轻易得见?聪明的人总能想到办法。一次,刘勰事先打听到这天沈约要外出,便背上书稿装成卖书小贩的样子,早早候在沈约必经的路上。当沈约乘坐的马车经过时,刘勰正好可以向其出售。沈约天生喜欢看书,听到叫卖声当即停下车来,随手拿起一本,见是自己没有读过的书,一时好奇便翻看起来。
这一看,竟然就被深深吸引住了,犀利的观点,辛辣的笔锋,无一不叫人称快,沈约当即全部买了带回家去,书桌上、枕头边摆满了书卷,每每拿起都爱不释手。往后每次上流社会举行的聚会中,沈约都会向其他人推荐介绍这本书,多加称赞。当时的文坛人物见沈约对《文心雕龙》如此推崇,便纷纷效仿,争相传阅,很快的,刘勰的名声传遍了全国。
刘勰人穷志不穷,尽管他穷得连媳妇都娶不起,但他不以为意,而是把全部的精力放在著书立说上,遍阅全书,最终开创了一番事业。如果刘勰不能忍得一时贫困,而选择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甚至攀附权势、自堕气节,那《文心雕龙》这样的巨著又怎么能流传于世?刘勰能够安于一时贫困,不惧贫困,并与其斗争,还苦中作乐,这便是对贫困积极的忍耐。
不同的人对于贫困的看法不同,理解不同,忍受贫困的能力也不同。对于贫困,有些人是被动的、悲观的,苦熬的贫困是可怕的,这是物质上的贫困,是真的贫困。而有些人是甘于贫困,在贫困的环境里磨炼意志,更看重自己的精神修养,这才是积极地忍受贫困。
人的一生总会经历某种逆境,不论是物质上的还是精神上的,此时我们要做到不以穷困为耻,要随遇而安,安贫乐道。
面对一时贫困,应该有积极的人生心态。积极的心态是成功的起点,它能激发你的潜能,做到你意想不到事。被消极思想压制的人,就像一个要长途跋涉的人背着无用而沉重的大包袱一样,看不到希望,也会失掉许多唾手可得的机遇。
两个欧洲人要到非洲去推销皮鞋。大家都知道非洲炎热少雨,所以那里的人们都是打赤脚。第一个推销员看到那里的人都打着赤脚,立刻失望起来:“这么多人都打赤脚,从不穿鞋的,我还怎么能把鞋推销出去呢!”于是放弃了推销,很沮丧的回国了。剩下那个推销员很是兴奋,大呼:“这些人都没有穿皮鞋,我的皮鞋一定大有市场!”于是,他选择留下来,向非洲介绍皮鞋的优点,最后发了大财,欢欢喜喜地回国。
两个旅行者迷失在一片沙漠中,而他们手上都只有一个苹果。一个人说:“我只有一个苹果。”说罢,把苹果吃了,没几天他就死了。另一个人虽然在沙漠里艰辛地走每一步,却奇迹般地走出了沙漠,手里握着那个已经脱水的干苹果,一口也不曾咬过。
人们难以相信,为什么第一个人吃了苹果最终却葬身沙漠,后一个没吃反倒活了下来。因为后一个人心中始终想着:“我还有一个苹果!”正是这种积极的希望才支撑他摆脱了沙漠。仅一字之差,反应的却是截然不同的人生态度,从而也给他们带来了生与死的结局。
顺应万物的自然使心灵悠然遨游,在无穷的宇宙中保持平和,泰山崩于前而面不改色,纵使千难万阻,都怀有一颗积极乐观的心。在生活中,对于同样的情况,不同的人会有着不同的想法和态度,也会导致不同的结局。上面的两个故事就证明了这个观点。
一次强烈的地震后,一名50岁的太太在地底下被埋了10天,当救援队找到她的时候,她还微笑着对大家说:“你们辛苦了。”这是怎样的坚强,在被埋长达10天的日子,她是怎么度过的,是什么支撑她顽强的活下来?有一点可以肯定,她一定有着积极、乐观的心态,对于生命有强烈的希望,正是这些让她从地狱边上生还,是积极、乐观的心态让他重回人间,再次过上美好的生活。
乐观的人总能从不顺中看到希望,把希望无限扩大,最后战胜了不顺,走向成功。悲观的人却从不顺看到了绝望,把绝望无限放大,放弃挣扎,等待着失败和死亡。有时候,我们不是被环境所打败,而是被自己内心的恐惧所打败,这才是最危险的。
一个家庭需要重新粉刷墙壁,丈夫就从外面请了个漆匠。漆匠来到家里,看到她的太太正在窗口欣赏夕阳,仔细观察才发现她的双目已经失明,怜悯之情油然而生。谁知女主人开朗乐观,对生活也充满了激情,浑然不知道自己已经失明,所以漆匠工作的几天里都很开心,他们聊的很投机,油漆匠也从不提起女主人的缺陷。工作完成后,漆匠拿出账单交给这位男主人,男主人突然发现漆匠给她打一个很大的折扣。就问:“怎么少算这么多?”漆匠笑道:“我这几天给你们家粉涮墙壁时,和你太太相处得很愉快,她对人生的态度,使我觉得自己的境况还不算太坏,所以减去的部分算是我对她的一点谢意,因为是她教会了我不要把工作当做是苦。”漆匠对自己太太的赞扬,使他深受震动。因为这位慷慨的漆匠,自己只有一只手。
态度就像磁铁,不论我们的思想是正面还是负面,我们都要受到它的牵引。思想就像车轮,总会使我们朝一个特定的方向前进,虽然我们无法改变人生,但我们可以改变人生观,虽然我们无法改变环境,但我们可以改变心境。
懂得满足的人不因为名利而劳累自己,安闲自得的人即使失去了什么也不会感到空寂,修行内心有高尚修养的人没有什么官职也不会惭愧。知道刚强,却甘心持守柔弱,就像天下的溪流一样;知道光亮,却甘心守持于黑暗,
面对贫困,我们要学会接受,学会坦然面对,做到安贫乐道,这样我们的生活才会是幸福快乐的。
顺其自然心自宽
一对父子开了一家鲜花店,由于地理位置不好,加上也没有醒目的标识,生意一直很惨淡。为了招徕顾客,儿子搬出几盆鲜艳的花放在门口。
一天过后,儿子发现,门口的鲜花不见,反而出现在隔壁的饭店门口,儿子很是气愤想要去找隔壁理论,却被父亲拦了下来,父亲安慰儿子:“我自有妙方”。而后父亲吩咐儿子将花分别放在隔壁的饭店门口,两家门口都放,唯独自己门口空着,儿子很是纳闷,就去找父亲求解,父亲告诉儿子不要着急,慢慢地你就懂了。
没想到过了几天,生意真的好了起来,来买花的人络绎不绝,儿子更是一头雾水。刚巧隔壁的老板前来道谢,说父亲无意之中帮助了他们,父亲高兴地对他们说:“应该感谢你们,是你们允许我把花放在你们的饭店门口,无意之中替我们做了广告。”这时儿子才明白过来。
晚上父亲又给儿子讲了个故事:有一个年轻人去一家修理厂做修理工。一天接到一个修理汽车的活,需要换掉后胎,几个徒弟争先恐后地把活干完了,在一边打起了扑克。他不爱玩,看车轴处锈迹斑斑,于是拿起机油给车子的转动部位加油,完了,又把外圈打磨了一下,其他人笑他迂腐,多管闲事,出力不讨好。可是,几天之后,这个年轻人被车主挖到他的公司上班,并且有着不错的薪水。
父亲讲完,儿子恍然大悟。
中国有句老话叫“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这个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事情,你永远不知道下秒钟会发生什么,如果你还在为上一秒钟的“失”耿耿于怀,那么你也会在下一秒钟继续失去,最后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工作和生活还怎么继续下去呢?如果你能放宽心态,不计较一时得失,让某些事情顺其自然地发展下去,说不定会由祸转福。
有位私营企业的总经理,他的办公室里,摆设着各种豪华的器具、考究的地毯,每当员工进入他的办公室时都会感到身处高层的感觉。然而别看他如今光鲜,在刚开始创业的时候,却有着不为人知的辛酸史。
创业之初,他的存款账户上是0.00元,信用卡也透支了不小的数目,因为付不起房租,一连几个月都是睡在办公室。为了实现自己的目标,他一直坚持着,甚至中间还拒绝了几家跨国公司的高薪聘请。他也曾被顾客拒绝过、冷落过,但他总是放宽心态,对自己说,欢迎他、尊敬他的客户和拒绝他、冷落他的客户几乎一样多,他并不只是失去,想开了他也就顺其自然了,不在想那些令人不开心的挫折,而是放下所有的困苦,坚持下去。
十年艰苦卓绝的努力,十年不懈奋斗的坚持,他一句牢骚也没有,反而安慰他的员工,自己还在学习。有一位员工看到自己老总清瘦面庞,忍不住就问:“这些年,您不会感到疲倦么?”他笑着说:“没有,我从不觉得辛苦,反而认为是受用无穷的经验。”就这样,对待工作中的一切不顺心,他总能顺其自然,不计较一时得失,最终有了今天的成果。
这是一个成功者平常心的深刻再现,他刚毅、拼搏、乐观。纵观古今中外,彪炳千古的功业,无一不受过无情的打击,然而这些成功者能够放下所有的打击,忘掉得失,顺其自然,将远大的理想贯彻到底,终于收获辉煌的成果。
成功的人知道怎么处理工作中的烦恼事,哪些事可以不用在意,哪些事可以选择遗忘,调整好积极的心态,什么事都顺其自然,而不为那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忧愁,也就不会患得患失,心情好了,工作效率也会随着提高许多。
而初入职场的年轻人,因为害怕被拒绝,害怕职场中的种种挫折,都选择退缩,所以一直都处在找工作的过程中。不是他们的技能和学历不够好,而是他们的心理承受能力还不够高,把得失看得太重;如果他们能够调整好心态,坦然面对各种挫折,心理和性格都变得成熟,那么很快便能成为适应社会的人才。
西尔维斯特·史泰龙是美国好莱坞的巨星,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喜爱,但就是这样的一个巨星,在他年轻的时候却穷困潦倒。史泰龙年轻的时候像其他人一样做着当演员的“明星梦”,虽然家中全部的钱加起来也买不起一件像样的西服,但他却依旧坚持自己的梦想。
当时的好莱坞有500家电影公司,他便带着为自己量身定做的剧本,根据已制定的计划与排列好的名单顺序,一家一家地拜访。第一遍下来,500家电影公司没有一家愿意聘用他。一般人如果被拒绝5次,肯定就放弃了,可他被拒绝了500次,依然选择了坚持。当他从最后一家被拒绝的电影公司出来时,他又开始了第二轮的拜访。不幸的是,他仍然被拒绝了500次。
第三轮拜访结果与第二次相同。史泰龙咬咬牙,还是不愿意放弃,又开始了第四轮拜访。当他拜访完第349家后,第350家电影公司的老板竟然神奇地答应留下剧本先看一看。几天后,史泰龙接到通知,他第三轮拜访的第350家电影公司请他前去面谈。再后来,这家电影公司决定把他的剧本拍成电影,而且还让史泰龙担任影片的男主角。
在被拒绝了1849次后,史泰龙终于进入了影视圈,并且一步一步实现了梦想,成为好莱坞的巨星。
当面对拒绝、挫折时,要像史泰龙一样保持顺其自然的态度,被拒绝了一次,那就开始第二次的拜访,只要坚持下去,终有一天会取得成功。
生活中常常会有不如意的事,我们不应该被它打败,更不能被它迷惑。得与失是捆绑在一起的,我们不能只看到一件事情的“失”,而应该看到它身后的“得”,这就要求我们保持一颗顺其自然的心态,对周围的事情少一些执著,多一点欣赏,多一点品位,我们的工作将会变得轻松许多,职业道路也会宽阔许多。
挫折对于每个人都是一种磨炼,更是一生中宝贵的财富,是我们职业生涯中的必修课,如何从挫折中翻身,是越挫越勇还是一蹶不振。遇到困难,如果你只看到了“失”,而没有看到它背后的“得”,那么你永远也不会成功。放宽心态,顺其自然,挫折在你面前就会变得格外简单,因为你的眼中根本没有它们,你的眼神一直盯着远方的成功。
忘掉名利才能快乐
自古以来,人们就认为那些道德高尚的圣人都是不注重名利的,他们视功名利禄为过眼云烟,心中没有这些污秽,自然就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去研究大道,最终成就自己的功德。无数古人告诫后人不可为了富贵荣华而姿意放纵,不可因穷困贫乏而趋附流俗,富与贵,浮云而已。
从前有个穷人,他很小就给别人打工,每天都起早贪黑,整天忙忙碌碌,没有娱乐,舍不得休息,因为他总想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开一间属于自己的铺子。几年后,他的铺子开起来了,自己的生意更不能放松,于是仍然早起晚睡,匆匆忙忙,没有娱乐,没有休息,因为他想把生意做大。又过了几年,生意做大了,门店也开很多,每天货进货出几百万的流动,他不愿放手交给别人,还是自己亲自打拼,从货源到财务,一点也不松懈。别人看他这么辛苦,劝他放放,他回道:“不能放松,我不做的,别人抢着做,放一放,我就会落后。”
终于有一天,他累倒了,当他被迫躺在床上时,他开始静静地思考自己过去的人生。在医院里,每天有人进来有人出去,有些人进来就再没出去过,所以他每天的心情都很沉重。一次,他看身边的病人被推到手术室再没回来过,可是那个人看上去也就四十来岁,刚刚还在跟自己聊天,现在却没了。他看着旁边空空的床铺,心里不由一震,顿时大彻大悟:人由生到死,其实只是一步的事,这一步,自己走得太沉重啊!如果不是这次病倒,恐怕自己会拼到50岁、60岁,甚至更久。没有娱乐,没有休息,最后两手空空的离开这个世界,这是多么可悲的事啊。
看淡了一切,他的身体很快就康复,出去之后,人就像脱胎换骨一般,不再像以前那样拼命了,还经常跟家人出去旅行,日子过得很舒坦。
这个商人经过一场大病,终于明白了生活的意义,看透了荣华富贵。生命是脆弱的,假若什么都看得很重,什么都不肯释怀,那么终于一天生命会因为不堪重负而崩塌。如果我们都能以一颗恬静淡然的心去看世上的一切,视功名利禄如浮云,不计得失,我们就发现,这个世界原来是这么的美丽:清澈的河水,和煦的阳光,迷人的风景,平常毫不关心的事物如今却充满了魅力,我们的生命也变得轻松快乐。
追名逐利是大多人的共性,不管是权利还是金钱,人们总想得到的更多,但历史上,大凡建立丰功伟绩的人,都把功名利禄看得很淡,这样才培养起“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操。追名逐利,到头来终将是一场空。
庄子听说好友惠施做了梁国的国相,打算去看望他。一日,有人对惠施说:“你的好友庄子,听说你做了宰相,想要来取代你。”惠施听到非常害怕,于是命人在都城内大行搜捕。庄子知道后很是伤心,就去他家见他,说:“南方有一种鸟,它的名字叫鹓雏,你知道吗?它从南海飞到北海,不是梧桐树不休息,不是竹子的果实不吃,不是甘甜的泉水不喝。正在这时,一头猫头鹰拾到一只腐臭的老鼠,鹓雏从它面前飞过,猫头鹰抬头看着它,发出‘吓’的怒斥声。现在你也想用你的梁国来怒叱我吧?”
惠子以自己的心思猜度庄子的心思,以为庄子像他一样,贪图高官厚位,却不知庄子清高自守,视爵禄如“腐鼠”,避之惟恐不及。相较于这些无关紧要的东西,他宁愿在荒泽草野间过自由自在的生活。这个故事里庄子自比鹓雏,把惠施比作鸱(猫头鹰),把功名利禄比作腐臭的老鼠,来表明自己视功名如粪土的立场和志趣,同时讽刺惠施沉迷于功名利禄还无端猜忌别人的丑态。
其实,功名利禄是一副用花环编织的罗网,只要进去了,你就再难逍遥自在。
唐朝著名诗人宋之问有一个外甥叫刘希夷,也很有才华。一次,刘写首诗来舅舅家请教,当宋之问读到“古人无复洛阳东,今人还对落花风。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时,大赞其妙,忙问是否给他人看过,刘告诉他刚刚写完不曾给人看。宋之问接着说:“这后两句着实让人喜欢,若不曾给人看过,让与我吧。”刘回道:“此二句是全诗之眼,万万不能去掉。”晚上,宋之问在床上翻来覆去,脑子想的全是“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若是此诗面试,必将千古传唱、名扬天下,一定要想个法子据为己有。于是,当天夜里,宋之问命人将刘害死。后来,宋之问获罪被流放,又被皇上勒令自杀,天下文人知道后,无不称快。
宋之问之才人尽皆知,这样的诗句自己仔细钻研未必写不出,倘若他不是急于想得到两句好诗,让自己名垂千古,那么他也不会对自己的外甥痛下杀手。对虚荣的渴求,使这个文人丧失了文人该有的气度和雅量,甚至丧失了最基本的人性。一个一生都在追逐功名利禄的人,最终却落得遗臭万年,可见,追求功名利禄未必是一件好事。
人们在没有功名利禄时,想尽办法得到;得到小的功名利禄,又想得到更大的;得到了大的功名利禄,又害怕失去。人生就在这患得患失中度过,哪里还有空闲去品尝人生的甘美?世人只知道功名利禄会给人带来幸福,殊不知也会给人带来痛苦,甚至是严重的后果,落得宋之问那样的下场也未可知。
“非淡泊无以明志”,淡泊是一种人生态度,世间万物,风雨飘摇,保有一个淡然的心,才能体验人生百态,达到天人合一的物我两忘。淡泊是一种气度,一种修养,淡泊能教会我们自然从容,不论怎样的逆境,都能坦然面对。淡泊不是抛弃自我,恰巧一种自我回归,当一个人的心平淡下来,往往能忘却周遭的喧嚣嘈杂,远离尘俗,重拾真我。对待功名利禄我们更应该学会淡然处之,不能因为追求这些而丧失了自我。
比尔·盖茨曾曾蝉联世界首富”六年,然而,作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比尔·盖茨却是个“不会花钱”的人:他穿着普通的T恤衫,吃着平常人吃的汉堡。他的朋友曾对他说:“你这样那像是美国最富有的人呀,没有随从,外出就像闲逛一样,还邀请身边的人一起去吃热狗。”
几乎全世界的人都在替他发愁:这么多钱,他要怎么花才能花完呢?然而,盖茨却是很早就找到了花钱的方法:他将99%的财产留给自己创办的比尔·盖茨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这个以他和他的妻子命名的基金会将负责把这笔钱用于研究艾滋病和疟疾的疫苗,并为世界上的贫穷国家抵御这两种疾病提供援助。
对于已经收获功名利禄的人更应该有一颗恬静淡然的心,把一切都看淡,功名利禄不应成为你的标签,而应该帮助那些弱小的,炫耀不会赢得尊重,只会惹来厌恶。一个具有高尚德行的人必定是拥有过而不在意的人,他们知道如何帮助世人,如何淡然处之。比尔·盖茨就是如此,他舍弃自己的财富去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人,把名利视作浮云,所以,他在世人的眼中并不仅仅是世界首富,还是一个有名望有爱心的人。
放下对浮世的追逐,也就放下了心上的负累,轻装上路,再难走的路也会好走,再清苦的生活也会充满快乐。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