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一切都看作简单-简单——做人做事最高法则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少欲则心静,心静则事简,事简则快活,所以,简单是做人做事的最高法则。有的人喜欢把简单的事情变复杂,故弄玄虚,结果事倍功半;而有的人则能化繁为简,善于抓住要害,揭示规律,破解复杂,让泡沫的虚构净化,把复杂的东西凝练为简单,结果事半功倍。因为,只有简单,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的潜在能量,才能破解复杂的迷阵而勇往直前。将简单作为我们做人做事的最高法则,你会发现,许多看似无法解决的难题就能迎刃而解,不攻自破。

    修炼灵魂,摒去千般妄想

    有人问禅师:“我的妄想这么多,怎么去掉?”

    禅师答:“妄想多少只有一件,就是妄想。”

    我们来到世间,带着美丽的憧憬,踏上了人生之路。我们慢慢长大,却发现这条路弯弯曲曲、坎坎坷坷,并非一帆风顺。我们想要的也越来越多,但很多事情不能让我们如愿以偿。这些苦恼如影随形,无时无刻不在干扰着我们的心,消耗着我们的力量,让我们力不从心;伤害着我们的身体,让我们百病丛生;阻碍着我们的道路,让我们艰难重重……

    我们看着千疮百孔的自己,不明白为什么。一路跌跌撞撞,后来终于明白是自己妄想太多,于是,想去掉妄想。

    我们认为自己妄想太多,可佛家认为:妄想只有一件,就是妄想。那我们,该如何去掉妄想?

    佛经上说,众生妄想,分布在众生八识之中——眼识、耳识、鼻识、舌识、身识、意识、末那识、阿赖耶识。妄想熏染佛性,形成阿赖耶识即无明种子,开始具有分别心。发展到了末那识时,便形成了“我”见,“我”执。“我执,就是魔”,发展到意识,便生欲,加上眼、耳、鼻、舌、身五识,于是开始造业,贪图五欲,然后烦恼痛苦随之而来。修行果位,声闻四果,菩萨五十一地,实际上是消除妄想的程度,妄想越少,果位越高。

    在佛教的各个宗派中,净土宗通过念诵去除妄想,禅宗通过参话头摒去妄想,天台宗通过数息止观抑止妄想,密宗通过三密相应脱离妄想,坐禅入定、修苦行……释迦为众生开设八万四千法门,目的也是帮助众生去除妄想。

    其实,说的简单一点,去除妄想就是要随缘。妄想杂念,来随缘,去随缘,观断也随缘。观妄想来无常去无常,观妄想有无皆无常,以无常生厌弃心,之后就会自断!

    随缘要讲求心随缘,很多时候我们说“随缘吧”,其实心里依旧没有真正做到随缘。比如你遇到一件违缘的事情,有人拿了你最喜欢的东西。你很不情愿,但是已经被拿走,于是你说,随缘吧。但是,你还是心里很难过,相由心生,万法唯心,你依旧没有随缘。

    因果也因心念所种下,业力自生。因此在此时,我们可以观此物,观想此物将来如何,将来我们又将如何。我们将观到,此物最终灭尽,无有永长。而我们自己最终无常,此物于我们身不带来死不带去,还何苦为一件根本得不到的东西而烦恼呢?既然得不到,又如何烦恼呢?

    那又该如何做到不生妄念呢?想做到不生妄念,首先就不要去想。若坚持要不生妄念,就已经妄念,比如,你心里想,我不能生妄念啊,在此刻,你已经生妄念。其次,要学会随缘放下。随缘放下,你就应当事事如法。以如法心观世间一切无常,还有什么执著?无执著,何必妄念。如有妄念,一念即放。最后,不要对妄念执著。未来你不知,你知他已来。既来之,则安之,观之、厌之,弃之。不要对妄念执著,同样不要对生不生妄念执著,这样才能做到不生妄念。

    一个刚入寺的小沙弥觉得自己每天都不开心,他去问自己的师傅:“师傅,我为什么会不开心?”

    师傅说:“那是因为你有妄想。”

    “那我该怎样去掉妄想呢?”小沙弥歪着头问师傅。

    “你去练武吧,练武可以让你去掉妄想。”说完,师傅带着他去找寺里武功很高的铁头师傅。

    小沙弥看着脸棱角分明、身体匀称结实的铁头师傅,说:“我师傅让我跟你学武术,说练武能让我去掉妄想,变得开心。”

    “练武好啊,”铁头师傅声音洪亮地说,“习武本身也是一种修行,练武本身离修行就更近些!”

    “那你快教我一点吧!”小沙弥着急地催促道。

    “好吧,”铁头师傅点点头,开始滔滔不绝地讲了起来,“少林武术虽然有过千变万化,但它的五种基本特点都没有变更:其一为,拳打一条线。所有的套路起落、进退、收纵,都要求在一条线上活动;其二为,拳打卧牛地。不受场地大小的束缚,可以用狭小的地方发挥自己武艺的威力;其三为,打人不见形。出手快,落点狠,内静外猛,技击性强;其四为,借力打力。乘人力,顺敌势,以四两,拨千斤;其五为,拳打一口气。缓急神奇术,尽在一呼吸。这五种特点正是少林武功的特别之处,看似简单,但它几乎囊括了中华武术各大门派的精华,是最有效,最丰富。可以说,少林功夫是集百家武术精华之大成的!”

    见小沙弥听得不耐烦,铁头师傅带他去了寺里的千佛殿。

    “你看到地面上的这些坑没有?”铁头师傅问小沙弥。

    “我一进来就看见了,”小沙弥纳闷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呀?”

    “这些坑是少林僧人练拳的站位坑!”铁头师傅声音洪亮地说,“练习武术,最基本的就是要吃苦!”

    “那不基本的呢?”小沙弥好奇地问。

    “武术的核心是功夫,”铁头师傅说,“动作、套路,只是获得功夫的阶梯;如果没有动作、套路,功夫就无从学起,无从表现。但少林功夫的极致是练就不动心!”

    “什么是不动心?”小沙弥一脸好奇。

    “不动心就是不要妄想,这也是你师傅让你来跟我学习练武的原因。”铁头师傅说,“佛祖释迦牟尼在最后一次说法时给众生提供了八万四千种方便法门,就是让众生祛除妄想。祛除妄想的方法很多,可以借助颂经,可以借助饮茶,也可以借助日行一善,当然也可以通过练武……通过练武,你就可以去掉你心中的妄想,也就会变得开心起来。”

    “练武不光可以强身健体,让自己不受他人欺负,还可以把自己的人生练就一个很高的境界。在这里,你可以一边学禅,一边习武,很快就能练就不动心,那时候你就会没有烦恼、没有痛苦,越来越热爱生命。”铁头师傅接着说。

    练就不动心。

    小沙弥决定好好学禅习武。

    摒去千般妄想,让自己变得简单,也就是在修炼灵魂,只有当灵魂变得简单了,我们才能在做人做事时把简单作为最高原则,才能让自己时时快乐。

    独处,让心更简单

    “独处的时候,夜容易特别黑;独处的时候,心容易悄悄破碎;冷冷的手发抖,热热的泪坠落;独处的时候,好想有谁能出现;独处的时候,像跌进了深渊;独处的时候,想拆穿全世界的谎言;时间不肯快走,细节不停穿梭;独处的时候,好怕有谁会出现……”

    苏打绿的歌声回荡在房间,阿雅拿着酒杯站在窗边,高脚杯中的红酒映着灯光,变成了琥珀色,外面是如水的夜色,静谧的夜空,只有星星和月亮在低语,阿雅的目光也变得柔和安静。

    每天的这个时候,是阿雅最爱的独处时间。不管白天的工作多忙多累,一到晚上,她总会抽出这段时间,关掉手机,关掉电脑,让自己安安静静地独处,让烦躁的心安静下来。

    不过,几年前的阿雅可不是现在这样,那时的她初入职场,为了达到心目中自己为自己而设定的一个又一个所谓的“目标”,紧张而忙碌着,几乎没有闲暇时间驻足与停留,渐渐的,当一年又一年过去之后,蓦然回首,却不知道自己是谁了……好不容易使自己变成了别人眼中的那个所谓“成功形象”,却是连自己都不太喜欢了。

    外人眼中越来越成功的她却越来越压抑,为了不使自己成为抑郁症患者,她前去向心理咨询师咨询。

    在听完她的诉说后,咨询师问她:“你现在的生活很忙碌,但却感到很空虚,是吗?”

    “是的。”阿雅回答。

    “不用太担心,现在很多都市人都有这种心理疾病。现代人往往把交往看做一种能力,却忽略了独处也是一种能力,并且在一定意义上是比交往更为重要的一种能力。如果一个人不擅交际,在这个竞争激烈的社会确实无法取得成功,但如果一个人不能忍受孤独,学不会独处,未尝不是一种很严重的缺陷。我们越来越擅长交际,每天的生活看似忙碌而充实,但实际上自己的内心却非常空虚,若想我们的心灵获得安静祥和,最重要的就是学会独处。”咨询师娓娓道来。

    “独处?”阿雅从来没想过这个问题。

    “人人都怕孤独,怕寂寞,但独处并不等同于孤独,独处是人生中的美好时刻和美好体验,虽则有些寂寞,寂寞中却又有一种充实。独处是一种能力,是灵魂生长的必要空间。而从心理学的观点看,人之需要独处,是为了进行内在的整合。所谓整合,就是把新的经验放到内在记忆中的某个恰当位置上。唯有经过这一整合的过程,外来的印象才能被自我所消化,自我也才能成为一个既独立又生长着的系统。并不是所有人在任何时候都可具备独处的能力,而具备这种能力并不意味着不再感到寂寞,而在于安于寂寞并使之具有生产力。所以,有无独处的能力,关系到一个人能否真正形成一个相对自足的内心世界,而这又会进而影响到他与外部世界的关系。你在寂寞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状态呢?”咨询师温和地看着阿雅,问道。

    阿雅正在思考咨询师的刚才说的话,听到这个问题,突然愣了,“我在寂寞的时候是一种什么状态?”阿雅问自己。

    “我平时的工作非常忙碌,很少有时间停下来,只有深夜回到家的时候才能休息,那时候会感到惶惶不安、空虚,想摆脱又摆脱不掉,这是因为寂寞吗?”阿雅像是在自言自语。

    “其实人在寂寞中有三种状态。你说的惶惶不安,茫无头绪,百事无心,想摆脱这种状态又摆脱不掉,就是寂寞的一种状态。而你平时在工作中忙忙碌碌,也并非不寂寞,只是你工作时已经渐渐习惯于寂寞,能安下心来,建立起工作的条理,用忙碌的工作或别的事务来驱逐寂寞。这也是一种寂寞的状态。而寂寞还有一种世人所不熟知的状态,这种寂寞本身已经成为一片诗意的土壤,一种创造的契机,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你现在的寂寞只达到了前两种状态,当你达到第三种状态时,你就不会再纠结寂寞这个问题了。”咨询师的话一字一字打到了阿雅的心里。

    “那我怎样才能达到第三种状态呢?”阿雅的眼中不再那么黯淡,开始露出了希望的神采。

    “学会独处。”咨询师似乎很满意阿雅此时的状态,“在独处时,我们会从别人和事务中抽身出来,回到自己。我们独自面对自己,开始与自己的心灵以及与宇宙中的神秘力量的对话。说得直白一点,这就像我们和别人一起游山玩水,那只是旅游;唯有自己独自面对苍茫的群山和大海之时,才会真正感受到与大自然的沟通。同样,和别人一起谈古说今,引经据典,那是闲聊和讨论;唯有自己沉浸于古往今来大师们的杰作之时,才会有真正的心灵感悟。一切严格意义上的灵魂生活都是在独处时展开的,当你在独处时诱发出关于存在、生命、自我的深邃思考和体验,你就达到寂寞的第三种状态了。”

    “独处?”阿雅还是有点疑惑,“独处就是我自己一个人呆着吗?”

    “独处的方式有很多,你可以独自一人静坐,让自己的心慢慢安静下来,当然,你也可以选择任何一种你感到舒服的姿势,静坐、静立、平躺都可以。不过,在身边没有其他人的环境中练习只是修习独处的第一步,如果你想达到独处的更高境界,你就要走到人群中去修习独处。《胜妙独处经》中说,独处不等于没有人在周围,而是指我们安住于此时此地,完全觉知当下发生的一切。以正念去觉知心中每一个感受、每一个想法、还有周围发生的事情。”咨询师详细地向阿雅讲解独处的修习方法。

    “也就是说,其实独处并不是非要在一个只有自己的地方修习,任何地方任何时候都可以,是吗?”阿雅问道。

    “是的,理想的独处修习是:不被困于过去,不迷失于未来或是他人,安住于当下,身心合一,觉知此刻所发生的一切。它并不局限于某时某地,也不代表你要跟别人断绝关系,反而是由于你有能力独处,才能真正跟世界融合。感觉到与外界的联系,是因为我是独立的我,就这样简单。不过,在你刚开始修习独处时,还是建议你从一个人静坐开始。”咨询师热情地建议道。

    阿雅已不是刚进咨询室时那副无精打采的样子了,她神采奕奕地道别了咨询师,回到家开始按照咨询师的建议修习独处。

    经过多种尝试,阿雅发现夜深时站在窗边欣赏夜色的时候自己更容易进入独处的状态。每当与如水的夜色、深邃的星空对望时,她就会变得安静柔和,白天的烦心事一扫而空,心简单的像是初生的婴儿,她好像能看到月亮在对她笑,听到星星在对她诉说遥远时空外的故事……

    虽然阿雅很享受现在独处时的状态,但她还在继续修习,努力达到独处的更高境界,也就是即使身处闹市依旧能不受外界干扰,时时都能与自己对话。

    独处并不是要独自走到高山上、独居于森林深处的茅屋中或者是躲避集体生活。独处,可以不受空间的限制,如果你愿意,即使置身于熙熙攘攘的人流和闹市之中,你依然可以独处。

    独处是一种心态,真正的独处来自于稳固的心,不会被别人、过去的悲伤以及对未来的忧虑或者是当下的刺激拉走,就算身居闹市,也不会被外境拉走,我们还是自己。只要我们有意识地面对自己,自己和自己对话,自己在寻找自己,我们总在独处着。

    当我们学会了独处,就会发现,我们的心也变得更简单了。而心简单了,在为人处世时也会发现,原来很多复杂繁琐的事情竟然是如此简单,工作、生活也随之变得轻松快乐。

    扫扫心灵,用简单心看世界

    从很小的时候开始,家长就告诉我们要把人分成好人与坏人,并指着电视剧里的人告诉我们哪些是好人,哪些是坏人。但这个世界上真的有绝对的好人与绝对的坏人吗?

    自古以来,对于好人或坏人的定义就争论不休,但时至今日,此争论也未能得出结果。在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只有老子、孔子、炎帝、黄帝等少数的圣人才是传说或历史中真正的好人,也只有赵高、秦桧、魏忠贤、李林甫等少数的奸人才是传说或历史中真正的坏人。而大多数人是无法来定义他们的好坏的,因为人性总是有劣根的,每个人的身上都有阴暗面。好人与坏人也是人格强弱关系对比的结果,假如正的一面强便可能成为好人,假如正的一面弱便可能成为坏人。而且,我们判断一个人是好人还是坏人时,也是从我们自身的利益角度来出发的,这个人在我们看来是坏人,但在另外一些人看来可能就是好人。

    周国平曾说:“其实世上许多人,都是这样不好不坏的人。当你不小心的时候,他们会占你的便宜,当你跟他有了交情,他又可能为你付出。”他讲了两个故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一个故事讲的是,他某次到某地办事,下飞机之后搭计程车。由于他是初次到那个城市,就跟司机打听当地的情形。而司机除了为他介绍,还发表了不少对时局的看法,两个人谈得很投机。

    到了办事的地方后,表上是180元。“给100就好了!”司机居然手一挥,豪爽地说。

    但他坚持给了司机200元钱,并说“不用找了”,说完就跳下车,只留下司机在车里连声说“谢谢”,他觉得好温馨。

    办完事后,他又搭计程车回机场。机场到了,计程表上的数字是120元,他真是哭笑不得,发现自己和前一位司机虽然谈得投机,但在谈的时候,司机发现他是外来客,也就大绕远路。加上他给司机的小费,足足多要了他80元。

    虽然心里觉得不舒服,但他转念一想,司机后来主动说:“给100就好了。”如果他照办,司机不是反而亏了吗?司机为什么降价?一定是谈得投机,心里过意不去了。

    那这个司机到底是好人还是坏人呢?

    另一个故事讲的是他的一个朋友的故事。他的这个朋友和妻子一起到欧洲旅行。临回国,特地跑到工艺品店,订了一个大号的名画复制品。店老板是个很豪爽的人,仿佛一见面就成了老朋友,七折八扣,还附送女士一件小礼物。

    结账时,他们却觉得数字好像不对,细看才发现,老板居然把上面的1995年,也当作货款加了上去,他们向老板提出了这个错误。

    “天哪!多糊涂!”老板把两只手摊向天空,赶快作了“修正”,直赔不是地送二人出门,并保证东西准时寄到。

    他们夫妻二人出了店门等计程车,偏偏碰到下班高峰,一辆空车也没有。眼看飞机就要起飞,他们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店老板见状,热心地开出自己的车,送他们到机场,正好赶上飞机。

    不久,夫妻二人接到邮包,画像寄到了,包装得非常讲究,毫无损伤,只是——大号变成了小号。

    你说,这个店老板是好人,还是坏人?

    前一位司机和工艺品店的老板,我们不能说他们是好人,也没法说他们是坏人,其实,大多数人和他们一样,是不好不坏的人。

    每个人都是“人”,都有着人性的贪婪、自私与温情,如同前面的司机和工艺品店的老板。当别人不小心的时候,我们会占对方的便宜,当对方跟我们有了交情,我们又可能为对方付出。

    当我们想通了这点,做人也就变得简单了许多,我们不用再纠结于自己是不是好人,也不用再判断别人是不是坏人。

    如果你觉得这个世界太复杂,那一定是因为你的心不够简单,若想保持一颗平常心,就需要时常扫扫心灵,让心变得简单一些。

    一个年轻人对工作和生活都感到无比的厌倦,便到郊外的一家寺庙借助修行,希望能让自己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他听说修禅可以平静心灵,便去求寺庙的师傅教他修禅,不料,师傅竟给他一把笤帚,让他去寺院的钟鼓楼前扫地。

    虽然不情愿,但他也不想违背师傅的话,只好拿着笤帚到钟鼓楼前,漫不经心地打扫起卫生来……

    “嗨!你这是扫地呢,还是在画画呢?”一个小和尚突然出现在年轻人身后,大声问他。

    “当然是扫地呢,”年轻人有点生气地对他说,“我想修禅,可那位师傅偏偏叫我来扫地,真没意思!”

    “你连地都不会扫,哪还会修什么禅呢?”小和尚一脸不屑地说。

    虽然年轻人心中有怒气,但出于对出家人的礼貌,他还是轻声问:“你这是什么意思?”

    “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小和尚完全没理会年轻的怒气人,竟然自顾自摇头晃脑地念叨起来。

    听到小和尚的话,年轻人有点摸不着头脑,纳闷地问:“你刚才念叨的话是什么意思?”

    “这扫心地的功夫来源于《大佛顶首楞严经》,”小和尚一本正经地说,“经上所说,扫地、扫厕所都有种种的功用。你可千万别瞧不起扫地这件小事,它功用大着呢!”

    “什么功用?”你年轻人更纳闷了,“那么脏的地方,想躲开都还来不及呢,谁还愿意去扫它?何况那么下贱的工作,怎么会有功用呢?”

    “非也!非也!其实不然也!”小和尚装腔作势地说,“扫地不仅可以降伏自己傲慢的心理,而且还可以使人心定!”

    “你说的我不懂也!”年轻人觉得小和尚有点小题大做,不想再理这个说话拿腔拿调的小和尚。

    小和尚依旧不生气,半是认真半是嬉笑着说:“你要是不懂,我就慢慢解释给你听。你问我扫地的功用是什么,那我告诉你扫地可包含着好多层深刻意义呢!”

    年轻人一听小和尚又要说教,拿起笤帚躲开他,去旁边扫地去了。

    小和尚可没那么容易摆脱,他跟在年轻人身后继续说道:“扫地的多层意义呢,第一层就是可以降伏我慢心。因为人人都有贡高我慢心,觉得世界上‘我’是了不起,是高人一等的,不懂得尊重别人,这种心态其实就是做事情的最大障碍。若能快快乐乐、自由自在地做一般人认为下贱的工作,也就是降伏了贡高我慢心。第二层意义,就是干净可以使人的心定下来。因为把家里或工作环境打扫得干干净净,不仅自己的心能感到清净,也会让经过者或使用者的心清净;心一清净,自然心就定下来了。这第三层意义呢,就是可以扫掉心里的垃圾。因为我们的心里有很多垃圾,如贪心、嗔心、慢心、疑心……心里面的垃圾多了,烦恼就多了,人也就整天糊里糊涂的,就像你现在扫地这个样子!”

    听到小和尚说出了自己的烦恼所在,年轻人开始对他的话有了兴趣,便说:“你说了这么多,我好像有些明白了,但又好像糊里糊涂的。”

    “那简单地说,就是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像你手中的笤帚一样,无论用它扫哪里,它都会笑着发出‘沙沙’的声音。它不会因为你用它扫干净些的地方就开心地笑,也不会因为你用它扫肮脏的地方就愁眉苦脸不作声。”小和尚呵呵一笑,说话的语气无比严肃。

    “保持一颗平常心,就像这会笑得笤帚一样。”年轻人喃喃自问。

    “地面不常扫,就不会有一个清洁的庭院;一个人的心地不常清扫,人生中烦恼的尘埃就会在心中越积越厚,也就越难以清除!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的垃圾扫干净了,心地也就清净了。”小和尚像是自言自语,又像是专门说给年轻人听的。

    “怪不得那位师傅叫我来扫地呢!”年轻人恍然大悟地说,“可是,心里的垃圾该怎么扫呢?”

    “佛陀曾对弟子周利盘特迦说,用惭愧、忏悔、返照、觉察、觉照,念念分明、念念作主、念念觉察、念念觉照可以把心中的灰尘扫掉。”小和尚说完,双手合十,又念了句“南阿弥陀佛”,便转身离开了。

    “保持一颗平常心,学会随时清扫自己,扫地扫地扫心地,心地不扫空扫地。人人都把心地扫,世上无处不净地……”年轻人好像大彻大悟了一般,开心地扫起地来。

    我们活着,就得有一颗自然平常的心,对简单的事物保持兴趣,哪一刻也不要敷衍处理。因为生命的每一刻都是必经的,都是庄严神圣的,是值得珍惜的。而人的一生,又注定要经历无数次的清扫,清扫烦恼,清扫压抑,清扫让自己不愉快的一切,这样我们才能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感到自由,感到轻松,感到快乐!

    白天不慌,黑夜不长

    你是否觉得每天的夜晚总是特别漫长?你是否会在白天繁忙的工作中突然就觉得心慌?你对现在的生活是否有足够的安全感?你对自己的未来是否充满了希望?

    霍政彦大学毕业后放弃了父母在老家给他安排好的工作来到北京,成了一名北漂。刚刚毕业时的他踌躇满志,认为凭借自己的能力很快就能在北京闯出一片天空。为了能将更多的时间花在工作上,他在公司旁边的小区租了一间地下室,虽然条件很差,但他为了自己的理想,愿意忍受这一切,他相信,很快就会好起来的。他每天最早到公司,最晚离开,日子就这样一天天过去,工作上虽小有起色,但离他当初给自己定下的目标还差很远。

    在来到北京一年之后,他身上的蓬勃朝气被现实磨灭了,当初的宏图远志也早已被遗忘,他开始变得颓废,工作也不上心了,虽然嘴上不说,但心里却在不停地抱怨,抱怨工资低,抱怨领导不赏识自己,抱怨生活艰难……

    霍政彦每天早上上班走时都能看到一个老大爷在小区的院子里侍弄花草,下班回家时还能看到这位老大爷在吃晚饭,而他每天的晚饭都是煎饼卷虾酱,只见他吃时右手夹着左手接着,生怕有碎渣掉在地上,偶尔掉地上一星半点,也必仔细捡起,用嘴吹吹,填嘴里再吃。每当看到老大爷这个动作,霍政彦就在想:这位老大爷看起来应该不愁吃穿呀,怎么吃东西这样!

    一次,他无意中和房东说起这位老大爷,房东说:“这可是位老专家,工资高着呢,不过他是旧社会过来的人,小时候饿怕了,浪费东西他心疼!老专家常跟邻居说现在的生活真好,我们一定要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好生活。这话让现在的年轻人听起来可能不入耳,不过想想也是大实话。”

    霍政彦没接话,房东喝了口水,接着说:“老专家楼上是一对吵了半辈子的夫妻,吵都是因为男人吸烟喝酒赌博造成的,不吵就过不去这一天。后来果然不吵了,因为男人重病了一场,跟死神较过劲,差点丢命。现在男人不吸不喝不赌,夫妻俩也不吵了,每日形影不离手牵着手地在大街上走,男人偶尔还亲吻女人的手背,比你们这些小年轻初恋还热乎!别人问这个男人他怎么变化这么大,男人说死神给了他定期,他得好好活了,不能再糟蹋生命,糟蹋夫妻情分了。”

    “这人啊,拥有的时候就不知道珍惜,整天嫌这嫌那,天天抱怨,把自己弄得很不开心,要都像老专家那么知足,谁的日子都能过得开开心心的!”房东最后感叹道。

    听完房东的话,霍政彦久久不语,他想到自己现在的生活,自己不就是房东口中“不知足”的人吗?

    想到那位整天乐呵呵的老专家,霍政彦开始反思自己:虽然工资还没达到自己理想的标准,但与大多数同龄人相比,已经很不错了;虽然领导不是很赏识自己,但也常把一些重要的工作交给自己;虽然住房条件差点,但离单位近,自己有更多的时间来工作;虽然自己毕业时宏图大志还没实现,但没人能一口吃成个胖子,凡事都得有个过程……

    这样一想,霍政彦突然觉得自己的生活还挺不错的,心情好了,他在工作上更加卖力,领导也更加器重他了,他的工作、生活都开始朝着更好的方向发展起来。

    现代社会中为什么有那么多爱抱怨的人?为什么有那么多后悔的人?就是因为我们在很多时候不懂得珍惜,不知道知足。想让自己的生活开心其实很简单,学会珍惜,懂得知足,在遇到烦心事的时候,不要把自己当成受害者,而是要把自己变成掌控自己生命的人。

    张先生有一次坐飞机回北京,凌晨2点到的首都机场3号航站楼。在冰天雪地里等出租车让他觉得时间更加漫长,终于等到了出租车,他把包往里面一扔就钻了进去。司机师傅很紧张地问:“到哪儿?”他说:“石景山。”司机听了挺开心,说:“石景山还行,昨天大半夜的,排队20分钟拉到一个活儿,一问去哪儿?——立水桥!我今天一直郁闷来着。”

    张先生问师傅:“如果我家在南五环,您可得高兴坏了。”师傅笑:“那可不!”他又对师傅说:“您身上是不是有两个按钮,一个写着开心,一个写着不开心,上来立水桥的人按一下不开心,您就郁闷一天,上来南五环的人按一下开心,您就开心一天呢?”师傅说:“有那么点儿意思。”

    其实我们很多人和这位师傅一样,身上会有很多心情按钮,当外界的某件事情按到某个按钮时,我们就会出现相应的心情。而生活中我们难免会遇到不如意的事情,遇到不讲理的上司,碰到不讲理的客户,或者更加糟糕,嫁给一个不靠谱的人……大多数人和这位师傅一样,心情按钮被外界掌控,遇到不如意的事情心情就会变得糟糕,更有甚者,会到处去按身边人的按钮。这类人有一个相同的心态:因为外界、别人来掌控我的生命,才导致我现在的状态。

    一旦有了这种心态,我们就只能小心翼翼地保护那个痛苦按钮,不让别人按到。但如果实在被按到,除了沮丧,我们还能有什么办法呢?就好像我们的老板偏偏要发火;我们的孩子就是不听话;着急的时候,车就是堵得不可开交……我们就这样让自己成了受害者。

    一旦把自己变成了受害人,我们就把痛苦和快乐放在了别人手上,而并不是所有人都会让自己处于“受害者”的地位,这个世界上还有一小部分人,他们有一个奇妙的心智转化器,他们好像没有痛苦按钮,只有快乐按钮,而且按钮在自己手上。他们的心智模式是:不管外界怎么样,我都有能力对自己的状况负责。

    李倩做行政工作多年,想进入人力资源行业,她所在的公司体系健全,在内部换岗是最好的选择。她信心满满地开始了职业转换计划,但很快就遭遇了阻碍。她所在公司的人力资源负责人用套话拒绝了她。

    但不久后,这位人力资源负责人的邮箱里,收到她的来信:“我已经开始报名学习人力资源课了!”时间又过去两周,这位负责人收到了她关于人力资源课程的感想和文章。在这之后,这位人力资源负责人陆续看到她关于人力资源的新见解和思考,以及参加HR聚会、帮助北大一位教授做研究、两个月后拿到人力资源证书的消息。

    半年后,这位负责人收到的邮件是:“谢谢您的支持,某公司希望我过去做人力资源,这是我一贯的梦想,希望能够保持联系……”

    15分钟后,这位负责人站在她面前,说出了她期待已久的话:“你有兴趣在我们公司做HR吗?”

    如果我们愿意,我们总是可以掌控些什么,我们不必得到允许才开始学习,也不必等到机会才开始努力。如果我们愿意,我们现在就可以做些什么努力,掌控你的生活。

    如果我们能让自己成为自己生命的掌控者,那么我们总能找到当下更好的方法,老板发火我可以选择去沟通,也可以选择离开;孩子不听话,我可以选择去教育,又或者调整自己讲话的方式;堵车的时候我可以选择下次不在这个时间出来,也可以选择用这个时间听听音乐或者练练听力……

    对于掌控者来说,每件事都是生命的礼物,但是你可以选择是否打开它。

    不管外界怎么样,下一步的生活,都是我们自己的。所以,我们要努力成为自己生命的掌控者,当我们成为了这样的人,就会发现生活其实很美好,只要自己愿意,随时都是在享受生活,哪怕只是和一群朋友聊聊已经逝去的青春,哪怕是酒肉完毕后,大家一起压压马路……这样过日子,黑夜就不会太长,白天也不会太慌。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