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三个年轻人一起来到一块麦田边上,他们打赌:看谁能拣到麦田中最大、最饱满的麦穗,条件是每个人只能走一遍,只能作唯一的一次选择,不能有回头的机会。第一个下田不久就选中了一穗,它花费的时间是最短的;第二个走了一半左右也选择了一穗:第三个在快到麦田的尽头才挑到了自己最中意的一穗,而他花费的时间也是最长的。
其实,人生的道路就如同这块麦田,人生的选择就像在麦田里拣麦穗一样。从一开始就面临着选择,每一次选择都只有一次机会,没有任何回头反悔的余地。
人生的选择就这样,不管做出的是怎样的选择,终归都不会是尽善尽美,如愿以偿的。总有缺憾,也许缺憾本身就是一种美丽。告诫自己,既然作了选择就不该后悔;说服自己,这就是最适合自己的。不要把选择看得太重,那些所谓的大选择就像是选择吃饭睡觉一样简单。不要把放弃看得太难,时光可以冲淡一切,把你不能决定放弃的交给时间好了。
人生如戏,每个人既是自己生命的导演,又是自己生活的演员。只有学会选择和读懂放弃的人,才能笑看人生,拥有海阔天空的人生境界。选择,是量力而行的睿智和远见。学会选择,就是审时度势地把握时机。放弃,是顾全大局的果断和胆识。读懂放弃,才拥有一份成熟,才会活得更加坦然和潇洒。当你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而无法选择时,也许放弃是最好的选择。当你无法选择时,你就放弃!
我们往往习惯于开始选择坚持还是选择放弃。有时候,执着是一种重负或一种伤害,苦苦地等待痴痴地守候,却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坚持需要勇气,放弃又何尝不需要胆识和魄力?
尧舜论道
过去,舜曾问尧:“作为天子,用心如何呢?”尧说:“我不轻视顽民,对贫民乐于帮助,对死者好言安慰,对孩子和妇女怜悯抚恤,这就是我的用心。”舜说:“这样虽好,但好像还不够伟大。”尧说:“那么,你认为如何呢?”舜说:“德应该与天相合,保持内心的宁静,顺其自然,就像日月照耀和四时运行,就像白天和黑夜轮番交替,就像云行和降雨那样。”尧说:“我真是多事啊!你,可以与天相合;而我,只能够与人相合。”
天地,古人认为是最伟大的,黄帝和尧舜都共同赞美。所以,古代一统天下的帝王,需要干什么呢?只要顺应天地的自然便可以了。
庖丁解牛
相传战国文惠君时代有庖丁善于解牛。
庖丁是中国历史上有名的厨师,他杀牛又快又轻,当时梁惠王听说庖丁杀牛有一手,就命人请他来给梁惠王亲自表演一下,有人为庖丁牵来一头十分强壮的牛,只见庖丁围着这头牛看了看,然后迅速提刀,眨眼工夫就把牛杀了,刚才还是活蹦乱跳的一头牛,霎时间就成了一堆肉。在场的所有人都瞪大了眼睛,他们还没看清楚庖丁怎么动刀,牛已经杀完了,不禁大吃一惊,不住地叫好。庖丁杀完牛很悠然地站在一旁,丝毫没有疲倦的意思。
梁惠王更是对庖丁熟练的技术大加赞赏,问他说:“哎呀,太棒了,简直太神奇了。为什么你的技术能够达到如此纯熟的地步呢?”庖丁放下手中的刀,说:“大王,我于杀牛这个行当已经快三十年了,每天都干这种活。时间长了,干得多了,自然熟能生巧啊。现在我老了,动作还慢了不少呢!”梁惠王点头表示同意,又继续问道:“为什么那么多宰牛的人,他们中也有不少像你一样干了一辈子,却没有你这么高深的技艺呢?”庖丁说:“大王,我所爱好的是道,已经远远超出了解牛的技术了。当初,我刚刚学习宰牛的时候,我眼中所看到的是一头完整的牛。三年以后,我所见到的就不是完整的一头牛了。如今我用我的精神去感知,而不是用眼睛去看,感官的活动已经停止,只有心神的活动在进行。”梁惠王和旁观的人不甚明了,庖丁继续说:“宰牛宰多了,就了解了牛全身的结构,我按照牛全身的结构,从牛骨头缝隙大的地方进刀,再顺着骨节的缝隙运刀,不曾碰到筋脉经络相连的地方,也不曾碰到附着在骨头上的肉及筋肉聚结的地方,更何况大骨头呢?”梁惠王和大臣们恍然大悟,原来这里面还有这么多深奥的道理啊。
梁惠王又问:“你干了这么久,刀子一定用坏了不少吧?”庖丁说:“不,您看我这把刀用了19年了,还和刚磨的一样锋利。”梁惠王不解地问:“这是怎么回事啊?”庖丁说:“好厨师一年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割肉;一般的厨师,一个月换一把刀,因为他们用刀断骨头。而我的刀已经用了19年,杀牛无数,依旧像新的一样。这是因为牛的骨节有间隙之处,而刀刃几乎没有什么厚度;把几乎没有厚度的刀刃插入有间隙的骨节间,显得很宽绰,还有充分的余地。我宰牛的时候就是把刀刃插到骨节间,因而我的刀能用19年依旧如新。即使如此,每遇到筋骨交接处,我还是觉得难以下刀,就格外小心,目光集中,行动稳妥,这样,刀只轻轻一动,整个牛就骨肉相离了。”
梁惠王说:“好啊!我听了厨师的这番话,懂得了养生的道理了。”
庖丁解牛的故事比喻修道应该效法自然,进入无形的状态,这样才能演奏出合于“天籁”的解牛神曲。
面包师和药铺老板
有这样一个天才面包师,自打一生下来,就对面包有着无比浓厚的兴趣,闻到面包的香气就如醉如痴。
长大后,他如愿以偿地做了面包师。他做面包时,要有绝对精良的面粉黄油;要有一尘不染、闪光晶亮的器皿;打下手的姑娘要令人赏心悦目;伴奏的音乐要称心宜人。四个条件缺一不可,否则酝酿不出情绪,没有创作灵感。
他完全把面包当作艺术品,哪怕只有一勺黄油不新鲜,他也要大发雷霆,认为那简直是难以容忍的亵渎。哪一天要是没做面包,他就会满心愧疚:馋嘴的孩子和挑剔的姑娘只能去吃那些粗制滥造的面包了。他从来不去想今天少做了多少生意,然而他的生意却出人意料地好,盖过了所有比他更聪明活络、更迫切赚钱的人。
还有一个药铺老板,幼年时父亲因抓不起药而命赴黄泉,他发誓要开一个乐善好施的药铺。当了老板之后,他不改初衷,童叟无欺,贫富不二。
他还自学成才,专给没钱看医生的人开方子。一些药界行家见此大摇其头:一副败家子作派,不赔本才怪!然而他的生意却日渐红火,盖过了所有比他更会降低成本、更精明强干的人。
世间的许多事情都如此,当你刻意追逐时,它就像蝴蝶一样振翅飞远;当你摒弃表面的凡尘杂念,为了社会,为了他人,专心致力于一件事情时,那意外的收获已在悄悄问候你。
扶树与扶人
老张做生意失败了,但是他仍极力维持原来的排场,惟恐别人看出他的失意。宴会时,他租用私家车去接宾客,并请表妹扮作女佣,佳肴一道道地端上,他以严厉的眼光制止自己久已不知肉味的孩子抢菜。虽然前一瓶酒尚未喝完,他已砰然打开柜中最后一瓶XO。但是当那些心里有数的客人酒足饭饱,告辞离去时,每一个人都热烈地致谢,并露出同情的眼光,却没有一个主动提出帮助。
老张彻底失望了,他百思不解,一个人徘徊在街头,突然看见许多工人在扶正那些被台风吹倒的行道树,工人总是先把树的叶锯去,使得重量减轻,再将树推正。
老张心胸豁然开朗,茅塞顿开,他放弃了旧有的排场和死要面子的毛病,重新从小本生意做起,并以低姿态去拜望以前商界的老朋友们,而每个人知道他在做小生意时,都尽量给予方便,购买他的东西,并推介给其他的公司。
没有几年,他又在商场上重新站立了起来,而他始终记得锯树工人的一句话:“倒了的树,如果想维持原有的枝叶,怎么可能扶得动?”
风落的果才是甜的
小芳小时候,在乡下,很穷,经常挨饿。但是,有些回忆却非常美好。
每天早上起床时,妈妈常会给她们六个兄弟姐妹一些惊喜,因为她可以变魔术似的在桌子上摆出一些时令水果。这是匪夷所思的,因为她们连买米的钱都没有,怎么可以奢侈地吃到水果?但是妈妈做到了。春天有枇杷,夏天有桃子、龙眼、杨梅、荔枝、芒果,秋天有石榴、橄榄,冬天有柿子、橘子、板栗……
后来,小芳终于知道了那些水果的来源。为了那是些丰美富足的早晨,妈妈总是第一个起床,然后第一个跑到不远处的“万果园”里去捡“风落之果”。在水果成熟的季节,晚上总有风吹落一些被小鸟啄过或者承受不了自身重量的果实。果园主人对于起大早来捡落果的穷人,一直是心存宽厚与仁慈,没有刁难,而是默许。
有一次刮台风,龙眼树下都是果实,小芳和几个孩子高兴得手舞足蹈,大叫“老天有眼”,可以大饱口福了。结果,妈妈板着脸说:“我们怎么可以幸灾乐祸?人家的损失那么大,我们怎么可以高兴呢?”妈妈还说:只有风落的果子,我们拣回来吃,才是甜的!
的确,人家落难时,我们不能趁火打劫;只有别人丰收时,我们才可以分享他人的“风落之果”,否则就是没有良心,就应该内疚。那几天,妈妈反而没有去捡“风落之果”,别人不知道怎么回事,但是我看到妈妈美丽的忧心。
过去多年了,小芳常常梦到那些诱人可爱的“风落之果”,觉得那些年吃到的风落的水果,才是这辈子吃的最甜的……
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那么快乐?
有个人问大师:“为什么有些人总是那么快乐?”
“因为他们随处都能看到欢喜的事。”
“为什么我看不到欢喜的事?”
“在你内心看不到的,在身外也就看不到。”
随后大师指着桌上的苹果问道:“用力挤压苹果,会得到什么?”
“苹果汁。”
“没错,”大师道,“因为这是它的‘内容’,对不对?一个人外在所看到的一切,都是从自己的内部‘流露’出来。我们对外界所作的任何反应,都是内心世界的呈现。”
你内心想的是什么,你就会成为什么。
正如大师所引喻的,如果你是一颗苹果,用力挤压就会得到苹果汁,不论在任何环境或任何人去挤压,都没有差别。
快乐的道理也是一样,如果你的内心是喜乐的,自然随处所见都充满快乐和喜悦,因为喜乐已经洋溢在整个内心,不是吗?
外在世界只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在的一切。
简单
有一个人去应征工作,随手将走廊上的纸屑捡起来,放进了垃圾桶,被路过的面试官看到了,因此他得到了这份工作。原来获得赏识很简单,养成好习惯就可以了。
有个小弟在脚踏车店当学徒,有人送来一部有故障的脚踏车,小弟除了将车修好,还把车子整理得漂亮如新,其他学徒笑他多此一举,后来车主将脚踏车领回去的第二天,小弟被挖到那位车主的公司上班。原来出人头地很简单,吃点亏就可以了。
有个小孩对母亲说:“妈妈你今天好漂亮。”母亲问:“为什么?”小孩说“因为妈妈今天都没有生气。”原来要拥有漂亮很简单,只要不生气就可以了。
有个牧场主人,叫他的孩子每天在牧场上辛勤地工作,朋友对他说:“你不需要让孩子如此辛苦,农作物一样会长得很好的。”牧场主人回答说:“我不是在培养农作物,我是在培养我的孩子。”原来培养孩子很简单,让他吃点苦头就可以了。
有一个网球教练对学生说:“如果一个网球掉进草堆里,应该如何找?”有人答:“从草堆中心线开始找。”有人答:“从草堆的最凹处开始找。”有人答:“从草最长的地方开始找。”教练宣布正确答案:“按部就班的从草地的一头,搜寻到草地的另一头。”原来寻找成功的方法很简单,从一数到十不要跳过就可以了。
有一家商店总是灯火通明,有人问:“你们店里到底是用什么牌子的灯管?那么耐用。”店家回答说:“我们的灯管也常常坏,只是我们坏了就换而已。”原来保持明亮的方法很简单,只要常常更换就可以了。
有几个小孩很想当天使,上帝给他们一人一个烛台,叫他们要保持光亮,结果一天两天过去了,上帝都没来,所有小孩已不再擦拭那烛台,有一天上帝突然造访,每个人的烛台都蒙上厚厚的灰尘,只有一个小孩大家都叫他笨小孩,因为上帝没来,他也每天都擦拭,结果这个笨小孩成了天使。原来当天使很简单,只要实实在在去做就可以了。
有只小猪,向神请求做它的门徒,神欣然答应,刚好有一头小牛由泥沼里爬出来,浑身都是泥泞,神对小猪说:“去帮它洗洗身子吧!”小猪讶异地答道:“我是神的门徒,怎么能去侍候那脏兮兮的小猪呢!”神说:“你不去侍候别人,别人怎会知道,你是我的门徒呢!”原来要变成神很简单,只要真心付出就可以了。
有一支淘金队伍在沙漠中行走,大家都步伐沉重,痛苦不堪,只有一人快乐地走着,别人问:“你为何如此惬意?”他笑着说:“因为我带的东西最少。”原来快乐很简单,拥有少一点就可以了。
一块砖头
一位年轻的总裁,开着他的新宝马经过住宅区的巷道。他很害怕游戏中的小孩子突然跑到路中央,所以他减慢了车速。
就在他的车经过一群小朋友的时候,一个小男孩丢了一块砖头砸到了他的车门,他很生气地踩了煞车并后退到砖头丢出来的地方。
他跳出车外,抓了那个小孩,把他顶在车门上说:“你为什么这样做,你知道你刚刚做了什么吗?”接着又吼道,“你知不知道你要赔多少钱来修理这部新车,你到底为什么要这样做?”小男孩求着说:“先生,对不起,我不知道我还能怎么办?”
“我丢砖块是因为没有人停下来”,小男孩一边说一边檫着从脸颊上滑下来的眼泪。
他接着说:“因为我哥哥从轮椅上掉下来,我没办法把他抬回去。”
那男孩用恳求的眼光看着这位年轻的总裁说:“你可以帮我把他抬回去吗?他受伤了,而且他太重了我抱不动。”
这些话让这位年轻的总裁深受感动,他抱起男孩受伤的哥哥,帮他坐回轮椅上。并拿出手帕擦拭他哥哥的伤口,以确定他哥哥没有什么大问题。
那个小男孩感激地说:“谢谢你,先生,上帝保佑你。”然后他看着男孩推着他哥哥离去。
年轻的总裁慢慢地、慢慢地走回车上,他决定不修它了。他要让那个凹洞时时提醒自己,“不要等周遭的人丢砖块过来了,自己才注意到生命的脚步已走得过快”。
当生命想与你的心灵窃窃私语时,若你没有时间,你有两种选择:倾听你心灵的声音或让砖头来砸你!
请问你是否曾因为生活太快、太忙碌而忽略了你所爱的人,然后开始怀疑起你是不是真的爱他们呢?
最近的画
贝尔纳是法国着名的作家,一生创作了大量的小说和剧本,在法国影剧史上占有特殊的地位。
有一次,法国一家报纸进行了一次有奖智力竞赛,其中有这样一个题目:
如果法国最大的博物馆卢浮宫失火了,情况只允许抢救出一幅画,你会抢哪一幅?
结果在该报收到的成千上万个回答中,贝尔纳以最佳答案获得该题的奖金。
他的回答是:“我抢离出口最近的那幅画。”
苏东坡的人生境界
宋代,有这样一位,有着如此多的人格和身份的诠释:他是大文豪,大诗人,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也是巨儒政治家,厚道的法官,皇帝的秘书,还是酒仙,幽默大师、瑜珈修行者,佛教徒,造酒试验家,工程师,他更是一个伟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憎恨清教徒主义的人,“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他就是苏东坡。不过,这还不足以道出他的全部……
宋代的文人一向靠着自我的修养,由现实生活中个人的境遇超脱出来,在万物中自得其乐。所以宋代被贬的文人很多,但几乎都心境豁达。在生死场上镇静自若,笑向刀斧丛的英雄自古不乏其人,但在残酷的政治打击面前仍谈笑风生,畅怀高歌的文学家却并不多,苏东坡应该是其中境界最高的一位。
他曾经任杭州通判,并先后任密州、徐州、湖州的父母官。后来因为作诗“谤讪朝廷”罪贬黄州。哲宗时任翰林学士,曾出任杭州、颖州等,官至礼部尚书。后又贬谪惠州、儋州。一个研究苏东坡的外国人曾经作过统计,苏轼一生担任过30个官职,遭贬17次,频频往返于庙堂和江湖之间,还坐过130天监牢。然而,他一生达观,留下的诗文中很少悲观厌世之作。至于苏东坡历次被贬的原因,真正可以称得上是“莫须有”。
苏东坡因为被文学史家称为“乌台诗狱”的案件被贬到黄州时,他弟弟苏辙曾经说过一句话:“东坡何罪?独以名太高。”他太出色、太响亮,能把四周的笔墨比得十分寒伧,能把同代的文人比得有点狼狈,引起一部分人酸溜溜的嫉恨,所以你一拳我一脚的糟践,几乎是不可避免的。
苏东坡比中国其他的诗人更具多面天才的丰富感、变化感和幽默感。在“乌台诗案”中,全家人都为他担心而哭泣,可他却仍跟妻子开玩笑,让妻子也像杨朴妻那样作一首滑稽诗给他送行。他被贬官黄州,妻子生了一个儿子让他题诗,他嬉戏道:“人皆养子望聪明,我被聪明误一生,惟愿孩儿愚且鲁,无灾无难到公卿。”苏东坡被贬到了黄州,他失去薪俸,成了个农民,又带着一家老小十数口,他生活得非常简朴,开始紧紧缩缩地过日子。他把钱藏在瓦罐中,每天只能取出一百五十文,然后立刻将瓦罐收在天花板上。另外他还准备了一个大竹筒,存放剩余的零钱以备招待意外的访客。面对境遇的陡落,苏东坡心中自然也苦闷难当,于是他移情于物,他耕作田间,自得其乐。
苏东坡非常喜欢建筑,甚至可以说,建筑是苏东坡的本性,他决心要为自己建筑一个舒适的家。他把精力全用在筑水坝,建鱼池上,还从邻居处移树苗,从老家四川托人找菜种。他在田间地头似乎忘掉了贬谪在外的烦恼,他像孩子一样快乐地生活在田间,当孩子跑来告诉他好消息,说他们打的井出了水,或是他种的地上冒出针尖般小的绿苗,他会欢喜得像孩子般跳起来。他看着稻茎立得挺直,在微风中摇曳,或是望着茎上的露滴在月光之下闪动,如串串的明珠,他感到得意而满足。他过去是用官家的俸禄养家糊口,现在他才真正知道五谷的香味。他种麦子时,一个好心肠的农人来指教他说,麦苗初生之后,不能任其生长,若打算丰收,必须让初生的麦苗由牛羊吃去,等冬尽春来时,再生出的麦苗才能茂盛。等到他小麦丰收,他对那个农夫的指教,无限感激。在这种自然的环境中,他的心境逐渐地开朗,开始坦坦荡荡地过起他的小日子,渐渐地他能够以愉快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人,并愉快地与他们相处。
苏东坡在曲折的生活道路上能随遇而安也是和乐观、开朗的心态分不开的。苏轼热爱生活,具有爱人之心。珍视亲朋师友之间的情谊,对人生,对美好事物执着追求,至死不渝。苏东坡的内兄在东坡来到黄州的第一年,曾来此和他们住了一段日子,第二年,苏辙的几个女婿曾轮流来此探望。苏东坡落魄之时却还有当月下老人的闲情逸致,给弟弟物色到一个女婿。根据子由的诗,双方从来没见过面他就答应了婚事。那时苏东坡的朋友也是千奇百怪,其中两个是道士,不但深信道教,而且是闲云野鹤般四海遨游的。因为苏东坡对长生的奥秘甚感兴趣,子由特别介绍其中一个会见苏东坡,此人据说已经一百二十岁,后来这位道长就成了苏家的常客。
东坡最好的朋友是陈糙,当年苏东坡少壮时曾和他父亲意见不合,终致交恶。陈糙住家离歧亭不远。东坡去看过他几次,陈糙在四年内去看过苏东坡七次。由于一个文学掌故,陈糙在中国文学上以惧内之癖而名垂千古了。今天中文里有“季常之痛”一个典故,季常是陈糙的号。陈季常这个朋友,苏东坡是可以随便和他开玩笑的。苏东坡在一首诗里,开陈季常的玩笑说:“龙丘居士亦可怜,谈空说有夜不眠,忽闻河东狮子吼,拄杖落地心茫然。”因为这首诗,在文言里用“河东狮吼”就表示惧内,而陈季常是怕老婆的丈夫,直到今天,“狮子吼”还是指絮絮不休的妻子,这个名字也因苏东坡的这首打趣的诗而千古流传了。
他仍能随时随地自得其乐,他快乐的秘诀就是尽量逃向大自然,不但杭州城西湖,而且连杭州城四周十里或十五里之内,都成了苏东坡时常出没的所在。
这位大诗人甚至对烹饪也非常有研究,非常善于做菜,而且做菜的水平绝非一般,他尤其擅长制作红烧肉。回锅肉便是苏轼在徐州期间创制的红烧肉。宋神宗熙宁十年四月,苏轼赴任徐州知州。七月七日,黄河在澶州曹村堤一带决口,至八月二十一日洪水围困徐州,水位竟高达二丈八尺。苏轼以身示卒,亲荷畚插,率领禁军武卫营,和全城百姓抗洪筑堤保城。经过七十多个昼夜的艰苦奋战,终于保住了徐州城。全城百姓无不欢欣鼓舞,他们为感谢这位领导有方,与徐州人民同呼吸、共存亡的好知州,纷纷杀猪宰羊,担酒携菜上府慰劳。苏轼推辞不掉,收下后亲自指点家人制成红烧肉,又回赠给参加抗洪的百姓。百姓食后,都觉得此肉肥而不腻、酥香味美,一致称之为“回赠肉”。此后,“回赠肉”就在徐州一带流传,并成徐州传统名莱。他组织民工疏浚西湖,筑堤建桥,使西湖旧貌变新颜。杭州的老百姓很感谢苏轼做的这件好事,人人都夸他是个贤明的父母官。听说他在徐州、黄州时最喜欢吃猪肉,于是到过年的时候,大家就抬猪担酒来给他拜年。苏轼收到后,便指点家人将肉切成方块,烧得红酥酥的,然后分送给参加疏浚西湖的民工们吃,大家吃后无不称奇,把他送来的肉都亲切地称为“东坡肉”。面对人生诸多的无奈,苏东坡经历了一次整体意义上的脱胎换骨,也使他的艺术才情获得了蒸馏和升华,他,真正地成熟了——与古往今来许多大家一样,成熟于一场灾难之后,成熟于灭寂后的再生,成熟于穷乡僻壤,成熟于几乎没有人在他身边的时刻。苏东坡甚至觉得如果一生能够这样平静地生活在田间未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情。
元丰三年二月一日,苏轼又被贬到黄州任团练副使。他依旧重新开始,他自己开荒种地,怡然自得地生活,把自己称作“东坡居士”,这也就是“苏东坡”的由来。苏东坡认为在黄州猪肉极贱,可惜“富者不肯吃,贫者不解煮”,他颇引为憾事。他告诉人一个炖猪肉的方法,极为简单。就是用很少的水煮开之后,用文火炖上数小时,当然要放酱油。他做鱼的方法,是今日中国人所熟知的。他先选一条鲤鱼,用冷水洗,擦上点儿盐,里面塞上白菜心。然后放在煎锅里,放几根小葱,不用翻动,一直煎,半熟时,放几片生姜,再浇上一点儿咸萝卜汁和一点儿酒。快要好时,放上几片橘子皮,趁热端到桌上吃。
他又发明了一种青菜汤,就叫做东坡汤。这本是穷人吃的,他推荐给和尚吃。方法就是用两层锅,米饭在菜汤上蒸,同时饭菜全熟。下面的汤里有白菜、萝卜、油菜根、芥菜,下锅之前要仔细洗好,放点儿姜。在中国古时,汤里照例要放进些生米。在青菜已经煮得没有生味道之后,蒸的米饭就放入另一个漏锅里,但要留心莫使汤碰到米饭,这样蒸汽才能进得均匀。
善于探究人间美好的东西之人,才有福气!苏东坡能够到处快乐满足,就是因为他对人生持这种豁达的看法。
但是厄运并没有因为苏东坡的释然而停止,在你言我语的诋毁中,苏东坡的罪似乎愈来愈大,于是苏东坡的贬谪之地越来越偏远,他被流放到岭南劳动改造。当时的岭南是个蛮荒之地,生活清苦,一年也没几回猪肉吃,比没中举的范进还差,唯一的好处便是盛产荔枝。苏东坡从早到晚,边看书边吃荔枝,再苦再累,耳根清净也就乐得舒服。歌是不唱了,但歪诗还常写来写去,全是写荔枝。当权的人见到他的诗怒不可遏,贬到岭南还磨不灭他的精神,干脆贬到南头吧。于是苏东坡跨洋过海,到了海南岛。
晚年贬谪海南,这已是十足的流放。苏东坡刚到海南之时,思想感情上的确曾经产生过短暂的彷徨与苦闷,但他很快便以他独特的人生观打透了这层隔膜。他曾写到:“吾始至海南,环视天水之际,凄然伤之,曰:何时得出此岛耶?已而思之,天地在积水中,九州在瀛海中,中国在少海中。有生孰不在岛?念此可以一笑。”这样的认识假如不以科学的观点去看,“有生孰不在岛者”倒是一个很豁达而深邃的哲学命题。谁都会在烦恼的包围之中,谁都摆脱不了作为社会的人的环境的束缚,要想求得解脱,只有对这种与生俱来的现象付诸一笑。这就是苏东坡在海南岛上顿然获取的哲理启示。他一再高歌:“他年谁作舆地志,海南万里真吾乡”、“九死南荒吾不恨,兹游奇绝冠平生”……表现了对流放海南的不悔不怨之情。这样达观的态度是历代被流放海南的众多政客们无法相比的。
他依旧不忘自嘲调侃,当地无医无药,他就告诉朋友说:“每念京师无数人丧生于医师之手,予颇自庆幸。”他出外访友,遇上急雨,可以戴竹笠,穿木屐,惹得群儿争笑,村犬争吠;他依然不改其乐,觉得九州之外皆环海,也不过是一个大岛罢了,没有什么优劣。每天他高兴地大吃荔枝三百颗,没事在三岔路口数着来往行人。出门不怕迷路,因为家在牛栏边,只要循着牛屎就能找到归路;他与当地人士闲逛夜市,置酒相邀;他食芋饮水,着书为乐;他行医治病,搜集药方;他还认真探讨佛道二教的“养生”之术并认真加以体验、实行……就在人们认为“海外炎荒,非人所居”的海南岛上自得其乐的生活下来。诗酒自娱,不弃平生爱好,人在烦恼苦闷或精神过度紧张的时候,能以另一种爱好转移一下注意力,对于健康大有好处。东坡流放海南的三年间,五日不饮酒赋诗,作文写字。这不仅为我们留下了一笔宝贵的文学遗产,而且也帮助他在穷愁潦倒的情况下,自娱身心,渡过难关。他不仅饮酒,还亲自酿酒,酿出各种各样的酒,有一首诗的标题是《庚辰岁正月十二日,天门冬酒熟,予自漉之,且漉且尝,遂以大醉,二首》。所谓的漉,就是用布巾来过滤酒。在海南,除了饮酒赋诗,东坡仍不间断他的书法艺术,还把它当成娱乐身心,待客会友的活动。他闲时,自书陶渊明、杜甫、柳宗元等名家的诗文赠送朋友、客人。也有大陆上那些不怕“罪臣”牵连的和尚、道士远道前来索取他的墨迹。此外,爱郊游,爱访友,爱谈禅论佛等爱好,东坡在海南一样也没丢。在寂寞困顿之中,这些习惯爱好帮了他的大忙,不至于终日忧愁叹息。当地人也不势利,对于这样一位失去了权势的老人并不因为从他身上捞不到什么“油水”而疏远他,使他总算还有一个可以娱乐身心的环境。
海南岛炎热多雨,北方人多不习惯。但东坡经过观察和分析,终于领悟到,这只是一个适应的问题。他尽量改变自己原有的生活习惯以适应当地的自然环境。终于他觉得海南的气候是十分宜人的。“海南无夏”,“四时皆似夏,一雨即成秋”等是他的评价。对气候是如此,对饮食,东坡也努力适应,过去一听说就要呕吐的东西也吃起来了,还称赞“色味香皆奇绝”。在残酷的迫害面前,他信奉佛道“齐生死,等荣辱”的观念,在旁人看来无法忍受的“炎荒”生活中闯出了自己安然闲适的新境界。他依旧像在别处一样,更加深入到生活的底层,与普通老百姓建立了深厚的感情,融入到普通群众之中,因而感到了生活中各种质朴纯真的乐趣。他宣言“我本儋耳人,寄生西蜀州”,所以不仅环境相宜,人情更是珍贵。人们帮他盖房子,分给他猪肉,送给他蔬果……这种自然环境与社会环境的和谐统一,使逆境中的东坡终于安然无恙,熬过了三年的谪居生活。没有这种乐观心态,在那个远离家乡远离亲人的孤独小岛上,苏东坡可能早就回天上消假了。
当然苏东坡最快乐就是写作之时。苏东坡觉得他劳而有获,心中欢喜,他写出:“某现在东坡种稻,劳苦之中亦自有其乐。有屋五间,果菜十数畦,桑百余本。身耕妻蚕,聊以卒岁也”的诗句。不管怎么说,能使读者快乐,的确是苏东坡作品的一个特点。一天苏东坡写信给朋友论:“我一生之至乐在执笔为文之时。心中错综复杂之情思我笔皆可畅达之。我自谓人生之乐,未有过于此者也。”苏东坡的文字使读者的感受亦畅快如此。欧阳修说,每逢他收到苏东坡新写的一篇文章他就欢乐终日。虽然贬谪在外,但是苏东坡的诗词仍然流传很广,似乎没有受到地域的阻隔。就连远在京城的宋神宗仍然能够经常看到苏东坡的诗词,宋神宗身边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即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的时候,只要有他这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之面感叹赞美之。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直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有一次苏东坡写文章力辩文章本身使人感到快乐的力量就是文学本身的报酬。他在世的最后一年,有时他曾想抛弃笔墨根本不再写作,因为他一辈子都是以笔惹祸。他在给朋友的回信中说:在远方孤寂无聊之后,写出一篇文章数日都很高兴,寝食有味。如此知文章如金玉珠月,实在是很难抛弃。作者自由创作时,能自得其乐,读者阅读时,也觉得愉悦欢喜,文学存在于人间,也就大有道理了。
苏东坡在中国历史上的特殊地位,一则是由于他对自己的主张原则,始终坚定而不移,二则是出于他诗文书画艺术上的卓绝之美。他的人品道德构成了他名气的骨干,他的风格文章之美则构成了他精神之美的骨肉。
苏东坡一生的浩然之气不尽。人的生活也就是心灵的生活,这种力量形成人的事业人品,与生而俱来,由生活中之遭遇而显示其形态。正如苏东坡在潮州韩文公庙碑中所说:“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苏东坡曾对弟弟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吾眼中天下没一个不是好人。”他的随和、大度,使所有人都能和他亲密相处。他可以一边形容着海棠花的秀丽是“翠袖卷纱红映肉”,一如一位粉红着脸的少女,一边却摸着自己的肚子说“散步逍遥自扪腹”。有一次他独自骑着马告别前来送行的父亲和弟弟,要到凤翔做官。行路高高低低,他频频回头看着弟弟的乌纱帽出出没没,尽管心中不舍,却依然下笔幽默地写道:“登高回首坡垄隔,但见乌帽出复没。苦寒念尔衣裘薄,独骑瘦马踏残月。”这似乎也说着仕途的起落无常。在常人难以想象的境遇变迁中,苏东坡彻底洗去了人生的喧闹,去寻找无言的山水,去寻找远逝的古人。在无法对话的地方寻找对话,于是对话也一定会变得异乎寻常。苏东坡豪气地唱着“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尽管时代变换,人事灰飞烟灭,那又如何,不如还是“一樽还酹江月”,独享其乐吧。或许在我们看来,苏东坡的乐观是无奈的乐观,可是如果没有这份灾难过后的心态调适。失落后的心理转移,落寞之中的自省,或许就没有那些对凄苦的挣扎和超越的优美诗文,也就不会有一个可爱乐观的苏东坡了。
虽然一生仕途坎坷,被流放蛮荒之地生活贫困,甚至被严刑拷打、几乎丧命,他依然自得其乐,微笑接受,不改他顽皮、快乐的天性。他童心不老,苏辙说他晚年写诗:“精深华妙,不见老人衰败之气。”因为他以心理上的年轻,抵消了生理上的衰老;他心源不死,因此,生活之水长流;他才华卓着,根本不用去忌妒别人,所以,他不因妒火中烧而伤神;他胸怀宽广坦荡,宰相肚里能撑船,对一切得失、荣辱都视同儿戏,一笑了之,所以人们都非常喜爱他。他的乐观心态影响到他的创作,所以,看他的作品都感到了一种旷达豪迈之感。苏轼博学百家,善于广采博引,并不为一家之见所障目,而是取众家之所长,化为己用。他的乐观心态又帮助他扬弃众学之糟粕,所以,乐观精神在他身上得到充分表现,使他成为独异于众的,在厄运面前亦能引吭高歌的乐天派诗人。林语堂先生称他是“一个快乐的天才子”,或许就是这样乐天、幽默的性格,使他成为无可替代的苏东坡吧!伟人的思想与心灵,不过在这个人间世上偶然呈现,昙花一现而已。苏东坡已死,他的名字只是一个记忆。但是他留给我们的,是他那心灵的喜悦,是他那思想的快乐,这才是万古不朽的。
山不过去我过去
有一位着名的经济学教授,凡是被他教过的学生,很少有顺利拿到学分的。原因出在,教授平时不苟言笑,教学古板,分派作业既多且难,学生们不是选择逃学,就是打混摸鱼,宁可被开,也不愿多听老夫子讲一句。但这位教授可是国内首屈一指的经济学专家,叫得出名字的几位财经人才,都是他的得意门生。谁若是想在经济学这个领域内闯出一点儿名堂,首先得过了他这一关才行!
一天,教授身边紧跟着一名学生,二人有说有笑,惊煞了旁人。后来,就有人问那名学生说:“干么对那种八股教授跟前跟后的巴结呀!你有一点儿骨气好不好!”那名学生于是就讲了这个故事:
从前,有个老和尚带着他的四十个小和尚在山谷里讲经,他说,“信心”是成就任何事物的关键;也就是说,人有信心,便没有不能成功的计划,一位小和尚说:“师父,你有信心,你能让那座山过来,让我们站在山顶吗?”老和尚对他的弟子们满怀信心地把头一点,对山大喊一声:“山,你过来!”山谷里响起了他的回声,回声终于消失,山谷又归宁静。
大家都聚精会神地望着那座山,老和尚又说:“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他们开始爬山,经过一番努力,到了山顶,他们因信心促使希望实现而欢呼。
学生说,教授就好比是那座山,而我就好比是那个老和尚,既然教授不能顺从我想要的学习方式,只好我去适应教授的授课理念。反正,我的目的是学好经济学,是要入宝山取宝,宝山不过来,我当然是自己过去喽!”
这名学生,果然出类拔萃,毕业后没几年,就成为金融界响叮当的人物,而他的同学,都还停留在原地“唤山”呢!“山不过来,我们过去吧!”这个才是顺应环境的自然选择,会解决你许多困难。
位置最低
有一个青年人,他对生活的不满和内心的不平衡一直在折磨着他,觉得怀才不遇而又牢骚满腹。夏天有一次他乘同学家的渔船出海,才使他一下子茅塞顿开。
同学的父亲是一个老渔民,在海上打鱼打了20多年,看他那从容不迫的样子,青年人心里十分敬佩。
青年人问他:“伯伯,您每天打多少鱼?”
他说:“你不知道,孩子,打多少鱼并不是最重要的,关键只要不是空手回来就可以。在我的孩子上学的时候,为了供他读书,不能不想着多打一点。现在他毕业了,又找到了饭碗,我也没有什么奢望打多少了。”
青年人若有所思地看着远处的海,突然想听听老人对海的看法。他说:“海是够伟大的,滋养了那么多生灵……”
老人说:“那么你知道为什么海那么伟大吗?”
青年人不敢贸然接茬。
老人接着说:“海能装那么多水,关键是因为它位置最低。”
位置最低!青年人一下子愕然了。
正是老人把位置放得很低,所以能从容不迫,能悟透世事沧桑。
正是海的位置最低,所以才笑纳百川,包罗万象。
是的,不妨放低自己,足踏实地,站稳脚跟,然后再一步步登攀。正如一位哲人所言,想要达到最高处,必须从最低处开始。
路通天下
有一对夫妇在乡间迷了路,他们发现一位老农夫,于是停下车来问:“先生,你能否告诉我们,这条路通往何处呢?”
老农夫不假思索地说:“孩子,如果你照正确的方向前进的话,这条路将通往世界上你想要去的任何地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你可能已经在正确的道路上,如果站着不动,你就好像迷路了。与“身在福中不知福”的道理一样,很多人都不珍惜自身所拥有,而叹息自己怀才不遇,其实我们只要认真把自己的本职工作做好,或者是比别人要求我们做的更多一点,将会发现世界在我们面前豁然开朗。
少妇救儿子的故事
一少妇在回家的路上,马上要到家时,习惯地看一下四楼自家的阳台,可爱的儿子也正在阳台上期待着妈妈回来。当看到妈妈时,儿子开始招手,这时少妇也有意识地招手,突然少妇意识到这样可能会有危险,但已经晚了,儿子由于要迎向妈妈,身体前倾,突然失去平衡,从阳台上折了下来。这时房间里的人惊呆了,纷纷跑到阳台上呼叫。再看妈妈,当发现儿子掉下来,就奋不顾身地去救儿子,也许是感动了上帝,儿子被妈妈接住了,并且安然无恙。人们都觉得很奇怪,一个少妇怎么跑得那样快,并能接住自己的儿子?因为按当时少妇跑的速度应该已打破了百米世界纪录。后来人们找百米世界冠军做了一个试验:同样的距离,从阳台上掉下同样重量的物体,看能否接得住。结果是无论如何也接不住。再让这位少妇试,结果也是再也没有看到打破百米世界纪录的速度。
善解疙瘩
鲁国有一个乡下人,送给宋元君两个用绳子结成的疙瘩,并说希望能有解开疙瘩的人。于是,宋元君向全国下令说:“凡是聪明的人、有技巧的人,都来解这两个疙瘩。”
宋元君的命令引来了国内的能工巧匠和许多脑瓜子灵活的人。他们纷纷进宫解这两个疙瘩,可是却没有一个人能够解开。他们只好摇摇头,无可奈何地离去。
有一个叫倪说的人,不但学识丰富、智慧非凡,就连他的弟子,也很了不起。他的一个弟子对老师说:“让我前去一试,行吗?”
倪说信任地点点头,示意他去。
这个弟子拜见宋元君,宋元君叫左右拿出绳疙瘩让他解。只见他将两个疙瘩打量一番,拿起其中一个,双手飞快地翻动,终于将疙瘩解开了。周围观看的人发出一片叫好声,宋元君也十分欣赏他的能干聪明。
第二个疙瘩还摆在案上没动静。宋元君示意倪说的这个弟子继续解第二个疙瘩。可是这个弟子十分肯定地说:“不是我不能解开这个疙瘩,而是这疙瘩本来就是一个解不开的死结。”
宋元君将信将疑,于是派人找来了那个鲁国人,把倪说弟子的答案说给他听。那个鲁国人听了,十分惊讶地说:“妙呀!的确是这样的,摆在案上的这个疙瘩是个没法解的疙瘩。这是我亲手编制出来的,它没法解开,这一点,只有我知道,而倪说的弟子没有亲眼见我编制这个疙瘩,却能看出它是一个无法解开的死结,说明他的智慧是远远超过我的。”
天下人只知道就疙瘩解疙瘩,而不去用脑筋推敲疙瘩形成的原因,所以往往会碰到死结,解来解去,连一个疙瘩也解不开。这则寓言提醒我们,要像倪说的弟子那样用分析的眼光,区别对待不同性质的事物,这样才能绕过障碍,抓住关键,克服困难,顺利地解开自己工作中一个又一个的“疙瘩”。
松鼠救火
在一片茂密的森林中,一直以来都没有发生过什么太大的变故,平时也就是偶尔有几只老虎、狮子之类的猛兽经过,小动物们也都懂得将自己隐藏起来,不至于成为猛兽腹中的食物。
所以,这些小动物大都能够安然地生活在森林中,直到终老。
但是有一天,空中落下了一道非常刺眼的闪电,电光击中森林中最大的一株树木,受击的树木立刻燃起熊熊的大火。
这场森林大火一发不可收拾,火舌四处乱飞,席卷了森林中无数树木的枝叶,同时也威胁到所有小动物的生命安全。
惊慌的小动物们拼命向森林外奔逃,希望能逃出这场大火造成的劫难。但它们却不知道,当闪电击中那棵大树、大火燃起的同时,在森林四周,大火引来了无数贪婪的肉食猛兽,它们正张大了口、等候这些逃难的小动物们自己送上门来。
在这片森林的所有动物当中,只有一只小松鼠和其他的动物不同。它非但没有逃难,反而奋不顾身地向着大火冲去。小松鼠见森林中有一个即将被火烤干的水塘,便毫不犹豫地跳进水塘,把自己的身体沾湿,然后奋不顾身地冲进火场,拼命抖洒着沾附在身上的水珠,希望能够缓解正在毁灭森林的火势。
这件事让一位天神看到了,他想知道这个小松鼠在干什么。于是便化身成为一位老者,来到小松鼠面前,问道:“孩子,你这是在干什么?”“我在救火。”小松鼠一边不停地往火堆上洒水珠,一边回答道。天神说道:“难道你不知道,像这样的做法,对这场大火是根本无济于事的?”
小松鼠仍是卖力地用身体沾水、灭火,百忙中还对天神化身的老者说:“也许以我的力量不足以灭火,但我相信凭借我的努力,至少可以减少森林中几只小动物的伤亡。”
天神觉得应该帮它一把,于是便降雨熄灭了这场大火,森林保住了,小动物们又过上了平静的生活。
静的辩证
什么是静的境界:“如灵猫捕鼠,目睛不瞬,四足据地,诸根顺向,首尾直立,拟无不中。”一只精灵异常的猫,等着要抓老鼠,四只脚蹲在地上,头端正,尾巴直竖起来,两只锐利的眼珠直盯即将到手的猎物,聚精会神,动也不动,随时伺机一跃,给予致命的一击。这是形容一个参禅的人,参话头,作功夫,精神集中,心无旁骛的情况。不如此,道功无法成就。
神宗大师们另外还有个比喻:“如鸡之孵卵”。这就不像猫捕老鼠,瞪眼张爪,蓄势待发了。而是闭着眼睛,迷迷糊糊,天塌下来都不管,你踢他一脚,他叫也不叫,理也不理,只是死心眼直守着那个心肝宝贝的鸡蛋。这样也是一种修定的功夫,也是形容虚到极点,静到极点,如同老子所说的“致虚极,守静笃”这六字真言。这六字,已经把所有修道作功夫的方法,与修道的境界、层次,都说完了。世界上各宗各派、各式各样的修道方式,都是为了达到这个目的。
纪昌学箭
古代有个着名的射手名叫飞卫,当时全国的很多年轻人都慕名向他求教。
其中有个很有才华的年轻人,名叫纪昌。他立志要成为一名神箭手,于是也向飞卫拜师学习射箭。
飞卫很看好这个年轻人,但是他并没有传授具体的射箭技巧,却要求纪昌必须学会目不转睛地盯住目标,他说:“当你能够做到盯紧任何目标,并且做到保持在一炷香的时间内不眨眼的程度时再来找我吧。”
虽然不解老师的意图,但纪昌还是用了两年的时间勤学苦练,每天天不亮就起床,一直练到半夜三更。当他练到即使锥子向眼角刺来也不眨一下眼睛的功夫时,他再次去向飞卫求教。
飞卫又进一步要求纪昌练眼力,标准要达到将体积较小的东西能够清晰地放大,就像在近处看到一样,他说:“当你能把虱子看到像拇指那么大的时候,再来找我吧。”
纪昌谨遵老师教导,又回家苦练三年,终于能将最小的虱子看成车轮一样大,于是再次向飞卫求教。飞卫却告诉他说:“年轻人,你的箭术已经学成了……”
纪昌张开弓,轻而易举地一箭便将虱子射穿。飞卫看后,对这个徒弟极为满意。再经过一番技巧的训练,纪昌终于成为了誉满天下的神箭手。
割席断交
三国时期,有两个人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一个叫做管宁,一个叫做华歆。他俩成天形影不离,相处得很和谐。
有一次,他俩一块儿去劳动,在菜地里锄草。两个人努力干着活,顾不得停下来休息,一会儿就锄好了一大片。只见管宁抬起锄头,一锄下去,“叮”一下,碰到了一个硬东西。不远处的华歆也听见了这边的动静,跑过来问管宁到底发生了什么事情。管宁对华歆说:“我也不知道这地里面到底是什么东西,竟然如此坚硬,我用锄头都锄不动呢!”“那我们把土块翻过来看看吧!”华歆说完,就低头动手将锄到的一大片泥土翻了过来。
只见在黑黝黝的泥土中,有一个黄澄澄的东西闪闪发光。管宁低下头看了一眼,发现那闪闪发光的东西竟是块黄金,管宁向来对财物这些东西看得很淡,所以他并没有特别高兴,只是自言自语地说了句:“我当是什么硬东西呢,原来是锭金子。”接着,他不再理会了,继续锄他的草。
而在一旁的华歆却显得异常兴奋,大声欢呼着:“我的天啊!金子!我的眼睛没有看错吧,竟然是块金子!”说完,就把金子捡了起来,捧在手里仔细端详。管宁见状,一边继续挥舞着手里的锄头干活,一边责备华歆说:“钱财应该是靠自己的辛勤劳动去获得,因为只有这样才是光荣的。一个有道德的人是不可以贪图不劳而获的财物的。你还是赶紧锄地吧!”
华歆听了,有些不悦,口里说:“这个道理我当然懂了。”但是,手里却还捧着金子左看看、右看看,怎么也舍不得放下。管宁看到这里,不住地摇头。华歆看到管宁仍然安心在田地里干活,也觉得不好意思。他依依不舍地把金子放在了地上,不情愿地拿起锄头回到了田里。可是,他心里惦记着金子,又怎么能安心干活呢?他干活的时候,便不再像开始的时候那样努力,干一会就会跑到放金子的地方看看金子还在不在。管宁看到这些,心里失望极了。
又过了不久,管宁和华欲两个人坐在了一张席子上一起读书。就在这时,外面响起一阵锣鼓声,中间夹杂着鸣锣开道的吆喝声和人们看热闹吵吵嚷嚷的声音。管宁对外面的喧闹完全充耳不闻,就好像什么都没有发生一样。而华歆听到以后,放下手里的书,起身走到窗前去看究竟发生了什么事。只见外面有一大队人马,敲锣打鼓的,再往后面瞧,就看到众多人抬着一个轿子,那轿子的两边还雕刻着精巧美丽的图案,上面蒙着的布帘是用五彩绸缎制成,四周装饰着金线,轿子的顶部还镶了一大块翡翠,显得富贵逼人。身穿统一服装的随从拥在两边,好不威风!
华歆完全被这种张扬的声势和豪华的排场吸引住了,他对管宁说:“外面有那么多的人,还有豪华的轿子,一定是有朝廷高官经过这里。我们出去看看吧!”管宁对于华歆的话不以为然,仍旧在原处专心致志地读书。华歆见状,只好一个人跑到街上去跟着人群尾随车队看热闹去了。
过了一会儿,华歆回来了,兴高采烈地对管宁说:“你知道吗?那个坐在轿子里的人,还真的是个做官的!我以后也要努力当大官!”
这时,管宁再也抑制不住心中的叹惋和失望:他从里屋拿出了一把刀子当着华歆的面把席子从中间割成两半,痛惜而决然地对华歆说:“我们两人的志向和情趣太不一样了。从今以后,我们就像这被割开的草席一样,再也不是朋友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