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焰:晚清三部曲-晚清有个袁世凯(29)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国力最强大的英国支持自己称帝,最阴险也最具威胁的日本同样暂停了反对,那么,此时,就是称帝并且实行君主立宪的最好时机了。10月6日,参政院根据各省代表请愿书八十三件,咨文袁世凯,决定以原国民会议初选当选人为基础,选出国民代表,组成国民大会,以决定国体。两天后,袁世凯正式公布国民代表大会组织法,规定:各省各行政区域之代表人数,以其所辖现设所治之数为额,内外蒙古为32人,西藏12人,青海4人,回部4人,满蒙汉八旗24人,全国商会及华侨60人,有勋劳于国家者30人,硕学通儒20人。一般代表由各县选举会选举产生,进行初、复两次选举;特别代表由国民会议中央特别会议单选产生。选出代表后,依法投票决定国体。组织法则照例是官样文章,仅是一块遮羞布而已,袁世凯的态度既然明朗了,那些习惯溜须拍马的地方官们,自然会察言观色投其所好。各地选举完全是在帝制派和地方官僚的严密控制下进行的,可信程度可想而知。这样的选举,所到之处,就像一场活报剧的上演一样。至11月20日,全国投票一律完成。12月11日,参政院开会,汇总票数,各省国民代表共一千九百九十三人,全部投了君主立宪的赞成票,且众口一词:“恭戴今大总统袁世凯为中华帝国皇帝。”当大会秘书长林长民公布选举结果后,会场起立,雷鸣般三声“万岁”之后,当场通过了“拥戴书”。

    当天中午,拥戴书送交袁世凯处。袁世凯谦慎地表示自己无功、无德、无信,不能接受拥戴:自辛亥之冬曾居要职,“上无裨于国计,下无济于生民”,“今若骤跻大位,于心何安?此于道德不能无惭者也。制治保邦,首重大信。民国初建,本大总统曾向参议院宣誓,愿竭力发扬共和,今若帝制自为,则是背弃誓词,此于信义无可自解者也”。

    当天晚上,参政院递交了第二次拥戴书,谆谆称颂袁世凯在经武、匡国、开化(新政)、靖乱、定乱、交邻方面,有六大功勋,完全是合格的新君。并特别强调“时代两更,星霜四易”,“兴废各有其运?”中心意思是劝慰袁世凯,之所以要实行帝制,无非是顺应天意,顺应人意?一切都像是登台演戏,袁世凯就这样在第二次拥戴后,欣然或者是无可奈何地接受了。

    1915年12月13日,袁世凯在中南海居仁堂接受了百官朝贺。这一次朝贺,实际上是预备1916年1月1日正式登基前的彩排——东方破晓之时,臃肿缓慢的大员们便各怀心思在门前等候了。参加朝贺的文武官员有:大总统府、政事堂、大元帅统率办事处及各部司局长以上各员,军队警察师长以上各员,以及京城附近的地方官等等。由于时间仓促,对朝贺礼服也没统一要求,朝贺者有穿军服的,有穿长袍马褂的,有穿西服的,甚至有人别出心裁穿起了戏服。一切看起来很有点怪诞和滑稽。九点整,袁世凯在四名武官的引导下,身着大元帅服缓缓走来。袁世凯没有戴帽子,光着头,心事重重缺乏生气。袁世凯走到御座边,没有坐下,只是用左手握住扶手,右手掌心向上,脸上强作微笑,面南而立。待袁世凯在御座旁站定之后,典礼官高呼:“行礼。”尽管事先作了不再行跪拜礼的交代,但还是有不少人情不自禁地跪了下来。袁世凯站在那里对着人群点头示意,接受众人的致敬。那些站立或跪拜的大臣们,心里都有五味杂陈的感觉。

    礼毕之后,袁世凯发表了讲话,声音缓慢而低沉。不知怎的,从袁世凯的话语中,人们感觉到一股忧伤的气息:现在全国人民以我国不适共和,议定改建国体为君主,此为人民心理所趋向,予自当以民意为重,已无讨论之余地。予被全国人民推戴为中华帝国皇帝,自顾实不胜惭悚。故皇帝实为忧勤惕厉之地位,绝不可以安富尊荣视之。且历代皇帝子孙鲜有善良结果,即平时一切学问、职业皆有限制,不能自由。予今为救国救民计,牺牲一身,牺牲子孙,亦义不敢避。

    讲话结束之后,袁世凯匆匆地离开了居仁堂。彩排就这样在一种不祥的征兆中结束了。很快,“大典筹备处”正式成立,根据袁世凯的指示,以赤色为新朝的代表色,所有的宫檐屋顶一律改用红瓦。紫禁城太和殿改名为承运殿,将在这里正式举行登基典礼。殿内圆柱一律改漆红色,当中八大柱加髹赤金,并饰以盘龙云彩。御座扶背各处一律雕龙,上披绣龙黄缎?很明显,到时候,这是一片金色的天空,也是一片红色的海洋。袁世凯还下令将中华民国改为中华帝国,以1916年为洪宪元年,易总统府为新华宫,同时恢复爵位,大封群臣。重申满、蒙、回、藏待遇条件继续有效。袁世凯还发布了一系列表明洪宪帝制的纲领性政令:改革旧有典章制度;摈弃前朝朝仪程式,废除跪拜礼,觐见一律采取鞠躬礼;扫除繁文缛节,尊重人道、民权;废止太监、宫女;整顿税收厘卡;实行文官考试;等等。袁世凯忘不了的,还是想用德国君主的模式,来改造中国。

    袁世凯就这样再一次把自己摆在了改朝换代的风口浪尖。这一次,让袁世凯没有想到的是,当无数人簇拥着他走向皇帝的宝座时,突然惊天动地,天翻地覆;周围的人群仿佛齐发一声喊,然后鸟兽般散去,只剩下自己一个孤家寡人。一切都像是事先设计好的一个阴谋似的,一个被欲望、时局以及命运同流合污设计的阴谋。然后就是,宝座突然塌陷,袁世凯重重地跌入一个冰窟,一个深不见底的历史和道德的万丈冰窟。

    阴谋还是巧合(1)

    袁世凯在称帝过程中所中的魔咒,更像是一个欲擒故纵的棋局。棋局的设计者,就是阴险、凶狠的日本政府。

    一直以来,人们在研究晚清以及民国历史时,往往有意无意忽略了一个关键之点,那就是:从庚子事变之后,一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前,中国的政治实际上已不是单纯的中国政治了,它在很多实质问题上,已被西方强国以及东邻日本左右。在此情况下,国家的运转所呈现出的矛盾、内部斗争、人事起伏以及结果等等,已不单单是国家自主范围之内的事情了,也不完全是中国人自己的选择,它牵涉到很多错综复杂的国际背景,牵涉到一些国家对中国政治走向的掌控,以及对中国其他势力的暗中支持、操纵和随之衍生的阴谋等等,甚至牵涉到列强之间为中国政治格局的平衡所进行的交易。与此同时,中国国内的各种政治派系,也出于自身壮大以及夺权篡位的考虑,一个个争先恐后寻找国际势力的支持,有的甚至不惜丧权辱国,向外国作出承诺?局势纷纭复杂,史书和结果所呈现的,往往只是一个现象。至于本质,一直潜隐在历史的深处,不为人们所知。

    袁世凯的复辟帝制,本是中国政治制度转型期间的一次波动和反复,属于中国内政;而且,这样的反复如果放在数百年转型过程中来看待,也属正常。一开始,列强们对于中国行共和还是行帝制,并没有表示出热衷和干涉的态度。在他们看来,中国的国体选择并不是个大的问题,关键是实质。而且,英、德、奥、日、俄等国因为是君主制,对中国恢复帝制,从文化心理上是比较接近的。美国也公开宣布,中国是否实行帝制,是中国的内政,美国不予干涉。对这些国家来说,只要中国不因帝制引起混乱,损害他们在华利益就可以。因此,袁世凯最初想改变国体的一些试探,并没有真正引起西方列强们的警觉和关注。

    这个时候,袁世凯显然忽略了日本对他深埋的敌意。从袁世凯的经历来说,袁世凯一生中一个重要的敌人,就是日本;而日本,自始至终把袁世凯当做一个很重要的对手来看待。在日本看来,当年朝鲜之所以排斥日本,完全是袁世凯从中作梗。对于日本来说,赢得甲午战争的胜利并签订《马关条约》,只能算侵略中国的第一步。日本的真正目的是在“大东亚共荣圈”的旗号下,将中国等东亚地区纳入它的版图。当日本打败欧洲老牌强国俄罗斯,取得沙俄让出的中国东北南部的利益之时,又逢袁世凯任职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个性倔强的袁世凯对于老对手日本的心怀叵测,仍采取强硬的抵制态度。袁世凯的强人风格,以及对日本的警惕,一直让日本耿耿于怀。日本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一个统一强大的中国。日本首相山县有朋曾直言不讳地说:“日本不希望中国有一个强有力的皇帝,日本更不希望那里有一个成功的共和国,日本所希望的是一个软弱无能的中国。一个受日本影响的弱皇帝统治下的弱中国,才是理想的国家。”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日本认为机会来了,一开始,日本就竭力干扰中国南北双方和谈,更希望革命党人和北洋军互相厮杀,然后伺机趁火打劫。袁世凯复出后,成功策划了南北和谈,然后又以和平手段逼清帝退位,取代孙中山成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这一系列行动,在很大程度上,是借助于英国以及西方列强的支持而获得的。袁世凯上台之后,日本对袁世凯采取了主动争取的手法,出台了一些对华有利的政策以示好:第一,在一定条件下,将胶州湾归还中国;第二,保证袁大总统及其政府之安全;第三,取缔日本保护下之中国的革命党、宗社党、留日学生的活动;第四,请日本当局给袁世凯及其政府各总长授勋;第五,同意中国提出的修改税率建议。对于日本伸出的橄榄枝,袁世凯明里表示感谢,暗地里却怀有警惕,并没有投桃报李主动投靠。袁世凯政府初期的外交政策,明显地亲英美疏日本。这一点让日本很恼火。在这种情况下,日本政府一方面授意日本民间人士和军人中的强硬派,组织反袁阵营,积极支持和培养反对袁世凯的势力;另一方面,加强对中国时局的研究,积极寻觅机会扭转中国政局。

    袁世凯在执政后暴露出越来越多的铁腕,以及想做一个政治新强人的野心后,日本政府对袁世凯越来越不放心,对华政策很快调整为:明里向袁世凯示好,怂恿袁世凯称帝,然后借机行事——在日本政府看来,如果袁世凯称帝成功,中国采取君主制,跟日本国体相一致,也不失为一件好事情;另一方面,如果袁世凯称帝遭到强大的阻力,那么,正可以落井下石,推翻袁世凯统治,为日本对华外交扫清障碍。由于中国政局一直不太明朗,日本对华政策也呈摇摆态势,既没有明确表态支持袁世凯改变国体,也没有明确表态反对。不过,日本政府一直在暗地里保持跟段祺瑞、冯国璋、张勋、孙中山等人的接触,以探讨取代袁世凯的可能性。

    1914年,奥匈帝国太子在塞尔维亚的被杀事件,直接导致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随后,以德奥同盟国为一方,以俄英法协约国为一方,在欧洲战场展开了大厮杀。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爆发,给了一直觊觎中国的日本一个绝佳的机会。这个时候,日本可以征调的陆军达百万,海军总吨位逾六十万吨,已跻身于世界强国之列,连欧洲老牌列强也不敢小觑。世界大战爆发后,拥有强大军事和经济实力的日本自然成了大战双方争夺的对象,日本的地位一下子变得举足轻重。为了赢得日本参战对抗同盟国,英国对于日本利用战争期间进行势力扩张,也只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与英国状况和心理相同的,还有其他欧洲列强。

    不仅如此,任何一个大国此时都成了天平上的砝码。英国等协约国列强也希望中国加入协约国,英国驻华公使朱尔典几次做工作,力劝袁世凯加入对德奥的战争,最起码从道义上支持英美。朱尔典暗示,如果袁世凯加入协约国,英国政府会支持袁世凯称帝,否则有可能会反对。袁世凯一直没有松口,他的想法是,在战局不明朗的情况下,不加入任何一方的战争,而是韬光养晦搞好国内建设。因此,中国一直在外交上宣布中立。袁世凯中立的外交政策,应该说是无可厚非的。不过这种中立的态度,也让英国政府对袁世凯恼火和不满。

    战争开始后,英国因忙于欧洲战事,对于远东事务,包括袁世凯的政权稳固,以及中国事态的发展,已没有精力顾及。欧洲列强们的无暇东顾,正好为日本放手侵略中国提供了天赐良机。

    这个时候,日本已觉察到若此时推翻袁世凯政府,可谓是天赐良机。日本带有军国主义性质的组织黑龙会在当时一份《解决中国问题意见书》中这样阐述道:“一旦内乱果真发生而没有外力帮助镇压,我们相信袁世凯绝不可能以单独的力量恢复和平与统一全国。”“我们应该使中国革命党人、宗社党人以及其他失意分子在全国范围内引起骚动。整个国家将陷入混乱,袁政府将因之垮台。那时我们将从四亿中国人中选择一位最有势力、最著名的人物,帮助他组织新政府,统一全中国。同时我国军队必须协助恢复全国的和平与秩序,保护人民的生命和财产,这样中国人便乐于顺从新政府,而新政府自然信任并依靠日本。”日本黑龙会一直算是日本半官方且带有黑社会性质的组织,它的使命就是在日本政府的支持下直接开展对中国以及其他远东国家的活动。黑龙会的对华态度,一直影响和左右着日本对华政策。由黑龙会的态度,完全可以管窥日本政府对袁世凯政府的政策变化。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