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焰:晚清三部曲-晚清有个袁世凯(15)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志得意满的袁世凯怎么也没想到,正当他踌躇满志致力于清朝全面改革之际,风云突变,差一点将其打下万劫不复的深渊。

    1908年底,一切都因为慈禧太后的去世变得严峻起来——11月,慈禧太后在度过了她七十三岁生日之后,突感身体不适。年老体衰的慈禧太后这一次对于自己的身体有着惊人的觉察力,她断定自己的大限就要来了。慈禧听从了达赖喇嘛的进奏,打发奕去东陵查看她的陵墓工程,放入佛像驱邪;另一面就光绪皇帝的接班人问题,征询主要大臣的意见。说是征询,以慈禧的政治经验,就是把几个要臣一起拉上贼船,让他们参与决策,同担责任。慈禧最担心的一件事,就是在她死后,年轻的光绪会东山再起。在慈禧心中,早已选好了人,那就是醇亲王载沣的儿子溥仪。这一年,溥仪只有三岁。

    11月13日,慈禧太后发布三道谕旨:醇亲王载沣之子溥仪,着在宫内教养,并在上书房读书。醇亲王载沣,授为摄政王;朝会大典、常朝班次,摄政王着在诸王之前。

    11月14日,宫廷内外已悄悄传言慈禧病危的消息。到了黄昏太阳落山之时,另一个消息却传出:幽禁多年的光绪皇帝在中南海瀛台涵元殿突然病逝,年仅三十八岁。宫廷内外,噤若寒蝉。同一天,清廷公布慈禧最后两道懿旨,以载沣监国,任摄政王,军国政事,均由摄政王裁定。与此同时,慈禧太后病势沉重,进入弥留状态。御医们手忙脚乱,开了一剂益气生津之方:老米一两,人参五分,姜冬五钱,鲜石斛五钱,水煎温服——这样的药方,明显地在告诉人们,一切都是无力回春了。

    11月15日下午2点,也就是光绪去世后的十多个小时后,慈禧崩逝!消息传出之后,惊悸的同时,人们不由自主地松了口气。真是不容易啊!一个女人,自二十六岁起,就一直守着这个偌大腐朽的江山,就像《红楼梦》中的王熙凤一样,全力料理那个风生水起的大观园。在西方人的印象里,这个念佛、吃水烟,喜欢画画、听戏的女子聪明异常,最擅长的,就是驾驭各种各样的人——既很懂得政治就是施舍和妥协,也懂得政治就是抗争;既能让那些大臣们认识到给予的恩惠,同时也让他们对于自己服从和害怕?现在,她终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离开了。

    光绪皇帝和慈禧在两天之内的接踵病逝,引起了民间的纷纷议论,说是慈禧授意杀死了光绪,甚至有人猜测说,是袁世凯具体执行了这一计划。专制政治总是与大片阴影相伴而生的,这些阴影就是大量的传说和猜测,还有见诸文字的野史。针对光绪死因的最近研究结果表明,光绪的确是被人下了毒,罪魁极可能就是慈禧,但是不是袁世凯具体执行,并没有明确定论。一些人幸灾乐祸,一些人如丧考妣,稍稍有见识的人都明白,这种摇摇欲坠的统治,肯定不会长久了。

    慈禧的死,让袁世凯失去了最有力的靠山,局势的不可捉摸,也让他惴惴不安——改朝换代之时,总有力量希望打破均势,谋求新的平衡。袁世凯知道按照历代君王登基的惯例,手握重兵的大臣,在权力交替之际,是很难有好下场的,自己就像康熙朝的鳌拜,以及咸丰朝的肃顺一样,身处凶险之中。更何况袁世凯本来就与载沣有隙。因此,那一段时间,袁世凯深居简出,尽量不引人注目。摄政王载沣主办丧事之际,有很多人建议,袁世凯就是昔日野心勃勃的曹操,慈禧在世,他还有所忌惮,如今慈禧已逝,袁世凯肯定要谋反,何不先下手为强,除去袁世凯?建议者当中,最为激烈的是满族的少壮派,那些心理不平衡的八旗弟子本来就看不惯袁世凯的行事作风,也对袁世凯的西化改良反感。远在日本的康有为也不甘寂寞,率先向袁世凯发难了。康有为在日本发布讨袁檄文,一口咬定,是袁世凯毒杀了光绪皇帝。康有为将这一篇题为《讨毒弑舍身救民圣主之逆贼袁世凯檄》的文章,遍寄满朝文武和各省督抚。檄文中,康有为把自戊戌以来中国所有的坏事都说成是袁世凯干的,请求朝廷除掉袁世凯,为先帝复大仇,为国民除大蠹。巨大的压力下,袁世凯百口难辩,惶惶不可终日。

    这时候载沣因为位置没有坐稳,也不敢急于向袁世凯动手,唯恐“螳螂捕蝉,黄雀在后”。11月21日,载沣特别邀请袁世凯、奕、那桐与自己一起接见各国公使。这样的举动,既是稳住异己,又是对外辟谣。毕竟,载沣对于袁世凯还是很忌惮的。

    12月2日,溥仪即皇帝位,改元号为宣统,载沣以监国摄政王身份开始主持朝政。新皇帝上台之后,照例对得力的大臣加官晋爵,此次也不例外。袁世凯与张之洞一起,加太子太保衔、用紫缰。当天,又规定谕旨必须由军机大臣共同署名之制。

    归隐还是蓄势(2)

    12月初,必须除掉袁世凯的想法已在载沣、善耆、载涛等人之间达成共识,但在采取何种方式上产生了分歧:有的主张暗杀;有的提议在袁世凯上朝时,宣读上谕后推出午门斩首。载沣同意后一种建议,觉得方式稳妥名正言顺。至于罪名,欲治之罪,何患无辞。写好上谕之后,由于谕旨必由军机大臣共同署名,上谕在交给军机大臣奕传阅时,奕坚决不同意,警告说万一北洋军队造反该怎么办?朝廷另一个重臣张之洞也反对说,皇帝年幼时局危险,不可轻诛大臣。两位重臣的对决态度,加上袁世凯在军队中有强大的影响力,以及西方列强对袁世凯的支持,让载沣拿不定主意,唯恐杀袁世凯不成反遭其害。无奈之下,载沣只好效法当年罢黜翁同的方法,发布上谕,说朝廷本来对袁世凯拟重用的,无奈袁世凯一直患有足疾,所以不得不忍痛割爱,让袁世凯立即回籍养疴。“宫门抄”传出来,人们大吃一惊,袁世凯早年跟随袁保庆在南京时,曾经坠马伤足,虽然一直算没有好透,但日常行动根本不受影响。

    这个时候,把几十年前的问题提出来,让他回家养病,这明摆着就是一个借口。

    对于袁世凯来说,那段时间,京城上空一直似乌云密布,气氛紧张得好像随时都可以燃烧似的。从慈禧太后病逝一直到袁世凯被罢黜一共四十八天,袁世凯基本上足不出户,在家补写《戊戌纪略》,为自己在戊戌年所做的一些事进行辩护。袁世凯重点想表明的,是自己从未向慈禧告发谭嗣同对自己策反一事。在文章中,袁世凯通过对慈禧、光绪、荣禄以及谭嗣同等人的褒贬,表达自己的清白以及对朝廷的忠诚。在离京之前,袁世凯把这本《戊戌纪略》交给了幕僚张一保存。袁世凯交代说,万一哪天遭遇到不测之祸,一定要想办法把这本书公开,以换取自己的清白。

    袁世凯离京之时,满汉枢臣,一个个避之唯恐不及。只有德高望重的老臣张之洞无所畏惧,特意赶到袁府为袁世凯送行。双方促膝谈起了很多事情,言谈之际,都不禁为这个垂暮的朝代唏嘘唉叹。袁世凯初任直隶总督时,孤傲的张之洞倚老卖老,对袁世凯时有怠慢。袁世凯一直忍辱负重、谦虚谨慎地对待这个三朝元老。后来,两人在推行新政、编练新军中配合日益默契,也有了很多共同语言。张之洞算是彻底接纳了这个晚辈,对袁世凯一直倚重异常。张之洞曾有诗句“射虎斩蛟三害去,房谋杜断两心同”,意指与袁世凯的同心同德。这一番袁世凯遭贬,张之洞也有兔死狐悲的感觉,他无限感慨地说:危机即将接近我了!因为不知道这个偌大的帝国将要何去何从,这个时候,人人都有一种不能自保的危机。

    1909年1月6日,袁世凯匆匆离京南下。前往北京火车站送行的仅有学部侍郎严修以及杨度等人,这两人,都是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往往是真正的书生,才会表现出惊人的胆略。此番出行的冷清,与平日里袁世凯迎来送往门庭若市的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照。袁世凯感慨世态炎凉,不禁哑然苦笑。袁世凯不由自主想起了几年前翁同遭贬的情景——翁同被放逐时,朝堂之上,竟无一人敢为之说话。已过花甲之年的翁老先生在转道天津时,时在小站练兵的袁世凯手书一封信,附赠不薄的银票,托亲戚带给翁老先生。翁老先生读到袁世凯的信时,几乎老泪纵横。翁同没想到袁世凯如此有情有义,人情寡薄之际,只有这个并不算亲密的晚辈,算是给了他一点温暖。

    火车呼啸着一直南下,到了河南境内之后,袁世凯按照事先的安排,在卫辉府车站下了车。袁世凯不愿意回老家项城,除了项城天高皇帝远,朝廷不放心外,还因为项城对于袁世凯来说,实在是回不去了——当年袁世凯为母亲出殡的事情,把家族中的很多人都得罪了,此番遭贬,自然是不想回去看族人的白眼。袁世凯做山东巡抚的时候,亲生母亲刘氏病死在济南,袁世凯要求开缺回籍葬母守制。没想到义和团事起,形势严峻,慈禧太后要求袁世凯移孝作忠,给假百日在巡抚衙内守制,不允他回籍葬母。因此,袁世凯母亲的遗体,一直没有正式安葬。等到《辛丑条约》签订,袁世凯做了直隶总督和北洋大臣,京津一带的形势得到稳定后,朝廷这才批准袁世凯回籍葬母。因为袁世凯的母亲刘氏是庶母,按照当地风俗,不准正门出殡,也不能埋入祖坟的正穴和父亲袁保中合葬,只准附葬在坟所的地角。个性倔强的袁世凯执意不从,跟主持家政的二哥袁世敦大吵起来。袁世凯甚至跪求二哥开恩,袁世敦仍不同意。

    袁世凯一气之下,干脆坐上了棺头,以朝廷总督大人的身份发令,强行安排地方官和军士,把自己生母的灵柩从正门带出了袁宅大门。不过袁世凯也只得另买一块地安葬了母亲。从此之后,袁世凯也跟袁世敦断绝了关系。

    下车之后,袁世凯在事先购下的一处房产落下了脚。由于屋舍太小,家人不够居住,第二年夏天,袁世凯又迁到了彰德府也就是安阳。彰德在太行山脚下,地处冀、鲁、晋、皖四省交界处,京汉铁路穿行而过,风景优美,交通十分便利,堪称“四省通衢,九州咽喉”,自古以来,这里就是中原重镇,有好几个朝代把国都设在这里。袁世凯在洹上村的住宅是一座经过重修的别墅,最初是袁世凯的亲家,也就是袁世凯第四个儿子袁克端丈人何炳莹的一处房产。

    何炳莹是天津有名的大盐商,也是一个实业家,这一处房产,是在彰德办实业时买下的。袁世凯下野之后,何炳莹便把这一处房产半赠半卖地给了袁世凯。

    这里位于洹水边上,尤其是园中有一个10亩左右的小池塘,种满了荷花,看起来如诗如画。袁世凯住下之后,见到如此胜景,不禁有了一丝安慰。袁世凯让人对别墅进行了修缮,在洹水上架了一座小桥,题名为“圭塘”;在池塘边盖了一些楼台亭榭;在园子里,又种植了一些名贵的花草树木,蓄养了一些珍禽异兽?待修好之后,袁世凯将这里命名为“养寿园”,又将园内的主楼命名为养寿堂,另一座主要建筑称做谦益堂。袁世凯亲笔书写了“谦益堂”的匾额和跋文。因为“养寿”和“谦益”之字,都是当年慈禧太后赐给袁世凯的。现在,拿来为主楼命名,大有深意。慈禧太后还真是很会识人啊,当年她就看出了袁世凯的弱点,一个是寿命;还有一个,就是谦逊了。这个精明的老太太一不留神间,一下子就找到了袁世凯的命门。

    中国文化一直在儒与道中寻找着平衡点,进取时是“儒”,失落时是“道”,这样的“儒”与“道”,就像双桨一样,让一个人“中庸”地前行。

    袁世凯同样也不例外。得势之时,袁世凯叱咤风云,不可一世;失落之时,能在名花遍布、茂林滴翠的养寿园内韬光养晦,在表面上回归宁静,也算一个不错的选择了。袁世凯自称为“洹上老人”,“洹上老人”每天的生活就是:早晨六点起床、盥洗,六点半吃早点,早点总是一大碗鸡汤面条。然后,袁世凯就出门了,有时候,是去洹水边钓鱼;有时候,则是去散步。散步一大圈回来后,袁世凯会在自己的书房读书、练字,有时候也会到客厅会客。十一点半的时候,袁世凯开始吃午饭,所吃的菜,总是那么几种,不仅花样不变,摆的位置也不变。袁世凯最喜欢吃的,就是清蒸麻鸭了,入冬之后,几乎每天都要吃这个菜,位置一直要放在菜的中央。袁世凯最喜欢吃鸭肫、鸭肝和鸭皮。吃鸭皮时,用象牙筷子把鸭皮一掀,转一转,就能揭下一大块来。至于其他的菜,一个是韭黄炒肉丝,另一个就是红烧肉。除此之外,袁世凯还爱吃三姨太做的高丽白菜以及二姨太所做的熏鱼。至于主食,除了米饭和馒头之外,还要给他准备好几种稀饭,大米的、小米的、玉米的,都要准备一点。午饭后,袁世凯一般要午睡一个小时,下午两点多起来后,袁世凯又读书和会客。到了下午五点以后,袁世凯又要出门走一圈,这一次,一般都是带着姨太太以及儿女们。

    矮胖的袁世凯走在他们中间,神情也不似平时那么严肃,和全家随意说笑,也和儿女们逗着玩,尽享天伦之乐。到了晚上7点左右,是晚饭的时间了,晚饭仍是比较丰盛,袁世凯一般都和家人在一起吃吃说说。袁世凯不喝酒,只是节日的时候,才喝一点黄酒。就这样把饭吃完之后。晚上九点,袁世凯要上床就寝了。值得一提的是,跟很多中国农民一样,袁世凯除了过年前之外,从不洗澡,他只是洗个脸,泡一泡脚,然后,就上床睡觉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