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与社会-佛教的道德观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
    道德是善的,不道德是恶的;善的毕竟是芬芳,恶的终归是臭秽,这是道德的价值论,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一般人以为有了财富,人生就有价值;有了名位,人生就有意义。其实人生的真谛并不在于此,主要在于人格和道德的有无,有了道德的人生才是最重要、最圆满的。

    古代的纣王、幽王、夏桀,虽贵为一国之王,但他们暴虐无道,如果我们将某人同为比拟,此人心里必定不悦,因为商纣、夏桀的寡德,令人耻与同类。伯夷、叔齐是春秋时代的贤人,兄弟两人为了耻食周粟,相率隐居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但因经常三餐不继而饿死。如果我们将某人比喻为夷、齐兄弟,此人一定很欢喜。虽然夷、齐兄弟贫无隔宿之粮,但是他们有道德,忧道不忧贫,古人赞叹他们为圣之清者,因此人们以他们为修身的楷模。可见在人们的心目中,没有人格道德,虽贵为人君,谁也不喜欢与他相比;高风亮节的道德才是人生最宝贵的。

    一、究竟和不究竟的一般道德

    道德有究竟道德,不究竟道德,有真的道德,也有假的道德。以下分为四点说明。

    (一)伪装的道德

    道德与知识学问不同,学问能力,四两就是四两,半斤就是半斤,但是道德是可以伪装的。四两的道德可装成半斤道德。有一些大奸巨恶的人,装成伪善的面孔,行假仁假义,那是伪装的道德。

    记得我年轻的时候,有一次搭火车,忽然来了一个人,朝我身边一坐,匆匆忙忙把我手上的念珠抢过去,并说:“借我用一用。”然后便开始眼观鼻,鼻观心地念念有词,随后有几个警察跟着而来,朝他看看,其中一个警察说:“不会是他吧?他是念佛的人。”等警察走过之后,他把念珠还我,一句话不说就走了,这时我才知道,他是个小偷,警察在捉拿他,他就赶紧拿住念珠,蒙骗了警察。所以,伪装的道德,是可以骗人的。

    (二)对待的道德

    中国的道德,都是上位的人要求下位的人。以君臣的关系来谈,君待臣以礼,臣待君以忠,假如君待臣无义,没有人怪君;臣待君不忠,则是大逆不道。父子之间,父待子以慈,子待父以孝,假如父待子不慈,如卖女为娼的父母,少有人怪罪;若是子待父不孝,就会受人责备。夫妻间的关系,丈夫待妻子以爱,妻子待丈夫以贞节,假如丈夫不爱护妻子,像虐待妻子、三妻四妾,社会认为这些很平常;而妻子待丈夫没有贞节,即是罪大恶极。主仆之间,主待仆应好好用他,仆人对主人要讲忠义,假如主人对仆人不好,没有人会怪罪;仆人若对主人不义,社会就会怪罪于他。

    所以中国社会的道德,是上对下的道德,这是不公平的。《大智度论》说:“世间如车辆,时间如转轮,人间如车轮,或上又或下。”对待的道德,不尊重人格,不以现代人权至上为原则,所以它是不究竟的道德。

    (三)不净的道德

    社会上,还有一种不净的道德,例如试管婴儿,这样的孩子,难道将来对他的父母究竟是谁,不会怀疑吗?这是破坏人伦道德的完整,所以是不净的道德。

    又如歌颂贫穷,摒弃正当的欢乐,甚至呵斥正当的家庭伦理和感情,放弃人间的责任,不发心服务社会大众,以个人自我逃避为清高,像这样就是有道德吗?

    又如应该吃的东西不吃,应当穿的衣服不穿,故意吃得很坏,穿得很破烂;难道一定要表现贫穷、下贱、可怜,才是道德吗?

    以上所述,看似道德,其实并不合乎真正道德的标准,这就是不净的道德。

    (四)问号的道德

    在世间中,有很多大好大坏的问号道德。比方我们为了人类的幸福,用动物来做试验,让他们伤生害命,求得我们将来的健康长寿,这是道德或非道德呢?此外,蟑螂要消灭,老鼠要打死,以人类本位而言是不错的,但是就整个生命环来讲,一定要把他们消灭,让我们生存,这不就是问号的道德吗?

    此外,有人为了责任的逃避,感情的纠纷,金钱的负债,选择了自杀,以为自杀就能一死了之,自杀算是道德吗?若说自杀不道德,许多圣贤杀身成仁,舍生取义,为国家,为人类的利益,而自我牺牲,难道这不算是伟大的道德吗?

    如果把一个人害死,是很不道德的,法官判人死罪,这究竟合乎道德或不合乎道德?法官判处罪犯死刑,是为了社会、秩序、道德,不得不判刑杀人,难道这不道德吗?

    现在有人提倡安乐死,在人病重的时候,与其让他痛苦地活着,不如帮他打一针,让他免受病苦的折磨。佛教以慈悲为根本,对于“安乐死”,佛教不绝对否定它,也不断然肯定它。对于每一个生命,都应本着爱心、慈悲心,让他健康地存在。万不得已而施以“安乐死”,如果确认是出于慈悲心,不忍病人受苦,也没有什么不对,重要的关键在于是否以慈悲心为出发点。这种不忍其痛苦,希望解除其痛苦的出发点,是不道德的吗?又如医生为了医学实验,解剖人体,或将此人的器官移植到他人的身上,像这样的慈悲,是合乎道德,还是不道德呢?现代的文明国家,凡是重婚都被认为不道德,但天主教有一位主教在非洲传教时,娶了800多位妻子,因为当地法律,女人必须结婚方得出境,这位慈悲的老主教,为了把当地如奴隶般的妇女,带到他处过幸福美满的日子,不得不今日跟这个女人结婚,明日又跟那个女人结婚,以婚姻关系的名义把人带走,使他们脱离苦境,这是道德呢?还是不道德呢?日本佛教真言宗的亲鸾上人,他是一位出家人,娶了300多位妻子,亲鸾上人不是好色之徒,他是可怜那些低阶层的女人,为了提高她们的地位,这是道德呢?还是不道德呢?古人有谓“盗亦有道”、“大义灭亲”的,这是道德呢?还是不道德呢?所以道德不道德的标准,是视我们心中的出发点而定,于人有益的是道德,于人无益有害的是不道德。问号的道德,可以说是大好大坏的道德。

    在此,为道德下个注解,即出发点是慈悲的便是究竟的道德,相反地,出发点不是基于慈悲的,虽是好事,仍然是属不究竟的道德。道德的标准,要完全从内心的出发点来决定是道德和不是道德。

    二、世间和出世间的佛教道德

    佛教道德有世间和出世间两种道德,有共世间道德,有不共世间的道德,以下简略说明。

    (一)眷属之间的人伦道德

    道德是人与人之间的关系问题,人与人之间最亲的就是自己的亲属。所以,首先谈亲子关系的道德。子女对父母的行为,怎样才合乎道德的标准呢?父母对待子女的态度,怎样才合乎道德标准呢?下面举出几点佛经的记载:

    1.子女对父母的五种道德:

    第一,维护家业。不肖的子孙,容易把祖传财富,一夜之间倾家荡产,所以,维护祖传的产业是应有的道德。

    第二,祭祀祖先。子女对父母祖先要有祭祀,溯宗思源的观念。

    第三,光宗耀祖。所行所为须能光宗耀祖。

    第四,传宗接代。做子女的能为父母传宗接代。

    第五,四事奉养。对年老父母,不管在任何情况下,必须无条件奉养,供养他们饮食、衣服、用物、汤药等。

    2.父母对子女的五种道德:

    第一,养育成长。对子女有养育成长的责任。

    第二,教导学业。使子女接受最完善的教育。

    第三,完成婚姻。给予美满婚姻。

    第四,导归善路。引导子女走上正路。

    第五,传承家业。有美好的家族声誉,让子女来传承。

    3.丈夫对妻子的四种道德:

    第一,洁身自爱。丈夫应当洁身自爱,不可借交际应酬而在外面寻花问柳。

    第二,委治家权。要把管理家庭的主权交给太太。

    第三,衣具庄严。做丈夫的应给妻子穿着美好的衣服,过安乐的生活。

    第四,敬爱有礼。太太不是下女,更不是奴隶,应尊重她,并以礼貌相待。

    4.妻子对丈夫的四种道德:

    第一,侍奉丈夫。妻子要以恭敬、微笑、亲切、诚意侍奉丈夫。

    第二,做事有序。与先生共同维护家里环境、气氛、清净,回到家,能有舒适、温暖的感受。

    第三,守护家财。好好管理财产,不要贪图便宜的东西,或放高利贷、标会,因为吃亏上当往往都是由贪念所引起。钱财如何处理,应经常与丈夫研讨。

    第四,严守贞节。做妻子的,从结婚那一刻开始,就要认定世间所有的男人都没有自己的丈夫好。

    除了父子之间的道德、夫妻之间的道德,经典上还说到主从之间的道德。

    5.主人对仆从的五种道德:

    第一,随力作业。既是仆从,他有他有限的能力。对仆从不可超过其能力以外的要求,应依他的能力给予任务。

    第二,给予衣食。仆从为主人工作,主人为仆从解决他的生活所需,尤其衣食问题,不可令他匮乏。

    第三,病给医药。除了衣食,医药保健也非常重要,虽是仆从,其生命和健康同一般人一样重要。

    第四,慰劳奖励。不能只注重仆从的物质生活,他们也需要精神的生活,尤其适时地慰劳及奖励,可以让他们工作称心如意。

    第五,休闲活动。不可对仆从要求过度的工作,必须给予他们适当的休闲和娱乐活动。

    6.仆从对主人的五种道德:

    第一,早晨先起。知道主人的生活习惯,在主人早晨还未起床之前,应该先起身洒扫,整洁内外。

    第二,晚上后眠。晚上,仆从应该在主人睡后才眠,关锁门窗,小心门户、火烛。

    第三,勤劳做事。仆从对工作要勤劳,有责任感,应把工作看成是自己应尽的义务。

    第四,称扬主人。仆从不可在背后批评议论主人,应该称扬主人种种功德。

    第五,忠于职守。仆从要得到主人的欣赏,莫如忠心耿耿。自古以来,忠义即是传统的美德。

    佛教非常重视人伦道德,尤其眷属之间的和谐相处,人际之间的互相尊敬,在以人为本的佛教里,是非常重要的。

    (二)知足感恩的经济道德

    每个人的家庭经济,有富有的,有贫穷的。富有的家庭,生活不一定幸福;贫穷的家庭,有时反而和谐快乐。在这世界上,有的人能共富贵,不能共贫穷;有的人能共贫穷,不能共富贵。其实,不管贫富,能有感恩的美德,就能促进生活的美满幸福。一个美满的家庭,不是建立在物质上的富有;精神上的道德,才是一切快乐的泉源。

    所谓感恩的经济生活,是每个人对生活上的一粥一饭,要有当思来处不易的感恩。一条丝、一块布都不是简单的事,今天的社会,许多人缺少知足感恩的心情,所以我们的经济不管如何丰富成长,许多人仍然不会感到幸福。

    佛教对现法安乐的法门提出四点意见:

    1.方便具足:方便即是智慧,譬如把家庭的客厅变成工厂,倡导家庭副业,所谓穷则变,变则通。求财的方法很多,只要是善法,是利众生的,如《阿含经》说:“种田行商贾,牧牛羊兴息,邸舍以求利,造屋舍床卧。”这六种资生事业,明白指示在家信徒,可以合理合法地赚取应得的利益。其他不正当的方法,如淫业、杀业、酤酒、卜卦、算命、大秤小斗等来取得金钱,那就不应该了。

    2.守护具足:若要经济生活合理,必须以道德作基础,正当的言行和事业,才能守护自己的财富;勤劳和守法,才是生财之道的泉源。

    3.善友具足:如果没有善友来往,光是结交一些吃喝玩乐的朋友,也容易散失财富。佛法说散失财富的原因有六种:“酗酒、赌博、放荡、非时行、伎乐、恶友”。如能具足“友直、友谅、友多闻”的善友,自然能拥有现法安乐的财富。

    4.正命具足:正命是要有正当职业,正当的经济生活,是量入为出,合法合理的。

    生活上的富有,不完全以金钱作为标准,主要是能知足感恩。佛经云:“知足之人,虽卧地上亦为天堂,不知足之人,虽在天堂亦为地狱。”多少人家财万贯,但仍然感到不足;多少人家无隔宿之粮,但仍然不改其乐。陶渊明不为五斗米折腰,大迦叶在冢间修行,颜回居住陋巷,他们所以不以为苦,主要是因为有知足的修养。知足之后,进一步对社会要有感恩的心。时时想到我们穿衣,是因为有工人为我们织布;我们吃饭,是因为有农人为我们种田;没有演艺人员,我们就没有电视可看;没有公共汽车司机,我们出门就没有车子可乘。我们所以能生存于人间,主要就是仰赖社会大众给予我们的需要;没有社会大众,我们就无法生活。所以应该把经济道德建立在知足感恩之上。

    (三)诚实无欺的社会道德

    要建立良善和谐的社会,必须每一个人都能具备诚实无欺的社会道德。社会道德主要就是把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处理好。人际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以下举出数点说明:

    1.亲友的关系:人间有亲属的关系,固然彼此增加许多互助,但人间越亲的关系,制造的是非烦恼越多。最好父母、子女、兄弟、姊妹、亲戚、朋友之间,要以道相交,以舍往还,不可只有金钱的往来。亲友的关系应该做到“互相安慰鼓励,嘉勉惜福守财,帮助人格尊荣,彼此隐恶扬善,督促前往善道”。

    2.君臣的关系:长官和部下,领袖和干部,应彼此互信,彼此相依。做部下的人,要有“良禽择木而栖,忠臣择主而事”的智慧和情操;天上的凤凰,一飞冲天,如果没有梧桐树,它是不会停下来栖息的。忠心耿耿的大臣,若不遇明君,连官都不要做。做领袖的人,要能知人善用,量才运用。所谓“世有伯乐,而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当然,不会人人全是千里马,但我们应该知人识人,这是一个领导者所必须具备的条件。

    3.信仰的关系:人不能没有信仰,有了信仰,就会有人神的关系、师徒的关系、道友的关系。做一个佛教的信徒,护持佛法是最重要的责任。我们应该:第一,护人更要护法;第二,护神更要护佛;第三,护师更要护众;第四,护寺更要护教;第五,护老更要护幼;第六,护财更要护道;第七,护情更要护理;第八,护私更要护公;第九,护己更要护他;第十,护身更要护心。

    4.职业的关系:立身社会做人处世,不能没有生活,既然谋求生活,就要和各种职业建立关系。受教育时,和老师来往;要衣要食时,和农工来往。不论什么职业上的来往,诚实无欺是最重要的道德。

    除上述之外,还有师生关系、乡党关系、同学关系等等,任何社会人际关系的道德,必定要奉行五戒中的不妄语戒,才能诚实无欺。

    人世间彼此的关系如君臣、亲友、夫妻、主仆等,皆是靠社会道德来维系调和。我们和社会的关系,不管是对长官、老师或朋友,要像凤凰般择木而居;亲友则守望相助、尊重推崇;夫妻之间,彼此洁身自爱而敬爱有礼;主对仆慰劳奖励,仆对主忠于职守,主要有培养仆人能独立经营,独当一面之善心,仆要有尽力发扬主人事业之忠心。如此,才能缔造一个诚实无欺的社会道德风气。

    (四)自由民主的政治道德

    现在是自由民主的时代,我们关心的是民主政治;民主政治的时代需要有理性,需要有政治道德。

    佛教里传说,如果悉达多太子当初不出家修道而接掌王位,便是一位英明仁慈的转轮圣王。所谓转轮圣王的政治,就是一种自由民主的政治。根据《长阿含经》中《转轮圣王修行经》的记载,轮王的政治是不以刀杖,以法教令的,也就是行五戒十善的德化政治。这种政治的内涵是什么呢?

    有一次,轮王的太子问道:“父王,轮王的正法如何?应该怎样去推行?”轮王回答:“应当依于法来立法,恭敬尊重观察于法,以法为首,守护正法,以法来教诫宫廷中的人,如王子、大臣、群僚、百官,以法爱护人民百姓,乃至禽兽等。”

    轮王又说:“身为国王应该礼贤下士,尤其对于有道高僧,应多亲近请教,因为他们知道什么是善,什么是恶;什么是犯,什么是不犯;又何者可亲,何者不可亲;何者可行,何者不可行;施行什么法可使人民生活安和乐利等道理。”

    轮王治世尤其重视慈善,对于孤苦老者应救济安顿,对贫困者应给予帮助。在公益事业方面,如开掘义井、河边设福德船,免费供给行人饮用或过渡。

    佛教所说的这种政治道德,因为是以法治化,所以没有怨敌,是布施持戒,泛爱人物,善摄眷属,人民殷盛富乐丰实,聚落村邑,鸡飞相接,举国人民更相敬爱,种种众伎,共相娱乐,完全呈现出太平盛世的气象。

    佛教对于政治的态度,就如太虚大师所说:“问政而不干治。”因此,佛教对于自由民主的政治道德也有它的理想,例如佛陀在《长阿含经》的《游行经》里,曾经就以谈论政治的理想,善巧地化解了一场侵略战争。其中谈论的从政七事是:民主集会、和合团结、维护传统、尊敬元老、教育普及、重视宗教、从事生产等。事实上,古代印度的政治,是很注重民主自由的,凡是国家大事,都是撞钟击鼓集合大众共商国事。国王也很尊重大臣百官的意见,这从经典记载转轮圣王的十德可以看得出来。轮王十德是:

    第一,宽大清廉。

    第二,接受民意。

    第三,与民同乐。

    第四,依法征税。

    第五,威严适度。

    第六,不贪聚敛。

    第七,禁歌歇舞。

    第八,公而忘私。

    第九,和悦臣民。

    第十,珍摄健康。

    这些都是属于佛教的政治道德。

    (五)归敬三宝的宗教道德

    有一些人在这个庙求得不灵,就到别的庙,或者信了这个教,又改信那个教,像这样就是没有宗教道德。为了自己幸福而杀生却去祭拜,这也不合乎宗教道德。生病求神明给我健康,没有钱求神明给我发财,这也是不合乎宗教道德。做事情能不能合乎道德,能做不能做,自行决定就好,偏偏要在神明面前占卜问卦,一旦出了问题,便说这是神教他做的,把责任推给神明。

    对于信仰的对象,为什么会朝秦暮楚,或对它有种种的要求,除了欠缺宗教道德观念,也有认识上的错误。佛陀对于宗教信仰曾经开明地指示,他说:不要因为大家这么说就信仰,必须经过自己理智地抉择,才信仰它。这样的信仰才不会后悔。

    佛教的三皈五戒才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信仰,皈依教主佛陀,皈依佛法真理,皈依僧宝师父,这种三皈依的真正意义,除了确定我们是一位真正的佛教徒,不再改变信仰之外,最主要是要奉行佛法。皈依三宝的人,虽然不一定要吃素,但是必须遵守佛陀开示的做人基本道德,内容是:

    第一,不杀生——不随便杀害生命。

    第二,不偷盗——未经许可,不得擅自取用别人的财物。

    第三,不邪淫——不破坏别人家庭的幸福生活,以及他人的贞节情操。

    第四,不妄语——不得说谎诈骗及诽谤别人的名誉与信用。

    第五,不饮酒——不得吸食任何会损害身体健康及迷失理智的饮料或药物等。

    佛陀制定的这五条戒法,也是社会的基本道德,如果人人都能奉行,那么任何人在任何时刻都不怕生命会受到杀害、财物会被偷窃、夫妻情感会被抢夺、名誉信用会被伤害、身体智慧会受到损伤,这是形成安和乐利的社会的基本条件,从这里证明三皈五戒是合乎宗教道德的,不是信仰了佛陀,就一直要求佛陀,祈祷佛陀能给予什么,而是一心一意地奉行佛陀的教诫,从而获得身心的健康与家庭的幸福。

    虽然对信仰的对象不作要求,但对于自己未来的种种增上,如财富的增加、身体的健康、眷属的和谐、寿命的延长等,是可以要求的,而这种要求也应从自己的行为做起。

    希望未来及来生比现在丰富美好,必须能再出生为人或上升天上。佛陀对于出生做人或上升天上,也开示了三个法门,即布施、持戒与禅定,称之为人天三福行。

    布施与持戒(五戒),都是克制自己、利于别人,牺牲自己、福利人群的做法,与一般向神明要求的信仰比较,更说明了皈依三宝才是真正的宗教道德。

    布施持戒可以出生为人,若想升天则必须兼修禅定。

    宗教的信仰,什么是迷信?什么才是正信?以上所述皈依三宝,奉行五戒十善的说明,应该可以得到一个合理的判断,信仰的目的是奉行教义,克制自己来升华人格的;能够皈依三宝,奉行五戒十善,不再改变这一信仰,这就合乎宗教的道德。

    (六)大乘行愿的菩萨道德

    世间的一般善行,当然比恶行来得好,而佛教所讲的道德,又超过世间的一般善行,这就是大乘行愿的菩萨道德,是不共世间的最高德行。

    佛教所讲的慈悲,是无缘大慈,同体大悲,这是学佛的最高行门;没有具备慈悲心,修行任何法门,都不能与菩提心相应的。一般我们对人行慈悲,都是看我对你有没有缘,我高兴不高兴,或者想到你将来要如何回报我。但佛菩萨的道德,是不管你我有没有缘,不管你是否会回报我,他都愿意行慈悲。我们现在行慈悲,是可怜你、救济你、帮助你,是站在能救济、能帮忙的立场,对方是被救济者、被帮忙者。佛教的慈悲,则是你的苦就是我的苦,你我是没有差别的,这种慈悲和爱、博爱是不同的。

    大乘行愿的菩萨道德,是要行忍辱的。有的人受到别人的伤害、打击,没关系,我忍耐起来,这虽然也称为忍耐,但总是做得很勉强,而且碰上因缘,可能也会想办法报复,这是一般人的忍耐。菩萨的忍耐是一种尊敬对方的忍耐,菩萨忍耐不仅在脸上、口上,甚至在心上,根本不需要忍耐,而是自然就如此,是不用力量的忍耐。因为他能深观缘起性空之理,任何顺逆之境,都是无自性的,从忍耐事相的当体,就能得到解脱,成就最高忍辱波罗蜜的修行。平常人的忍耐是忍耐昨天、今天,忍耐一次、二次,到现在实在不能忍耐了,这就是一般凡夫的忍耐,而菩萨忍耐是必须经历三大阿僧祇劫的时间,才能圆满忍耐的功德,可以说是永远的忍耐。

    我在高雄开创佛光山,没多久,山下就有叫佛光饮食店的小商店开张了。有人跟我说:“师父,为什么我们佛光山的名,他们也拿去当招牌使用,应该阻止,不允许他用。”我说:“没有关系,诸佛菩萨连身体、骨髓都布施了,何况佛光山这个名,又不是我们的专用品,他喜欢就让他去用好了。”不久,佛光新村出来了,佛光砂石场、佛光旅行社、佛光加油站也出来了,我还是说不要紧,发菩萨心要能为众生担当,别人用了这个名字,我都不能担当吗?这几十年来不管有多少“佛光”砂石场、旅行社、餐饮店,我都不辩白。

    由于菩萨具有高的智慧,大的力量,才能做到难忍能忍,难行能行,所以佛陀赞叹忍辱的功德是布施持戒所不能及,能忍辱是有力的大人。

    中国道家的无为是小乘境界,以了脱生死的自利为重,是不究竟的境界。甚至佛教界为社会所提出的服务、利济众生的事业,站在大乘菩萨道德上,仍是不够完善、不究竟。

    修学菩萨道德先要有道德意志,所谓“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在意志上建立社会道德意志。然后,发恒常心,行菩萨道,运用与三轮体空相应的般若空性慧,行无缘大慈悲心,坚固永不退转的愿力,再建立道德勇气。

    1.道德勇气:所谓道德勇气,是有所为,有所不为。菩萨观众生迷着种种欲乐,沉沦于生死苦海中,而引生无量慈悲,发起上求佛道,下化众生的菩提心,进而广求无量善巧的空性方便慧,勇往向前,不断地去做有利于社会人群的事。空性慧是理“智”的、方便的;慈悲心是情感的,“仁”慈的;菩提心是意志的,“勇”敢的,这些与儒家的智仁勇三达德相似,而此究竟无上的行愿,正是最伟大的道德勇气。

    2.道德责任:有了道德勇气,接下来要有道德的责任;道德不是逃避的,是要负责任的。皈依三宝要发誓,这是对信仰负责任,机关主管或上至国家元首就职时宣誓,都是对自己的职务负责任。

    菩萨修学佛道,当他们发了愿心之后,除非众生度尽,否则绝不轻易放下众生的生死不管,而自求解脱的。地藏菩萨的愿力:“众生度尽,方证菩提;地狱不空,誓不成佛。”台北汐止的慈航菩萨说:“只要一人未度,切莫自己逃了。”都是对自己言行道德负责的明证。阿弥陀佛所发的四十八愿,每一愿都是为自己的道德志愿负责,例如第十八愿:“设我得佛,十方众生至心信乐,欲生我国,乃至十念,若不生者不取正觉。”阿弥陀佛每发一愿,最后必附带一句:“若不尔者,不取正觉。”这便是一种道德责任。

    3.道德荣誉:“一言既出,驷马难追”,除了对自己所言所行有责任感,对大众更要有荣誉感,古代不知有多少先圣先贤,为了忠孝节义,坚守节操而万古流芳;这就是道德荣誉的作用。菩萨的道德荣誉,是常常生起惭愧心,所谓“耻有所不知,耻有所不净,耻有所不能”,总觉得能力有所欠缺,度化众生无法用尽全力。如果愿力无法达成,是一件不名誉的事,所以更加勇猛精进,勤求无量方便法门。

    圣贤不会欣赏自己身上散发出来的光圈,菩萨的道德荣誉,更是以无我而度众,以无相而布施,如《金刚经》所说:“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菩萨度化众生的目标,是“所有一切众生之类,我皆令入无余涅槃而灭度之,如是灭度无量、无数、无边众生,实无众生得灭度者。”以世俗来说,就是不矜己功;以佛教来说,就是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业。菩萨的道德荣誉,是达到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的平等境界。

    4.价值:“伟大”,是多少辛苦、多少努力换来的赞美词句,世间往往有好人难做,善事难为的现象。所谓“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但是我们必须站稳脚跟,坚定信念,相信正义必然胜过邪恶,黑暗一过,光明必定到来。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这是道德价值的定律。有一首诗说:

    善似青松恶似花,看看眼前不如它;

    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

    唯有善的道德,才能像永远不枯萎的青松,所以有朝一日遭霜打,只见青松不见花。我们必须肯定道德价值的见地,为了自己,进步再进步;为了真理,奉献再奉献;为了世间,服务再服务。道德是善的,不道德是恶的;善的毕竟是芬芳,恶的终归是臭秽,这是道德的价值论,是千古不变的定律。

    1981年11月15日讲于台北“国父纪念馆”

聚合中文网 阅读好时光 www.juhezwn.com

小提示:漏章、缺章、错字过多试试导航栏右上角的源
首页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书架